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可能是一个自身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他才会过度的自我保护,那么这样就非常耽误你的社会阅历,可能不会交到很多的好朋友,你可以尝试着去交一些好朋友,放下这过度的自我保护,你可以擦亮眼睛去看看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可以和你来做朋友。
在它的驱动之下,我们会错误的指责他人,将合理的批评视为粗暴的攻击,将他人真诚的话语曲解为挖苦讽刺的内涵。
最出色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者是精神分析学家安娜·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女儿(老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心理防御机制,他的女儿安娜继承并发展,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1895年安娜出生在维也纳,她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19世纪即将结束时,她父亲正因其关于性欲与心理关系的激进理论在欧洲大陆声名远播。
安娜起初被视为“平凡”的孩子,她在学校的生活十分的艰难,同学们给她起了个不吉利的绰号“黑色恶魔”。
成年后,她成为了一名学校的教师,而后又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而且是儿童治疗领域的先驱者。
在1934年,她出版了《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一书,其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我们会本能的通过一系列防御性行为来保护自我(我们对自身所期望的样子)。
对这些试图分担我们痛苦的行为进行分析的理论,就是防御机制理论。
问题在于,在短期视角上我们对自己的防御行为,往往在长期看来是有害于我们自身的。
从长期考虑来看,它会有害于我们在处理现实方面的实践机会,而这种实践才能带来我们身心的最终成熟。安娜·弗洛伊德提出了十种关键的防御机制。
1 否认
否认(Denial)是最常见的防御机制,它是指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认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为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因为恶性、消极的情绪体验是每个人都竭力避免的,就像火烧了屁股会纵身跳起一样。
即使是内心防御机制非常健全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时,第一反应仍然是“哦,不可能!”
正因为否认的力量强大、运用广泛,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而牢固的。这也是为何许多心理治疗流派强调真实、接纳、抱持的原因。
这种下意识的防御行为,短期内使我们感觉一切都好。因为承认问题,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去应付与其相关的所有困难。否认阻碍着我们认清事实本身所带来的长期性问题。
否认不等于说谎。这种防御机制更像是一个屏障,让我们很难认清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2 投射
投射(Projection)防御机制是指个人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过失或不被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藉以减轻内心焦虑。
为了消除焦虑,他可能力图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他可能把“我恨他”说成“他恨我”,把“我的良心折磨我”说我“他在折磨我”。
投射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减轻焦虑,它还能给人提供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借口。
当一个人相信有人恨自己或甚至迫害自己时,他便会感到自己对这位想像中敌人的攻击也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有这一自卫反击的借口,他能够使自己的敌对性冲动得到满足。他获得了快乐但不感到内疚,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正当理由对人进行攻击。
当然,这全部理由都不过是他精心编造的托辞,以便将自己的罪责推御到他人身上。
3 转向自身
我们借助转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防御机制来挣脱痛苦上的折磨,尽管这听起来令人不解,但是伤害自己,和自己发脾气的确可能成为一种防御行为。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追溯到童年,一个被父母遗弃或伤害的孩子很可能通过“伤害自己”这种思维来逃避现实,尽管冷酷,却好过其他方式。“
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我没有用,不然我的父母不会这样对我。”所以,这个想法的结论是——“我的父母还是好父母”。这样的痛苦没有真相那么悲惨——事实上父母真的没有在乎他。
4 升华
升华(Sublimation)这一机制是指一个人受挫后的心理压抑向符合社会规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抒发的心理反应。
一生命运多舛的西汉文史学家司马迁,因仗义执言,得罪当朝皇帝,被判处宫刑,在狱里。他撰写了《史记》。
《少年维持的烦恼》作者歌德,失恋时创作了此一书,他们都是悲恼中之坚强者,将自己的“忧情”升华,为后世开创一个壮观伟丽的文史境界。
“升华”不管在成人或儿童,都是正常健康的。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5 退行
