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交渴望特别强烈,却常常得不到小朋友的回应,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失落。以下是一些帮助孩子的方法: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情绪,以避免过度自责或沮丧。
提供机会与其他孩子交往: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比如参加兴趣班、运动队、夏令营等,以提供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培养孩子社交技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比如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以便更好地与其他孩子交往。
学会体验孤独:让孩子学会在没有小伙伴陪伴的情况下,也可以独自度过一段时间。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社交渴望过度,而且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情绪,建议家长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心理医生等,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和行为问题。
答案是,如果成年孩子的幼稚影响了其生活,是一种人格障碍,需要找心理治疗师帮助,不过是否真的需要,请看完全文。
妈妈带着两岁的女儿去朋友家做客。小姑娘很开心,她又可以和阿姨家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到朋友家门口时,妈妈顺手按响了门铃。朋友应声来开门,这时女儿却开始大哭,坐在地上发脾气,怎么也不肯进门。妈妈费了好大劲才弄明白,原来小姑娘想自己按门铃。
于是,妈妈退回到门外,抱起女儿。她用小手按下了门铃,朋友再次开门欢迎她们的到来。这次,小姑娘开心地进了门。
原来,小姑娘早就想好了要按门铃,并觉得她不说,妈妈也会知道自己的想法。
26岁的阿莲这几天一直在和男友闹别扭。前天她过生日时,男友送给她一条项链。男友开开心心地把礼物送给她时,期待看到她的惊喜。没想到看到项链的那一刻,阿莲却生气了。那不是她想要的礼物——她想要戒指。
阿莲之所以生气,也是觉得即使自己不说,男友就该知道她想要什么。恋爱中的女孩,常常因男友“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生气。对她们来说,直接告诉男友自己想要什么,就打破了爱情的幻觉。她们认为,真爱就是:“我不说他就知道”。
这种不成熟的、孩子气的行为,在成年人中非常常见。
信口开河、耍赖撒泼、不负责任、喜怒无常、玩弄伎俩、不能延迟满足……“成年孩子”的这些行为,常常让周围的人觉得又可气又可笑。
一个成年人,之所以显得像小孩一样,是因为他们使用了比较低级和原始的防御机制。而这些防御机制,是儿童经常使用的,大多形成于前语言期。
简单地说,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远离威胁而使用的心理技巧。当过父母的人,一定都记得孩子小的时候,曾经有过的那些可笑的、幼稚的行为。
一个懂得精神分析的父亲,就会立即意识到小女儿在应用“否认”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而不是要撒谎。
我女儿小的时候,喜欢在沙发上不停地蹦跳。有一次,她把沙发上放着的一本书蹦到了地上。我说:“你把书弄到地上了。”“不是我,不是我!”她一边哭一边喊。那时我也很生气:“明明是你蹦下来的,为什么不承认?”
“我最讨厌别人冤枉我”,女儿长大后,“被冤枉”依然是她的情绪崩溃点。如果那时我懂心理学,女儿可能就少了一颗“情绪地雷”。
心理学家发现, 人格障碍者经常使用原始性防御机制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常使用极端理想化和贬低。乔布斯是一个自恋者,他眼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天才,一种是垃圾。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常使用否认和投射,本来是自己对别人有敌意,却坚信别人对自己有敌意。一个偏执的丈夫可能自己对其他女性有想法,却完全否认这一点并投射出去,坚称自己的妻子对其他男性有想法。全能控制是反 社会 型人格障碍者常用的防御机制,他们极其擅长操纵别人,把他人当成自己棋盘中的棋子随意玩弄。一个反 社会 者可能会同时与多名女性交往而不露马脚,并为自己的高超手段洋洋自得。
人格障碍者的一些幼稚、异常的行为,常常让周边的人迷惑不解或痛苦不堪 。在《警惕你身边的 情感 吸血鬼》这本书中,作者阿尔伯特·J·伯恩斯坦将他们称为“半夜顽童”——在半夜出没的吸血鬼。美国总统特朗普,被美国精神病学家认为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哪怕贵为一国总统,他的行为也常常显得幼稚可笑。美议员曾评价他主政下的白宫已沦为“托儿所”。
除了上面提到的防御机制外,原始性的防御机制还有内摄、投射性认同、分裂、躯体化等。这些防御机制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的应对创伤情境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旦固定下来,此后就会对各种刺激产生类似的反应,不管这个人的年龄是3岁,还是30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成长的人会渐渐发展出较成熟的、高级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时,一个人从内在心理与外在言行上,都会显得更成熟、更理智。
比如,相对于否认,压抑就是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同样面对失恋的痛苦,A姑娘使用“否认”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认为“这不可能”,并拒绝接受这个现实,长久地去纠缠对方。而B姑娘使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认为“这是事实,但我得忘掉它,不然太痛苦了”。于是,她努力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显然,B姑娘的行为更为成熟。
南希·麦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中认为,原始的、低级的防御机制有两个特征,这也是尚不具备语言能力的儿童常有的特征:
一是:缺乏现实检验能力。
这一点,在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身上更加突出。他们有时会混淆现实与想象,常让身边的人困惑不解或愤怒异常。
乔布斯有一项能力,被称为“现实扭曲力场”,即扭曲现实,以证明自己是对的。有时,面对活生生的现实,他也会完全否认。
如果你有一个自恋水平比较高的母亲,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她把想象出的一件事情当成一个既定事实,在这个前提下与你互动,当你用确凿证据证明那件事情不是她说的那样,她却死不认错。“母亲总是让我抓狂”,很多自恋型母亲的子女因此深受伤害,他们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睁着眼说瞎话”。
二是:缺乏对自身之外的事物的独立性和恒常性的鉴别。
这是指经常使用原始防御机制的人,自我与外界的边界较为模糊。这一点在偏执型人格障碍者身上更为突出, 他们常常将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 。
一个偏执型的男性,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对两个人亲密的样子非常生气。他认为两人看出他还是单身,才故意在他面前秀恩爱,旨在嘲笑他没有能力找到女朋友。
