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所以我们习惯把情绪情感分为两类:情绪由于自身的一些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而情感则是由于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情绪一般出生就有,但是情感则是由于自己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出现。总之情感出现比较晚,情绪比较早!在我们出现情感之后,情绪和情感慢慢的就会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比如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就会不开心(情绪),这则是由于情感在起作用。接下来就详细分析情感的分类,在考试中如何出题,如应对。
情感从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同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其次,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自尊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学生常见的(考试、做题),此外发明创造等等
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
情感的分类也分为三类,分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①道德感:是借用一定的道德品标准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最美女教师”,这都是一种道德感。包括我们的一些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责任感、正义感,这都是属于道德感。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索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他做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后,所产生的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属于一种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学习活动有关与探索活动有关的一种情感。
③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它包括了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女孩子,说这个女孩子长的非常漂亮,这就属于你所产生的一种美感;以及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艺术品非常的精致,这也是属于你的一个美感。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在关注教材教法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未能对学生的情感方面予以应有的重视。早在1987年我国学者张正东就把“注重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碍”视作英语教学原则之一。刘学惠(1988)也曾撰文指出,重视外语教学的情感因素,不应仅仅出于手段和策略考虑,而应同时从外语教学目的本身来考虑,并呼吁 “将发展情感作为外语教学目的之一写进有关文件”。时至本世纪之初, “情感态度”作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已写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本文试图对此作理论探究,以期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一、 情感及情感目标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反映。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时,情感又对人的认知行为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Arnold,1999)。 情感不仅仅是教学手段,而应首先作为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创立者们构建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体系(克拉斯沃尔等,1989)。其中,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及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目标体系,从单纯的接受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复杂阶段,最后达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渐进性表明教学活动中目标实现的不可逾越性,即:学生必须在达到某个水平后,才能在下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出现标志着情感因素获得了与认知因素一样具有作为教学目标来考虑的重要地位。二、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 《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自己与他人、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抱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不断取得进步。 《课标》中所列的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即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还包括一些消极的因素,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这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课标》还对不同学段的情感目标做了一定程度的细分,这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学习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宜过多地强调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特别是不要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进入初中阶段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要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目前,我们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特别是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Arnold,1999)。