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族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还有诸如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2藏族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
不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儿,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跃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发情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
3蒙族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4维族
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5朝鲜族
象帽舞和长鼓舞都是朝鲜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舞者戴特别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转和飞舞。技巧越高,头上的长缨就越长。舞者手中击打着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而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后来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进入高潮,常作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者,可转几十圈之多。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 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二、中国民间舞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之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蹚、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技巧称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许有着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所以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约定俗成地写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实这些技巧是很难从中界定其归属的,只能说它们都是我们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话,那只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应该是谁用的“早”就是谁的,而应该是谁用的“好”就是谁的,所谓用的“好”就是技巧的运用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三、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定位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对于中国民间舞来说,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国民间舞这门风格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艺术,怎能不需要高超绝妙的技巧呢
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去年六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西藏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现在回想起其中的热巴鼓舞,仍会让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热巴鼓舞和男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顶鼓旋转,还是甩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
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都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四、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1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
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
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3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
中国民间舞系从1987年建系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巧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潘志涛教授在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间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术技巧的思路,引导了民间舞技巧教材的开掘。明文军副教授则从分析民间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从民间舞的审美风格出发,进而提出了民间舞技巧课应在突出民间舞的风格属性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所谓“继承”就是要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和道具性技巧进行科学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并用于教学。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其他舞种,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来完善中国民间舞之“玉”。他将这一教学思路贯彻在厦门班的教学实验和教研工作中,并获得了成功。厦门班在民间舞技巧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大纲的整理与完成,起着重要的指导
我们先从远处说起。如果有人从河里打捞上来一块树木,说它具有美的特质,你会质疑;可是有人偏偏把它放在美术馆的展台上,展现它的“艺术价值”,观众们都聚精会神地观看,你还能说它没有美的特质吗?
摄影师用照相机在城里和乡村的平常环境里拍摄,照片里的景物竟然会变得意想不到地美丽,或许常住此地的人会怀疑自己的眼睛,平时怎么没有看不出这景这物的美丽呢?
再说文学作品,先看一首著名的宋诗: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描写的是乡间农舍景象,静寂的家园,矮墙环围,柴扉紧闭,红杏盛开……非常普通平凡的景象,但第三四句是描写了一幅意象鲜明、春意盎然的画面,遂成千古名句。
又看冰心写的一个优美的文段:
小朋友,朗润园池中春冰已泮,而我怀仍结!在这如结久蕴的情怀之后,我似乎也觉着笔下来归的隐隐的春光。我在墙头小山徐步,土湿如膏,西望玉泉山上的塔,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等等,都隐在浓雾之中,而浓雾却遮不住那丛树枝头嫩黄的生意,春天来了!
(冰心《寄小读者四版自序》)
冰心的文段描写20年代北京西郊初春景象,也有一幅画面,画面中有浓雾、青山、古塔、佛阁、池水、树丛、枝头黄花,表现一种清新的美景。其实作者写的只是身之所临、目之所见的平常之景,而且这个季节的北京没有好看之景,但写进作品之中就“美”了起来。末了一句“春天来了”,隐含美好的情怀和美丽的景象。我们平时看电视,气象预报员说“春天来了”,我们不觉得美,但是读文学作品,“春天来了”就是充满诗意的句子,我们仿佛随同作者一起,用明亮的眼睛巡望四野,草绿花黄、莺啼燕飞、山青水秀……于是作品里字字玑珠,语语清香。
进入作品或成为文学意象的平凡景物,究竟为什么能成为审美对象?其中总有一些奥妙吧。
首先,打捞上来的树木脱离的河流的环境背景,进入艺术的殿堂,引发观众用一种特殊的眼光——审美的眼光来观看,怎么看都像艺术品,它展现形态独特的“美”;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供你观看,是要你“欣赏”,在你“欣赏”的眼光下,平常的胡同、里弄、前院、后园就忽而变“美”了;同样,作家诗人描写平常景象,你把它当作“文学”来读,调了你审美的眼光,这些景象自然成为美景。可以说,是“审美的眼光”“欣赏的心态”把常景变成美景的。
再有,文学作品都是感情的结晶,作品里的一景一物都照耀着作者感情投射的灵光,也使平常景象散发美丽的光芒。你看上文,冰心本来心情郁闷,来到大自然中,心中郁结的冰冻涣然散开,从心底里发出“春天来了”的轻微欢呼声,字里行间弥漫一种欣然之情。情感活动不完全等于审美,但情感进入文学作品中,就是审美倾向的表现,而且会诱发读者审美的眼光和心态的产生。
第三,摄影师拍摄,是经过了角度、焦距、光圈、光线、时间的选择的;作家诗人写作,是经过也是经过选择、提炼和改造的,去除粗鄙的部分,留住最美的精华部分,“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即以万浓缩成一,以一驭万,并放置于“作品”这一美的形式当中,自然会诱发读者的联想、想象,自动生成美丽的画面。
第四,文学作品是用优美的语言写成的,文学语言是用智慧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比其他语言更有深长意味,更有画面感、音乐性,总之更具有审美功能。
二、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化丑为美”?
考虑到文学美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美、自然美的特殊概念,我们说,文学作品里的一切形象都是美的。但是,作家诗人经常描写丑恶的人丑恶的事物,难道也能生成美丽和优雅?
我们看朱自清20年代描写南京秦淮河夜景的片段: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吗?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可真实的秦淮河怎么样呢?据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回忆说,有一次她随朱自清来到秦淮河边,看到荒寒、污浊的“绿色”的河水,她说: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说的秦淮河吗?没想到在文人笔下写得那么美!朱自清则说:你不要讥笑人啊,那是我写的。陈竹隐说:“我看文章,从来不注意作者的名字。”
可见技艺高明的朱自清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他把污浊的秦淮河写得美丽动人。他写的不是现实的秦淮河,而是意想中的、理想中的秦淮河。作家诗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和本事,清楚地知道现实与理想、实景与虚景、丑景与美景之间的距离,别开生面地创造出理想中的美景。
还有一种情况,是作家诗人正面凝视丑陋的实景,为它描形画像,这也能用审美的道理加以说明吗?答案是肯定的。
前面说到的闻一多《死水》就是典型的例子。你看这“死水”的外表:一沟“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又有“歌声”,这里明写“美”,实写丑;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滑稽人物,随便举出两例即可看出他的丑陋面目:
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
最恼人的是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作为文学典型,阿Q的丑陋面目也成为他的典型标记。
那么,如何理解其中的“化丑为美”呢?文学形象的丑不等于现实的丑,现实的丑是令人厌恶的,是真丑;但文学的丑是艺术化了的,是供读者欣赏的,读者在笑声中认识这种丑的本质。文学的丑经过语言文字的表现,与现实的丑有一定的距离,给人的厌恶感减轻了,而且经过了作者的情感评价,作者表达了对丑陋事物的憎恨和厌恶,也意味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作者的审美理想正蕴含其中。再有,读者不只是欣赏丑陋的人和事的荒谬可笑,更是在欣赏作者创造艺术丑的手段、技艺,欣赏艺术丑形成、构造的辩证法,欣赏艺术丑向艺术美的奇妙转换。
总之,读者欣赏艺术丑,不是直接跟丑恶的人、丑恶的事打交道,不过是体验一下观赏的滑稽感、幽默感,就像有人说的:“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同卑鄙的家伙交往很少有愉悦可言。但是痛斥他却真是一种快事呀!”“这是对丑的谴责,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使之目眩,让丑的劣迹在美面前原形毕露。由于美的理想主持对丑的裁决,难道这一切不产生特殊的愉悦和享受吗?”(斯托诺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痛斥丑,谴责丑,何乐而不为?
