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全集百度云资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vx7ZZg4MFvXyMTYCXE81Q
pwd=5cia提取码:5cia
《王冠》是最近刚刷完的一部剧,不是被朋友或者帖子安利的,
而是在另一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伯尼黛特在看的剧,就怀着好奇的心思去看了,
心想什么美剧会在另一部美剧里被提及呢,大爆炸之前还安利过权游。
我这个年纪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过伊丽莎白女王,只是知道她超长待机,哈哈~
都是对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在关注,什么威廉王子娶了平民王妃啥的,
就这这一家,
还有就是最著名的乔治的“我看谁都是乡巴佬”的嫌弃脸,超可爱呀~
几乎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的补充下看的这部剧,但是它好的想要让我写点什么。
看完剧的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在我的想象中,女王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从女王的父亲乔治去世以后,所有人的身份都有很大的改变,心理和生活上都是,
对伊丽莎白来说:她甚至没有太多时间为父亲的去世而哭泣和难过,所有的重任都要扛在肩上,当女王这件事没有第二个人有经验,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教授,而且身边的亲人们也都不理解,觉得伊丽莎白爱王位胜过爱他们,而谁又知道她只是想做好呢!
对于飞利浦来说:那个女人从妻子一下子变成女王,就连自己也都要向她下跪;虽然生活在王室,可自己所有的意见和主张都不被采纳,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根本就不符合传统婚姻关系中的角色,一个外来的人要融入一个关系复杂且高贵的家族,首先要过得去自己心里这关;
对于王太后来说:依靠的肩膀亲爱的丈夫去世了,两个女儿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也就不再拿自己当回事了;女儿们长大也就不再听自己的话了,虽然只是乔治的离开,但感觉所有人都离开了;
对于玛格丽特公主来说:从小一起长大的最最亲爱的姐姐当上女王了,但是却连自己喜欢的人和想要的婚姻都没有办法在一起,要牺牲自己,要为姐姐的身份考虑,自己的意中人是不合适,年纪大有离过婚,可是比起姐夫来说也是要好的吧
大英帝国的女王,比他这个小小的德国王子,在地位上高出太多了,因此他是不用向她求婚的。她求了婚,他恭敬地应从了,并不开心。生性敏感的他,陷入了一生中最严重的抑郁期之一。1840年2月10日,他们成婚了。一个全新的、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在她面前展开。他多好啊——简直太好了!她怎会想到要把自己的愿望凌驾于他的智慧之上、以她的傲慢压倒他的知识、以自己的爱好反对他的品味?
他在情书里说“我相信天堂给我送来了一位天使,照亮我的生命”。然而,英国历史上的女王寥寥可数,王室从来就没有为一位执政女王的夫婿准备好一个合适的位置。阿尔伯特没有正式的职责,没有特别的称号,没有确定的地位。维多利亚的臣民总将他看作一个德国人,一个偷走了他们的女王的外来者。有很多人认为他的血统不如她的尊贵。尽管在维多利亚眼中他就是英俊男子汉的样板,她的臣民却不这样想。对他们——特别是那些经常见到他的、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来说,他那非英国的长相真是糟糕之极。他天生腼腆,不喜与人亲近,又务求完美,因此他的举止态度异常呆板而拘于礼节。而他对英国也没什么好评,这里的天气真坏,她的家族真没教养,这些人只晓得打猎和星期日礼拜而已……他与这些人实在没什么共同点。
他注定像是要处在一个没权力的位置上。她像个追星族的小女孩,紧紧地跟着他,以崇拜的眼光看他,喊着“亲爱的阿尔伯特”。但她并不打算让他参与国家事务。他离国事最近的时候,是帮她给文件上的签名贴上方格纸。他不是没有野心的:他来这里并不是为了使自己高兴,而是为了做得更好,处处表现得高贵、有男子气、有君王气概。
英国国事的确是忌讳外来干预的,而他们的家庭里也同样存在障碍。第一个孩子维基公主于1840年11月22日出生,维多利亚坚持把护理权交给一个阿尔伯特极不喜欢的女人:维多利亚的老家庭教师,路易丝·勒珍。她是一个狡猾、支配欲很强的人,阿尔伯特认为她是危险的。
阿尔伯特非常爱女儿,对她的种种事务大惊小怪,多方操心。1842年维基病得很重,阿尔伯特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不过这危机倒解决了他的问题。勒珍和皇家医生詹姆斯·克拉克对维基的治疗安排得很糟,使阿尔伯特决定非干预不可。他认为纵容勒珍已经使维基受了太久的罪,但女王站在勒珍一边。夫妇二人爆发了极为激烈的争吵,互相指责对方毫不关心维基的生死。阿尔伯特狂怒地写信给维多利亚:“我不管了!把孩子带走,随你怎么处理,如果她死了,你的良心就会知道!”
