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法:作几次深呼吸,吸气要深、满,吐气要慢、匀。双手放在膝盖上,闭上眼睛,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再以缓慢的速度呼出,同时想象所有的紧张会随着呼气离开了身体。
2倾诉法:感到压力过大时,可以找家人、朋友等人倾诉交流,或者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以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援助。
3音乐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或歌曲,作为休息时收听的背景音乐,舒缓和愉悦自己的身心。
4运动法:复习一段时间后要适当运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反应灵活性。可以去外面跑跑步,也可以在室内做一些弯弯腰、踢踢腿的动作,以缓解身体疲劳,使头脑保持清醒。
5饮食法:复习备考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某些食物能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可以适当补充:如鲑鱼、金枪鱼、火鸡精肉、大蒜、洋葱头、香蕉、热牛奶、巧克力、冰淇淋等。维生素B家族中的B2、B5和B6也有助于减压,学生多食用谷类食品就能得到有效补充。
6洗浴法:当大脑混混沌沌、复习效率止步不前时,可以洗个温水澡,使全身放松,保持旺盛的体力
7唱歌法:找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找个适当的场合高歌一曲,这有助于使学生的“压力指数”降低。
8睡眠法: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思维反应敏捷,记忆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
9默写法:拿一张白纸来,把你心中对复习和考试的担心一气呵成默写下来,写的时候不用考虑文章结构和措辞,然后在心里逐条反驳,最后将纸撕成碎片后扔掉。
10交替法:文理不同科目交替进行复习,耳眼口手脑并用,听说读写算并进。这种科目交替、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11暗示法:人的心理语言往往能起到很强的暗示作用,正面的心理暗示能增强人的自信,激发出最佳的“竞技状态”。考生在复习迎考阶段,可以多给自己这样的激励:“我很努力,我会成功的!”“我和别人一样聪明,我能行的!”“别人和我复习的时间一样多,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在工作方面:
●准备一条冷毛巾,随时擦脸,以助清醒。
●脱掉鞋袜,用脚尖走路,走上几分钟,心中的烦恼便会跟着走掉了。
●找一位乐观的朋友或同事倾诉,发泄一下情绪。
●喝一杯酸梅汤或果汁醋,疏通肝气。
●闭上眼睛,尽力想身体后面的景物,平衡前后脑的压力。
●读你最崇拜人的格言,并认真思考,有镇定的作用。
●多赞美及鼓励自己,不要遇到挫折就苛责自己。
●做到晚上十点前睡觉,早上六点起床。
●多看喜剧片,开怀大笑一番。
●简化自己生活及欲望,因为生活越复杂,压力就越大。
●自己动手做东西,会使你更满足,更快乐,如可以烹饪或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不要总是抱怨麻烦事情落在自己头上,而是要想老天让我与日俱增经验和智慧,生活因此更丰富。
●经常到书店走走,读一些励志的书籍、漫画及幽默文选。
●不断告诉自己,要能容纳别人不同的观念或行为。
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会使人们的观点、态度、希望也随之变化,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出现情绪上波动和生理上变化,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承受压力,不防
问问下面这几个问题:
经常显得不耐烦、暴躁、焦虑、易怒。
睡眠品质较差、失眠,经常打哈欠、发困。
健康指数明显下滑,经常感到不舒服,容易生病,感冒、头痛、胃痛、消化不良、溃疡、记忆力下降等。
经常体验到神经性抽搐或肌肉痉挛,很难放松,腰酸背痛。
情绪容易沮丧、低落,波动大、情感倒错,对现状与未来常感到无能为力,有挫折、空虚的感受。
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不快。说话冷言冷语,感情迟钝,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谈话都倾向负面的描述。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压力,如果以上判断持肯定的占多数时,那就是一个警钟,是在压力下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可采取下列的方法舒缓情绪,排解积累的压力。(1)面对现实,现实生活是极其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有所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人们所以感到工作、生活受到挫折,往往是因为自我目标难以实现,就感到自卑失望,过高的期望只会使人误以为自己总是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客观地评价事情、评价自己,得意黯然,失意泰然,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同时,拥有一颗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性情、品格和所长所短,别人不会都迎合你的意思,就像你自己也未必符合别人的要求一样。对别人的要求越高,自己的不满情绪会越大。如果对别人的要求较低的话,那么稍微符合你的愿望,你就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别人。
(2)宣泄法:
宣泄法是一种将内心的压力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方法,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喜怒不形于色”不仅会加重不良情绪的困扰,还是导致某些心身疾病。因此,对不良情绪的疏导与宣泄是自我调节的一种好办法。一位运动员受到教练训斥后很沮丧,不久引发了胃病,药物治疗也不见效。心理学家建议他在训练中把球当教练员的脸狠狠地打,采用此法后他的胃病果然好多了。这种不损害他人,又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的自我宣泄法,可以借鉴。
