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红是什么职业

李佩红是什么职业,第1张

李佩红

李佩红:女,国家一级演员、当代中国程派****,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第十八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得主,首批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实验二小集团特聘教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中文名:李佩红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64年

职业:京剧演员

毕业院校:天津戏曲学校

代表作品:《锁麟囊》《春闺梦》《文姬归汉》

主要成就: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第1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职务: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艺术经历

李佩红,生于1964年,1981年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工刀马、花衫。

1984年进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先后求教于刘秀荣、马祥麟、李金鸿、冀韵兰、阎世善、崔荣英、陶汉祥、朱宝义、吴祥珍等名家。

1988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为师,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刀马旦演员。

李佩红长久以来酷爱程(砚秋)派艺术,1992年受程派名家王吟秋老师亲授,主演了程派名剧《六月雪》,一举成功。

1995年正式拜王吟秋为师,立雪程门。在老师的悉心指教、严格训练下,加之她刻苦勤奋、潜心钻研、虚心求教,使其对程派名作《锁麟囊》、《朱痕记》、《六月雪》、《武家坡》等剧的艺术真谛,均能领悟、掌握。

2008年又拜李世济为师。

她还曾就读于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2017年起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获奖情况

1984年以《刘金定》获天津市新剧目会演优秀表演奖;

1988年以《凤吉公主》获全国京剧新剧目会演优秀青年表演奖;

1991年获全国京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获最佳表演奖。

1999年,《戏剧**报·梨园周刊》主办“评说五小程旦”活动。李海燕、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刘桂娟荣获“五小程旦”称号。

2001年荣获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8年荣获第1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代表剧目

《文姬归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红鬃烈马》、《春闺梦》、《三娘教子》、《龙凤呈祥》、《贺后骂殿》、《朱痕记》、《梅妃》、《玉堂春》《英台抗婚》等。

创新剧目程派—《穆桂英挂帅》、《墙头马上》

新概念**《春闺梦》

央视首部京剧4集电视剧《锁麟囊》

艺术特色

李佩泓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文武兼能,扮相凝重大方,饰演巾帼英雄,颇有大将风度,为常人所不及。她的演唱特点是在严格规范的程派韵味中,充分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景,既有程派含蓄低回、幽咽委婉、深沉跌宕的情韵,又不单纯追求音色的形似,而是以情带腔、以腔抒情,力求从探索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的深层底蕴上,来体现程派演唱艺术的精髓。因此,原工刀马、花衫的李佩泓,是一位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人物故事

艺惊申城

2002年10月5日晚《锁麟囊》一剧,李佩红出色的唱念,贴合人物命运发展轨迹的不同扮相,表演上将分寸感和技艺展示合理配合的功力等方面都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朱楼”、“大团圆”几场中的演唱、水袖功夫展示出了她在程派艺术方面日益成熟、老到的本事。10月6日下午的悲剧《荒山泪》也是李佩红得程派名家王吟秋手把手亲授的戏,表演这样高潮不多而重在舞台上下内心沟通的戏,更容易使演员有吃力不讨好之感。李佩红在剧中的发挥则是不断令观众眼前一亮,即便一个小小的叫板起唱念白或者一个不起眼的身段,也会引来观众十分热烈的掌声。至于剧中的几段著名唱段,更是博得行家和观众的盛赞。上海名丑孙正阳(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过栾平)的加盟助演,也令李佩红的戏增色不少。

程砚秋之子程永江、上海越剧名家袁雪芬等观看演出后,对李佩红在程派剧目方面所下深功和多年来的不断提高给予了充分肯定。

艺多不压身

2008年2月23日14:00,程派著名演员,五小程旦之一的李佩红女士将于天津中华剧院演出程派名剧《文姬归汉》,并于戏后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拜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门下,谱写梨园佳话。

