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写作的快感发源地
找到写作的情感发源地
作文的基本内在动力是激越的情感,作文指导自然应该从调动和调控写作的情感因素入手,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巧妙发挥情感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作用,从而把人的这种天赋作为吸收与释放生活的能源。由此,写出优秀的作文,就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且是可见可触的目标和现实。
那么,作文指导怎样发挥情感的天赋促成学生写作的良好状态呢?
置身情境酝酿情感
人的情感有时会处于静止和钝化状态,对一些事物习以为常后,往往就看不出写作的价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在这种状态中,肯定难有写作的激情,也很难写出好的作文。此时,若能创设一种情境,设身处地激活写作情感,写作欲望就会得到激发,其方法就是要心志专一,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调用、酝酿与命题内容一致的情感因素,通过联想,想象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引发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再略作布局谋篇,往往就能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例如,我曾以“排队”为话题,让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面对这个作文题,许多学生只是静止地从打饭排队,乘车排队,买东西排队,考试排名等方面进行构思,写作时大多落入俗套,写出的作文缺少生气,没有感人之处。当我指导学生置身情境,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参与写作,进行构思后,写作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角色情境中,回忆自己曾经“排队”的苦与乐,激动与悲伤,后悔与欣慰,重温自己与“排队”相关的切身体会,写作的激情,动力被唤发出来,从而写出了很多感人的作文。
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
有时,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也有心灵的震动,也激发了感情的浪花,但写作时仍觉思维不畅,究其原因,往往是感情还处于朦胧状态,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并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或在情感的发源地,找寻自己最有感触又与题目紧密结合的生活场面,这些能够感动自己的事例片段和场面,也往往能够感动读者,如果能够把这些让自己感动的事例和场面与题目紧密结合,使饱含情感的'印象清晰起来,写作的良好欲望便会产生,若再能升华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一篇卓尔不群的好文章就会诞生了。
运用“移情法”引发联想
人的感情是有规律的,爱屋及乌就是其中的一种规律,心理学上叫做“移情”,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曾非常明确地指出:“情感迁移是一种感情扩散、泛化现象,当一个人对他人有好感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经常使用的东西也会产生好感。这便是情感迁移现象。”写作时,由自己的喜爱或厌恶的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相反、相似的事物,分别叫做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相似联想,学生作文前,如果能巧妙运用“移情法”引发联想,常常会产生良好的写作欲望,从而进入一种良好的写作情境。
“移情”的具体方法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命题,将自己的感情外射到与之相关的人、事、景方面,通过感情迁移引发积极的写作情感和冲动。
例如,有一个学生根据“排队”的话题,写了一篇名为《要敢于“插队”》的作文,这位学生对打饭排队很反感,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由排队问题联想到了与之相反的插队问题,而他对插队和创新问题情有独钟,所以就写了插队。这正是运用移情法进行联想来启动写作欲望,打通写作思路的范例。该生在运用移情联想时结合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立意,跳出了众多学生单纯从“排队”的静止状态构思的惯性思路,激活了写作感情,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感悟,个性感受;既有创新,又言之有理,运用移情法功不可没
情感真切充沛有两层含义:一是情感要真,不能为情造文,更不能无病呻吟;二是情感要饱满充实,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要做到情感真切充沛,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事件真实,有感而发
有的同学在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可是写出来的作文却不感人,主要原因是叙述的事件不够真实。只有真实的事件,才能有感而发,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写的蔡芸芝老师就是实有其人,文中所叙述的七件事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因此,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才能不时被这些事所感染。叙述 第一件事“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后,作者写道:“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这种学生爱老 师,老师爱学生的感情就显得非常真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写记叙文或小小说的时候,也可以虚构,但这种虚构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即生活中这样的事确实存在过或将来会发 生),也非凭空编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即是如此。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强迫这些地方的学校改学德语,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二、抓住细节,精心雕琢
朱自清的《背影》何以如此动人?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父亲几次“背影”的细节,尤其是为“我”买橘子过铁道时的细节,作了细致的描绘。如:“我看 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对父亲外貌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拳拳之心,和父亲不顾年迈亲自为儿子买橘子的深沉的爱。生活中每个人的 外貌和动作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抓住这些细节作精心描绘,你的情感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何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表达真情,抒写真切体验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①,更是写作的实施者,所以作文教学活动必须尊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写作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对写作形式的构思与安排,对写作主题的感悟与确立,都不能够把教师自己的理解或表达强加给学生,不能够让学生运用他们不理解的形式作文,写他们陌生甚至隔膜的内容。否则,这些就会成为作文教学的枷锁,把学生牢牢地锁在作文活动奴仆的位置。体验性作文教学正适应这一需要,能够解放对学生的写作束缚,还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让写作成为自由快乐的表达。
一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实施依赖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主体地位的落实
1要求学生书写自己的生活体验,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的作文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学生的生活,把生活之泉引入作文写作,文章自然如清泉活泼生动,“体验”正是一条引“源”入文的好通道。我们的生活世界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经历,促成我们产生各种生活体验,从而不断调整、完善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从“体验”入手,正是对学生生活的尊重,对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尊重,“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②。体验式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作文内容定位于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不是教师指定的某一块;将写作动机从学生自身激发,使学生因为有“体验”要表达而作文,而不是要完成任务去写作;将作文写作扎根于学生生活与生活体验中,使作文成为一种交流的需要与生活的自觉,而不是屈从于老师命令与催促的应付。
