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失望性情感隔离”吗

你经历过“失望性情感隔离”吗,第1张

你经历过“失望性情感隔离”吗

什么是“失望性情感隔离” 

在心理学中,和自己爸妈不亲的,被叫做:失望性情感隔离,表现就是和父母没有亲人的感觉,不想沟通,也不想有任何情感上的牵挂,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各过各的。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离机制,本质就是对于父母过于失望,因为早年间缺乏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很多情感诉求都没有得到回应,所以不再把父母当做情感依靠。

这类人在成年后会有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太容易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形成讨好型人格

你是不是也这样:

1、即使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没有话说,经常性的也会有一种孤独感。

2、在外面碰到委屈也不会和父母说,对他们没有一点表达欲和分享欲 

3、有从小被冷落的经历或者从小就是一个小大人,从小就非常懂事,懂得照顾父母的需求,成为了父母情绪的容器

这些都是“失望性情感隔离”的表现

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冷漠,你不敢向他们提任何要求,你不敢像其他孩子一样在他们面前撒娇苦恼,因为你知道,无论你怎样做都不会得到任何的在乎和安慰。

他们关注的只有你的学习,好像只有好成绩才能得到他们的赞赏。直到你长大了,离开家里,他们开始向你要一些合理的回报,但实际上你不想和他们说一句话。

他们所有自以为是的付出都是自我感动,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你温暖的陪伴。

他们要的只是道德绑架式的服从。常年没有回应的情感诉求,让你已经对父母失望透顶,你不再把他们当成情感依靠。你很窒息,于是把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

1、0~16岁

(1)

父亲吴智(化名)是标准的凤凰男,从农村考进城市,成了国企领导。家里有一对老人和三个精神病姐妹供养,可以想见其中的压力和压抑。对吴谢宇非常严格,抱以极大的期望。

母亲谢天琴是双盲家庭中的长女,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大学生,标准的凤凰女。谢天琴是个高中历史教师,人们形容刻板、古板、内向、不喜与人交往,有洁癖(强迫症)、完美主义情结严重,对吴谢宇高要求、高控制、独裁、专制。

(2)根据”没药花园案件“的报道,吴父确有婚外恋。吴父出轨不一定会对儿子吴谢宇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对于有感情洁癖的母亲谢天琴来说,恐怕会成了心里的一个梗。再加上,吴父长期贴补吴家大家庭,降低小家庭生活水准。是否会把怨气撒到儿子吴谢宇身上,也未可知。

(3)吴父是吴家大家庭经济支撑的主要来源,因为家族强迫性重复(精神分析、家庭系统排列都认可)的影响,吴父也会要求儿子吴谢宇将来成为家族式的英雄,成长为大家族可以倚靠的大树。吴母是谢家双盲家庭最有出息的孩子,也因为家族轮回(精神分析、家庭系统排列都认可)的影响,也要求儿子吴谢宇将来成长为家族式的英雄,给大家族光耀门楣。

(4)小吴16岁之前,这个三口之家的家庭平平静静的生活着。吴父吴母对儿子吴谢宇要求很严格,期望很高;而儿子吴谢宇也非常争气,稳坐年级第一,还是班长,经常参加各学科竞赛获奖,为两个家族获得了无上的荣光。

(5)许多同学是以仰慕的眼光来看吴谢宇的,而且觉得吴谢宇又会玩又会学,不是死读书那种。吴谢宇本人在“吴谢宇”贴吧里写道,“事实上,在家里就学习了很多,就付出了很多了。没有人可以不通过努力就获得成功。在家里绝对不能玩,在学校自己还不能决定玩一下吗?”

总结:

个人认为,吴谢宇在16岁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两个人格。一个是围绕父亲母亲感觉转,完全以外部世界评价标准去做事的“头脑自我”;另一个是受伤的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个不能玩、不能调皮、不能任性的“情绪自我”。

每次,当自己有痛苦、有情绪、想要任性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说那样不是好孩子,就只有活生生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隔离开来。用一句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严重的“情感隔离”。

当小朋友在玩、在调皮、在任性的时候,“头脑自我”被要求懂事、乖、听话、看书、写作业,那么,真实的“情绪自我”可能就会远离这具躯体,飘到天花板上,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着另一个陌生的自己。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受伤崩溃。

所以,吴谢宇才可以表现得那么完美、那么优秀。本来A与—A是人性的两面,每个人都有光明面和黑暗面,这是真实的人性。但是,被压抑的吴谢宇,被迫只能展现A而,而把—A面深深地压抑到了潜意识。A和A相等,A的数值越大,—A的绝对值也越大;外面越完美越优秀,内心的空洞和阴影也就越大。

 综上所述,在16岁之前,吴谢宇就已经分裂出了两个“我”。

2、16岁之后

(1)

吴谢宇16岁时,吴父患肝癌去世,当时吴谢宇一路哭一路跑着去。

吴父的去世,对吴谢宇有两个影响:a 吴父对呈谢宇有着很高的期望,经常给吴谢宇施加压力,吴父去世后,吴谢宇感觉到好像”一下子轻松了“ b 另一方面,吴家老人和三个精神病人,在之前,一直是吴父在供养;吴父死后,担子一下子落在了吴谢宇肩上,又”一下子压力倍增“。c 举个例子,吴奶奶说过80大寿自己没钱,但是孙子有钱,会给她办寿宴。

(2)

这件事之后,吴母经常喊着“要随丈夫而去”。再加上吴母本身的性格使然,更加的刻板、古板、敏感了。有人回忆说,小区里楼上住户有小孩吵闹,谢天琴直接上去骂人。

吴父去世后,吴谢宇更加沉默了,每天放学回家就只是看书写作业,不找同学、不娱乐、不玩手机,而且学习成绩不降反升。在学校里仍然乐观开朗、热心助心,因是班长,对班级事务又管理得非常秩序井然、受同学爱戴。

