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第1张

诗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1、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

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

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

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

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

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3、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

今天听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现代诗,热闹的课堂气氛后,是我的茫然。学习内容是现我国著名现代诗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诗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自己童年时候翻山看海的经历,第二部分写了自己成年后的感悟和信念。

诗歌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教学,上好它还真不容易。

执教的周老师很优秀,多次在市区内上过研讨课、展示课。教学时,她主要通过“读”“品”“赏”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课始,她通过自己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到了课文之中,然后就是学生自由读,,接下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形式特点,分为两个部分。开始环节都还不错,多读是学习诗歌的“法宝”。

生:是在翻越了无数座山之后看到海的。

生:不一样。

生很快知道童年想看的海是现实中的大海,但对成年之后的海,却一下子无从说起

师:讨论一下,看看书。

学生从书中找到了“用信念凝成的海”。教师接着引导,让学生说出“海“象征理想,无数的山象征艰难困苦,最后老师小结,这就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内心感受。

现代诗不比一般课文,语言凝练是它的特点,用词用典也与一般文章不同,每个文字背后都掩藏着作者的“心”。它的教学应该有它的特点。

第一,读是现代诗教学的主要手段。现代诗跟一般课文的文字表述有些不一样,节奏感、韵律感很强。教学初,就应该让学生读通读熟诗句,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感,在读中初步感知诗句内容和情感。

第三,学诗还应该学会调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诗句情感。一切“诗语”皆情语,现代诗的意蕴都比较深远,用词用典的现象比较常见,所以没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参与学习,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感悟着老师的感悟。

比方这首诗,在讲诗人小时候没看到海的沮丧、失望时,教师不能只就诗句内容去硬性感悟,更多的是要学生去探究,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不然学生口里的“沮丧”“失望”只是一个心情符号,激不起他们内心的感受,没有情感体验的词语是没有温度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爬山的经历,去感受辛辛苦苦爬上山顶却没见到大海的沮丧,这时候的品读,情感就会更深一层,学生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印证”诗句内容和情感。

第四,现代诗的教学不能简单地靠一再的读去体会情感,因为凝练的语言会让学生找不着感觉,所以读诗时,教师还有必要引着学生去“消化”诗句的语言,把这些词语变成学生生活的写照,这样,学生在读诗的时候才会自觉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诗句的内涵,读出自己的感悟。像这首诗,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时,一定要把文字“无数座山”变成学生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只有在这种情境下的,才会知道“信念”的重要性,才会在心中营造起那片“用信念凝成的海”。

第五,现代诗的学习还需要积累,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的读,帮助学生积累诗句。真正领悟诗歌意境是需要具体情境的,积累有助内化,说不定某一个生活情境中积累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以,学现代诗,不是学内容,也不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情感的积累。

这样的教学可以收到以下效果:首先,让学生经历了读诗的过程,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第二,了解读诗的方法:结合背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意象具体化,体现诗歌的形象性。第三,初步感受到诗都是有意象的,表现手法用多种形式,如:

用典、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托物言志等

第一,读是现代诗教学的主要手段。现代诗跟一般课文的文字表述有些不一样,节奏感、韵律感很强。教学初,就应该让学生读通读熟诗句,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感,在读中初步感知诗句内容和情感。

第三,学诗还应该学会调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诗句情感。一切“诗语”皆情语,现代诗的意蕴都比较深远,用词用典的现象比较常见,所以没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参与学习,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感悟着老师的感悟。

比方这首诗,在讲诗人小时候没看到海的沮丧、失望时,教师不能只就诗句内容去硬性感悟,更多的是要学生去探究,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不然学生口里的“沮丧”“失望”只是一个心情符号,激不起他们内心的感受,没有情感体验的词语是没有温度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爬山的经历,去感受辛辛苦苦爬上山顶却没见到大海的沮丧,这时候的品读,情感就会更深一层,学生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印证”诗句内容和情感。

