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儿童和平公约1 我们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
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
我们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
我们要消灭破坏和疾病。
我们再也不要仇恨和饥饿,
我们再也不要无家可归的事情发生。
我们将共享大地给予我们的足够食品,
我们将保卫天空中美丽的彩虹。
我们将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我们将让河水永远洁净。
我们要共同游戏,共同欢笑,
互相学习,一起探索,
努力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我们为了和平,
为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
大家的和平。
让世界上的成年人和我们一起,
丢掉恐惧和悲伤,抓住欢笑和幻想,
世界就一定和平。
世界儿童和平公约2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灵活运用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3学习本课生学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课前查阅了《儿童和平条约》了吗
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生读课文,互读,指名读,齐读,自读。
三、学生生字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学习中,重点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多加指导。需要注意字形的字:予(四笔写成),惧(右边是八笔)。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世界儿童和平公约3一、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1、灵活运用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3、学习本课生学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课前查阅了《儿童和平条约》了吗?(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生读课文,互读,指名读,齐读,自读。
(三)学生生字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学习中,重点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多加指导。需要注意字形的字:予(四笔写成),惧(右边是八笔)。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世界儿童和平公约4《世界儿童和平公约》这一课,主要讲了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全世界儿童共同的愿望,丢掉战争,拥有美好的生活环境,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孩子友好相处,实现人类永远的和平。
读了这篇文课文我感受到了:战争使一片片粮田成为弹坑一座城市成为废墟,无辜的人们被迫逃离家圆,贫穷饥饿和痛苦伴随着他们。战争还会埋下仇恨的种子,使全世界变得更加可怕。孩子们希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希望吃得饱,希望逃离饥痛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希望世界充满学爱,而这一切都得在和平得前提下,才能变成现实,从小热爱和平,人类就会拥有美好未来。
我们曾经也有过坎坷的命运,但现在我你已经改变了这样的命运。
走近那二层楼的学样,坐在宽阔的教室听老师讲课,任大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想一想战争中的儿童,是多么渴望也能坐在安静的教室里学习。
再想一想我们现在为什么不知道珍惜呢!
您好,对于你的遇到的问题,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如有帮助请采纳,祝生活愉快!谢谢!
自律的定义
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律,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 唐·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
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你发觉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如何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首先你要建立对自身,对现实的清醒的认知。你得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些想法是你在自欺欺人,你想要的是什么,哪些事情能够给予你动力,什么是你真正想追求的。
在生活中困难重重,真正支撑你、能够令你心甘情愿的去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的、是因为在更深的层次上是有一个更大的动机在支撑着你。
比如说你不想拖沓,因为拖沓使你学习成绩下降,然后你可以确定你的目标:要提高自己学习。确定好目标后,你会有个动力去提升自己,有动力去改变。
你不了解自己的动力何在,且不说你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自律,即便你能够养成看起来很自律的习惯,那对你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但是一旦你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你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你根本不需要任何外界的激励,你自然而然的会变得很努力,很自律。
透过现象看本质,先学会了解你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你不可能通过想让自己变得自律然后去做一些事情,按照别人教给你的一些方法你就能变得自律了,自律它本身就不是你能通过刻意的追求而达成的。自律只是你在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你有了属于自己的动力之后的一种表现,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在于你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动力,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标。
当你找到你自己的目标后,要多尝试,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扩大你对现实的认知层面,这个世界这么大,有那么多的职业,那么多的工作,但你真正了解接触过的有多少?