第一,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Brown(1987)从他本人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结论,即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凡是不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可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第二,解决情感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但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却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与其他学科一样,语言教育也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三、 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一)情感的神经生物基础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各种感知系统获得信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些信息就是各种各样的刺激。大脑是一切认知活动发生的场所,而认知过程又是神经中枢发挥作用的过程。Schumann(1994)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的发生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对刺激的情感评估,对刺激作出反应,刺激在记忆中作为信息保留下来,在行为活动中对信息的再次利用(提取)。在对信息感知和作出反应之间,有一个对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即刺激的情感评估。在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评估的背后有一个神经生物系统在起作用,它判断刺激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如果神经生物系统认为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动机,就对刺激作出肯定评估;否则作出否定评估。就语言学习而言,肯定的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的评估阻碍语言学习。 情绪心理学家Scherer对刺激评估的标准曾展开广泛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进行刺激评估时参照五个方面:刺激的新奇度,刺激带来的愉快感,刺激与目标和需要的关系,对刺激的应付能力,刺激带来的自我及社会形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家调查学习动机时也发现,肯定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评估阻碍语言学习。可见,人的情感有其神经生物基础,并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来自外界的语言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动机,促进肯定评估的形成。(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观 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Carl Rogers将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从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 Rogers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身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为一体”的人,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完人”。所以,现实的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人”(Rogers, 198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创造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可以任意发挥好奇心,不怕错误和失败,既可以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习,也可以从环境、同学和个人经验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完整的人”(Rogers,1983)。 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突出了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正是英语教学应当借鉴之处。(三)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 情感过滤这个概念最初由Dulay和 Burt提出,旨在说明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1977)。Krashen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1985)。可理解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Krashen, 1982, 1985)。Krashen将情感因素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最终发展成为习得能力。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至少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或低估的作用。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少和认知因素一样大,甚至更大(Stern, 1983)。