  摘 要:现代诗歌用优美的意境、明快的节奏表达作者的愿望,教学多年,发现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多读诗歌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产生创作的欲望,在教学中可以用指导诵读、推敲字词、揣摩手法、多读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阅读的方法,用教师的写作带动学生的创作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学生能够在诗歌中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诗歌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关键词:现代诗歌 诵读 品味字词 揣摩手法 联想 写作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都比较感兴趣,因为诗歌富有节奏,有些诗歌用韵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音乐的美感。“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诗歌感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却令人担忧,老师对诗歌单元不够重视,认为在课堂上读一读,了解一下作者的思想就行了,学生也不会花多大气力去学诗歌。上到初三,因为课程紧张,诗歌单元往往成为自读单元,教师不再讲解,学生自然也不会去阅读。诗歌为何成为附属品,可有可无?我看是跟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中考、高考作文是每年的热门话题,前几年写作要求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现在虽然写作要求有一条是“文体不限”,但历年来也极少有考生写诗歌,满分作文也从不是诗歌。为了迎合考试和阅卷老师的口味,在教学与考试当中,诗歌被逐渐排除在外。再看看现在的文坛,著名的诗人有哪些?屈指可数。小时候,我读过席慕容的诗,读师范时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诗中优美的意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现代诗歌似乎没有了发展,即使有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其他的如小说、散文却是得到迅猛发展,小说家、散文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试想一下,学生在学校没有了读诗的兴趣,以后还会有写诗的兴趣吗?所以诗人少也在所难免了。这样看来,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获得美的享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产生写作的欲望呢?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美。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当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屏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在语文课上,只听见老师的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诗歌具有独特的形式,富有美感节奏感的诗句更是适合朗读。诵读,相对于文字来说是具体的,是形象化的。朗读得好的,是基于将相对抽象的文字,经过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体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声音表达出来。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教学中,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诵读,就能使学生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时候,用了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读法。朗读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分散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齐读,齐背。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几分钟,初步感受诗的停顿、节奏、重音。这个时候,学生还不是把握得很准。然后由一两个同学来读诗歌,其他同学参与评议。评议也是可以有多种形式,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读读议议中,学生逐渐体会文中的感情了。接下来听录音,标节奏和重读的词,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诗人的感情的词语,包括中心语和修饰语,就应该重读。然后分散朗读。一次次地朗读,学生对语调、语速的快慢、音长音短、节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较好了。每读一次,也是学生对文本推敲一次,理解也就更深了。这个时候,老师也要来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我在范读这篇课文时,“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我读得轻缓抒情,学生评价时说好像看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在朗读声中显现出来。

二、品味推敲诗题和字词,揣摩艺术表现手法。

今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与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诗歌赏析题目前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考查内容较为浅显明了,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对于诵读诗歌的语感表达能力、品读诗歌进行情境体验的能力、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认知能力等。基于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品析能力。要理解一首诗,就要抓住诗的题目和关键词。有许多诗的题目就点出了诗的主旨。余光中的《乡愁》,题目告诉我们他在诗中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雨说》的诗题点出春雨告诉孩子们要笑着生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出天上的繁华。通过推敲诗题,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写作视角等,为进一步揣摩艺术手法打下基础。

推敲诗歌的字句,要注意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从这些字词,往往可以感受诗人写诗的用意。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词语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嘶哑”一词写出鸟儿饱受折磨,痛苦不堪,这样写实际也写出中国人民受尽帝国主义者的蹂躏,更能突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很强,表达技巧相当丰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这就要指导他们体味诗中所运用的物象、由物象所构成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而看诗词的意境。诗中的意象看似随意,实际都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客观事物,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则为诗的意象了。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内容。“土地”象征遭受战乱、受苦受难的中国和人民,“河流、风”象征愤怒的人民,“黎明”象征光明的未来。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感情。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意的跳跃、意象的模糊,要靠读者的想象。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歌。“想象”是无中生有,联想是“由此及彼”。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就应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诗里没有的内容,联想诗里的言外之意。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一阵微风”、“一片阳光”,这里运用比喻,从这些比喻中,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对诗的反复朗读和思考,自然会体会到前两个比喻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他们充满青春和活力,代表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后两个比喻写出诗人的歌声要像“微风”一样吹拂少男少女,像“阳光”一样温暖少男少女。推敲字句,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凝练;揣摩艺术手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创作的技巧,为写诗打下基础。

三、堂上推荐和课外积累优秀诗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给学生打造的一笔终身财富。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因此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数老师不愿实施。我在教学中除了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名著之外,还向学生推荐优秀诗篇。这一年中,推荐了《再别康桥》、《死水》、《中国的土地》,诗歌集《繁星、春水》等等。我每周坚持开设“阅读课”,每次都有一个专题。在诗歌阅读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同学之间也相互推荐新诗。一个学年下来,每个学生就读了几十首现代诗。有些诗歌是高中才学的,现在他们才读初一就已读得琅琅上口了。在课外的积累中,学生会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凝练。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诗歌语言构建的意象在我们面前展开,能积极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飞跃。这优美雅致的语言,给我们无限音乐般的享受。诗读得多了,就会产生写诗的兴趣,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创作。

四、用教师的写作来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向师性和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能写好文章的老师,我相信他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学生也必定会模仿他的字,模仿他写文章。朱永新的论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有一个观点说到师生共同写日记,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写是形式,但写带动的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对他的这个观点,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坚持写日记,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的,但如果能坚持写文章,并拿出来和学生分享,这应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教学诗歌单元,也尝试写一些诗歌。在课堂上我满怀激情地朗诵自己的诗。我的《游贺州姑婆山》、《母亲是一面旗帜》这些诗都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也产生了写作兴趣,开始尝试诗的创作。七年级的杨振宇同学写的《爱与恨》,“有一种力量/能使干涸的海洋泛起波涛/能使百丈的寒冰融化成水溪/能使秃平的高山长成茂盛的森林/气馁的人遇见它重现希望的阳光/它是那么伟大而神圣/但又那么平凡/那便是爱/是爱给予的力量/还有一种力量/能使和平的世界笼罩厚厚的乌云/能使美好的家园瞬间变为废墟/能使美丽的草原变成干旱炎热的沙漠/她来自每个人的心中/那便是仇恨/我相信/恨会随时间逝去而变得暗淡/爱却会散发熠熠光芒。”这首诗虽稚嫩,也不押韵,但他看到爱的力量,联想丰富,抒发了情感,实在难得。还有其他学生的如《夏夜》以明快的格调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蜜蜂颂》以朴素的语言赞颂蜜蜂奉献精神等,这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他们能大胆想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这不正是现在教学所提倡的创新吗?想象是创造的先驱,是人类腾飞的翅膀,诗歌的创作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吉英给诗歌一个心灵对话的舞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1、2期

