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当中都用哪些意象用法流露怎样的情感

古诗词当中都用哪些意象用法流露怎样的情感,第1张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且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下面就结合一些大家较熟悉的诗词来分析几个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一、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如: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

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如: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听雨》

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

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诗写离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从“无言”和“独上”中可见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单这时他抬头一看,只见残月如钩,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试想,连月亮都是残缺的,人世团圆又有何望月如钩又会在词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如果说游子是故乡放出的风筝,月亮就是那根线游子为什么不会迷失呢那是因为有月亮!月亮以其无垠的光辉照耀着游子也照耀着故乡游子抬头看见月亮心头生发出许多美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

三、登高(登楼,登台)

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

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此诗写他登台远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出“天地”即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写在广阔背景中,兀立着一位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赢得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强烈共鸣

月亮、月光—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由于“莲”与“怜”、“恋”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恋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 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 戴复古《月夜舟中》)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鸳鸯、比目鱼,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燕子---- 今非昔比、物在人亡

嫦娥---- 孤独、悔恨

杨花----离散、漂泊

杨柳----离别

日----暗喻明君

佩剑----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

流水----暗示年华或时光易逝。

长亭----离别

南浦、西楼—送别之地

登楼、危栏----常有思乡怀远之意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杜鹃 磁针——坚贞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高洁

芳花锁小楼,

大雨囚深秋。

风高花月夜,

梦断人惆怅。

不知昨夜时,

今朝幕思前。

该当今日起,

楼空愁满天。

愿笑昨日

花开时,

涙泣今朝

叶凋零。

风吹散,雨打乱,

恰似西风今又散。

------潮汐、花满楼

奉上。

注视:自己写的。

答案: 解析:示例:              七里香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分类: 艺术 >> 诗词歌赋

问题描述:

①古典诗词中常借助于某种意象来表达相同的感情基调(如借“月亮”来抒发思乡之情)。

②也有表达某种感情基调选用同一种或几种意象(如抒发愁情多借用“流水”、“残花”、“黄昏”等意象)。

③或者同一意象抒发不同情感(如古人写秋天,既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哀凉孤寂,也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向上)。

急求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说明的诗、词20句。(如选择②——离别的,请找出20句写离别的诗、词)

如附有出现这种现象的理由更好了。

解析:

不知道你收集这些诗句是为了什么,我也不指望拿你的100分,

我只是刚好翻到这篇文章,觉得应该对你有些用,所以摘录给你,

希望能有些用:

离别诗词与杨柳

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从汉、唐 以来,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将它摄入诗篇。“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见,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大家送行,走出长安都门,离人去了,长条折尽,春色又减去几分。“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这些离别诗都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肠所缠绕,被一种凄风苦雨的色彩所笼罩。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别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己的情怀。“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 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元朝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描写了郊外杨柳春光的美丽和易逝,以及送客时的惆怅心情。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抒写了浪迹天涯的诗人在旅途上盘缠郁结的愁思。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将离恨付杨柳,一片烟水凄迷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离愁别恨,浓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难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别离的悲哀流传到后世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情调,所以,成语中有“生离死别”一词,古语里有“悲莫悲兮生别离”的说法。这种暗色调的情绪,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作为意象,使得离别的伤感充满了春意与诗情。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喜时藏有景物。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