幸好,可怕的勒珍从未消减维多利亚对阿尔伯特的爱。他强硬的态度使她震惊,终究回来向他道歉。然后她给了勒珍一笔养老金,打发她回德国去。阴云立刻消散,维基公主也康复了。很清楚,阿尔伯特在英国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源自勒珍对年轻的女王施加的不良影响。
但并没有终结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经常——通常是维多利亚陷于产后忧郁症的时候——两人就会为些鸡毛蒜皮的无聊小事吵架。她发脾气,责备他,而他则逃走,去作自己的研究。她会追上来,仍然争执抱怨不休。然后,她的态度又会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用道歉和许诺把他给淹死。他原谅她,一切都好了——但只是一段时间。不过,像1842年那次的大吵是再没有了。勒珍的离去使阿尔伯特解放出来,能够参与到她的生活与国家事务中去。
他努力克服困难,去对英国和他的妻子施加非常有益的影响。维多利亚读得很困苦的国事文件,阿尔伯特轻易就能理解并向她解释。她没耐性的时候,他以她的名义向大臣们发手谕,对国事作备忘、评论或建议。他是女王的私人秘书,秘密顾问,她的分身。他经常参与她与大臣们的会面,其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维多利亚越来越对他的才智表示绝对服从,他也就越来越深地陷到机械化的政治事务中,一个庞大帝国无休无止各式各样的事务。
现在每个大臣都知道是谁在最后做出决定,王子成了各种事物的中心,他在解决寝宫侍女危机后,放逐了女王曾经的导师梅尔本子爵威廉·拉姆,解雇了深得民心的外相帕麦斯顿。他一个外国王子,控制了女王,而英国却没有任何法律可以规范他的行动。
阿尔伯特最终对英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没有其他王室成员能比,事实上将来也不会有。他几乎是一手对王室参与外交和国内事务及科学、艺术与工业的活动进行了改革,给从前孤独地高高在上的王室创造了全新的形象,把他们带到公众面前,树立起非常关心臣民之福祉的领袖形象。
他访问那些贫穷的家庭,为失业者呼吁。在他的影响下,维多利亚开始知道,在她的宫外,有太多人面临着不安全、穷困、传染病、早死的威胁,需要王室关心。他发起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1851年伦敦世博会,向公众展示工业革命的奇迹,有力地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威望。当年的会场、海德公园旁边的这块土地,已经成为伦敦的科学与文化核心区域,聚集着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帝国理工学院和皇家音乐学院。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欢迎阿尔伯特进入政治圈,但大臣们以及其他掌权者的确在他的帮助下,出于道德而不是政治或个人利益地,拓宽了政府关心的事务范围。这成就要依靠女王愿意服从她丈夫,而维多利亚合作得不能再合作了。
英国国王的职责是被一个外来者、一个真正的无冕之王行使着。他是她的夫婿,自然会对她有影响力,但这并不能减少那种外来的异样感。这个男人帮助形成了大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高得惊人的道德标准,而他根本不是英国人,英国人也不愿忘记这一点。这个“身居至尊之位的外国人”,经常是英国高层社会嘲笑的对象,以及国家政治危机时的替罪羊。他扰乱了英国大宪章古老、微妙、被掌握得极好的平衡,这在阿尔伯特谨小慎微地开始他的政治生涯是未曾预料到的。
他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孤独中。维多利亚极端崇拜他,在家里,他的话就是法律。女王教导她的9个孩子,父亲就是他们做人的典范,也是唯一的典范。有几个孩子并不听话,特别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一个彻底的浪子。维多利亚会责怪他们不肖父亲,而不是对他们本人表示难过。1857年,她打破先例,给他加王夫(Prince Consort)的尊号。
在1861年秋季,阿尔伯特还成功的干预了英美之间的争执,英国与美国在他的影响力下避免了战争。然后在随后的几个月,他的儿子爱德华七世与一个女演员厮混,阿尔伯特为劝导他而到爱尔兰,不幸的是在归途中得伤寒去世。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
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
