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美国通常用 academic benchmark 表示,还有用国内学者如崔允漷先生用 standards 。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见附 1 ) 。
教育部消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于 2022 年初颁布。按惯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年一修,现行 2011 版课标也即将终止。
课程标准是整个教学考试的依据,教材怎么编、老师怎么教、考试怎么考,都需要根据课标来定。
据权威人士透露,相比此前, 2022 新课标在教考方向上将有重大变化。其中核心变化,就是 “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 ” 。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逻辑?什么叫生活逻辑?
核心素养,抛开专业术语,简单来说就是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背后的专业修养。比如语文,除了学习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除了学会阅读、写作、表达这些语文能力,我们还需要通过语文的学习熟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熟悉近现代的革命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志趣情操和品德修养,这就是我们国家教育一直在强调的 “ 立德树人 ” 。
学科逻辑,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学语文就是语文,学数学就是数学,学英语就是英语,彼此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这是我们之前,包括到现在一直在实行的模式。
而生活逻辑,是强调从实际生活出发,我们的生活实践涉及到哪些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我们就以这个生活实例为出发点,来综合学习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换句话说,叫学科知识重组,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最后落脚到解决实际问题。
从学科逻辑到生活逻辑,这是学习和评价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关系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关系到学生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品质的形成,关系到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后培养的将是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 “ 人 ” ,而不是填装知识的千篇一律的 “ 麻袋 ” (见附 1 ) 。
3 月份《人民教育》专访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田慧生就历时三年修订,近期即将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
田慧生主任谈到:
这次修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突出课程育人宗旨。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 “五育”并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九年一贯设置课程,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前至一年级开设,完善艺术课程, 以音乐、美术为主线 ,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强化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是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 10% ,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是强化了学业质量指导。各学科结合课程内容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广度,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设置教学提示,增加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 “如何教”的具体指导。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 “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结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更好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的学科和学习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六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强化教材编写指导,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教研和培训提出具体要求。健全课程实施机制,强化课程实施监测和督导要求(见附 2 )。
新课标呼之欲出,稍等时日便可目睹其芳容。
