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第1张

作为一名大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方式有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怀,了解中国历史、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服务、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有理性的爱国观、从身边小事做起等。

1、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怀,了解中国历史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强烈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对祖国童真般的忠诚,事业与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与祖国和人民的关系的理顺,对祖国和人民利益的最高服从标准。

2、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服务

大学生要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祖国统一,必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祖国统一,始终牢记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这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3、努力学习

大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和贡献,努力履行爱国义务。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优秀能力。

4、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大学生要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统一,并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5、有理性的爱国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有理性的爱国观一定要建立在守法的基础上。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要有秩序地采用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6、从身边小事做起

在利用空间表达爱国热情时要做到遵纪守法、维护公共秩序。要将爱国热情的身体表达体现为坚持不懈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济慈作为诗人只有两个主要品质?消息给我。我的意思是,你有他的个人特质——背诵一些济慈的作品,你就会欣赏到一些最精彩的英文诗歌——你也有他的自我意识诗歌,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在浪漫世界中也有这些特质。这些人将自然带入他们的生活,带入他们的意识;他们也是有感情的人,把情感主义作为他们看待世界的思考方式的一部分。

看待济慈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远远不止两种。有些人,比如艾略特,将他提升为一个不带个人感情的浪漫主义者,在济慈的“消极能力”(认为创造力可以被心灵理解事物的未知能力所推动)中看到一个同路人。还有一些人,视济慈为怀疑论者,等等。我想博士们已经写过,也会写很多关于济慈诗歌的不同理论。

我偶然读到一本由莫里斯·迪克斯坦写的小书《济慈和他的诗歌》(1971年,芝加哥大学),从那以后,我一直用这本书来更好地理解济慈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的中心思想是将浪漫主义视为:

浪漫主义诗歌中真正的分裂不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分裂,而是自我意识与想象之间的分裂,赤裸(在叶芝看来)与神话之间的分裂,存在的痛苦与想象的自我超越之间的分裂。对浪漫主义者来说,真正的现实诗歌不是自然主义和“过程”的诗歌,而是个人探索或危机的诗歌,是自我对抗的诗歌。

《夜莺颂》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对济慈如此,对所有浪漫主义文学也是如此,是因为它将这些对立的旋律戏剧化的方式,是因为它描绘了一种迂回但明确的道路通过幻想和自然主义的渴望来实现悲剧的自我定义和自我认识。

正如我所理解的迪克斯坦的前提,济慈的世界观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转变。在早期,他在自然界中看到了一种超越自然的结合,这让他兴奋不已,让他充满了浪漫主义作家的倾向,去发现自然的一切。但随后他转移了目光,把不可避免的死亡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是在双重见证(用本·贝瑞特的话说)恐怖和狂喜,自我和一切,理想和神话,自我和现实的现实。

对我来说,《忧郁颂》是济慈的遗言。他将死亡转化为一种悲剧性的欢乐,一个两者合而为一的埃舍尔式的世界。夜莺的“安乐之死”现在是悲剧和真实的,但对诗人,对济慈来说,他知道并愿意看到这一切,没有任何徒劳的尝试和纯粹的编造神话。这对任何[1]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

希腊罗马伦理学

早期阶段:毕达格拉派——苏格拉底派

中期阶段:苏格拉底派——亚里士多德派

晚期阶段:亚里斯多德派——基督教神学兴起

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

前期阶段: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相应于教父哲学

中期阶段:以阿奎那为代表,相应于经院哲学

后期阶段:以培根、邓斯·司各脱等人为代表,相应于异端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伦理学

第一部分:人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以瓦拉、蒙田等人为代表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伦理思想,以加尔文为代表

第三部分:政治的伦理学,以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等人为代表

近代伦理学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洛克、休谟等

17-18世纪,欧陆理性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18世纪,法国启蒙派伦理学,代表人物:伏尔泰等

18-19世纪,德国学院派伦理学,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等

18-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边沁,穆勒(也译作密尔)西基维克等

19世纪,英国进化论伦理学,代表人物:史宾塞,赫胥黎等

19世纪后期,德国新康德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李凯儿等

19世纪后期,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格林等

过渡时期伦理学

非理性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儿,叔本华,尼采等

现代伦理学

分析伦理学(又称:元伦理学),代表人物:摩尔

现象伦理学,代表人物:胡塞尔

实用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杜威

情感主义伦理学

存在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等

精神分析伦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等

人格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霍金等

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马里坦等

新正教派伦理学,代表人物:卡尔·巴特等

语言分析伦理学,代表人物:图尔敏等

道德发生伦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等

人本主义

伦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等

新行为主义

心理伦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

宇宙伦理学,代表人物,齐奥尔科夫斯基、张云飞等。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十分高尚的情感,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种情感会一直伴随一生,在爱国和大义面前,我们中国人民始终都不含糊,因为大家明白,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足够强盛繁荣,身为国家中的人民才能幸福安康过一生。