退行(Regression)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初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偶尔的退行,反而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
但如果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困难,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行就是一种心理症状了,临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见这种退行行为。
6 合理化
“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虽然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主要的或真正原因,或是不正确、不客观、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失望情绪。这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
7 理智化
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和合理化机制差不多。它是指,无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痛苦,并在我们头脑中上演一场高度理性化与事实完全不同的对话。
和伴侣分手后的失落、内疚、背叛以及愤怒等伤疤可能变成古罗马帝国衰败问题或二胎政策的利弊。
许多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想得多,他们有时还会因为“理智化”而感到内疚;还会担心他们的问题能否持续化研究不会陷入困境。
8 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是指我们的行为与最初的想法截然相反。我们也叫它“过度补偿(over compensating)”。
一些人可能发现自己对青少年有性冲动,于是他加入一个强调青年禁欲的宗教团体;当我们被自己同学吸引而感到尴尬时,我们可能不愿承认自己的情感,甚至对这个人变得刻薄,恶言相向。
9 转移
《刺客联盟》
转移(Displacement)是将我们渴望的行为(通常是带有侵略性的)重定向到发泄物上(通常是人)。
当愤怒的情绪受到了压抑,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一个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些人在工作中被老板训斥了,不敢对老板发脾气,所以下班回家后将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10 幻想
幻想是另一个逃避的防御机制,当事人通过将自己从现实剥离来回避问题。
幻想可以是一种使生活愉快的活动(很多文学、艺术创作都源自幻想中),也可能有破坏性的力量(当幻想取代了实际的行动时)。
意义治疗法创立者弗兰克尔,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集中营待了四年之久,他发现能从集中营活着出来的人,与其是否年轻力壮无多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对未来有“憧憬”(亦即以幻想未来远景,来支持自己忍受目前的苦难)。
幻想使人暂时脱离现实,使个人情绪获得缓和,但幻想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人必须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并克服困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经常沉洒于幻想中,而使“现实”与“幻想”混淆不清时,会显现出歇斯底里(hysterical neurosis)与夸大妄想(grandeur delusion)般的症状。
安娜·弗洛伊德以极大的包容心看待我们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她认为迫近的压力驱使我们采取这种回避态度。它是我们应对危胁和减缓心理伤痛的本能反应。
安娜不断提醒我们这种防御并非出于自愿,不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防御机制启动时我们并不能意识到我们的回避和防御,我们的克制和拒绝,以及内心的合理化调节。
防御机制的任务是减弱和消除压力,而非探求真相。正如之前所说——短期视角上我们对自己的防御行为,往往在长期看来是有害于我们自身的。
从长期考虑来看,它会有害于我们在处理现实方面的实践机会,而这种实践才能带来我们身心的最终成熟。
不能,因为人体有自我保护机制。自我保护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当自我概念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时,人们有时会采取自我保护手段来加以应对。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在符合引发自我保护的情境下(如,接触到消极自我关联信息)。
个体并不执行记忆忽视或自我免疫加工,而是真实、准确地处理这些对自我概念具威胁性的信息。例如,当老师面对有关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些具有建设性批评时,他们更多的是倾向于记住这些批评、并对此进行高度重视。这些情景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关注。
目前对此现象的一个较好解释是:当此类信息所产生的后续功用大于其潜在威胁所带来的伤害时,人们则更愿意去重视它,如:教学能力应该是一个可塑特征,那么重视这种具建设性的批评反馈则可以更好地促进自我通过努力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iknow-piccdnbceboscom/b58f8c5494eef01f322c53c5effe9925bc317df1"target="_blank"title="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58f8c5494eef01f322c53c5effe9925bc317df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58f8c5494eef01f322c53c5effe9925bc317df1"/>
