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主要体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牧歌主要体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第1张

牧歌,欧洲文学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一般表现牧人田园生活情趣。诗人往往借这种体裁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城市或宫廷生活的腐化堕落相对立。希腊的忒奥克里托斯是最早的牧歌作者之一,之后维吉尔的牧歌表现了理想化的庄园生活。

意大利牧歌,塔索的《阿明达》一书主扉页

牧歌式叙事与“侠”的退隐,是对现实的刻意淡化与回避。

武侠世界作为一个依托于现实世界构建的泛社会,只是将武与侠作为较为单一和侧重的描述,其社会结构、情感欲望与现实世界都是相通的。

以金庸为例,《射雕》通过郭靖这样的武侠人物表现家园意识和民族大义;《神雕》通过杨过与小龙女的感情来表达爱情的坚贞不渝和酸甜苦楚;《天龙八部》以人物的各种执与痴,引出关于自我迷失的思索和妥协于命运的无奈;

《笑傲江湖》则是着重表现各阶层的人对权力和欲望的追逐与沉沦……透过武侠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关联现实,体会到在武侠的荒诞外衣下对于当下社会中各种现象和人性的映射。

而无论是郭靖守护的襄阳、杨过小龙女隐居的终南山、段誉出身的大理皇室、令狐冲自小长大的华山,这些地名都让读者在虚幻的武侠小说里体会到一种情感上的真实性。

扩展资料

《牧歌》由10首短诗组成,以诗意的语言讲述古罗马时期的田园风光、牧人生活与爱情故事,想象奇瑰、文字凝炼,被奉为拉丁语文学的典范。

本书依据拉丁文底本译出,译文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译者党晟为全书加注并撰写导言和后记。书中配有插图,借欧洲绘画史上的11幅杰作呈现诗文的意境和美感。

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通称维吉尔,古罗马诗人,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被公认为欧洲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了包括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济慈在内的诸多后世作家。

“牧歌”的名词解释如下:

“牧歌”是抒情诗的一种,源于古代希腊描写牧人生活或农村生活的一类诗歌。篇幅短小,吟诵乡村生活的宁静、悠闲,以表达满足于现世生活的感情。

最早的牧歌作者是希腊化时代的诗人忒俄克里托斯,他的诗作反映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失望和厌恶,希望循迹于与世无争的理想化的田园乡村。流传下来的有20多首,对后世欧洲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影响。

“牧歌”代表作品

公元前37年,田园诗集《牧歌》发表, 由10首短歌组成,采用对歌或独歌的形式,其中有爱情诗、哀歌、哲理诗、酬友诗。

《牧歌》探究世界起源,涉及历史、现实、未来,表现政治与农事、官吏和牧人,有较广的艺术视野。它还受当时文风的影响,偶有雕琢矫饰的痕迹。但能够把绚丽的神话、热烈的抒情和朴实的风俗画面融合在一起,诗句清新流畅,音韵优美,对后世诗作影响颇深。

文艺复兴时代除传统的牧歌创作外,还出现了与牧歌主题相似的田园小说和田园戏剧。后人把抒写农村生活情景的抒情诗都称为牧歌。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牧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歌》教学反思1

 《牧歌》的教学,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本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牧歌》教学反思2

 《牧歌》是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歌歌词“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前奏由钢琴奏出平静舒缓的伴奏音型,引出悠长优美的第一部分音乐主题,这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使人沉醉在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接着主题旋律在高音区重复一次,给人一种在草原上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感觉……乐曲抒发了人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在学习《牧歌》一曲之前,学生还学唱过内蒙古歌曲《草原上》,于是在导入部分我将《草原上》引出,让孩子们用歌声感受内蒙古歌曲的悠长与宽广。同时,将PPT轮播内蒙古草原风光,让孩子们在视觉上有直接的感受。通过演唱内蒙古民歌、观赏内蒙古风光,完成教学铺垫。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悠长宽广,《牧歌》就是典型的内蒙古长调歌曲,为使孩子对牧歌的旋律印象更深刻,我让孩子们欣赏了民歌版本的《牧歌》,并出示歌词,同时我也进行了范唱。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民歌的优美,然后我再将旋律单独出示,让孩子们也跟着钢琴轻声哼唱主题旋律,对旋律有更深的印象之后,完整聆听小提琴版本的《牧歌》,这时候孩子们在聆听的时候就对曲子有了熟悉感。主题旋律共出现三次,在聆听的过程中,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聆听的要求,听主题旋律共出现几次,孩子们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达到了聆听音乐的目的。

 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我都会随着音乐无限遐想,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