世界上第一个华德福高中班成立于 1920 年 9 月,在德国的斯图加特,这也是这所世界上第一所“自由华德福学校”开办一年之后,这所学校根据鲁道夫·施泰纳的思想对第一批 6 到 14 岁的孩子进行了教学。随后,学校高中每年新增一个年级。该所学校一直由鲁道夫·施泰纳亲自领导其教师学院,直到 1925 年施泰纳英年早逝。
华德福最初的课程大纲是由鲁道夫 · 施泰纳设计的,遵循了他对人类精神成长规律的看法,以及 1919 年巴特顿堡教育当局的要求。随着学校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宗教背景中开设,课程大纲持续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在澳大利亚,对 “ 什么是一个真正的施泰纳学校的课程大纲? ” 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相关问题。有人认为所谓课程大纲,就是那些 20 世纪 20 年代从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传下来的记录在档的文件,就像斯托克迈耶( Stockmeyer ) 1965 年出版的和冯 · 海德布兰德( von Hyderbrand ) 1958 年出版的那些东西。
施泰纳给第一批老师讲的《人的研究》主要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体系来理解人这种生命存在。在《给教师的实践建议》里给出的 1919 年到 1924 年的课程大纲,也是基于上述对人的理解。
在华德福学校,不论教学内容还是实践操作,都基于 “ 人是不断发展的 ” 这个观点 (见附 4 )。
出于这样的考虑,通往儿童中期的七元发育模式开始展现:
I 幼儿园。直觉的最高精神世界,在其中发现了(物质世界)晶体的原型。永恒存在、先于时间 [1] 的世界,原型人物的童话世界。
II 一年级。灵感(呼吸、节奏)的精神世界,在其中发现了(以太世界)植物的原型。与时间相关的节奏发展开始 [2] ,具有发展特征的童话世界。
III 二年级。想象的精神世界,在其中会发现(星辰世界)动物的原型。当这些原型降落时,它们会显露在寓言中;当人超越自我进入这个边缘的精神世界时,他们就成了圣人。
IV 三年级。自我的世界,连接精神和世俗的体验。自我通过一神论(旧约)与精神世界相连;并作为底层世界(动物、植物和大地)的主人(看管者)与尘世相连。个体自我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一种合作分工(表现在建筑中)。
V 四年级。星辰世界。在外部体验中,这种体验与动物世界对应,在内在体验中则与北欧神话(第二代神)对应。体验划分为三元的思考、情感和意志(如语法);自我体验由整体划分为部分(如分数)。
VI 五年级。以太世界。在外部体验中,这种体验与植物世界对应,在内在体验中则与后 亚特兰蒂斯神话 (第三代神)对应。体验节奏和充满万物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世界。平衡与和谐。
VII 六年级。物质世界。在外部体验中,这种体验与矿物世界对应,在内在体验中,与感官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因果法则对应。体验现在是物理世界中真实的事件(历史而不是神话),是衰退和死亡这样的事实。 宗教体验是通过物质事件来表达的:基督教的起源 (见附 5 ) 。
上述文字是从两篇文章摘录而出(见附 4 、 5 )。尽管不很完整,但也能得出:华德福是有课程标准(不准确而言就是课程大纲),这个课程标准是初始由斯坦纳设计,后继任者依然遵循《人学》(或其他名称,例如 < 人的研究 >) ,来完成课程标准的设计。
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呢?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对存在的认知;
第二,理解周围世界;
第三,管理日常生活。
多元能力也会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解答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问题。多元能力包括七个纬度:
第一,思考与学习;
第二,文化认知,互动与交流;
第三,关爱自身,管理自己的日常活动;
第四,多媒体和多形式的识读能力;
第五,信息通讯和技术;
第六,职业素养和企业家精神;
第七,参与和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把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社区,也是我们此次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非常强调学习的乐趣,还有协作的氛围,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在学校里享受自治、自主,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见附 6 ) 。
本文摘录汇集若干文章,以给读者提供一个高瞻远瞩式审视教育的视角。
课程标准就是教育的顶层设计,设计品质的差异,决定了目标偏差的范围。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哈兰 · 吉尔伯特说, “ 我要感谢这位新的 “ 先验科学 ” 的创始人 (鲁道夫。斯坦纳) ,感谢他一生所做的研究,他把他之前的 先验唯心主义者 的思想力量和哲学完整性与现代科学的实用性和面向世界的本质结合起来。 ”
唯心主义不需要科学实证,因为它是先验的,无需证明的。 哈兰 · 吉尔伯特 阐述的逻辑存在基本的错误, 哈兰 · 吉尔伯特 用对的语言结构说了一句逻辑上的错话。
有比较才有鉴别,真假高下立见,不用笔者多言。
喜欢的读者,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您的喜欢是笔者前进的动力!
附:
1 、课程标准
https://baikebaiducom/item/ 课程标准
2 、教育部:小学初中教学考试 2022 年将发生重要变化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652647770877419&wfr=spider&for=pc
3 、重磅教育资讯:即将发布 2022 年新课标: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前一年级开设!
