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第1张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而被留在家乡由亲属照看,与父母长期分开居住及生活的儿童。[1]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来养家糊口,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亲自照料,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照抚。有的父母双方都不在留守儿童身边,像这样的儿童被称作为完全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监护;还有的父母双方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像这样的儿童则被称作半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一方父母监护。

 (二)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情况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与子女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或网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而网络在农村又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所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是屈指可数的,即使联系了,父母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关系,对教育、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关系是极少的。

 (三)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更多的表现为负面的影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于时间上和距离上的长期阻隔,父母监护、督促力度的下降,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本身又不高,进而就会出现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有较少数的留守儿童都能体谅父母的艰辛,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自我认知能力差,一般低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心理方面

 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然而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关爱,不敢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情感,这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孤癖性格和自卑的心理。[2]一些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逐渐地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对亲情冷漠,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甚至只扮演着“提款机”角色,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消极悲观,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扭曲心理,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受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的举动。

 (二)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管教,不能感受父母在情感上和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爱护,在价值观念形成、思想道德塑造及行为规范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理论性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只重视物质生活上满足而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因为农村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上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留守儿童容易放任自流,不服从管教,违反校纪校规,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刑事犯罪青少年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约20%。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心理的成长关键期,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极易偏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业方面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能使孩子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进而不断取得进步,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和管教,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发生学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逃学、打架、辍学等不良现象。根据河南省后关庄2013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5%,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成绩优良的只有9%。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成为辍学学生中的新群体。另据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32个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52%,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208%。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他们正处于独立人格、良好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最佳阶段,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督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降生,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孩子来说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这一生中受教育最长的也是影响最深刻的。父母的视野、见识、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往往对下一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处事原则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的缺少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留守儿童的性格不健全。父母很少有时间而且没有时间陪孩子,进而采用放任自由、不予管教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有害的,父母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庭,留守儿童内心最大的愿望与其父母外出务工所追求的是互相矛盾的,这在客观方面无疑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校因素

 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滑轮的话,轴心则是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是承接轴心和外环的铁球;[3]外环是社会教育,是滑轮正常运转的关键。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对于村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儿童自我素质提高的场所,是孩子将来脱离土地与农民身份,改变自己命运的阶梯。但是目前在我们的乡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依然很差。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教学资源依然紧缺,一些中小学只设置了基础的文化课程,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师资欠缺,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不能全面地发展,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搞应试教育,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由于留守儿童一般都由隔代监护人照料,很多老人沿袭了他们年轻时照顾孩子的方法,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再者这些老人有的年迈体弱多病,有时候还要忙着做农活,所以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去更好地照顾好留守儿童,更别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了解和沟通了,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不良恶习会逐渐形成,而家长全然不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加以监管,据有关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上网和打游戏上,他们有的甚至会逃学逃课去网吧,而这些黑网吧明知是未成年人,他们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默许也就是纵容留守儿童在网络世界沉迷,这就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复杂的社会、经济、家庭内部原因是产生留守儿童主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错综复杂,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原因而有所调整。

 (一)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需要家庭从各个方面给予指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人的一言一行都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家长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另外家长还应该权衡一下外出打工与教育孩子成长之间的轻重关系。对于隔代监护人而言,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地溺爱,过分地溺爱只会害了孩子,监护人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避免孩子出现情感交流的空白。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特长

 学校教育一直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学校是最能及时发现孩子问题的场所,学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学校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以来,即使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也能在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教育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的配合,加强社会教育。规范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是有必要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联系起来,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护,保证留守儿童地健康成长。

;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研究

摘要: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议题也不断受到农村地区中小学的重视。

小学是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重要阶段,留在小学的儿童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整个人生发展有重大影响。

本文结合具体方法阐述如何进行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学;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面貌的变化,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化运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堵障碍,但这堵障碍下最直接的受害者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无父母陪伴,容易因缺乏家庭教育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涌入乡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笔者认为,学校应作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农村地区小学应积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采取多种综合有效的教育方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畸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方面的教育是祖父母和教师都不可替代的。 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长期沟通和情感交流,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往往低于同龄其他儿童。

更重要的是,在缺乏父母陪伴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安全感低、自卑、自闭、易怒等心理问题。

然而,家庭教育的畸形远不止如此。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多以隔代教育的形式发生,隔阂并未填补,观念落后的祖父母与孩子难以正常交流,溺爱和放任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2 农村学校心理教育不足

在家庭教育不足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农村小学往往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和设备,这也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困难。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落后的交通条件和通信条件也给优秀师资力量的进入和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来了苦难。