此前,李佩红是程派名家王吟秋先生的徒弟,后又拜李世济先生为师。对此,李佩红解释说:“许多前辈名家都曾向多位老师求艺,重视吸收多方面的艺术营养,程派艺术博大精深,我以前和王先生学习了很多程派艺术,但是艺多不压身,这次拜师也是为了丰富我的艺术特点,更好地传承程派艺术。我一定要认真学习李世济老师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演唱艺术,提高自己塑造人物的能力和表演水平,以求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不辜负老师和广大观众的期望。”

作为一位允文允武的程派著名青衣,李佩红不仅是中国戏曲学院第二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研究生,还曾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等重要奖项。原本可以自己带徒的她,却在艺术生涯的关键时候选择了拜师继续学艺。她说:“我深刻地体会到,京剧艺术真的是博大精深,一个演员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不断学习。也有朋友劝我,希望我休息一下,但是学无止境,我必须继承老师们对京剧事业的执著,才能奉献出最好的艺术。作为戏曲演员,我们站在前辈艺术家的肩膀上,理应看得更远,对演传统戏思考得更深:怎样演才能让老戏不老,怎样通过再雕琢让老戏重新焕发出经典艺术的光芒,怎样用以情带腔、以腔抒情的程派演唱艺术来吸引当今的观众”

啃下“硬骨头”

《文姬归汉》是程砚秋先生鼎盛时期量身定做的一出唱功戏。该剧难度很高,光连唱10多分钟的唱段就有6大段,是极为吃功夫的大文戏,历来是程派戏中的一块硬骨头。当年程砚秋先生一年只唱一场《文姬归汉》,而每唱此戏票价必加一倍,足见这出戏的难度之大。加上程先生版本中繁复的挥鞭等身段,要求表演者能唱能表,致使这块硬骨头20余年没有人啃,舞台难觅全本《文姬归汉》的踪影。

这次复排,李佩红有幸得到了82岁高龄的程派艺术家熊承旭老先生整整3年的悉心指导。新版《文姬归汉》选用了汪珍琦改编的剧本,吸收了唐在_创作的音乐,完整保留了程先生当年的表演风格和唱腔精华,还复排了当年程先生“整归鞭”一折,不坐车,而是用马鞭的表演形式,来突出才女蔡文姬归途思子心切。

早年工刀马旦的李佩红后师承王吟秋,这位程派大青衣透露,演出《文姬归汉》后,她还计划把《锁麟囊》《春闺梦》《三娘教子》《玉堂春》等12出程派名剧整理出来,去全国巡演。她说:“作为戏曲演员,我们站在前辈艺术家的肩膀上,理应看得更远,对演传统戏思考得更深:怎样演才能让老戏不老,怎样通过再雕琢让老戏重新焕发出经典艺术的光芒,怎样用以情带腔、以腔抒情的程派演唱艺术来吸引当今的观众”她介绍,在14日演唱的《贺后骂殿》中,她将突破以往程派青衣、言派老生合作的固有模式,与上海优秀杨派老生李军一起,进行一次新的演绎。

活动年表

1991年11月,农历辛未年: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闭幕

由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闭幕。青年组:李佩红获得最佳表演奖

1995年5月4日,农历乙亥年四月初五日,晚:王吟秋收李佩红为徒

原工刀马旦的李佩红,在热心的学者吴小如和表演艺术家王金璐两位先生向王吟秋的推荐下,李佩红走进了向往已久的“程(程砚秋)门”。然而,王先生对一向舞枪弄棒的佩红能否静下心来研习内涵深沉的程派艺术是打了一个不小的问号的,可这位生性倔犟的学生,硬是横下一条心,非要学出个样儿来不可。一出《六月雪》教下来,王吟秋先生看到了李佩红的决心与毅力,终于1995年5月4日晚,在天津欣然收了这个徒弟。

1999年2月15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吉祥九九——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演出节目《中华神韵》(作词魏子晨,作曲姚明,编舞林阳,演员袁慧琴、胡璇、李佩红、张晶、李海燕、杜鹏、张克、朱强、杨赤、陈俊杰;演出单位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修班、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华甸市歌舞团

