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秋日与情感的诗句
1、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两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3、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5、唐·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2 描写秋天情感的诗句长相思 李煜
秋风多,雨如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白居易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蝶恋花 李煜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中秋夜怀 项斯
趋驰早晚休,一岁又残秋
若只如今日,何难至白头
沧波归处远,旅食尚边愁
赖见前贤说,穷通不自由
相见欢
李煜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中秋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 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4 以秋天的景色抒发出蓬勃向上的情感的诗句和赏析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②“晴空”二句:《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即取其意。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
[鉴赏提示]《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5 描写秋天的诗句,有赏析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 "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宋诗钞》)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参考资料:
十五夜望月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 山 月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李 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夜 思李 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嫦 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月夜忆舍弟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第一首《将进酒》
1答: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字面意思是 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2答: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第二首《自洛之越》
1答:这首诗写的自洛赴越之事,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慨之情,同时刻画了一个落魄不羁,傲慢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答: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才“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有表现力。
第三首
1答:《金陵晚望 》所表达的伤心是,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作者联想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而韦庄的《金陵图 》中的伤心也是根据《金陵晚望 》中的伤心而说的。
2答:《金陵晚望 》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而韦庄的《金陵图 》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首
实在不会了,我只对唐诗很感兴趣,对宋诗不怎么了解。刚才的那些回答是我查看鉴赏辞典回答的,有些回答不是很准确。
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
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
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
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
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兴发歌绿水,秦客为之摇。
鸡鸣复相招,清宴逸云霄。赠我数百字,字字凌风飙。
系之衣裘上,相忆每长谣。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意思是“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
赏析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李白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①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②汀洲:水中小洲。
③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④“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⑤当年:一作“前朝”。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赏析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描写南京金陵的诗词有:《登金陵凤凰台》、《金陵晚望》、《金陵城上》等。
1、《登金陵凤凰台》 -- 杜甫
凤凰台上凤凰游,盘旋跃舞空无由。
飞起翱翔万里外,浩气长存海底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赏析:杜甫的这首诗描写金陵凤凰台的美景,画面感极强。凤凰台位于南京城东,登上凤凰台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江水山峦尽收眼底。诗中用“凤凰游”“盘旋跃舞”来形容凤凰飞舞,气势磅礴。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又表达了对江南之美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2、《金陵晚望》 -- 刘禹锡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固楼头燕如雨,千峰独秀一城阴。
参差已是三万里,江浦带来百千家。
可怜无酒无花日,赏心眼底是朝天。
赏析:这首诗是刘禹锡用“锦江”“玉垒”等细致的描写,再现了金陵城市的壮美景象。诗中的“北固楼头燕如雨,千峰独秀一城阴”描述了北固山的秀美景色,形象地表现了山水交融的场面。而最后两句“可怜无酒无花日,赏心眼底是朝天”则表达了思乡之情,令人感慨不已。
3、《金陵城上》--袁枚
金陵城上东南望,无复中原是烟花。
寒尽清江渐自明,笛声悠悠鸟自栖。
明月千里寄相思,白波横舟夜霜飞。
思君更上一层楼,愿他明月送我君。
赏析:袁枚在《金陵城上》中将南京的伟大历史与自己的感情相结合,既特别表达了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深情,又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跟别的咏史诗不同,这一首诗用了不凡的思路,透过寄托思慕的相思之意,将咏史诗道文身体现的明明白白。
韦庄·金陵图①
谁谓伤心画不成②?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③,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释
①金陵图: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画家已不可考。
②画不成:诗人高蟾曾有《金陵晚望》云:“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③南朝事: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六朝都金陵。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诗人否定了高蟾“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并明确指出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太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就拿眼前这幅《金陵图》来说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芜,这不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嘛?诗人咏史,意在讽今,他只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希望当局者能看到前车之鉴,不要步南朝六代的覆辙。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解释:请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诗词名称:《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本名:韦庄。字号:字端己。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出生时间:约836年。去世时间:910年。主要作品:《菩萨蛮》《伤昔》《应天长》《应天长》《思帝乡》等。主要成就:花间派重要词人;劝王建称帝,定前蜀开国制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老木寒云满故城”的详细介绍:
一、《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的全文点此查看《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的详细内容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二、译文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世人心理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请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三、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韦庄其他诗词
《思归》、《章台夜思》、《金陵图》、《菩萨蛮》、《秦妇吟》。五、注解
逐:随,跟随。“逐,从也。”这里可作迎合解。
老木:枯老的树木。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