假如你不尝试,从来都没有迈出那一步,你会发现,你所谓的目标也渐渐地消失在你的心里,又回到以前迷惘,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日子。生活艰难,或许你认为想要尝试,付出的代价太高,你怕,害怕不成功。但是,所谓的成功,都是经过一步步的尝试,没有迈出那一步,你哪来的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是一个自律的人,生活不可能处处按照你所要求的状态发展,不是你所想就能达,所以需要一个人拥有自律的品质,去约束自己,去提醒自己,让自己距离成功更加容易。
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劳动,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成果的认识,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从而树立帮助他人,服务 社会的责任感中学生年龄小,力量单簿,但是可以为社会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贫困儿童献上一份爱心,宣传环保知识,法律知识,扶助老弱病残等。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了解国内外大事,感受蓬勃发展的生活,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关心祖国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心身边的实际问题,并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献计献策,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学生敢勇于承担责任,嬴得别人的信任,增强自己的信心,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履行责任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人们只有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都说夫妻没有隔夜仇,那是还没有到伤到极致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或者一段感情真真的被伤害,谁还会说“没有隔夜仇”?不过夫妻是什么关系?不只是恋爱的两个人那么简单,包括孩子,老人,双方家庭,这都是夫妻关系所包含的。只要还有挽救的希望,夫妻俩都要努力挽回。如果夫妻感情出现过裂痕,那么也要努力去修复。并不是每一对相爱的人都能做成夫妻的,所以说只要还有些感觉,就尽量弥补并修复。那么曾经有过裂痕的夫妻感情,该如何修复呢?嘟嘟羊儿和您说:
平日不要提那些“伤痕”
夫妻之间的感情,不会只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破裂,或者彼此有了隔阂的。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的伤害,才会最终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现在的你们没有分开还在一起,那就不要彼此提起那些伤心事,提了有什么用?毕竟早已发生,提了双方心里都会添堵。不管你受过什么委屈,也不管ta曾经做过什么,只要还在一起,还想着继续下去,那就不要把那些事情一遍遍絮叨一遍遍提起了。
幸福也需要“假装”
大家都在说,假装的快乐最难过,假装的幸福最悲伤。其实不然,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谎话说多了,就成了事实。同样,当你一直一直假装一件事情的时候,刚开始你会觉得很别扭,可是人有一种习惯,就是会接受一些暗示,当你一直假装幸福,彼此还在一起的幸福,吃着一个锅里的饭的幸福,仍会彼此担忧彼此的幸福,等等这一切,都会让你在最开始的假装里,满满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所以说,有时候假装一下幸福,对于修复有裂痕的夫妻感情,没什么不好。
学会选择性失忆
嘟嘟是一个不会忽略所有痛苦的女人,不管是谁,只要让自己伤心过,我就会一直记得。表面谁也看不出什么,可我心里知道自己从来就不会忘记什么。这样的性格,会活得非常累。自从今年那一场手术,等待生命判决的那几个小时里,我开始改变了自己,我不会继续那么样的记住每一件事情,我让自己学会了选择性失忆。只要会让我想起就痛苦的事情,我绝不记住。所以我总对我的家人朋友说,不要和我提以前,我根本记不住,我的记忆只有今天一天。如果你的婚姻有了一些裂痕却仍在一起,那么嘟嘟劝你,学会让自己忘记一些事情,就算是强迫也要忘记。
尝试着身体接触
夫妻感情一旦出现过裂痕,那么彼此之间就会减少,甚至根本就不再有身体的接触而夫妻生活恰恰是夫妻感情很好的粘合剂。其实也不是夫妻双方都不再对彼此有那种感觉,不过是不好意思,或者是怕对方不接受而让自己难堪。那么,这就需要双方彼此多去做一些尝试了,比如好似无意的靠近彼此,或者握握对方的手等等。这些举动看似无意,却能激起对方心里的那种很熟悉的感觉,一旦时机成熟,彼此多一些身体接触,那么有什么裂痕不是能修复的?
即使无言也要相对
一旦夫妻之间出现过裂痕,那么双方势必会少了很多共同话题,即使有很多想说的话,彼此也宁愿选择沉默。因为担心对方不回应,或者担心自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引起再一次的冲突。于是夫妻双方宁可一个人一个屋呆着,彼此也不有过多的交谈。如果是这样你们的感情就很危险了,嘟嘟劝你,即使此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要待在一起,即使相对无言也就那么相对着。时间长一些,总会有话说。如果你选择一个人,你选择躲着对方,我相信你们之间的裂痕会越来越深。
不要羡慕别人家
哪一对夫妻不是经历风风雨雨走过来的,谁家不是争争吵吵怎么过来的?我总是听到别人这样对我说:你看看你们夫妻俩,多好啊。其实很想说,我们夫妻俩经历的波折你们可能没经历过。嘟嘟的婚姻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走到今天仍在一起真正的不容易。不管当时经历过什么,不管当时的自己有多么委屈,多么愤恨,多么想立刻逃离,却从来没羡慕过别人的婚姻,因为我知道露在外边的都是笑脸。如果你羡慕别人家,羡慕别人的老公或者老婆,那么你只会对你的婚姻越发死心,那样的话,还如何修补你们早已产生裂痕的夫妻感情?