https://xwqqcom/cmsid/20220320A02KKK00
4 、三元书荐 | 《面向未来的中学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cFppyhEexBwMeRfj3waycQ
5、 三元书荐 | 《探源》 - 孩子的入世与现代教学法的发展之道
https://mpweixinqqcom/s/GvnLye5Y0a3TFjmly8c4VQ
6、 “我们要的不是世界第一,而是孩子的未来”芬兰最牛校长解读“新课改” | 芬兰教育概述
https://mpweixinqqcom/s/KW39Fn1AHkNR9mFi1G13PA
导语:儿童0-7岁正是意志力最具可塑性阶段,因此孩子总是不加思索的行动,只有在7岁之前发展出足够的意志力,才能在日后的智性学习里用逐渐高度发展的意识来平衡一部分早期培养起来的意志力。
一.意志力是什么
01
在华德福教育里,有很多的平衡关系,其中意志力和意识发展是一对平衡关系,意志力存在于人的四肢当中,是一个人行动的能力。意志力在未来的朝向是人的道德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是意志力的典范,他们可以长年累月的从事乏味单一又特别辛苦的耕种活动,因此大部分的农人的意识是混沌不清的。当一个人的意识被高度唤醒时他的意志力就会随之减弱,他们就很难像之前那样继续长期从事辛苦的农事劳动。
02
身体层面来看,从上而下分别是:
1、头部——神经-感官系统;
2、胸腔(心)——韵律系统;
3、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四肢等——新陈代谢-四肢系统。
然而,实际的发展顺序却是从下往上的:
1、0-7岁是四肢意志的发展阶段;
2、7-14岁是胸腔情感的发展阶段;
3、14-21岁是头部思考的发展阶段。
所以0-7岁的小孩子身体容易一直处在动的状态中,这时他的情感和思考是在一个冬眠状态。我们如果提前唤醒孩子的情感和思考,比如有的孩子能报出很多植物名字,恐龙名字,那其实这个孩子就已经被唤醒。如果孩子被给到太多信息,他的以太力就停留在头部,而下不去。
孩子的感受部分(feeling)是被父母很重视,父母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被迫说自己悲伤或其他,但其实孩子在幼年并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以太力就会停留在韵律系统,而下不去到四肢系统。
儿童0-7正是意志最具可塑性阶段,孩子总是不加思索的行动,只有在7岁之前发展出足够的意志力,才能在日后的智性学习里用逐渐高度发展的意识来平衡一部分早期培养起来的意志力。
我们的一生只有7年的时间来发展意志力,却有后面几十年的时间来进行智性学习,因此我们就不难抉择是否要在这宝贵的七年中让孩子过早的智性学习。
03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这个过程发展得很好。但今天,时代不同了,父母也不同了。今天的世界不再是对小孩那么友好的、适合小孩的世界。
今天,很多孩子被给到太多信息,喜欢跟成人待在一起,说话停不下来。
每一阶段都是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在这阶段的发展里面蕴含非常大的智慧。如果跳过某个阶段,会带来致命的问题。现在太多的孩子的状态就是头部过度唤醒而四肢意志部分过分沉睡。这个情况可以被修复,被唤醒的头部可以让它再退回沉睡状态一些,感受可以不那么强调,而意志可以再强化一些。
有些人认为“我的孩子有很强的意志我让他做什么他一定不做什么”,那其实是固执,不是意志。意志的含义比这个要深得多。
想象你在家,有人在敲门,你会想:是谁呢?我今天没有客人啊,可能是邻居?这样的过程孩子是不会经历的,孩子一听到敲门声,就会走过去。他会不带思考,马上去反应。所以孩子的意志部分总是等待着随时做出响应。
二.发展的七个阶段
认识到意志有这样多层次的含义非常重要。Steiner把意志情感思考称为心魂的能力,意志是最新发展出来的能力。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前两种的意志是与生俱来来的,是无意识的,后五种带有一定的意识但是很多时候也是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
(1)本能
完全无意识的,与生俱来,不受我们的控制,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存活下来。这部分的意志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人的一生都有这样的本能。
(2)冲动
是意志的第二个层次,它为我们准备好去做某事。比如饥饿就是一种冲动,玩耍是非常动态的冲动。
五岁之前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这两个意志层面里面,这两部分的意志是具有共性的,非个性化的。
越小的孩子越依赖前两种低的意志在行动,他们的意识处于混沌的状态,他们分不清周围的人和事,在感觉上觉得什么都是一体,这时候的孩子也是一个纯的感官体,他不加提炼的吸收周围的一切,这时候的孩子模仿的能力是最强的。
稍加留心在三岁前的孩子身上很容易看到这种显像的模仿,三岁之后孩子的模仿越来越有深度,他们不止是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他们会去模仿成年人的语言、习惯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态度,为了能够成为值得孩子模仿的榜样,这也正是我们不断提升和改变自己的动力。
(3)欲望
意志的第三个层次,欲望通常不是那么具有意识但是从这个层次开始意志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比如对事物的喜好,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某样东西,喜欢某个口味,我们并不清楚是为什么。如果人只是基于欲望去做事情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基于本能通常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欲望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它同时也是通往各种体验的一扇门,它带领我们经历体验,也会带领我们经历一些错误。我们从错误中学习,从而提升。
