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体现的意义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几千年,从甲骨文,中鼎,石鼓,大篆,小篆,汉简,魏碑,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前进,都是在演变。
但不管怎么的演变,汉字的字体,结构,结体,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象形文字的演变,形象思维的进化,字形的美的再创造,但就是“字”的本身永远还是存在。
凡是认识汉字的人都知道字形的笔画,一个十几亿人都会看的字,都会认识的字,我们的书画家要去表现出一个字的美感,一个字的内涵,一个字的情感,一个字的意趣,是多么的不易。
书法的表现力是所有平面艺术中最难表现的一门艺术。因为它表现的手法单一,要在单一的表现手法中去丰富,去寻求内涵,去追求美,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没有长时间的磨练,没有丰富的艺术修养,没有很好的基本功,没有平面艺术的表现力,没有形象思维艺术的功底,是完全没有办法来表现书法这一门独特的艺术魅力的。
书法的美,字体要美、结构要美、章法要美,书写的内容融合在整体的章法中体现出来的美,整幅作品能体现书写者的性格,心情,念想,意志,情感的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书法完美的表现了,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经过大篆、小篆,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自由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气势,而通过笔法墨法的相兼相润,使得字体肥瘦枯润,巨细收纵,变化无穷,从而形成了具审美风貌的中国书法艺术。它兼备了具象和表现两种功能,是我国一门独特的“线的艺术”。它以它那简约而单纯的黑白点画构置艺术格局,并由此呈现书法艺术的至美——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一个标志着我国艺术民族特征的独有术语。书法艺术通过点画线条的组合变化,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上升到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因而,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最为独特的:它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一书法意境美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从外在主要给欣赏者呈现出了诗意美和音乐美。一、诗意美。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情感笃深,意韵浓郁,使品味者有隽永之趣。当我们欣赏颜鲁公的书作,会感到他雄古深邃,傲岸磅礴的书气,好似那激情慷慨,格调刚健的“建安诗歌”;当我们一览怀素、张旭的狂草书,李白诗句“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东鲁门泛舟》)中的意境会浮现脑海,似乎又进入了一个飘逸旷达的境界……书法和诗歌虽非同一性质的艺术,但它们都是作者思想情性的自然流露,有着强烈的写志、达意性。自古以来,诗人作诗大都缘事而发,写字亦不例外。蔡邕《笔论》:“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可见,书法虽不似诗歌通过语言直抒胸臆,但它那艺术化的线条组合和笔情墨韵,同样寄寓着作者的艺术情趣。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两者都很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强调起承转合的章法。而且书法创作多以诗词为内容,以此增添书法的艺术魅力。所以,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涵容着醇厚隽永的诗意,使书法的意境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书卷气和诗意美。二、音乐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一文中非常欣赏派脱(WPater)“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这句话。他还说:“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⑴可见,书法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由不同的音符组成,而组成书法的音符是各种不同的点画线条。这些点画线条的粗细、长短、姿态的千变万化以及墨色浓、淡、枯、润的不同,使书法如音乐一样,具有一种节奏感。音乐中的大调犹如书法中的狂草,奔放、热情、雄强;小调犹如书法中的小草,细腻而耐人寻味。而且书法也同音乐一样讲究章法。首写一字,其气势须管束到底,一字乃通篇之准,下字之首笔和上字之末笔之间要承上启下并贯穿书作始终。而最使人拍案叫绝的是书作中笔断意连之处,笔断如鹰击长空,意连又扶摇而上,它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增添了书法的含蓄感。总之,音乐是运动的书法,书法是静止的音乐。虞世南《骨髓论》言:“鼓瑟伦音,妙响随意而生”也道出了音乐与书法意境的联系。 补充: 二书法意境美之所以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因为这境界“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⑵书法意境美的创造,根本上取决于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人格襟抱。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体现的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平和自然之美,正是其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人格心灵的体现;颜真卿端庄宽舒、刚健雄强、大气磅礴的书法,又体现出他凛然正气的人生追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不衫不履,天性自然,于其中透出他人格心灵的真率与活脱……又如书法美学得到空前繁荣和发展的魏晋时代,书法艺术从实用性的文字进入审美领域的书法就是在这个辉煌灿烂的、人格化、抒情化的时代中突现出来的。