别总是顾影自怜
这是女人们爱犯的错误,嘟嘟本人也不例外。只有经历多了,才会明白顾影自怜的女人是多么可怜又可笑。无论你曾经有多么优秀,也不管曾经你的生活有多么优越,更不管曾经你的爱人有多么心疼你宠爱你,记住现在的一切才是你的,才是你该努力的,才是你该真正珍惜的。哪怕现在的生活并不好,你有哪些顾影自怜的精力与时间,不如努力着去改变一下。谁也没有规定家庭里的幸福与否只能靠男人,女人同样要努力付出对不对?想要夫妻感情恢复并越发好,请你记得万万不可顾影自怜,林黛玉似的感觉做不得。
和彼此父母的关系要好
能够牵扯夫妻感情的,还有双方的父母。我们总是说,如果婆媳关系搞不好,那么势必会影响夫妻感情,如果岳婿关系很恶劣,那么夫妻感情一定会很难做到融洽。当夫妻感情曾出现过,或者出现了一些裂痕的时候,你记得你可以多和对方的父母在一起,只要ta的父母并不是那种自私自利对儿女不管不顾的老人,你就经常去ta父母那儿,带上孩子,买上点菜,一家人吃顿热乎乎的饭菜。这样不管你们夫妻之间出现过什么裂痕,就会在这种家庭气氛中让那些裂痕慢慢消除。这不是对ta的讨好,或者什么示弱,这是对你们婚姻的负责。
偶尔一起散散步
夫妻感情若没有出轨等系列问题,那么越发淡薄的原因,无非是不够理解,不够包容罢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彼此过于淡漠。平日各忙各的,晚上还要照顾孩子,忙了一整天也就是洗洗各自睡各自的。要不然就是一人拿一个电话或者电脑,夫妻之间一天之内真的说不了几句话,何来理解与包容?只要想让你们的感情变得好起来,就不要如此淡漠了,平日吃完饭,可以选择约对方一起出去散散步,哪怕坐在一起说说话也好。只有这样,才会让你们越发的在意对方,才不会让对方成为可有可无的人。
记得对方的一切不舒服
日常中的一些小细节,能够让夫妻感情日渐淡薄,也能够让感情亲密起来。人吃五谷杂粮,就没有不出现小毛病的时候。听到她咳嗽的厉害,记得带回家治疗咳嗽的药,看见他牙疼了,记得把饭菜做的软一些,并记得给他买治牙疼的药。天冷了的时候,记得把他的御寒衣物找出来,下雨了记得给仍在外边的她送一把伞,等等。别看这些事情很微小,却能够温暖一个人的心,能够唤回被尘封的夫妻感情。亲爱的们,夫妻在一起真的很不容易,不要不珍惜,等一切再也无法挽回时,你会发觉你不只是伤了一个人的心,你也会是很失败的的那个人。
作为一个技术系统,教育大数据具有独特的内部结构,结构要素间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连接方式,构成发挥教育功能的基础。
(一)教育大数据的结构要素及其伦理关系
从应用角度看,技术的结构体系包括技术主体、技术客体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大数据也是如此,它是由数据主体、数据客体、教育活动和教育数据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育活动和教育数据体现了主客体互动关系。而从教育大数据负荷的教育属性来看,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只有通过被“应用”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大数据技术应用”是促使整个系统得以运转的关键因素,是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中介。(见图1)
图1 教育大数据结构要素关系
数据主体,是指具备教育大数据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参与教育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决策和应用的技术主体,既包括专家、研究者、应用者等个体主体,也包括专家队伍、研究团队等群体主体;数据客体,是与数据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指被数据主体作用的客观对象,即教育大数据这一物化的信息载体。由于能够对教育大数据抽象到“人”的层面,所以,这里的数据客体可以抽象为产生教育数据的人,即教师、学生及其他教育教学相关人员;教育活动是指大数据时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具体使用过程;教育数据是指通过教育活动而产生的教与学的数据,以及从各式各样数据库中获取的用以分析、管理、评价、预测和决策教育活动的数据。四个要素在“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联通下形成教育大数据的结构系统。
正是在此体系中,数据主体和数据客体通过“教育活动”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相互影响而形成某种伦理关系。一方面,数据主体通过改进教育活动而影响数据客体,数据客体通过生成教育数据而反馈给数据主体;另一方面,数据主体通过挖掘、采集、分析等大数据技术手段来解释数据客体,而数据客体通过修改、占有、支配等应用手段对数据主体提出相应的要求。处在这种由数据内容表征出来的伦理关系中,大数据自身不具备理解道德规则、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但可能会做出与道德判断相关的决策,因而需要更深层次的伦理审思。所以,即使教育大数据本身无所谓好坏,伦理属性并不明显;但当其被应用于预测、分析、评价、决策教育教学活动时,便不可避免地对数据主客体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显现出鲜明的伦理特性,从而促使人们对其产生“善”的价值诉求。教育大数据的伦理诉求,就是处理教育大数据与人的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伦理要求,是指导教育大数据发展的道德动机和正当理由,是数据主体和数据客体等结构要素对伦理价值的共同追求。