3 社会风气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在学校和家庭教育正向引导薄弱的背景下,社会不良风气的负向引导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缺乏非观念和识别能力的留守儿童不仅不能很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冲突和摩擦,还容易染上吸烟、酗酒、好战、网瘾等不良生活习惯,而且他们的内心也容易受到社会拜金主义、反智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1 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课外生活

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往往单调乏味,他们所缺乏的不仅是亲子关系,更是亲密关系,无法体验到亲密关系中的爱情、陪伴和乐趣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农村小学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为留守儿童开设大量丰富的文体活动,如乒乓球比赛、春季郊游、夏季野餐、秋季运动会等。

在这样的活动中,留在小学的儿童与同学、朋友、老师的关系不自觉地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师爱可以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乐趣和温暖。

学校还开设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等文艺活动,帮助小学留守儿童在感受“美”的基础上陶冶情操,远离低俗的习惯和低级的趣味。

另一方面,在文体活动开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敏锐地发现留守儿童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关注和解决。

2 结合学科教育,传递爱与温暖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性和严重性,不仅要求开设一般的心理健康指导活动,而且要求将心理教育纳入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融入学科知识教育。

另外,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体现在心理层面,还体现在道德观念、非观念、道德教育等方面,道德教育也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协助。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留守儿童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多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也要表达友好和爱是交流与沟通的前提,获得爱情需要对他人的爱。

结合具体文本来看,比如《乡下人家》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等品格。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也要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教师要了解部分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养成好习惯。

3 家庭与学校相连,形成合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只靠校方的努力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必须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求与学生家庭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家校互联互通机制。

班主任、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状况、家庭状况、家长的状况。 必要时,班主任也应直接与学生的父母联系,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合作,以沟通学生的情感,帮助其向上发展。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钉钉、微信群等形式也为留守儿童教育的家校互联机制建设开通了新的渠道。

学校还可以引入先进的心理健康测试和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聘用相关心理讲师,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直接认识问题,在正确的引导下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一定要认识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合力照顾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陪伴的缺失已无法弥补,正确的教育不能始终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对所有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娟农村小学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 读写算,2020 ( 33 ) (:69-70 )

[2]莫美福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创新研究中心 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创新研究中心,2020:2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留守儿童情绪情感问题研究

时间: 2010-12-16 来源:论文在线

--------------------------------------------------------------------------------

  摘要:留守儿童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从情绪情感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寻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情感的应对方法,比如加强家庭教育、加强监护人的责任感、改善提高学校的管理工作、呼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爱等,对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培养

  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里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却远离父母,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或寄宿在亲友家中,这些孩子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只能用不成熟的心智去承担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也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留守儿童情绪情感相关理论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获得。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随着儿童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会有所增强。通过小说主人公和影视角色的内心展示,他们可以学到更多标志复杂情绪的词,从而促进了他们识别他人情绪能力的发展,丰富了他们情绪表达的能力。此外,观察和模仿还是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处理紧张,心理学家常利用这种反复来帮助儿童克服紧张[1]。

  (二)知觉再认理论

  知觉再认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并试图用已经形成的结构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儿童在知觉外部事件时,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个心理映像,这个内部的心理映像称为图式。生活中婴儿见到自己熟悉的人就感到愉快,而见到陌生人就感到害怕,甚至哭。“按照知觉再认者的观点来解释,那是因为陌生人与他们熟悉的人相比,相似而又不相似,从而引起焦虑”[1]。总之,无论是害怕还是微笑,都与儿童同化刺激物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社会认知论研究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会影响儿童的情绪。随着儿童学会采取别人的观点,以及移情作用(感受到别人情绪)的渐趋成熟,引发儿童情绪反应的刺激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儿童采择别人观点能力的提高,儿童学会了对别人行为的正确分析和归因,能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行为。如儿童甲刚搭好的积木被儿童乙推倒,若甲认为乙是故意的,就会发怒;若甲认为乙是不小心的,就不会发火。儿童早在5岁时就表现出归因对情绪的影响,到了学龄期,为了减少别人的不满或痛苦,他们还会编造行为发生的原因[1]。

  综上可知,儿童出生时就已具有一定的情绪反应能力,但是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二、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情感的应对方法

  针对影响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影响因素,结合儿童情绪获得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

  (一)加强家庭教育

  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明确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在了解教育常识的基础上,可通过书籍等渠道,引导儿童观察与模仿动画片里可爱、好笑的动作,以此降低儿童对生活的紧张与焦虑,尤其是父母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要以良好的情绪行为示以儿童,从而提高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也可以通过引导儿童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归因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如: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你的小人书,你是会哭着让小朋友赔呢,还是接受小朋友的道歉和他一起玩……

