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纸船和风筝》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纸船和风筝》教案,第1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纸船和风筝》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教材和学生,明确“五点”

 1、背景分析

 纸船和风筝对于孩子说都是要好的朋友,可以说这是他们司空见惯的玩伴。童话故事更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许多课外阅读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学生学习理解本文会有所帮助,小学生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所以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景没有太大的陌生感,这样再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同时故事中的曲折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令这些天真、善良的孩子们感受深刻。

 2、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有益的桥梁和纽带。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童话所独有的优势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文章的生动之处在于,当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会让学生对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之间的友谊有所认识和体悟,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我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3、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

 4、明确“五点”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懂得当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出现裂痕的时候,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德育点: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在反思中自悟,克服自私、任性、的心理。

 创新点: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围绕两个方面,自己探究学习。

 空白点:1、板书的空白。让学生将小熊和小松鼠及他们的房子贴在黑板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2、小组合作,自主发现,探究问题,将感受带到读中。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

 2、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着重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是中放在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位置上,而教师则应处于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架设生活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育学生对事物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4、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的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学习。

 5、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1)播放课件,展示小松鼠和小熊,给学生讲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1)师配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通过听、读都知道了些什么

 (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读中学会想,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3)根据学生所说总结,文章可以围绕两个方面展开。(朋友、和好)

 (4)小组内交流学习第一个方面:

 纸船和风筝是如何使小松鼠和小熊成为朋友的(2段——6段)

 A学生畅所欲言,谈纸船和风筝使如何使小松鼠和小熊成为朋友的

 B 读中进一步感悟: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C 各种方式读文感悟“漂呀漂”、“乐坏了”、“祝你快乐”、“飘呀飘”、“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要读出小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评价读,学生在读中悟情、悟理。)

 过渡: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这份幸福和快乐中时,一天,他们居然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吵了一架。天空中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了,(摘下风筝)小溪里也看不到漂流地纸船了,(摘下纸船)后来纸船和风筝是怎样使他们和好的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第二个问题。

 (5)合作探究学习第二个方面:(7段——11段)

 纸船和风筝使如何使小松鼠和小熊和好的

 A 学生交流合作成果。

 (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思考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读出、悟出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高兴心情,及吵架后那份伤感,从而深悟友谊的纯真、可贵。)

 B 联系生活中失去朋友的难受感觉,从而感悟“再也受不了”、“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表现出松鼠和小熊对和好的渴望及和好后的兴奋心情。)

 C再读课文。(以读为主,再读中学、读中悟,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和角色体验,去体会成为好朋友的高兴、吵架后的伤感、孤独,再次和好后的兴奋心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拓展实践,展示成果

 a、小朋友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也有和好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想一想,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你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让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的教育)

 b、同学们做的都很对,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真挚的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刚才,同学们和好的方式都很好,给好朋友写几句话,给好朋友画画,讲一讲《纸船和风筝》的故事。现在你就按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讲一讲。好吗(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是学生中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四)作业

 把今天和同学和好的事,给妈妈、爸爸讲一讲,然后写一篇小短文,把它写下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纸船和风筝》教案(二)

 教学目的:

 ★认识“8个生字,会写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熊友谊。

 ★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喜怒乐情感变化,使学生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质疑)

 1、识字写字。

 2、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拼音读准字音。

 3、利用图画辅助识字:观察一、二幅图,体会“乐坏了”“扎风筝”“抓住”“幸福”的意思,并认读其中的生字。

 4、利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学习“抓、莓、吵”三个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5、重点分析“坏、扎、抓、幸、福”。

 6、 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幸、抓、祝、福”。

 幸:上下结构,右边是“土”不是“士”

 祝福: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示补旁”。不是“衣补旁”。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自由读课文:

 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课文:

 听后说说你有什么一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坏 扎 抓 莓 幸 福 吵 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内心喜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具准备:

 、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幸福、快乐、愿意、漂亮、飘荡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

 根据下面问题,找到相应段落。并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小熊第一次拿起纸船,心里可能怎么想。

 2、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后来小松鼠放了一只纸船,如果是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三、举行朗读比赛。

 1、先小组比赛,一人读,其他成员做评委。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2、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风筝

 松鼠 小熊 和睦相处

  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明理,读书启智。中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真是数不胜数。下面是我整理的《走遍天下书为侣》教案范文,欢迎阅读。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案范文