三、文学美包含哪些内容?
1.内容美
首先,表现在描写美景、美物上。人与自然外物的亲密接触,最能吸引人的眼光的,最能安人心神的,最能激发无穷遐想的,是那些美丽之景和奇妙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云霞雨雪、森林草原、花鸟鱼虫……为什么大自然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呢?它是人类的最早的和最后的故乡,是人类嬉乐之园、安魂之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自然景物一旦打上人的烙印,就变成人的审美对象,正如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构成自然界的美是使我们想起人类(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某种精神、理念的欣赏,例如宋代文人写《爱莲说》,把对高洁正直的君子人格的欣赏,转化为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欣赏。
其次,表现在描写美好的品德上。与上述外在的自然美有所不同,美好品德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的美景,如亲情、友爱、情爱、怜悯、尊严、敬重等积极、良好的情感表现,以及志存高远、坚忍不拔、镇定果敢、洁身自好、乐善好施、*威不屈、舍生取义等品行表现,都成为作家诗人所表现和讴歌的内容,让读者产生美好的感觉。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种美好品德表现,都可归到善的范畴。是的,社会美或人性美本来就属于人性善的范畴,不过细分起来,人性的美和善是不一样,主要指所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人性美侧重于审美评价,是以形象呈现的,是诉诸主观感情的;而人性善则不需要形象化和情感化,如果趋同于形象化和情感化,则与人性美趋于一致了。
第三,表现在抒写美好、优雅的情怀上。写本来就美好的事物或人物,固然能体现美,如果不写这样的事物或人物,只要能抒发美好的意念、优雅的情怀,同样能赋予作品以美的灵魂和形态。当然,既能描写美好的事物,又能抒发优雅的情怀,更能创造出文学的美来。我们以一篇古代作品为例:
乌夜啼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雨夜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至于这首词情调之悲哀颓废,是否能得到今人赞许,暂且存而不论,光说其中美感就非同一般。词人描写了优美的景物,呈现了两幅相关的“林花春红图”和“朝夕风雨图”,这样的自然图景已经很美了;同时描写了“美人胭脂泪图”,也很美;最后一层,词人还抒发了特殊的美的情怀,把颓废和优雅结合在一起,千古称奇。
最后,表现在描写现实丑恶事物上,也就是“化丑为美”,上面已经谈到了。重温这一道理,最重要的,一是抓住一个“化(转化)”字;二是记住作品中的丑恶事物不是现实事物,而是浸润着作者情感评价和审美评价的事物。
2.形式美
文学作品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作家诗人们为给内容的“身躯”寻找一件优美合身的“外衣”而殚精竭虑。根据美学原理,凡是美总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形式或形象;文学原理自莫能外,文学美得依托形式或形象才得以存在和表现。
形式美可以表现在意象的创造上。意象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就其蕴含诗意的情思来说是内容的,就其外观呈现来说是形式的。因此,形象化或意象化可以理解为文学最重要的呈现形式之一。作家诗人最基本的本领之一就是精心构造出鲜明的意象,而且擅长于将抽象情思化为可感可触的具象事物。试看下面一首现代诗:
蛇
冯 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
蛇代表邪恶和恐怖?可有时它也代表美丽和温柔,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这是典型的化抽象为具象形式;“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这不仅是化抽象为具象形式,还化为优美的具象形式。冯至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在诗人眼里,蛇是美的象征。
形式美也表现在对文体的选择、把握上。作家诗人才能有长有短,往往擅长某种文体,而显弱于其他文体;在他们所擅长的文体之内,他们会把文体特点、优势发挥到极致。例如郭沫若在早年的诗歌中,把“狂飙突进”的诗风发挥到极致,后人鲜有可比肩者;又如鲁迅的《野草》把散文诗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其中饱含的深刻情思哲理让后人永远咀嚼、探讨不尽;老舍、巴金把现代长篇小说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曹禺、老舍把现代话剧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形式美还表现语言的创造上。文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和语言美的荟萃,这一点不难理解。语言的形式美,表现在句式的均匀整齐,或句式的错落有致;表现在声韵的抑扬顿挫,或长短句的旋律性、节奏性;表现在一气呵成的连贯语句,或中断跳跃的分行语句……当然,还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这也是语言形式美的重要方面。总之,凡是作家诗人精心创造的语言形式,一般说来都表现了语言之美。
3.风格美
文学风格是作家诗人创造的个性标志,对风格美的欣赏是对作家作品欣赏的重要内容。
风格美并不指风格优美(或优雅之美)的单一倾向,还应包括多种多样的倾向,如豪壮之美、静穆之美、悲壮之美、哀婉之美、谐趣之美、清新之美、朴素之美……文学风格之美表现在作品中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复杂的,互有交融,难以截然拆分。
风格,本来就富含审美的要素,“风格”与“美”紧密关联,对风格的类型和特点的辨析与认定,其实就是欣赏风格美。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品评风格美的表现效果,即给人的审美感受。例如我们品读“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诗句,先认定诗句具有苍凉沉郁、廓大壮美的风格,把它的审美特点指出来了;再进一步分析,读了这样的诗句,脑海中产生了画面,心中鼓荡着声响,加上响亮的节奏、工整的对仗,给人以优美感、振奋感。
4.文化意蕴美
文化意蕴不等于文学美,但文化意蕴以作品为媒介传达给读者,会带来审美感受。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所了解的读者,对作品中涉及的中国文化传统、现代文化意识和民族性、民族精神有一触即发的审美感受。它们也许只是散布于作品中的星光三两点,但所带的美丽光晕可以无边际地扩大。
例如我们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感受到作者受中国传统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深深浸润,你看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景之后,情不自禁地转到对中国文学的联想上,“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再往下有具体说明,“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他写到动情处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个文化人的优雅、美妙的情怀。
再比如冰心的文字,同样具有文化意蕴,而且表现得别有风致:
年来笔下消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记得1924的初春,在沙穰青山的病榻上,背倚着楼栏凝望:正是山雨欲来的时候,*风四起,风片中夹带着新草的浓香;黑云飞聚,压盖得楼前的层山叠嶂,浮起了艳艳的绿光。天容如墨,而如墨的云隙中,万缕霞光,灿穿四射,影满大地!我那时神悚目夺,瞿然惊悦,我在预觉着这场风雨后芳馨浓郁的春光!
姑且不论文中亦文亦白的语言自有一种优雅气质,只说其中蕴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气质,是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只须点出其中几例用语即可明了: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乙(yà)乙欲抽”——(晋)陆机《文赋》:“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乙乙,难于出来的样子。
“背倚着楼栏凝望”——李白《清平调》:“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危阑,危栏。
“山雨欲来”——(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黑云飞聚,压盖得楼前的层山叠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可以说古典文学像融入血液的生命因子一样融入天生才女冰心的创作之中,其他平庸之辈虽孜孜以求,也难以达到这样圆满的审美境界。
四、品味文学美需要怎样的素质?