对于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情感让我自己感到自豪,我们国家日渐繁荣,科技日新月异,这一切都让我们倍感欣喜,身为中国人,我们在这种民族自豪感中找到了一种满足感。正是因为全国上下都有着这种爱国精神,危难之时大家才能够团结一心,听从国家和政府的指挥,让我们渡过难关。

在这一次新冠疫情的浩劫中,正因为我们这种爱国精神和团结精神,遵从国家和政府的正确指导,才能让疫情控制得当。河南洪灾,全国人民都为河南人民紧绷神经,纷纷为其大呼加油,在国家面临困难之时,很多志愿者挺身而出,参加这次救援工作,让河南救援工作能够有序进行。洪灾导致河南损失严重,大家就万众一心举行捐款活动,很多公众人物主动发起捐款,以帮助河南人民顺利进行灾后重建。

鸿星尔克在河南洪灾中大义捐款捐物资总计五千万,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濒临倒闭却深明大义的企业,纷纷支持该企业发展,让即将凉凉的企业慢慢又火了起来。所有这一切有爱的行为,都离不开一个主题,那就是“爱国”,这种精神让人变得更加有价值,也给人很强的安全感。

小编被这种精神和行为深深地感动,虽然爱国精神说起来比较远也比较空,但实际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很多人很多事。在这种大义面前,所有一切都是浮云,我们爱这个国家,也是在爱自己。

情侣之间经过相处并确定恋爱关系后,不少人认为应该公开恋情,在亲朋好友中分享这份喜悦,官宣后可以给对方安全感,并让异性和自己保持距离。也有人认为先不要急于公开,避免公开后分手导致尴尬,要等到感情稳定后再公开。那么,情侣确定恋爱关系后到底要不要公开呢?

近日,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针对“情侣确定恋爱关系后要不要公开”话题,面向全国594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1名大学生认为要公开,占比88%;73名大学生认为不要公开,占比12%。

情侣确定恋爱关系后要不要公开比例图。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公开恋情可以给彼此一份安全感,让异性和自己保持距离”

安徽大学生葛状状认为确定恋爱关系后需要公开,他也是这么做的。两年前,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相处一段时间后确定恋爱关系。

“我是比较外向的男生,心里存不住事。”确定关系后,他就在QQ空间发布了自己的恋爱消息,并@了女友,配上两人牵手的照片。

葛状状公开恋情的举动得到了女友的同意,但他也希望女友能够公开,得到的却是拒绝。“她是很内向的小女生,比较安静,慢热型,不想公开。”

女友的这一举动让他非常苦恼。因为两人都是初恋,没有任何经验,葛状状开始怀疑对方是不是不认可自己,或是对自己不够喜欢。

女友给出的原因一是自己性格内向,二是谈恋爱没有告诉父母,朋友圈有父母的同学,担心被他们看到后告诉父母,父母不同意自己谈恋爱。

“但是后来时间长了相互间也熟悉了,也能放得开了,知道她就是这种性格,不公开是性格原因,而不是不够喜欢我。”葛状状说。

直到现在两人的关系一直保持稳定,他也没有强迫女友官宣,并接受了女友的性格。

葛状状认为,确定关系后公开恋情可以给彼此一份安全感,告诉彼此的朋友圈自己谈恋爱了,让异性和自己保持距离。

“我觉得女生多数不愿意公布恋情,男生稍微好一些。”他分析说,一种是女生怕父母担心和插手自己的感情生活,二是想感情稳定后再告诉朋友们这个消息。

葛状状认为,公布恋情这件事前提是真诚和信任,方法是沟通,如果自己不愿意公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对方解释自己不愿意公开的原因,希望对方理解。“如果对方不愿意公开也不能逼迫对方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还是尝试沟通理解,除非掌握实在的证据,否则都不能怀疑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行为。”

