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媒体欧洲第一电台7月17日报道,法国“共和国前进”党议员蒂埃里•索莱尔(Thierry Solère)因涉嫌逃税,于当地时间7月17日遭法国上塞纳省的南泰尔司法警察拘留。南泰尔检察院指出,索莱尔因涉嫌逃税及贪腐已被拘留,正在接受调查。
据报道,索莱尔曾是法国共和党的议员及法国议会总务主任,他的议员豁免权在南泰尔检察院的要求下于11日被取消。他本人也要求取消其议员豁免权,因为他想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自法国经济财政部控诉以来,南泰尔检察院已于2016年9月开展一项针对逃税的调查。后来,该项调查的调查对象又扩大至有关权势交易、贪污腐败、滥用社会资产、非法选举资金及不符合法国公共生活透明高级管理局(HATVP)相关规定的各领导。
报道还称,该次事件从6月开始酝酿,波及多方。法国前司法部长、来自社会党的让-雅克•于尔沃阿(Jean-Jacques Urvoas)因涉嫌向索莱尔发送该调查的相关文件泄露职业秘密,也已遭到拘留。
拿破仑的过:
1,长时间的战争导致大量的人死亡,剥夺了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力;
2,用战争和武力解决问题并树立威信和荣誉,给后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战后,欧洲建立凡尔赛体系,首先倡导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一直延续到今,虽然中间战争不断,但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和平的重要,从国联到联合国,人类一直没有放弃。期间的1848革命、普鲁士的铁血统一、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一战、二战无不受其影响。物理能够统一欧洲?荣誉、魅力谁不想要?!;
3,以个人魅力吸引、影响人类,给近代赞成极不良影响。拿破仑的军队吸引欧洲各国人加入,崇拜极其狂热,拿破仑运回巴黎,全巴黎人出外缅怀、悼念,这都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人类从宗教狂热中刚走出又陷入英雄狂热中,从此,人类对英雄的信任和听从达到及至。从希特勒到毛泽东,领袖成了神话,当神话破灭时,人们难以置信。人的思想自由、平等被无形中剥夺,成了工具;
历史是人的历史,拿破仑为其自己的荣誉破坏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平衡,从这点说,他的一切功劳都是徒劳。
拿破仑性格上的过失
在性格上他过于坚强自信
这种性格在他崭露头角的时候
可以帮助他排除困难,力排众议,去争取辉煌的成功
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这不能不说是拿破仑成功的基础
但是,这种性格的成功
是建立在正确的判断之上的
当拿破仑站在事业的顶峰时
他的感性已经战胜他的理性
成为他性格的主宰
他精于算计的性格,已经被他征服世界的热情所埋没
此时
拿破仑的坚强自信
已经是加速他灭亡的推进剂
在此时,他同样是力排众议
但那已是一个毁灭性的决定了!
讨论一下伟大人物的过失其实也很有好处,比如说,丘吉尔一战时任海军大臣时组织策划了一次进攻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战役,结果惨败,于是混不下去被赶出了内阁,战后竞选议员,也失败了一两回,有一个照片很好玩,丘吉尔竞选失败后在雨中失落地站着,很落魄。还有他去纽约时炒股也亏了很多,还好他股市的老朋友帮了他,可见伟大人物也不是总是成功,也有失算失误的地方。
拿破仑也是一样的,只是他被人神话了,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本来的一些面貌被歪曲了,大陆封锁令是他在战略上最愚蠢的地方,我几乎无法想像他会想出这样愚蠢而无用的策略来,他的弟弟荷兰国王路易多次反对这一政策,达武元帅一直驻扎在柏林就是为了执行大陆封锁令,结果他的一位难得的名将一支精锐被一直束缚在柏林,后来1814年他的马黎的守将投降,让拿破仑被迫退位,如果当时达武守巴黎的话也许可以有很大的保障,拿破仑复位后接受了教训,让达武守巴黎,可惜的是这一回他自己在滑铁卢就输了,巴黎倒根本不是问题了,所以一次错误的决定总是导致连锁的反应。
他进攻西班牙也是严重失误的,我搞不懂他为什么要两线作战,而且西班牙国王是亲法的例,他还硬是要去征服一下西牙?后果不说大家也是知道的。
这是他政策上的两大失误,伐俄就不说吧,因为伐俄其实也是必然的,他和俄国早晚要有一战,所以我倒并不认为他伐俄是一个严重失策,至少不是上面那么明显吧。
关于波拿巴的勇敢,我们一直认为他是一个无所畏惧的非凡人物,可是,他有没有胆小畏惧过的时候呢?应该有,阿尔科拉大桥的那个时候,他迟迟不敢下决定,很优柔寡断,结果他手下的将军都要他下命令,奥热罗将军说,为了你的声雀,为了部队的生命,你必须进攻,于是他才发动攻击。
他也有胆怯的时候的。
揭开伟人的面纱,。里面也是一堆白骨而已。
人权概念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中抽象出人的本质的产物。从完全意义上说,对人权概念的理解必须基于两个要素:一方面,人权概念必须基于“人”或“人”的立场表达人类所必需的所有权利;另一方面,人权必须像人权一样,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人权的精神品质、意识形态和具体内容。