(二)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的内涵
教育大数据的相关计算结果被运用时,是否可以做到遵循教育的基本伦理规范呢?实际上,对数据主客体的数据行为进行限制是可能做到的,即通过设定计算条件让教育大数据作出遵从教育伦理准则的决策。所以,对结构要素中具有动力属性的“应用双方”——数据主体和数据客体进行伦理规约,有助于实现教育大数据的良性发展。是故,只有明确并实现了数据主体和数据客体的伦理诉求,教育大数据的发展才能合乎伦理。因此,教育大数据的伦理诉求,与其说是数据本身的伦理需要,不如说是数据主客体对伦理价值的全面追求。在主观上,数据主体的伦理诉求表现为自身发展需要的德识、德行和德性层面对“善”的追求;在客观上,表现为社会引导教育大数据向“善”应用与发展而提出的伦理原则和规范要求。数据客体的伦理诉求就是主观上的自我保护需要和客观上的社会保障需要,这正是教育大数据的伦理诉求内涵的具体表征。概括而言,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的内涵表现为四个方面:数据主体的主观伦理诉求——自身对“求善”的道德需要,数据主体的客观伦理诉求——社会对其“向善”的规范要求,数据客体的主观伦理诉求——自身对自我保护与发展的需要,数据客体的客观伦理诉求——社会施于外界保障的需要。尽管人们对教育大数据提出了多种伦理诉求,如个性化定制、精准化预测、隐私保护、安全保障、促进发展等。但深究后发现,这些诉求不仅有针对数据主体的,也有面向数据客体的;有个体自求的,还有外界施加的。为便于分析,本文将这些伦理诉求归纳为四类:以“有用无害”为表征的内生性诉求,以“责任担当”为表征的外发性诉求,以“数据权利”为表征的内生性诉求,以“制度保障”为表征的外发性诉求。其中,内生性伦理诉求是指由个体的内驱力而生成的、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伦理需要,属于主观层面的诉求;外发性伦理诉求是外界社会对个体附加或由外界条件引发的伦理要求,属于客观层面的诉求。
三、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的基本表现
教育大数据研究只有遵循育人的逻辑,才能不被排斥于教育范畴之外。这正是数据主体自身在教育伦理方面对实现正价值和消解负价值的基本追求,即有用诉求和无害诉求。
(一)数据主体以“有用无害”为表征的内生性诉求
有用,对应的是教育价值和教育效用,即要求教育大数据发挥其服务于教育、有助于教化的功能,具体表现在对教育数据的挖掘、分析、管理、评价、预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量多、种类全、速度快的教育价值和应用效果上。有用的意图要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遵循教育求善和育人的本能,以尊重人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旨归,用教育法则约束自我,保证教育大数据的教育功用,避免陷入工具理性至上的无教育、反教育状态。因此,有用是教育大数据自身得以发展的伦理前提。
无害,就是要消解大数据带给教育的负向效应,其伦理意义是指对教育负有不可伤害的责任。作为一种技术应用形态,教育大数据一方面革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具有正向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带来了数据独裁、信息鸿沟等风险,内隐淡化教育育人属性的负向价值。若听凭负向价值的任意发展,大数据将导致教育过程中诸如利益至上、偏离教育目的、暴露师生信息、危害学生成长、禁锢学生发展等伦理问题。因此,无害是对教育大数据行为的最低道德标准和底线伦理要求。
只有具备有用和无害的伦理属性,确保教育大数据应用行为的有用无害,教育大数据才可持续发展。这是基本伦理预设,理应成为数据采集者、拥有者和使用者等数据主体最基本的道德义务。
(二)数据主体以“责任担当”为表征的外发性诉求
除了内生性教育伦理诉求之外,人们对数据主体也提出了负责任、有担当、权责分明等基本要求。这些外界附加的伦理诉求突出了责任、担当等内涵。责任,是由教育大数据善恶问题派生的新问题,指数据主体应具备的实现教育大数据趋利避害、在效果上保证正向价值的担当与义务。作为责任主体,在使用教育大数据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分析、评价、决策时,数据主体不仅要明确“对什么负责”、“负哪些责”等基本问题,且要学会“怎样负责”等担当方式。