“谈恋爱又不是谈给别人看的,要等到感情稳定后再公开”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辽宁大学生张巧巧选择不要公开。她认为,由于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是否要公开这个事情不重要,毕竟不是结婚,恋爱关系也是有变数的。“而且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影响,会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她觉得,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之间彼此珍惜,彼此坦诚就可以。公开一定程度上代表认定,长辈们茶余饭后聊天难免说长道短,“如果确定一段就公开一段,那对自己的人品也有影响,没有把握的时候还是不要公开。”

“我觉得不公开比较好,都是两个人在谈恋爱,也不是谈给别人看的。”洪丽在湖北读大学,她认为确定恋爱关系后不要急着公开恋情,要等到感情慢慢稳定下来,真的确定两人合适,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份靠谱的感情分享给亲朋好友。

她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还没来得及公开两人就已经分手。但在她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刚确定恋爱关系就有很多人选择公开。

“身边人一般都是刚谈就公开的,我也觉得很正常,但我不会这么做。”洪丽认为,刚谈恋爱就公开,可能就是因为很喜欢对方,不公开就是还没到时候。

但在公开时,要征得对方同意,她认为女生都有一些小心思,很多都是等男生先公开后,自己再公开。而她也认为,男生不愿意公开恋情的比较多,“我觉得女生分享欲比较强,男生就没有这样有分享欲。”

同样在湖北读大学的谭江也认为不要公开。他觉得,确定了恋爱关系以后不应该着急公开。现在很多爱情都是“速食”爱情,可能没有多长时间新鲜感没了就会分开。“如果确定了关系就公开的话,过两天又不在一起了,也是蛮尴尬的一件事。”

这样的尴尬事经常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几个朋友经常喜欢在发朋友圈官宣恋情,秀恩爱,但没过几个月就会删除。当谭江问及原因时,对方的回复是公布后不久便分了手,一段公开恋情也只能尴尬收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青。受访者供图

专家:是否要公开恋情,要在充分尊重伴侣的前提下做出决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青认为,恋爱是一种私密行为,因为仅限于两个具有特殊关系的人之间的互动,所以更加显得其特殊性以及亲密性。“针对情侣确定恋爱关系后要不要公开这样的话题,众说纷纭。”

有的年轻人认为,恋爱关系不能随便公开。王青分析说,从内在原因上来看,是否公开,要看恋爱双方对于这份感情的认可度,以及是否决定继续下去的承诺程度。往往在没有确定或者十分笃定要继续下去的情况下,恋爱双方会更希望恋爱关系和行为是私密的,不被打扰的,这样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更深入了解。

“假如在这个时期公开了恋爱关系,外部声音极有可能会对关系的确定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恋爱双方很难做出决定,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王青说,即使恋爱关系已经确定,双方依然可能还是不愿意公开。这时候更多是因为恋爱是“自私”的,恋人更愿意把对方当作自己的私有或专属,怕失去所以才裹得更严。从外在原因看,也可能是恋爱某一方或双方不具备恋爱的条件,受到家人或外界的阻挠与制止,所以干脆选择不公开。

而另一方观点认为,恋爱关系一定要公开。公开恋爱关系,就是双方给对方的一个承诺,将恋情置于公众视野,接受赞美与批评,这样的话,就会产生一种外部的推动与监督力量,双方会更加注重在感情中的表现。

“是否要公开恋情,这个没有一个特定的答案。年轻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伴侣的前提下做出决定。”王青说。

对于是否公开恋情,王青分别给出建议。她说,公开恋情,首先要在与伴侣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进行。确保两人对这份感情具有同样的认知,可以共同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不要单方面作出决定,让对方感到被“逼宫”,有压迫感的爱情是不平衡的情感关系。

“不公开恋情,依然要得到对方的同意,只有对方同意与自己共同应对私密关系,愿意默默交往,才可以。”王青认为,一旦对方对这份感情充满了期冀且希望得到他人祝福,那么“地下恋情”就成为了对他的一种否认,会给对方传递一种你是“玩玩”的感觉,让对方感到自己在你心中并不重要。

“无论是公开恋情,还是不开开恋情,前提都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只有达成内心的一致,才能更好地维系亲密关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共同努力和应对,所谓同甘容易共苦难,恋情不一定是永远甜蜜的,当遇到苦恼的时候,需要的就是肩并肩地协同作战。”王青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葛状状、张巧巧、洪丽、谭江为化名)

麦金太尔教授洞察到:“当代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它如此多地被用来表达分歧;而这些分歧在其中得以表达之各种争论的最显著的特征则在于其无休无止性。麦金太尔的意识是说,这类争论不仅没完没了(尽管它们的确如此),而且显然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没有任何理性的方法可以确保我们在道德问题上意见一致。” 麦金太尔教授的这一洞见显然点到了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死穴。在现代社会,道德哲学无疑是哲学学科中的一门显学,然而,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和现象时,道德哲学不但无法给出普通人一种明确的回答,反而扩展了不同道德理论之间的分歧。