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创设低焦虑的心理空间和学习氛围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最基本的启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它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注意并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肖川, 1998)。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意义协商,促进协作学习。 Vygotsky(1986)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者认知能力“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最近发展区”是指比学习者现有知识技能略高出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方可达到的水平。同样,在学习者的情感世界中,也应存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行为一样,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动机、信心或焦虑等情感态度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突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交互活动,使得各个情感因子在其“最近发展区”起着微妙的变化,朝着既定的情感目标发展。四、 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情感、认知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论证。对英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教学状况及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急待展开大范围的调查,从而正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知轻情的教学现状,以期更好地发挥积极情感态度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在神经生物学、教育心理学及语言习得学等理论背景支持下,开展情感教学的课堂实验研究,积极推进英语课程的实施,是广大课程实施者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
事业单位c类论证评价错误类型,详细介绍如下:
一、论题类错误:
1、论题类错误分为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也就是论证涉及的某个特定话题发生了变化。偷换概念又叫混淆概念,是指在论证中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的逻辑错误,实际上是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2、转移论题,又叫偷换论题,是指在论证过程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偏离正题而转向另一问题,从而转移人们对关键问题的注意力。从论据的角度来看,其谬误实质就是通过对与原论题相似或无关的另一论题的举证来转移或逃避对原论题的举证责任。
二、论据类的错误:
1、论据错误分为论据错误,以偏概和全诉诸情感的错误,即作者用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论点的理由出现错误。论据错误一般指论据本身至少包含一组矛盾或存在错误,又称虚假论据,虚假理由,虚假前提等。
2、以偏概全包括举例不当和轻率概括,举例不当是指所举的例子具有非典型性和偶然性,无法代表总体,轻率概括是指样本太小,以少数的事例就轻率地归纳出普遍性的事例。
3、诉诸情感是指在论证中不依靠有充分根据的论证,而仅利用激动的感情煽动性的言辞,去说服别人,使别人支持自己的论点。
三、结论性的错误:
1、结论性错误分为过度推断,可能推必然和自相矛盾,即结论没有保持和论题一致。过度推断是指在论证时,脱离了条件所给的内容,得出了比条件所给内容更深层次的结论,属于命题人主观上做的推断。
2、可能推必然是指所给条件只是有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或者是条件有多种存在的可能性,却推出肯定的结论或是唯一的结论。自相矛盾是指所给论据与结论是完全相反的,或者是结论与论据描述的明显不符,存在矛盾。
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或官僚制)理论有着丰厚的思想内蕴它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分析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来源之一
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一讨论
一以合理性作为科层论的学理预设[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中心概念可以说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的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合理性是韦伯科层理论的重要学理预设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他认为科层制是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的体现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可称为[统治"此处的统治不包括纯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统治看来更多地限于自愿的服从自愿的服从又是以形成个人价值氛围的[信仰体系"为基础的作为个人他必得深刻认同信仰体系才能取得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而不致导致内心的紧张并最终获得自愿的服从韦伯把个人自愿服从的体系视为合理性或合法性体系从而他对一个体系的认识排除了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合理性并不表现在事实的好坏之分而是存在于看它是否被人们在信仰上认可或者说个人对一种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种合法秩序的信念这就是这个秩序的[正当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当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来自权威的命令都会得到个人的遵从而不论这些命令是否来自统治者个人或通过契约协议产生的抽象法律条文规章等命令形式