“人权话语”是对人权概念的诠释和阐释,它包括对概念的诠释能力、解读力量、解读方法和解读过程。第一,人权观念是人权话语的载体,人权话语是人权观念的诠释,两者是载体和内容的关系。同样的人权概念在不同的立场上、不同的解释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人权话语,人权话语具有主观性。
比如西方在解释人权概念时,只将其解释为自由、民主、宗教信仰等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命名为“普世价值”,从而创造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人权话语,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可见,解释人权概念的过程,也是形成人权话语权的重要过程。西方切割人权概念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将人权概念限制在政治哲学的范围内,进而在意识形态上达到其攻击敌人的目的。
我国在人权概念的话语转换上,采取了不同于西方的立场和思想。我们的人权论认为,人权与人权的内容一样,都是历史的、发展的概念。根据国情不同,人权的内容也会有所区别。根据中国的国情,政府和理论界的基本共识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第一位的人权。
人权话语体系应该有合理的话语表达方式。合理的话语表达是人权话语体系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在表达人权话语体系时,要根据国内外不同场合设计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实现各种话语的灵活转换。
人权的话语也在于如何表达,即如何通过解释,把人权传递给别人。我国曾经一度在人权的表述上基本上是“只言片语”。这一传统的含蓄文化和对人权观念“敏感”,制约了中国人权观念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导致中国人权话语“供给不足”。近几年来,社会各界认识到,对于我国的人权理论和成就,不能只字不提,必须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特别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传播,并在宣传过程中,为国际通行的人权理念注入中国元素。这一不同于西方的人权阐释方式与过程,实际上是构建“人权话语”的重要方式与过程。
当时的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程度需要集权统治,比如大禹治水,所涉及的水系涵盖的整个范围顶的上欧洲数个国家,如果采用民主方式屁也治不了,而且在治水中他树立了足够的威信来让后代结束之前的政治模式。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城邦间的战争、经济上的成就等等。
美西战争
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在南北战争中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农业的高速发展。
自内战前夕至1899年的40年间,工业产品总值增加约6倍。
1、美西战争的背景
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它的工业总产值,接近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但美国的军事实力却远远落后于英、法、德、俄等国,它的海军力量在世界上仅居第六七位,而它的陆军力量更是微不足道。
当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恰值它的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岸边。美国跨越了北美大陆,完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西进开拓进程。
由于西部土地开发殆尽,国内市场瓜分完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美国垄断资本家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海外。
但此时,世界领土已被老牌殖民国家瓜分完毕,余下中国、波斯(今伊朗)和土耳其三个半独立国,其中波斯差不多已完全成了殖民地,土耳其实际上也差不多被分割完了,唯一比较完整的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它成了帝国主义激烈角逐的场所。
因此,后来居上的美帝国主义就恃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这时,美国出现了一批像阿尔弗雷德·马汉、西奥多·罗斯福、亨利·洛奇等那样狂热的扩张主义者,并形成一股社会政治势力。他们虽人数不多,但都是显要人物,活动能量极大。
西奥多·罗斯福这时任助理海军部长,后任副总统、总统。洛奇曾任参议员多年,担任过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他们鼓吹的所谓“太平洋帝国论”,集中反映了华尔街财团对外扩张的强烈欲望,他们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他们自认为服膺马汉所宣传的制海权理论和“太平洋帝国论”,是所谓“大政策”的制造者。他们竭力主张扩大海军,夺取基地,称霸海洋。所谓“大政策”,主要是指夺取古巴,占领加勒比海的基地,凿通巴拿马运河,夺取太平洋中夏威夷、菲律宾等岛屿,建立太平洋帝国。于是,在19世纪末,美国为贯彻这一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
