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和情绪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1)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消极作用时,该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面对困难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意志力加以调节和控制,从而使自己的意志行动服从于理智的要求。
情感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影响巨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随生活环境所做的改变为文化。我们的文化是精神促使肉体去产生行为的结果。精神促使我们去工作,又指导着我们身体的发育。最终我们会发现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
当然,精神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要想克服困难还得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所以,精神就是这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它要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伤痛、意外事故、衰竭的侵袭。我们感受快乐与痛苦、产生各种幻想、对事物的辨知能力,都有助于我们完成这一目标。
幻想和识别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它们还可以激发人的感知,使身体受它的支配。这样,个体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目标就为感知规定了限制。感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对身体有着支配作用,但是对身体并没有依赖作用,它主要由个体的目标和人生态度所决定。
显然,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受人生态度的约束。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帮助,态度是不会产生行动的,还需要强制的方法。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和人生态度是不矛盾的,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感知总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调整。
所以,这一点已经超出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围。感知的根源也不能用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进行解释和预测。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虽然关注的是心理上的目标,但是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比如,我们不会过于关注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而是关注焦虑的目标。
首先,情感过程依赖于认识过程。没有认识就没有感情。人对于自己一点都不了解的事物,是不会有任何情感体验的。人们平时说的“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情感过程对人的认识活动,也有强大的作用。情感是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比如,一个喜欢数学的同学,就会比别人更多地钻研数学,上数学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自己主动找来许多数学题来做,从而可能使他的数学知识更丰富,对数学比别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有,人的情感对意志活动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或阻力。在朝鲜战场上,邱少云烈士之所以能够坚持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是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挚爱,给了他巨大的力量。这就是情感的动力作用。反过来,意志活动对人的情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评价阶段(即情感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的问题;三是决策阶段(即意志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存在(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由于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带有主体目的性的事实关系,因此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行为关系是一种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价值关系,因此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事实关系以价值关系为导向,价值关系又以行为关系为导向,因此认知以情感为导向,情感以意志为导向;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
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意志的一个特征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目的虽然是主观的东西,但它却来源于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对于目的的选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也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在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和步骤时,要审定客观形势,分析主观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结果,拟定方案,编制计划,并开始进行反复的权衡和斟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可见,意志行动离不开认识过程,意志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在进行各种认识活动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例如,观察的组织、随意注意的维持、追忆的进行,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展开以及想象的形象化进程等,都需要意志的努力。认识活动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而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意志的支配。没有意志行动,不可能进行认识活动,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是1972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这项实验的对象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研究者让他们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房间的桌子上放着棉花糖。在研究者离开房间时,会告诉这些孩子如果能坚持15分钟等他回来再吃的话,就能得到至少2颗糖。这项研究是考察孩子意志力的。研究者发现,有些孩子抵制不了诱惑,等研究者一离开马上就吃掉了棉花糖。但是有些孩子想了各种办法,比如闭上眼,唱歌,跳舞,转移注意力,最后成功地坚持了下来。