这样一个合法性来源或正当性信念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主观的正当性包括情感的正当性(多表现为情绪的接近亲和)价值合理性的正当性(相信一个秩序体现了个人的美学伦理或其他价值)宗教的正当性(来自于对救赎需要秩序这一看法的认可),第二类是所谓客观的正当性包括习惯的正当性(对已经成为过程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的默认以及心理学意义上可表述为主要来自于外部压力的从众心理)法律的正当性(对法律体系无论是出于内心的抑或外在的服从)在这五种正当性信念的统领号召或驱使之下由内心向行动的发展方向又可判明为四种不同的行动类型:(1)情感类型行动(情感的正当性),(2)价值合理性类型行动(包括价值合理性和宗教合理性正当性),(3)传统类型行动(习惯的正当性),(4)目的合理性类型行动(法律的正当性)
对行动者行动类型的分析成为韦伯社会秩序的基础他对社会体系的看法包括对科层制的理解大抵由此生发开来通过下文的分析我们将可以看到韦伯根据不同的行动类型把科层制作了进一步的甄别他尽管常常在对政治问题的评价中表现出实证主义的倾向但还是对不同的科层制作了价值判断似乎这是有违他价值中立的分析态度的初衷的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或许仅仅是指现代社会的科层制对于其它社会而言典型的科层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残缺不全的
二以命令-服从类型作为科层论的解析机理在韦伯那里命令-服从类型往往意味着就是统治类型它又是与行动类型紧紧相扣的他认为不同的行动类型构成了不同统治类型的基础并发展出三种相互独立的统治形式它们是基于传统背景之上的合法化统治依靠个人魅力而建立的合法化统治和借助法律的正当性建立的合法化统治它们分别被韦伯概括为传统型统治[卡里斯马"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这三种统治形式又可被指称为三种命令-服从类型
在第一种命令-服从类型中个人出于由来已久的忠诚而服从一个领袖人们认为领袖拥有权力是因为领袖本人及其祖辈从来就处于统治者的地位统治者因据有传统所承认的统治地位而具有他人服从的权威在这一类型中家长制和世袭制是其突出的代表依靠超凡魅力的命令-服从类型是三种形式中最不稳定和最易发生变化的它的服从者对统治者怀有敬畏和完全忠诚的情感相信领袖具有超凡的禀性非常的气质或者是魔幻般的才能认为他因为拥有启迪和喻示的天赋而能够给服从者指明行动的方向甚至能够创造奇迹在法理型命令-服从类型中由成文法律规定了统治者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对统治者的服从不是基于血统论世袭制或情感依恋而是根据人们所认可的法律对现实等级制表示承认服从不是对个人的个性化服从而是主要体现于对由法律规定的某个职位的服从从而在此处命令-服从类型业已被物化在所有的政治关系中拒绝传统抑或[祛除巫魅"成为既定的社会法则政治结构体系已被完全地非人格化了
韦伯显然比较倾心于后一种命令-服从类型他认为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命令-服从类型中可能都曾产生过行政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化或者说是科层化的行为在传统型和个人魅力型这些前现代的统治形式中科层化曾经在一些个案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当然是有着结构应力的考虑的(它需要成立科层化的机构具体处理这些问题),古代地中海和近东地区以及中国和印度的簿记的合理化形式也是类似的事实即使从国家政治看许多前现代的社会形态已经通过发达而庞大的官僚主义机构组织自身如新帝国时期的埃及秦代以来的中国等等但是所有前现代的官僚主义都可以看成是非理性的统治形式因而它们不是真正程序化的典型的科层制行政管理比如古代的中国通过科举取士的办法实现了知识分子向官僚体制的流动官员升降擢免也反映出官僚体制的内部流动然而对官员的评价却主要基于伦理相对主义的标准以及对皇帝的忠诚程度在这里谙熟儒家典籍并具有人文教养是最为重要的官员几乎完全避免了对自身职位与职权的技术化与科学支持并极端缺乏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由于用伦理主义的相对标准衡量官员的行为依据一般是模糊的官员在体制中的地位取决于上司个人的态度从而大大发展了人身依附关系[这是中国这种行政机构特有的反官僚制和倾向世袭制的原因反之又说明了这一行政机构的粗泛和技术上的落后"
[1]
比较而言韦伯赞赏的是各种现代官僚主义制度这种官僚主义制度由于其明确的技术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而表现出它的合理性所以他认为现代官僚主义体制是当代世界的特征他还进一步分析了现代科层制度所共有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几个要素第一现代科层制表现为一整套持续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服从关系各级官员由于受到非政治化的管理(对他们最主要的肯定评价是技术性要求)下级必须依靠其上级的首创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层体制是法律化的等级制度任何官员的行动方向是由处在更高一级的官员决定的
第二上述从属关系一般是由严格的职务或任务等级序列先在地安排的在这里权力矩阵并不反映在权力的个性特点方面而是基于职务本身的组织构造在科层体制内部每一个个体单元被分割成各自独立的部分并且要求完全排除个人的情感纠葛
对权力义务体系的规定细致而明晰使得每个个人都能够照章办事而不致越出权力义务体系范围在此种情况下不允许科层个人随意扩大其行动的阈值并表现出所谓的[能动性"这就是说个人在科层体制中已经被物化与原子化了官僚制度就象一部运转良好的行政机器它要求其成员只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即使在一些情况下过分的程序化可能导致效率的低下也在所不惜
第三现代科层的非人格倾向由于权力来源不是出自血统的或世袭的因素而是源于建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的形式法学理论和形式法律规定的制度科层运作的主要指标是可操作性与效率实证主义有时甚至是功利主义就大大占了上风个人的性格和意志在这里难以有所作为人身依附关系因为科层内部流动的物化标准与程序化而弱化乃至消失了个人和国家财产的实际分离以及个人权力资源与管理手段的分离导致个性化权威的虚化所有这些都表明现代官僚制比之前现代官僚制度要有效得多并且不那么容易遭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冲击官员的体制内流动现在不是由他的上司的个人好恶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制度所规定的行动的程序化客观化他的年资工作经验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等更加可以在形式上加以量化用纯粹理性主义的观点看个人的服从对象不再是拥有特定职务的个人而是个人拥有的特定职务换句话说他为客观的非个人的组织和组织目标服务
