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态度作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组成内容,对其的研究已引起教育界高度重视,而焦虑是影响学习者的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本文简单陈述了焦虑、语言焦虑及其表现形式,提出了适度调整焦虑使其为中学外语教学服务的方法。
[关键词]焦虑 语言焦虑 中学英语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由五个方面组成,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态度的作用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把情感态度定位于动机兴趣、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5个部分。在外语学习中,这五个部分都属于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但同时存在着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因素,焦虑就是影响学习者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
一、焦虑及语言焦虑
焦虑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Young认为焦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无法达到或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表现。Arnold把焦虑定义为:是个人由于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使得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Ellis认为焦虑是不合理的思想,焦虑情绪和个体失真的认知评价紧密相连。我们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的目标不能达到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受失败感和内疚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语言焦虑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和不安心理。Qxford明确指出: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语言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都是第一位的。她还指出造成焦虑的原因有语言课程考试成绩、水平测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任务、语言学习中的自信心、自尊心等。
二、语言焦虑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Ellis将语言焦虑分为气质型(trait anxiety)、一次型(state anxiety )和情景型(situation-specific anxiety)三类。气质型焦虑是一种持久的焦虑倾向。一次型焦虑是某一刻产生的忧虑心情,是气质型和情景型焦虑结合的产物;情景型焦虑是由具体情景或事物激发出来的焦虑心情。
Scovel认为焦虑就其作用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型(facilitating anxiety)和妨碍型(debilitating anxiety)。前者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和焦虑的感觉;后者导致学生用逃避学习任务的方式来回避焦虑。
Horwits认为,语言焦虑分为:①交际焦虑,即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因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出现的焦虑。②消极的社会评价,即外语者在学习或使用外语时,因怕丢面子而表现出来的焦虑。③考试焦虑,即外语学习者在考试时所表现出的焦虑。
外语学习焦虑的一般外在症状有:手掌心出汗,腹部疼痛,心跳加速;其他的表现为: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发生语言的语音和节奏;说不出话,沉默不语;逃课;回避社交;在课堂上表现为:不敢抬头,尽量避免与老师目光接触,等等。
三、焦虑与中学英语教学
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到U形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能使学生维护适度的紧张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对学习不利。过低的焦虑使学生缺乏紧张,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激发不起学习热情。而过高的焦虑使学生的注意变得狭窄,注意的转移力降低,容易使学生紧张慌乱、行为失常、思维混乱,极大地束缚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整焦虑,使其服务于教学呢?
1努力营造和谐、积极、舒畅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创造性自由表现出来的重要心理环境,而不良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不安全感。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思维敏捷,记忆增强,从而使得心理潜能和创造性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发挥。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和谐的课堂气氛应具备以下特点:课堂关系的建立必须以课堂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可和支持为前题,而彼此接近、交流、合作等课堂活动能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可;团结、协作的课堂气氛能促进语言学习者共同进步;教师的行为决定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有凝聚力的课堂能使参与者感到安全和有信心。
2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多加鼓励,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使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思想坦露在教师面前,诚恳接受教师的评价。
3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英语学习焦虑。Oxford对课堂中师生交流形成和内容的研究表明:严厉的纠错和批评往往会使学习者焦虑不安。因此,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尽量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所犯的语言错误并进行自纠,从而相信自己是能学习和学好英语的。
4适度评价考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应对考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也应对考试成绩做出适当的评价,应多表扬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考试成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堂上教师应尽量组织师生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助活动,因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感觉自己是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就会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总之,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认识”和“情感”二个方面的统一,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尝试多种渠道与形式来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度调整焦虑,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完成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ane 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m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戴曼纯情感因素及其界定――读J.Arnold编《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李银仓论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J]外语教学,2005,(2)
