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情感障碍的表现有哪些?,第1张

(1)情感高涨

情感活动显著增强,表情生动欢喜、兴奋、乐观、易激怒,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我们这类人是以过度欢乐轻松的状态对周围环境给予反应,心理活动仍然保持完整,属病理现象,多见于躁狂症。

(2)情感欣快

表现为异常轻松、诙谐、滑稽、讲话时眉飞色舞,爱取乐于人,这类人从外表上看与情感高涨者颇有类似之处。

(3)时常焦虑

表现为惶然、不安,如大祸临头,坐立不安。难以专心工作,并常伴有心慌,出汗或躯体不适感。在这类人中,有的与青年时期心理发展中形成的性格缺陷有关,有的属于更年期忧郁症。

(4)情感爆发

表现为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毁物,常伴有娇作、幼稚和戏剧性动作,多见于癔病。

(5)恐怖性情感

对某种境遇所产生的特殊畏惧和恐慌,常见有死亡恐怖、广场恐怖、触物恐怖、对人恐怖等。多见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早期。

(6)病理性激情

表现为有短暂的情感爆发,自己难以控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暴虐行为。

(7)易激惹

表现为遇到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怒,甚至怒不可遏。

(8)情感淡漠

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对悲、欢、离、合、爱、憎均漠然视之,如亲人亡故无任何表示。

(9)情感低落

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悲观失望、抑郁愁苦,与情绪高涨相反,常有寻思自杀或自我惩罚行为。

(10)情感衰退

表现为患者对周围环境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引不起情绪反应,丧失自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呆滞,行动缓慢、生活不能自理。

(11)情感脆弱

表现为常为小事而伤感,严重时情感失禁,其情感活动的自制能力完全丧失。

(12)情感倒错

表现为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不一致,这是由于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协调丧失而引起的脱节现象,如对亲人死亡不仅不悲哀,反而表现出喜悦的情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3)矛盾情绪。

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如既爱又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4)表现倒错

表现为在不感到悲伤时而号啕痛哭,这是内心体验与表情动作之间不相协调的原因。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关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表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能影响患者整体精神状态和精神功能的疾病,从表现上可以分为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行为这几方面的症状。过去认为精神分裂症有一些核心的临床症状,包括思维联想松弛、内向性、矛盾意向或者矛盾情感及意志缺乏等。但在对以上核心症状的认识过程当中,发现其缺乏一致性的标准,后来有学者提出来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首级症状,具体如下:1、前驱期即在逐步起病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出现感知觉上的异常,有的会出现奇怪的行为、不可解释的这种行为。而在发病的过程中,感知觉障碍患者会出现幻觉,尤其以听幻觉为主,会出现持续性的言语性幻听,如凭空听到有人在骂他,在议论他,或是在命令他,又或者是自己的想法被一个声音念出来;2、思维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思维形式上的,如有些患者的思维会很松散,即语言的连贯性很差,逻辑性差,甚至有的是语无伦次。第二类是思维内容方面,主要是一些妄想症状,包括被害的观念、非血统的观念,及关系妄想的观念,甚至会觉得不认识的一些人说的话和他有关系;3、有些患者会出现情绪症状,如情感反应平淡、不协调,即缺乏应该表现出的情绪体验;4、患者会出现意志行为症状,意志缺乏,一些分裂症的患者对生活没什么要求,甚至日常的一些自理都受到影响,整个人很邋遢,生活质量很差。

精神分裂症特征是指的精神分裂症具有的特征性表现,可以简单的归纳为4类称为4A症状,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情感淡漠、矛盾意向和内向性。

1、思维联想障碍的表现,主要有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思维贫乏、思维中断、思维云集等。患者说话毫无逻辑性很难让人理解,或者是答非所问,对问话不予回应,说话断断续续。

2、情感淡漠的表现,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都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面部表情呆板、冷淡,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

3、矛盾意向是指患者的情感、行为等带有明显矛盾性,比如患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明明说的事情很难过,但是患者却在大笑等。

4、内向性是指患者的内心体验具有隐秘性,不会轻易的暴露。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两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呢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诞生于帝俄时代所属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我觉得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我认为,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象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象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心理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希望他们不妨一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扑在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在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于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懒、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番分析。