1999年10月5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人民剧场戏曲演出第四天演出剧目:《锁麟囊》(李海燕,李佩红,张火丁,李世济)

2000年2月4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廿九日:盛世龙腾——2000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表演节目:京剧《程韵风流》之《英台抗婚》(李佩红)

2001年,农历辛巳年: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李佩红获奖。

2001年1月1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第九天演出:李佩红(《锁麟囊》饰薛湘灵)

2001年1月9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十五日: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闭幕式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闭幕式在长安戏院举行,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潘震宙、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牧、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冯远以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评委出席了闭幕式并向获奖演员颁奖。李佩红(天津青年京剧团)获得一等奖。

2001年1月2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2001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演出节目:京剧歌舞《百年菊圃放眼量》(杜镇杰、董圆圆、李佩红、朱强)

2002年2月11日,农历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2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演出节目:京剧流派联唱“国粹流金”《锁麟囊》选段(李海燕、李佩红)

2002年3月16日,农历壬午年二月初三日,19时:“电力之春”首都大学生专场公益性京剧演出第二场

为了增进首都在校大学生对电力行业的接触和认识,以及加强对京剧知识的了解,北京供电局工会在国安剧场举办“电力之春”首都大学生专场公益性京剧演出,本活动由刘卫方、张景山、王鑫策划,北京供电局工会主办,北京华纳电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北京大学生票社参加演出。在校大学生观众凭学生证可直接入场观看演出。本日为折子戏及京剧清唱。特邀中国京剧院演员谭晓令于演出前做京剧知识讲座。

演出剧目名角清唱:叶少兰、阎桂祥、谭孝曾、朱宝光、康万生、温如华、邓敏、李佩红、张萍、于兰

2002年12月22日,农历壬午年十一月十九日,10时:袁世海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1000多名痴心戏迷冒雪来为袁先生送行。

梅葆玖、张春华、李世济、于魁智、李佩红以及老先生的爱徒杨光、杨赤等梨园名家参加了袁老的追悼会。梅葆玖先生悲恸地说:“老先生的身体一向不错,他的离去是中国戏曲界的巨大损失。”李世济也认为袁先生的辞世使京剧界内痛失巨擘。于魁智伤心地说:“晚上我要演袁先生的经典剧目《野猪林》,作为这出戏的艺术总顾问,袁先生原定是要去看的,可他老人家离我们而去了。晚上我要将最好的演出献给袁老的在天之灵。”

10时,当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后,场外已经聚集了1000多热爱袁老舞台艺术的痴心戏迷。他们胸戴白花,从袁老身边经过。人们尽可能地放慢自己的脚步,希望可以再多看一眼这位梨园泰斗。袁老的爱徒杨光跪倒在恩师面前,哭得痛不欲生。11时,渴望再见袁老一面的戏迷还不断涌来,遗体告别厅内外全是悲伤的哭声。

2003年1月4日,农历壬午年十二月初二日,19时30分:长安大戏院2003年1月4日演出演出剧目《红鬃烈马》(宋小川,邓敏,张克,李佩红,谭孝曾,王蓉蓉,管波,翟墨,李名,韩巨明)

2003年1月5日,农历壬午年十二月初三日,19时30分:长安大戏院2003年1月5日演出演出剧目《锁麟囊》(李海燕,李佩红,张火丁,刘桂娟,迟小秋,马帅)

2003年1月31日,农历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2003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演出节目:戏歌《吉祥满人间》(李佩红)

2004年1月21日,农历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演出节目:尾声《戏魂》:尚长荣、关栋天、刘桂娟、李佩红

2006年9月16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四日:中华剧院开张能容纳千名观众的中华剧院在天津落成,以上演京剧为主。剧场实际面积7509平方米,有1006个坐席。此外,还配有包括排练场地的综合楼以及招待所。剧院还有22亩的园林,亭台花木,错落其间。