对40年课堂教学改革发展阶段的审视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伴随在整顿恢复基础上开展的教育实验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1979-1998年)
前期五年,我国教育工作不仅做到了在高的平台上尽快恢复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解放了思想,振奋了拼搏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1979年起,我国教育工作者借鉴吸收国外教育研究新成果,用五年的时间对教育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清理。(1)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从“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到“在促进社会发展基础上实现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2)重申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地位。针对“四人帮”借批判课堂教学“三脱离”,以“开门办学”取代课堂教学造成教育质量下滑的严重后果,重申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重申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开始了关于教学认识论的研究,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探讨教学认识的规律,区分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的异同,旨在进一步掲示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3)开始推进教育实验研究。提出“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这一具有震撼力的口号,重拾在“文革”中被迫中断的“集中识字”“三算结合”“初中数学自学辅导”等教育改革实验,揭开了实践研究的序幕。
随着邓小平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我国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形成了20世纪第二次教育改革实验的高潮。
这个时期有四个重要因素为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一是教学论从教育学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二是国外教育理论尤其是欧美教育理论的引进,不仅关注前苏联教育家如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也开始关注欧美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以及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等理论。三是哲学、社会学界关于主体和实践等基本概念的讨论,加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引进所催生的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四是教育社会学、教育信息科学、教育统计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
这一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题、逻辑起点和研究域?对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批判性反思的视角是什么?在多种教育思潮、理论观点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寻求课堂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现代发展的新思路是什么?
这一时期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有四方面的重要举措。
其一,通过学术大讨论清理地基,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人们以主体、实践活动、系统、结构等新概念和新思想,对教学本质、教学中的主客体、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学习书本知识与获取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等关系,以及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问题展开了全面的讨论,通过理论的争辩厘清了诸多困惑。
其二,形成对课堂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深层认识。依托规模空前、议题集中、理念高位、各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实验,我国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策略、教学组织形式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上形成新思路和新观点。仅以实质在于揭示课堂教学进程结构的教学模式研究为例,王策三将具代表性的研究概括为这样几种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设置个人的学习情境,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提供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从发现探究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情感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学习的教学模式;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模式。杨小微则将教学模式概括为教学认知、教学非理性、教学的社会学、教学的程控、教学的导学以及教学的整体优化等模式。吴康宁从教学社会学的角度将教学模式区分为“指令~服从”型、“指令~交涉”型、“指令~抗争”型、“建议~采纳”型、“建议~参考”型、“建议~筛选”型、“参与~协作”型、“参与~合作”型、“参与~支配”型共九种。正是基于对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的概括,裴娣娜团队提出了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1995)。经验的概括提升又反哺学校改革实践,进而形成勇于改革的氛围以及良性运作的态势。
其三,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基础的拓展。《教学认识论》从教学哲学角度审视课堂教学,从邹有华的一篇文章引发成为北京市的一个研究课题,最后形成一个研究领域,对重建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基础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吴康宁关于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研究,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扩展到社会学的研究层面,揭示了教学的非理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突破。
其四,课堂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定位。基于主体教育实验(1992)、新基础教育实验(1993)及其他有关研究,特别是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明确定位于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人的生命自觉,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彻底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生发展的严重弊端,为学校发展创造活力,并为未来教育的构建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
这个时期的理论争辩和实践探索厘清了诸多困惑,从根本上颠覆了凯洛夫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对教学、认识、发展等基本概念的传统界定,在理性、宽容、多元的学术氛围下,迈出了重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域的重要一步。
(二)第二阶段:伴随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化(1999-2008年)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进入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8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战略,从而启动了自上而下、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有生机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进行跨世纪的思考。