扩展资料一、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合理化(文饰法)、仿同、投射、反向作用、躯体化、置换、幻想、补偿、升华等。
二、生物隔离机制
在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中,物种通过自然选择,产生了一个繁殖的自我保护机制,叫做“生物隔离机制”,这种隔离机制主要是为了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相差较大的不同物种,如狗和兔子,如果进行生殖交配是不可能产生有活力的后代的,只有在相同或极为相近的的物种之间进行生殖交配,才能产生有活力的后代。
/baikebaiducom/item/%E8%87%AA%E6%88%91%E4%BF%9D%E6%8A%A4%E6%9C%BA%E5%88%B6/4390387"target="_blank">-自我保护机制
/baikebaiducom/item/%E5%BF%83%E7%90%86%E8%87%AA%E6%88%91%E4%BF%9D%E6%8A%A4%E6%9C%BA%E5%88%B6/9330645"target="_blank">-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baikebaiducom/item/%E7%94%9F%E7%89%A9%E9%9A%94%E7%A6%BB%E6%9C%BA%E5%88%B6/10891343"target="_blank">-生物隔离机制
想找到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调整心态。学会和平相处,互相理解包容,你会慢慢找到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不了解我自己,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一些场合这么做,我不知道我所想的和我真正需要的有什么区别。作为创伤的自我保护机制,我隔离了自己所有的情绪感受,世界被拒之门外。当我隔离愤怒、恐惧和悲伤时,我也隔离了美好的情感,抑制和剥夺了自己感受快乐和爱的能力。筋疲力尽。我麻木了自己的情绪,但没有完全去除。压抑情绪需要很大的精力,常常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破坏关系。越是和自己的情绪保持距离,就离别人和自己越远。我常常忘记时间的存在。像一个空心人,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吃饭,看别人嬉闹,自己却无法投入。
当你把自己封闭起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时候,你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封闭、愤怒、评判自己或自暴自弃都会伤害自己。与其把你的痛苦归咎于伴侣,不如敞开心扉,学会如何拒绝和放弃自己。这就是导致你痛苦的原因。如果你的伴侣因为封闭、愤怒、指责或退缩而伤害了你,请同情我们所爱的人与我们断开联系时的孤独和心痛。与其指责伴侣伤害了你,不如善待自己,关爱自己,敞开心扉,这样当你的伴侣再次敞开心扉时,你们就能重新建立联系。在守护你的感情时,与充满爱和安慰的精神指引源发展个人联系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向这种爱和同情的源泉敞开心扉,可以帮助你保持对爱的敞开。你越能学会通过包容照顾自己的感受来爱自己,你就越能与你的伴侣分享更多的爱。
孤独感,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有些人因为内心的障碍而拒绝进行情感接触,总是用超出常识的理智和冷静来克制自己。情绪管理的方式就是让自己远离情绪,甚至没有情绪。情绪隔离在工作中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人越无情,越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职场中,冷静的人更有竞争力。只是在婚姻中,真正决定婚姻质量的是情感。在爱情里,谁也不需要战胜谁,爱情里没有你死我活的竞争。爱情需要的是冲动,超越理智的本能。过分的理由是让人敬而远之。再热的心遇到冰,也会凉下来。没有情感回应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天生就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天性,包括所有的小动物和一些植物也有这种自我保护的天性。所以说胎儿和婴儿都是会有自我保护意识的,那他们都有哪些自我保护的机制呢?当婴儿或胎儿感受到自己可能面临着外界威胁时,他们都会对这些不良刺激采取逃避或反抗的方法来自我防护。
当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如果他们感觉到自己可能有危险他们就会蜷缩起来静静地躺在妈妈的肚子里,等没有危险的感觉时他们便又在妈妈的肚子里“活蹦乱跳”了。而婴儿则比胎儿有更加明显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反应,如当婴儿本来在美滋滋地吃着妈妈的母乳时,我们突然把一个带有很强刺激的东西放在妈妈的母乳上时,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把头扭开或者用哭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高兴。很多准妈妈在给孩子断奶时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许多小孩子都会有不听话的时候,这时准爸妈们往往就会采取一些方法或手段来想要控制住孩子的这一行为,这时当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威胁时,就会做出自我保护的机制。如当我们用手拍打婴儿的屁屁让他们乖乖听话时,婴儿们就会哭闹不止,用这种方式来反抗来自外界的刺激和威胁。
