一、惯性。某男坐公交车,车突然刹车,他碰到了一个女孩子,那个女的说:瞧你那德性!男的也机智,说:不是德性,是惯性。
不过,你们男生不要借惯性揩女孩子的油。
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明要讲科学,不能够凭主观印象。
三、浮力:古代,阿基比德为国王鉴定皇冠是否被工匠偷换材料的故事,说明讲科学,讲智慧的用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无疑是对在英语教学中是否善于渗透情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情感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2017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其强调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情感渗透在英语教育中却往往被放到了一边。情感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枯燥、很乏味。一部分教师对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认为情感在英语教学中是无关重要的。由于部分教师存在上述的'想法,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也比较注重于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注重于英语学习的结果,忽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很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对英语较感兴趣,能在其中获得很多的快乐与信心。随着难度的增大,这种感觉已日益减少。随着年级段的上升,学生喜欢英语的人数在逐年减少。如何走出这种教学的困境?如何让学生重拾往日学习英语的快乐与信心?我们教师必须强化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从英语学科的特点出发能积极、有意识地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英语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情感渗透的意义及作用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实际上也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特征的一种反应,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取得成绩来回报教师的爱。美国心理学家塞若和所罗门研究发现,教师热情关心学生,课堂内易形成友好和谐的气氛,学生学习愉快、兴趣浓厚。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纽带。通过情感,可以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以及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良好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气氛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与此相反,师生关系恶劣所造成的不良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心灵闭缩,对教师的教学存在一种戒备心理,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智力活动下降,机械、重复、混乱的反应增加。
三、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把教材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到教学中去
备课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教材情感因素的内涵,利用英语本身所具备的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新教材几乎每节内容都有一个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际背景作为知识的引入。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现实、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
(二)将教师的情感渗透到教学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
教师首先应将自己对英语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的情感。教师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快乐的心态去给学生上课,学生才会很快乐地去学英语,把学英语当成一种乐趣。
真诚的关爱会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将教师的情感渗透到评价中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好的方法。教师应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处理,在对学生教学中的反应作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一切评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滋味。学生若能经常受到教师的激励,就会使他们对自己增强信心,对英语更感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对我们英语教学将起着事半功倍地作用。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渗透在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它是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提升了学习观念的先进性;信息技术的多重化,构建了学习目标的层次性;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促进了学习策略的多元性;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增加了学习评价的综合化。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把素质教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使信息技术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这是摆在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以下就素质教育之于信息技术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树信息教育素质观,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校教育、学科教育、课堂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在这个主阵地,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观念。 纵观国外经济的迅速发展无不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标准实施为契机,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一个穿针引线的主导地位,起着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及参与者。而堂课上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努力完成自己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只有让学生直接主动地去参与探索新知,学生才能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的练习或操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弹性地选择和完成教师指定任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电脑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电脑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对电脑的长期兴趣尤为有效。每学期末,各位科任老师和班主任都要统计学生成绩,算出总分、平均分,进行成绩分析。这项工作烦琐而易错,工作量大。我在excel教学中引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公式或函数解决。当学生看到用自己利用excel,相当轻松地作出了各门课程的成绩平均分、自己的总分排名、每个班级各门课程的平均分时,都非常兴奋,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在word教学中还组织学生设计每个班级后面的班级板报,设计校报等等,都起到了增强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学生的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说明学生的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用。良好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在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学方法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利用任务驱动法。 上课之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并且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最终要完成的任务的结果,让学生自学教材完成任务。 2、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完成任务。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当学生阅读完教材,此时学生往往似懂非懂,然后教师提出完成任务的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边看边讨论,讨论之后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但理解仍是零乱不系统的,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总结,讲解难点。 3、完成任务中出现问题,要善于利用帮助。 教师应当用专门的时间详细讲解WINDOWSXP操作系统或软件自带的“帮助”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随时调用“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每当出现操作上的疑难问题时,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鲜明人文特点的学科,对于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恰当的情感渗透,是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双基与考点的训练,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的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知情失衡是违背了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后果。这从反面启发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做一个愉快的学习者,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事半功倍。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与实践,谈谈语文教师如何运用情感功能,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 博大的师爱是照亮学生情感世界的明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语文课堂情感渗透的基础。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一个字--爱。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理解与关爱,他们有一颗好奇心,他们有一双探索的眼睛。教师春风化雨的爱,是照亮他们心灵的明灯,在他们青春的脚步里注入十分的执着与自信。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爱的光芒里,师生心灵的共振,可以谱出一曲学子待飞九天的乐章。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以心施教,以情激情,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从而积极地影响学生探讨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指引,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二、新颖独特的导语是拨动学生心弦的音符导语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一节好的语文课开头十分重要,要精心设计,灵活采用情景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气氛烘托等方法,紧扣学生心弦,诱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新颖独特的导语可以 “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欲望。如于漪讲《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精湛的导语,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钥匙朗读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激荡心灵情感的潮流。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升华。如《春》的朗读教学,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感受生意盎然的美好春光,抒发奋发向上的青春情怀。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在深沉、悲愤、富有感召力的朗读中与民主战士一起为人类的永福而激情飞扬、慷慨高歌。语文教材中像《春》、《我有一个梦想》这般佳作不胜枚举,是通过朗读积累语言、感悟人生的基地,以情通文,以情明理,以情开智,知情合一,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妙趣横生的讲解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石讲解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的特点,还应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点,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等,以情导情,使它们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若能满含激情的诱导、讲解、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比如教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就引用宋代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说法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婉约词好比“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好比“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讲解中分别以两种不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学生的情绪、求知的欲望、好奇心,全被这生动形象的比喻点燃了。