下面从与审美直接相关的几个方面说明。
1.审美注意
这是读者进入品味文学美起始阶段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对文学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凝神静气地予以关注。读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希望和作品的审美意蕴,追寻作品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此时心理上的非功利性很重要,不带有与审美无关的欲求,如果功利性目的介入,审美注意便转为其他注意,如搜集某种信息、研究某个专题、考证某个人物或事件等。我们读李商隐《锦瑟》一诗,一般都为诗中的鲜明美丽意象和空灵幽深的意境所吸引,沉浸在美好的联想、想象之中,获得对文学美的感悟,对人生的感叹,这就是品味文学;而有些专家则专注于考证诗人写此诗是悼念已亡妻子,还是怀念过去的情人,这就不是品味文学,其兴奋点不在审美方面,而是在进行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
审美注意产生的效果取决于注意力的单纯和集中,要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一心一意地潜沉到作品的“底层”,只注意与美相关的东西。
2.审美想象
品味文学的审美想象,可细分为再造性审美想象和创造性审美想象。再造性审美想象,是受审美注意的引导,把过去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在情感力的推动下,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与记忆中的形象融合,幻化出新的形象;创造性审美想象,是受情感力的推动,调动记忆储存,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一般说来,品味文学以再造性审美想象为主,文学创作则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时常会出现交叉的情况。
例如我们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在审美注意的引导下,会在脑海里产生两幅(也有可能融合为一幅)辽远、壮阔、雄浑的画面,特别是一轮巨大的夕阳悬浮在半空中的形象更是鲜明无比;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是创造性审美想象,因为诗人并没有真正见到这样的现实景象,但其中沉舟、帆船、病树、万木是诗人记忆中储存的,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它们被重新调动、组合起来,成为全新的画面。
审美想象只关注想象事物中的美的表象和特征,情感力的推动尤其不可缺少。对文学形象的表象和特征的审美注意越集中,审美想象就越易于激发;投入的感情越多,审美想象的天地就越加宽阔。也就是说审美想象并不会由记忆自然生发,需要情感的推动,情感如同双翼,给审美想象以飞翔的动力。
3.审美情趣
这是指人在欣赏和接受文学之美时产生的情调趣味。审美情趣标志着一个人具有健康的情感、优雅的气质、优越的智慧和审美的能力。作家诗人创作文学作品是创造和表达审美情趣,读者品味文学是感受审美情趣,并增添和更新审美情趣。
读者之间的审美情趣的区别,一是有无,二是高下。审美情趣的有无,不仅体现一个人人格、性格的优劣,而且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识别、欣赏和接受文学之美;审美情趣的高下,决定着一个人愿意欣赏和接受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欣赏和接受到积极健康的文学美。
例如,有的学生从来不读文学作品,对文学美极其陌生,这说明他们从来就没有什么审美情趣;有的学生从来不读经典作品,只读通俗作品甚至是庸俗作品,年深日久,势必造成审美情趣的低下,精神境界的低下。
经住了时间检验的名家名作,其中必有深高的思想哲理和丰富的审美情趣,如果你一时读而生“厌”,只能说明你暂时还没有接受深刻的丰富的真善美的能力,只要你沉下心来,强化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情感,就必能在审美的天地里获得充分的享受。
4.审美理想
这是指读者从文学作品中或文学形象中,区分出自己更为欣赏甚至是最为欣赏的对象,作为欣赏的一种审美定向,激发欣赏的情趣和追求目标的动力。
品味文学是个化的事情,从这意义上说,欣赏的审美理想也是个人理想。但是作家诗人创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公共财富,品味文学又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的对话交流,所以个人的审美理想会不自觉地服从社会审美理想,或者说个人审美理想通常是集体审美意识的反映。
审美理想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审美理想具有不同特点,如孔子听音乐,说《韶》乐尽善尽美,《武》乐美而不尽善,而《关雎》则乐而不*、哀而不伤,他把中和之美视为审美理想,对中国古代的审美传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未必成为每个人都接受的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对学生来说也许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建构我们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导向。我们每个学生都时时怀有对未来的憧憬,在心里树立起一些远大的崇高的理想,那么在这些理想当中,是不是应该明确一下审美理想的地位和作用呢?
情感冷漠症和无爱症区别
情感冷漠症和无爱症区别,有许多概念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日常生活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不管你对多激情,他总是一张冷淡的脸孔,下面是情感冷漠症和无爱症区别。
情感冷漠症和无爱症区别11、定义不同
情感冷漠症是指,人们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比如对亲朋好友的冷淡,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在亲密关系中对异性提不起兴趣来,即使内心热情澎湃,在情感表达上依然是宛如一杯平水。
无爱症是指,人们因为天生缺乏表达爱的情感,无法钟情于他人,无论别人付出多少,都无法学会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面对他人的爱,自己也感受不到应有的快乐。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无爱症的人会表现得十分冷淡。
2、产生原因不同
情感冷漠症大多是由于原生家庭中家长对他们的冷淡所致,而无爱症往往是由于它们在原生家庭中被爱泡大所致。因为从未失去过爱,所以他们根本不懂得珍惜。无爱症在80、90后比较普遍,而情感冷漠症在所有年龄段里都会存在。
3、表现不同
无爱症的人,往往不会对任何人动情。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因为根本不缺乏别人的关爱,所以他们在感情中往往是显得非常理智,不会轻易的被人感动,也根本不需要去关爱或理解他人,这样就会显得比较自私。而情感淡漠的表现为对外界情感反映迟钝,或者对人和事表现得毫无兴趣,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情感冷漠者无论是对伴侣还是亲人,都会显得极为冷漠,而无爱症无爱的对象往往不会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因为自己的爱是源于他们的。
情感冷漠症和无爱症区别2情感冷漠症怎么引起的
情感冷漠症就是指看待周边的事情欠缺兴趣爱好,心态冷漠。有些人她们很激情,对什么事情都填满着喜爱。而有一些人她们表层上可能跟平常人一样,在人眼前她们神经大条,乃至八面玲珑,很会人际交往。但实际上她们的心里通常填满苍凉和孤单。而这些人你却通常没法发觉,由于她们的感情从不会随便真正表现出来。
实际上在与人相处中,我们也在所难免有不愿交际他人的情况下。只为在自身的全球里,好像突然间就对全部事儿都失去激情,对人也愈来愈冷淡。
心理扭曲反映
(1)“生理性”的,主要表现为对感情缺乏反映、迟缓、对人或事不感兴趣、无使命感,不容易关注人,不喜和人相处。即便与自身最亲密接触的`亲人,也没法与之创建真正的、更刻骨铭心的感情依靠。这类生理学自私的人与生俱来皮肤温度低,心跳速度慢。
(2)极端化虐待狂式的,以摧残和行凶为关键个人行为,对自身的个人行为无负罪感无道德观,主要表现为显著的反社会型人格阻碍。
心理疗法
1、多沟通交流:沟通交流不但能让人摆脱冷淡,还能让人攻破一切情感障碍,愿君要用之,此方最奏效。
2、触碰自然界:孤单冷淡感袭过后,何不骑上单车野外转一圈,吸气一下新鲜的空气,让它清除心里的烦闷和抑郁。
3、赏析造型艺术:不论是歌曲文学类还是工艺美术,都有着令人不可不服气它的风采。假如你爱上了这种无性命的东西,难道说不容易对全部硬生生的小精灵填满善心?