它总体上打破了秦汉以来的朴茂方正,代之以轻便流利、神韵卓荦的艺术风格,体现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刚柔相济,由此艺术风尚为之一变,带来了艺术上的自觉时代,并高高扬起了肇自老庄的“中国艺术精神”。这时的书家常常用书法来抒发个人感情,使之成为一种理想化人格的化身,并在其中反映时代精神。而在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也突出体现了笔者的上述观点。是的,艺术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反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主观精神。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构成中,笔者认为艺术主体——书家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因为只有发自艺术本体的感性冲动,才能催发出人类文化意识照耀下绚丽无比的生命花朵——艺术。所以,书法意境美的创造最终取决于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和对客观现实的美的感受。因而我们也可以从书家特有的汉字艺术造型和作品意境中窥探出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和风格,诸如儒雅与庸俗、雄健与妩媚、苍劲与秀润、老辣与稚拙、沉郁与飘逸、丰实与空灵等等。所以,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审美根源,只有到书法主体的心灵中去寻找。因为在那些流畅的线条、飞动的曲线、变化多姿的结构中渗透着主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 补充: 人们在形容书法艺术时往往用“独特”一词,因为就世界范围而言,它是我们民族的特产—只有中国文字才产生了震撼古今的书法艺术。以汉文为主的中国文字虽几经变化,但始终未脱离象形的特征,事物之形的复杂多变决定了中国文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娇子,其点画线条也不再是单纯的形式再现,而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精神曲折隐微的体现。“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⑶那么,书法到底体现了怎样的艺术精神呢?下面将做一个简要的探讨。艺术精神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也蕴涵着一种文化的理念。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呢?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认为是庄子精神。不可否认,庄子以及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书法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凝练的艺术中,既要展示出书家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技巧工夫,又要透露出书家的情性、修养、气质和审美观,除了技法之外,更多地是靠学养,是“无心于变,自然触手尽变者也”⑷,这也正是庄子要求的“心斋”、“坐忘”的自由境界。可见,书法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与我国道家传统审美文化中的“自然精神”紧密相连的。书家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大都是建立或归宿在道家的“自然精神”这一美学境界上的,这也促使书家创作要合乎自然天成的审美规律,以形写神,在虚实隐现中妙造自然之境,达到“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⑸的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从而获得宇宙生命的浑成之美!所以,书法的意境美首先体现了包孕着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庄子及道家所言的“自然精神”。其次是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两者在很多时候都是紧密相连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以探索主观规律和反映精神世界为目标的,在书法上则表现为书家的主体精神。当王羲之、张旭、怀素等书家下笔纵横挥洒时,策动他们的是自由表现自我情感的欲望,他们写的是“胸中逸气”,是一种创造力的生命行为。这种行为伴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并激发着他们强烈的自我崇高感,从而创造出新的书法形象、意境和风格。例如在唐代张旭以前,隶、行、真、小草各书体已日趋完善。他在掌握了精湛的传统技艺和深厚功底后,突破小草的规范,创造出风格迥异的狂草,这便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传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历代书家不断超越的奋斗不息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延伸!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
答:书法的静与动,表现形式很多。从笔法上,从墨法上,从作者的心情上、还有在字体上都能体现出来。我们大家熟悉的颜真卿所写的《祭侄文稿》,就是一个从作者心情上、从字体和墨法上都有一个从静到动发生明显变化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祭侄文稿》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一开始,字体基本上是行楷书,这时的作者心情还算是平静,写到中间部分,明显看出,作者心情逐步的发生了变化,字体上也由行楷变成了行草书了,到最后,心里极大的愤恨,促使字体由行草变成了大草,墨色也由实变虚,这就使心情由静态变成了一个动态,在这篇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淋漓尽致。后面附这篇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图样:
以上的回答不知你满意不满意,如果满意那就采用并且点个赞吧!