(2)

从高三住校开始,直到整个北大期间,吴谢宇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都要与母亲谢天琴通话十几分钟,大体上是说今天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上了哪几门课,考了哪些试,做了哪些练习;去了哪里,做了哪些事情。

我大胆猜测,这是母亲谢天琴要求吴谢宇做的。吴谢宇在“吴谢宇”贴吧里写道:要求每天打电话汇报行动,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一个成年人了,还不能有自己的空间。

(3)吴谢宇曾经在人人网上有一个动态是”love u mom“,然后有一条动态是转发了”愿意为了妈妈的幸福,减寿十年“。从中,我们看到,吴谢宇从前对母亲一直是抱愧和感恩的心态的。

(4)”吴谢宇案“发生后,吴谢宇前女友余季(化名)曾向媒体坦露,吴母的愿望是希望吴谢宇可以光宗耀祖,然后可以好好照顾她、赡养她,最好什么事都听她的,到哪儿都带着她。

(5)这是一个单亲妈妈的疯狂,而且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中学老师的疯狂。没有自己的人生和追求,把所有存在感都凌驾在了儿子的身上,紧紧地抓住不放。在大部分的事情上,包括吴谢宇本人很微小的事情,谢天琴都要干涉做主。在这份高度共生的母子关系中,两个人只能有一个人的意志。

(6)囿于母亲单身一个人辛辛苦苦地供养自己,还有两个大家庭的很多事项,需要谢天琴维系,吴谢宇对母亲有极度的愧疚感。而这份愧疚感,就化成了听话、乖、懂事的孩子。从来不表达自己的不满、不愉快,完全以妈妈的意志为指令,为妈妈的感觉活着。

(7)吴母不允许吴谢宇谈恋爱,一切以学习为重。高中不允许谈恋爱也就罢了,到了大学也不允许谈恋爱。导致了吴谢宇极度的性压抑。

(8)在吴谢宇的多个社交帐号上,我们都会看到,吴谢宇的资料里填的年龄是16,性别女。

总结:

吴谢宇因为父亲的离世,母亲一个人辛苦养家,对母亲有极大的愧疚感。这份愧疚感,就演化成了一个高度自律、懂事、完美、优秀的孩子。

然而,每个人都会有弱小的、脆弱的部分,因为这是真实的人性。

在这份外表强大、内心极度脆弱的纠结折腾下,吴谢宇的内心就又分裂出了一个16岁妹妹人格。这个16岁妹妹人格,是那么的柔弱、弱小,需要保护。其实是吴谢宇本人需要保护,需要一个安全的壳,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同时,这个16岁妹妹人格,有着强烈的性需求,那是吴谢宇本人对性有着强烈的需求。

综上所述,16岁以后,吴谢宇又分裂出了一个”16岁妹妹人格“。

3、”弑母案“

(1)

大三之后,吴谢宇在与妈妈的意志较量中,”我和妈妈只能活一个“的共生关系中,精神出现了一些问题。吴谢宇有三个姑姑都是精神病,也就是说,吴谢宇有着家族精神病的易感基因。

在母亲的高控制、高要求、独裁、专制的统治之下,再加上家族精神病的易感基因,大三之后,吴谢宇的精神出现了异常。

首先是,一向自律的他,居然不去上课,在宿舍里整天看小说,还因此挂了一科;其次是觉得自己有问题,去看了校心理医生,并对好友孟川说,”抑郁,想死“。

(2)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吴谢宇找到了自己至爱一生的白富美女朋友,并且是打算结婚的那一种。

然而,吴母坚决不同意。吴母的意思是不要浪费时间,好好读书,将来出国,”照顾她,带她大富大贵“。

吴母的坚决反对,导致了吴谢宇最终与至爱分手。

吴谢宇已经习惯了被母亲的意志入侵自己的思想,很多时候,他都不知道一个思想到底是母亲的意志,还是自己的意志。

(3)

吴谢宇觉得,是妈妈的长期意志入侵,导致了他的思想和意志,整个人都被妈妈控制了,完全没有了自己。生能量在不断被吞噬,而死能量肆无忌惮、汹涌而来。

这个时候,吴母还一再地催促吴谢宇去做有关留学的相关准备,还打算”跟着儿子一起去“。

吴谢宇在”吴谢宇“贴吧里写道:为了妈妈的光芒和理想,我努力奔跑了二十年,现在我只想喝一口水;然而,妈妈却把我唯一的杯子打碎了。

这个时候,吴谢宇已经不想去留学了,只想成为自己,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4)

与此同期,家族精神病就开始在吴谢宇身上发作。吴谢宇开始了躁狂与抑郁的轮回,躁狂的时候,恨不得杀了母亲谢天琴;抑郁的时候,恨不得杀了自己。

于是,在一个躁狂期发作的时候,吴谢宇第一个分裂出来的”情绪自我“人格,变成了杀戮人格。这个杀戮人格,在只通知了16岁妹妹人格的情况下,多日来不眠不休地进行着各种刀具的采购,准备杀了妈妈。半个月疯狂的准备阶段,都是杀戮人格做的,宇神人格毫不知情。

2015年7月11日,在躁狂期杀戮人格操控吴谢宇身体的情况下,吴谢宇杀了妈妈,当时用塑料薄膜一层层地把妈妈尸体包裹了起来(因为只有这样,妈妈的意志才不会入侵自己的思想)。并且,在事后,事隔半年之后,自己主动通过舅舅让警察发现案情。

这不是正常人做的事。正常人杀一个至亲,需要做半个月的很多准备吗?正常人杀一个至亲,可以有100多种悄无声息、永不被发现的方法。半年之后,在没有任何人知情的情况下,又主动让警察发现案情,这是正常人做的事吗?