(4)动机
意志的第四个层次,动机通常是我们做选择背后的东西,它有的时候具有意识,有的时候又不那么清晰。
五岁以后孩子的玩耍逐渐加入动机,他们会在玩耍之前在脑海里构画图景。
一开始是根据看到的材料来形成玩耍的图景,然后他们就会先有一个想法然后根据需要去寻找材料,再大一些到了六岁以后他们的游戏中就有了计划性,他们甚至在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今天要玩什么,和谁一起玩儿,有时候她们还会延续前一天的游戏继续玩耍。
(5)愿望
意志的第五个层次,愿望是我们存在的核心,我们经常会在心里产生一个美好的愿望,同时这个愿望又是会不断变化的。
我们总是想把事情做的更好,但是最终发现总是不那么完美,这对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很多的孩子在低龄阶段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能接受事和物的不完美,可是他们正在成长和发展中,能力有限,有很多事情他们的确做不到,而不完美的物品在生活中又随处可见,这也是孩子产生情绪的一个原因。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传达一种思想我们不必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但是我们总是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愿望就是促使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的动力。同时愿望也不是总是能够被实现的。
(6)决心
意志的第六个层次,它把我们没有实现的愿望汇集起来,是一种强化了的愿望。
(7)决定
意志的第七个层次,通常我们会在这个层次来把我们的意图变为现实,但是这个层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他需要我们不断的强化自身的意志,最终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行动力的人。
学龄前的儿童意志通常发展到第五个层次,后面两个通常要等到孩子大一些才能开始发展,甚至成年以后才能具备。
三 孩子意志发展的呈现
从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意志是多么有创造力。所有能动性的东西,都跟意志有关。意志致力于走向未来。你可以看到它们都在带着我们朝向未来。可能它基于过去的经验,但总是带着我们往前走。
01
0~25,模仿mimic
小孩子主要基于前两种低的意志在行动。那他就会把他遇到的事物全都吸收进来。
02
25~5,回响echoing
从两岁半开始到五岁,有点不一样了。不仅仅是模仿,有一点回应了。他不会做得跟父母老师一模一样。他吸收周围事物,再以他的方式反馈出来。如果孩子看过**,他第二天就能玩出来。所以幼儿园里有孩子看过电视**马上就会被老师发现。他把他吸收到的东西他的经历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出来。
03
5~7,转换transform
更少基于模仿去行动。有动机在里面。经常把他经历的东西,他会提炼一下放到自己的背景之下。举例一群建筑工人在造房子,他不会也去造房子,他可能去玩一个开饭店的游戏,但他的嗓音语气姿态可能是建筑工人的样子。这是一个信号,他已经有一个独立的感觉,虽然还没有意识到,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能很好的去运用它。但他在告诉我们他已经有独立的能力。
所以两岁半的孩子跟你说不的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当真的话你就错了。第一次听到孩子说不你可能觉得好笑。第二次听到时你可能就跟他较真了。那你就是在教他争论。比如我对孩子说我们去布置餐桌吧,孩子说不,那我就把刀子叉子放到他手里,然后他就去布置了。孩子是直接去做的。
04
5~7岁,动机这个层面浮现。
孩子会因为想要学一门手艺或技巧而去学习。他们希望有更多体验,希望能很好的做一件事情。第一次能够理解目标和目的,他会朝着某一个目标去动。孩子通过成年人的意志力而被教育。这个部分对于家长和老师去理解他非常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意志,但他不知道如何引导自己的意志。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知道如何引导。他通过模仿成年人如何引导成人自己的意志来学习。如果成年人一直在孩子周围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健康的意志,孩子就能学到。如果成年人一直拿着个手机或电脑,孩子的意志会越来越弱,对于参与这个世界的冲动也会越来越少。
Steiner说,在将来,教育将不再依赖于智性,而依赖于意志的发展。将来将有很多机器代替人类工作,也有很多东西是早已做好的,而不再需要你动手来做。很多时候你为什么用手机电脑是因为你没有其他事情做。我们依赖科技为我们做事情,这样我们的意志就越来越弱。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美的星座的图。在早上她把这图展示给学生时,学生都拿出手机拍照。然后她说不能拍,请拿出笔来自己画下来。当你拿笔来画的时候,你内心有些东西就被激活了,心魂被带出来。但当这个老师一走出教室,他们又拿出手机来拍照。
05
很多时候我们都意识不到我们在削弱意志。
有一次我让一个爸爸生火,但很久都没有生起来,因为他没法上网查怎么生火。如果我们一直不去运用意志的话,我们会变得瘫痪。每次我们使用机器代替你的工作时要多思考,要做其他事情来弥补。依赖机器的方式孩子就学会不去使用他们的意志。科技是一种非常棒的东西,只要我们是有意识地运用它。
四.如何强化孩子的意志
如果我们的手指如饥似渴地做编织,当你动起来时,你的手指在非常有韵律地运动。这让意志强化,同时让你得到休息。当孩子看到成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时,这是他们能理解的。今天的世界是孩子往往无法理解的。 孩子其实很喜欢看成人做编织,他能够理解(如果成人看手机孩子无法理解你在做什么)。