情感冷漠症和无爱症区别3一、情感冷漠症怎么引起的
1、情感冷漠症是心理扭曲的反应,在生理性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感情的反馈,做事迟缓,对任何的事物都提不起兴趣,生活当中毫无使命感,不喜欢跟别的人相处,也很难去关注一个人。即使是他最亲密的人比如亲人,也没有办法跟对方建立一个真正的感情依靠。这类人与生俱来皮肤温度比别人低,而且心跳速度比别人慢,被叫做生理学自私的人。
2、有情感冷漠症的人,他们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处于冷漠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一切。其实有的人他们可能表现的很激情,似乎对什么事情都很喜爱,又或者是表面跟普通人一样,人际交往很不错,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非常的孤单,而且充满了苍凉。
二、情感冷漠症怎么治愈
1、想要治愈情感冷漠症的人,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心理疗法。多与他进行沟通交流,因为只有沟通和交流让人能够摆脱冷淡,不仅这样还可以使他将一切的情感障碍攻破点。
2、带着他接触大自然,因为他往往被孤单和冷淡侵袭,如果带着他在户外转一圈,比如骑上单车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样能够及时清除他心里的烦闷和抑郁的情感。
3、带他去欣赏艺术类的东西也是很有效的,因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艺术,比如歌曲、文学、美术等等都,不得不令人赞叹它的风采。这些是无性命的东西,如果爱上了一定容易将心灵填满善心。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宋代·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思归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年春社的日子妇女们停下针线,孤单的她怎忍看见,双飞双栖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过去大半,我独自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
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落日时分我解鞍驻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虽有花枝却无人佩戴,虽有美酒却无人劝酒把盏,纵然醉了也无人照管。
鉴赏此词在《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中皆列入无名氏之作。唯《历代诗余》、《词林万选》题作黄公绍,唐圭璋先生认为此乃失考所致。这首词是思归怀人之作。它之所以由无名氏经过辗转而堂皇地列在著名词人的名下,说明它曾流传很广,并且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墨庄漫录》云:“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张籍诗亦云:“今朝社日停针线”,此即诗人所本。诗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由于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所以,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年年”二字下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历了长期的别离,今日的忧伤只不过是往昔的延续罢了!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此三句写诗人自身的寂寞,因和意中人凄凉的处境遥相呼应,更显得沉着动人。春日已过大半,自己却仍在乱山深处、溪桥之畔淹留,固守离愁之苦。“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著离愁的紊乱和深重。这样,词中的“乱山”就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惹起诗人愁思的情感化的产物,它的沉重与凄凉,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词人精神上的压抑。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谁为补缀?想到此,不由得泪洒春衫。此处看似俚俗,实为诗人的卓越之处。因为词人表达相思之苦,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形,或以物喻愁,或直抒胸臆,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正如贺裳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黄公绍,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字直翁。咸淳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古今韵会》、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字书、韵书,集字书训诂之大成,原书已佚,其同时人熊忠所编《古今韵会举要》中,略能见其大概。另有《在轩集》。
黄公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宋代·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宋词三百首 , 豪放 , 回忆 , 战争壮志难酬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宋代·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宋词三百首 , 离别 , 柳树分手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宋代·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抒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说课稿1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
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
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说课稿2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月光曲》。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说课稿3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分辨事物和联想。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四 说教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 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先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六 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三、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落实字词教学)
四、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总的介绍)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其它段落,找出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多读几遍,想象描绘的景象。(第九自然段)
3、画出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4、体会感悟。
(1)课件出示句子——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大大的眼睛。
(2)请学生自由读这个句子,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我们来读这些联想的句子。
a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洒遍银光。”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3)汇报这部分内容,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4)欣赏画面,倾听音乐,感情朗读
(5)指导朗读这段课文,并初步背诵。
(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五、结束语:
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下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来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六、作业:
背诵第九自然段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说课稿4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月光曲》。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看法。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位于本单元第二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本文让我们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对话描写等,使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身;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为大家提供的详细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二、说学情
仅仅对于教材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合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记叙性的文章,对此类文本的特征已经有所掌握,所以在这一课中,主要是结合阅读课的课型特点,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去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方法的指导为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在ppt上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然后示范读,纠正字音。接着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明白文章所写的是什么内容,并概括《月光曲》谱成的过程。然后可以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们感受音乐之美,并且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深入研读
在深入研读这个部分,我会通过问题的引导、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了解,体悟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去品析关键的句子和段落,然后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物特征以及思想感情。赏析的重点设置为能够表现人物情感的一些语言描写的句子,比如:“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和“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这两句话,都是语言描写,这其中,表现了盲女的善解人意,表现了兄妹两人都能够为对方着想,也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出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关怀,以及因为音乐而拉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更加深入的文章主题的探讨,这一个部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贝多芬谱成《月光曲》时的心情,从而体会本文所想要表现得主题:关爱贫苦大众,热爱祖国和人民。
(四)延伸作业
延伸和作业的内容我都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进行安排。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带领学生总结文中所学,重申情感主旨,体会贝多芬的感情,然后训练学生表达,让学生以贝多芬的身份来写一段话,表达当时的感受,表达对兄妹二人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我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在写作能力方面让学生得到训练、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对比式,旨在将本节课的关键点清晰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路,因此对于本节课重点学习的“通过关键词语理解来体会文章思想情感”这一内容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说课稿5《月光曲》文词优美,感情细腻,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距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在这节课上,教师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
一、在欣赏音乐中体会人物情感。
为便于学生深入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和《月光曲》旋律的变化,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几次播放《月光曲》。“由于直观的剌激作用,使学生提高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巴班斯基)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二、理清脉络。
王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三、师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应注重于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解释。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意境美——环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美的,人的心灵是美的,而音乐则是美的极至,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者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王老师把一大篇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给具体问题,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象、表达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表达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些体验远比我们讲出来、问出来的要深广得多);教师则是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地做引导——引导读书,引导思考……
四、教师用“心”与学生交流
我们看到,这节课上,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谐、自然、愉悦,这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师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围中完成的。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师生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与生命欲望已远远超过文本的局限。
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月光曲》一课教学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爱好、思想的广阔空间。
音乐的表现性
又称"音乐的表情性",与"音乐的描写性"对应统一。指音乐长于直接抒发情感的美学特征,是音乐艺术塑造情感化音乐形象,对生活进行审美品价的基本方式和手段。音乐反映生活主要是通过人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借用能表现特定情感的音乐语言,直接予以抒发,并间接地揭示与之相应的生活现实。
多义性是不是指音乐的不确定性?