(5)杀戮人格在杀人前做的各项准备,以及整个杀人过程,杀戮人格都没有通知宇神人格,因此宇神人格毫不知情。为什么不通知宇神人格呢?杀戮人格在杀人时,已经不再是“神”,而是“渣”;既然是“渣”,就“渣”得彻底一点,成“魔”。这就是很多人说的,你们一直把我当神,但我当不了神;我飞上了高山,但是我不会飞翔,我就只有堕落。成不了神,那就干脆成魔。所以,杀戮人格在杀人的时候,宇神人格毫不知情。

(6)杀戮人格在杀人前准备和杀人过程中,只通知了16岁妹妹人格。吴谢宇因为母亲的打压和控制,在性方面极其压抑,认为自己“不像男人”;而只有"像个男人一样拿回自己的生命"才能够精神勃起。因此,吴谢宇特别需要一个观众,以欣赏他的成就和杰作。

总结,杀戮人格在杀人准备,以及杀人过程中,没有通知宇神人格,因此宇神人格对于杀戮人格的杀人事件豪不知情。杀戮人格在杀人准备以及杀人过程中,只通知了16岁妹妹人格。

4、杀人后

杀戮人格在杀人之后,因为没有通知宇神人格,所以宇神人格豪不知情。

不知情的宇神人格,还在杀人之后回校园里,询问有关挂科补考的事宜。与同学、邻居正常交往,请母亲同事吃饭,没有任何的异常。最不可思议的是,能够与尸体同屋共处十多天,这不是正常人做的事情。

这个时候,宇神人格的情感也是被隔离得厉害,宇神人格并不知道母亲是自己杀的,只知道母亲被谋杀了,但不知道凶手是谁?所以,才能够心安理得的与尸体相处10多天。

5、主人格:16岁高考生

(1)

半年后,宇神人格通知了舅舅,让舅舅带警察发现了案情。而这个时候,吴谢宇也就人间蒸发了,消失了。

这个时候,吴谢宇的多个社交帐号,包括微博“迪亚戈”、QQ“谢天琴”、QQ“Uncle雷锋”、QQ“vuleisue garlagiya是什么意思? ”、知乎“Amanda”、微博奥阿马等,就开始了频繁的网上活动。

刚才所说的这些帐号,都是吴谢宇本人,具体证据可见另一篇文章《关于吴谢宇的帐号》,以及可以@广州律师胡朝晖,进行求证。

吴谢宇的所有社交帐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a 身份是一个16岁的备战高考学生,大概是已经考了一次,现在是复读备考。

b 一直在追查”北大弑母案“的真凶,并且把自己追查到的线索发布到知乎帐号amanda

c 自己建了一个”吴谢宇案讨论群“,发动所有群员查案,追查真凶。

d 一直在查vuleisue garlagiya是什么意思,最后查到了,把意思发到了社交帐号。

e 一直在与一个网名”人之初“的女孩聊天,并且告诉这个女孩,这些帐号都是他。

综上所述,吴谢宇一共出现了四个人格。因未与吴本人面谈,不排除还有其它人格的可能。

(1)宇神人格:在父母面前、在老师面前、在亲戚朋友面前完美的、无所不能的神一样的存在,带着无数的光环,展现的全是“优秀”、“完美”。

(2)杀戮人格:在万众光环下,在一个人深思的时候,每天想的是恨谢天琴恨到刻骨铭心。特别是在2015年4月,被谢天琴棒打鸳鸯之后,每天夜深人静时,想的都是如何杀了谢天琴。最后,从2015年6月份开始做准备,到2015年7月11日杀了母亲。

(3)备战高考的学生人格:吴谢宇的知乎帐号,年龄写的是16岁;而在逃亡期间,多次与一个网名“人之初”的女孩聊天时,聊的都是备战高考;并且透露出来的信息是,第一次高考失败了,然后目前是复读,重新冲刺高考。所以,吴谢宇成了嫌疑犯,他的潜意识理解为“高考失败了”;能不能重新开始一个新人生,吴又理解成了“重新参加高考”

(4)16岁妹妹人格:吴谢宇的知乎帐号amanda,性别写的是女,年龄写的是16岁;而在重庆夜场工作时,每每做自我介绍时,都会说自己有一个16岁的妹妹。这就可以想见,吴谢宇有一个16岁的需要保护的女性人格。

躁郁症

除了人格分裂,吴谢于还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躁郁症。所谓躁郁症,学名叫情感性精神障碍,也叫双相障碍,其实是抑郁症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躁郁症有一个特点: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循环出现。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吴谢宇在身患精神病的情况下,还能正常工作。

吴谢宇在作案前几个月,曾对孟川说,“抑郁,想死”,那个时候是处于抑郁的状态;后来,从2015年6月开始,吴就开始为杀母做很多准备工作,那个时候吴处于躁狂状态。所以,杀母准备阶段,有缜密的思维和计划,有行动力,还能维持外在的“正常”状态,是因为那段时间,吴谢宇已经陷入了躁狂的状态。

吴谢宇在逃亡期间,也是抑郁和躁狂交替出现。当处于躁狂状态时,可以有正常的工作状态、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比正常人还思维灵活、精力充沛,所以可以“白天当教师,晚上当男模”。当处于抑郁状态时,就痛苦、悲伤、失眠,然后就整夜整夜地不睡觉,与“人之初”聊天;在夜场“替人挡酒”、“非常能喝”,因为可以麻木自己、减轻痛苦。

最后大总结:吴谢宇患有多重人格障碍和躁郁症,共病。

关系模式的种类:

第一种:人格分化,情感链接

第二种:人格分化,情感隔离

第三种:人格共生,情感链接

第四种:人格共生,情感隔离

我的原生家庭应属于第四种,人格共生,情感隔离!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父母,每天忙于农活和生计,哪有时间照顾我们的情感,那个时候能让我们穿暖吃饱有学上,是他们最大的目标。

记忆当中我没有跟父母聊过多少天,生活里好像除了上学,洗衣做饭,干农活,我一天到晚很少有话说。做错了事,说错了话,父母一个瞪眼就吓得要死不敢大声出气,更别说跟父母去理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了,那个时候只知道爸妈说的就是对的,我们是小孩子,我们的想法肯定是不对的。久而久之,我就是那个别人口中听话的好孩子!