首先,“对什么负责”,即责任对象。根据教育大数据的结构要素,充当责任对象的不仅有数据客体,还有教育活动等社会因素。因此,数据主体不仅要对数据客体负责,还要对教育的未来负责。其次,“负哪些责”,是责任内容,即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形态。根据行为的性质,数据主体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法律责任是一种事后行为责任,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法定义务及后果负责;道德责任是一种事前预知责任,是数据主体对将要做的事情所应负有的使命感与职责感,如具有社会责任感、保持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尊重数据客体、维护教育尊严等。最后,“怎样负责”,指责任担当。一方面,教育部门可通过建立教育大数据职责规范等立法手段引导数据主体担负责任。事实上,数据主体并非主要凭靠外力而承担责任,更多的是依据内在的道德意志把他律性要求转化为自律的行动信念。所以,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加强道德规范和责任伦理等教育手段,来促使数据主体的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动。
总之,社会力量强加的伦理约束,不仅关注大数据技术的先进性对教育革新的重要价值,而且要求大数据对其产生的教育效果负责任。只有实现了责任担当的伦理诉求,才能规避技术工具理性僭越教育价值理性的伦理风险,防止滑入技术异化的危险轨道。
(三)数据客体以“数据权利”为表征的内生性诉求
由于数据生成者的身份,数据客体的能动性远不比数据主体,其主观伦理诉求突出表现在对数据权利的需求上。大数据时代,数据权利逐渐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数据客体作为数据权利的所有者,对“教育大数据视域下数据权利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权利”、“如何拥有和保障这些权利”等内容具有内生诉求,以满足对安全、尊重、发展等数字化生存的基本需要。从现有的数据权利谱系可知,数据权包括由数据管理权和数据控制权组成的国家数据主权、由数据人格权和数据财产权组成的个人数据权利。为突出教育大数据中人的主体地位,本文主要关注数据客体的数据权利——数据人格权和数据财产权,暂不对国家数据主权进行分析。
首先,数据客体的数据人格权,是指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包括对数据的知情权、隐私权、修改权等。其中,数据知情权,是指事先能知晓教育大数据产生、采集、加工、使用、转让等具体流程和规则的权利,通过教育告知、立法等手段可以得到保障;数据隐私权,是指产生于自身的教育大数据不被随意侵扰、获悉、暴露和恶意使用的权利,可通过建立制度、技术防御等手段来保护;数据修改权,是对隐私权的进一步延伸,是指对产生于自身的教育大数据享有或授权他人进行修改、删除的权利,可以通过教育引导、责任规范等措施进行保障。
其次,在大数据已成为资源并被转化成资产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技术垄断的存在,数据客体并不具备采集、占有和控制自身产生的大数据的能力,因而激发了其对数据财产权的内生性诉求。数据客体的数据财产权是指对产生于自身的教育大数据所拥有的采集权、使用权、效益权等内容。对采集权的诉求,体现了数据客体对拥有同意或禁止数据采集或占有的权利的渴望;对使用权的诉求,则强化了数据客体对能够全面使用教育大数据的期盼;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必然带来一定的教育效益,效益权的诉求显现出数据客体对参与分享教育成果的美好愿景。
(四)数据客体以“制度保障”为表征的外发性诉求
为维护数据客体的基本数据权利,在客观上,人们还提出了一些保障性的伦理诉求,如制定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治理机构等以引导和监督教育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管理等各环节的规范性。从制度伦理的角度来看,制度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规范与准则以及制定约束、规范与准则的活动。教育大数据制度既包括该领域制定的、要求数据主客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包括制定、完善和执行这些准则的活动。相关制度一旦形成,通过社会群体来控制数据个体的行动规则随之产生,成为保障数据权利的客观条件和行为方式。
制度建设即是形成一种规范。一个好的制度,不是人为自由选择的,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博弈的结果。教育大数据制度建设必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由国家相关部门、教育行业及相关领域与相关单位三层机构根据教育大数据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出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学科领域层面的行业规范、单位部门层面的行为准则等内容,然后经过选择、完善、执行、变革与创新等一系列的建设过程,使之与教育目的相一致并符合人的发展目标。有学者从国家层面指出我国要加快制定《教育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建议由相关中央部委牵头拟定《教育大数据应用发展指导意见》。教育大数据制度保障的缺位可见一斑。笔者认为,从国家到单位需要建立健全诸如“教育大数据权利法”、“个人教育数据保护法”、“教育大数据行业公约”、“教育大数据责任规范”、“教育大数据监督与监管条例”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制度体系,引领教育大数据的科学发展。只有建立了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大数据的法治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