音乐的不确定性
音乐的美学特征之一。与"音乐的确定性"对应统一。指音乐语言由于没有视觉性,一般难于具体地描写或表现人物、事件的社会生活背景、外部特征、事变原因等,即音乐形象有相对不确定的一面。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由于美感的差异,也易使音乐形象的呈现相对不确定。也有人认为音乐不存在不确定性。
附:音乐的特性、特征
音乐语言 艺术语言之一。音乐艺术借以表达思想情感、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切表现手段的总称。广义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器、调式、曲式等表情性及描写性手段;狭义专指旋律这一主要手段。特征是以表现情感为主。比其他艺术语言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本身又因表达的共同性而易被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民所理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
音乐形象 运用音乐语言塑造的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内容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是作曲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的艺术概括。通过创作、演唱或演奏等得到表现,并在欣赏者听觉的审美感受和联想、通感中最后完成。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在时间流动中的活跃性、发展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时代性、民族性与音乐家艺术个性的统一。理论界也有的不同意音乐形象的提法,认为只有具体可见的形象才是形象。
音乐主题 乐曲的核心部分。指作为音乐形象塑造基础的一句或一小段相对完整、明确的旋律。一般乐曲均由1个或1个以上主题的陈述及展开构成。音乐形象的主要特征,均可集中显现于主题中。可以是多种因素结合构成的对比性主题,也可以是单一的主题核心发展成的统一性主题。在器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主题可有标题性意义,如命运、英雄、爱情、人民等等。
音乐的表现性 又称"音乐的表情性",与"音乐的描写性"对应统一。指音乐长于直接抒发情感的美学特征,是音乐艺术塑造情感化音乐形象,对生活进行审美品价的基本方式和手段。音乐反映生活主要是通过人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借用能表现特定情感的音乐语言,直接予以抒发,并间接地揭示与之相应的生活现实。
音乐的描写性 又称"音乐的造型性"。与"音乐的表情性"对应统一。指音乐乐音运动能以显示生活原型的某些外部特征的性质。如可摸拟风声、水声、鸟鸣、马嘶等。是音乐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音乐作品,多以表情性为主、造型性为辅,是两者的和谐统一。
音乐的戏剧性 指音乐可以表现戏剧冲突、对比或变化的美学特征。多见于歌剧或舞剧音乐,较大型的标题性器乐曲或交响乐等。前者可薬e剧作表现的冲突相应展开或作为全剧序曲呈示概括;后者则在作品本身显现出矛盾对比或冲突的特性。
音乐的确定性 音乐的美学特征之一。与"音乐的不确定性"对应统一。指音乐能够表现某种确定的情感或生活内容。生活中一切同声音因素相联系的现象,均可通过一定的乐音运动表现出来,塑造出相对确定的音乐形象。人们对音乐的美感差异,并不表明音乐表现内容本身的不确定。也有的观点不同意音乐内容有确定性。
音乐的不确定性 音乐的美学特征之一。与"音乐的确定性"对应统一。指音乐语言由于没有视觉性,一般难于具体地描写或表现人物、事件的社会生活背景、外部特征、事变原因等,即音乐形象有相对不确定的一面。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由于美感的差异,也易使音乐形象的呈现相对不确定。也有人认为音乐不存在不确定性。
1旅游审美是什么
旅游美学
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
旅游审美文化包括三种类型: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本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
老师张海荣中国的价值在于探索的美学理论。但是社会生活是多样而复杂的。旅游业也不例外。美学上的旅游不同于古今旅游。现代旅游有了全新的内涵。它已经成为一种商业活动,一种独立的经济形式和一个新的产业。无论是客体的发展,主体的审美行为,还是导游,都是经济行为,你可以don’不要没钱旅行。越有钱的人,旅行的人会越来越多;就旅游目的而言,旅游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者都是为了审美而旅游的。古人旅行有的是为了学习,有的是为了隐逸,有的是因为官场失意,有的是因为做官而被贬谪惩罚;有些现代人想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有些人想见识大都市的现代文明,有些人想寻找知识,有些人想找到自己的赚钱梦想。什么此外,不同处境、身份和经济地位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把许多目光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绝非易事。在这方面,《旅游审美》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所以我深信《旅游审美原理》不仅是今天的建筑,更是建立中国完整旅游美学的基石。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赢得现代和未来读者的信任。
2旅游审美要素
首先,历史性。就历史文物而言,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质遗存,国际上称之为文化遗产。它必须是历史性的,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和地理因素。从结构、形式、内容、风格上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在人类进化史或社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
其次是全面。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性特征。比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由各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概括起来,可以称为生态、物理、文化和模态要素。生态因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如风水、地形、水文条件等。物质要素是指村落中的建筑物、构筑物体系,如牌坊、民居、祠堂等。文化元素指的是古村落的形成。
31、旅游审美的特点是什么?
个人观点:不你去什么样的地方旅行,你去哪里,你去的地方叫什么名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过什么样的生活!
4旅游审美关系有哪些
因为旅游美学作为一门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学科,可以引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的人)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它们的审美特征,通过欣赏更多地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
5旅游审美的意义
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它属于美学的分支,是一门多边缘、跨学科的学科。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审美对象、审美心理和审美关系。
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旅游景观分类为线索,以游客和导游的视角为出发点,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构建旅游美学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人文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社会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以及旅游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还有旅游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
6旅游审美是什么意思啊
首先,它是旅游场所的原则,而不是那些受欢迎和受欢迎的景点。审美好的,一般会选择一些小众有趣的景点。
其次,旅行的过程中拍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只是浮在表面。真正懂得旅游的人,会用心去拍一些景点的照片。
第三,对旅游的认知不同。有人为了身临其境而旅行,也有人选择入乡随俗,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尽力去体验。这不不管它是否重要。不管是好是坏,它这只是个人追求。
:7旅游审美的概念
1拿着旅游美学为核心,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审美关系;
第二,拿旅游六要素作为审美对象;
第三,拿自然美,生活之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内容。
这一范式确立后,全国各地陆续出版了数十种类似的名为《旅游美学》的教材。旅游美学本身的反思性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
8旅游审美是什么类型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9旅游审美与日常审美有什么不同