现在轮到我自己的家庭,因为受过教育,也知道父母当年的一些教育方法不对,所以对待自己的孩子有了些改变,但是,那种从原生家庭带出来的模式还是存在。

比如,我很严厉,我不喜欢女儿遇事就流泪,这些都是延续了当年我母亲对待我的方式。母亲总担心父亲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我现在也是这样担心我的爱人。母亲跟父亲说话是怼的方式,我跟爱人说话也常常是这种方式。然后,我发现现在我的两个孩子说话也经常是这种口气。所以我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急需学习急需改变!

我现在的家庭关系模式应该是处于第四种与第三种之间,人格共生,情感方面有隔离,也有少许的链接。这一段时间平台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孩子有无限的可能,眼睛不要一直盯着她目前一点点小问题纠结,眼光放远一点,我的目标是,以后我的孩子是个开朗活泼,有学习的能力,遇事能沉稳处理,身心健康的完成他的生命旅程!

所以,明白了这点以后,本次的元旦一天假,女儿的思维课老师说她缺了两节课了,让孩子元旦去补课,我还是拒绝了,我给孩子请了假,带她出去参加一些活动。我跟老师说的是,她很久没有跟小朋友们一起玩了,我想她多点生活体验。若是以前,缺了两节课了,还不赶快找时间补课,这要是落下的知识点不懂,考试考到了咋办?你看,人真的还是要学习,学习了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不一样了,就因为这个不一样,生活又多了很多的美好!

否认与压抑

压抑是先进入意识,由于太痛苦而不能容纳,后压抑。否认不进入意识。区别在实行防御前是否意识到。

压抑的典型:创伤后的遗忘与闪回(生理视角:创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海马体功能受抑制,情景记忆失去作用创伤后会出现第三者视角的语义记忆,对事情客观体验的步骤记忆,以及情绪记忆)。

否认的典型:“这不可能!”

高级防御中的压抑:反向形成中原始情绪的压抑(或否认,取决于是否被意识所察觉);隔离中与某种观点相关的情感的压抑(或否认,同上);反转中对最初情景的压抑。

分裂与解离

分裂:只能将客体觉知为全然好的或者全然坏的,并且随着交流进展容易变换。

解离:从自我中整个剥离体验。

解离的部分从未整合进自我,分裂的部分曾被整合进自我。

解离与隔离

隔离是从认知中剥离情感成分。解离是从自我中整个剥离体验,仿佛发生的事与我无关。

隔离与间隔化

隔离割裂情感与认知。间隔化割裂互相不容的认知(拥有矛盾的观点而不知),比隔离更为原始。

间隔化与合理化

间隔化的使用者常将认知的矛盾之处合理化。

合理化与道德化

合理化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可接受的理由,道德化会无意识地寻找在意识层面和责任有关的理由。

理智化与隔离

理智化是把情感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理智化能在确认情感得到妥善处理前保证思维有效运行,但也容易对幽默、娱乐、性等情趣类事物毫无兴趣。

抵消与全能幻想

抵消行为的背后隐含着全能幻想,即我的敌意感受十分危险,我只要心有所想便事有所成,故要抵消。

攻击自身与内摄

攻击自身中,外部威胁没有像内摄那样被全盘吸收,只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外部威胁,此防御比内摄更为成熟。

恐惧症和创伤后的害怕

比如对高桥的恐惧源于在桥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是为创伤后应激反应,但如果回避高桥是潜意识对某种恐惧的象征和置换(比如将桥视为重大生活转变,而这种转变最终指向死亡),并且期待回避行为能保护自己免受死亡和时光侵袭,是为恐怖症。

其他一些杂记

所有移情都包含了对早年客体感受的置换和对内在自我部分的投射。

反向形成的本质:否认人类情感的矛盾性(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往往包含相反两方面,反向形成的个体坚持认为自己的感受只有一种)

投射+内摄=投射性认同

偏好使用某种防御方式与人格结构的关系(这里绝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只是有一定的相关性)

情感隔离——强迫性人格结构( 注意强迫一词道德层面的中性

抵消——强迫特征

攻击自身——抑郁型人格和自虐相关人格特征

否认——轻躁狂特征、偏执特征

全能控制——反社会人格特征

原始性理想化(必定导致原始性贬低)——自恋型人格特征(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通过依赖理想客体努力使自己完美)

投射——偏执型人格特征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关联(分离或丧失时感到自我的一部分离我而去或者因家庭冷漠暴虐而自责)

投射性认同和分裂——常见于边缘性人格结构(日常生活也大量存在投射性认同,其中亦有积极的,如将之应用于乐趣和爱的情感)

心理防御是将不愉快情绪的组成部分从意识觉察中驱逐出去的心智操作,是精神分析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人们对自身的防御机制和感受有了恰当的洞察,他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非理性行为、症状以及态度的意义和根源。

1、投射

你将你自己的情感、冲动或者愿意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从而扭曲了你看待这个人的态度。生活中偏见的产生,部分原因来自人们将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所不喜欢的特性投射在别人身上。

2、内射

通过使用自己的感受、知觉、记忆和整合,在你的脑海中建构了关于另外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人,并记住了你所看到的、你所评价的,然后你对自己的感知和记忆进行了组织,形成了这样一个“心理表象”。如果你把内射作为为了避开对一些情感反应的防御,你就变成了跟你脑海中想象、臆想出来的形象一样的人。