不过这种宣泄应该是合理的。简单的打打砸砸,吼吼叫叫,迁怒于人,找替罪羊(丈夫、妻子、孩子、同事),或发牢骚、说怪话等都是不可取的。宣泄应是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有人说:“一份快乐由两个人分享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只有半份痛苦。”如果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而如果把心中的忧愁、烦恼、痛苦、悲哀等等,向你的亲朋好友倾诉出来,即使他无法替你解决,但是得到朋友的同情或安慰,你的烦恼或痛苦似乎就只有半个了,这时你的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的平衡,大雨过后有晴空,心中的不良情绪会一扫而光。
(3)注意转移:
其原理是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中心(即原来的不良情绪中心)。当与人发生争吵时,马上离开这个环境,去打球或看电视;当悲伤、忧愁情绪发生时,先避开某种对象,不去想或遗忘掉,可以消忧解愁;在余怒未消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等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绪理到缓解。例如,司马迁惨受宫刑而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歌德因遭遇失恋才写出世界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应该多接触令人愉快、使人欢笑的事物。避免和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事。与其“不懈奋斗、孜孜以求”,最后 “衣带渐宽”,面容憔悴,不如潇洒一些,干点快乐的事。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时,不防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这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从前,有个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脸:天不下雨,她就挂念卖雨伞的大儿子没生意做;天下雨了,她又忧心开染房的二儿子不能晒布。后来,有个邻居对她说: “你怎么就不反过想想呢?如果下雨了,大儿子的生意一定好;如果不下雨,二儿子就可晒布。”老太太一听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愁眉不展。这个故事就是反向心理的极好诠释。
对于这个问题,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讲得更为明确。曾有一名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在何在?”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说:‘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对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那就是悲观主义者。”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逆境、厄运的时候,运用一下反向心理调节,从不幸中挖掘出有幸,使情绪由“山穷水尽”转向“柳暗花明”摆脱烦恼。
压力无所不在,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心理压力问题,并及时地、适当地通过情绪调节来缓解心理压力,为它找个出口,它就不会给精神带来太重太大的伤害。希望上述方法能帮助你用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去直面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
如果您没有别的疾病的话
生气后可能会出现 呼吸性碱中毒 (过度通气综合征)
因为生气后会出现呼吸加快,导致体内CO2排除过多(超过人体正常)就会出现您说的症状
这时候可以用报纸等,卷一个锥形,大口扣在嘴上,小口冲外,深呼吸一下,应该可以缓解
手抖的另一常见病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 这种问题常常制造了一个使病人感觉到恐惧的情境。比如,你非常担心工作有别人在场时手会发抖,结果别人来到你面前时,你的手真的在抖动了。在预期性焦虑症中,引起心理反应的症状的焦虑会加剧或导致症状的产生。而症状的出现又进一步强化预期性焦虑,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你被封闭起来而不能自拔。由此可见,你真正害怕的是害怕本身。病人D,现年41岁。因恐惧症找医生求治。他的症状为不能在人面前书写,或在人面前他不能有效地进行机械操作。在很长的时间里,如果有人在周围,他就不能签支票。在众人面前发言时,也十分紧张。医生告诉他遇到恐惧的情形时,不要回避,而是立即进入这一状态。在众人面前努力显示出自己是一个多么好的发抖者。他要向人们显示自己的病症,尽力去表现出发抖的样子。病人照医生的话作了,他取得了成功。他说:我不再发抖了,我不再到恐惧了,无论我如何让自己发抖,我都做不到。另一个例子是有一个医学院的大学生,实习阶段出现了一个毛病。每当走进手术室,当他的指导教师出现时,他的手都开始发抖。无论如何也不能控制。有一次他恰巧听了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讲座。他告诉自己:他来了,我要向他表明我是一个多么出色的手发抖的人,我要向他表明我的手抖的多么优美。但令他惊奇的是,无论他多么想抖,他也无法抖动了。(以上引自《寻找生命的意义》一书)