中国的书法文化历史悠久,书法是汉字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毛笔在以写为主的文字系统中扮演主角。书法的线条和不同类型的字体结构是书法艺术的主要元素,亦是书法艺术美的主要体现。
一、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线条是书法构成的主要元素与基础,是书法形成的重要媒介亦是作者传情达意,流露情感气质的载体。汉代的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与里程碑,其中以汉隶所体现的解放线路最为典型。线条可以说是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线条是书法作者生命的特征体现,在我国书法艺术中,书法线条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感
书法中所体现的力量感是一种巧力。作者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适当调整掌、指、腕、臂的力度大小,将作者的心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笔力是中国书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典型的代表是唐代中期书法家颜真卿,其代表作主要有《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在这些作品中看似清秀飘逸的书法中蕴含着苍劲有力、铁骨松风的力量感,其笔法精湛,结构严谨,可谓入木三分。
(二)立体感
书法作为平面的艺术形式,立体感仍然是其不可缺少的,如果仅仅是单纯的线条,则会单薄乏味,缺乏意蕴。融入立体感的书法体现的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作者的丰富情感。立体感也可以说是一种骨感美,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作品的不同,再加上作者的观念思想认识的不同,从而使立体感的表现形式亦有所不同。
立体感也可以说是一种骨感美。唐代“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与颜真卿有着“颜筋柳骨”之美誉。在书法艺术节有着“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书法作品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柳公权的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在书法艺术中中锋技巧是绝对的。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其需要与中锋相互融合、交叉,从而突出书法作品的线条美。
(三)节奏感
书法作品的结构感是其活力的具体体现,书法作品生命力的展示。书法的节奏感是通过对比展示、体现的。具体的比如:空间结构,空白结构,即空白大小、形状之比。用笔起伏节奏,即墨迹的粗细、方圆,都是节奏感的具体体现。
与力量感与立体感相比,节奏感的原则相对比较简单。根据其力度和线条的厚度,欣赏者可以从一个起点出发,从字的整体上对其作出深层次的描述。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线条美的所有特征。而且在线条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中,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亦蕴含了全部的空间内容。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书法艺术的结构美是指毛笔字的结构体现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尽管古代的象形文字如今早已不存在,但其是中华民族汉字发展、形成的必经阶段,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仍然具有造型的意义。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等多反面的有机融合与交叉、渗透,构建了字的结构之美,是其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
平正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会给人一种稳定、心情舒适的感觉。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最终是由现实的生活所决定,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人的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书法艺术与人的一般审美观念相一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审美观念具有共识:在中国人眼中整齐统一是美的重要体现,参差不齐则显得较为凌乱,不具有美感,会严重影响到欣赏者的心情。
匀称是书法艺术的另一重要元素。即在字体的笔画之间,各部分组合所形成的舒适感与整齐感、匀称之美。总体而言,字的匀称只须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篆书是书法艺术匀称美的典型体现,其讲究黑白相间,分布均匀得当。
参差之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一种参差之美,不同角度产生的落差层次美。山峰的绵延起伏,层层翻滚的波浪,树木的高低,都表现出的是一种参差之美。在书法艺术之中,注重结字、布白的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之美与参差之美看似存在冲突之处,但这是两种原则的分别体现,平正、匀称主要是对结字的原则要求,是常与法,参差落差是根据字体各部分的特点,进行有机融合,是灵活奇巧之美。书法不可以千篇一律,只讲究常与法,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将常态与参差之美巧妙结合可以时书法显的丰富多彩,真正体现书法艺术之美。
连贯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笔画与笔画之间,各个结构部分之间都应相互协调、衔接。使得字的各个部分避免分析,使其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
飞动是赋予书法活泼形象的方式之一。一方面其可以呈现出静态之美,另一方面其还可以彰显动态之美,使得书法具有生命力,让欣赏者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书法艺术的动态美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书法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当欣赏着欣赏书法作品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上下,左右结构的笔画搭配都是协调有序,尽显和谐之美。书法中体现的结构美不仅仅是指要全部统一格式。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其中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浑然天成,各个结构,各种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在书法的线条美中体现出了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两者相互依存,统一于书法艺术之中,是书法艺术的两个主要要素,作者用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刚柔等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书法艺术的章法美
