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巴掌印》的描写重点是什么?

《金色巴掌印》的描写重点是什么?,第1张

一、1 ~ 6段:描写的是,一晚上的大风雨过后,天空放晴,水泥路面上布满了飘落的树叶。

二、7 ~11段:详尽地写出了水泥路面上的美丽景象, 对水泥路面、落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三、12 ~13段:最后再一次赞赏了水泥路面上的美丽,总结了全文。

此文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扩展资料

原文节选: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啊!多么明朗的天空。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教案# 导语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咱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水泥道的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导入新课。

 1出示:法国梧桐树(课件出示2)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3)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可达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花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生字)

 pūníjīnɡjǐnyuànyìnpáilièɡuīzéluànzōngchí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词语)

 wāyìnlínɡzēnɡzōnɡxuē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5(课件出示6)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熟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8)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3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印”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泥”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

 指导。

 五.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

 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介绍,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10)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评读。

 2(课件出示11)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板书: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指导带有美好的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课件出示1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板书:彩色的地毯金色的小巴掌)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4)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读读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2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读文,阅读链接。

 1(课件出示13)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我”的上学路是怎样的?(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我”有什么感受?(百看不厌)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导入课文,诠释课题,感受水泥道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二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篇三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首先通过问学生在上学路上有什么发现,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PPT课件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学生带入课文中,让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句子:“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感受水泥道的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

#三年级# 导语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原文及说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原文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2小学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 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什么?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 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 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3小学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二篇精读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教学达标情况、教法运用情况、学生活动情况、课堂结构实施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内容、情思上富有儿童趣味,而在构思、语言上表现得十分精巧的散文。显然,作者是一位富有童心、用心为儿童写作的成年人。文章以儿童的视角,通过描写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美景,以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将落叶想象成“金色的巴掌”,充满童真童趣,饱含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细腻、想象丰富,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是值得关注的训练点。

 围绕单元训练要素,结合教材编写意图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我主要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了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2、聚焦文中词语、句子,通过不同形式、多角度的朗读,体会到水泥道的美,从而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美。熟读才能成诵,本节课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完成了第六自然段的背诵,达到了语言积累的目的。

 3、通过感受比喻句的妙用,为小练笔提供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高效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朗读、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在理解词语意思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比如“明朗”一词,学生直接用近义词就可以理解。“熨帖”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新鲜。我教给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直接把上下文相关的句子标注出来,只需要孩子读出来即可。这就好比在孩子刚刚学走路时,我们会扶着,尽量降低学步的难度以克服孩子恐惧的心理。

 我们都知道学习一种语言,不是从规则学起,而应从语感入手。聚焦关键词、联系实际,入景入情入文,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定会“情动而辞发”。在指导朗读时,我力求回归生活世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学生有个性的表达,才能充分展示智慧潜能,做到知识与生活相融合。体会水泥道的美,学生抓住的关键词不同,感悟到的美也不同。学生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活动中理解语文。同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优美的文字转化为优美的画面,配上多媒体呈现的铺满落叶小路,使这种美更形象,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学生才能更深的感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魅力。

 因为有针对性的使用了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凌乱”一词时,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好的课堂,课堂结构实施非常重要。“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本节课我只研究最核心的问题,做到重点处抓实抓透,让孩子们每一节课都有所得,并且铭记在心。首先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合着多媒体淅淅沥沥的雨声将学生带进课堂。接着带领学生整体回顾文本。在品析文本时,是充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置为发现美——-描述美——-赞叹美。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景色美在回到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美。最后让学生得出美是要靠细致观察,富于美的想象才能实现,为学生写日子做好铺垫。无痕中渗透语用与人文教育。

#三年级# 导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作者是的儿童文学家张秋生先生。从课文中知道作者是一位富有童心的、用心为儿童写作的作家。这是一篇内容、情思上富有儿童趣味,而在构思、语言上表现得十分精巧和熟练的散文。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原文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写出了梧桐叶的状态。那么,熨帖是什么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作者是的儿童文学家张秋生先生。从课文中知道作者是一位富有童心的、用心为儿童写作的作家。这是一篇内容、情思上富有儿童趣味,而在构思、语言上表现得十分精巧和熟练的散文。

 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本文在表达上独具特色:首先,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事物特点,形神兼备,巧妙灵动。其次,在选材和写作视角上更是独具匠心:作者抓住秋雨过后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这一典型景观,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选材独特,堪称美文佳作。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去感受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由衷的喜爱之情。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水泥道的变化,描写了雨后水泥道的变化,特别是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尽力做到用微笑来面对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秋天的雨》

 教学要求: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欢乐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读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通过秋天的声音这个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色。从短短的几句话中让学生感悟出秋的美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展开想象对文章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直接的帮助,应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课件

 2、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流水声)。

 3、歌曲《秋日私语》

 教学过程:

 一、展开想象,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想欣赏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音猜声的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揭示课题:有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就写下来这样一首诗,你们想学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天的声音》(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课的开始,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中具体写了哪些声音?

 2、请小朋友分读六个小节。

 3、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鼓励学生多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在读中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合作与探究。)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1-3节,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声音,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从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

 3、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来朗读自己喜欢的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将想象与朗读相结合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培养。)

 四、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

 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

 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他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感受齐读最后一节。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的高兴,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配乐朗诵诗)

 布置作业: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道别

 蟋蟀、告别

 大雁、叮咛

 田野、歌咏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04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