 教材简析

 这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作品,作者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层层递进的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设问、反问、比喻等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更是让文章魅力无穷。

 阅读此文,我们仿佛与作者对话,感受着作者爱书如友、爱书如家的美好情怀。引领我们爱读书,会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设计理念

 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明理,读书启智。中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真是数不胜数。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深入的表达方法、新颖别致的比喻、强烈的反问等方法引导学生用真心去阅读,用热情去拥抱书籍,用科学的方法去反复品读,不断思考,几番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与书共鸣,读出自我……用名人读书名言激励自己,联系自己读书实践体验,感受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并在多样的语言实践中陶冶性情,习得方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受到启示;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

 3、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学习用比喻的表达方式写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

 4、阅读《神奇的书》,感悟比喻、拟人表达方式的妙处。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增加语言积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漫谈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们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到底带什么东西好。可有这样一个人,她说(课件出示):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味儿相机理解“毫不犹豫”的意思,朗读体会。

 (“毫不犹豫”的意思是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朗读体会“我”对书的痴爱。)

 3、这个“我”是谁(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这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这话,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感人至深的献辞吧!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从漫谈引入,任思想游疆,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畅谈自己的选择,有助于拓展思维。这为下面的“走遍天下书侣”作了对比映衬作用。

 4、朗读课题,解读课题:

 ⑴谁愿意来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学生自由读课题,教师随机点评:“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声音里透出了疑问。╱你用饱满的声音读出了欣赏!╱你念得真准。“侣”是生字,知道它的意思吗(伴侣、同伴)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⑵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你猜猜作者会在文中告诉我们什么

 预测:

 作者为什么要走遍天下书为侣

 怎样与书作伴侣

 与书为侣有什么感受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读课文前,先琢磨琢磨题目的意思,猜一猜,想一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现在,我们就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倾听、随机点评。)

 2、反复朗读难读的段落:

 (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读。在语境中检查字音,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读书交流,探究体验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现在,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体会其中的道理。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思考。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评。)

 3、书像她的一个朋友,像一个家,这是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⑴自由练习读。

 ⑵找出对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全班交流:

 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处标点、一段话来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课件出示:你不会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意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对比阅读,抓住“”读出反问的语气感受反问的语气,以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件出示: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①理解比喻写法的好处:作者把书当作什么(一个朋友和一个家)

 ②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联系生活畅谈书与“家”、“朋友”的相似之处: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③作者还把书当作什么(一个与我同船的人,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课件出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感受

 (“故地”,老地方,这里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随时想去就去,也就是打开自己喜爱的书就开始阅读,那么简单地就开始了故地重游。这个比喻真形象。)

 ⑷朗读体会: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

 ①反复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爱书情怀: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②仿写:书像一个朋友,像一个家;书就是一位朋友,就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课外收集到的名人名言,也试着用“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来说一说。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验情怀,悟出写法。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名人名言,仿写中进一步感受爱书之情,明白读书的意义,增强读书的兴趣。

 4、创设对话情境,师生合作朗读体会作者对书的无限喜爱之情。

 采用合作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设问和层层深入的写作方法,深华情感。

 四、复习生字,活用新词

 1、出示生字“侣、娱、趟、诵、盒、豫、趟、零、编、某”,引导学生识记,交流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

 2、挑选自己喜欢的字组词后再编个故事或片段、诗歌等。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又是怎样去对待这个书本朋友呢怎样去阅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见到朋友般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伴侣

 朋友

 书是家

 故地

 ……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复习新词。

 2、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3、学生研读第三段,边读边做笔记:

 课件出示: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⑴自由读,想象着你就是著名作家尤安•艾肯,你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读书方法。相机理解“新东西”的意思。

 ⑵梳理写作顺序:请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你的读书方法:

 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来介绍读书的方法。

 引导学生梳理、概括,这既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锤炼思维的过程。

 ⑶谈谈“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对我们的启示: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⑷挑战读,比一比谁的朗读最富有感染力:试着背一背这一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⑸你看,读同样的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怪不得作者说,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⑹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这句话的含义。

 三、阅读链接,学习致用

 1、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煮书”。想想为什么叫“煮书”

 2、补充阅读:《趣谈“煮书”》(见资料链接),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结合英国作者尤安•艾肯和《趣谈“煮书”》,联系自己的平时读书心得和经验,也可以联系名人读书的故事来谈谈对读书的看法。最好用上“首先……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4、实践运用:下面我们就用尤安•艾肯的读书方法来读一首诗歌,题目叫做《神奇的书》。

