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共100集,其中党史片10集,人物片90集。(这部纪录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叙事对象,以重要人物的命运为结构线索,以平实客观深邃的叙事风格,对90年的历史做一全景式的描述。)
画面配合解说式;
访谈配合解说式;
客观记录式。
画面配合解说式:这种叙事方式曾被我国大部分纪录片所采用,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这种叙事方式深受创作主体的青睐。这种叙事方式在实际运用时,一般要先确定主题,进而根据确定下来的主题写出文稿,待通过审查之后便可以进行拍摄。后期编制作时,也是首先依据文字稿进行配音,然后以配音为依据来编排画面。所以,在这种叙事方式,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创作出好的解说词,通过解说词的叙事表达作用,来展现纪录片的内容与发展。但是,正式由于这一方式的过度发展,慢慢出现了无内涵中心的解说加音乐的现象,结果造成了其他声音成分和画面对作品整体效果塑造力度的不足,这让纪录片的画面似乎只是作为一种结构的工具,纪录片整体上特别是形式上来看更像一篇文章。而且,从创作的观念上来看,这种叙事方式的重点一般是更在乎共性而不是个性,重点是突出主题及结论而不是那些丰满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很容易忘记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去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却把自己当成一个政府工作者,来表达纪录片的主题。这样的作品太过于注重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结果使得纪录片抽象不具体,空洞没有细节,渐渐地离电视的本性越来越远,丧失了纪录片的可观性。
访谈配合解说式:画面配合解说这种形式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由于观众对影视的欣赏水平大幅度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不足之处慢慢显露了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正因为如此,纪录片的创作主体不得不去寻找探究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访谈配合解说的这种叙事方式产生了。因为加入了访谈,解说的比例再慢慢的降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作者主观感受对纪录片主题的影响。另一方面,采访的部分,可以更加直观的将过去和将来的时空转换展现给观众,使得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和张力大幅增加。同时,解说与访谈的配合使用,给片子在无形中带来了节奏感,因而与观众的视听需要更加的符合。同样作为叙事手段,采访有着与解说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过,采访在这里指的是狭义的采访,也就是说单纯的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话语上的交流,然后将被采访者的语言思想在片子中表现出来。有些纪录片让采访成为贯穿纪录片始终的主线,这时候,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就由采访来承担,当纪录片中要表现的内容大多都成为过去,同时也没有的音像资料可以运用的时候,采访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唯一一种可以使用的叙事手段。有些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配合解说这种模式的不利因素,刻意把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相融合,用采访的方式来表述事件的进程,二者共同实现了纪录片的叙事功能。
客观记录式:纪实的创作风格开始被人们所大量运用是在90年代,纪录片的客观纪录的方式的创作也慢慢开始出现。这种方式着重要求保持生活的原生态,非常注重取材的客观性。过多的解说词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决不会在这里被运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最初灵感来源于于故事片的创作,它要求创作主体深入的体验生活,甚至深入被拍摄者的生活中区去体验和感受,从切实感受中去提炼细节、情节甚至故事。这种方式与故事片的不同在于: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步取材,取得是生活的真实事件。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充分的了解和体验,也就很难有深入到位的采访,就很难呈现给观众好的作品。而在这里的采访就不再是狭义的采访了,这里的采访指的是采访者了取得好的采访效果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调查体验等活动。客观记录并不单纯的指的是纯客观主义,还要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所表现的内容融入进去,不然纪录片就会成为单纯记录见闻的流水帐。所以,可以说,这种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其实完美的将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通常会在与被采访者交流相处甚至是实地采访上面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而形成一种轻松和协的采访氛围。当被采访者愿意表达其真情实感的时候,拍摄的最佳时期也就到了。无疑,这种方式要求创作者的有折充足的采访经验和熟练的采访技巧。而在正式拍摄时,往往创作者是隐藏的,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是不会进入画面的。在后期制作编辑时,结构和叙述一般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述,同期声的大量使用,则代替了解说词。从创作观念上讲,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主题的确定一般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看重的是具有个性化的丰满的事件和人物,将叙事更加情节化,创作者总是会把节目是否好看,是否吸引受众作为创作的重要标准,这样的纪录片当然对受众也就更有吸引力。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
“非虚构性”和“真实客观”是纪录片的基本要求,历史题材纪录片也不例外。但由于内容的历史性,这类纪录片很难找到完全纪实,而又丰富的资料,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架构,为了在保证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填补叙事完整度,提高影片可看性,历史纪录片不得不运用多种特殊表现手法来丰富画面。
选用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或历史人物活动的现场拍摄并保存下来的历史影像资料和历史文字资料,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生命本源和主要载体。展示历史文献资料对营造历史氛围、叙述历史过程、表达历史细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影片史实性与文献价值。
拍摄历史遗迹实景
历史遗迹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地或历史人物生活过的遗址及其遗迹、遗物,拍摄历史遗迹不仅能带给观众历史知识信息,还能加强观众的现场感,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搬演
缺乏文献资料和实景遗迹支撑内容是历史纪录片制作中最常见的困局,搬演手法便是在该情况下不得已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搬演是指使用演员、置景、道具等手段来表现某一个曾经或可能发生过的事件,形式上具有非真实性,实质内容不可虚构和艺术加工。尽管搬演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纪录片“真实”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内容本质客观性强,且能将史实形象化情节化,有效优化观众的观影体验,搬演已经成为许多历史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
然而搬演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纪录片制作成本,因此多数纪录片会选用部分影视剧片段,值得注意的是,影视剧作品的艺术化表现手法极有可能影响到纪录片内容的史实性,所以纪录片须严格考究片段细节。
制作动画和数据特效
除了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动画更有助于再现建筑和实物,增强影片视觉冲击力,提高影片美感。但过多的动画效果容易影响观众的代入感,因此动画制作更适合用于实物还原而非故事叙述。
(来源:纪录片《大明宫》)
动画与搬演相结合
该表现形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手法,能有效平衡情景再现与拍摄成本控制的需求,兼顾影片画面多样性。我们在讲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史时,借鉴了台湾纪录片《冲天》的处理手法,特别采用聘请专业演员搬演相关角色,抠像搭配后期手绘场景,并将整体画面处理成版画效果的方式,还原学校创始人回国建校、学生上课等历史情景与历史过程,有效提升了影片的可看性。相信随着纪录片制作的发展,动画与搬演相结合是一个值得关注利用的情景再现手法。
(来源:纪录片《冲天》)
丝路丹青一共有36集。
据官方公布,丝路丹青共有36集。该纪录片以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讲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艺术和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每集时长约50分钟。
该纪录片的制作团队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采访,以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画面还原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和文化特色,展现了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艺术之美。观众可以通过该纪录片了解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厚渊源,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想要了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观众,观看该纪录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保护各国的文化遗产,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和平。
总之,丝路丹青共有36集,涵盖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纪录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