  案例:有一个留守儿童小玉,在她刚有记忆的时候母亲外出务工。由于长期得不到母爱的关怀,其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使其养成公主脾气,稍不顺意就会哭闹,即使是在冬天,她要吃雪糕,爷爷也会自己动手给她做。一年春节,一个比小玉大两岁的姐姐晚上从小玉家回去有点冷,小玉的妈妈把衣服拿给姐姐穿,小玉就哭闹不休。可在学校,她的胆子又很小,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尤其在考试考砸的时候,她会在路上玩很长时间而不敢回家。

  面对像小玉这样的留守儿童,首先,父母应通过与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其次,针对小玉不愿与人分享这一现象,父母可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或是讲述孔融让梨等故事来激励儿童与他人分享;再次,针对不合理的要求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大闹了;最后,父母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积极主动地鼓励孩子来增强其自信心。只有在正确的家庭教育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才会得到满意的解决,也才会快乐成长。

  (二)加强监护人的责任感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教育问题上应该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不仅仅是保障孩子的温饱与安全,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祖辈们不可一味迁就,助长孩子不良情绪、情感的产生[2]。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监护人应注意:

  1在照顾儿童的日常起居上,应多留心与关注儿童的

  心理变化,在发现异常现象后,要耐心询问,主动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理顺情绪、调节情感,从而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3]。

  2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在发现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后,应与他们多交流意见,在大胆放心去管理孩子的基础上来改进教育方法。

  3加强与老师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三)改善提高学校的管理工作

  很多学校已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在调查中就发现南门小学在健全和完善寄宿制的基础上,配备了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其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来帮助解决留守儿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每周三的下午课外活动课的时间,老师都会随机找四五个留守儿童进行询问,一般都是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再次,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的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来共同制定教育策略。例如:留守儿童的英语成绩普遍不太好,家长建议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孩子补习英语,学校的老师也一致同意,半学期下来,这些儿童的英语成绩都有了提高;最后,建立了定期联系制度,班主任利用节假日进行走访,家长每月与老师进行电话联系等,来共同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根据儿童情绪获得的学习理论,教师可对学习上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或奖励,以为他人树立榜样,促使其他同学在榜样的作用下,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模仿来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比如:教师对上课认真听讲和遵守纪律的学生奖励小红花,就促使得到奖励的学生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下一次还能得到红花,而对那些没有得到红花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激励,有上进心的学生就会以老师表扬的学生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下次得到红花。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尽可能地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来提高儿童同化刺激物的知觉再认能力。比如:教师在上课时,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表情的或者通过自己的脸部表情的变化来让儿童熟悉人们的情绪变化,这样,儿童在下次面对同样的表情时就不至于显得焦虑和不知所措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等刺激,让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新奇的事物时可从容应对。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还可引导儿童对学习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次作好准备。还要学会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案例中小玉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由于生病请假耽误了学习的缘故,而小玉自己却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才考的不好,这样从自己的能力来否定自己,就容易形成消极的行为,像她边走边玩不敢回家等就是消极心理的表现。这方面,教师可在家访的基础上,在对儿童有了全面准确的了解后,来教导儿童正确看待考试的失败。教师在耐心开导小玉的同时给予她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学习生活上对小玉进行更多关注,采用表扬与奖励来激发小玉积极上进。

  (四)呼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爱

  社会更应该携手共同关爱这些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并积极做好宣传,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文明、安全与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各社区要为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利用节假日深入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各就业单位也应该为务工人员多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提供假日让他们与其子女团聚[4]。

  总之,整个社会需要在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学习儿童情绪、情感获得理论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培养与发展的相关活动。相信我们充满爱心的付出,会换回留守儿童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期刊网,2006(03)

  [3] 李慧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4]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是不是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的分支学科,是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和工作方法,为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间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问题和干预效果提供专业服务。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然而,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因家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成绩普遍不理想。

 (2)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需要父母关爱和呵护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感很强,然而父母外出打工使他们长期置身于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同时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留守儿童还有可能负担较重的家务劳动。

 (3)心理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对其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的温暖,情感上得不到及时的交流,从而导致其性格上的缺陷,他们一般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焦虑,性格也比较脆弱。他们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与临时监护人相处常常不融洽,从而导致更强的孤独感。

 (4)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常常会出现问题,监护人对孩子缺乏管教,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极易产生安全问题。