五、先进的科技手段是熏陶学生情感的捷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些文章时,要想让学生理解作者之“情”,就必须让学生入文本之“境”。所以,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情境。例如,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有些文章中的事学生没有也无法亲身感受,像《出师表》、《孔乙己》等。因此,课前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用多媒体搜集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资料,拓展视野,拉近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为文本的互动作好充分铺垫。六、丰富多彩的写作教学是激发情感的最有力的武器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不仅使人向真、向善、向美,而且可以促使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合一。而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以课本为范,以生活为本,内修灵性,外练文笔,抒志写意,求实创新。它是展示和检验语文素养的平台,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作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由爱的体验者向爱的传播者转变。它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无限宽广的社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爱的存在:天气变冷时母亲急忙送来的外套,考试失败时老师安慰的眼神,不小心撞到路人时对方宽容的笑脸……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馨和快乐,都值得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写。老师要择机切实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让其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比如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心里非常高兴,上中学后处处事事感到新鲜,心里有说不完的话。学习了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后,让学生写“我是中学生啦”、“来到中学的第一天”、“我的中学生活”、“我的中学老师”、“我的中学同学”等作文,他们有滔滔不绝的话要写。又如学习了朱德的《我的母亲》,可以引导学生写“妈妈送我上学时”、“此刻我想到了妈妈”、“妈妈的穿着”、“妈妈那次骂了我”、“妈妈和邻居”。这样,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自然同化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积累,激活了生活中的素材,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情真意切。不仅如此,作文训练还可以铸造学生的积极关注社会的情感。如教师可围绕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回顾祖国六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除了专题训练,教师还可以多渠道地对学生展开随笔训练。学生的随笔本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今,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诉说自己寂寞、没有朋友(也不会交朋友)的学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随笔本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准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把它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滋润心灵,体验美丽,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教学要落实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它们的正确导向,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让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感过程,让学生学会分清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做出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等不同的反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要善于创设情境,注重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自主感悟、自主判断、自我教育。比如,要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现和表现课文中的情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领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要总在理性化的课文分析之后,再加上学了课文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等表态式的环节,进行概念化的说教。
情感是世上最美的一种感情,它像美丽的鲜花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也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第一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有了很大不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关注和教育。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权利与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公正与世界和平,这些都是我们以往教育教学中未被充分渗透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执教者,我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研究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学常被忽视
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以至于近几年在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形容文化水平越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讽刺。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1.有利于学生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内涵,激活学习热情。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创造性地去工作,把学生从学习生活的“机械化”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愿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设计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意,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加爱国激情。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责任感的世界观念,而空洞的说教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改变和提高,效果是极不理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知道“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因素”。因此,我们应利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三、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输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践行这样复杂的过程。潜移默化是情感教育的较好方式。一个小品、一首好歌、一段故事、一份交往、一次参观、一次劳动、一部**、一个习惯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并抓住这些瞬间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说教更能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在情感教育上,我们还应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原则,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做起,向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努力,这是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因为在普通与优秀之间,先做好一个普通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先培养他拥有普通人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如善良、公正,有爱心,会体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肯为别人付出,他才有可能拥有高尚的思想和情操,担当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因此,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学生,这才能为学生情感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以情导航,让课堂“活”起来。例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又推出《游子吟》的诗句,引导学生们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你们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是要付诸行动。”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洗碗,收拾整理房间,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讲述了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的事。由此可见,还有什么比让学生投入感情,付出行动更重要呢!
2寓教于乐,快乐学习。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尝试着在各种课型中恰当地加入了辩论会、小品表演、小合唱等形式(完全由同学们自己策划、编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3联系实际,学有所用。思想品德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搜集学校周围环境污染的资料,应用教材中的知识去分析其危害,寻找解决办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初三教学中,时政内容很重要,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在课前进行“一分钟的国际国内大事述评”,引导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也使他们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爱去充实。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能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