3、幻觉

精神病性的人会看到或听到一些念头,这些念头不仅仅不真实,而且象征着那些他们在尝试不去思考的东西--愿意、意见、想象或是批评。而且他们还无法辩识出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现实检验、现实辨别、抽象化过程以及初级过程的包容度方面的自我功能是不起作用的。如果起作用的话,将会用“白日梦”或“错觉”等来描述所感、所知、思维、自责甚至记忆的内容。

4、投射性认同输入标题

通常被用于三种情况:

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看到太多的自己,以至于你对他或她产生了巨大的曲解;

透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在你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

透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在你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以及表现得像那个曾经激发你讨厌的情感的人一样;

5、投射性指责

你对某件让人苦恼的事情负有责任,但你通过指责他人而不必让自己感到不负责任或疏忽。这种机制在家庭和工作中最为常见,而且它通常遭到被指责的人通过重申事实来驱散,并习惯性地补上一句“所以,不要老是说是我的问题”

6、否认

这是大脑具有的、不对现实情况进行注意的一种试,说人们在否认现实就是暗指如果不是因为开启了防御的话,他们将会看到现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分是,要区别那些有现实检验能力缺陷的人和那些能够看见和理解现实但拒绝这样做的人。否认又可以细分为四种:

本质否认:对现实的否认,即使有大量的证据证实其存在;

行动上的否认:通过行为象征性地表达出‘那个令人厌恶的事实并非真的’;

幻想中的否认:坚持错误的信念来回避去面对通常是令人感到恐惧的现实;

言语上的否认:利用一些特殊的字眼像魔法般的使你上信现实的虚假性。

7、失区别(自体-客体融合)

你变成了他人要你成为的那个样子以避免令你困扰的情绪出现。失去区别可以跟被动和与攻击者认同联合一起发挥作用。在这种联合的情况下,一个人会变得易于被狂热分子所摆布。

8、分裂

把一部分看成是完全地怀有敌意,而另一部分则完全地亲切又可爱。分裂者通常认为某个特定的人要么是只有爱要么是只有敌意,而看不到绝大多数人有可能同时具有可爱和可憎的品质。

9、泛灵论

把人的属性赋予非人类实体上,以此来防止人类的沉沦。几千年来许多宗教信仰都把生命特性赋予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和偶像身上。作为一种悲伤的防御方式,水晶球可以跟逝去的爱人“通话”。

10、去生命化

如果别人不把你看成是人,那么他们就不需要担心是否信任你。

11、反向形成

你将某件事转向了它的反面。常见的是你是如此的友好以至于你无法说出自己是生气、不开心的。在完美主义、吹毛求疵、小气的人身上都牵涉到反向形成。拥有这些个性的强迫性人群通常怀有无意识的反叛性冲动、与依赖有关的愿望以及苛刻的自我批评。相反,反向形成使他们分别表现得过度有礼和准时、工作狂一般,甚至过于冷静等。

12、撤消与仪式

撤销可以指你违背自己的良心以便把你从被自己道德驾驭的感觉中解脱出来。撤消也可以发生在强迫性仪式中,此时你象征性地做一些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来对抗你的良知,而后又用另外一种象征性的行动惩罚自己来赎罪。有时候后面的这个行动会神奇地撤消前一种行为。

13、情感隔离

你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不知道你自己在这样做)对情感的感觉(思维内容则还停留在意识中)。

14、外化

一种特殊形式的投射,即你把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体验成你的“外界”,你可能认为某些人或者社会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自己感觉到自责。最常见的就是“你大概会认为我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人”“你也许会认为我说的不对”等等,然后再透露一部分自己的那些令人难堪的行为,这个时候最好的回应是“听起来似乎你预计我会是一个苛刻的人,可能是你感觉到了自责所以你也以为我会批评你”。

15、转向自身

有自杀倾向的人不喜欢自己对其他人感觉到暴烈的愤怒,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

16、消极主义

拒绝合作,这样就可以不用与他人靠近。

17、分隔

阻止自己进行联结,因为把事物摆在一起象征着一些糟糕的事情,这种对整合的抑制有异于整合性缺陷,但看起来总是像那么一回事。

18、敌意的攻击

目标导向的失败感会引起敌意的攻击,这种敌对状态随后可以被用来避开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法。

19、置换

你对某人有一些看法,但是却把它体验到其他人身上了。

20、象征化

你赋予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以特殊的涵义。

21、凝缩

你毫无逻辑地把完全不同的想法、影象、客户表征联系在一起。

22、幻想形成白日梦

你在意识中想象一些事情,但是你知道这只是自己的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会满足一些愿望让你暂时性地减少一些痛苦或愧疚感。

23、搪塞

有意识地撒谎,这种很普遍的防御机制经常被心理咨询师低估。撒谎是那些重罪犯的特点,而且习惯上还伴随有投射性指责和合理化。

24、虚构

一种开始时准确的知觉后来在广泛的、不现实的、自大的、个人阐述、联想中变得迷失。它的发生与自我缺陷有关,更准确地说,虚构作为一种防御心理以不假思索地说谎来呈现,通常是为了缓解由于未参与或未经历过而引起的低自尊。

25、压抑

把一个情感(情感分为感受和想法两部分)的思维内容无意识化,而且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压抑一些事情。反之,如果你刻意去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你是在压制它。在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紧张不安,会出汗。然后他们会感到“紧张”,这种焦虑的不愉快感受在意识中留下,而触发这些感受的想法却没有。

26、否定性纪觉

对发生在你面前的真实事件视而不见,因为它令人苦恼或它象征着一些令人苦恼的事。

27、力比多退化(性心理退化)