这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与现实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升学竞争压力,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至于教育部将减负作为新世纪首届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的核心议题;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学校教育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
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理论层面,争论集中在如何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这场争论的实质涉及课程与教学改革要确立什么样的知识观、教学观、文化观和评价观,关涉课程改革的方向问题。
实践层面,由于教育观念未真正转变,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策略还有待形成明晰的操作思路,在教学的基础性、教学面向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文化性、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定位、群体发展还是个性差异发展、教学中的指导与非指导、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理论的迷茫导致实践中出现了诸多误区。
面对这场在中国大地从观念、内容、策略、方法到制度全面展开的深刻变革,如何从多种教育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中,从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关系中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规律和生长点,成为这个时期研究的主题。
其一,系统全面的理论构建。叶澜在《教育研究》杂志发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97)一文后,又相继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2002.5)、《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2002.10)、《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2003.8)三篇文章,基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探索对课堂教学进行重建。围绕要构建什么样的课堂,一批学者的专著问世。其中有陈时见主编的《当代中小学课堂研究丛书》,包括《课堂学习论》《课堂模式论》《课堂交往论》《课堂秩序论》《课堂管理论》等,王攀峰的《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王鉴的《课堂研究概论》,孙亚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李松林的《控制与自由:课堂领域中的权力逻辑》,丁谷怡的《重建课程文化》等。此外,还有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其二,借助专题性科研项目促进研究深化。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近50项国家规划项目,可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关于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及现代课堂构建研究,其中有郝志军的“教育实验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裴娣娜的“主体教育视野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2)关于课堂教学的类型研究,主要有申继亮的问题解决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卢家楣的情感教学、田慧生和李臣之的活动教学、郭思乐的生本教学、辛继湘的体验教学、李森的生态课堂、宋乃庆的教学智慧、刘力的研究性教学,以及成为研究热点的有效课堂、探究式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研究。(3)关于区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如张建伟的基于网络跨地域协作探究学习、韩清林的自主学习与发展研究等。这个时期还涉及课堂教学文化(徐继承)以及基于脑科学的教学效能问题研究(沈德立)。
其三,自上而下教育实验改革的示范引领。遍及全国的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为龙头,带动和推进了各省市及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主要涉及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教学认识方式、教学实践观、教学交往观、课堂教学结构观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体现。
这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态势是:改革转型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诸多争论分歧,改革的过程成为一场剧烈的锻造过程,催生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品性的提升及实践理性的升华。
(三)第三阶段:基于原创的超越,课堂教学改革的现代构建(2009-2018年)
这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党的十七大召开,确定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人人接受高质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构高品质教育,主题是“创新·发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首先是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探讨。聚焦于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叶澜认为,“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因此,思考学生发展问题应以“关系”与“活动”为框架。有学者基于主体教育实验,认为课堂教学是在实践与活动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过程,因此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文化性(裴娣娜)。有学者将课堂教学概括为“活动一实践性”“交往一社会性”“文化一价值性”三个维度(郝志军)。其次是确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问题。基本共识是:多视角讨论教学本质,揭示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及特点,探索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设计与策略的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效教学的水平评估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等。
其二,依据学生学习要素分析,形成解释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框架。有学者基于构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三力模型”中的学习力结构要素研究,认为以实现学生学习力发展系统三要素的深化及其在时空上的绵延,才能合理解释通过教学、在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发展与群体发展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有学者从实现学生深度学习角度,分析学生学习活动具有的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五个特征。有学者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强调语言、文化在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有些学者是从学科能力角度进行了针对性强的研究。研究沉淀为重新界定“学习”的概念,提出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能动的改造过程,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重点阐明现代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创新性。
其三,形成课堂教学进程设计的新
教师,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神性的职业,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师评职称论文,仅供参考!