第四现代科层的技术化倾向现代科层拥有极为完美的技术化程序和手段这也正是它之所以优越于前现代科层体制的突出优势在技术化取向的支配下现代科层不仅愈益倚重各类专家而且在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组织行为的科学化业已成为各类科层的共识这是因为非此不足以回应现代社会的无论是来自程序或是系统外部的种种挑战于是个人的或者说是[卡里斯马"式的行动效应在此无能为力现在受到专家指导的科层的行动方式更加一丝不苟科层的日常工作大部分与信息各种知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多个可行的决策方案的提出以及对这些方案的进一步的彻底的论证等等相关不仅组织行为技术化了而且组织目标及这些目标的确立过程也技术化合理化了
三以工具-目的论作为科层论的实证指归为了进一步深入论述官僚主义体制的合理性同时又注意避免对不同合理性的价值判断韦伯试图从事物因果关系上判明合理性的类别从而表明他完全是在实证主义的层面上贯彻他对体现不同合理性的科层体制的个人倾向据此他在逻辑上划分出两种合理性即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
所谓形式合理性是指在统治关系中行动方式倾向于在其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尽可能地被加以量化从而使得行动本身以及对行动结束后目的实现程序的预测成为可以被计算的任务这是一种纯粹客观的合理性实质合理性则完全基于价值判断的基础它对行动的目的和后果作出价值评价这些评价如是否合乎宗教信仰或宗教教义是否符合习惯是否表现出某种社会美德或善行等实质合理性只是关乎伦理主义或道德理想的一种合理性它仅仅对行动实现价值判断极力强调行动的社会关注忽视行动效率这是一种主观合理性而形式合理性则与之相反它不仅把行动过程看成是可计算的而且把目的本身也看成是可计算的韦伯认为目的其实就是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理性化或者说就是使它表现出最大程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形式合理性可以表述为工具-目的主义实质合理性则体现出伦理道德理想主义
韦伯指出实质合理性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本质特征在现代社会这种合理性已经基本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氛围现代社会日趋繁复的生产与生活必然要求把行动的效率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社会管理必然愈益科层化在经济生活中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的支配公司不得不连续地精确地并尽可能以更大的成本效益和更快的速度处理它的业务,在现代民族国家问题上现代国家统治越来越依靠科层化的管理方式使它的军事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日益脱离行政管理组织的物质手段领取工资和薪金的国家行政人员彻底摆脱了过去曾经被先赋的任职条件他们已经被广泛地普遍地雇员化了,在公共生活领域中报刊等社会舆论不仅在内部形成了分工明确运作有序的机制而且在外部也愈加和科层化的国家相互信赖并受着受过专业训练的各类活动家或党派官员的指导同时社会公共空间也日益官僚主义化,在政党政治中科层化的政党想方设法从技术上强化其操纵人民大众的漠不关心和[同意"能力并精细地事先计算自己行动的过程与所能达到的结果
在韦伯看来现代生活的彻底科层化意味着工具-目的论已完全控制了一般社会心理资本主义合理化过程在消灭和取代其他形式生活的同时本身也倾向于变成一种目的这种工具-目的论与现代社会的效率相呼应它或许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压倒性的世界潮流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倾向于变得取决于纪律严明的等级制度合理的专业化个人本身及其活动的条理化工具化科层主义的统治是当今世界的共同命运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
四以人文回护作为科层论的社会关怀尽管官僚主义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韦伯看来现代官僚主义仍然存在着指向人类本身的许多限制他指出现代社会包括现代科层制度是新教改革运动的结果从16世纪开始新教就用其自身的纪律逐渐切入信徒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这里为世俗生产和生活而辛苦劳作不是为了世俗的享受或是刻意追求某种行动的条理化而是教徒们普遍感到自己有义务履行为了上帝的荣誉而尽的责任这种天职驱使他们深深投入日常生活个人必须通过那些平常的有时近乎琐细的行动方能检验自身并获取自我救赎新教运动通过求助于作为一种得到认可的天职的劳动来具体验证这些天职的内容按照新教徒的理解[无休止的不间断的和有组织的劳动本身变成了世俗生活的首要目的来世得到超度的禁欲主义手段复活和虔信最可靠的标志"[2]这种以伦理和宗教信仰为世俗生活的精神取向的合理化运动无疑体现了一种实质合理性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教通过成功宣扬这些主张对现代官僚主义的出现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新教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恰恰在这一运动的实质合理性消解之后才表现出它的实证价值在现代社会通过禁欲寻找天国的强烈愿望逐渐迷失了代之以反映了形式合理性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和实证主义对于伦理价值的热情让位于缺乏人性的冷冰冰的整理归纳演绎推理计算和论证之中为了追求效率人们日益把价值信仰理想弃之不顾而几乎在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都努力用被认为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的机制--现代科层制组织起来也就是说全部现代生活被官僚制化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出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并且前者仍在不断蚕食着实质合理性的地盘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在庞大而且全能的科层机器面前完全无能为力他们已被彻底地物化了韦伯认为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悖论反映了官僚主义化过程中的不平衡既是现代文明的独特成就的主要根源又是现代文明的局限性的主要根源
如何才能走出现代文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二律背反的峡口韦伯大抵希望通过对科层主义的人文回护摆脱这一社会困境在他看来科层制的发展路向无疑是应该向其中加入社会关注的因素经过民族国家和有作为的政治与社会活动家等现实因子打通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关隘他既不想否定现代官僚制的成就也企望能够克服其业已被当代社会人们所普遍意识到的积弊
