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是什么

EQ是什么,第1张

分类: 社会/文化 >> 社会话题

解析:

EO是“情绪智商”的简称,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的书中提出。

戈尔曼认为,EQ包括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包含了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如何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感受别人的 感受的能力,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动自发的心灵动力……简单说来,EQ是一种为人的涵养,是一种性格的素质。

以下例子,都属于EQ所涵盖的层面:

自动自发

一个EO高的孩子,懂得自动自发,自动做事、自动读书、自动做功课…因此,就算他们的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不比别人高,但成绩也可以比别人好。在工作上,自发性地提升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举例而言,如果我们的心态是要和人竞争。我们会想:“我要努力,因为我要比老王好,为什么他在各个方面都比我好?”如此,你是在跟老王竞争,你在以他为目标,就算就能做到,最多是和他一样好,而不会比他好。反之,如果是自发性的,你想:“是,他不错,我要向他学习,我要看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反而,你会无 地发挥,就算你不可以,你也不会对老王存在歧见,不会因此讨厌他;老王不会觉得你在跟他竞争,心态上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你的人际关系,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控制情绪

你会发脾气吗,你晓得什么时候应该发脾气,什么时候不应该发脾气吗?如果你在走路时,碰到别人开车从你身边一擦而过,使你大吃一惊,你是否会破口大骂呢?很多人会因此发脾气,甚至为此不高兴一天。反之,忍住不发脾气一定是好的吗?比如,当你的孩子在念书时,隔壁的音响开得很大,你只管忍耐,不伸张权益,这等于在纵容别人做不该做的事情。两种情况对照,说明EQ的另一特征,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适度地发脾气。

眼光放远

EQ的提出者戈尔曼在书里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研究者请来了一批小孩,把他们一个个带进房间,告诉他们:“这里有棉花糖,你们可以马上吃,但如果你们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才吃,你们可以得到双份棉花糖。”他说完走了。有些孩子看他一走,便急不可待,拿起棉花糖,往口里塞;另一些孩子/等了几分钟,便不再等,也把棉花糖吃了。剩下的孩子,决心等研究者回来。这项实验的结果是,那些有耐心等的孩子,长大后,比较能适应环境、比较讨人欢心。比较敢冒险、比较有信心、比较可靠;那些要满足眼前欲望的孩子,他们没有办法克制自己,他们的EQ比较低,长大后,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低。

自我认识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他出门,你说什么,他都说:“随你啊!”日子久了,你会觉得内疚:“我是不是剥夺了这个朋友的自由权?我是不是有点亏待他,他什么都依我,只有我高兴/慢慢地,内疚感演变成厌恶感,你不再觉得和他在一起是有趣的事。事实证明,这种感情表达有障碍的人,对别人的感情也比较冷模。原因是他没有能力了解自己的感情,又如何了解别人的感情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提升自己的EQ,也包括了学习但然表露自己的情感。比如,你今天赶着回家,不能够答应同事的要求送他一程,就应该坦诚相告:“我有要事,没办法送你,很抱戳/通常,对方不会因此生气,反而,他和你做朋友,会觉得自在。

人际技巧

提升EQ,包括搞好人际关系。要搞好人际关系,应培养所谓的同理心——感觉别人的感受。很多严而不慈的父母,都缺乏同理心。他们关心孩子有没有吃饭、冲凉、读书,他们会监督孩子,但孩子不会感受父母的关爱,只感受到家庭的压力。反之,严而慈的父母,通常会参与孩子的活动,不只问孩子到底读书了没有,也会用时间和孩子沟通、说话。只要你每个星期肯定有一段时间和孩子沟通,孩子在感情和情绪上发生问题时,他会想:“下星期,当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时,我一定要告诉他们。”反之,如果你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跟他在一起,他根本没有准备好要跟你提,即使你突然出现,他也不会告诉你。

此外,我们跟人说话,吵架,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交流。我们在跟人沟通时,没有办法控制别人怎么想、怎么感觉,没有办法预知别人的行为。但是,我们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用这种自制力影响和感染别人的行为和情绪。例如,当一个顾客生气地投诉公司的服务时,如果你忙着辩护,他会越讲越生气,但是,如果你表现出有同理心,让他知道你在听他说话,他生气是有道理的,他的口气将会逐渐放软的。

所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EQ,也应该培养同情心,进而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别人的情绪。 "EQ到底是什么?"

"怎样才能知道我的EQ高不高?"