初中教师评职称论文篇一浅论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摘 要: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这种专业的成长主要有三种形式:培训式、反思式、科研式。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师 专业发展 培训式 反思式 科研式
在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我认为,这种专业的成长,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培训式
这种培训当然包括省市的各类教材的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但还有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收效的培训方法就是:以老带新,加强团队配合。我认为,这是教师队伍中唱得最响,也是最好的一首战歌。年轻代表着希望,而年轻教师更是教育事业的希望,而教师的成长也如同学生的学习一样,需要老教师手把手地教,及时地、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真经。
(一)是否参加教研活动
通过教研活动,使本组教师熟悉这一阶段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并进一步完善目前手上所使用的学案:找出优势与不足。
(二)是否参加听、评课
通过听、评课的方式来向老教师学习,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因为此过程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教师的备课态度认真与否;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掌控程度;备课组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程度。同时,通过上完课,教师的自我评价:哪些地方发挥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完善等;以及教师之间的他人评价,都能促使学校形成有效备课的风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板开着一辆奔驰在公路上跑,突然见到前面有个求救信号,原来是辆拖拉机坏了,拖拉机手说:“能不能帮个忙,把我这辆车拉到不远处的修理厂修理一下。”“没问题。”于是拿出一根绳子把奔驰车的尾巴和拖拉机的头连在了一起,拖着拖拉机前进。突然,旁边飞过一辆宝马,里面还坐着一个美女。奔驰车的老板气坏了:竟敢飙我于是踩下油门。警察一看吓坏了,公路上有三辆车在飙车,一辆是宝马车,一辆是奔驰车,还有一辆竟然是拖拉机,谁说拖拉机不能飙车呢说到这儿我想,我们可以把宝马、奔驰看成是我们已有成就的同事,而拖拉机可以看成是年轻教师,在奔驰和拖拉机之间有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是什么是两个字:主动。年轻教师可以主动请教老教师,让他们帮你解决你所遇到的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反思式
教师的成长固然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但是年轻教师也不能过多地依赖于外界的帮助,而更应该对教学规律多做一些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说,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反思。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刍”,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再说,即使是向老教师学习,也需要将别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其实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从教师成长的自身机制及成长的方面来说是很中肯的。年轻教师要想追求“成长”的最大值,在“经验”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在“反思”上做文章。而实际上,没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经验,至多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上升不到理性的高度,对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另外,“教而知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有一种“征服世界”的冲动与激情,但与此同时,许多教学中的困惑也会接踵而来。比如:教学效果与你期望的总有一些差距,如何在短时间内填补这些差距呢一是,我们要及时地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如:记下你认为这节课满意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学生特别的提问。二是,考试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不仅是考学生,更是考教师。而考试分析更是一项严谨而细致的工作,我们可以将学生答题情况与教学目标加以对照,查缺补漏,(可以用一张纸把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地记录下来,贴在备课本的后面)以便下一轮教学的合理调整。所以,年轻教师应该以所带班级为单位,寻找试卷中共性的东西,因为共性的东西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重视了教学反思,年轻教师将会快速成长。
三、科研式
新课程要求教学、科研一体化,也就是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的科研化,科研的教学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从而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教科研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搞教科研能促使我们年轻教师读书、学习、思考,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提高理论素养,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一个不搞教科研的教师一定不会成长得很快,甚至会周而复始落入轮回,结果只能成为人们常说的教书匠。那么如何搞科研
(一)选择好课题
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是教科研工作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阶段。因为经验告诉我们,解决一个教育问题也许仅仅是个教育实践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一个有价值的教育科研选题,不仅决定着教科研的正确方向,而且必将提升教科研的水平,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效益。
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班级、自己的研究课题。比如目前我正研究的《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化学备课效果的研究》课题,就是从教师备课倦怠现状出发,让教师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备课体系,在角色上做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在教学上努力实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目标,在意识上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轻负高效。