唐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了棋,就叫声“雪衣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衣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十分伤心,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玄宗对宠物白鹦鹉尚且如此珍惜,其对杨贵妃的厚宠更不待言了。
扩展资料: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籍贯:蜀州(今四川成都)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参考资料:
作为一个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领,除了模样长得挺招人喜爱,现年二十多岁的张晓和周围其他忙忙碌碌的都市人基本没什么区别。张晓谈过几次无疾而终的恋爱,谈不上深刻却也对她有点影响。做着一份不喜爱也不讨厌的工作,为了薪水再多一些位置再高一些,她也能整天乐呵呵地投入到与战争一样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去。她按部就班地计划着自己的未来的人生——房子,旅游,恋爱。 在张晓的前半生里,无论她做的还是她想的,几乎都与普通人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奋斗着,乐此不疲。但张晓的内心总有着一种牵动,她自己也说不出个名堂来,只觉得冥冥之中,似乎还存在着另一种生活…… 那一天,张晓与男友黄棣在路上吵架,不料,在争吵中,张晓撞到了连着电线的广告板上,而这一撞击,也把她的灵魂撞进了清朝的宫廷中。就像铺天盖地的穿越小说里写的那样,张晓的灵魂跨过时间的隧道,在一个叫马尔泰若曦的十三岁清朝女孩的体内,重生了…… 时年,康熙第四十三年。天下太平,但一场震动历史的“九龙夺嫡”正在暗潮涌动。权利的厮杀,爱情的灼烧,在被无限放大的历史舞台上,张晓,不,是马尔泰·若曦的命运无可避免的与众位亲王阿哥们交织在一起…… 她知道自己不该卷入这场九王夺嫡的争斗中,可心不由己,因为这里有她所爱的,也有爱着她的…… 若曦最后选择的究竟是温润如玉的八阿哥,还是面冷心热的四阿哥,又或是出人意料的其他人
最后,她死了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丈夫是德国王子阿尔伯特,他们的儿子爱德华七世登基时将王室姓氏改为了父亲的德国姓氏萨克森-科堡-哥达,后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的行为让爱德华的儿子乔治五世将王族姓氏改为了温莎。
阿尔伯特亲王
阿尔伯特,1819年8月26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公爵昂萨克森-堡-哥达的小儿子,哥哥是欧内斯特。当他7岁的时候父母离婚。阿尔伯特在波恩大学受过教育。在1840年,他娶了他的表姐维多利亚女王为妻。
他们都生于1819年,只相差三个月,是至亲的表姐弟。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是英国乔治三世国王的第四个儿子,在她八个月时就去世了。她的三位伯父——乔治四世、约克公爵和威廉四世都没有合法继承人,所以她在威廉四世死后继位。阿尔伯特是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小儿子。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是维多利亚的舅舅和阿尔伯特的叔叔。维多利亚的母亲和利奥波德一世是姐弟,他们早早就筹划好了两个小人儿的婚事。阿尔伯特从未对自己的婚姻作过它想。年轻的女王起初却心怀抗拒,不想放弃在终身大事上自己作主的权力。他们的婚姻最终成为英国王室历史上无可匹敌的爱情传奇,但这传奇并不像王子和公主的童话那样完美。
他与她在1836年初相遇,都是17岁,两个人要多不同就有多不同。维多利亚当时还是被母亲管得很紧的公主,她来自一个以无教养和爱吵架的作风著称的汉诺威王朝,继承了她的家族的特点:顽固、不耐。她非常有主见,但却没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阿尔伯特却是美德、才学与自律的楷模,与他的父亲科堡公爵及哥哥欧内斯特完全相反。他很聪明,并在语言、文化、哲学、音乐以及所有其他作为一个理想的王子应该学的方面受过极好的教育。17岁的阿尔伯特骄傲自负,尽管他知道自己从小就与维多利亚订亲,但对她的态度是漠不关心甚至很瞧不起。
