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起生活中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

如何在一起生活中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第1张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职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如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和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自关系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么做。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及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终极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的最高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成为教师的教学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政治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意义、策略、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1、法律要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落实有了法律依据。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社会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状况

1、重视程度不够。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对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考试主要还是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考”得出来,难以评估和测量,所以上课时往往忽略,导致许多学生参加中考所答非所想,分高德差。

2、部分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很好地领悟教材,潜心研究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案;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技能和艺术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三维目标层层落实,能够恰到好处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价值观的内化。许多教师缺乏教学艺术,一些教师经验欠缺,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思想上重视。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系统而完整地把握《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

2、教学上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初中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比以往中学生丰富得多,用老一套的方法不但难以适应他们的要求,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嘲笑。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把电脑、网络、音像制品、FLASH动画、网页、博客等等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3、加强经验积累。教学是一门讲究经验的艺术。有责任感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不生搬硬套;善于学习其他教师的好做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及国内外新闻大事中寻找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及时改正不足,发扬长处;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四、在思想品德课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1、创设情景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可用创设情景法,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同身受,教师再适时点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便容易水到渠成。例如,一教师在讲授《身边的诱惑》时,一上课就说自己很激动,让学生猜为啥。学生说可能是上公开课的原因。老师说是其QQ信息提示他中了二等奖,奖品是58000元现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但条件是要先寄900元的费用。老师问学生要不要寄出这笔钱。这时学生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说“不能寄!”,“骗人的!”老师问:“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1:收到短信:“爸妈,我生病了,请寄3000元到××帐号。”

生2:收到20多封信,说我中了一台电脑,但要先寄100元过去。但我都没理他。

生3:……

师: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诱惑,金钱就是其中之一,钱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是生活的必需。但获得金钱,要取之有道,即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经营取得。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2活动教学法。每一个观点的介绍和形成都借助活动,可使教学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活动中内化知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讲解“从众”心理时,老师先请甲同学离开教室,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两条一样长的线段AB和CD(稍长些),并告诉在座的同学,等甲同学进教室时,要告诉他AB比CD长。果然甲同学进教室时,大多数同学都说AB比CD长,老师请他不要受别人干扰,要有主见。但在大家的呼声下,他同意了大多数的看法,认为AB比CD长。教师指出,甲同学的表现就是“从众”心理。然后教师再通过联系身边的哈韩及追星等现象,层层深入,让学生明白“从众”心理的利与弊。

3、实践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即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以本年级外出进行海滨环保活动为例,学生经历的车行、野炊、拔河比赛、“两人三足跑”比赛、环保等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相容、相处、相让、相助关系,处理好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等,都是很好的机会,实现了“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目标。

4、生活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生活化,即要接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经验。教师要下功夫研究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能够借助鲜活的生活案例,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巧妙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首先要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本地大事,上课时能够顺手拈来,适时引用。其次,要关注网络热点,利用网络热点进行案例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控课堂气氛。一堂课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下生成和实现。试想一堂课吵吵嚷嚷,纪律涣散,要让学生体会到美感是不太可能的。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恹恹欲睡,老师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大道理也很难让学生信服。

2、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学生最关注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如果老师对他们的回答评价不当,课堂将越来越不活跃,教师教起来就很吃力。有经验的教师特别重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标准”的答案,能够及时发现本堂课的目标是否实现,善于让师生改正不足,发扬优点。

3、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公平、民主、和谐、尊重的氛围。不要让体罚、歧视、偏心等观念沾污了学生的心灵。全社会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不要让社会上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一夜成名、就业困难以及“范跑跑”、“杨不管”现象,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总之,只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定能够很好地落实。

(作者单位:防城港市第二中学,广西防城港,538001)

在专家集体备课中赵冬梅老师提到:“我深刻反思了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总是以导师的身份把政治课上成说教课,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略了本应该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兴趣爱好。”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特别是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特点有以下科学认识: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习得性和渗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的内容标准常常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来描述、表示这些标准的习得性和渗透性,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积累性和渐进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达成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渐进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活动中的体现和感悟,有些学生当场感受到,并有所表示。也有些学生当场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表示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不能苟求每一个教学过程、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完整的体现,应在整个教材实施和教学过程中渗透性,渐进性地体现内容标准。

在专家集体备课中赵冬梅老师提到:“新课标主张三贴近原则,除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还有贴近实际,这个实际其中就有学生的实际。”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做到:

1、尊重学生主体、理论联系实际。高中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与逆反心理明显加强,他们反感生硬的比喻、强加的结论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校园生活,教给学生有血有肉的知识,不仅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 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同化。适时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课本知识,又从课本知识反馈向社会;身在课堂而心怀天下。例如:赵冬梅老师让学生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增强关心国际事务,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意识,培养国家观念,拓展国际视野,通过探究体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深刻感知中国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因此我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去设计知识的处理方法。努力通过备课把学生、教材和社会实际统一起来;把备学生、备教材和备方法统一起来。尊重学生主体,使教材和方法都为学生服务。如我在“政府的服务与管理”的知识点的备课中,就搜集了关于四川灾区的一些感人的事例,然后巧妙地将案例和政府的服务与管理结合,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归纳出知识点,从而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打下了基础。

2、创设情境,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这里的“情境”是指语言环境,是把言、形、情融为一体、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表达场境。创设这样的情境是为了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促使学生能主动表达思想、积极抒发情感的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不能靠教师单纯的传授说教,它强对学生的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行为实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如运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借助录像再现情境、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情境、扮演相关舞台剧体会情境等等。如在“坚持中国***的领导”知识点的处理中,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是怎样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通过一系列历史情节的回放,紧紧扣住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落实目标。

3.合作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能力与精神,成为时代的需要。⑴我在分析每一个知识点,处理每一个问题时,都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表现;合作能解决的,叫学生合作解决。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⑵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机制。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向学生讲清操作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中耐心地指导。按照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顺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自主感悟到共同探讨,再到走进生活,努力实现创新。在这种小组自学中合作,合作中探讨,探讨中走进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努力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⑷实践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思维可以插上自由的翅膀飞翔。只有这样,才有共同探讨的必要,才有开拓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做到,尊重学生发表的观点,见解,不放过学生任何一点细微的创新光点,激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多元化解决问题。

4、问题设计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辨析的空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历史或现实社会事件为导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和辩论,培养学生自主判断、决策反思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关于利比亚问题在联合国的表决,中国为什么投弃权票关于南苏丹独立,中国为什么支持其加入联合国我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对亚太经合组织乃至整个世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努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会辨证地去认识世界的政治风云,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阳光评价,呵护希望与成长。阳光寓意温暖、生长、闪光、照亮、透明、成熟与快乐等多种意义。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评价,更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阳光评价,就是要赋予课堂这些新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给学生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让课堂迸发生命活力。情趣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等都是阳光评价。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有利背景下,选修课的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责任感,爱国心的人。因此我们在选修课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附:课堂结构流程图: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短片欣赏、自主感悟 学生谈感受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第一阶段:小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第二阶段:共同探讨(方法:观看短片、共同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三、课堂总结:

使学生把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政体之间的关系

四、走进国家和国际组织:

1、说说你熟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2、用你学到的知识谈谈对它们的认识?

五、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观看短片,听歌曲或者相关视频,由学生谈收获,教师表达结束语,实现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 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3 关注社会,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讲述了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当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生物技术应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用生物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如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探讨;当然也可以通过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来树立珍爱生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89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