由于神经症,你无法忍受自己一直想到性和独立自强,而且它们还令你觉得内疚,所以取而代之的是表现出幼稚,并且避免自己变得性感或具有攻击性。

28、自我退行

对功能造成干扰:一种自发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力量停止发挥作用,以至于你无法识别出自己感受到的某些不愉快感。

倒退回较早期的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许多出现在儿童发展早期阶段的防御机制。

无能的防御活动:你的防御机制未能阻止可怕的想法,而这种失败通过用苦难惩罚你来减轻内疚感。

29、限时推行

你想着自己早年生命里的时光,以便逃避不停地想到当下的冲突。而且时不时地开始像自己在较早的发展阶段那样去思考、说话或行动。

30、形态学退行

你宁可去睡觉和做梦也不愿面对现实或承担后果。作为防御你将从意识转入到无意识中。

31、压制

你总是刻意地试着忘记:一个情绪里面的思维内容或者这种情绪的思维内容和感受。这是一种成熟的防御,因为它常常具有适应性。

32、与幻想认同

你开始按照你设想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来行事。

33、与父母潜意识或意识中的愿望/期望认同

你做了那些你父母告诉你不要做的事,而不是去做他们告诉你应该做的事。随后他们在你的身上看到他们(有时避开了的)堕落的愿望并且暗自从你的品行不端中获得乐趣。当他们批评你的时候,你的内疚感得到了缓解,但你依旧任性下去。

34、与理想形象/客体认同

你模仿某个你认为非常棒的人来行事。(这个人确实很优秀也可能是你自己设想的全能型/全才型的一种投射)。

35、与攻击者认同

事前:你预感到某人的敌意后抢先表现出不友善的态度。

事后:你以虐待的方式对待一个人/动物,因为曾经有人这样虐待过你。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免于感受到愤怒。

36、与受害者认同

你通过容许自己被伤害或通过使自己受到伤害来让自己表现得像另外一个人,你这样做是作为一种救赎的愿望或是为了竭力摆脱自己的愤怒或内疚。

37、与丧失的客体认同

你抓住你失去的所爱的人的一些东西,这样你就不会感受到悲痛。

38、与内射物认同

在潜伏期,在你形成了关于某人的影像后,你最终会使这一影像成为你超我的一部分。

39、对攻击者的诱惑

当某个人对你来说很吓人时,你以性或谄媚的方式来诱惑这个人,以证明你自己并不害怕。诱惑攻击者的人可能还使用了反向形成、判断力的抑制、逆恐或最小化。这些防御可以在一个人的择偶方面造成巨大的破坏。如女人相信通过表达对他的爱而能够改造一个男生。

40、升华

因为你有着骇人的幻想或毁灭性的幻想,你通过从事有益的活动来进行防御,这些活动在某些程度上象征性的代表了这个幻想。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幻想,包括你自己在内,而你通常把它表现为一种健康的嗜好。

41、挑逗/挑衅

你表现出某种行为以使得别人对你做某些事情。如果他们伤害了你,说明你刺激了他们,使他们做了一些令你痛苦的事情,也许是为了惩罚你以减轻你自己的内疚感。这些人通过内心有个明确的动机。尤其是受虐狂,激起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许是为了试图缓解自己的内疚感,他们有很多理由把痛苦强加在自己身上,包括:

为了控制自己所害怕的不愉快经历出现的危机;

通过拖延向自己证明,他们能够反复地忍受别人必须等候他们然后对他们感到恼火的那种痛苦处境;

为了使他们自己对受害者的狂怒的冲动不被意识察觉到;

以表征的形式无意识的重复先前的创伤以试图去具体化一些魔术般的想法,并使那些创伤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为了激发那些指向他们自己的敌意或批评,而事实上是他们对别的人感觉到的敌意或批评;

无意识的想象自己是在消除一个可怕的对象的敌意;

为了紧紧的依附一个人以便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因失去那个人而引起的焦虑;

42、合理化

你制造了很多借口,如果你是强迫观念性的,除了合理化,还会有隔离、反向形成、撤消和理智化。

43、穷思竭虑

过度分析,努力的想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是在通过反复地检阅同样的一些想法来回避对其他想法和感受的觉察。实质上,你使自己的思绪像轮子一样快速运转。

44、逆恐行为

你越是害怕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以此来向自己证明你并不害怕。

45、理智化

你变得沉浸在一种不合逻辑的行为理论中,它帮助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感受。

46、社会化与疏远

你用你的社交能力来分散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感到抑郁你就让自己沉溺于频繁的社交活动中来缓解不愉快的感受。如果你有自尊方面的问题你就努力地使自己相信别人喜欢你。

47、自我功能的本能化

你给一种自我功能赋予了敌意的含义,以避免想到自己对驱力愿望产生的冲突感受。如果你把该功能变成某种有欲望的东西,那么你是在使用力比多,如果你把一种自我功能变成某种带有敌意的东西,那么你是在使用侵犯化。

48、自我功能的抑制

一旦你对一种自主的自我功能赋予了一个有敌意或欲望的象征性含义,这种自我功能就会跟你的超我发生冲突,并引起内疚、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随后你的大脑可能就停止了这些本能化的自我功能以保护你远离这些感受。

49、理想化

你认为某人是最好的, 但事实上这并不正确。人们会理想化别人是因为:

自恋的投射,以减轻因缺陷而引起的羞愧感;

夸大自体的影像跟那些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的融合,以自视过高加上美化地曲解他人对自己的重要性来迷惑他人;

爱以避免体验到失望以及移情,把别人看成拥有自己不曾有过的理想化的人设;

50、贬低

你认为某人是卑劣的,但事实上他不是。你这么想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51、幽默

你开始到处开玩笑,那么你就不必去想你是多么的心烦了;幽默并不总是防御机制,有时可能会输入一些不恰当的含义、夸张的言语、简明的隐喻、驱力相关的幻想、虐待性的象征、语法上的倒装以达到制造欢乐的目的。