体验经济与体验因为它的经济供给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游客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观念的成熟,旅游者对经验的需求正在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情感化、休闲化、美化的旅游体验。体验经济与体验因为它的经济供给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游客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观念的成熟,旅游者对经验的需求正在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情感化、休闲化、美化的旅游体验。1背景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游客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观念的成熟,旅游者对经验的需求正在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情感化、休闲化、美化的旅游体验。第二,所谓体验旅游的概念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个性化的活动,让游客从感受中感受到快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一度兴起了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住农房,吃农家饭,干农活,这就是体验旅游的雏形。大多数人开展旅游活动是为了开阔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获取个人生活之外的信息。传统的观光旅游只是依靠一些自然资源或历史遗产来给游客提供满足感;那么新兴的探险旅游更多的是感官或感觉的刺激,比如漂流、爬山等。但也有体验旅游的雏形;此外,假日旅游侧重于为游客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地享受假期的休闲氛围。相比这些,体验旅游更注重给游客带来不同于自身生活的体验,比如给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带给游客不同地域或不同时代的生活体验等。三。定义2001年6月,新概念体验旅游最早是在一篇关于澳大利亚旅游业发展的报告中提到的,随后国外一些学者给出了相应的概念,但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给出体验旅游的明确定义。相关概念由许(2006)定义:体验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好的、有组织的、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旅游方式,需要旅游者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中。通过与旅游产品的互动,游客可以获得顺畅的旅游体验,实现自我价值。宋(2007)从旅游供应商和旅游者的角度对体验旅游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体验旅游是一种以追求心理愉悦体验为最终目的的旅游,是继观光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的结果成熟的消费心理。四。体验旅游的特点:注重个性化体验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它追求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试图用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到这种特点,以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比如自驾游,出国夏令营等。强调通过游客参与参与和互动活动,游客可以深刻感受旅游消费的每一个细节,了解旅游产品的内涵和魅力,获得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旅游体验。比如参加主题公园的庆典游园活动、滑草活动、小学生红军小指战员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都强调游客的角色模仿和参与,更充分地投入到旅游活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与传统观光相比,体验式旅游
比如,参加包饺子活动的外国人,是通过揉面、擀饺子皮、包饺子来体验中国的传统习俗,而不强调包好的饺子有多好看、多好吃。现在很多流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乡村青果采摘活动,惊险刺激的旅游活动,都在追求这样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体验旅游的游客类型经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即娱乐、教育、逃避、审美。游客离开日常生活环境(逃离现实),接受不同文化和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享受闲暇时光(娱乐),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精神感受,获得心灵成长(教育)。1娱乐体验娱乐是人们最早用来享受身心的方式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旅行体验之一。游客通过观看各种表演或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放松工作中紧张的神经,用会心的微笑或爽朗的笑声抚慰心中的各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己的目的。迪士尼乐园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体验旅游项目,如西方天堂,冒险乐园,新特区,未来世界和梦幻世界。不同的娱乐主题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塑造了各自的娱乐体验。2教育体验游客什么都没见过,什么都没听过,什么都没尝过。每一次旅行都会带来新的收获。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文化景点,它总是以其独特的自然或文化底蕴知识、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建筑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而学习自然会融入旅游的全过程。近年来,参与式土地所有权是新一代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也属于教育体验。游客通过支付租金要求农场花园中的一块土地,游客决定种植蔬菜、花卉、果树或农作物。种子和农场肥料由园方免费提供,最后收获的作物归游客所有。这种旅游形式可以让游客在田间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品尝到自己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品,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知识,体验到亲自耕种田地时种植和收获的乐趣。此外,土地主张还可以丰富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的田野知识,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谁知道每一粒都很难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逃离体验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嘈杂,让人希望能定期去尚未城市化的地方陶冶心灵,忘记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能摆脱束缚的真实的自己。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在农村体验田园生活,可以让游客在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己。在与自然和乡村的零距离接触中,我领略到了陶渊明的意境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平淡无奇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4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使人在精神上感到舒适和愉快。当游客感受到姿态各异的名山大川和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美感时,是一个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顺畅、忘我的过程。被称为一个生态天堂,四川碧峰峡景区集幽谷、瀑布、清溪、珍禽为一体,森林覆盖率达95%。游客可以在景区享受与驯服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乐趣,也可以在晚上租一个帐篷,体会野外生活的滋味。景区的住宿设施设计为竹木结构的低层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隐藏在丛林中,因此ensur
5体验旅游的设计理念和原则[1]1。设计理念(1)从游客的体验出发,努力营造全方位的立体感。通过全方位的体验设计,旅游景区(点)将可接近,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使旅游活动能够参与、互动、感受和享受。比如迪士尼乐园,通过塑造形象识别系统,用卡通人物进行体验活动,让游客从米老鼠唐老鸭,到白雪公主和狮子王的童话世界,再到不同主题乐园中现代科技营造的惊险刺激的现实世界。(2)不断创新,突出创造性和差异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寻求差异化、新鲜感和刺激感是游客的直观体现追求旅游体验。因此,这一理念应始终贯穿于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之中。比如,每一个苏州游乐园的常客,总觉得每隔一段时间,园内就有新的旅游项目和节目,甚至连布景的装饰和布置都有所改变,以至于真的是焕然一新。这种变化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和下次尝试寻找不一样的东西的欲望,从而增加了旅游体验的兴奋度,当然重游率也会相应提高。2根据体验旅游的特点和三种感觉在旅游中寻求快乐的需求,旅游从业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突出主题原则,追求旅游主题的新奇性,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需求心理,挖掘地方特色或旅游产品特色,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设计独特的旅游项目,给游客全新的体验。特别是景区旅游项目的设计,要始终以一个主题为主线,将观光、购物、娱乐、美食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到一种从业者营造的氛围。如曲江大唐荚荣花园、深圳欢乐谷、民俗文化村等。(2)挑战性原则只有当旅游活动具有适度的挑战性时,才能刺激游客参与的欲望和决心,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体验,追求超越心理障碍时的成就感和舒适感。这也是近年来极限运动不断升温的原因。比如蹦极、漂流、滑翔、探险等极限运动。使游客在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中感受到胜利的喜悦。(3)现场真实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或活动的设计上,要求旅游从业者暂时抛弃自我认同,投入到景区营造的文化娱乐氛围中,全面进入自己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引导游客进入景区所创造的角色,全方位体验角色转换的快感。还要求其布局布景、建筑艺术、服装道具、文化语言等。可以再现创作的主题,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模仿。比如宋城、杭州、无锡等地的影视基地。通过再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带给游客恍如隔世的感觉,体验中国古代几十万年的文化魅力。(4)丰富体验类型,增加体验深度的原则。体验类型的多样性是吸引游客和保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皮内尔和吉尔摩提出,使人感到最富有的经历是甜蜜地带它包括娱乐、教育、隐逸和审美四种类型。所以体验旅游的设计也可以按照这四种类型来进行。一般来说,体验类型越丰富,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旅游体验可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和深层体验。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大多数旅游产品停留在前两个层次,