四个方面的内涵表征相互关联,形成从低到高的伦理诉求层级。其中,教育大数据的“有用无害”诉求体现出鲜明的教育伦理色彩,“责任担当”凸显了责任伦理的特征,“数据权利”是权利伦理的内容范畴,“制度保障”则是制度伦理的基本目的。这些伦理内容之间相互交融、彼此交叉,教育伦理中包含了责任、权利、制度等内容,而责任伦理提倡的对教育行为的自律意识和对教育结果的负责精神体现了教育伦理精神,权利伦理指向的教育效益和对应的教育义务也隶属于教育伦理范畴,制度伦理对教育中人的关系的规范和协调决定了教育的基本走向从而保障了教育伦理目标的实现。事实上,伦理学从来都不是封闭固定的知识体系,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涌现的新的伦理问题,需要不同伦理思想的多领域融合应对。教育大数据伦理风险的消解不仅需要教育伦理作为基底和引领,更需要权利伦理、责任伦理和制度伦理的支撑和保障。这些伦理内容彼此依托又相互支撑,共同形成教育大数据的伦理体系。最底层的“生存诉求”反映了“有用无害”的基本需求,是教育大数据得以存在的伦理预设;第二层的“发展诉求”体现了“数据权利”促进教育大数据良性发展的伦理基础;第三层是“尊重诉求”,有了“责任担当”的伦理原则和“制度保障”的伦理规范,才能实现人们对数据主客体的尊重,才能从尊重的角度看待教育大数据的价值与意义;最顶层的“教育目标诉求”则是教育大数据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只有满足生存、发展和尊重的伦理诉求,才能实现教育大数据促进教育目标达成的诉求。
四、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的实现途径应然的伦理诉求需要通过教育大数据各结构要素的共同努力转变为实践,构建基于共同道德信念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引导人们参与教育大数据活动、承担数据权利与义务,实现教育目的,充分展现教育大数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实现的共同体逻辑
建立伦理共同体是实现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的重要途径。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也是共同体赖以生成的基本要素。伦理共同体是指应该被道德地对待或应该得到道德关怀的个体和群体的总和,是具有互惠关系的利益共同体。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就是生成、采集、使用、研究教育大数据的人的总和,这些人以实现教育目的为共同伦理目标,按照共同的数据伦理规范,通过身份认同参与进来,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被道德地对待并得到道德关怀,从而收获归属感。所以,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内蕴了所有成员共同认可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信念,可以满足教育大数据的有用无害、数据主客体的责任担当和权利义务、制度规范等伦理诉求。实际上,要求数据主客体认同、遵循和建构共同体的道德信念和伦理规范,重构、修正伦理认识体系,描述和建立伦理治理的原则和策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的满足与实现。
首先,伦理共同体具有的共同性、主观认同、内部法则、内在性和内生性的鲜明特征,使得从共同体的视角实现教育大数据的伦理诉求成为可能。具体来说,共同性,促使伦理共同体成为实现教育大数据共同善和共同利益之伦理诉求的有效方式;主观认同性,能够坚固教育大数据各结构要素间的伦理关系和集体归属感,有利于实现有用无害、责任担当等诉求;内部法则,作为伦理共同体的精神基础和基本条件,有利于建立共同遵守的教育大数据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便于实现“权利体系”和“制度保障”的诉求;内在性和内生性,可以促使成员对教育大数据的伦理共识、准入原则、使用规范、研究范式等自身有机结构的认识,并树立动态更新的发展观念,从而保证共同体的强大生命力,以实现对“教育目标”的终极诉求。