在落成仪式上,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演了京剧《龙凤呈祥》,特邀谭元寿、叶少兰、谭孝曾加盟演出,青年团演员有张克、孟广禄、王立军、李佩红、石晓亮、孙丽英、康健、杨光等。

2006年11月11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廿一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剧名家演唱周”第一场

“百花芬芳——京剧名家演唱周”举行。第一场为旦角名家专场一,演员有(按姓氏笔画):丁晓君、刁丽、于兰、王艳、王玉兰、王蓉蓉、史依弘、孙萍、张晶、李佩红、侯丹梅、耿巧云、董圆圆。

2007年5月22日,农历丁亥年四月初六日,晚:天津举行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大型公益性京剧晚会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之际,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回报社会,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文化艺术成果,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回报社会大型公益性京剧晚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李佩红演出《文姬归汉》

2007年7月13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廿九日: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7月13日演出逸夫舞台本日演出京剧,由阔别舞台3年的李佩红演出《文姬归汉》。

2007年12月16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初七日:第三届中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闭幕,本日举行颁奖晚会。专业演员与票友合作(彩唱)表演节目《锁麟囊》(李佩红(天津青年京剧团),四位票友刘欣然、杜鹃、朱雅莉、李禾子)

2008年4月10日晚,第1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剧场落下帷幕。李佩红荣获第十八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戏曲演唱者需要注意什么-戏曲演唱者必须要注意的10大问题

 戏曲演唱者需要注意什么大家知道吗下面,我为大家讲讲戏曲演唱者必须要注意的10大问题,快来看看是哪些问题吧!

 飘

 演员在唱念中吐字轻飘无力。在京剧演唱中非常讲究"喷口"(既爆破音)。所谓"喷口"即要求演员在咬字时,要把嘴皮收紧,把气息用足。"飘"也正是由于嘴皮子没劲,气息不足所造成。

 口紧

 亦称做"牙关紧"。即演员在咬字发音时张不开嘴,上下槽牙过于收合。这一毛病不仅影响着吐字的清楚准确,而且也造成了发音上的直平,沉闷。出现"牙关紧"毛病的原因,大多为训练不得法所致。

 冒调

 演员在演唱时,所唱的曲调调门比伴奏乐器(胡琴或笛子)规定的调门高,叫做"冒调"。出现这种毛病一般说有两个原因,一为演员的耳音不好,听音有误;二为演员用气过猛。

 吃字

 戏曲演员在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喉这几个咬字发音的部位。

 横气

 演员在演唱中很讲究用气,有所谓"气乃声之源"之说。气口的运用,不仅决定着声音的响亮与否,而且也决定着曲情的`表达。戏曲演唱中的气口,包括吸气,储气,呼气,换气……等。演唱时口腔精神过于紧张,把气息横在胸部而不能运用自如地演唱。气口运用不好,还会导致声带的过度疲劳。

 水腔

 有造诣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在演唱时讲究声音的圆润悦耳,同时又要求声音富于感情,即所谓"声情并茂"。而"水腔"恰恰缺少上述两点,好似一碗白水,平淡而无味,导致这一毛病的原因在于演员既缺乏演唱技巧,往往又缺少对曲情的理解。

 倒字

 戏曲演员要想把字唱的准确,必须把阴、阳、上、去(四声)找准,如"他"字,属于阴平,如把他读成上声,则为"塔"字了。"倒字"就是不辨四声。

 塌调

 亦称"荒调"或“黄调”,即演员在演唱时,所唱的曲调调门比伴奏乐器(胡琴或笛子)规定的调门低。出现这一毛病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演员的耳音不好,听音有误;二为用气不足。

 坠

 演员在演唱时比原来规定的节奏慢着一点叫"坠",这种毛病出现在重点唱段中往往要破坏人物感情和戏剧情节的正确表达。造成这一毛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演员在演唱中,对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缺乏应有的理解。有时演员对所唱曲调欠熟练也易造成此毛病。