目前国内很多旅游企业都在建设这样的大型旅游景点,设计体验类型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大众的需求。6体验旅游s发展模式邹同谦认为,体验旅游发展模式与大众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有很大不同:前者特别关注游客个人感受,想尽一切办法为游客创造真实的体验。表格大致比较了这三个时期的旅游发展模式。不同时期旅游开发模式比较:旅游开发期利益开发目标:开发人员在大众旅游期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旅游期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期体验游客,为游客创造满意的体验。可以看出,在体验式旅游时代,游客的旅游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感受和体验为目的的旅游的兴起,表明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感受,而不仅仅是对某个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例如,巨雷山迪士尼乐园的项目完全是根据美国西部的一个废弃煤矿设计的,让每个游客都能体验到煤矿工人的艰辛。游客们穿着当年煤矿工人的所有装备,乘坐高速矿车,在蜿蜒曲折、忽明忽暗、惊心动魄的隧道中疯狂行走。收割机有慢有快,有时倾斜45度。游客不仅欣赏煤矿的景观,还知道煤矿工人的艰辛和煤炭的来之不易。因此,今后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关注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需求,以游客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体验旅游产品。七。体验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在体验经济时代,虽然传统大众旅游仍然占据着旅游的主要市场,但游客的细分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游客更喜欢去更自然的地方,享受为自己服务的乐趣;仍然有相当多的年轻人认为,现代旅游不仅仅是去过哪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和旅游心情的分享。1竞争策略不同。传统大众旅游注重为顾客提供住宿(酒店客房)、早餐(早餐)、娱乐(便利设施)和其他服务(住宿服务),简称4S;简称。旅游开发商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没有太多不同的颜色。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开发商只能建立相对竞争优势,其竞争策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然而,在体验旅游中,旅游开发商从游客的亲身体验出发,寻求建立独特和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为游客提供差异化和定制化的服务。2不同的竞争条件传统的大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条件,包括旅游景点的景观、吃住条件等。体验旅游主要依靠无形的条件,包括与游客的交流,营造角色扮演的氛围等。在这种情况下,景点、设施等物质条件成为道具,为顾客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和环境。3发展重点不同的传统大众旅游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体验只是游客过程中的附属品旅行。但在体验旅游中,体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主题。旅游开发商的重点是为游客创造难忘的体验,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4不同的营销方式传统的大众旅游主要是一4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营销模式。体验旅游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基于游客与景区、旅游开发者、活动主题的互动。旅游开发商必须尽力创造和利用知识,创新旅游主题,并使用先进的技术来了解游客兴趣、偏好和价值观。与此同时,旅游开发商必须相互学习,与客户进行深度接触,为游客创造全新的体验。
5在大众旅游的不同传统形式下,游客参与较少,通常被动接受旅行社的安排。他们希望借助旅游逃离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抑;而在体验旅游中,游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旅游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交流、学习和体验,积极探索旅游带来的快乐体验。6不同的灵活性。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指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固定的区域。而体验旅游在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上有更多的灵活性,体现在游客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体验旅游活动结束后,游客可以继续这种体验或在其他地方举办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活动。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一个固定的区域。而体验旅游在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上有更多的灵活性,体现在游客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体验旅游活动结束后,游客可以继续这种体验或在其他地方举办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活动。
有点长,耐心看
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侯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一:彩虹似的梦的追寻与幻灭
徐志摩家中富裕。其父徐深如办有酱厂,钱庄,绸庄,灯泡厂,在上海,杭州有投资,是沪杭铁路的股东之一,硖石镇商会会长,且徐志摩是家中独子,深受长辈喜爱。家庭对他有影响,他活泼好动,喜欢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对他也有影响。1915年,他在北大读预科(当时先读3年预科,再读5年本科)时,认识了张幼仪,她端庄,善自理,会理财。有人把她比作《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当然,王熙凤的品质大大不如张幼仪。不仅如此,张家更有钱,所以徐家很高兴找到这个媳妇。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为政治,二为经济。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欢,更重要的是,张幼仪的大哥张家敖是中国银行总裁,徐志摩知道而且认识张家敖。以前读书时,张家敖曾视察过徐志摩就读的中学,知道徐志摩的语文好,作文写得好,所以同意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事。二哥张学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民社党主席。
张学励介绍徐志摩认识了梁启超,梁启超深爱徐志摩这个弟子劝他出国深造。于是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学,同行有汪精卫。他先到克拉克大学学历史,一年后取得学士学位。1919年9月份,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经济学,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0年7月份,徐志摩不想读了,到英国剑桥大学找罗素(一位自然哲学家,被徐志摩称为英国的"梁启超"),但两人失之交臂了。因为罗素因反对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遭"解聘",而来中国教书,徐志摩却赴英国找他,未果。当然,后来两人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摩的爱情观深受罗素影响。
进不了剑桥,只有在伦敦大学读政治经济博士,认识了陈西滢,张世昭,林长民(林徽因之父,北洋军阀司总长)。经林长民介绍认识剑桥大学教授迪根生,由此进入剑桥大学,当时叫康桥大学,这样就与康桥发生了联系。
一>确立志向: 彩虹似的梦。因为徐志摩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时保守的,但不顽固"。所以他认为在英国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远在大喊大叫的美国人之上。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树立一个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烟与文化之辩》中,他说过:"我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振动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之大。客观上看,英国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羡慕,主管上看,他有个追求:爱、美、自由。同时他最好的朋友胡适也说过"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英国正好符合主客观要求。
二>步入诗坛。徐志摩当时留学是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后来弃政从文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也包括当时一些作家,作品的影响。同时由于他喜欢结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尔对他的影响最大。
一天晚上11点钟,徐志摩去拜访曼殊斐尔,虽然只有20分钟,但连任谈得十分投机。曼殊斐尔的美给他极大的吸引力,对她的话言听计从,徐志摩说过"这20分钟是不逝的20分钟",可见给他的印象很深。他曾说过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纯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自然界的杰作。所以曼殊斐尔说:"徐志摩,你将来最好去搞文学,最好不要搞政治。"这对徐志摩触动很大,也是徐志摩开始走向文学创作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16岁的林徽因,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结过婚的。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他说:"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之后两人关系更好,一礼拜一封信。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两脚踏空,心悲凉,用诗抒怀,《春》中写到他看到别人在草丛中恋爱,自己很眼红,感觉自己很孤独。所以开始步入诗坛。
