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田家元日颈联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结合田家元日颈联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第1张

《田家元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五言律诗。前两联对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却没能为官表示哀伤,后两联对和农夫一起推测天气,表现出自适之情。诗人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田家元日

孟浩然 〔唐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一,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都是抒写乡愁,但在在表达上各特点。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 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二、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乡愁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席慕蓉的乡愁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扩展资料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

席慕蓉,散文家,诗人,画家。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席慕蓉回“老家”谈最新诗集《英雄组曲》

田园牧歌主要指代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宁静的,诗意的,浪漫的生活方式,场景和情感体验。比如沈从文的《边城》里描写的那种,虽然不涉及放牧或者放牛,但也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那么反田园牧歌式就是反对这种生活状态。要积极的参与到生活当中。

田园诗特点:恬淡疏朴。

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公元前310-245)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

陶渊明

陶渊明

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甚至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陶渊明是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 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

王维

王维

树一帜,使山水[1] 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折叠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

孟浩然

孟浩然

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我的话: 这是一个很简单很朴素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人叫民子(倍赏千惠子饰),一个年轻美丽的**,男人叫田岛耕作(高仓健饰演),一个沉默寡言但血性方刚的男人。民子两年前带着儿子武志(吉冈秀隆饰)随丈夫远离浮华的都市来到风景绚丽的乡村开荒,但是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去世,民子带着十来岁儿子武志继续留在乡村生活;田岛耕作因为杀了逼死妻子的债主而四处躲避警察的追捕。两个苦难的人走到了一起,但是命运作弄,两人又不得不分离。望着即将消失在茫茫雪原里押送耕作的火车,民子只能在心底深深呼唤耕作早日归来!

《远山的呼唤》是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拍摄于1980年的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一部**,39年后的这个深夜,再一次感动了我,前几天我用几篇文章介绍的世界上最长的系列喜剧**《 寅次郎的故事》也是山田洋次导演的,从1969年开始执导,由渥美清主演,直到1995年最后一集,共编导了48集 。

《远山的呼唤》男女主演分别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高仓健、信赏千惠子,特别是高仓健,从影半个世纪,以硬汉形象在影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05年张艺谋《千里走单骑》中更是以74岁高龄主演不善言辞的父亲再一次令我叹服,同时也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他那双“眼睛有一股勾魂摄魄的魔力,载满了悲伤和喜悦”(山田洋次语)。

山田洋次也许是日本最与众不同的导演,他的细腻风格,他的温情表达,他的悲悯情怀,彻底和日本其他同时代导演如北野武、大岛渚等区分开来,他的镜头里没有暴力也没有色情,只有对普通民众的 情感 关注,甚至可以这样说,他的摄影机永远只对焦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虽然平静,但是平静中不失大起大落,如《幸福的黄手绢》、《寅次郎的故事》等影片,而《远山的呼唤》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日本影坛称山田洋次是“有着平民情结的导演”。

《远山的呼唤》是一部饱涵悲悯与宽恕情怀的**,导演山田洋次试图通过一个田野牧歌式的爱情故事,来表达他对生命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渴望以及对爱的期盼,影片中大自然壮丽秀美,却又让观众得到享受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受其背后的残酷。虽然这种残酷已经被导演用镜头过滤了许多,但是在影片的最后,这种残酷最终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影片《远山的呼唤》序曲中,男主人公田岛耕作帮民子家的母牛产子,这是导演在影片中最早表达的对生命的礼赞。片中比较经典幽默的桥段是“给母牛人工授精”,而片中耕作的两年逃亡生涯则同样也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虽然最后他疲倦了,并终于走进了四年的服狱历程,但这恰恰是耕作带来的回归和重生。

用四季的轮回变化来反映时间的推移,这是导演的艺术技巧,正是这种技巧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 情感 转化。他们春天相识,大雪茫茫的冬天又要分别,而在夏天、秋天时,三人(男人、女人、小孩)相处又是那么的融洽,特别是耕作和小孩武志,两个童年时就失去了父亲的男人(其实武志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男人,他只是男孩)如同父子一般走到了一起。耕作说:“在生命中,男人遇到要忍耐的事太多了,但是即使这样,千万不能哭”。武志深深地点头,他的生命中需要这样一位给他勇气和力量的“父亲”。