其次,教育大数据对伦理的诸多诉求,无不指向伦理共同体的缺失。要解决大数据带给教育的伦理危机,全面实现教育大数据的伦理诉求,须建立拥有良好伦理关系的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无论是教育大数据主客体自身对规范、美德、发展等基本道德诉求,还是教育大数据系统良性运转的伦理规范需要,都是对伦理共同体的呼吁。不管是从伦理共同体之于教育大数据发展的适切性出发,还是基于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实现对伦理共同体的迫切需要的考虑,建立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都势在必行。
(二)共同体视域下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的实现路径
建立伦理共同体并实现伦理诉求,必须解决伦理信念不强、数据主客体沟通不畅、政策法规阙如、伦理文化落后等现实问题。
首先,建立教育大数据伦理精神共同体,以伦理信念指导教育大数据的健康发展。教育大数据伦理精神共同体是由遵循共同教育伦理信念和数据理念的结构要素成员组成的联合体,既包括国家部门、行业领域、企业单位等群体,也包括个人。伦理信念是人们对教育大数据能够促进教育发展所持有的一种坚信的道德态度和精神状态。它虽然具有虚拟性,却是维系伦理关系的巨大能量,缺损将导致教育大数据伦理发展的动力不足、凝聚力弱化等问题。一方面,伦理精神共同体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和抚慰,使人心灵有序,保持健康的社会认知心态;另一方面,给人以精神的激励和策动,使人态度积极、乐观地迎接各种人生挑战,创造人生价值。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促使教育中的伦理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突出伦理问题的消极影响,使得伦理精神共同体的建设尤其重要。建立教育大数据伦理精神共同体,所有共同体成员不仅要继承和弘扬教育伦理精神,如尊重人的发展、重视师生关系、教人向善、诚实友善等信念,以给予数据主客体以精神独立性;而且要创新解读当代教育观念的伦理内涵,如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与大数据技术之间的内在伦理关系、大数据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进程中存在的异化风险等,以增强对教育大数据价值意义的深刻认识;同时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的教育观念,主动吸收大数据代表的技术伦理中的有益成分,从而促使共同“伦理信念”逐步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另外还要通过自我教育,明确自身的责任义务,从根本上维护教育大数据存在的正当身份,为创建教育大数据伦理精神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建立教育大数据伦理交往共同体,以合作交流打破数据主客体沟通的壁垒。教育大数据伦理交往共同体是由参与教育大数据活动的数据主客体而组成的联合体。数据主客体的交往是为了教育大数据的良性发展而寻求彼此接近、协调、默契的联系活动。交往生产着共同体,并同时生产着共同体与成员的关系,共同体成员的交往塑造着他们共有的善恶感、正义感、社会感情、友爱与忠诚。事实上,由于缺少必要的交流,教育大数据主客体的有效交往活动基本没有发生,具体权责不明确,急需建立相应的交往共同体来加强联系。建立教育大数据伦理交往共同体,数据主客体要以尊重为前提、以诚信为基础、以自愿为原则、以平等为保障。只有数据主客体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自愿沟通、平等交流,有效的交往活动才能发生,从而促进交往共同体的产生。共同体成员在交往中分享观念、更新认知、商量讨论、合作共赢,使得交往共同体逐渐成熟,并反哺教育大数据主客体对身份认同、角色定位、权责分配的再认识,巩固相互之间的伦理关系,从而有效实现主观和客观层面的伦理诉求。
再次,建立教育大数据行业规范共同体,以规范应用保障伦理诉求的实现。行业规范是在行业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教育大数据行业规范共同体是由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严格遵守并努力完善行业规范的业内人士组成的联合体。建立教育大数据行业规范共同体,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共同体主体要统筹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如成立教育大数据规范与法制研究中心,专门对行业内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条文、权利范围、责任义务、规章制度等内容进行协调与制定;二是行业领域专家、企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等共同体主体要充分协商与合作,组织企业单位和个人讨论并达成对相关规范的共识,制定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统一标准,如从是否征得相关数据客体的知情同意、是否泄露数据客体的隐私、是否对数据客体保留数据修改的权限、是否明确数据主客体各自的权限等方面,对具体教育大数据行为进行审核与评议;三是各级行政部门要为行业规范的严格遵守建立必要的惩戒机制,如以公开通报的形式,对失责、侵犯数据权利、违反规定等行业失范行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说服教育、补偿、行业内通报、除名等处分。