6岁孩子和14岁孩子都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但6岁孩子是想知道什么是生活,而14岁孩子是想知道什么想法在启发你生活。当我们在孩子周围使用意志时,你很活跃地参与这个世界的生活,在一个孩子能理解你在做什么的前提下,他们就会通过模仿学习到。
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总是很忙碌,但要做的每件事都有目的有实用性,孩子才会得到启发。我们要这样做,才会让孩子与意志产生连接。今天的时代孩子们的意志都比较弱。建立一个在孩子周围工作这样的环境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意志力?可以参考以下8个指导原则:
01
健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幼儿园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节奏清晰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在强健孩子的意志力,健康的生活节奏最具有疗愈性的。
每天有不同活动,一周一周不断循环。在家你也可以这样做。一天你去散步,一天你洗娃娃,一天做烘焙。当然你不会每天一直跟孩子做这些。但孩子会很安心于这样子的节奏,他们对此可以预期。他们会与时间有连接,进入一个健康的流当中。我们都是在跟孩子的意志工作,当孩子成年后就有很好的习惯。
02
做事情有始有终,总是有一个清晰的开始和清晰的结束。
如果你要在班里做缝纫,你要拿一块布,针,找一个颜色的线,我的剪刀到哪儿去了呢(到处找)?这样的方式的话会让孩子很紧张,也让自己紧张。在做事之前把所有东西准备好,整理一个缝纫篮。烘焙的工具放在一起。样就满足了孩子要去做事的愿望。也给了他们清晰的图景,怎么开始,怎么结束。
03
做事情的时候专注于当下。
当我们在打电话或用电脑时,孩子就会变得高需求,会有挑战行为,因为他们会感到你消失了。你没有在意识中hold住孩子、跟孩子在一起。
04
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今天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不停的玩。但是把孩子带入工作、任务、家务活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把这些活当作一个特权带给孩子。常见的现象是,老师会跟有不好行为的孩子说,你现在跟我过来做点事情吧。其实孩子非常需要动起来去做事情的。但如果孩子感觉到我们跟我们要做的活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的话,那么孩子也会不愿意工作。在我的班上我总是选表现最好的孩子去做事。其实我们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工作是非常大的特权,能够去转化物质。
孩子的个性比父母更强的话是有点危险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地球上有任务,甚至等不及要去做了。有没有听过孩子对你说他是大人你是小孩?他是迫不及待想跳进他的人生中。我们需要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上有他们的位置,这个世界欢迎他们来做事,他们将对社区有影响有改善,他们将能为班级同学提供服务。所以如果我们在孩子年幼时训练孩子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意志,孩子就能在成年后为世界做一些什么。
比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除了玩耍都会承担一部分日常的工作,比如清洁、打扫、收拾整理。
我们发现一些在玩耍上有障碍的孩子,当他们不知道怎么玩,经常处于兴奋无序的状态时,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工作一段日子,比如厨房的工作,各个环节前准备的工作等等,当他们再次回到游戏中的时候,他们的玩耍品质会有明显的提升。
孩子们总是把在生活中吸收到的内容在玩耍中呈现出来,因此通过孩子的玩耍老师很容易看到这个孩子在家里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05
手工活动。
比如木工打磨和锯,手工的编织等等。
我们要不断地做一些对孩子来说是正确的事情虽然对我们来说困难的事情。当我们去做这样的事情时,孩子是能感觉到的。有时他们说恨你但他们心底是知道的。他们就会去做需要的事情。他们会在我们用完烘焙材料之后注意这些材料是否都收好了。他们有第一手的使用工具的经验,他们就会对工具非常珍惜。甚至成为使用工具的专家。
今天非常难的一件事是父母去信任孩子。如果我们教孩子使用一件工具,孩子是能够很好使用它的。我们也经常担心孩子的未来,而忘记珍惜当下。但通过建构意志,我们给了孩子一件非常棒的工具,这个工具会陪伴孩子一生,这比直接给他们铺路要好得多。所以我们要克服自己的恐惧,也要有意愿去克服自己的缺点。把力量和信任带给孩子。我其实不是个木匠,我是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如果我当时不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就不会学会,孩子们也不会有这样成为成人的合作者的体验。
06
户外锻炼。
07
延迟满足。
在现在的物质化时代,延迟满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我们总是很容易就会获得很多的物质享受,孩子们的任何一个要求也总是能得到立刻的回应,没有经过努力,没有经过等待获得的物质满足感稍纵即逝,他们又会有新的渴望,而且会不断升级。
因此我们鼓励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做玩具和孩子一起制作任何我们能完成的食品、物品。妈妈们可以给孩子缝娃娃、缝布偶、爸爸们可以做一些木制的玩具,这些手做的东西带有温度,带有爱,而且必须等待,或许妈妈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娃娃,爸爸要用好几个星期的晚上才能用小刀削出一把木剑。这所有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意志力最好的锻炼。