三>迷恋自然。剑桥大学很美,古典建筑群,蓝天碧海,鸟语花香,田野里点缀着农舍,一条康河贯穿其中。若分析《再别康桥》,必须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介绍了他每天的生活——划船,看闲书。这便是他的留学生活,但他不后悔,他说,他读了三本书:自然书,人生书,社会书康桥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国后,他写了第一首与康桥有关的诗《康桥再会吧!》,康桥是其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赖之乡。自然风光陶冶之下,造成了他清高,超脱的英国绅士风度
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诗集。生前3本,可以概述一生。1925年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写于徐志摩回国后,日子不好过。林徽因与他的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造成他心情很不好。创作上也不顺心。徐志摩有些自傲,讲座的开头经常是:"我是英国留学生,我们英国留学生"因为过于自傲,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喜欢热情,奔放,夸张的风格,他曾写过一首诗感叹他在日本九州医科大学学习时的艰难生活,其中一句"泪浪滔滔",而徐志摩不知道郭沫若的风格。所以他批判郭沫若的诗不通。他认为:"只有长江,黄河水才会滔滔,而泪怎么会滔滔。"郭沫若很伟大,但他也是个凡人,对之当然不高兴了。同时徐志摩也得罪了鲁迅,因为他经常到处发表文章,论述"诗歌应讲求音乐性"。鲁迅回应写文章批评徐志摩道:"你总是到处啾啾的叫,总是到处跳。"。之后,鲁迅幽默的写到:"我写了篇小文章刺激了徐志摩,就再也没见他来投稿了。"当然,我讲这些情况,只是说明徐志摩在创作上,个人生活上遇到了麻烦。
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诗集。生前3本,可以概述一生。1925年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写于徐志摩回国后,日子不好过。林徽因与他的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造成他心情很不好。创作上也不顺心。徐志摩有些自傲,讲座的开头经常是:"我是英国留学生,我们英国留学生"因为过于自傲,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喜欢热情,奔放,夸张的风格,他曾写过一首诗感叹他在日本九州医科大学学习时的艰难生活,其中一句"泪浪滔滔",而徐志摩不知道郭沫若的风格。所以他批判郭沫若的诗不通。他认为:"只有长江,黄河水才会滔滔,而泪怎么会滔滔。"郭沫若很伟大,但他也是个凡人,对之当然不高兴了。同时徐志摩也得罪了鲁迅,因为他经常到处发表文章,论述"诗歌应讲求音乐性"。鲁迅回应写文章批评徐志摩道:"你总是到处啾啾的叫,总是到处跳。"。之后,鲁迅幽默的写到:"我写了篇小文章刺激了徐志摩,就再也没见他来投稿了。"当然,我讲这些情况,只是说明徐志摩在创作上,个人生活上遇到了麻烦。
到了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他情绪开始高涨。他和林徽因做翻译,写了第一本诗集,反映了他早期执着的追求,代表作《我要树一棵明星》表带来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当然这是资产阶级诗人居高临下的同情,但是有进步。
第二本诗集《斐冷翠的夜》(斐冷翠是意大利的佛罗伦撒),进入了创作第二阶段。1924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又叫陆媚,精通英语,法语,北京有名的交际花,18岁时就被外交部看中。她有自己的特点,与林徽因不同,她精通文学,会创作剧本,国画画得很棒,京剧,评剧都会,跳舞也很棒。她的丈夫王赓,清华大学毕业,梁启超的学生,美国留学生,先在普林斯顿读大学,后又考入西点军校少校级别。
陆小曼的父亲看到了王赓的前途,把陆小曼嫁给了王赓。王赓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为何说起他呢?他习惯于美国的生活习惯,星期一到星期六工作,只有周日休息。徐志摩常常到他们家玩:逛公园,到舞场,到剧院。徐志摩可不讲哪一天,一有时间就跑他们家里去。王赓没注意,则说:"小曼,志摩来了,你陪他去玩一下。"(大家知道,一个丈夫如果对自己美丽的妻子爱抚不够,第三者容易插足)那么徐志摩成功地充当了第三者。
王赓是个很疏忽的人,他被调去哈尔滨当公安厅厅长,怕陆小曼吃不了苦,就把她留在了北京,这就给徐志摩提供了机会:一个是交际场上的名花,一个是诗坛热情浪漫的诗人,两人一见,场面可想而知。所以当时闹得满城风雨。这一段婚姻,这一段恋爱,很多人反对,徐志摩的父亲反对,梁启超反对。在英国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时梁启超就反对,而这个时候他对这个得意弟子也批评,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警告他,徐志摩就是不听,他只知执着的追求。
到1925年,北京城闹得沸沸扬扬,桃色新闻不胫而走,他浪漫的生活经历超过了他的诗名,压倒了他的诗名,所以他不得不避嫌,远走欧洲。所以1925年徐志摩第一次回到母校。他是个聪明人,他走了不能把陆小曼留在那个地方。他不放心,他临走前告诉陆小曼:"你给我天天记日记,像对我说话一样,我在欧洲天天给你写信。"(当然是情书)以此来鼓励她。他不仅用信,而且用诗来鼓励她。例如《砌造一座桥》。他要砌造一座爱墙,比刚还要强的墙,来鼓励陆小曼要记住那一个字——在上帝面前的誓言——"爱"字。用诗用信来鼓励她要顶住压力,顶住社会舆论。陆小曼的父母也反对,但王赓有风度,不会拿起手枪,只是劝陆小曼,但是这也没有作用。坠入爱河,九牛也难以拉回来。在这种情况下,陆小曼虽然有诗有信,但最终还是顶不住了,她病了。打了三封电报到欧洲:"徐志摩,快回来,再不回来,我顶不住了。"徐志摩接到电报马上赶回北京,陆小曼又"活"起来了。
这时就要商量结婚的事,不能再拖了。可是这场婚姻徐志摩的父亲不同意。既然要结婚,他提出了几个条件:第一,结婚后,到浙江来。安分守己过日子。他对这个儿媳并不满意。他喜欢张幼仪,不喜欢陆小曼,说张幼仪是赚钱的,陆小曼是花钱的。第二个条件使徐志摩和陆小曼非常紧张,徐父说,必须由梁启超做证婚人。可梁启超是反对的,怎么能作证婚人呢?所以不好做工作,徐志摩只好去找他的好朋友胡适(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的教授,留美学生),请胡适作工作,梁启超才答应去证婚。。梁启超是证婚人,胡适是介绍人,证婚人在婚礼上是要讲话的,可徐志摩不知道他的老师要讲什么话。新婚那天,看见梁启超上来讲话,夫妻两人汗流浃背,两腿发抖。可梁启超是怎样说他的弟子和陆小曼的呢?祝词如下(先是针对徐志摩的):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意志离婚再娶,以后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然后对这一对新婚夫妻说:你们都是离过婚的人,总是要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意志悔悟,祝你们是最后一次的结婚(这个话很有威慑力,梁启超太有名,所以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敢再结婚了)。
1929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婚后回到了浙江,徐父专门为他们做了一幢房子,给他们住,但因北伐战争被抄家,他们都去了上海。徐志摩回国后,1923年和陈浠滢,胡适等组织了新月社,出现了新月诗派。后来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来也加入了新月社,1926年在上海徐志摩创造了晨刊副刊——《诗说》,成为新月诗派的主要阵地,,发表诗作及其他作品。其中闻一多发表了一篇文章《诗的格律》,提倡"三美",徐志摩是表示同意的,而且两个人通过自己的诗歌进行创作。进行实践,进行"三美"理论的实践。
结婚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关系并没有徐志摩想象的那样好,因为陆小曼的身体不好,后来通过抽鸦片来止痛,最后上了瘾,再加上她喜欢出入舞场,歌厅,剧场,所以一掷千金,徐志摩写诗,稿费不够,就只好到大学里兼课,经胡适介绍到北京教书,到处飞来飞去,按照自己的理想,爱,美,自由去改造,但他失望了。在上海这种情势下,不仅陆小曼陷得很深,如果他自己再呆下去,恐怕也会堕落,他一再劝陆小曼到北京去,他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书,把赚的全部钱都给了陆小曼(因为她花费太多了),还是供养不起。所以陆小曼老是打电报催徐志摩:"快回来,债台高筑呀,快回来还帐"到了1931年,徐志摩正在北京教书,陆小曼又发电报说家里没钱了,他只好赶回去。其实他们都是爱着对方的。陆小曼最反对徐志摩坐飞机,但徐志摩却喜欢坐飞机,他觉得在天上飞来飞去,恨浪漫。陆小曼担心他的安全,可徐志摩这次仍不听话,他从北京回来不坐火车,而是搭乘张学良的专机(张学良要到南京办事)从北京出发到南京,然后坐火车赶回来。一回家两人吵架。一个说:"你为何不到北京去,害我两处走,上海环境又不好。"陆小曼始终不听,她觉得上海最对她交际花的胃口,认为上海比北京好,还说:"徐志摩你又坐飞机,不让你坐你又坐了回来。"因此徐志摩恨不痛快,拜访了杨杏佛,拜访了赛珍珠(为《中国人》写)想再搭张学良的飞机回北京,但因张学良没办完事,所以没搭成。因为朋友多,他拿到了飞机的月票,坐了一邮政飞机,从上海飞到徐州。这是他头痛,想回,但因林徽因将在北京大学作报告,讲中国古代古典建筑,他想去听,而且约好了梁思成,林徽因在机场迎接他,所以要在徐州加油,坚持要走,结果到了济南当家山,碰上了云雾,飞机撞在山上,机毁人亡。
他死后,很多有名人士都去了,例如梁启超、胡适、郁达夫、沈从文,至于林徽因夫妇更不用说,在这里有几个女人很失望,张幼仪离婚后没结婚,等他回心转意;林徽因在失事现场捡了一片碎片,挂在自己的房间,一直到她1954年去世,说明她心里还是爱着徐志摩;第三个是陆小曼,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她是有责任的,后来戒掉鸦片烟,整理徐志摩的著作,诗作等等;再就是赛珍珠暗暗喜欢徐志摩,但徐志摩无心顾及,告一段落,这个阶段是与理想实现有关系。
第三部诗集《猛虎集》于1931年8月出版,他的诗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已开始绝望。为什么?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有很多东西,徐志摩对很多都不满。资产阶级思想是这样,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写了一首诗——《生活》,表现了绝望,还有一首与《雪花的快乐》相对,名字叫《别拧我,疼!》。矛盾曾批评他,认为"它要算一首浅黄诗"把肉麻当有趣,这说明他的空虚和颓废,走向萎靡,以上是思想创造的介绍。下面讲《再别康桥》是怎样抒情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诗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认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这首诗。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旧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回答者:唐子畏 - 榜眼 十三级 3-26 18:13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