 丢板

 亦称"走板"。京剧曲调的节拍,是以"板"、"眼"划分的,凡曲调的头一拍者,均称做"板",其余者为"眼"。如京剧演唱的规律来说,二黄为板起板落,西皮为眼起眼落。在演唱中若将"板"、"眼"唱错,通称"丢板"。"板"、"眼"的颠倒,在演唱中会影响曲调的和谐完美。

;

李德富

李德富(1930—2003)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任西安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和西安市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出生于河北涞水县,师从欧阳予倩、芙蓉草、臧岚光、赵绮霞等戏剧名家。曾主演出过《宇宙锋》、《吕布与貂蝉》、《打神告庙》、《贵妃醉酒》、《孔雀东南飞》。

中文名:李德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涞水

出生日期:1930年

逝世日期:2003年

职业:京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吕布与貂蝉》、《贵妃醉酒》、《孔雀东南飞》。

简介

李德富(1930—2003),他先后在河北涞水剧团、北京红光京剧团、吉林延吉市戏曲剧院担任演员。文化大革命之前,著名戏剧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马键翎为了发展秦腔事业,特聘他来陕西省任教,他从此离开了京剧舞台。为发展秦腔艺术,他在一生中扎扎实实、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着

人物生涯

六十年代中期遭迫害被遣返老家,七十年代后期落实政策,进西安秦腔一团当导演,八十年代后期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任名誉校长兼教练。在此期间曾主演出过《宇宙锋》、《吕布与貂蝉》、《打神告庙》、《贵妃醉酒》、《孔雀东南飞》、《白蛇传》、《失子惊疯》、《拾玉镯》《金玉奴》等数十出剧目。

他在不断的演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旦角表演艺术程式。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开始了水袖研究。他在学习、研究、继承京剧“四大名旦”的水袖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突破、创新,在他多年的苦心研究,不断探索,逐渐积累了独特丰厚的旦角表演艺术程式。

他从艺一生,一方面走着“初学守格”、“学中破格”、“深学创

格”的道路,潜心设计,千锤百炼,在程砚秋先生水袖十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了四十多个字的水袖技法,创造了包括“背袖”、“连环袖”、“风摆袖”、“风搅雪”、“反掌袖”等百余种姿态的长水袖技法,丰富了戏曲表演程式;另一方面它潜心对艺术规律的研究探索,用他的话说:“我在艺术上的探索不只是在水袖上,更主要的是在表演程式上。水袖不过是一种单独的特技,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表现此时此地情景、情绪的手段。我的特点就是注重表演,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抓住表演中动态的层次。我认为戏曲演员要想成功地塑造一个鲜明的戏剧人物,就要明确地把表演放在首位,身法次之,水袖第三,步法第四。”这充分的体现了他的艺术主张。

李德富还创造旦角,小生的摺扇技法150种,旦角团扇140多种,小生水袖技法150多种,青衣身法16种,小旦身法18种,创造了小生甩发仿悬。还有旦角的云帚、手帕、剑、枪等技法。水袖的长度从一尺五、二尺五、三尺五、五尺、七尺、九尺、发展到现在的一丈二尺。他的水袖技巧的表演形态优美,神情逼真,婀娜多姿,构成了水袖的飞动之美、线条之美、韵律之美、绘画之美,真乃袖中自有声情美,学前辈而又独创一格。尤其是他那婀娜多姿、变化无穷的短、中、长水袖艺术,博得了戏曲界和舞蹈界的高度赞扬。曾风靡剧坛,被戏曲界舞蹈界誉为“水袖大师”。

北京舞蹈学院就曾请他到北京专门教授水袖艺术,并为他举行了专场表演,顿时轰动了艺坛。

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李万春、王金璐、张云溪等题词相赠,给予了他艺术上的充分肯定。京剧名家刘长瑜、杨春霞等多次随他学艺。他还先后多次被邀请到北京、陕西、河南、台湾、河北、中国京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戏学院、中南五省等地举办旦角、小生水袖艺术培训班,其中涉及四十九个剧种,二千多名演员向他学习。