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导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导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这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员的舍己救人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为何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三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同的效果如何而定。因此,这三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三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一、长期遭受挫折的人;二、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三、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四、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我觉得这四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私我。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四种:(1)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2)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3)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4)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四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3)和(4)只是一种借口,(2)是次要的;(1)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们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精神病学中情绪和情感往往作为同义词使用,情绪障碍常见表现有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情感淡漠、焦虑、恐惧、易激惹、情感不稳、情感倒错、情感矛盾等。

1、情感高涨:是正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由于其高涨的情感与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比较协调,且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故具有较强感染性,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发作;

2、欣快:是在智能障碍基础上出现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愉快体验,表现为患者自得其乐,似乎十分幸福,但由于智能障碍的影响,表情比较单调刻板,往往会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多见于痴呆;

3、情感低落:是负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表现为忧愁、苦闷、唉声叹气、暗自落泪等,有时感到前途灰暗,没有希望,严重时可因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企图及行为,多见于抑郁发作;

4、情感淡漠:是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即使对与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

5、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状态。表现为患者顾虑重重、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严重时可表现为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似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常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多见于焦虑障碍;

6、恐惧:是指面临某种事物或处境时出现的紧张不安反应,恐惧可见于正常人,如对危险动物或处境的恐惧等。病态的恐惧是指与现实威胁不相符的恐惧反应,表现为过分害怕、提心吊胆,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恐惧往往伴有回避行为,多见于恐惧症障碍;

7、易激惹:是情感活动的激惹性增高,表现为极易因一般小事而引起强烈的不愉快情感反应,如暴怒发作,多见于人格障碍、躁狂发作等;

8、情感不稳:是情感活动的稳定性障碍,表现为患者的情感反应极易发生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化莫测,多见于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

9、情感倒错:是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的处境明显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如某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描述自己被人跟踪、投毒等妄想性体验时,却表现出愉快的表情,而听到亲人去世时,却放声高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情感矛盾: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人或事物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情感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如患者因怀疑母亲迫害自己而憎恨她,但同时又对她亲近关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哲哲妈妈切菜不小心把手指切到了,她赶紧喊哲哲帮忙拿一个创可贴。可是哲哲自己玩自己的火车轨道,就像听不见妈妈的呼喊一样。妈妈走到哲哲面前,把受伤的手指给哲哲看,面露难受,哲哲瞥了妈妈一眼,又看了妈妈受伤的手指一下,脸上依旧没有表情,继续玩自己的……

听到很多自闭症孩子妈妈讲述过自家的孩子“没心没肺”的许多事儿,仿佛常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在他们那里就是再普通不过了,任何事情都不能激发出他们的 情感 流露。

情绪 情感 异常,是自闭症孩子的又一特征。

情绪 情感 是 社会 互动、人际关系的产物,同样又是促进 社会 互动和人际关系的重要需求物。像基本的情绪,比如喜怒哀乐,正常情况下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的自闭症孩子,大多存在情绪 情感 问题。

大脑边缘系统是主管情绪 情感 的,情绪 情感 异常或缺少的孩子,一般是因为大脑边缘系统激活不足导致的。

自闭症孩子不能正确熟练地识别他人的情绪和表情,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表情情绪来回应他人。

初级情绪在婴儿期就表现出来了。比如饥饿的时候会哭,吃饱喝足会笑,这些都是和生理相关的初级情绪。复杂的情绪 情感 比初级 情感 要复杂得多,它是伴随事件发生的非独立的体验,这种体验需要发展出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区分自我和外界之后才能发展出来。

经过丰富的生活经验之后,我们在心里会存在既定的心理目标,当下发生的事件和心理目标联系起来之后,就会触发 情感 。 情感 出来之后,更高级的就是体验他人的 情感 了,这种体验他人 情感 的能力叫共情能力。就像文章开头哲哲妈妈手指受伤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孩子看到妈妈受伤,一定会很心疼关心妈妈,只是哲哲缺乏 情感 ,因此对妈妈受伤不能共情去关心心疼。

自闭症孩子缺乏 情感 ,能通过什么方法帮助其提升情绪 情感 呢?

首先要做的是,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正确及时的回应,尽早建立情绪行为模式。

我们还可以仔细观察我们自闭症孩子的行为特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诱发孩子积极 情感 的事件发生,引导孩子的正确情绪。

对于自闭症的一些激烈的情绪,我们要采取消退冷处理的方法来帮助孩子,以免孩子的不良情绪占主导。

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可以帮助孩子进行 情感 学习的。我们可以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描述情绪来帮助孩子了解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0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