2、美西战争
美帝国主义于1898年首先发动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美西战争。当时西班牙这个老牌殖民帝国已经衰落,美国把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作为首先攫取的目标。
古巴原是西班牙殖民者向美洲扩张的重要据点。美国从它建国之初就想取代西班牙殖民者在古巴的地位。《门罗宣言》的起草人约翰·昆西·亚当斯并不否认,这个宣言的首要目标就是古巴。
美国由于当时还缺乏实力来为“门罗宣言”开路,不得不耐心等待时机成熟。随着美国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到19世纪末,美国对古巴的投资达5000万美元,而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在1893年已超过1亿美元。美国托拉斯已垄断了古巴的蔗糖业。
美国人也早已垂涎远在万里的菲律宾群岛。这不仅仅是为了对菲律宾的掠夺,而更为重要的是可把它作为侵略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海军基地。
美西战争前夕,在远东,尤其是中国,许多对帝国主义有利的贸易区和投资场所已为英、俄、法、德等大国吞食殆尽。
189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到处找寻国际市场,它认为只有在中国还存在广大市场。
西班牙殖民者的残暴统治,早已激起殖民地人民连绵不断的民族解放斗争。
1895年和1896年,古巴、菲律宾先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人民武装起义。到美西战争前夕,古巴、菲律宾人民都建立了革命政权,解放了各自的大片领土。
这时,麦金莱政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打着支援民族解放的旗号,以美国战舰“细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爆炸为借口,于1898年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
欧洲大陆各国都把美国发动这次战争看作是侵略。欧洲各国舆论,除英国之外,都指责美国而同情西班牙。德国政府名义上保持中立,但国内舆论都极其同情西班牙而抨击美国。德国早已垂涎西属加罗林群岛,1886年就曾在雅浦挂上它的国旗。
美西战争发生前后,德国正在与西班牙商谈购买菲律宾群岛及其他太平洋群岛事宜。德国担心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地区,妨碍它对亚太地区的扩张。它打算利用美西冲突所提供的一切机会,夺取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
美西战争一结束,德国就以500万美元从西班牙手里购买到几组岛屿,包括地罗林、帕劳和马里亚纳(关岛除外)群岛。在欧洲列强中,只有英国“在西美战争中偏袒美国”。
英国所以采取这种立场,不是因为英国特别同情美国的欲望,而是因为英国这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陷于孤立,这就使得英国不得不去寻找像美国这样的大国的友谊,希望以此换取美国在非洲和远东事务中支持它反对德、法、俄三国。
正是英国的友好行动,把美国从外交困境中拯救出来,使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预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战争持续近四个月,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海战,陆地上的战斗规模很小。西班牙自然不是美国的对手。
如果说美国海军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优于西班牙的话,那么美国陆军却暴露出其效率低下和准备不足的弱点。
6月22日,在古巴人民武装有力的配合下,美军才在圣地亚哥附近开始登陆。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承认,从登陆到攻克圣地亚哥城,“冲锋陷阵的都是古巴人”。
战争在菲律宾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比在加勒比海地区却复杂得多。当美国亚洲舰队司令约翰·杜威下令封锁马尼拉、等待援兵的时候,德、英、日等国的军舰以保护侨民为名驶入马尼拉湾。
不久,停泊在此湾的德舰达五艘,“比美国的更为强大”。德舰指挥官不理睬美方关于封锁马尼拉所规定的事项,美德冲关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只是由于英国和日本“采取了亲美的立场”,才迫使德方不敢轻举妄动。
3、巴黎和约
西班牙舰队被美军摧毁后,西班牙政府眼看毫无取胜的希望,便决定求和。
7月22日,西班牙政府通过法国驻美大使交给美国总统一封公函,探询美国的议和条件。