所以说有自我保护意识是一切动植物的天性所在,是一个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不论是小孩子、婴儿还是胎儿都是会对自己的安全采取一定保护机制的,只是婴儿和胎儿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表现不那么明显,但一定是存在的。小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会比胎儿和婴儿更加强,当他们受到外界刺激和威胁时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反抗,不像胎儿或婴儿那样表现得更多是逃避。
《1》
呼吸系统由:鼻,咽,气管,支气管,肺所构成。
肺:位于人体的胸腔内。两肺构成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与循环系统一起完成气体交换和输送氧。作为氧与CO2交换的肺组织表面积非常大,约为身体表面积的40倍。
鼻:鼻的内部有很多较粗的鼻毛,这些鼻毛把随空气进入鼻子的灰尘,微小有害物质阻档在外面。是身体保证呼吸正常,防止异物入侵自我保护的第一道屏障。
同时,在鼻腔内,吸入的空气将变得温和而润,起到调节空气的湿润度,使空气与身体的温度相差不大。在鼻腔的内侧有丰富的粘膜,它能够产生一层厚厚的粘性物质,即所谓的液体。
液体可以保持鼻腔的湿润和柔软,同时,它又能够粘住空气中的灰尘及其它有害颗粒,以确保肺部空气的清洁。
咽:是与食道相通的部位。咽食物时,咽喉会会自动关上,不让食物进入肺部。
气管,支气管:输送气体的管道。周围有很多柱状,杯状,及纤细状的细胞,这些细胞对进入肺部的气体再次起到湿润过滤的作用,当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小分子有害物质
在鼻子没有被过滤掉时,会被气管,支气管分泌液包裹住,产生痰将其排出体外,这是身体自净,自我保护的措施。
一旦气管的粘膜受损就会导致细菌等有害物质长驱直接到达肺部。
经常抽烟,空气污染,化学污染,特殊工作环境等吸入对呼吸道有害的气体与微粒,都对呼吸道产生破坏。另外经常的憋气,不会呼吸也会加重呼吸系统的负担。
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交换通过扩散的方式来完成。
空气进入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压大,CO2浓度压小,而血液中的CO2浓度压大,氧气浓度压力小,使得氧气轻易地进入血液,血液中的CO2轻易地排出来,完成气体的交换。
肺泡:是有弹性的薄壁结构。空气通过呼吸性细支气管进入肺泡。在肺泡的内表面存在巨噬细胞,它是白细胞的一种。
能吞噬,破坏杀死细菌病毒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灰尘等来自空气的有害刺激物质。如果肺部病变损坏了肺泡,就会减少气体交换的面积,产生呼吸困难综合症。
表面活性物质:在呼气之后肺仍然保留部分充气状态,这是由于肺泡内有少量的液体,称之为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由特殊蛋白质组成,由特殊的细胞分泌产生,具有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
《2》
从呼吸系统的构上来看,人体设置一重重的关卡来应对外来的,身体不需要的有害物质。
从鼻腔开始就受到了阻止,到气管,支气管的纤毛细胞,再到肺泡表面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及表面活性物质,来阻挡破坏细菌病毒及有害物质。
呼吸系统动用了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各种方式保护肺部的清洁健康。
想一下,其实一个要想生病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生病了,先反思一下自己的饮食,生活行为习惯是否与身体的规律背道而驰,强迫身体做了很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伤害了身体。
如果是,你生病不要觉得突然,不要惊讶为什么咳嗽鼻炎气管炎会反复发作
为什么会得肺癌不要觉得老天不公平为什么生病的是你
现在人的疾病大部分跟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跟营养缺乏不良有关,跟情志压力有关。
如果你得病了,特别是重病,那么请查检一下自己,反问一下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记住,身体不是那么容易生病的,生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生病了,特别对于传统医院无法治愈应对的疾病。那么你一定有意无意做了一些违背身体伤害身体的行为。
天冷的时候,我们的牙齿抖得格格作响,原因无他,只是为了取暖而已!人体温度每下降1℃,皮肤中的传感器就会通知大脑,让所有的肌肉都进入警戒状态。肌肉迅速收缩,于是有了瑟瑟发抖的身体,这当然也包括颌骨。热量由此产生。必须说明的是,肌肉运动是我们人体30%热量的来源,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这一比例甚至还要高。
我们不是太清楚打嗝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是肌肉一阵收缩,或许是肚子吃得过饱……但它的效果却极具破坏性。协助吸气的肌肉陡然收缩,声门也紧跟着关闭,阻碍空气流动,引起声带振动。这种反射的起源可能非常古老,因为蝌蚪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它们在吞水给自己的鳃充氧时也会关闭声门。
我们每天都要打5~10次哈欠。这种反射虽然只持续几秒钟,但在吸气的那一刻却带动了一大堆肌肉收缩,到呼气时又重新放松。打哈欠的同时,我们还经常伸展整个身体。胎儿打哈欠有助于胸腔的发育;成人打哈欠则是为了给肌肉注入新的紧张度。有些人认为打哈欠可以刺激大脑——说白了,打哈欠这种肌肉反射运动可以防止我们睡着。
人平均每分钟眨眼约12次,将泪腺分泌的眼泪涂抹在眼睛的最外层——角膜上。为了使眼睛保持湿润,这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为了驱赶灰尘,依靠眼泪的灭菌功能防止感染。如果观察一下大脑活动,就会发现每眨一次眼,大脑就会“待机”一次,似乎进入一场小小的瞌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