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有什么讲究呢?

五月初五有什么讲究呢?,第1张

五七的讲究就是亲朋好友都要到去世的人家里,随后一同到坟上去祭拜,嘱咐去世的人不要回家,还要烧一些纸糊的房子、车子等,叫作化库。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阔,很多地方都有着自己当地的风俗,那么下面我就讲一讲,我们河北省石家庄人去世之后五七的风俗吧!

前一段时间,邻居王英去世了。只剩下女儿和王大嫂在家,因为是邻居总是要帮忙的,去世的那一天,王大嫂喊了我前去帮忙,一七和三七只有自己家人就可以,不用别人帮忙,我记得头天晚上,王大嫂让他的女儿来请我,明天一早去他家帮忙,因为这天亲戚朋友到来的人很多,既需要招待亲朋好友,又需要上坟预备好多东西,比如王大哥生前爱喝的酒和菜,都是要做好些当作祭品的。还有给王大哥准备的一些纸糊的别墅,车子,冰箱,彩电热水器等等(其实也就是现在家里都有的一些家用电器。不过都是纸糊的)也需要用车电三轮车运去。

天刚蒙蒙亮,大概就是四点的时候,亲朋好友就都聚齐了,我们也把这些东西准备好了,就由王大嫂带领着我们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坟上,一到坟上王大嫂和他的亲朋好友就哭上了,还有的亲戚朋友在一旁嘱咐去世的王大哥不要再惦记家人,不要回家。同时也就点着了纸糊的别墅,房子,车子,冰箱,彩电啥的。不等太阳出来就有管事的催促大家都一起回到家里。招待亲朋好友,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就回家了。

一、五七为什么重要

我们这里认为,人死之后魂会在五七这一天回到自己家里,探望自己的家人,然后阎王爷才会让他们去阴司里居住,或去投胎。为什么我们这里会选择在五七三十五天这样的日子呢?我们这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人刚去世时,魂浑浑噩噩的,不会离开自己身体,更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过世了,等到过了很长时间,估计是一个月吧,魂才能够感知到自己的身体身体已经死亡了。身体也特别僵硬,这时魂灵就会来到家里,和家人做最后的到别。这就是我们这里五七的重要性。

二、五七的讲究。

1、在我们这里五七的忌日,祭奠时格外隆重,亲朋好友都要来到死者的家里,去坟上吊唁。

2、在坟前摆上死去的人生前爱吃的菜品,倒上酒,然后由亲人向死去的人的说出他们思念之情,嘱咐死去的人这次探望之后,不要再回家探望亲人了,不要给自己的儿孙招来祸事。

3、还要为死去的人焚烧准备的纸人纸马、纸糊的别墅,热水器、冰箱、洗衣机、汽车等一切现在应有的,现代家用的纸糊的电器物品,这样以便死去的人在阴间有房可住,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我们这里也叫作化库。

三、五七的禁忌

1、所有的亲人亲朋好友不许穿红色和绿色的衣服,不许化妆,也就是涂脂抹粉。

2、不准高谈阔论,嬉笑打闹。

3、上坟之时,一定在日出之前,就是早晨五六点钟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这里人去世之后五七的风俗的来龙去脉。小伙伴们,你们那里肯定有着和我们这里不一样的人去世之后五期的风俗,一定要在下方的评论区写上你们的地方风俗,我们共同探讨,期待你的参与!

五月初五的风俗有赛龙舟、端午食粽、折叠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折叠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五月初五即端午节,这天的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等,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在一起,其实要到六朝才出现,不过这种说法却最为流行。屈原是楚国人,春秋时各国历法均不相同,如屈原在楚历五月五日投江,秦历也只会记作二月五日(据睡虎地秦简,秦“五月,楚八月”)。

扩展资料

端午一词,与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同时纪年、月、日、时)有关,按“干支”纪月法,五月为“午月”。“端”字有始、正的意思。

中国民间也俗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天医节、端礼节、五月当午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端午食粽与扒龙舟,已不仅仅是节日习俗,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断浸润着古人对于节令的认识,也不断融合着神话、传说、历史与风俗。 

参考资料:

- 五月初五

  5月初5是什么节日

 5月初5是端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五月五有什么风俗或活动

 悬菖蒲挂白艾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驱五毒

 古代人们将蛇、蝎子、壁虎、蜈蚣或蜘蛛称为五毒。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挂钟馗象

 此习俗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比较普遍。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香袋和兰草汤沐浴

 古时端午节,姑娘们不仅爱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为装饰,还要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剥去蛋壳给小孩子吃的习俗,据说这样做日后小孩子就不会肚子痛。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有的地方更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81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