《牧歌》教学反思3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主题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课的导入就从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语和中文演唱分别演唱的,配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将孩子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后,开始欣赏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的聆听,采用多种音乐实践的形式多次聆听:哼唱主旋律,用丝巾表现音乐,手画旋律线等等,特别是用丝巾表现音乐环节比较出彩。第一次用丝巾表现时,让学生自由表现,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无规则挥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现出了慢速的特点,还有些乐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动,并能表现出上下乐句的不同,可以说第一次处在探索感受的阶段。经过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挥动丝巾,大多数能够做到跟着旋律分乐句进行,表现出符合牧歌的特点。用丝巾来表现音乐,是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育理念。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小提琴这个乐器的音色特点,揉弦长弓是小提琴表现《牧歌》主要手段,通过观看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实物小提琴,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请会演奏的学生演一演,相信学生会把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随之拓展聆听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草原对蒙古族无限向往之情。

 本课的设计具有以情导入,以声感人的特点,课堂中学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牧歌》教学反思4

 一直以为音乐是我的挚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和我一样也如痴如醉地迷上音乐课,所以对学生的内心情感,我一直不太关注,可是本周在音乐欣赏课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许多。

 《牧歌》是五年级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二课的欣赏曲。是一首无伴奏的内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级二班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弄清了什么是无伴奏合唱,又请他们了解了内蒙古牧民的生活环境,再请他们欣赏《牧歌》。听完后我按惯例提问:"同学们,谁来说说这首无伴奏的歌曲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的话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声音"像哀乐一样,就像谁家死了人一样",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有几名同学随声附和"对,对,对,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点儿也不美,很悲伤,真跟哀乐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阵哄笑。面对乱哄哄的教室,我当时真的感到既生气又意外,想不到他们会这样回答。我请他们安静,可学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骚动起来。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我们听这首歌就像哀乐,不对吗 "在告诫自己冷静后,看着乱哄哄的课堂,我没有呵斥他们,而是平静地说"请大家安静",然后就不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这时,有的同学说:"你们别笑了,听老师讲。"我没有马上讲,待到大家都安静后,我说,同学们,我个人认为这首由著名的诗人海默填词,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民

 歌很美。它不仅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颂了勤劳的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乐曲的速度缓慢,悠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音乐在每个人听起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听音乐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听这首歌曲像哀乐,我不能说你不对,但你们认为哀乐就不美吗我说不同的音乐含义也不一样,哀乐包含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敬仰之情,你们说对吗 "此刻,全班静极了,同学们齐声说:"对!"我不失时机地说:"音乐是用心来听的,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拿出发给你们的欣赏带,多听几遍,也许你会发现,每一遍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不信,试试看好吗 ?"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聆听音乐,更应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情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正如一位音乐大师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与雨露,我们应给学生一些生活的阳光,适宜的土壤,把他们培养成参天大树!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许学生不拘泥于乐曲本身的文本含义,可以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从传统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摒弃自私与狭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勇敢地

 退出来,适时地走进去"。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审美为核心。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际中展翅飞翔吧!

《牧歌》教学反思5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牧歌》教学反思6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聆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参与表演。

 本节课内容:欣赏两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节课教材位于十一册第一课同一首歌之后的第二课,就知识体系来说,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对第一课的内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细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从《我的祖国》的氛围中进入民族特色更具体的草原风情当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调特点,更加准确的学习长调音乐,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说就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我觉得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很有必要!

 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

 2学生整体对音乐知识、旋律模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等音乐要素掌握较好,能够结合音乐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可能会对歌曲较高音准的把握,()较复杂的节奏掌握,歌曲情感体验等有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两首草原歌曲,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喜欢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方法。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夸父追日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牧歌》教学反思7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意大利牧歌早期发展受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的影响,16世纪中叶以后,音乐与诗歌贴近,描绘性和情感表达有所发展,半音化的风格在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的牧歌中达到顶点。 16世纪后期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创作使牧歌从多声部模仿转为独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运用宣叙性的旋律,追求戏剧性的表现,为17世纪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是一种通谱体歌曲,歌曲多为单段式,旋律自由,它的歌词格调更为高雅严肃。牧歌的声部数量不定,多为四声部,作为供人声演唱的室内乐曲,可以让歌者演唱一个声部,其他有器乐伴奏或全部由器乐演奏。

16世纪最代表意大利民族特征的世俗音乐体裁就是牧歌。16世纪的牧歌已不同于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牧歌,二者除了在名称上相同以外已没有任何音乐风格上的联系。14世纪的牧歌是分节歌形式,结尾带有利都奈洛(原意为“回复”,这里指结束段,而在17、18世纪中指乐曲中乐队全奏主题的反复器乐)段落作为叠歌,大部分为二声部,偶尔也有三声部,歌词一般有二到四个诗节,内容简单;而16世纪牧歌是通谱体形式,不使用叠歌,织体形式多样,以四声部和五声部居多,通常以多行诗文写成,有十四行诗,六行诗,或多诗节的诗文。诗文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如当时著名的诗人彼特拉克、本博、桑纳扎罗、阿里奥斯托、塔索(李斯特以他为题材有一部交响诗作品)和瓜里尼的诗作都是牧歌经常采用的内容。