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两个问题。尤其在企业界做训练时,每当谈及了EQ对工作成就的重要影响:"职位愈高,EQ对于成功就愈重要",话刚说完,总是会有学员不解地举手:"不会吧!?我们老总脾气超烂,动不动就发火,EQ这么差,还不是做到了总经理?!"

好问题,这个看似"低EQ,高成就"的现象,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没完全了解EQ的真正内涵之故。因为一个人的EQ高不高,不光只是看他会不会发脾气而已。

那,EQ到底是什么呢?

EQ(Emotional Quotient)是"情绪商数"的英文简称,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之能力。简单的来说,EQ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EQ诞生的过程。

早在一九二零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索戴克(EL Thorndike)就首先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认为拥有高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而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

一九二六年推出了第一份社会智力测验(Gee Washington Social Intelligence Test),问卷的题目包括了指认中人物的情绪状态,以及判断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等等。

然而接下来的几十年,心理学界在这方面的努力停顿了下来,主要因为大家都忙着发展及研究IQ测验,当时认为IQ(亦即一个的数学、逻辑、语文、以及空间能力)会决定每个人的学习及受教的能力,因而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发展及表现。

一直到一九八三年,美国心理学家嘉纳教授(Howard Gardner)提出了影响现今教育体系甚钜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原先只重数理语文能力等的传统定义"智力"的方式(亦即IQ)需要大幅修改,因为一个人的IQ除了对学校学习的成绩有很高的正相关(IQ愈高,功课愈好),对于其它方面,例如工作表现,感情及生活满意度等并无太大的关系。

嘉纳教授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多加了几项智力,包括了音乐,体育以及了解自我和了解他人之能力。而这后两项,让"社会智力"的概念再一次地受到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重视。

第一个使用"EQ"这个名词的人是心理学家巴昂(Reuven Bar-on),他在一九八八年编制了一份专门测验EQ的问卷(EQ-i),根据他的定义,EQ包括了那些能影响我们去适应环境的情绪及社交能力。其中有五大项:(1)自我EQ(2)人际EQ(3)适应力(4)压力管理能力(5)一般情绪状态(乐观度,快乐感)。

接着又有心理学家沙洛维及梅耶(Salovey&Mayor)在一九九0年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应和乐观等人格特质区分开来,所以他们对EQ的定义强调在了解并运用情绪之方面。

目前另一个在各国受到广泛使用的EQ测验(MSCEIT),即为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的问题有几大项(1)察觉及表达情绪之能力(2)在脑中想象情绪状态之能力(3)了解情绪的能力(4)控管情绪的能力。

真正让「EQ」一词走出心理学的学术圈,而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日常生活用语的心理学家是哈佛大学的高曼教授(Daniel Goleman)。他在1995年出版的《EQ》一书(Emotional Intelligence),登上了世界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EQ热潮。

高曼发现一个人的EQ对他在职场的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举例而言,一个针对全美国前500大企业员工所做的调查发现,不论产业别为何,一个人的IQ和EQ对他在工作上成功的贡献比例为IQ:EQ=1:2,也就是说,对于工作成就而言,EQ的影响是IQ的两倍,而且职位愈高,EQ对工作表现的影响就愈大。此外对于某些工作类别,例如行销,业务以及客户服务等等,EQ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因此高曼针对职场的工作表现,提出了他的工作EQ架构。经过不断的测试和修正,目前高曼的工作EQ内容共有4大项,以及18小项。

想知道你的工作EQ高不高吗?请一起来检查一下你的各项工作EQ能力。

<十八项重要的工作EQ>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一、自我察觉(1)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解读自己的情绪,体认到情绪的影响。

(2)精确的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

(3)自信:掌控自身的价值及能力。

二、自我管理(4)情绪自制力:能够克制冲动及矛盾的情绪。

(5)坦承:展现出诚实及正直;值得信赖。

(6)适应力:弹性强,可以适应变动的环境或克服障碍。

(7)成就动机:具备提升能力的强烈动机,追求卓越的表现。

(8)冲劲: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抓住机会。

人际关系之管理能力:三、社交察觉(9)同理心:感受到其它人的情绪,了解别人的观点,积极关心他人。

(10)团体意识:解读团体中的趋势、决策网络及政治运作。

(11)服务:体认到客户及其它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有能力加以满足。

四、人际关系管理(12)领导能力:以独到的愿景来引导及激励他人。

(13)影响力:能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14)发展其它人的能力:透过回馈及教导来提升别人的能力。

(15)引发改变:能激发新的做法。

(16)冲突管理:减少意见相左,协调出共识之能力。

(17)建立联系:培养及维持人脉。

(18)团队能力:与他人合作之能力;懂得团队运作模式。

这么多的内容,足足有18项,真的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不简单。而要十八般武艺俱全,岂不难如登天?

