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的发展特点和舞蹈技巧

民间舞的发展特点和舞蹈技巧,第1张

民间舞的发展特点和舞蹈技巧

 我国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下面是我整理的民间舞的发展特点和舞蹈技巧,欢迎阅读参考!

 一、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广阔的居住区域和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汉族民间舞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地区特色。北方的传统秧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和山东秧歌之分。南方流行花灯有云南花灯、广西彩调、福建采茶之别。北方的民间舞多具古代刚劲之遗风,南方的民间舞则以绮丽纤巧、婀娜多姿见长。地处黄河、长江之间的淮河地区的花鼓灯,兼取南北之长,形成刚柔相济,男子矫健,女孩俊俏的特色。汉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龙舞,更是腾空飞舞,千姿百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龙舞、狮舞、高跷、鱼灯等尽显风采。

 其它55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小,但居住面积却占中国总面积的50-60%。一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和边疆等地,自然环境相差很大。这些特点在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反映出来。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各种舞蹈形式。如北方牧区的蒙古、哈萨克等民族,舞蹈多表现游牧生活,动作刚强,节奏激烈,南方农业区的壮、黎、哈尼等民族的舞蹈多表现采茶、舂米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舒缓。民族杂居地区中,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较多,“象脚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间舞蹈,但邻近傣族居住的景颇、阿昌、德昂等地区的民族也盛行“象脚鼓舞”地处西南的苗、壮、侗等民族普遍流行芦笙舞、铜鼓舞和师公舞。在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龙舞、狮舞,在侗、布衣、苗、羌等民族中也流传甚广。另外,在我国东北的蒙古、满、达斡尔等族,至今仍有不少萨满祭祀舞蹈的遗存。这些民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它们表现了劳动者的理想、情感和爱情,或热情奔放,或轻柔细腻,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具有淳朴自然的情感特征。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三、民族民间舞蹈技巧

 (一)技巧风格化

 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

 (二)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三)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

 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把理想、信念、追求等精神借这一形式表态出来,成为其历史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古老的民间舞蹈,才正是根植于民众的艺术,因为它即是由民众创造、民众欣赏,又要由民众保存、民众发展。愿它永远生根在人民群众中间,永远出民间舞蹈耀

;

现今存在的民间舞蹈是经过人类进化、发展,并由若干代民间艺人和专家加工、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保留下来的。这一古老艺术之花之所以青春永驻、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把信仰、理想、追求等等方面的精神现象借助这一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其历史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之一。一曲起,干人舞,锣鼓响,脚下痒,“演者未跳我先跳,未见歌声先见好”的动人场面,为民间舞提供了表演机会和表演环境,促进了民间歌舞的发展与繁荣,也为民俗活动增添了内容与活力,这是舞台上创作的民间舞作品永远也替代不了的。

民间舞蹈的广泛性

民间舞蹈的广泛性是指民众的广泛参与度,即以民众为主体、在民众中形成、并以民众自手为主要目标的舞蹈活动。民五掌握和应用舞蹈手段,通过舞蹈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来表现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民间舞蹈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起源于劳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需求。大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之邦,则民间舞蹈呈兴旺发达之势,这是历史的规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自娱性民间舞蹈由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步入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在群众中自发地成长、提高和普及。

民间舞蹈的自娱性

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写下了自己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舞,到今天的集体舞、儿童舞、交谊舞、街舞以及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国际标准舞等,无不体现了自娱性民间舞蹈的多样化。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参赛作品共一干余个,其中群众创作的参赛作品占到全部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成为报名人数最多、涉及行业系统最广、年龄跨度最大、舞蹈种类和题材也最为繁杂的组别,成为大赛的新看点。由此也涌现出了大批非职业舞蹈选手参赛。群众创作作品题材、舞种、风格的多样性,远比专业创作来得质朴,甚至某种层面上更加富于新鲜感。这是因为他们来自基层,思想上没有压力和负担,可以坦然地面对大赛,表达对舞蹈的真诚。在“群创”范畴内,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其趣味性之高、冲击力之强都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此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汉族传统秧歌舞蹈集中亮相“央视”,使南北方最具代表|、生的民间舞蹈“群众秧歌”在电视媒体上摆开了大擂台,很具创新性,无不反映出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大地丰富了民间舞蹈的当代内涵。

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

作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它们大多载歌载舞,具有歌舞结合、善用道具的特点。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主要居住在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流域和松辽平原。广阔的居住区域和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地区特色。北方的传统秧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之分;南方流传花灯,有云南花灯、广西彩调、福建采茶之别。北方的民间舞,多具古代燕、赵、秦的古朴刚劲之遗风;南方的民间舞,则以绮丽纤巧、婀娜多姿而见长。地处黄河、长江之间的淮河地区的花鼓灯,兼收南北之长,形威刚柔相济、男子矫健、女子俊俏的特色。中国汉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龙舞,在神州大地更是腾空飞舞,千姿百态。据新中国建立后的不完全统计,我国龙舞的形式已有一百多种,仅浙江一地就有近甘种。此外,还有遍及各地的备种形态、备具特色的鼓舞、狮舞、高跷、鱼灯,每逢年节无不闻乐起舞,尽显风采。

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虽小,但居住面积却占中国总面积的50—60%,分布在中国东北、内蒙、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等地区。一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和边疆等地,自然环境相差很大。这些特点,在备民族的民问舞蹈中都明显地反映出来,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备种舞蹈形式。如北方牧区的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在大草原与游牧生活的陶冶下,舞蹈多表现游牧生活,动作刚强、节奏激烈。南方农业区的壮、黎、哈尼等民族的民间舞蹈多表现采茶、舂米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舒缓。同是从事稻田生产的傣族、朝鲜族的民间舞蹈,既有优美的共同特点,又因居住地区和民族性格的不同,具有前者活泼、秀丽,后者典雅、潇洒的不同风格。居住在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舞蹈,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许多和邻国民族舞蹈相同或近似之处。