在与一个偏执型来访者咨询时,我的手机忽然响了。我赶紧把手机调到静音,并向他道歉。他怀疑我事先安排某个人在咨询中打电话,以提醒我尽快结束对他的咨询。
很多人格发育水平太低的人,会过于依赖原始性心理防御机制。 他们要想“长大”,需要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发展出并学会使用较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此,他们才能像成年人那样行事:既能尊重现实,又能边界清晰。
也许需要的是心理咨询师
因为通常这种现象意味着心理的内在年龄是停滞的。这就意味着对待成年人的生活时,很可能会用非常简单的逻辑,其实我们很多深层的不合理的逻辑都是孩子式的,比如下面这些信念:只要有钱就好了、我是不好的、必须要善良、一定要公平、爱情应该是单纯美好的等等
很多时候成长意味着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内心里能容纳更多的面相,不只是看见外面的善恶美丑,也是接纳自己阴暗面
孩子式的关系相处模式,通常意味着长期接受来自外界的父母式照顾,关系的不对等不平衡通常带来争吵和冲突,而对于孩子式的人来说,冲突是很难被接受的,这时候才会有“你敢这么跟我说话,你肯定是不爱我了”这一类的逻辑~
很多时候不恰当的童年养育模式和创伤经历会造成孩子式的成年人,仿佛内心静止了,其实是有很多能量卡在内心里,这部分创伤需要心理的疏导~
环境成就了他现在的心里,也应该由环境去改变他现在的心里,当然在他面对现实的时候,需要有个人陪伴,不然可能会崩溃。
不需要,思维方式可以是,只要智力正常能主管的判断问题。小孩的思维方式没什么不好。反而觉得小孩子的思维方式简单高效。比如小孩子想要什么直接就说出来,大人也可以。对方也会认为您办事直接,干净利索。太多的套路并不见得受欢迎,说了一大堆问题,没把情况反应清楚,一大堆话别人也不一定听到懂你到底在讲啥。
这是成长过程中心智有被卡住一些情绪,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疏导,疏导开卡住的能量,自然就好了,看医生有可能被诊断成病,用病的视角去修复,可能压力会更大。
不是心理问题,平时父母太过溺爱,经历少,很少单独做事,见识短。多自己做点事,然后每次做事站在一个高处成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成人有时也会有童真,率性而为,不然怎么会有老顽童一说。如果这种天真、率性而为不会影响到 社会 的人际交往、工作、生活等,并且能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得体和适度,我认为不应该给人贴标签。但如果思维、智力明显与年龄不符,已经影响到 社会 功能适应,还是要到相关专业机构去做一下测评才行。
您可以在体检时看看脑部有没有受损,如果是正常的您不用太担心,这个可能跟经历有关系,有可能成长过程中经历不足历练不够,思维也可能会比较简单。您也可以联系我,我可以通过您的绘画来跟您进行交流分析来判断您的思维方式以及简单的心理咨询。
考 网 亲子教育 频道为网友整理的《儿童心理:孩子5大情感需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被别人爱的需要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这样的鼓励和赞扬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有帮助,同时也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父母鼓励我做XX事”的观念。同时,对他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孩子都是单纯的,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自己的父母索爱,在这个阶段,爸妈应该多让他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
各位爸妈不妨想一下,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爱自己多一点呢?其实这样的需要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必须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对宝宝的影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爸妈把自己的爱向孩子展现,同时避免不要说一些打击性的说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早知道就不要你了!”有时候可能是父母的无心之言,但是在小孩子听来,却是让他们心碎难受的。
2、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有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的灰心丧气。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成绩,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当孩子有失败的感受时,父母应及时鼓励宝宝,但是要注意把握度,不要过多提及孩子过错之处,否则有可能导致孩子心里形成自卑感。
3、归属集体的需要
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家长应该设法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共同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即使孩子暂时不得不离开集体(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家长也要设法通过捎口信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了解到伙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4、自尊的需要
孩子学什么、怎么学,玩什么、怎样玩等不要由家长硬性规定,家长应明智地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去想去做,并让他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孩子一旦有了进步,则应及时作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有些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就精神不振,家长此时若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其形成心理压抑的状态。因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5、克服胆怯的需要
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或者面对陌生人不愿说话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不幸和伤害。当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在身体里长出来的。对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要加以解释,以消除他的顾虑。
孩子太过胆怯家长怎么办?家长可以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动力,情感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就产生了亲切感,家长尊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就更加尊敬家长。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孩子自觉地接受家长的教诲,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