请先别担心,事实上一个人只要能在这十八项EQ能力中,有五、六项EQ能力特别突出,而且是平均分布在四大项能力中的话,那他在职场上的表现,就会非常亮眼了。

要测量工作EQ,目前相当广为使用的量表是情绪能力问卷(ECI:Emotional Competence Inventory),总共有110个题目,很特别的是ECI使用360度全方位的资料收集方法,它不只是问当事人,也会从他的上司、属下、和同事来了解当事人的工作EQ,得出来的结果当然就比较客观而准确。

所以,只要掌握了工作EQ,你就能造就工作成就。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是一种刚刚好的爱情,可遇而不可求。现实生活大不相同,从前的日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都要等上很多天,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微信、淘宝、互联网等社交生活工具的流行,让我们进入了快节奏生活,与此同时,爱情观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以前的相恋往往伴随着长时间的了解和磨合,现在的恋爱往往是几顿饭或者几次微信聊天就进入了恋情,虽然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了解的深浅,但不可避免的是短时间的相处伴随着了解的局限。尤其是受美既好效应的影响,很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误的认知。美既好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提出的,说的是对于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的一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看不到优秀背面的东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它,也就是(以貌取人)的另外一种说法。我一个朋友苗苗与她之前的男友是在社交网站上认识的,开始时聊天特别融洽,感觉那个男孩子可以get到她所有的点,她说上句,对方能立马接下一句,后来见面之后对方高高帅帅的形象也给苗苗很大的好感,我想苗苗当时就是遇到了理想对象的感觉,初始印象特别好,让苗苗对他产生了美既好效应,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理所当然地她很快坠入了爱河,期初她甜甜蜜蜜的,整个人都弥漫着粉色泡泡,让人一望即知此女子正处于热恋中,期间苗苗的情绪也随着对方的情绪而起伏不定,整个人的重心都挂在了对方身上。没过两个月,苗苗约我出去吃饭,一见她就感觉特别憔悴,整个人暗沉暗沉的,我心想:该不会是和男友吵架了吧,果然苗苗说:我分手了。细问之下,原来是深交之后发现对方和自己一开始所以为的有很大不同,人品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后来就直接分手,断绝来往了。苗苗说:当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对方契合的形象让自己忽视了其他东西,以为遇见了对的人,失去了些许理性,其实短时间的相处和初始的美好印象,根本就不够了解对方,也不够真实。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和苗苗有同样的经历,现代人的爱情观较之前更为开放和多样,快节奏的生活也让很多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耐心花在了解一个人上,更多的是感觉对了就先处着,不合适再说。我想说的是,在爱情上,我们还是应该要保有一些理性和原则,爱情应该是包含着理性的感情,而不是被体内分泌的多巴胺完全支配,在进入一段感情的开始,一定要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方的人品好坏、三观正与否、性格等等,让理性的了解伴随着多巴胺的分泌带我们开始一段恋情。

       老一辈的人,往往是一个人、一段情、一辈子,不可否认的是,以前的保守思想让很多人将就隐忍着过完了一生,没有想过或者想过也没有勇气去改变;而现在的人拥有着开放的感情观,对于爱情合则来,不合则分,使得极大部分人都穿梭在一段又一段的恋情中,寻找着自己的理想伴侣。同时,快节奏恋爱相应地带来了快节奏分手。我们都知道,衣服有些微破损尚需修补而不是直接丢弃,更何况感情,圣经里说由于亚当太寂寞,要求上帝赐给他一个伴侣,于是上帝取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了 夏娃 ,让她来陪伴亚当,所以我们也常称寻找另一半为另找自己丢失的肋骨。可世间遇到完全契合的两个人是多么难,就算是自己丢失的肋骨,重新安装上也必定需要磨合和忍受些许疼痛。衣服破了就补,感情出问题了就解决;衣服小了就换,感情走不下去了就分开,这才是我们正确的解决之道,茫茫人海遇见一个喜欢的人不容易,我们都应该慎重对待,方能不负自己。