老师们常说作文难教,学生作文空洞干瘪;其实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自己的位置,变“教师”为“导师”,引导学生把作文的镜头对准学生自己的生活,广开清泉之源,自然作文内容充实而丰盈。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③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写作对象正是学生自己的生活。
2作文写作中,学生聚焦自己的生活,以产生活跃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文教学活动形成积极有效的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④如果没有活跃的情感体验,学生怎么能够在预设的教学情境或生活中形成强烈的关注,激发积极有效的主体参与性呢反之,而失去主体参与意识,即便面对异常丰富的生活世界,学生也只是生活和作文教学的局外人,又怎么能够发挥主体参与的积极作用形成有效的情感体验生活的滋养被拧干后,作文也就失去了重量,写作就会成为敷衍,而不是表达,更不是交流。
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作文,都是作者能够积极参与到生活与作文教学活动中,深入生活的细节中,对生活事件进行真诚而活跃的`情感体验,在观察与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参与的积极作用,而这正是体验式作文写作的特点。积极有效的主体体验使参与落到实处,让作文真切地展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显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够打动人的表达必定是饱含真挚情感体验的。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人,教学中追求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与作文的创新能力
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评价起来一刀切,所谓优劣的区分,泾渭分明。这种对写作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标准的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学生的发展性,是对学生写作主体地位的漠视,只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受体”,这怎么能激起学生对于特定情境、生活与写作教学活动的积极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写作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性,就等于把学生视为没有生活体验的写作工具,事实上把生活、学生、作文两两相隔绝,这样的写作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表达”;而缺乏自主与个性体验的作文教学不能培养学生作文的个性与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体验式作文教学正是让学生的作文植根于现实生活,表达每一个学生个体对生活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应当是心灵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下个性化的自主表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用肯定、鼓励来帮助学生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写作。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⑤这正是体验式作文教学追求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体验”,把写作当作表达体验的需要
1体验性作文教学外延的最大化是生活,但它的实施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或者教学事件
1 语文说课稿中学情分析,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身心特点,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学情分析
剖析学生习作心理 通晓学生优势不足
1、从习作心理方面来剖析,小学四年级的儿童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依然保持着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所以,本单元的作文教学应从学生身边最为常见但又不为重视的现象入手,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如指导学生到菜市场或商场观察体验一次生活,了解以诚待人的内涵,然后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的体会等。
2、从习作习惯方面来概括,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3、从习作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四年级学生正处在辨证思维萌芽期,学生辨证分析能力不够完善,概括水平较低。因此,本单元的作文教学,要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练习,自主地述说,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4、从习作技巧方面来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观察的重要,已经完成了作文起步练习,能够独立地写一篇小文章。但是写作技巧尚不成熟,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生活细节的技巧等尚不熟练。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课文的教学,设计一些小练笔活动。比如观察一次人物对话,写一个片段,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变化;再如亲身做一件以诚待人的事情,指导学生注意描述生活的细节等等。
5、从习作评价的方面来观察,四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对于一些优秀的作文片段,往往只是知道很好,但不明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教学中应该抓住作文的亮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使小学生明白细节描写的妙处,明白描写人物的方式方法。
2 如何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作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可在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指导好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事开头难”,只要把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指导好了,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了。那么,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接触写作文,如何来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一、三年级作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对于低年级写作的要求是:“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对于小学三年级的习作不能要求过高,否则,不仅达不到要求,而且容易造成心理负担,这恐怕也是不少小学生“怕”作文,教师总觉得学生习作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三年级的作文刚刚起步,习作的关键不应该放在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而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想写,愿写,乐意写,激发学生乐写的兴趣上。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多观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文素材的提取来源之一是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之二是来源于说或听的间接的渠道,没有习作素材,就谈不上写作文。有的同学,正是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方才悟出意义,产生写作的欲望。