08
强健孩子的肝脏。
肝脏是我们身体里主管意志的器官,具体方法:
(1)早睡,孩子晚上最晚入睡的时间不要超过九点,之前能再早些入睡更好。
(2)细嚼慢咽,减轻整个中间部分消化系统的负担。
(3)早上不吃糖。
有句话说“罗马非一日建成”,孩子的意志力培养也一样。意志力的培养与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除了需要持久坚持,掌握意志力发展的规律作为行动指南和原则指导,可以避免在培养过程中无方向感,日常生活中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时机选择项目进行培养、强化。
在环境创设上,瑞吉欧教育模式和华德福教育模式共同特征是注重自然环境的营造,倡导创造性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1、自然环境的营造。
瑞吉欧教育模式和华德福教育模式都注重创造与自然相连的学习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的场所。倡导使用天然材料和自然元素,如木材、石头、植物等,营造出具有温馨、舒适、自然的学习空间。
2、创造性学习环境。
两种教育模式都强调提供创造性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参与实际的、真实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如艺术品、手工制品、自然物品等,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两种教育模式都倡导灵活的空间设计,以满足儿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提供不同功能区域,如工作站、游戏区等,以支持儿童的不同学习活动,并鼓励儿童自主选择和探索学习环境。两种教育模式都注重环境的布置和组织,使学习环境清晰、整洁、有秩序。
瑞吉欧教育模式华德福教育模式的不同点:
1、注重培养主观能动性。
瑞吉欧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穗空生应该主动地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这种教育模式通常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社交能力为重点。
2、注重身心和精神健康。
华德福教育则采用旦简多学科的综合课程,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和情感培养。华德福教育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道德、心灵和智力方面的完整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注重课程实际。
瑞吉欧教育模式更加灵活,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如开设各种实验、猜迟瞎研究等课程,以及组织各种社团活动等;而华德福教育则更注重孩子在学习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通过保持稳定的教育环境和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来实现。
华德福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幼儿在55~7岁之间,有一段被比喻为“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幼儿会在此阶段经历很多的蜕变和发展:身体的快速增长、意志力唤醒、未来的情感萌芽、清醒意识出现、想像力蜕变为想象力、未来的思想出现、思考第一次演变……等等。 这些会导致幼儿空前的危机感、挫败感,产生“无所事事的状态”,所以有人称之为“无所事事期”。
究其因,最重要的还是: 伴随着幼儿身体快速发展,其沉睡中的意志力被唤醒了,这样,加上之前被唤醒的思考、情感,精神世界的三股力量就同时强烈的作用在幼儿身上了!
其中,思考层面,由图景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变,情感上有榜样模仿转向追随权威,意志力主导的行为举止是否合乎“标准”也在考验着每一个幼儿。很显然,三者完美的融合下的行为举止,是需要时间的。
多年幼儿涂鸦画观察的我始终坚信,会在涂鸦中见证这个“巨大的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终于在一个5岁八个月男孩 近期一系列 涂鸦画中看到了。
说实话,日期最早的这张涂鸦一开始被我忽略了。 但是 它却准确形象地显示了男孩灵魂三要素初次融合的时间、曲折过程。
画面包括两部分,一个小孩儿和一个黑框。小孩儿的头部最上端也是黑色半圆形,和右边的黑框里的内容巧妙对应。黑框里三股力量融合后,曲折前行,最后合为一个完整的圆圈(即:自我)。更为精妙的是,三股力量也做出了颜色标记:蓝色力量是深沉的代表刚刚被唤醒的意志力,红色力量正是血液循环系统唤醒的情感,最后一个就是理性的没有任何色彩的思考了。
接下来……
外层的这个大大的方框就是正在快速发育的躯体,上边有头,下面有还没发育成熟的下肢(只是两根线)。然后就是伸向四周的众多的上肢了,这是很多五岁后孩子涂鸦画中常见的形象。这些犹如“千手观音”的上肢,很形象的说明了“刚刚唤醒的思想和意志力磨合下的行为举止的不协调性”!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肢体动作上的冲突特别多,而且更多的还是无意识下发生的。
再看下面……
这张涂鸦更好玩,它表明:当人处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情感)对立时,焦虑的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行动)! 图中的两个小人(思维/情感)此时正是背向而座!
至于如何应对这段困难时期,华德福教育里有许多好的策略,不再多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