另外,建立教育大数据伦理文化共同体,以文化共通实现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大数据伦理文化共同体是由大数据技术和教育两个领域的伦理文化主体组成的联合体。文化是伦理关系得以维持的精神源泉。共同体承载文化,文化铸造共同体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超脱个体生命长度使文化以共同体的形式绵延扩展。教育大数据的学科交叉特点,使得教育与大数据技术显现出不同的伦理文化意蕴。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和技术领域就存在相互“不待见”的现象,教育者往往对技术促进教育发展持保守态度,技术专家常常忽略教育伦理精神追求效益最大化。把分属于大数据技术与教育两个领域的文化主体纳入教育大数据伦理文化共同体,能够促使技术文化与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共同伦理文化。建立教育大数据伦理文化共同体就要两种文化达成对话与融合,这离不开两个领域专家的相互尊重和合作交流。教育专家和大数据技术专家既要致力于消除领域间的歧视,提升境界、人尽其才,共同推进教育大数据的文化生长;也要加强沟通和文化熏陶,积极通过意识形态影响、伦理文化教育、政策倾向引导等手段,寻找大数据表现出来的对效益的重视、对技艺的执着、对品质的苛求等工匠伦理文化和教育所拥有的尊重、热爱、向善、自由、公平等伦理文化的结合点,培养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认同感。
教育大数据的伦理精神共同体、伦理交往共同体、行业规范共同体和伦理文化共同体组成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建立之初的共同体一般比较脆弱,其共同道德信念和文化认同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熏陶,主体责任分工也需要继续明晰,因而面临被摧毁、被分裂的危险。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伦理共同体的精神状态、文化形态都处在更新变化中,共同体成员的交往和行为规范易受诸多因素干扰,维系伦理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实际上,共同体是在冲突的不断解决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个过程一般由形成、规范、执行和冲突解决(调整)的四部分组成。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的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从规范、执行、冲突调整等方面做好维系。第一,在创建之初,行业规范共同体成员要完善行业规范并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及制度文件等,并以此界定伦理共同体成员资格和伦理主体的职责分工范畴。在教育大数据结构体系中,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纳为伦理共同体成员,只有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业规范的德性之人才能被准入。准入之后的共同体成员要依照规定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主体价值,促进共同体发展。第二,在执行过程中,伦理交往共同体成员要引导成员主动提供帮助、分享经验和规范,增强情感交流与互动,协调好自律和他律、责任和义务、强制和自治的关系,警惕并及时应对教育大数据实践活动中的畏难、退缩等不良情绪,加快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的建设。第三,在遇到价值诉求不一、权责范围不清、权益诉求不满、互动积极性不高、领域文化难融等矛盾和冲突时,伦理精神共同体和伦理文化共同体成员要加强调控和管理,维护共同体成员在精神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保持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的凝聚力。
教育大数据的伦理精神共同体、伦理交往共同体、行业规范共同体和伦理文化共同体组成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这个过程就是伦理诉求的实现过程,建立并维护了伦理共同体,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可全面解决;诉求得以实现,教育大数据的伦理风险即迎刃而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