第一由于官僚主义是最难破坏的社会结构之一同时由于作为一种技术主义的必要性对官僚主义决不能采取决裂的态度试图用扩大公共领域的办法解决现代科层制表面上似乎在倡导一种民族要求但其结果必定是大大降低效率法律秩序和物质发展水平这些现代文明成果鉴于科层统治[铁的必要性"韦伯建议通过发展民族国家的权力来克服现代科层制度中存在的非理性既然科层制的主要弊端恰恰在于它的形式合理性与非人性从而提高民族国家的权力可以强化社会对作为人格化政治表征的民族国家的心理体认对技术主义挑战的回应首先是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实力地位通过经济发展军事强化政治建设等等历史的和现实的人类化的活动抒发人们深层意识和感情上的共同体情结经过国家政治***用行政手段塑造共同体新的话语体系风俗习惯以及政治记忆借助于民族荣誉以恢复已经失落的价值合理性传统或许可以重新建立对伦理相对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信心用国家价值目标整合社会公众在国际关系上民族国家的固化必然带来政治共同体的独立性和个性化
第二走出现代科层制困境的第二个出口是铸造政治与社会***的独立的政治人格韦伯认为官僚主义使得几乎每一个行政领袖都淹没在技术绝对主义的情景之中这种工具主义的正当性甚至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而得到人们的遵崇它是一种社会不自觉的潜在魔力在当代培育具有个性的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对自身行动充满信心并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这样的***将是打破普遍主义的重要因素这种***至少应具备下述条件:1他必须对从事的事业保持充沛的热情因为只有热情才是坚定信仰的主要心理前提唯有如此信仰及由信仰感召的行动才可获取它执着的始终如一的力量源泉2他还应该对从事的事业怀有持续的信仰没有信仰的热情自然是十分浅薄的缺乏独创性的在信仰的召唤下他的行动必然目标明确意志坚决和负有深重的责任感及献身精神3他的行动必须体现出在信仰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某种均衡感他不会因为现实限制而修正信仰也不会由于信仰而无视现实,他不是鄙薄客观的超人也不是随波逐流的庸人当然在个人意图的实现历程中信仰应该始终处于统领与涵带的地位
五几点评价
韦伯科层制理论对西方政治学影响深远他的关于[合理性"[合法化"等范畴几乎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的公理他认为对韦伯科层理论的积极意义的探讨似乎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韦伯建立了对科层制的全新的学理分析模式他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全方位地动态地讨论这一问题使得科层理论在较多的向度上展开表现出他的这一理论的确呈现了深入厚重而又富于延展性的特点他的关于合理性和合法化等分析基本上把握了现代社会公众对社会制度的无意识认同的某些重要原因其应该提到的是他不仅就科层这一社会的子层面作了条分缕析的议论而且注意把它放在整个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下考察这也同时部分地暗暗契合了后来人们从系统论和政治生态学的角度追究科层主义的风气
其次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学理追踪最终指向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合理性的拷问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历史演进中的价值扭曲及其现实运作中人性的泯灭尽管韦伯对现代官僚主义的工具理性表示了赞赏但也只是就科学对神学的胜利这一层面而言的因而看起来就只具有个案的实证论的意义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异化带来社会的全面异化批判了资本主义而韦伯则通过合理性范畴同样针贬了资本主义
尽管韦伯关于科层理论的合理分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其中亦包藏了不少在一些情况下连韦伯本人也甚感困窘的漏洞并突出表现在他对工具理性的提升和对技术主义的改造问题上具体来说:
首先韦伯对社会系统合法性的研究建立在纯粹功能主义的基础之上试图刻意避免对合法性作出价值判断他认为统治系统的确立与存在以合法性为基础而一个系统之所以是合法的恰恰取决于它的存在,或者合法性以公众的[同意"为理由公众的[同意"又反过来表露了统治的合法性这样韦伯就在逻辑上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双方互证的陷井:每一方的存在竟然成为对方存在的唯一理由这就使合法性理论堕入了二者死循环的封闭的怪圈倘若对系统的存在与合法性的社会前提作进一步的追问那么所有理论释读都将会不甚了了
其次关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分析同样也是一个二难推理韦伯坚持认为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似乎在现代社会在总量上是确定的一方的扩张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收缩那么如何在一个总量衡定的结构里在调整中实现平衡同时又不致贬抑任何一方的必要性意义就终于成为使包括韦伯在内的所有人进退维谷的难题
再次韦伯的统治合法性理论是把暴力理论排除在外的合法性就是意味着公众对统治形式的[同意"但同意似乎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心理机制问题在社会同意的过程中无不隐藏着包括暴力在内的国家编制对社会心理的整合与调整应有业已技术主义的国家怪物的阴影在社会心理中的潜在投射
复次以强化民族国家为方案来解决官僚主义的痼癖既反映了韦伯对官僚主义全能化的深刻而急追的忧虑同时也说明了他在解决方法上的欠缺在他所描绘的民族国家图景中国家将完全包融社会与个人以国家利益为唯一目的这种国家的发展结果必然最终走向强权政治
最后韦伯为了补缀上一点的不足在社会科层中设计出了具有强烈的[卡里斯马"倾向的各类精英们他们富有个性和创造力信仰坚定目标明确责任感强烈然而如何才能调适他们的
诉诸听众的恐惧感常是诉诸威力论证的一种。
诉诸情感论证至少包括下列三种:诉诸公众论证、诉诸威力论证、诉诸怜悯论证。
有时,人们把针对人的论证也列入诉诸情感论证之列。成功的广告在极大程度上都是由精心编制的诉诸情感组成的。在许多政治辩论与论争中,以感情倾诉和忠诚为基础和纯粹地冷静地推理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诉诸公众论证:其基本思想是为了赢得对结论的认同而诉诸大众热情或公众情感进行论证。
诉诸威力论证:诉诸威力实际上就是诉诸听者的恐惧感或畏惧感。从字面上讲,诉诸威力是与棍棒有关的。诉诸威力谬误是诉诸威力论证的一种滥用形式。这种论证常常引用的例子就是暴力方法和打手队的运用。
并不是所有的威胁都是谬误的。一些国家在法律中规定,要让人们深信酒后驾驶会受到严惩。虽然这种法律似乎确实规定了诉诸武力或武力干涉的威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诉诸怜悯论证:是诉诸听众的同情心。诉诸怜悯谬误是诉诸怜悯论证的一种滥用形式。如果所诉诸的怜悯与结论是不相干的,那就犯了诉诸怜悯谬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