而在服牢的火车上,耕作接过民子递来的手绢,他哭了。他是为爱而哭。一个充满阳刚外表冷漠沉默寡言好象无情的男人哭了,他被拨动了心底里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茫茫大雪中,火车冒着白气向前奔去,而天和地之间,一切又归于平静。《远山的呼唤》获1980年《**旬报》十佳奖第五名、每日**竞赛优秀奖、日本**协会优秀影片奖、日本文化厅优秀影片奖,及第四届蒙特利尔国际**节特别奖。顺便说一句, 《寅次郎的故事》的主演渥美清在《远山的呼唤》中也有出镜哦,饰演近藤。

《边城》以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由于文学的复杂性,我们很难全面的概括出文学的全部功能。教科书为了学习的方便,会把文学的功能进行简单化的概括,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概念,然而这也使得我们对文学的作用的理解简单化、块状化。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把贺拉斯对美学史的概括运用于对文学艺术的作用的阐述上,即在谈论文学的作用时应该要尊重“甜美”和“有用”这两个方面。“甜美”相当于“不使人讨厌”、“不是一种义务”、“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有用”相当于“不浪费时间”。这样对文学功能的总结初看让人不知所云,但是仔细想想这就是一个站在读者角度,审慎之后十分贴切的结论。

文学能够带给人“甜美”的感觉,这是一种特殊的快感,而不是其它随随便便感官上的快感的一种,这种快感可是说是“高级快感”,是审美带来的精神上的快乐。文学并不是摆到你眼前,非要你去读,给你一种压力,而应该是读者进行阅读活动时不期而遇的获得收获,让人快乐。文学的“有用性”——即严肃性和教育意义,应该是和甜美交织在一起的,这种严肃性不是教训式的严肃,而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就使读者的心灵得到改变。文学的“有用性”还体现在帮助作者和读者在杂乱无章的现实生活中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能力。

文学艺术的本质是虚构性,它处理的是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就算是现实主义,也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现实,巴尔扎克的小说似乎记录的真实的事情,但是它与真实的历史所描述的还是有不同。有一部分红学家们痴迷于考究《红楼梦》作者的出身,或者考究书中主要人物在现实当中的对应人,我觉得这是不大重要的,甚至是无意义的。暂且不说这些人物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更可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就算是真有其人,那么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帮助?

阎连科说过一段话,“真的,请你不要相信什么‘现实’、‘真实’。。。。。。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真实的生活摆在你面前。每一样真实,每一次真实,被作家的头脑过滤后,都已经成为虚假。。。。。真实并不存在于生活之中,更不在水深火热的现实之中。真实只存在于某些作家的内心。”这是作家对于文学创作特性的阐释,可见他也是坚定的认为文学是虚构的,而在这虚构之中任然有作家的真实,是作家内心的真实,也是作家通过创作去认识人性、社会,或是抒发自己的感悟。

一般田园牧歌式的文学作品最能体现出文学的功能和性质。

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叫茶峒的山城,赞美了这里淳朴民风民俗,描摹出人们向往的幽美宁静的生活场景。这座城是一个世外桃源,不仅风景美,而且人性真。沈从文先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人生形式。”可见作者是有目的地构造这样一个世界。

这里民风淳朴,守渡河的是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每当有过河的人要付给老人钱老人都不会收。有些过河的人心有不安,便上岸后把钱掷到船上,老人却情不过便拿钱托人到城里买了茶叶还是还赠与过路人。老人上街买肉,卖肉的不收他的钱,他会趁其不备把钱掷到那钱桶中掂起肉就走。路上遇到熟人便能和他把刚沽的酒喝掉一大半。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样纯真,自然的孩子就是沈从文想要塑造的人,她是集中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在这样一个小女孩身上。

沈从文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于是他建立起的这座边城,成了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带读者领略了茶峒小城的风景美和人性真,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如沐春风,洗去人们心灵上的尘土,让人的心变得透亮起来,暂时摆脱尘世的束缚,精神上得到极大的享受。

田园牧歌式的文学作品还有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写三姑娘和父母以种菜、捕鱼为生,过着质朴恬静的田园生活。父亲死后,她与寡母相依为命,勤俭劳作,诚实待人。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洋溢着田园牧歌般的气息;写乡村生活,风格冲淡,写景精细,富有诗的意境。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文学作品太过朴素,没有趣味,然而这正是这些读者内心浮躁的表现。我们只有静下心来,用心才能感受到朴素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美好。

总结来说,探讨文学的功能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让我们找到一个工具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阅读文学作品应该是享受的,而不是痛苦的,当我们能真正品尝到文学作品中的“甜美”,就会感到知足和成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40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