阿尔伯特博学多才,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孜孜以求地去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从骑马、射击、击剑、狩猎,甚至是小小的恶作剧到音乐文学、形而上学、法学、经济学,甚至数学、生物学等几乎是无所不能。传说,他每次捕猎远游,都要带回一大堆动植物标本以丰富其自然知识;他曾经成功地模仿一位教授在奔跑中突然跌倒然而无可奈何地找眼镜的模样,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他17 岁时开始潜心钻研德国文学和深奥的德国哲学,他曾做过一篇论文《论日耳曼人的思维模式及日耳曼文明简史》,他企图以此事“反省我们时代的弊端,吁请所有的人从自己做起以矫正这些弊端,并由此而为别人树立起一个好榜样。”他对于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强烈兴趣,在他以后作为女王助手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1838 年的意大利旅行中,佛罗伦萨的美术馆与风光令他赏心悦目,在和教皇格列高利十六世的一次会见中,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征服了这位傲慢的教皇。 关于阿尔伯特的好学,有这样一则轶闻,在佛罗伦萨的一次舞会上,人们发现他对那些高贵娴雅的淑女们毫不在意,而是沉浸在与博学的著名历史学家加波里先生的交谈之中,这样的一种不合时宜竟一时传为美谈,当时站在他身边目睹了这奇特一幕的斯都加厄大公说:这是位多么值得夸耀的王子,在他面前,漂亮的舞伴即使在舞台上也比不过博学的学者。这样的一位杰出的青年,对于维多利亚并没有表现过多的热情。尽管从一来到这个世上,他的外婆、科堡的大公和太夫人,公爵,肯特公爵夫人和利奥波德王就把他与维多利亚放在一起来谈论。还是3 岁的时候起,甚至他的保姆也经常对他说“英国的小小五月花”(维多利亚生于五月)将成为他的妻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从小对异性就有一种本能的厌恶。5 岁的时候,在一次儿童舞会上,别人将一个小女孩领到他面前来做舞伴,他厌烦恼怒地叫闹起来,虽说后来他学会掩饰自己这方面的情感了,但这种情感却依旧未变。
维多利亚却认为阿尔伯特善良、可爱、聪明、英俊之极。英国本土有一些订婚的流言传出,但当事者本人并没有这样做的迹象。3年之后两人再次见面,此时维多利亚已是英国女王。在这桩安排好的婚姻中,女王需要生下继承人,而阿尔伯特则不情愿地发现自己是那个将使这一目的达成的丈夫。维多利亚曾一度陷入警觉、后悔和疑问:会有一个外人来支配她,她必须承诺自己会尊敬、服从,会有人忤逆和反对她,这多么可怕啊!为何她要这样?她爱他,但她也爱权力。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她也许会是他的妻,但将永远是英国的王。他重新出现了,穿着漂亮的制服,她的犹豫在他面前如薄雾遇到阳光一般消逝了。
爱德华七世
爱德华七世是维多利亚女王和萨克森-科堡-哥达-艾伯特亲王的长子,封嘉德骑士、威尔士亲王、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都柏林伯爵。1859年,入牛津大学,是首位进入牛津大学的王储。在驻爱尔兰陆军部队服役时,曾与一个女演员厮混。其父艾伯特为劝导他而到爱尔兰,并在归途中去世。因此,维多利亚女王把艾伯特亲王的死归结于爱德华的荒唐,从此一直不准他过问国务或王族事务。1863年,与丹麦克里斯蒂安亲王的长女亚历山德拉公主结婚。1901年,60岁的爱德华登上王位,称爱德华七世。 早在威尔士亲王时代,爱德华七世就曾出访欧美各国,并且得到了很大成功。在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之前,爱德华就已经促进了英国、法国、三国协约的初步形成。1901年,爱德华七世继位,之后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局面形成,通过这个协约,英国稳定了它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但这个同盟的形成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有些人把一战的爆发归咎于爱德华七世。 1910年,爱德华七世驾崩。爱德华七世年轻时基本没参加过国务,所以缺乏处理国事的经验。但爱德华七世喜欢交际,所以极受英国的欢迎。国王死后四年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乔治五世
乔治五世是爱德华七世的次子,2年封为约克公爵以及嘉德骑士、基拉尼男爵、因弗内斯伯爵、海峡群岛领主、加里克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威尔士亲王等爵位。3年,乔治五世,与泰克公爵的女儿玛丽结婚。1901年,爱德华七世即位,封乔治为康沃尔公爵、威尔士亲王。1910年,乔治即位,称乔治五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乔治五世为了安抚民心,舍弃了自己的德国姓氏,将王室改称“温莎”。1936年,乔治五世驾崩。