三年级孩子毕竟年龄还小,他们往往还不会观察,常常在观察中忘记自己的观察任务,被一些新鲜的对象吸引他们的注意,所以我常常带着他们去生活中观察,并教给他们一些观察的方法。在学完了《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后,我让孩子们去寻找秋天。告诉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由整体到部分,由人物到景物,由远到近或由上到下。我带领学生先观察又高又蓝的天空,天空向南飞的大雁,再观察蓝天下的树林及树林中的落叶,抓住枫树重点观察,启发学生想象随风飘扬的枫叶,最后观察远处的田野,农民伯伯的丰收景象,观察果实累累的果园,金**的稻田,这样由远及近的观察。观察完后,学生再来写作,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按观察的顺序写出比较优美的作文——《我爱秋天》。
(二)不断积累,调动他们习作的兴趣
大纲指出,低年级每学年要背诵3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三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指出了要重视学生的积累。学习一个新的词语,我总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出几个句子能把这个词语学以致用,我们班学生每人至少买一本作文选,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天读两个课外故事或看两篇作文,把看到的好词好句及语文课文里的好词好句抄在摘抄本上,中队还在教室的一角用小黑板展出了成语角,每天学习一个成语。这样一来,学生的大脑在不断地积累,再积累,到写作文时,他们就有内容可输出了,这种积累应该是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
第二,要注重作文的命题与选材
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生活,要写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写他们观察到的真实景物,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不手空话”的要求。
第三,起步作文教学要注重讲评,而且讲评要以激励为主
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还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件事就会更加关心,想再试一试,更希望提高自己。因此,我们的作文讲评要尽可能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文,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在每次的作文批改中,只要学生能把句子写通顺,错别字较少,篇幅比较长,我就给学生打“优+”的等级甚至“优++”的等级。学生哪怕有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我就给予表扬,给予肯定他的成绩,并在评语中写上“你进步了!”、“你真棒!”等等的激励话语。这样一来,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厌烦心理,而不是他们一听写作文就头疼,这样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写了。
3 怎样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作文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语言组织。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一进入三年级,就普遍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写话到写段,字数有所增加,还有从单纯的写话到一定的描写,语言上还需有所提高。
我们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许多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常常教师说,学生写,习惯于统一模式下的作文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
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学生围着《作文大全》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精彩何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3-4年级的习作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首先要注意命题和选材。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要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感兴趣的人和事。
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选择合适的题目,如:《我的妈妈》、《我想xx》、《一件小事》等此类题目,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进而树立起写作信心。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调重弹”,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其次,要创设情境,激发欲望。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如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各种班级活动开展的实况等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声、形、色的感观和新颖的直观形象,引导学生看、听、想、说、写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作文复习课之前,要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方式要多样,例如: ⑴故事式导入。针对三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上作文课,我就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听到的大概内容写下来,接着由老师讲个小故事,学生听得专心,笑得开心,然后让几个同学复述,最后再分头写作,这样大家都感到较顺手。
批改时,只要故事较完整,错别字不多就判“优”等,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⑵活动式导入。
根据三年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先选大家都能做的小制作、小实验、游戏等,让大家参与,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最后有重点的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也有话可写,效果较好。 ⑶情境式导入。
就是为学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象、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象等,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讲评时,可以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录音下来,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可以采用童话故事新编法命题作文。
在学习一篇童话的基础上,要求从新的角度或不同的侧面去重新考虑,设计不同的经过,得出与课文相同或不同的结果。如学了《乌鸦和狐狸》以后,可以出个《小乌鸦和小狐狸》的题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狐狸是否比老狐狸更狡猾?是否运用了比老狐狸更高明的手段骗取了小乌鸦的信任?小乌鸦是否吸取了老乌鸦的教训使小狐狸的鬼主意没有能得逞……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加生动、具体、完美地去想象,直到编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得法:注意观察、说话、思维、表达同步发展1在观察中指导复习的习作。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
4 如何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文让孩子们多练习讲故事——是最有效的方法。
您不妨试一试。如何写好作文?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