(二)问题便是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讲义发下去以后,做了,收上来,一道道批好,课堂上再作详细讲解,学生老师花了很大的精力,可是结果常常不容乐观,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错误率依然很高。对此,我没有急躁,而是将它作为减负增效的课题进行研究。经过观察与调查我发现,原来是因为学生学习任务紧张,常处于应付状态,根本不可能每道题目都去慢慢思考探索,他们认为,能把讲义上要写的字写好就不错了,有些不自觉的甚至一抄了事,这样的训练效果当然就不好了。怎么办经过不断实践,我终于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学学练练再讲讲,学了新的知识点后,直接就在课堂上发下精编的讲义,当堂练习,学生边做老师边看,做完后老师马上讲解。这样,每个学生的思考密度和深度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减去了老师的批阅之苦,心灵之累,而且反馈及时,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减负增效。我自己也深切地感到,减少乃至于杜绝无效劳动,就能做到减负增效。
再比如说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我们也可以作为课题来探索研究(如:个别辅导、增加感情投入等)。
我们的年轻教师参与了教科研,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加强师生之间交流的途径,包括心灵和信息的交流,从而增进师生间的了解、理解和信任。
也曾记得这样一句话:如果把我们比作农民,每一个人就可能分到不同的责任田。不管自己所分的责任田的质量如何,我们都要靠这块地来谋生。所以,我们首先要适应这块责任田,而后想方设法地去改良这块地,最后让地里的庄稼来适应我们,按照我们的意愿走,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喜欢自己的课,但我们能保证自己有着一颗快乐的心,并以此去感染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分享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快乐,帮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淳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实验教学方法,2004:16-16
[2]徐卫东科学探究中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策略[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2-4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靳道芳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课堂气氛[J]教书育人,1996:12-12
初中教师评职称论文篇二试论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 要:作为初中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初中数学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改革始终是在课堂开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成为了课堂改革的新方向,以往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数学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新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教师的教学职能、授课方式、角色等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特别是要重新对自己的教学职能进行定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角色定位 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96-02
受升学压力及传统思想的主导,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呈现出典型的教师主导、教学本位的特点。这种围绕教师和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难以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1]近年来,新课改着重关注了学生“自我、自主与自觉”,强调了将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学习都与信息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使得现代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定位应当发生全面改变。只有教师确立正确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优势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渗透已经成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需要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其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实现开放式教育。学习过程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拓宽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实现师生的交互性。利用互联网及多媒体,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三是提升教学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软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机械式学习、练习、考试、成绩评估以及教学管理,提高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效率。[2]
2 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导入者
21 深入理解数学教学的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大量数学知识和信息给学生。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不足,知识水平不高,造成学生在面对大量知识时会感到无从下手。[3]为确保学生学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大量多媒体及网络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22 提高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能够为初中生创设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应当积极强化对初中生的能力培养,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目标。
23 强化多媒体技术下的知识导入
在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同时,容易造成教学活动出现时空分离、师生分离、教管分离的现象。[4]这样减弱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权利,弱化了教师管理强度,让教学活动太过于依赖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如作业的完成时间、修改和点评等。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语言、图像有效结合起来,再通过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结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邮件的发送记录来考核学生。通过树立引导者的课堂角色定位,教师能够确保教学的主导权,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3 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研究者