为了向人们更好地阐述他对于当今道德哲学的这一洞见,他列举了三个在当代道德争论中经常提到的例子来详细阐述他对于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看法。这三个例子分别是:正义战争,人工流产,公费医疗和教育。在这三个例子当中,支持的理由和反对的理由同样充分,谁也无法说法谁,通过对这三个事例的进一步考察,麦金太尔教授发现,以这三个事例为代表的道德争论和分歧共享三个特征。一,三个争论中的每一个例证在概念上都是不可公度的(incommensurability)不可公度性又称不可通约性,是从数学上借用来的术语。举个例子说,如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为√2,是一个无理数,对角线√2与边长1之间没有共同的度量单位。哲学中借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在各个特定理论体系中,概念、原则、结果、方法、论证、结论都是自成一体,与另外的体系大不相同,设法归结到一些最根本的一致的意义元素上面,导致了不可比较,不相容(接受一种,就要排除另一种)(参见高国希P9页)在这里,麦金太尔教授像说明每一道德论证在逻辑上都是有效的,活真,很容易通过推演达到这一点。所有结论的确都源于各自的前天,但是,对于这些对立的前提,我们没有任何合理的方式可以衡量其各个不同的主张。;二,三个道德论辩无一不是旨在做出一种非个人的合理论辩,从而通常都以一种适合于非个人的模式出现。麦金太尔教授认为,道德命令的说服力与特定情况以及话语的个人语境有关,而非个人模式预设了非个人的标准,非个人标准与说者和听者的语境,爱好,态度无关,这也意味着某种可普遍化。当我们把当代道德言说与论辩的第二个特征与第一个特征放在一起时,当代道德言说与论辩中所弥漫的自相矛盾的气息就透露出来了。三、这些争论中所展开的诸对立论辩在概念上具有不可公度性的不同前提,有着极为多样的历史起源。

面对道德争论的这三个特征,麦金太尔教授认为:充斥于我们道德话语中的所有各种概念原本都处于更大的理论和实践总体中,而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些道德话语从它们发挥作用的语境总体中剥除了。此刻,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所面对的不过时各种道德话语的大杂烩。这样,现代道德争论的上述特征就和麦金太尔教授对于现代道德哲学所断言的原初假设之间确立了某种关联。

但是,麦金太尔也意识到,对于他的这一判断,当今的道德哲学家们是很难接受的,他们可能会说,甚至会反唇相讥:当代道德争论中的无休无止性是合理的,因为一切道德的论辩,甚至一切评价性的论辩,都是且始终必然是合理地无休无止的。某些当代道德分歧不可能得到解决,因为这类道德分歧在任何时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得到解决,那些被你所视为我们文化中需要某种特殊的,或许是历史的解释的偶然特征,实际上是所有评价性话语的文化的必然特征。

当代道德哲学家的这种反驳,带有典型的情感主义的倾向。在麦金太尔看来,这种情感主义的道德哲学对道德哲学的发展所构成的挑战是尤其需要我们面对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究竟何谓情感主义呢?情感主义对于道德哲学是如何理解的呢?情感主义都有那些理论旨趣呢? 麦金太尔认为,情感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所有的评价性判断,尤其是所有的道德判断,就其具有道德的和评价性的特征而言,都无非是偏好的表达、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从麦金太尔对于情感主义的这种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情感主义者把一个具体的道德判断区分为道德的要素和事实的要素两部分,在事实领域存在着一些合理的标准,借此,我们可以确保在何者为真,何者为假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然而,表达态度或情感的道德判断既无真,也无假,道德判断中的意见一致并不是由何种合理的方法来保证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方法,相反,它完全是由对待不同意见的情感或态度造成某些不合乎理性的影响来保证的。我们使用道德判断,不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且恰恰要对他人造成这样一种影响。这样以来,严肃的道德判断就成了个人主观好恶的表达。

按照这种理解,情感主义就是一种自称对所有诸如此类的价值判断做出说明的理论。对于这种理论,麦金太尔内心充满了担忧。显然,如果情感主义是正确的,则一切道德分歧都是合理地无休无止的,同样,如果一切道德分歧真的都是合理地无休无止的,那么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当代道德争论的某些特征就不是当代所特有的了。