7月30日,麦金莱总统作出答复,要求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割让波多黎各和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作为赔偿战费;允许美国占领马尼拉市、海湾和港口。8月12日,美西双方签订的《缔结和约基本条件议定书》,就是按照麦金莱所提出的上述条件议定的。议定书还规定,双方将于10月1日在巴黎举行会谈,签订最后和约。
巴黎和会是背着古巴人和菲律宾人进行的。美国代表团要求西班牙割让菲律宾群岛的全部,西班牙代表对此苛求曾多次提出抗议。美方软硬兼施,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西班牙终于接受了美国的全部要求。
《巴黎和约》于12月10日签订。和约的主要内容: (1)“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及所有权的一切要求”,该岛在西班牙撤离后将由美国占领。(后来,经过古巴人民坚决的斗争,美国撤走占领军,古巴正式宣布独立,但实际上处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2)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岛和西属西印度其他各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让予美国。
(3)西班牙将菲律宾群岛各岛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
但是,不甘心做亡国奴的菲律宾人民在和约签订后的几年内,与美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它和英布战争(1899——1902年)、日俄战争(1904——1905年),都是作为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主要历史标志之一载人史册的。
从此,后起的美帝国主义便加入了世界大国争霸的行列。
美西战争对美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吞并夏威夷群岛,就是这次战争的直接成果之一、太平洋战事的顺利进展,使扩张主义者在美国国会中的地位加强起来。
麦金莱总统在战争前夕向国会提出的关于合并夏威夷的议案,终于在6月15日和7月6日先后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所通过。8月12日,该群岛正式并入美国。美国还占领了威克岛并于1899年1月17日将之并入美国。
此外,1899年,美国和德国签订分割萨摩亚的条约,美国独吞了土土伊拉岛及若干小岛。这些岛屿成了美国人到东方的一个个立足点,形成了一条通往东方的桥梁。
4、大棒政策
美西战争后,美国成了新兴的世界强国,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美国获得古巴、波多黎各等地,加强了它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控制。英国于1901年与美国签订《海——庞斯福特条约》,承认美国有权在中美洲单独开凿运河和进行管理,并于1902年将它在加勒比海的舰队撤走,实际上,将这一海域的制海权交给了美国。
随着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增长,美国借欧洲列强对拉美国家武力索债之机,大肆进行武装干涉,竭力谋取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
继麦金莱上台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1901一1909年在任),就是推行帝国主义干涉政策的代表人物。他多次对加勒比海国家进行粗暴的干涉,并公然鼓吹在与任何国家进行谈判交涉时都应以武力作为后盾。
1900年,西奥多·罗斯福在一次讲演中说,他总是喜欢这一西非谚语:“说话要温和一些,但要携带一根大棒,你就会成功。”
后来,人们用这句话生动地将他在执政期间所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概括为“大棒政策”或“大棒外交”。
1901一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在多次演说中,尤其是在1904一1905年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了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
他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解释,以运用于帝国主义时期。他认为,任何美洲国家拒绝偿还欧洲国家的债务,势必会遭致后者占领美洲国家领土;美国为了维护门罗主义,有责任干预这种冲突,必要时以武力来防止欧洲的武装干涉。
他在1904年12月6日致国会的咨文中写道:
“在美洲,也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终将需要某一文明国家的干涉;而在西半球,美国之奉行门罗主义,迫使美国…行使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奥多·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也就是“老罗斯福主义”。
1902年,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借口索取委内瑞拉政府所欠债务,用海军封锁了委内瑞拉的港口。阿根廷外长路易斯德拉哥立即对此行动发出抗议,说任何国家不得借口追索欠债对债务国进行武装干涉,这便是拉美外交史上著名的《德拉哥宣言》。