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也有人说,文章的本质就是表情达意,其作用的发挥也就是感染与说服。“情为文之经”、“感人者,莫先乎情”、“艺术即感情”等,好的文章必须表现某种强烈感情,对读者有强烈感染,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要达此目的,作者就要始终处于某种感情状态,才能由己及人,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联系到高考作文,其“基础等级”标准里就有一条,即“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是对作文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的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这里面的要点有两个:一是抒发出内心的真实情感,二是抒发自然,不过分夸张,不矫揉造作。那么,作文时,究竟如何捕捉动情点呢?下面,我们拟从四个方面谈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一、热爱生活,体察悟情是前提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凡情种种,不管如何演绎,我们能叫出名的,大体也都归结到这些方面。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包围在这样的情感场中吗?做学生的为成绩喜怒哀乐,做家长的为子女喜怒哀乐;视野再高远一些,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欢欣鼓舞,也为破坏民族团结的“台独”“藏独”“疆独”等败类而怒不可遏。所以说,只要热爱生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实关心”,认真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我们是不难体验情感的丰富滋味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从何来?从生活中来。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也只有热爱生活,细心体察感悟身边周围的种种情感,才能够培养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动情之处。所以说,生活阅历愈丰富,其情感体验亦愈丰富。作为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其情感体验不一定都是直接的,那么,间接的情感体验无疑也是重要的。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使学生体悟情感的有益渠道。翻开语文课本,扑面而来的,到处是炽烈而激荡的情感,不待教师阐析,学生亦可直接感悟些许。《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令人扼惋,《西厢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欣慰,祥林嫂让人下泪,《荷花淀》教人振奋------展开画卷,沉浸其中,涵咏其中,哪能不心旌摇荡,情感勃发呢?二、丰富情感,抓住要害是基础情感丰富,触发情感的媒点也就多了起来。思乡念家,望月怀远;建功立业,鹰虎振志。一草一木可洒泪,丝风片雨当欣慰。宇宙人生,让我们动情的物事真是太多太多了。如果从文体上去归结这些动情点,这当中亦有不同的侧重。如文学作品的动情点在人物,在情节,在作者及其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之情感,比较显明。我们就从记叙文、议论文及写景文的动情点上谈起,看这些文体该如何抓住其各自的要害,去捕捉动情之处。(一)记叙文的动情点记叙文是通过记叙具体的、真实的人物和事物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其动情点就在人、事两端,但由于“人因事显”“事因人生”,所以,人和事浑然一体,不能割裂分开。要想使人和事动情,得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人和事的性质要清楚。尽管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但一个人或一件事总要表现出来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吧,既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相应的好恶之感。第二,人和事的经历过程要完整。人生或事情的过程曲折、完整,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充分流露出来。第三,人和事的结局要可知可测。结局可知可测,情感才有着落,才能深化。街亭要“失”,林冲要上梁山,人物的性格才更鲜明突出,激发人的悲愤之情才更充分。第四,人和事的描叙要生动形象,突出细节重点,写作技巧的运用能很好地造成对人的情感的冲击。(二)议论文的动情点首先,观点要明确。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议论就是对人对事表明观点,亮明立场,不能模棱两可,分不清主次,看不出究底,让人无所适从。其次,道理要正确,正确的基础就是求真务实。《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人们常将“情”“理”并称,凡事讲究“合情合理”。“合理”了,才能说服人,打动人,理直气壮,情感充沛。再次,论据要新颖有力,论证要严密周全,这也有助于令读者动情。耳目一新的论据能让人怦然心动,老生常谈的论据则令人顿觉陈旧死板。层层递进,丝丝入扣的论证让人拍案称好,而那些结构松散,思路混乱的文章则让人读得稀里糊涂,不明就里。(三)写景文的动情点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近人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欣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伤悲等等,情由景生,莫不令人心潮起伏,情感激荡。景的明丽阴暗,雄浑小巧,繁茂残缺,自然人为,都能牵扯出不同的情感。因此,把握景的不同特点,揣摩景后那一双眼睛和一颗心灵,即可捕捉到动情之处。另外,要准确捕捉写景文的动情点,对沉淀千古的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也应该有所把握。如“明月”的思乡念家,“杨柳”的惜别深情,“冰雪”之忠贞高尚,“哀鸿”之苦痛流离等。这些意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特定情感符号,每吟咏起,就会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意油然而起。三、匠心独运,恰到好处是关键上面,我们其实只谈到了“知”情与“捕”情,至于作文时如何表达这种情,并且最终能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这就需要运用到必要的表达技巧了。(一)内容上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突出时代精神为主旨。我们可以义正词严的表达正义,我们可以豪情满怀的追求理想,我们可以情真意切的歌唱爱与奉献;我们也可以感伤生活的些许无奈,揭露人性的某些阴暗,抨击社会的某些不公等,内容充实,思想健康,关注现实,责无旁贷,就一定能够打动读者。(二)技巧上匠心独运,恰到好处1、情不可遏,直抒胸臆悲喜交加,爱憎分明,于叙事评人后,直接抒出,以情激情,干脆利索。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时候,直接抒情显得空洞、外露、直白,那就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了。比兴譬喻,外景和内心融合,加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文章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3、细节生动,渲染真实一滴水里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只有将微小的细节生动的描述出来,才能使文章真实感人。《背影》感人至深,其中父亲爬上爬下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令多少人泪眼模糊;一部《红楼梦》有多少精细微妙的心理描写啊。4、以小见大,升华情感作文能够以小见大,由己及人,对朴实的生活情感进行升化提纯,让情感的热流中闪耀出高尚的理性之光,无疑将更感染人。杜甫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大爱千秋,鲁迅先生因《一件小事》无情剖析自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5、排比反复,强化情感排比反复都能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情感,且形式整齐,增强文章的艺术美。排比可运用句子,也可用于段落。6、设问反问,引发想象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但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设文具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能提醒注意,引导思考,也能够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7、对比突出,善用人称对比显示差异,差异打破平衡,情感的起伏也在所难免了。今昔对比、贫富对比、美丑对比、顺逆对比等,都可引起情感的波动。第一人称真实生动,第二人称亲切关照,人称的巧用,也能使感情加深增厚。8、联想想象,丰富情感仙境梦境等美好境界,往往表达人们对美好的无比向往之情;未来之情则将表现的情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能将情加倍的表达出来。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一诗中,抒情主人公设想“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爱情何其坚贞!窦娥的三桩誓愿更加重人物的悲愤之情。四、积多储广,新颖别致是保障应该说,能够把真情实感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是会感人的。但是人生有限,情感无垠,人们能捕捉到的情感毕竟有限,而那些微妙复杂、不易捕捉甚或尚无名称的情感何止“千种(风情)”!许多“神秘”的无名情愫感受恰就隐藏在大千世界和艺术中,当人们一旦与它们相逢,无名感情可能会迅速被唤起,被调动,被激发,这就会让人情感激荡。因此,只有我们对感人的素材多积广储,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给读者以震撼。同时,积多储广,在使用的时候就有选择的余地,就能够舍劣存优,把那些新颖别致的素材用上,点燃读者的感情火炬。最后,积累这些感情素材的时候,倘能够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则使用起来会更加便捷。像爱国、思乡、清廉、正义、勤奋、节俭等,了然于胸,灵活运用,将会使文章情感充沛,涤荡心灵。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讨