而当幽默变成了一种兴奋、说话快、开玩笑或感受自己无敌的时候,这是为了缓解抑郁情绪、愤怒和羞愧感。

52、具体化

你停止使用抽象化思维,反过来寻找一些具体的、实质性因素作为问题的解释。

53、不认同

你试图让跟某些人相似。

54、团体形成

你让自己身边围绕着一群人, 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的情感亲密或欲望有所行动。

这是一种适应性的诱因,对于那些追求身份认同的人来说是适应不良人际的。

55、禁欲主义

避免跟人接触以便回避痛苦的丧失或批评。

56、同性客体选择

你的同性伙伴会减轻你那些跟异性关系相关的焦虑。

57、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

你把注意力聚集在一种情感反应上面,以回避对另一种情感的体验。

58、高度抽象化

你荒谬地过度使用抽象原理。

59、缄默

你停止讲话以避免被看穿。这种操作可以使用一种特殊形式的压制,跟判断力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使用。

60、绕舌

你说的太多了,但是并不详细或切题。尤其是那些表演型人格的人,他们的“健谈”保护他们远离了多种不同的焦虑。

61、回避

你远离某些情境是因为他们的象征性含义会激起你一些相互冲突的感受。这是一个次级防御,通过是在压抑、象征化、置换这些防御已经引起了一个症状之后才出现。

62、被动

你采取一种依从的或唯命是从的态度。如果是为了一个好的理由而有目的地这么做,那么你是在使用判断力来进行适应。但如果你在一些需要活力的情况下总是不自觉的默认同意,那你的被动就是一种适应不良的防御。

63、自大感/全能感

你相信自己比其他任何一个人对你价值的估计都要更有价值。因此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缺陷,因为那是一个多么令你苦恼的心理运作啊。

64、被动转主动

一种情况是“不等你开除我,我自己先提离职”,因为你担忧自己将会被牺牲,所以就先促使自己的牺牲,以便控制它发生的时机。

另一种是你无法忍受等待,因为你将等待跟被动和随之而来的牺牲的脆弱感联系在了一起,因为防御性的采取了行动,不论这是一个好决定与否,以此来缓解等待所产生的紧张和不安。

65、躯体化

你对自己的身体及其功能有着意识上的象征性恐惧,尽管缺乏医学上的检查证据。你把注意力都集中了自己身上,以此来回避抑郁、孤独、焦虑。

66、正常化

由于要你承认自己有情绪上的困扰会使你不安,于是你使自己相信你并没有什么东西真的不对劲,你只是在经历着一种每个人都会经历或遭遇的正常变动。

67、戏剧化

你在自己的行为或言谈中注入了额外的情绪以便缓解因未被注意而产生的内心冲突。

68、冲动化

这是撤消的一种特殊形式,防御性冲动化必须跟冲动控制不足区分开。

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一个人将依照驱力来行事以便减少紧张感或不愉快的情绪。

69、物质滥用

用一种调合物来镇压强烈的、不愉快的情感。

70、粘人

紧紧的抓住那些拒绝你的人,以便缓解因失去他们。当他们不在视线范围内时产生抑郁性情感。

71、哀怨

不停的抱怨是因为,你不想看到自己那些得不到回应的愿望中丢脸而幼稚的特性受到照顾和纵容。

72、假性独立

因为你让别人来照顾你或仰赖他们的建议方面感到尴尬,于是你就变成了独行侠,从而不必依赖任何人。

73、病理性利他主义

一种投射和与受害者认同之间的组合。帮助贫困者使你忽视自己的依附性,而它却被投射到了接受者身上。你代理性的享受被照顾的满足感,与此同时,你以剥夺来惩罚你自己,以便缓解因为你的贪婪而产生的内疚感。

正常的利他主义来源一种共情和分享的慷慨价值观的组合。病理性利他则是一种有害的和自我毁灭性的防御。

74、点煤气灯

你在其他人身上引发精神紊乱以便摆脱你自己的困扰感受。你使另外的人相信他是愚蠢或将要发疯的。

75、最小化

你意识到一个痛苦的现实但却有意地轻视这个实现。你可能会有点过于经常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特别难以被诠释为病态的防御机制。最小化通常被发现和批评性判断一起出现。

76、夸大

你在某件事情上渲染的太过头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其他人不会觉得你能胜任。

77、普遍化

你把一个人看作是一个你不喜欢的群体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不必那么憎恨这个人。

78、现实重构

在否认了现实后,你改变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印象。

79、移情

你无意识的将对既往情境和人际关系的记忆转移到另一个当下的人的影像上,接着你对当下的这个人以你曾经在过去使用过的防御为应对,以图处理好这个同样或相似的情境。这种防御能帮助你忘记过去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你试图通过替代的方式再次经历时,可以来征服那些不愉快的记忆。

80、解离

你不只是忘记了一个想法,你也没有意识到关于你自己的完整面貌,比如个性元素、驱动力、内疚反应和记忆等。

81、恐光症

你对光回避,以便逃避与其他事物相比,你那强烈而充满内疚感的窥视愿望。这种恐惧通常是广场恐惧症的典型特点。

82、冷淡

你对于参加到活动中没有任何特别的兴趣。冷淡的人未必是负面或懒惰的,他们显著的缺乏热情保护他们远离了因私人信息的暴露而引起的沮丧和焦虑。

83、恐吓他人(欺凌)

极其常见的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恃强凌弱者因为失去爱而产生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好斗的个性激起了敌意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又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并因此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84、弥补不足