书法的章法是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段落与篇幅之间的结构问题。其所体现的是书法章法的相互对称,相互照应,好像一首旋律悠扬,动人心弦的乐曲。章法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体势上的起承转合,虚实方面的相辅相成,错落有致。一副充满作者心血的书法作品,在完美章法的表露思想与情感,如此一来会是书法作品充满生命力,使得力量感、立体感、节奏感有机融合,呈现出书法艺术真正的魅力。
体势上的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其是一种字与字、行与行间、段与段以及篇幅之间的和谐与整体性。虚实方面的相辅相成。书法字体的线条变化曲折,有笔墨之处即为实,虚指字的各部分之间之空白处。虚实相成的章法,是作者根据根据所表达的思想,所传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的书写风格临时制宜,一气呵成的。作者用眼、手、心灵三者的有机融合来实现黑白的和谐布局,黑的部分呈现出“金刀之割净”之美,使的白色部分达到“玉尺之量齐”之美。同时,书法作品的题识、题款字体的变化,以及其在作品中的位置和整个书法篇幅构建和谐之美,是章法美的重要体现。
错落有致,尽显参差变化之美。其是一种在平正、匀称之美之中的奇趣、变化美,于变易中求和谐的章法。主要表现在:字与字之间产生错位,字的中轴线有时与行的中线重合。虽然看似这些不同角度的变化会产生不整齐,不均衡的之处,但具有较深功底的作者会用线条、章法技巧来补足,使得整个作品在在变化中造成美感。唐代怀素是错落有致,尽显参差变化之美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四、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绘画、书法、诗词作品其本身早已不仅仅是一幅幅单纯的图画与文字,这些作品已上升为一件艺术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是其内心世界的展现,其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美。作品的神采、精神是意境美的具体体现。宋代的黄庭坚曾云:“观之入神”。彰显意境美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某种特殊的气质与精神,每个字的线条与结构的巧妙融合,创造了作品的和谐意境之美。宋代的书法家注重笔墨意态,强调字中有笔,妙用侧锋,勾勒出不同寻常的线条之美强调书法作品的生动气韵,善于用变化多样的线条来展现自己的审美趣味,传递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书法家们在追究意境美的同时强调章法,其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采。是书法作品中的生动、灵气之处,是其个性的具体体现,是外观的形。在书法理论中,神作为形的对立面,是非常清晰、不可含混的。神采是意境、情感的表现形式,是作者的个性、思想情感、精神风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其个性美的作品中的成功体现。
诗情。诗情画意往往是古人书画家所追究的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幅书画作品成功的主要表现形式。将诗的意境、韵味融人到书法中,会使书法更具有韵趣,产生别样的意境美。王羲之的书法以萧散简远、淡雅柔逸的魏晋风度而流芳百世,其主要原因是其将诗的优美意境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使得书法作品产生别样的魅力。
书法创作是书法家运用这一特征的形式,并通过象征的表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外化到作品上的实践过程。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以文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由于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比其他艺术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形成了这篇书法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
欣赏书法艺术,就要欣赏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真正体会书法之美,应知晓古今之书法演变,知晓古今之书法家背景;有鉴别碑帖之能力,懂书写技巧,才能有艺术涵养;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鉴赏书法才有意义。
1书法作品的布局之美。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可以是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凡是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正文题目,出处,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2欣赏书法的笔画线条之美。藏露结合,方笔圆笔并用。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含蓄之美增添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笔道停匀,有长短区别,有轻重的变化,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腾挪起伏,收放有对致、参差变化,有曲折之美;点画呼应,留白的疏朗与紧凑笔意相连,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端庄流动,重心平稳,结体严谨端庄,显得流美动人。笔画的美是由运笔的美所创造的。所谓“运笔美”是指熟练地掌握、运用笔法技巧而形成的姿态美,是书家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特殊动作。“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翻译成白话就是:于是运动灵活的手指,悬起柔和的臂腕,铺开洁白的细绢,就濡墨挥毫,这是指书写前的准备。“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驻折拔,掣挫安按。”笔势如电闪,行笔如雹散,侧点要急骤,拔笔要方折、挫锋有控制、下按稳而有力。行笔往来的势,使字画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笔势之美必然带来笔画之美,笔势之往来,顺逆须相成,如此,字脉行气才能贯通浑成。“缤纷络绎,纷华灿烂。纟因�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意思是:书迹一行行连续不断,鲜明灿烂;浓郁出众,多么壮观!繁密茂盛形成文采,又多么可供观赏品玩!这是运笔美的必然结果,是“指与物化”(庄子语)的实现,是对书法审美价值的赞美!