31 搭建高水平的网络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必须首先建立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包括建立网络学习课堂、制作电子课件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除了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必需的网络信息技能。目前,很多中学都为教师提供了个人教学主页,以此公布相关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尤其是开展网上讨论和答疑,更加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此外,电子邮件、学习论坛、多种社交工具等都可以作为师生开展学习交流的有力工具。在线传输课本学习文件,还能够将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
32 搜集并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并与书本共同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必须依赖教师“研究者”的角色定位。教师在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后,还必须开展后续的整理工作,确保这些知识能够对学生起到应有的帮助。[5]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还应该具备归纳、整理和利用知识点,然后再将重要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的能力。
4 由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监督者
41 强化学习过程的监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青少年的学习活动中,好奇心的有效利用非常重要。好奇心理通常是学习的先导因素,甚至强于自觉学习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元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出更多的“亮点”,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比如,说在讲解“一次函数图像”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呈现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同时,在屏幕上投影出方程式对应的图像,并让学生上台自由地操纵鼠标来画函数图。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来画,其他同学也能够更好地发现他们在画函数图时出现的失误。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42 强化学习结果的监督
在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监督能力下降。而叛逆情绪的存在使得初中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或是在课件学习中舍本逐末,过分关注花哨的模型图像。现代网络及多媒体的教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初中数学课堂的管理力度,大部分初中生的上述心理又削弱了学习者主体的参与力度。因此,传统教学管理者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由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监督者和促进者。在完成学习后,如何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的关注要点。除了常见的课上课后的测验外,教师还可以继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譬如,要求学生自己做PPT、要求学生对个人主页中的错误试题进行修改,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5 结语
目前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他们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时,学生常常容易迷失于网络游戏中,将对现实情感的寄托转化到网络虚拟空间中,反而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通过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融合途径,积极创新教学思路,敢于面对挑战,才能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教师只有积极树立知识的导入者、教材的研究者、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形象,同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手脑并用而不是过去一味地死记硬背,才能使初中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从而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00)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李保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1(03):101-103
[2]胡凤娟,王万良,王尚志高中数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02(01):162-163
[3]李保臻,孙名符,韩晓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国电化教育,2011,06(05):210-212
[4]魏登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J]科技信息,2013,05(04):257-258
[5]柳成行数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J]成人教育,2010,12(11):10-11
1专题行动研修板块。根据个人自愿申请,我被分到了第五研修小组。我们根据课堂教学问题确定了高段作文教学研究专题,在专家吴忠豪、唐懋龙引领下进行了多次专题性磨课、上课、教学反思,真实地体验了一节优质课打造过程。同时,在丁炜教授的指点下,我们小组确定了语文课堂观察专题研究。
2工作坊研修板块。我们欣赏了薛法根、徐鹄等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习了微格教学、课堂观察、网络数据库与BB平台使用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了在专家唐懋龙引领下的教学设计、论文撰写与修改等。在专家引领下进行“做中学”,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现代语文教学的理解。
3专家讲坛板块,由专家介绍各领域学术研究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有“现代教学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学理论与儿童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两个专题。其间,我们聆听了卢家楣教授的《新课改背景下从情感维度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吴忠豪教授的《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李学斌博士的《儿童文学的鉴赏与评论》、吴立岗教授的《作文教改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唐懋龙的《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沈大安的《阅读教学设计策略》、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性反思》、李振村主编的《推动儿童与文本的世界融合》、吴念阳副教授的《儿童教育学心理学》……这一列的专家讲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一扇通向世界最新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窗。
4拓展性课程板块。BB平台上提供了专家团队开发的“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和“优质课课例研究”两个专题的网络课程,我们可以在研修期间和研修后进行选择学习。这打破了研修期间课程内容的限制,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研修课程,并把学习延伸向研修后。
一、聆听专家讲座,更新教育理念。