在学生完成作文写作之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批改,这样既可以增加写作课的新鲜感,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写作教学中,老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散学生的思维。
摘要: 随着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传统语文写作教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求。本文针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要性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自主学习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部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提高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的要求,还是现代语文写作教育的重点。
一、高中语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刻影响高中写作教学,在课堂上以老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是高中写作教学中老师常用的方法。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理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写作练习与文化知识不同,它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做到的,因此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老师的主角地位相应地被淡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仍然比较单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不能发挥出来,阻碍学生写作思维的发散,最终导致其写作思维僵化,写作时难免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再者,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对老师产生影响,对教育之下的学生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习惯老师一言堂、布置写作任务,习惯老师主动和自身被动。但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学生写作优势没有被调动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心理都会出现问题,导致学生不会积极写作,从而降低写作效率,制约写作能力,不利于写作质量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命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老师不再是一言堂的主角,而是真正的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传统文化,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主动命题,为写作奠定基础。比如,给学生这样一个作文命题:“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认为重要的事情,然后在发言的过程中思考重要的真实意义,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有的认为保护环境是最重要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学生的思路。
(二)加强课堂互动交流
传统的教育课堂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虽然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在写作教学中,老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命题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形象的`表象记忆引导下对写作命题进行拓展和延伸,优化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完成写作的构思,为其进一步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课文《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景物写作的指导,通过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感受夜晚下的荷塘美景,感受文章中描写美景的优美句子,让学生学习朱自清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物的,运用哪些修辞手法,都描写哪些景物等,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描写家乡的美景,使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丰富作文,并对文章中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是好的修辞进行积累,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多样的素材。
(三)构建写作评改小组
为了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可以建立学生学习小组,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的时候,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将不同特点、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合理分配,这样有利于他们之间观点的相互碰撞,促进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学生完成作文写作之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批改,这样既可以增加写作课的新鲜感,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评改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比如,在完成“追忆童真、直面青春的僵化”的文章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换评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彼此对童真及青春的理解,并于无形中积累相应的素材,还能相互学习彼此写作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头,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将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使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完美地对接,用文字记录生活,在写作中彰显个性和特点,在生活中锻炼写作能力。综上所述,在现代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老师要与时俱进地改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写作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中写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乐华浅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86-8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