提起列支敦士登,可能有许多中国人不熟悉,其实,它和安道尔、圣马力诺、摩纳哥3个袖珍国家,还有梵帝冈,在西方无人不晓。凡到欧洲旅游的人大都会好奇地去这些小国观光。
列支敦士位于瑞士的东南部和奥地利之间,与瑞士隔莱茵河相望。从瑞士边境乘车,通过一座几十米的莱茵河上的公路小桥,便是列支敦士登。它的国土面积仅有160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北京市面积的百分之一,南北长26公里,东西平均宽度约6公里。如果开车沿它的国境线跑一圈,只需半个多小时。
这个国家的首都瓦杜兹只有南北一条街,背面是阿尔卑斯山,群峰巍峨,南面是莱茵河,山谷、河流的自然景色呈现多层次的立体感,格外壮丽。这里没有机场,没有火车站,全国交通运输仅靠公路而已。游人还会发现这个国家没有城市,只有城镇和乡村,镇乡连成一片。首都瓦杜兹仅有人口5000多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镇。全国人口约3万,其中来自瑞士、奥地利和德国的外籍人约占40%,实际上当地土生土长的人口仅有16万多人。许多瑞士和奥地利人在列支敦士登工作,早上开车到这里的公司、企业上班,傍晚驱车回到各自国家的住所。
列支敦士登在欧洲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微型国家,它有不少独特的地方。其一是政府小。列支敦士登公国是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世袭的大公亲王一般被称为国王,为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选举、国王任命的5名成员组成,这5名成员是首相、两名副首相和两名兼管其它部门事务的成员。政府办公楼设在首都瓦杜兹,是栋很不起眼、三层高的白色楼房。
楼房地下室是临时关押犯人的“监狱”。其二,列支敦士登是一个没有军队的不设防的国家。全国仅有25名警察和20多名助理警察,负责维持社会治安。它的国防一直由没有常备职业军队的瑞士承担。其三是没有自己国家的货币。它的法定流通货币是瑞士法郎。在商店购物,美元等外币也可按银行外汇与瑞士法郎的比价折算后使用。
此外,列支敦士登的海关、邮电及外交事务也均按协议由瑞士代管。这个国家多年来在国外只有一名外交代表,那就是列支敦士登派驻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代表。新国王汉司·亚当二世继位后,希望扩大列支敦士登在国际上的影响,先后在奥地利和欧洲委员会设立了常驻代表。然而,在世界其它各国和国际事务中仍然由瑞士代理其外交利益。
初次到列支敦士登,你会感到这里恬静、安逸、空气清新,一片大山坡上的绿草树林中有小楼房式的农舍、别墅和教堂,山坡上的层层草场中有成群的牛羊漫步吃草,农舍房前房后种满鲜花,呈现一派山区农村的田园景色。
首都瓦杜兹没有高层建筑,街道整洁,现代化的城镇设施齐全,有各式商店、旅馆、邮局、博物馆和医院。城镇和乡村居民来往密切,相处和睦,社会秩序良好。据说,这个小国多年来未发生过暴力冲突、恐怖和重大推动盗窃事件,甚至连殴斗、吵架的事也极少发生,社会十分稳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的家园,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他国谋生。
在瓦杜兹大街上,你会仰望到矗立在半山腰的一座古老的王宫城堡。据记载,这座城堡始建于700年前,后不断扩建而成。它是列支敦士登的象征。亲王的城堡由数座塔楼组成,墙垣紧帖,高低错落,矗立在树木苍翠的悬崖峭壁上,蓝天下白云缭绕,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从瓦杜兹有一条盘山道通往古城堡,专供亲王和皇室家族上下山使用。这条公路口竖立的公路牌上写着“游人止步”四个大字。城堡是亲王和皇室人员的住地,一般不向游人开放,到瓦杜兹观光的游客只能对这座“神秘的古堡”望而却步。
历,列支敦士登曾受奥匈帝国的统治。17世纪初,奥地利一个名叫列支敦士登的王子向当时一个破落的伯爵买下了瓦杜兹及其附近的领地。这位王子于1719年在这里建立公国,并以其家族的姓氏“列支敦士登”命名。1868年,当时的约翰二世亲王为了避免卷入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战争冲突,宣布废除军队,要求和平中立。从此以后,列支敦士登成为一块“和平绿洲”,幸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至今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与安宁。