 (5)行为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因其性格上的缺陷在群体中常常表现为不合群,叛逆,固执,不能与群体和睦相处,个别儿童还有暴力倾向。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的分支学科,是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和工作方法,为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间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问题和干预效果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并且成为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常常涉及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方面等环境因素。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从心理、情感等角度出发提供人文关怀,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学生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因此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方法

 基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形式,立足农村中小学, 借助学校以及留守儿童所处的社区所能提供的现存资源, 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与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其自身全面、健康发展。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学校社会工作者常常用它来处理儿童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了解特殊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人格特点和心理状况等情况,学校社会工作者采取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时,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农村留守儿童并且充分信任他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与留守儿童内心的感受与情绪的交互来建立专业的关系,从而能够顺利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开展个案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分享,使组员表达个人对他人的理解与关心,并且通过小组力量使组员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消除自卑心理。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时,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发展社会性技巧、模仿行为、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方法帮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提升学习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困难的承受力。

 3社区工作

 学校与社区关系密切,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同时建立起学校与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留守儿童社区工作时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助社会上的物质帮助和政府的经济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弥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在其身边造成的空虚及课余活动的不足。学校社会工作人员也可以在留守儿童所处社区建立如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建立留守儿童专用档案,同时举办一些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总之,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期关注与参与。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6)

 [5]李序科学校社会工作视阈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

 [6]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7)

 [7]梁 胜关注农村“留守综合征”(上)[J] 农家参谋,2004,(8)

 [8]马润生,尹书强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契合性、困境与途径探索[J]黑河学刊, 2008,(6)

 [9]贾 云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J]党史文苑,2010,(4)

 [10]段鑫星,马亚静,刘桂智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

论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摘 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要让留守儿童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家长及临时监护人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策略,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提高家长及监护人的认识,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理由 教育策略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主要是留在身边的祖辈、亲戚朋友、甚至有的是同辈监护、自我监护,这种家庭教育的多元化使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冷漠、道德意识淡薄、情绪失控、孤独、厌学等心理理由,此时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非打即骂,再加上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袒护,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目前状况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1物质满足型。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弥补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金钱与物质要求,很少关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致使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奢侈浪费的恶习,直接影响着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不闻不问型。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感情淡漠,甚至有的孩子拒绝与父母交流。长期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也渐渐冷淡、忽视,甚至放任自流,这种亲子关系容易使孩子形成冷酷、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情绪制约力低,学业不佳,出现违法行为。

 3溺爱型。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对孩子过于宠爱、关心,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缺乏理智和分寸。孩子本来自己能做的事,祖辈家长代为其劳,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心不强、环境适应能力差。

 4支配型。父母在外务工,牵挂留守在家的孩子,每天打好几个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委托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生活严格限制,每件事必须按照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意愿去办,导致孩子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行为消极、被动、服从的人格特征。

 5关爱有方型。外出父母经常打电话、写信与孩子联系、交流,给予留守孩子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支持、心理情感的沟通,鼓励孩子上进,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自己的工作环境,让孩子理解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以唤起留守儿童的感恩和进取之心。这种教育策略既注重物质需要,又关注精神需要。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决定性作用。在和睦、幸福、互助、互爱的家庭中成长,孩子会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活泼开朗,尊重长辈。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让留守孩子从长辈那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2加强家校联系,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家校联系是创设学校、家庭一致的教育氛围。家长及临时监护人要经常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包括思想、学习、与同学交往、参加各种活动等。积极地与学校配合携手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爱的教育,让儿童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生活的充实快乐。

 3营造文化氛围,培养良好习惯。孩子成长历程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最终取决于个人的自主努力,家庭的施压和灌输,只能是在摧残孩子的心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以使其受用一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近距离的关爱和呵护,心灵孤寂,心情忧郁,作为监护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关注他们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的变化,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特长。

 4加强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脾气暴躁、待人冷淡、孤僻、自私等不良心理。家长及监护人通过参加学校举行的家长会、观看教育片等方式,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卫生知识,提高认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变化的理由,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孩子。

 5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从儿童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活动是儿童心理与外部世界相通的桥梁,孩子总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地和周围世界进行交往,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素质,初步形成健康的社会态度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北京,2002,1。

 [2]周林 青永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理由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

 [3]李天燕 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从报纸、广播、电视上都能找到有关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这也致使许多儿童被留在了农村,与父母分离。亲情的缺乏使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如下: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我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县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还有一种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物件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容易很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我县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著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从而使“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背上了父母沈重的情绪包袱,承担著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有的父母与孩子长时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三、调节“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我县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可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络,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要与“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3、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4、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著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一个孩子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2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