民族杂居地区中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较多, “象脚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问舞蹈,但邻近傣族居住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等地区的民族也盛行“象脚鼓舞”。地处西南的苗、壮、侗等民族普遍流传芦笙舞、铜鼓舞和师公舞。在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龙舞、狮舞,在侗、布依、苗、羌等民族中也流传甚广。另外,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备少数民族,如蒙古、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至今尚有不少萨满祭祀舞蹈的遗存。使用汉语并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都盛行风俗歌舞“宴席曲”。江苏的浒浦花鼓、涟湘,山东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以及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等等,都是自娱性极强的群众舞蹈。这些民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它们表现了劳动者的理想、情感和爱隋,或热情奔放,或轻柔细腻,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具有淳朴自然的情感特征。这些古老的民间舞蹈,才真正是根植于民众的艺术。因为它既是由民众创造、民众欣赏,又要由民众保存、民众发展。但愿它永远生根在人民群众中间,并永远折射出民间舞蹈闪耀的光芒。

辞海》中这样定义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综合民间舞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性将民间舞的概念概括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如今在民间,人们跳民间舞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人民自己跳的。这是民间舞的基本属性,也是实现自娱的基本目的。人们是以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因此,民间舞能够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民族生命意识,并在现代继续蔓延。语言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标志,因此,它亦能最充分地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及其特征。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殊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意志,具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下面仅就汉族的东北秧歌、藏族舞这两种民间舞蹈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先谈东北秧歌。说东北秧歌就必须从辽南高跷说起。辽南高跷具有独特的风格及动律特点,从艺术上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性格和农村的审美习惯,而这些特点则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辽阔的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寒暑分明。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人民,多是从事垦荒、开矿、搬运的劳动者,形成了坚韧、率真、倔强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习惯。久而久之就产生出一整套符合东北民族生性的舞蹈动作体态特征。从辽南高跷孕育发展出来的东北秧歌:在体态上始终保持前倾的特征,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是膝部规律性的顿挫和舞蹈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动律,即人们称之为“艮劲”。这种“艮劲”也同时与东北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体现出了东北平原乡村人民独特生活习俗和性格气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这种体态动律充分表达了东北人民豁达开朗、喜欢热闹的性格,形成了东北秧歌火暴气氛的艺术感染力。再谈藏族舞蹈。在我们熟悉的四种藏族民间舞中——堆谐、果谐、锅庄、弦子——无论哪一舞蹈,其体态特征都带有坐胯、弓腰、曲背的特点。显然,对于西藏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是其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体态特征更为本质的原因,还需要更深远地去追寻一下藏族的历史及社会制度和宗教。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身处世界屋脊高山与草原上的游牧和农耕民族,有着强悍的体魄与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尽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带来了诸多艰难,但是世代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宗教构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民族生命的脉络。虔诚的宗教信仰与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生活习惯,形成了藏民日常生活中弯腰弓背的生活体态,反映在舞蹈中就进一步造成藏族舞蹈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体态特征,并且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动律风格系统。对以上两个民族民间舞的分析,从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衍生出来的人体艺术文化,是对该民族精神目标与价值的认可,并在这种认可后,用舞蹈来强调并强化这种精神,于是该民族也就在这种力量的凝聚下团结、强大。因此,建立在一个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民间舞蹈文化必然被本民族的人们认同与喜爱。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他既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群里联袂踏歌舞蹈中,把民族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了生存而奋斗。由此可见,民间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旨在自娱并与它的生长环境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民间舞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轨迹和表演系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中它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人民群众拥有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使它更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

民间舞的五个审美特点包括:

中国民间舞常以载歌载舞为主要形式;中国民间舞大多使用道具;中国民间舞比较注重内容;中国民间舞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民间舞有些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具有自然生动的情感表现力;中国民间舞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发展,创新的主要素材来源,同时,民间舞蹈仍然独立在于自己原有的范围内,并世代相传。

民族舞也叫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中国民间舞是中国舞的一个分支,创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

载歌载舞,自由活泼。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中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

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但它也多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断而出现的。如广东的《英歌》是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是表现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

自娱娱人,意旨统一。中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

情之所至,即兴发挥。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载歌载舞,自由活泼。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巧用道具,技艺结合。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中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但它也多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断而出现的。如广东的《英歌》是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是表现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

自娱娱人,意旨统一。中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者来说,他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故而中国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

情之所至,即兴发挥。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讲究“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语法”。这些方面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中国舞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民间舞蹈的六大共性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同全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一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漫的时光,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  

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原始人对自身一无所知,所以在生产劳动中从混沌状态的“击石拊石”、“拟兽而舞”,到通过模拟动作来进行狩猎、游牧、战争以及爱情,逐渐形成了原始 舞蹈的原始艺术萌芽和雏形。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息息相关。  

民间舞蹈是舞蹈的一个门类,它是源自民间既古老又年轻、同时又情贯古今的艺术,又是诸多舞蹈艺术形式的来源。所以,人们常把民间舞蹈称作“艺术舞蹈之母”。总的来说,它应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它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劳作过程中诞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不断积累、加工发展反映劳动和生活;它具有鲜明 的人文风俗、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来源,在群众中长期广泛流传,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表达着人们最真 实、最淳朴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90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