3欣赏书法的章法之美。章法是整体构图的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齐一律的楷书章法,给人以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会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使整齐一律且不呆板拘谨的楷书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因此,在布置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轻重的节奏感等,这些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长时期磨练,便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不着痕迹的设计美,从而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4欣赏书法的意境之美。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书法的意境是指书法家和鉴赏者,在书法创作过程、鉴赏过程中所形成的多重的主客观关系而产生的意象美。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书法艺术的意境美之所以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因为这境界“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漫,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意境美源于书家的内心世界,体现书家的人格精神!艺术活动是一种理性于内而感性于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情感表达。书法就是这种情感表达的结果,正如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所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书法的本质是具象的抽象,即线条,即点、横、竖、撇、捺的组合,而不是具体的物象。它的情感表达方式是通过线条的粗与细、浓与淡、润与燥、长与短、向与背等,结构章法的虚与实、正与奇、疏与密、大与小、俯与仰等多重组合,并通过创作者和鉴赏者的想象来实现的,因此它是意象性的,而不是形象性的(如绘画)。这种意象性赋予了书法美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不像绘画那样比较固定化)。了解了书法的这种特性,我们就能理解中国书论为什么有诸多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表述,这不仅不是中国书论的缺憾,而且恰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性所赋予的书论的特性。从书体的发展进程来看,这种意境美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直观的形象型(如甲骨文、篆书),这是书法意象美的初级状态,意象接近于物象,无需过多的想象;二是形神兼备型(如隶、楷、草、行等书),这是书法意象美的中级状态,物象基本消失而代之以抽象的笔画(点、横、竖、撇、捺),意象主要通过对字形的用笔、笔画、结构、篇章等想象产生;三是诗情画意型,这是书法意象美的高级状态,是指诗文内容的美与书法的美融为一体,使人产生丰富的意象。这与欣赏者的素质、水平、修养、心理等等因素密切相关。“仰而望之,郁若宵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历水,漪澜成文。”仰望和俯察,是从远近两种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仰望,积聚若宵雾朝升,游动若烟雾连云,既有纵向的升腾感,又有横向的辽阔感,是一种壮美;俯察,是一种微观的细察,与仰望判若两景,如清风细波,恬静而清朗,这是一种优美。同一个景象,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情,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境。这恰恰是书法这种形式的美,即具象的抽象(线条)所产生的不同的审美体验的结果。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情感笃深,意韵浓郁,使品味者有隽永之趣。它那艺术化的线条组合和笔情墨韵,同样寄寓着作者的艺术情趣。而且书法在创作中很多都以诗词为内容,或书者自作诗词,以此增添书法的艺术魅力!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涵容着醇厚隽永的诗意,使书法的意境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书卷气和诗意美。虽然音乐与书法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但两者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点画线条的粗细、长短、姿态的千变万化以及墨色浓、淡、枯、润的不同,结构间架的疏密,使书法如音乐一样,具有一种节奏感。它们同是抒情的艺术,充满着诱人的活力。书法意境美,如果从深层角度来看,它还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作者通联:武汉工程大学教务处]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向。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首先爱好不同,酸甜苦辣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有的人追求写实,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