列支敦士登虽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历代亲王的统治比较开明,以直接的民主选举产生议会,由议会选举产生政府内阁成员。亲王和他的臣民相处很好,一切按宪法治理国家,未曾有过皇室和政府之间的重大纠纷。亲王是国家元首,在国内外一些公司还拥有大量股份,加之历代亲王留下的财富,因而无须再去领取政府的工薪。有人曾这样说,如果皇室缺钱用,只要亲王拍卖一张他收藏的名画就足够用了。
列支敦士登在世界富国排行榜上位于前列。90年代以来,它的年国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美元,高于美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发达国家。
二战以前,列支敦士登还是一个仅靠农牧业和手工业为生的贫穷小国。那么,这个小国怎样变成了富裕发达的国家呢?一种说法它是靠发行邮票。的确,列支敦士登有“邮票之国”的称号。首都瓦杜兹以印刷邮票精美著称世界,那里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邮票博物馆和专门出售邮票的商店。游客们到这里首先想到的是购买列支敦士登发行的精美邮票作为收藏或留作纪念。
据了解,这个小国1912年开始发行邮票,每年要发行数套、共几十种新邮票销往世界各国。这里印制邮票技术先进,种类繁多,题材广泛,设计新颖,装帧精美,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列支敦士登为了发展邮票业,动员全国的美术工作者设计邮票,还出高价邀请欧洲一些美术家为它设计邮票图案,有时还仿照收藏的名画印制邮票,因而受到世界各国集邮爱好者的青睐。每年,世界各地有数以万计的邮票收藏家、集邮者专门订购这里发行的新的纪念邮票。每年邮票收入占这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
应该说,邮票收入仅是列支敦士登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这个国家国民收入主要靠的是外资工商业的税收。此外,列支敦士登还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特别是近年来,这里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每年到这里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达十几万人,相当于这个国家人口的4倍。与此同时,传统手工艺制品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笔者曾多次到列支敦士登一游,常听一些外国朋友谈起这个小国几件有趣的事。一位外国朋友讲述,他第一次从瑞士乘车到列支敦士登找不到海关。他乘座的车跨过了莱茵河上的小桥,瞬间就进入了首都瓦杜兹大街。下车后不久,他想起自己没有办理入境签证手续,担心出境时会遭到海关的责难。于是他拿着护照到处打听海关检查站在哪里,想补办入境手续。后来有人告诉他,这是一个不设海关、不设国防的国家,进出境随便,无人检查,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没有海关的国家,真是太奇妙了。
瑞士朋友还常谈起这样一个故事。列支敦士登政府办公楼工作人员不多,傍晚工作人员下班后,最后一个人要习惯性地把大门锁上。一个冬天的傍晚,副首相因公务繁忙留在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夜间9点半,当他要下班回家时,发现大门上了锁。于是他用力敲打大门,希望引起过路人的注意,让行人去找锁门人开大门,结果毫无回应。
这时,有一个睡眼惺忪、头发蓬乱的人从政府大楼地下室摇摇晃晃地走出来,他手里拿着一串钥匙,为这位急于回家的副首相打开了大门。副首相问他是谁,他答道:“我是被关押在大楼地下室的一名囚犯。”“你怎么有大门钥匙?”副首相又问。囚犯回答:“当然有。”“你现在要干什么去?”副首相追问。他的回答是:“回到大楼地下室牢房再把自己锁起来。”这真是一件让人听起来难以想象的趣事。
为最后一名士兵举行隆重葬礼的故事也很有趣。自1868年,列支敦士登宣布解散军队之后的几十年间,被解散的几十名士兵先后死去。最后一名士兵于1905年病逝。当时,政府为纪念小国不再存在一兵一卒,成为真正无军人的和平国家,决定为这最后一名老兵的逝世举行隆重葬礼,并为他修建了一座大理石墓碑。碑上刻着死者的姓名和生死年月,以名垂后世。看来,任何特殊的事情,都值得人们记忆或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