你的手抖纯粹是心理原因所致。它是社交障碍的一种表现。但是,在心理上,我们对待这种现象的对策应该是一样的。我可以篾视发抖,包容发抖,不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你当然也可以。换言之,就是抖,你也可以象我一样抖得坦然。很有趣的是,一旦你抖得坦然了,这抖也就会不知不觉地趋于缓和甚至消失了。信不信由你。 怎么才能坦然呢?要回答它,先让我们检查一下发抖的深层心理原因。 你谈到了发抖的直接原因,是心理紧张。紧张背后的原因何在?你说,是做事时“有个人在旁边看着我”。再追究,为何有人看着就会紧张呢?那是因为担心自己的事情(比如打字)做得不好,被人家发现了以后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看法与评价,影响自己的社会形象。为何社会形象与舆论对你这么重要呢?因为你生活在对别人关注的依赖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得到足够的来自他人的关爱、呵护、赞扬、肯定、支持、帮助、包容、理解、信任……你就觉得没法活下去,至少是活得很糟糕。你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尽力地取得自己周围人的好评,避免他们的非议。——这便是根本性的原因了。 根本性的原因是那些与症状有关的个性因素。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你的手抖问题,克服自己的社交障碍,一定要从个性缺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才好(你如果愿意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你可以进入我这里开设的“长线咨询”程序,它是专门用来完善你的个性的)。与手抖有关的个性问题简单地可以概括为:对爱的过分渴求;对舆论的过敏与“在乎”;虚荣心过强;自信缺乏。 现在我们找到了原因,再来分析你手抖现象中的“不由自主”,它实际上就是某种强迫性。 强迫性意味着你在手抖出现时即对自己的手部运动失去了自主性控制。它是由“精神交互作用”造成的。精神交互作用是一种恶性循环,意思是你越是努力去控制手抖,让它停下来,它就越是抖得厉害,不听使唤,而越是不听使唤,你内心中欲要控制手抖的愿望越强烈,就越抖得厉害。这正是你的“不由自主”的内部精神过程。控制欲越是强大,恶性循环中精神交互作用的速度就越快,形成激烈的震荡,手抖就越是无法控制,强迫性就越是明显。处于强迫性的手抖中,自己的感受变得很害怕,很紧张,是当然的,是条件反射似的。这意味着自己对自己的躯体失去了支配的能力,处于某种潜在的危险中。所以,紧张加倍了,焦虑加倍了,手抖越来越不可控制。 这种手抖要一直持续到自己采取了一些消积的应对措施时,如离开,才会停下来。落荒而逃,这个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方法是“外求”的。即以逃避的行为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它的害处在于,自己的行为令自己感到丢脸,影响到了自己对局面进行有效控制的自信心。这样,加剧了自己对下一次相似情境下的反应的担忧,消蚀了自我控制的能力,等于是为下一次的手抖进行了不良的预期。因此,从一直维持手抖这种现象来说,逃避行为正是最有害的。所以说,虽然逃避一时解除了这一次手抖的精神交互作用,但为这一次与下一次之间的手抖现象的恶性循环提供了持续性的动力。 逃避是不可取的。外求是不可取的。结论是,必须从心理上进行对精神交互作用的突破。 找到了原因也分析了整个过程,现在让我们来看对策,相信它们就容易理解与接受了。 运用反向意念法,阻断精神交互作用:它是指当出现手抖等症状时,不与症状作对,不努力对自己说要让手抖停下来,(这是你以前通常有的想法),相反,倒是要包容它(抖就抖吧!)、怂恿它(你抖啊,你抖得厉害点,看你能把我抖成什么样!)。这样,就有效地从心理上打破了精神交互作用,进而防止了手抖的恶性循环。 合理定位,接受自己,包容问题:我是一个平常的人,有缺点有问题,包括心理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我接受我自己的问题。我不必有罪恶感,不必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只不过我的问题有些特殊罢了,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增强自信,消除紧张。 放弃逃避心理与行为,勇敢面对挑战:当我出现手抖现象时,我不回避,不逃跑。别人如果问我,我泰然承认自己心理确实有点紧张,所以一时间手会发抖。让别人知道真实的我,比维持一个假象的我更让我感到踏实。我决不在发生手抖时匆匆忙忙离开,那是一种过分懦弱的表现。 摆脱不良舆论预期的钳制,战胜虚荣:我需要别人赞扬与肯定,需要爱,但我不需要人人都来爱我;我重视舆论,但我也不在乎。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好坏是由我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别人的评论来左右。只要自己行得端,不必害怕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说。 独自一人也会手抖,与你自己的联想有关。你看着自己的手,为自己如何让它不抖所困,联想到自己的手*,担心自己可能在生理上有问题,害怕、焦虑、恐惧……进入了精神交互作用。其中最关键的是你的联想引起的紧张。其实你是胡思乱想。根本不可能有这回事。手*就是手*,手*无害已是性科学上的公论。你没有理由这样担心的。 以上即是我对你的问题的回答,祝你:学习天天向上,恋爱蒸蒸日上!还有,快乐时时相伴……
也许在你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不是很和谐,导致你在家庭里感受到的温暖极其有限,在幼年时期可能收到过来自家庭的伤害,而这种伤害伴随着争吵,或者以争吵作为开始或者结束,具体的事情会随着成长淡忘,但是成长中仍然没有改善缺少安全感的环境,于是曾经的经历就以恐惧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引发这种恐惧的诱因就是吵架,因为幼年期,只能记住激烈的清冽刺激的事物,所以,记住争吵,当发生夫妻争吵的时候,你的感受记忆被唤醒,自然感到害怕,也就是说,你感受到的是来自很久以前的经历过的害怕重来一遍。这个问题要解决,要去源头,找到当初你害怕的场景是什么,你已经回忆不起来了,所以这回事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你先从感受回想开始,一点一点挖出来,挖的过程很可能是好几年,这需要专业的治疗。因为你的问题已经潜在得 比较深入了,你的害怕已经反映到了生理上,比如发抖、结巴,说明这个潜意识里的刺激经历很影响你的成长和现在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