你对那些不像你一样有缺陷的人发展出了一种有偏见的憎恨,于是你排斥和想赶走他们。

85、心因性抽搐

你的身体突然抽动或颤动以释放张力,同时避免意识到情绪上的冲突。

86、内省

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你对自己进行观察。你开始利用你的观察自我来管理情绪。

87、有保留的同意

你表达了部分的同意,作为一种回避你的反抗性愤怒的方式。

88、自我弱点的本能化

由于在情感耐受性方面的弱点,你太容易被情绪所征服。然而,你对这个自我弱点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你防御性的认为这并不是软弱。

89、不真实

你伪造事实,大概是习惯性的。这给你营造一种跟他人联结的感受,而同一时间你背地里保持着情感上的距离。

90、超合理性

你使用现实检验和次级过程来回避情感。

91、含糊

你只是婉转地提到你所想的,所以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说出那些仍处于隐藏状态的细节。

92、超唯美主义

你一心一意的想着美和真理,因而回避了令人不愉快愉快的现实,比如你自己的攻击行为或令人反感的性格。

93、肤浅

你毫不犹豫地说着话,但是你并没想要表达那么多。

94、躯体暴力

通过抵消一个人对你造成的影响,你作废了这个客体,因为他让你感到不舒服。

95、与受伤客体认同

你肯定自己是受伤了的,并且以那样的状态在工作,但是那并不能事实,这个不真实的信念在保护着你。

96、形式上的退行

你停止用逻辑的、时间导向上的思维,取而代之地以象征性的、精简的方式来思考。从次级过程变换到初级过程来保护你免受痛苦。

97、超警觉

你总是随时留意着,即使是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时候。这种防御机制保护你远离那些充满焦虑、担心会被他人攻击。

98、时间置换到未来

你一直想象着只有或者有朝一日某些东西将会是如何如何的美好。这些幻想能避免你对无法实现的东西感到悲伤和避免你在自己当前的生活中体验到的愉悦感。

99、疲劳

你感到疲惫,但是你对此没有符合逻辑的原因。疲劳保护你以免你知道自己身上一种龌龊的事情。把疲劳当作一种防御操作经常见于那些需要他人来照顾自己的愿望感到愧疚的人。疲劳迫使他这么做了,但是那些疲劳的人自己却没有觉察到。

100、率直

你表面上显得耿直和蔼可亲,但是你对真相的强烈爱好庇护着你。率直可成为引起别人反感的言语上的一部分,会在某些冲突的情境下被触发。这种率直得令人非常讨厌的人会为别人的过失而过度指责别人。有可能别人真的做错事了,但率直的人通常会表现的特别夸张/夸大,为的是使其他的情感始终都被包裹着。

101、将自我批判转向客体

你感到内疚和自责,但是你相反地去批评其他的人。

情感钝化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冷漠和缺乏情感反应。这种人格特征表现为将别人视为工具、目标或娱乐,而不是真正的人。

情感钝化型人格的特征包括:

1 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对别人的痛苦和苦难感到漠不关心。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立场。这使得他们在社交交往中缺乏适当的反应和应对。

2 自我中心: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通常很难关注别人的需求或感受,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他们可能显得自私或自我膨胀,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

3 缺乏情感表达: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通常表现出冷冰冰的外表,不轻易表达情感。他们可能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而且可能让人感到孤立和孤独。

4 没有内疚感和自责: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无责任感、不诚实,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感到内疚或自责。

5 明显的非常规且有害的行为: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敌对行为、破坏性行为、意志波动、冲动和偏执行为。

总的来说,情感钝化型人格的特征表现为缺乏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和对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缺乏。这些特征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甚至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失落和失望。然而,如果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钝化型人格特征,寻求到合适的治疗和支持,他们可以慢慢地改变这些特征,从而获得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职业生涯。

情感隔离,并不是人格,而是一种心理防御。

也就说,普通人在产生应激反应的时候,经常会用理智压抑情绪的方式,来隔离感情。

它虽然能隔离掉不好的事情,但代价也很大,如果长期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就会形成回避机制。

不光回避型依恋,经常使用情感隔离这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作为普通人,在面对人生中重大事故,也容易用这种防御,防止自己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重度隔离以后,感觉就是

1、没有任何喜欢的东西、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

2丧失了爱一个人的能力

3感觉被一个透明的罩子罩了起来,能看见外面的一切,却感受不到

4感受不到开心,只剩难过和绝望。现在连绝望都没了,只有受到很大的刺激,才会有一闪而过的感受。

5没有任何情感,行尸走肉的活着,那怕是很在意的人死别,也没有任何悲伤,但身体本能的发冷

6只剩下了本能,麻木出了新境界,偶尔哭一哭,却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

哭。那种感觉就是一个自己站在对面,平静的看着另一个自己

7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懒得出门,懒得动弹

8有种做梦的不真实感(个别时候怀疑自己在梦里)

9记忆力下降的厉害,记不住任何事,以前发生的事几乎全忘(你能记住在梦里发生了什么吗)

回避型依恋”与“回避型人格”两种也是不同的。

很多人把精神分析中的回避型人格(以及DSM-5上的回避型人格障碍) 跟 依恋理论中的回避型依恋混为一谈了,甚至还造出了“回避型依恋人格”这样不伦不类的词。

二者完全是两个维度。

回避型人格,怕的是“不如人”或“被人瞧不起”,所以回避可能对自己做出低评价的人与场合。

回避型依恋,回避的是亲密关系,是怕自己的自主权被伴侣妨碍。

因为名字过于相似,所以导致很多人傻傻分不清。

甚至,还有一些心理学从业者,也没有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对于回避型吐槽的话题,不用多想,指的一定是回避型依恋。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一个爱的人给推开。

而回避型人格,则是不愿意与人打交道。

害羞跟别人交往,喜欢宅在家里。

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不存在把爱的人推开这样的行为。

相反,会特别依恋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家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0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