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和共情是一回事吗?

情感共鸣和共情是一回事吗?,第1张

不是。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鸣是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共情是让人与人之间从情绪、认知、观念等建立“连接”,达成共鸣,让沟通更有效,达成共赢的局面。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例如: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读者,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正确共情

1、以共情的状态去和他人交流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们首先需要从自我的主观上面去提升自己意识。我们首先需要假装自己懂得共情。

这是我们进入共情状态的关键。假设我们对自己的爱人聊天,我们首先提醒自己去共情, 先进入爱人的状态和心思,了解她所思所想。

2、学会观察对方的行为‍

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们还需要仔细去仔细观察对方的行为方式。我们需要认真看对方的动作,姿态,还有手势等各种各样的行为。

当你在观察对方的时候,你需要想象下自己在做这些动作会有什么感受。有时我们往往不太理解别人,往往是因为我们从未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对方。

身有同感的意思是指自己经历或感受到别人经历或感受到的相同情况或情感。它表示一种共鸣和同情,即对别人的经历、情感和观点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身有同感需要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体会和理解对方的感受,从而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身有同感与身有体会是不同的,身有体会是指自己亲身经历或感受过某种情况或情感,而身有同感则是指自己虽然没有亲身经历或感受过某种情况或情感,但是能够理解并认同别人的经历或情感,产生共鸣和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表达身有同感,例如当朋友遇到困难或遭受伤害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与他们共情;当听到某个地方的灾难或不幸的消息时,我们可以表达身有同感,表达对受害者和家属的关注和支持。身有同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共鸣和理解方式,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合作。

文学的共鸣现象

作为一名作家,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共鸣现象。文学作品可以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引发情感共鸣,价值共鸣和心灵共鸣等。这种共鸣不仅能够使文学作品表达得更加深刻,而且也可以使读者更加理解自己和世界。

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文学作品最常见的共鸣形式之一。作家通过刻画人物的经历和情感,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愉悦、悲伤、恐惧和愤怒。通过这种情感共鸣,读者能够理解并同情人物的情感,从而体会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

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苦和离别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痛苦和压抑。她的情感体验不仅局限于她自己的经历,而是广泛存在于读者的心中。当读者看到林黛玉在梦中想要离开世界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焦虑和无奈。这种共鸣也让读者对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

价值共鸣

除了情感共鸣外,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来引起读者的价值共鸣。作家通常会通过形象的手法来探究人性和社会,进而代表一定的价值取向。读者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例如,《浮生六记》中作者的担忧和反思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无力和失落。读者在阅读中也会产生共鸣,思考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和态度。这种价值共鸣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也对读者的人生起到了积极的启示。

心灵共鸣

除了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外,心灵共鸣是一种更为微妙的感受。一些细微的场景、人物、情感等都可能在读者的心灵中产生共鸣,给读者带来某些难以言状的情感。

例如,《纳兰词》中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描述,读者却很容易从中产生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感受到文化的历史和多样。这种心灵共鸣常常只是瞬间的感触,无法具体表述和形容,但却对我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结

文学的共鸣现象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不断发生,对我们的认知、情感和人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阅读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深刻理解自己和世界、塑造人格品质。当我们深入阅读文学时,不仅可以体验到作家的创意、想象和创造力,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心灵的启迪和人生的提升。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正因为差异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才使得共性变得难能可贵,因此不少人在选择恋人的时候,总将精神共鸣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婚恋专家也表示,多数男女在确认恋爱关系前,都会有一段短暂的暧昧期,这段时间便是双方互相考察的契机,双方处于友情之上爱情未满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源自于共鸣所产生的吸引力。

共鸣不单单反映了两个人的默契,更反映了双方的成长环境、脾气性格、处事作风及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先说成长环境,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待人接物等日常习惯,多源自于原生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潜移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心态及做事能力等方面。

反过来看,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差异过大,则会导致恋人双方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暴露使对方难以接受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原生家庭中发生过重大变故的一方,在婚姻生活中往往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与摸索。

我们在此所说的“共鸣”,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共情”,也就是另一半的体会我都能感同身受。打个比方,童年成长环境相似的两个人,大概率都吃过同一种零食,玩过相似的游戏,说过差不多的童谣或顺口溜,对于两个刚刚相识来说,这便是最好的共同话题,陌生人之间,有话题才更有机会搭建起友谊和爱情的桥梁。

而将目光投入到性格差异的话,“情感共鸣”便更显得无处不在了。有人做事雷厉风行,有人做事闲庭信步,粗浅来看似乎性格互补的人更适合一起合作,可婚恋生活不是工厂流水线,不只是机械化的生产加工,还需要双方之间的交流、相互的心灵抚慰。

婚恋心理专家认为,“慢性子”的一方看似不与“急脾气”的一方针锋相对,但其却在默默背负着双方的情感摩擦,长此以往总会有压力爆发的时刻。而灵活精明的一方也往往会随时间推移,受不了木讷、迟钝一方的固执。

可以想象,在面对孩子升学问题的时候,木讷固执的一方坚持严师出高徒的思想,逼迫孩子选报一家军事化管理类学校时,灵活精明的一方是多么的无奈与困苦。或许平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可以被消弭,但面对孩子命运、家庭事业等重要选择的时候,两个向左的性格便有可能挑起难以调和的争端。

但实际上,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个人习惯,也不会因为双方相处时间增长而日渐消弭,有些时候,甚至会因为日夜的量变积累产生本质变化。毕竟人们生活中,最基础的事情无益于衣食住行,这些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事情,将有机会每时每刻制造摩擦。

当你有一天吃过晚饭,刚想窝在沙发里看看综艺、玩玩手机的时候,突然发现门口鞋柜里堆着数不胜数的脏袜子,那对于一个喜欢干净的人来说,将是怎样一种怎样的触怒。

喜好干净的两个人在一起,无疑会让自己的生活更为光洁,不拘小节的人恋人间相处,也不必在为打扫卫生的问题发生摩擦,也就是说两个习惯相仿的人生活在一起,将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不会经常性因细节问题发生摩擦。虽说生活中勺子难免碰到过沿儿,但频繁的摩擦肯定难以起到情感摩擦剂的感觉。

情感专家笑言,其实看一看祖父母辈的生活就能发现,多数家庭都处于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女方总是对男方言听计从,日常只负责料理生活琐事,在家庭大事上也缺乏商量,都由一人拿主意。

这便是包办婚姻下忽视人与人之间共鸣造成的隔阂,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造成的家庭环境,有的老两口甚至一辈子没有共同语言,每天的交流不过是柴米油盐,老汉讨厌老太太跳广场舞时的吵闹,老太太厌弃老汉下象棋的枯燥。

可以说,共鸣是双方走在一起的粘合剂,也是婚姻生活的润滑剂,往小了说因为共鸣存在才让人与人之间有了血缘以外的联系,往大里说共同的信仰和国家情怀,才让一个团体团结一致。爱的释义中,本就包含包容与理解,而包容与理解正是源自于你和ta之间的不言而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07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