西奥多·罗斯福借维护《德拉哥宣言》的原则,公开出面干涉,并强迫英、德、意接受美国的仲裁。美国从中渔利,在委内瑞拉乘机扩张美国的势力。
1904年,当多米尼加共和国遭到法、意、德、比等债权国武力索债时,西奥多·罗斯福提出“根据门罗主义的引申”,反对它们的武力恫吓,并派遣海军舰只进入多米尼加领海。
1907年,美国和多米尼加签订一项条约,迫使多米尼加将海关、财政交给美国代管。此后,多米尼加便沦为美国的保护国,与此同时,美国也将古巴变成它的附属国。
1901年,美国占领者提出一项《普拉特修正案》,并迫使古巴制宪会议把它作为“附件”塞入古巴宪法。1903年,美国又将这个修正案的主要条文列入美古条约,使美国获得享有干涉古巴内政的特权。此后,美国根据此项特权,多次肆意干涉古巴内政,实行军事占领,把一个又一个傀儡安放在“总统”的宝座上。
西奥多·罗斯福挥舞大棒,1903年11月在巴拿马城策划了一次政变,促使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接着,美国与巴拿马签订一项条约,获得了运河开凿权和管理权。
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竣工,成了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通道,对美国侵略拉美和亚太地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5、金元外交
随着美国金融资本的发展,美国国内过剩资本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大力开拓海外投资市场。为了适应这种需要,1909年继西奥多·罗斯福后上台的威廉·塔夫脱总统(1909一1913年在任)便提出了“金元外交”的政策。
塔夫脱与西奥多·罗斯福同属共和党,又是后者亲自选定的继承人,他们在内政外交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但塔夫脱在资本向外扩张方面却超过了西奥多·罗斯福。
而他的亚洲政策,与西奥多·罗斯福相比较,“更令人瞩目”。所谓“金元外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金元代替枪弹”的政策。
他在1910年5月一次演讲中说得比较确切,说“金元外交”是为使“我们的资本家获得赚钱的投资机会而积极干预”的政策,他任命菲兰德·诺克斯为国务卿,改组了国务院,使它能更有效地为美国资本向外扩张服务。
实际上,“金元外交”并不是用金元代替枪弹,而是以金元作为“武力的先驱”,或者将金元和武力相结合的一种对外扩张的新手段。
“金元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拉丁美洲,尤其是中美洲各国、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金元外交”出笼以后,美国资本像潮水般涌入拉美,到1913年其投资总额达124亿美元,而在墨西哥、中美洲各国、古巴等地的投资大大超过了英国。
每当美元不能奏效时,塔夫脱也像西奥多·罗斯福那样,打着门罗主义的旗号,挥舞大棒,进行武力干预。1909年,塔夫脱政府对尼加拉瓜进行一次武装干涉。1911年、美国与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政府签订贷款协定,攫取了它们的关税、铁路等方面的控制权。
塔夫脱政府还把中国作为推行“金元外交”的重要场所。西奥多·罗斯福在远东对日妥协造成对美国在华竞争的不利局面。
塔夫脱认为,只要能使美国资本挤进中国市场,就能打破日本人的控制,为扩充美国贸易提供方便。他大力支持美国资本从争取铁路投资入手加强对中国的投资,将美国对华商品输出扩大到资本输出,使“门户开放”由工商业机会均等进一步扩大到在全中国享有均等的投资机会。强行加入湖广铁路借款,就是他在中国发动“金元外交”攻势的第一个重大步骤。
东三省铁路是“金元外交”的重要目标。1909年,诺克斯提出东三省铁路“中立化”计划,建议由美、英、日、俄等国共同借款给中国赎回东三省所有铁路,铁路所有权属中国,但由各国共同经营和监督,使它“中立化”。
若这个方案不能实现,则从锦瑗铁路修建入手,逐步扩大该地区“中立化”铁路的范围。虽说实行列强共同经营,但美国却可占优势地位,而把俄日等国排挤到小伙伴的地位。这是“‘金元外交的又一次典型表演”。
然而,诺克斯的东三省铁路“中立化”计划由于日俄的反对和英法的不支持而失败。这说明由于缺乏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金元外交”在远东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行不通。
塔夫脱政府吸收了诺克斯“中立化”计划的失败教训,竭力通过与欧洲财团的国际合作,以实现其“金元外交”的目的。
1910年11月,英、法、德、美银行团组成四国银行团,同意平均分配湖广铁路借款以及将来所有一切给中国的借款。
1911年4一5月,清政府与国际财团正式签订了一项5000万美元的《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和另一项3000万美元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可谓是“金元外交”的两大成果。
但是,这两笔借款合同签订不久,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塔夫脱的野心无法实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