布格缪勒牧歌创作背景 :

1806年12月4日生于德国雷根斯堡。他的父亲(奥古斯特·布格缪勒)和兄弟(诺伯特·布格缪勒)也都是作曲家,其中奥古斯特·布格缪勒是一位活动于魏玛和德国南部一些主要城市的音乐剧团导演。

1836年,约翰·布格缪勒定居巴黎,并逐渐被巴黎音乐界接受,以轻松雅致的演奏风格而闻名。他创作有许多钢琴沙龙音乐,出版了一些作品集,并为少年儿童创作了许多练习曲,这些练习曲对事物和情感的细腻描绘非常精彩,意境准确到位,在琴童们心目中受欢迎的程度明显要高于车尔尼和哈农等几乎以纯技术训练为目标的练习曲。

布格缪勒这个名字被今天的人们广为熟悉,主要源于他创作的练习曲,许多练习曲集从他的作品68、作品76、作品100和作品105里挑选了曲目。此外,他还写有许多无作品编号的变奏曲、圆舞曲、梦幻曲和波罗乃兹舞曲,以及两部芭蕾舞剧音乐。当然,他最负盛名的作品还是《简易练习曲25首》(作品100),其中的《坦诉》、《阿拉伯风格曲》、《叙事曲》等都是千百万琴童及其父母耳熟能详的音乐。1874年2月13日,约翰·布格缪勒在巴黎逝世,享年67岁。

这首歌的原唱是齐旦布,歌曲讲述了游牧人飘荡在四方心酸的流浪生活,怀想在风雨中长大的伙伴,知心的朋友聚散在天涯,想起那游牧时光就像一枚芬芳的书签夹在我有限的人生里,游牧的人啊,天下是我家。歌曲带你走进草原,苍劲牧歌意远情长。

祝生活愉快,望采纳

草原牧歌

 一、教 学 目 标

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 (二)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 二、教 材 分 析

 (一)《小黄鹂鸟》

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 、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虽分为齐唱 、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短调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发展起来的民歌体裁。在草原牧歌充分发展起来之前,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曾占有主导地位。在短调民歌中,爱情歌曲、叙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属此类。如:《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

 (二)《银杯》

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 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 、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 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 火华(1942~ ) 歌词作家,北京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创作员。

 阿拉腾奥勒(1942~ ) 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其代表作品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交响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乐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 德德玛(1947~ ) 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1964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嘎达梅林》、《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四)《达亚波尔》

 《达亚波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昭乌达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的“达亚波尔”是一个蒙古族小孩的名字。透过这首歌,我们可以想到:在旧社会,那美如锦绣的兴安岭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无家可归、孤独凄凉的达亚波尔哭泣的悲伤之地。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为之伤心、为之惆怅呢?!《达亚波尔》也是一首短调民歌。其节奏均匀稳定、句尾悠长。它的旋律是采用五声羽调式谱成的,但其结束音却使用了该调式的属音。从音乐内容的角度看,这种结束方法似乎给人们留下了悬念。如果从整个歌曲的情绪上看,它给人以压抑、忧伤的感受。

腾格尔 在演唱这首歌时,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在句尾的长音处,往往不在落拍点上唱出歌词,却有意地在落拍点之后将歌词延迟唱出。这种表现方式虽与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却与原民歌的内涵没有什么出入,只是给人们带来一种现代音乐的生活气息。

 (五)《万马奔腾》

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 齐•宝力高 (1944~ ) 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 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 (六)《筷子舞》

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作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筷子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三弦、扬琴、四胡等。其伴唱音乐也多为当地流行的2/4 、4/4拍民歌。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筷子舞》这首乐曲是一首鄂尔多斯民歌。它由四个乐句组成。其音调以五声羽调式为基础。乐曲的前两个乐句,其节奏比较平稳、均匀,而后两个乐句则显得跳动、活泼。经过编配,这首乐曲呈复调形态。伴奏声部使用了打击乐器。它很好地配合了乐曲的律动及情绪。

 三、 教 学 时 间(3课时)

 (一)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及《银杯》

 1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条件允许的话,能观看录像。

 2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黄鹂鸟》时,还要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

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两首歌曲的调式特点。

 4模拟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

 (二)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

 1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的或乐器的音色。

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 3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 4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德德玛及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

 5聆听《万马奔腾》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印象。

 (三)演奏《筷子舞》

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节奏准确、速度稳定、声部间和谐均衡。

 2初学时放慢速度,要注意乐曲的句法。熟练后,要表现乐曲应有的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06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