       我一直觉得,爱情之所以美好,不仅仅是因为彼此的吸引,还因为彼此的相合,而这些都离不开前期的了解相处与后期的磨合,希望每个人在遇见爱情的时候,都能够多一些理性和慎重。

有一次在餐厅吃饭,隔壁一位妈妈带着大概六七岁的小男孩,这位小男孩不停的吵着要玩iPad。妈妈说只能玩 10 分钟,理由是“伤眼”。10 分钟过去了,孩子打机正激烈的时候,妈妈来收 ipad,孩子居然能够乖乖的合上iPad,交给妈妈。

我就在想,这是怎样的一种自控力啊!让我倒退回这个年龄,我肯定做不到。

不过,反转很快出现了,才过去几分钟,小男孩又故伎重施:“妈妈我已经休息好久了,我现在又可以玩iPad了吧”。

世上有一样东西你很想拥有,但是你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用它来提醒你。那就是----自控力。

我们从小被家长批评缺乏自控力,大了被老师批评了缺乏自控力,工作了被老板批评缺乏自控力,难道到了老的时候还要被子女说一声:“你怎么这么缺乏自控力”?

在机场里卖的那些成功学告诉我们: 努力 可以成功, 专注 可以成功, 多反省 可以成功

很可惜,这些优良品质,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具备,而享乐,逃避,拖延,生气等缺乏自控力的行为,却人人生来就会,他们有一个很强大的后台靠山:本能

那么本能就不好吗?为什么要“反本能”?

我在现实中找到了关于本能的两个矛盾: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问题回到生命的本源:

本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存。

生存又是为了什么? 繁殖!(你可以认为人不是这样,但是看到很多低等生物为了繁殖不惜牺牲生命,就知道繁殖的目标在生存之上)

繁殖又是为了什么?基因复制!

基因为什么要复制?或许是上帝要复制的吧。我只知道:不会复制的基因留不到今天。 生命的延续就是这么一个简单道理。

基因,通过遗传信息密码,设计了我们生命的结构和能力。但遗憾的是,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复制。也就是说,基因会设计一系列能力,让你生存到繁衍的年龄,但不会负责你“长命百岁”,也不负责你的幸福。

而追求幸福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基因不在乎我们是否过得幸福,我们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而已,所以基因是“自私”的![1]

这样,我们就容易推导了:生存和繁殖是复制的最重要因素,那么就需要具备与生存环境匹配的能力,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那些能量消耗少、善于躲避危险、有能力占有资源、喜欢社会化就是维持生存、繁殖的四个重要手段,因此而形成了各种本能。

回顾我们的一些本能习性,都与这四个因素有关:

减少能量消耗:

善于躲避危险:

喜欢占有资源:

参与社交协同:

我们发现以上的本能,不但不是没用,而且对我们生存、繁殖来说至关重要的绝活。

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过好这一生,而繁殖不过是次要的,一个人即使没有远大追求,至少都在追求幸福吧,这与基因的本质目的并不一致,甚至与一些本能行为相互冲突,如认同与自私、爱情与性冲动、荣誉与逃避等。所以,要彻底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需要一些“反本能”。

人的大脑分为爬虫脑(脑干)、哺乳脑(边缘系统)和理性脑(新皮层)[2]。爬虫脑没有思考能力,只负责生存、繁殖,进化了3亿年;哺乳脑加工情绪和记忆,也进化了2亿年;理性脑负责思考,只有人类比较发达。人的大脑就如在旧的房子上盖新房,只进化了数十万年的理性脑是在爬虫脑、哺乳脑基础上盖起来的,但是出入口、通道还是旧的。

与百万年前的食物紧缺、朝不保夕环境完全不同,而现在的我们基本生存繁殖已经不成问题,需要的是阅读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长远思考)能力、说服能力、领导力、写作能力甚至是艺术能力。但是,我们的爬虫脑、哺乳脑还没足够时间进化成适应这个环境的需要,相反他们在抵触这些烧脑的事情。

那些为了我们生存、繁殖的那些本能,继续让我们停留在偷懒、贪吃贪色、寻找安全感、见利忘义等生存行为上,形成了本能进化跟不上环境变化的矛盾。

现在的世界, 大多数商业项目,都在利用人的本能缺陷来赚钱 ,特别是社交软件、网红效应、网络游戏,分析到本质,简直可以说是罪恶。

看到这些,难道我们还要放纵自己的本能吗?