1991年中央领导李瑞环同志委托“中国京剧艺术摄制组”特聘李德富为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传记艺术片《白牡丹》艺术顾问。

李德富在民族戏曲和民族舞蹈艺术上的贡献,是和他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分不开的。在民族艺术急待振兴的今天,我们是多么需要具有这种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家啊!他的一生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传人有:京剧梅派弟子胡文阁、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蓝鱼、李瑞芳、段林菊,还有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越剧演员吴凤花,秦腔青年演员文武小生演员李东锋等。

2022年5月29日,豫剧大师马金凤因心力衰竭在青岛病逝,享年100周岁,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的悲痛,但是因疫情原因无法亲自送别马金凤,他已经派家属代表慰问。

李树建院长说,他与马金凤的交集很多,马金凤一直心系戏剧舞台,80多岁时依旧沉迷与排练戏剧,虽然身为豫剧大师,但是她却从来都不摆架子,她特别平易近人,对我们就像对待她的孩子一样。马老师的去世是戏剧界中巨大的损失。马金凤老师的一生都在为豫剧传播,发展,还有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是真正的德艺双馨的豫剧大师,是所有戏剧人永远学习的榜样。马老师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曲折,她出生于山东省曹县,4岁便开始学习曲艺,师承生父,在7岁时初红,后来随父亲逃难到了河南。

马老师数次被转卖,从唱河北梆子到改学唱豫剧,直到成为马派鼻祖,她被称为“祖国戏曲界活化石”,马老师在舞台上站了足足有90多年的时间,马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让人一直都印象深刻。

马老师说:“舞台就是我的生命,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出名也好,敬仰也好,一切幸福都是观众给的。”这句话足以说明了是什么支撑着她一直在舞台上站了90多年的时间。马老师从山东逃荒到了河南,是党给了她现在的一切,她特别感恩。

马金凤老师的逝世不仅是河南戏剧的损失,更是中国戏剧的损失,她用90多年的舞台经验诠释了一位戏曲演员的初心和使命,她因豫剧而生,豫剧因她而璀璨。她拥有四代观众,她寄托着五大名旦的历史牵挂。

冯远征又被赋予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北京人艺院长,他的职责发挥“传帮带”的传统,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舞台上成长起来。

冯远征是谁?很多人至今对于他的初印象都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心理扭曲的家暴男医生安嘉禾。这个角色被他刻画的入木三分,哪怕过去了几十年人大多九零后看到他依旧有着深深的恐惧感。作为演员这位演技是真的是top级别的,哪怕近几年鲜少露面但江湖上依旧有他的传说。不过,不要带着角色滤镜看冯远征本人。因为他是演最狠的角色,做最好的人。

冯远征是德艺双馨的老戏骨,这点你不承认也得承认。他出道几十年间,愣是半点绯闻和负面消息都没有传出来过。而且作为人艺第一任演员发展出来的院长,就足以表明他的优秀。

对于这次升官,他本人并没有太多激动和炫耀感。对于他而言,未来培养新一代接班演员才是他的主要工作目标和重心。他在媒体采访中透露,面对现如今人艺青黄不接的优秀演员现象,他非常紧迫和焦虑。一旦老一辈完全退休,没有新的能够顶上这是不行。所以他多次呼吁要给青年人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发展和尽快成长。我真的很期待在冯远征领导下的人艺发展,我期待一个德艺双馨的好演员能够带出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

冯远征身为人艺的院长其职责就像开头所说的传帮带将会是未来的重点:传承好观点和道理以及传统,帮助年轻人功课专业知识,解答问题,带领青年人更好的发展扩大人艺。

成为人艺院长不仅是冯远征的一个新挑战,也是人艺的一次新发展。未来会走到那步,就看冯远征的策略和方向有没有定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756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1
下一篇2023-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