通过对这些孩子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成功抵制诱惑的孩子,在长大后的表现也更加出色,人生更成功。比如,学习成绩更好,更受欢迎,工作后的工资更高,情绪管理能力更强,等等。
另一项是由威廉·霍夫曼主持的一项研究。他在德国招募了200个有传呼机的人,这些每天从早到晚会不定时收到7次传呼,然后报告他们当时是否正在体验某种欲望或刚体验过某种欲望,这次实验一共收集了1万多次报告。
经过分析,BP机响的时候,10次中有大约5次实验者正在体验某种欲望,2次是刚体验过某种欲望不久。这些欲望很多是他们努力抵制的,其中,最常抵制的欲望依次是食欲、睡欲、休闲欲(玩游戏,工作间隙休息一下等),接下来是性欲,再然后是各种交往欲(查看电子邮件,浏览网页,看电视,看手机等)。
根据自我损耗效应,研究者发现,实验者用掉的意志力越多,向下个诱惑屈服的可能性越大。
类似以上两个的实验,后续被专家们进行过很多次,得到的答案基本相似。那就是,自制力是我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力量,是人生成功非常关键的因素。
研究还发现,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核心都在于缺乏自我控制。比如,经常借钱花钱,冲动打人,工作拖拉,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长期焦虑,常发脾气,酗酒、失业、离婚、犯罪,等等。
这么看来,意志力几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当今世界的诱惑何其多,我们的意志力时刻都在接受着考验。那么,意志力是什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该如何培养意志力呢?意志力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这也就是《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一书要告诉我们的。该书的作者罗伊•鲍迈斯特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发表的论文,是世界上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心理学家之一。约翰•蒂尔尼 则是《纽约时报》科学专栏的作家,获奖多次。
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意志力是取得成功、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
一、意志力是有限的,对决策有重大影响。
1萝卜实验
鲍迈斯特在大学里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在进实验室前,先禁食,当这些人走进实验室的时候,房间的桌子上放着刚出炉的巧克力饼干和生萝卜。接下来实验人员把这些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吃萝卜的萝卜组,一组是吃饼干的饼干组,还有一组是对照组,什么都不能吃。
实验人员观察到,萝卜组的学生,有盯着饼干很久,最后虽选择萝卜,但吃的时候表情很不愉快的。有会拿着饼干闻一闻的,还有不小心把饼干掉在地上的。但是,大家都抵制住了诱惑。这组学生的研究结果是,他们需要动用意志力来抵制饼干的诱惑。
接着,实验人员会把学生带到另一个房间,让他们解答数学题。这些题目其实都是无解的,测的就是他们能坚持多久。
结果显示,没吃东西的对照组和吃饼干的学生,坚持的时间一样,大约是20分钟。受到诱惑的萝卜组,大约8分钟就放弃了。也就是说,他们成功地抵制了饼干的诱惑,但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意志力已不足以支撑他们坚持得更久。
类似的实验,专家们做了很多次,结果都类似。即,我们的意志力供给是有限的,我们每天都是从同一账户提取意志力的。
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决定的过程都会损耗意志力,只是因为感觉不到累,直觉上并不明显,比如,晚上吃什么,走哪条路,去哪里玩等等。但是,我们一整天做的事情都是存在联系的。比如,如果早上用意志力忍受堵车、甜食、烦人的同事、啰嗦的上司、顽皮的小孩,到中午抵制冰淇淋的诱惑,剩下的意志力就会越来越少,那么下班后更有可能因为小事跟家人吵架,更没有耐心。
因此,我们应该把意志力留给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都消耗在各种小事上。
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意志力是取得成功、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
2 决策疲劳
研究发现,做决策会损耗意志力。在损耗状态下,我们平时觉得烦人的事情,会变得更烦人,更容易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做事情更冲动,这也就是平常通情达理的人会对同事,家长,朋友变得不耐烦,会乱花钱,会吃垃圾食品的原因。
在书中有一个叫法官的困境研究。是说,在以色列的某个监狱有4个犯人要求假释。想要获得假释,需要上诉,经过假释委员(由一个法官,一个犯罪学家,一个社会学家组成)的成员讨论、研究、建议,最后由法官做出决定。法官也承担着风险,如果假释犯人再次犯罪,会对法官造成恶劣的影响。
这4个犯人都不是首次犯罪,每个人现在的刑期都过了三分之二,每个人释放后都要参加一个改造项目。但是,法官只能批准2个人假释。
根据这四个案子的描述,你觉得那两个人会被假释:
案子1(上午8:50聆讯):一阿拉伯裔以色列男子,因为欺诈被判有期徒刑30个月。
案子2(下午1:27聆讯):一犹太裔以色列男子,因为施暴被判有期徒刑16个月。
案子3(下午3:10聆讯):一犹太裔以色列男子,因为施暴被判有期徒刑16个月。
案子4(下午4:25聆讯):一阿拉伯裔以色列男子,因为欺诈被判有期徒刑30个月。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团队找到以色列的一所监狱,回顾了10个月里法官轮流主持假释委员会作出的1000多个决定。研究发现,法官的决策存在一个模式,称之为"法官早餐吃了什么"。
所有的法官都有一个明显的模式。上午出庭的犯人,获得假释的可能性是70%,傍晚出庭的,可能性小于10%。这么来看,上面四个案子里,案子1是最有利的。事实上,他确实获得了假释。对于案子4的人来说,概率是对他不利的。事实上,他的假释申请是没通过的。一天之内还有其他明显模式。上午快10点半的时候,假释委员会休息了一下,法官会吃一块三明治和一片水果,这会补充他的葡萄糖。对比在此前后的假释犯人,之前的犯人只有15%的可能性获得假释批准,之后的可能性是67%。午餐前后也出现了同样的模式。
审判当然是很费脑子的工作。这项研究表明:做决策会损耗意志力,意志力一旦耗尽,做决策的能力就会下降。如果工作要整天做艰难的决策,我们就会找借口避免或推迟决策,会偏爱风险较小的选择。
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意志力是取得成功、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