 (见资料链接)

 ⑴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⑵品一品哪儿最让你感动。

 ⑶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⑷谈一谈你的独特理解。

 ⑸背一背这首诗歌。

 四、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1、《神奇的书》和《走遍天下书为侣》写得这么感人。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你最喜欢哪种写作方法

 (帮助学生小结“比喻、设问、假设”及层层推进等写作方法,并相机引导读课文片断)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与书为友,爱书如家。漫步书海,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及时记录;感受沐浴书海的快乐,领略人世的真谛,欣赏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好读书,会读书的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推荐阅读《书比人长寿》。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首先

 一遍又一遍地读然后

 最后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

 2、用“毫不犹豫”写一句话。

 3、仿写填空: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

 4、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写几条读书名言。

 教学建议

 1、盘活资源:

 收集名人读书名言,激励学生自主读书。教学中,注意文本与生活的联系,适时引进课外收集的资料,沟通课堂内外,加深情感的体验,让“书之侣”在学生脑海里丰满起来。注意文本的拓展,能联系自身平时阅读,结合名人读书名言,讨论交流读书之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体验阅读的乐趣。课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名人读书故事开展课外阅读,建议在班组里开个“读书交流会”,以交流学生自己或名人的读书故事,激励学生的读书热情,懂得读书之道。

 2、朗读感悟:

 教学时要重视朗读,要注意朗读的层次性,读准、读通、读美,想象读、比赛读、师生合作对读等多样形式交替,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升华,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注意朗读的激励与评价,做到以评导读,以评促读,读中理解,读中升华。

 3、积累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反复品味比喻、列举、反问、假设等写法的精妙,通过仿写、背诵、补充课外阅读资料等形式,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习得方法,真正做到学习致用。把练习设计中的练习适时地穿插进课堂实践中去。

 资料链接

 1、《趣谈“煮书”》:

 女作家茹志鹃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她家里有一帧条幅,上面写着两个字:“煮书”。茹志鹃曾经向人解释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得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的烂熟、透生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

 2、《神奇的书》:

 (美国)艾米莉•狄金森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匹神奇的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装载了/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3、读书名言:

 书是面包──鲁迅说:“书是营养面包”。

 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书是大学──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书是高尚的人──歌德说:“读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是珍宝──别林斯基说:“好书是最贵重的珍宝。”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书是益友──考尔德说:“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书是顾问──凯勒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未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考 网我整理了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爱莲说教案一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朗读指导法

 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芙蓉出水--引莲

 由历代文人赞颂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文言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清香袭人--读莲

 (一)听读:

 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设计意图:“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诵读能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

 (1)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试读。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重点,语文课堂也离不开琅琅书声。通过教师范读继而学生仿读这两个环节,既能强化检验正确的朗读,也能对学生仍然不会读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

 (三)疑读: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个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语句的疏通。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解决疑难,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冰清玉洁--赏莲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莲花的句子。你发现作者笔下的莲具备了哪些品质?

 (1)自主寻找发现(2)学生合作讨论(3)师生交流明确(4)教师归纳小结

 2.作者想通过爱莲和爱君子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

 (1)明确写法(2)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增强了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也尤为重要,教师适时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会学生从品味语言探究作者情感,从读中品味莲花的高洁品质,在品中悟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写莲、爱莲,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那么作者对这两种花所代表的两类人是什么态度呢?

 (1)明确写法(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语气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的悟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了解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舌灿莲花--论莲

 时光飞速发展,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后,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积累美文--咏莲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关键词语的提示自由背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提示

 可爱者陶渊明独爱世人甚爱予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2.背诵展示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并背诵本文。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教学从朗读中开始,在诵读中结束,一气呵成,呈现文言文教学朗读这一主旋律。)

 作业--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注重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醒目直观

 爱莲说

 周敦颐

 菊(正衬)隐逸者

 牡丹(反衬)富贵者

 莲君子者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来的,简洁明了的概括和浓缩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起到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

 

爱莲说教案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蕃濯蔓亵涟

 A、yifanzhuomanxielian

 Bshifanzhuomanxielian

 Cyifandiwanzhelian

 Dshifandiwanzhe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

 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品行端正

 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总结全文

 九、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