要做到反本能,了解本能还不够,还需要了解大脑的运作模式。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大脑的运作模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1、我们日常有两种思维模式[3]、[4]

系统1(快思考):信息→情绪加工→决策→行为;

系统2(慢思考):信息→情绪加工→记忆/经验抽取决策→认知思考→决策→行为;

由于系统2 模式消耗能量大,反应慢。我们日常决策大部分都是采用系统1,速度快,而本能行为是系统1 的默认模块。

2、理性与情绪并不对立[5]

我们总以为理性和情绪是对立的,但是经过最新科学证明,人脑的各部分就是一个多元政体,对一件事情会有很多个模块形成不同意见,并在脑中吵架(输出情绪),最终哪个声音(情绪)更大,哪个决策就会被执行。所以,所有的决策都是情绪对情绪。而理性是个跟班角色,职责是为情绪找理由。

3、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相互关联[6]

经研究论证,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都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即任何先天的能力都需要后天环境的诱发才完善,而任何习得行为都需要一定的先天遗传为基础。只是越高级的技能受遗传的影响较小,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理解以上三点,我们就明白“本能”并不是坚不可破,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开启“反本能”了。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早就明白有时“本能”会干扰我们的计划,但是仅仅通过努力、坚持、打鸡血、强调加强“自控力”来应对,我可以肯定地说效果是不好的。

为什么呢?因为本能是快思考、是潜意识、底层价值观。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方法,只是在表面上与本能习惯硬碰硬,而不与其在同一个维度上竞争,终究撑不过几回合就败下阵来。

我们构建“反本能”,就是要构建新的快思考、潜意识和底层价值观。说以,与其说是“反本能”,不如说是“顺着”本能、“欺骗”本能、“利用”本能,最终达到战胜本能的目标。当然这个构建过程不是那么简单,是一个刻意练习和持续修炼践行的过程。

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几个策略:

1、建立更多的捷径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的大脑永远调用系统2(慢思考),顺从大脑省能量的要求,将尽量多的习得行为纳入潜意识。你看那些牛人,遇到复杂问题,他们不需要思考,马上能够做出正确决策,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有多条捷径,而不仅仅只有本能行为那条默认捷径。

捷径多了,才有选择余地,才有可能替代“本能”行为。

2、情绪控制修炼[5]

既然决策是情绪对抗情绪,与其加强理性,不如控制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布鲁尔的 RAIN 四步法来修炼情绪控制能力:

这里有一个的关键机制,就是要让情绪在关键的时候不要被满足,即在脑中飘过很多次,接受了,但是最终总是“分离”,没有得到满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修炼本身训练成“思考捷径”,就是当遇到关键事物时,第一时间不是决策,而是先RAIN。

3、提升认知深度

查理芒格说:

既然我们遗传了这么发达的理性脑,为什么不好好用它呢?一旦通过理性脑的深度认知并不断实践,我们就可以内化认知,把复杂认知修炼到潜意识中。都说说忘了招数,才能成为高手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叫情商高,就是把哺乳脑(情绪脑)的深度修炼得像理性脑。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习得行为”上升到本能行为的高度。

本文从一个案例引发 自控力 VS 本能的思考,并通过本能的两个矛盾,说明“反本能”的困难性和必要性。一是基因复制本质和人生幸福的矛盾;二是本能进化跟不上环境变化的矛盾;

然后通过分析大脑的运作模式,论述为什么仅仅通过努力、坚持难以做到改变。

最后形成构建反本能的三条修炼策略:1-建立捷径。捷径多了,系统1可选择的就不仅仅是本能行为;2-修炼情绪。 如果对情绪能做到该放则放,该收则收,那么在情绪的多元政体争吵中,你能充当一个公正的决策人,修炼方法是 RAIN;3-深度认知。对事情的认知要有深度,才能内化到潜意识中,成为高手。

最后,祝大家修炼有成!

---END---

参考资料:

[1] 理查德 •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

[2] 麦克林(Paul MacLean)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三脑假设”,虽然现在已经不完全准确了,由于比喻很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3] 丹尼尔 • 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4] 卫蓝《反本能》

[5]《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万维钢精英日课

[6] 王伟 《试论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的关系》[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2)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柯克在海上跟船长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这个故事引起轰动,也倍受作家关注,其中一位叫(笛福)的作家为此创作了一部小说叫(鲁滨逊漂流记)3;3;3;3;3;3;3;3;333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8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