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吴忠豪教授的专题讲座《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让我视野开阔,听了他讲座,我们思潮起伏。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很少去想“语文课程形态”这样的大事。吴教授引领我们从国际到国内,从精湛的教学理论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使我们明白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孩子们语文学习方法!吴教授说:阅读课不应教课文,而应该教语文。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考虑的是“教什么”,而教材内容考虑的是“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应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吴教授殷切地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要认真地、仔细地从原理上去思考语文课应该怎么去上这个问题。吴教授的讲座启示着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要在教材内容的分析上花大量时间,而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放时间让孩子们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并积累语言。其中,老师要把课文语言作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一对象,让学生学会用课文语言去规范、丰富自己的语言。我们要让阅读教学去加大语言理解感悟与内化运用的力度,而不要一味地去教课文内容。我会努力把吴教授推崇的贾志敏语言学习三部曲——“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正确运用到教学当中。
听过王荣生教授的讲座《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性反思》,学员们最大的感受是: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会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提示进行教学,不会多想什么。而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原来不会去想的问题可能也会去想想了。教一堂课要看它的道理,看“教什么”,看“怎么教”,看“学得怎么样”。评一节课也要把握以上三点,评课需要有理论支撑的专业评价。王教授告诉大家: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固然非常重要,而教师如果要想突破自己原有的水平就必须去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实际上只是个跳板,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原有起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花时间把目标中的教学重点走实,而千万不能设置太多的训练点带学生走马观花般学习语文知识点。教师的训练点设置多了,学生肯定是学不扎实、学不牢固的。
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研修,我逐渐明白: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阅读教学重视“表达”,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课文教学,设计各种形式的表达练习,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多赢。本次国培研修给我留下最深刻的理念是: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吴忠豪教授的报告依然在我耳畔回响。 “用儿童文学的方法展开语文教学,于是你的课就成为孩子共同的喜欢。”这是李学斌博士的观点。
二、走进名师课堂,领略人格魅力。
一直以来,我渴盼能有机会听到名师的课堂教学,本次培训让我梦想成真。从卢家楣、吴忠豪、徐家良、徐鹄、吴立岗……还有我们的班主任唐懋龙老师的身上,我充分领略了名师的风采,他们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精神面貌以及人生境界令我叹服。
徐家良老师用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思想认识、情感与语言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教材把握力,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作品的文脉,聚焦作品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情感。
沈大安老师围绕“阅读教学过程的常规设计”这一主题,结合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教学案例,向我们具体讲述了精读课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提出了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性策略和建议,以求达到“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的水平。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知道我们分六个小组完成《去年的树》板块教学设计,让我们学以致用。
从徐鹄老师的《名字的故事》教学中,我体悟到作文教学要变“为写而写”为“为用而写”,把每一次习作设计成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其成为学生们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先想好再说,先说好再写,拉近阅读与作文的距离,以阅读教学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已过古稀的老人,教材愿意无偿提供,不遗余力地做讲座、上示范课,精神可嘉。
薛法根老师《哪吒闹海》的教学令人眼前一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教学之窗。他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之后,请学生站在东海龙王、哪吒这两个人不同的角度上,向李靖说“闹海”这同一件事情,教给学生“目的不同,说的重点也不同”这样一种说话的方法,把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孩子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能耐,越学越儒雅。
走进名师课堂,如沐春风,如淋春雨,感受着名师名课的独特魅力,欣赏着名师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反思着自己日常教学的不足之处,真是受益匪浅。
四、参与专题研修,推动教学进步。
开班之后的第二天,班主任唐老师依据我们事先上交的最想研究的问题将全体学员分成六个组。我被分在第五小组,研究的专题是“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第一次小组活动时,全体成员经过研讨决定以《最让我难忘的一句名言》的教学为案例,开展行动研究。围绕这一课,在唐懋龙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先后两次对教学设计作了修改。上完课的第二天下午,小组结合教学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了反思,并再次修改了教学设计。就在15日上午,唐老师在百忙之中又指导我们进行最后一次打磨。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中,我明白了作文教学的目标陈述要清楚,目标的制定必须可检测,千万不能模糊。教师必须重视评价、修改的过程,评价可采用分层评价,即是否切题,事例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修改的方式可以多样,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徐鹄老师说过“阅读课要教作文方法、教语言表达。阅读教学不是让孩子们了解内容,不要在情节上兜圈子。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语言表达,学会运用语言。”让我更是深深理解了唐懋龙老师的话:“作文课要有阅读课做铺垫,学生才可以写出好的文章。”从中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时刻学习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今后的作文教学,我将把这次专题研修活动中所学到的理念一丝不苟地坚持下去。