如果真像麦金太尔所理解的那样,道德话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样的问题就不再有意义了。那么,情感主义这种对于道德哲学的解读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人们又是如何接受了情感主义的这种对于道德哲学的解读方式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对情感主义的成长史进行一次大致的了解,我相信,了解情感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是读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万俊人教授在《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一书中,对于什么是情感主义有一个比较中肯的介绍。情感主义伦理学(Emotionalist ethics)是现代西方元伦理学的典型理论形式之一,它的理论宗旨在于,把伦理学作为一种非事实描述的情感,态度或信念的表达,以为它不具备逻辑与科学那样的普遍确定性和逻辑必然性。因此,伦理学的命令不属于科学命题的范围;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伦理学命题是事实的陈述,那么它既不具备命令的意味,也不提供普遍的行为规范。因为,科学只提供真理,不提供行为命令。所以,伦理学不具备科学性、知识性和规范性特征。换言之,反自然主义、非认识主义和反规范性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特点所在。 当然,在这里,万老师主要是在元伦理学的整体背景下来理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这是其不足之处,其实,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中,情感主义的道德哲学在休谟那里就得到了发展。他在《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一书中所说的情感主义主要指的是新情感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素、艾耶尔、卡尔纳普、赖辛巴赫、史蒂文森等。在中国学术界,对于情感主义的探讨并不是很多,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感主义的思想旨趣,在这里,让我们看看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版的《伦理学大辞典》是怎样介绍情感主义的。在该书的第678页,编者是这样介绍情感主义的:

情感主义: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美及西欧各国流行很广。代表人物有:罗素、艾耶尔、卡尔纳普、赖辛巴赫、史蒂文森等。他们在探讨基本伦理概念善、义务、正当的意义时,认为这些伦理概念与自然属性和非自然属性均无联系,是根本不能定义的。艾耶尔等认为伦理词没有描述意义,只有感情意义。史蒂文森虽然承认伦理词有描述意义,但认为这种描述意义随使用场合而异。伦理词主要表达对评价对象的称赞和不称赞的态度。情感主义者把道德看作个人情绪的表现。认为任何道德命题只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无论是道德评价判断(“节约是美德”),还是道德规范判断(“应当守信”、“不许欺骗”)都不反映什么东西,所表达的只是说话者的道德激情、意愿、态度和立场。道德判断的功能是激发、命令、劝说或感染听者,使他领会说话者的情感,或完成说话者所希望的行动。因此,道德判断在逻辑上是假判断,不具有认识意义,不能用事实和经验来检验。伦理学不是科学,只是表达情感的特殊领域。伦理学和科学的区别就在于伦理学的基本材料是情感和情绪,而不是知觉和经验。任何道德判断都没有客观标准,所以,要求人们做客观上正确的事是不明智的。

那么,情感主义是合理的吗?如果情感主义是合理的,那么,麦金太尔企图从理论上消灭道德分歧的企图就是没有意义的。其“追寻美德的谋划”也就变得不可理解了。面对情感主义的挑战,麦金太尔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在麦金太尔看来,情感主义至少因为以下三个极为不同的原因而明显地失败了。首先,倘若这个理论是要通过参照某类句子被言说时表达各种情感和态度的功能来阐明这类句子的意义,那么,这个理论的一个实质部分就必然在于识别和描述这些情感或态度。但是,迄今为止,一切企图辨别相应类型的情感或态度的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陷入空洞的循环。

其次,作为关于某类句型之意义的理论,情感主义一开始就从事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为它致力于将两种表达个人偏好的表达与评价性(包括道德的)表达描述为在意义上是等同的;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两种表达在我们语言中的特定功能主要原因彼此之间的对比和区别。而且,我们有很好的理由在所谓个人偏好的表达与评价性的(包括道德的)标准之间做出区分。

最后,情感主义理论旨在成为一种有关句子意义的理论,但是,从特征上讲,情感或态度的表达是一种无关乎句子意义而只关乎其在具体情景中的使用的功能。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麦金太尔觉得我们并不能把情感主义当作普遍的真理来接受,而只能将情感主义作为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进行考察。虽然情感主义已经具体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中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内容与社会语境的一部分。在麦金太尔看来,具有特殊关系形式和话语模式的情感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中某些关键性事件改造、分裂并广泛地置换了道德有关。这些事件其实是哲学史中的事件,因此只有通过对那一部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我们才能够理解当代日常道德话语的特殊性是如何形成的,从而,才能够理解情感主义自我又是如何找到一种表达手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0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