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全文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

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

最后一句传达的情感是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山水秀美,内心宁静欢欣,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一切功名利禄不过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大自然中的山水才是永恒的。

给我什麽意象?不是在说作者么?

给我的意象是:(仅供参考)人生路漫漫,仿佛连绵不绝、层峦叠翠的远山;山间迷雾缭绕,仿佛世事茫茫难预料;可一切不过都是云烟过眼,不管顺境逆境,人都需要保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宁静祥和的心境;哪怕世事变迁,浮生若梦,惟有晨曦中晓山依旧青翠如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东坡先生”。对于东坡的由来,笔者读其尺牍,从中得到启发。 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十三》(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中有这么一段话:“自到此,惟以书史为乐,比从仕废学,少免荒唐也。近于侧左得荒地数十亩,买牛一具,躬耕其中。今岁旱,米贵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邻曲相逢欣欣,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如何?” 鏊ao糟:《古代汉语词典》1拼死杀敌。2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吴下方言考·二箫》:“苏东坡与程伊川议事不合,讥之曰:‘颐可谓鏊糟鄙俚叔孙通矣。’按鏊糟,执拗而使人心不适也。”3肮脏,不干净。看起来1、3两项都不符合本文的意境,只有第2项是作者本意,可以将“鏊糟”理解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之意。陂bei:有几种解释,一为山坡、斜坡,一为水边,水边障水的堤岸,一为积蓄水的池塘。此处与前后文呼应,应是山坡、斜坡的意思。陶靖节:陶渊明死后亲友私下称其谥号为靖节。 这里,一是苏轼明确提出 “欲自号”的想法。二是这个号由鏊糟——表面上固执任性,骨子里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陂里——居住在山坡上的农家,或在山坡上生活的老农;陶靖节——像陶渊明一样的高洁品格的隐士组成。东坡“《江城子·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词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苏轼以渊明为自己前生,在他的身上,我们常常能寻找到陶渊明的影子,苏轼把自己躬耕东坡之地视作是陶渊明的斜川之游。他们都能在逆境中保持知识分子的气节和品格,不随波逐流;在为官方面,他们都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他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形式,生命的另一种乐趣。正是有了这种向往,才使自己没有陷入极度悲观失望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轼对陶渊明的向往倾慕,就是战胜物质上的极度贫困,思想上的高度压力的精神武器。苏东坡比起陶渊明,两人个性与追求并不尽相同,陶渊明归隐而不仕出于自愿,东坡则出之无奈。东坡尽管有脱俗出世的一面,但受父亲的影响,又有匡扶社稷,救助黎民的思想。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写道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东坡先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 有人考证,宋汴京城外有一沼泽地名叫“鏖糟陂”,“有大泽,弥望草莽,”“而夏秋积水,沮洳泥淖。” 因此,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逝世,为朝臣祭奠之事,东坡先生与程颐争执,东坡说程颐可谓“鏖糟陂里叔孙通”,有人认为东坡是说程颐是“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余以为此说欠妥,如果将鏖糟理解为“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那么“鏖糟陂里叔孙通”就解释为“不听从别人意见,固执任性的孙叔通”,这样既符合程颐的道学家身份,也与其性格相符,同时也与东坡先生幽默调侃说话方式相一致。结合当年苏轼贬居黄州,经营东坡,“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就证明“鏖糟陂里叔孙通”不能理解为“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从东坡认可的、朝云的那句有名的戏言,先生“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也验证了鏖糟就是: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所以,苏轼的自号“东坡”,是有着宁愿过着农民样躬耕的清贫生活,也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保持个人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深刻内涵的。

东风破》本是古琵琶曲,而这首歌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方文山想藉由古诗词入歌的想法,让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打破现今新诗与歌词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别经营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东风破”就是代表着这首歌曲的新名词

《东风破》模仿着人在西湖走的江南妩媚,旋律上使用了周杰伦罕用的中国调式,la si la so把乐句落在so上,符点打出中国古曲惯常的跳跃感,做足了古韵,琵琶滚动,二胡起舞还有一堆类似竖琴之类的柔和乐器翩翩作态

融入宋词元曲式的"词牌",和有些类似"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表达的是当代少年的恋情,出来的化学效果是很微妙和奇妙的

初看名字《东风破》,很是惊讶印象中很西方的周杰伦会用词牌做歌名再仔细一想,词牌中并没有"东风破"这个词牌东风寒、醉东风、沉醉东风、东风齐看力、东风吹酒面、东风第一枝就是没有东风破东风+破,东风是借代或有另指,破,是写词的一种手法,即刻意打破原先词牌的节律,最典型的如我们中学就学过的《摊破浣溪纱-木兰花慢》更确切地说,词有减字与偷声,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使其美听添声杨柳枝,摊破浇溪沙,这是增;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是减,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1)、“夜饮东坡醒复醉”抒发纵饮的豪情壮志。(2)、“倚杖听江声”体现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3)、“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4)、“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5)、“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不够客观,抱歉)

全文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步东坡的作品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主题,情感丰富多彩,既有慷慨激昂的豪情壮志,也有幽怨忧伤的离愁别绪。他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对家乡的怀念、对友谊的珍视、对爱情的憧憬和痴迷、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等诸多感情。

具体如下: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创作背景:

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99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