四、导师引领指导,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怎样确定?在以往的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是许多老师最不花心思的工作,因为教师用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只要按课时划分一下就可以了。虽说有时也对某些目标的要求有些疑问,觉得太高太虚,却不曾将其当回事,静下心认真思考。当阅读教学小组在打磨课例时,徐家良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语文课是为孩子们上的,不是为听课老师上的,更不是表演课。目标都没有搞清楚,教学要走到哪里去?检测更无从说起。 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这一条,用抽象的概念去制定目标,教学效果是无法检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字斟句酌。只有明确的目标才可以检测。要站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各年段的要求上思考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目标。从目标上看一看,哪些教学活动有效,哪些无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要从目标上来,指向目标。而所有的目标又紧紧落实在语言上。看到我们制定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唐懋龙老师也纠正到:“正确朗读和有感情地朗读不是一个层面的目标。正确朗读是言语技能,可以通过训练达成。而有感情朗读是智慧技能,靠积累和感悟,训练无法达成,所以这就无法检测。无法检测的目标就是无效的目标。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是学习文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以这样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示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指导,让我们有“拨开云雾见日出”之感,如果每节课都有科学明确、可检测的目标,我们的教学也就不会“飘飘摇摇”了,评价一节课也就简单实在了。
五、盘点、亮点、起点,期待国培硕果。
此次研修班共开展专家讲座30次,专家引领学员打磨课例174人次,专题行动研究8次,研修工作坊活动6次,学员实践授课6人次,上海名校语文教学考察3次。研修班首席专家吴忠豪教授则结合对几所承办“国培计划”的兄弟院校的考察,“盘点”上师大首期小语研修班的四个特色——“主题板块式的研修设计”、“专家引领下的研修模式”、“自主参与的网络研修平台”和“创新性的教学案例开发”。他指出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研修,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教育学院院长陈永明在毕业典礼致辞中用三点——“盘点”、“亮点”和“起点”总结发言内容。他首先“盘点”学员们在15天研修培训中的优秀表现,满怀信心地指出每一位学员都是“智慧型”教师,从中可以看出广大一线教师的优秀。接着他指出学员们身上值得学习的“亮点”,他希望广大一线教师的亮点在实际工作中亮出来。他希望大学研究者与一线校长的“亮点”、一线教师的“亮点”进行互动,让大学为小学服务、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服务。他最后提出国培班的结业是一个新的合作的起点,上师大BB平台继续对学员开放,欢迎各位学员参与互动。他希望充分利用上师大的硬件与软件设备,促进教育发展,期待“国培计划”在未来能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课题研究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还要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但在发展趋势上,不少负责人不知道如何下笔。那么,本课题发展趋势怎么写
负责人可以围绕选题,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经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
课题发展趋势一般是在课题研究现状基础上对未来做合理的预估。比如课题涉及的产品或方法具体能应用于哪些领域,具体能应用到什么深度和广度,可以带来哪些预期效益。可以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当局的形势结合在一起来谈发展趋势。
比如: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之前,可以看到国内外的教育家们已经有了诸多的理论,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学、好学、乐学”到当代著名教授卢家楣的“情感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愉快教学”到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动机原则”,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我们进行此次课题研究的不竭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理念,为语文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崭新亮点。
选题不同,指出的问题不同,提出的发展趋势也有差异。建议相关人员多关注专业领域的文献或者综述,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知识储备,从而在“问题”上能够提出向什么方向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数学教学设计》、《学习与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论》是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范文贵。本书主要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小学数学学习理论等内容。
2、《小学数学教育学》是1993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镜清。本书是中小学学科教育学丛书中的一本,它既面对实际工作者,也面对教育理论工作者;既对教师,也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既对师范院校学生,也对业务教师,它可作教材,也可供进修研究之用。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叶季明编著,本书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学原理和数学科知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全书共分五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探究了如何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大内容领域、数学知识类型和数学课堂的基本环节来开展教学设计。
4、《数学教学设计》奚定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以数学课堂教学观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实践问题。写作上紧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鲜活案例,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5、《学习与发展》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毕业生,教育科学硕士、博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委教育评价专家员会委员,等等。
扩展资料: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