[2]徐志伟,孙娴诗词鉴赏复习与训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

――谈谈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

现代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不仅存在于许多的文学作品中,而且进入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现代诗歌的殿堂,我这个现代诗歌的门外汉,不得不走近它,了解它,研究它,试图找到解读诗歌的密码。

一、说说现代诗歌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它以其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赢得了许多人对它的青睐。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诗歌分类

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

二、诗歌教学现状

对于现代诗歌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死角,一个盲区。我觉得不仅是我,就是当前语文界也不容乐观。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现代诗歌教学往往被“雪藏”,语文教学功利倾向十分明显,现代诗歌教学偏离“诗意”渐行渐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更是流于形式化,教学观念陈旧、教材解读肤浅、教学设计随意。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聊天中说:“现代诗歌现在中考又不考,上课时随便提一下就行,甚至不上都没有什么关系。”的确,现代诗歌很少以阅读形式的出现来考试,近几年来现代诗歌连背诵默写都不考,自然在教学中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偏偏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两册的第一单元都是中外现代诗单元。因此每到这样的“鸡肋单元”,我们的老师便快马加鞭,每篇课文寥寥数语便加以解决。笔者甚至曾亲见一位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一课时完成了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一言概之:在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中诗歌教学更多的是追求实用,而不是内心的幸福!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现代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高雅清新的意境,鲜明有致的节奏,意蕴丰满的情感,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但为何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那条“未选择的路”?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足够底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学观念陈旧、教材解读肤浅、教学设计随意。

三、部编教材现代诗歌编排情况

在部编本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学生们对现代诗歌有过一定的学习、了解和认识,比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选编了《天上的街市》,七年级下册教材中选编了一首爱国诗歌《黄河颂》和两首外国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还有八年级下册教材中选编了《回延安》等,所以九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朗读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七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都秉承着双线并行、淡化文体的做法,对这几首诗歌的教学,也是在整个单元人文主题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点”的能力培养,而没有形成“面”的能力提升。比如说《天上的街市》课前预习这样说:“无论想象多么荒诞、离奇,只要适合表达特定的情思,在诗中都是容评的。朗读这首诗,借着诗人的想象,漫游诗中所描绘的世界。”课后练习“一、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二、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关好愿望。《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这样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发现,从课前预习,到课后练习题,明显看出,教材并没有把诗歌当成一种文体去教学,而是放到七下童话这个单元里面,重点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语文知识点。

四、九上“活动探究”诗歌单元教学策略

再看,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每一单元所选编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体裁趋于统一,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纯诗歌单元,所以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之初,老师还是应该就现代诗歌的文体知识,予以学生一些系统的讲解和指导,为学生示范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全面的知识体系上的认知,为学生在诗歌单元的顺利地完成自主欣赏、独立阅读的任务奠定基础。

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仍延续部编本教材的双线组员模式,其人文精神主题是自然之音,语文素养主题是了解并掌握诗歌这一文体。第一单元又是“活动探究”单元,这是部编本教材新增的一种单元样式,它打破了原有的阅读、写作的单元体系,推翻了以往教材仅有的文本的教学,而是以任务为主线,整合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资料搜集、活动策划等项目,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实践性的课程。它要引领学生完成听说融合、读写互动、课内外知识联系、群文阅读等活动内容,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为目的,最终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诗歌文化的内涵和现代诗歌的应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教材的第一页就明确了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并且明确了具体的任务内容及策略。

许多老师对这个“活动 探究”单元的教学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实际上,老师们只要认真研读教材,你就会发现,教材上,对于第一单元的学习,有比较清晰而有层次的学习指导。

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

在第一个任务单里面,给出了五条阅读策略。这五条阅读策略就是学习这五首诗歌的步骤。

阅读策略“1先独立阅读每首诗歌,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一策略告诉我们,先让学生自由阅读五首诗歌,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进行单篇教学,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是老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要担心学生会读不懂。就如梁启超先生说的:“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阅读策略“2结合注释、旁批或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的理解,更深的感受。”这第二点阅读策略,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所给资料,进行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

阅读策略“3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你觉得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几首诗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来传达诗作的情感”这一阅读策略,是引导学生在问题推动下,进行自主解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这一点跟前两点阅读策略环环相扣,逐渐深入,让学生一步步进入“藕花深处”,体会不断发现的惊喜。

阅读策略“4如果以上问题全都能回答出来,说明你自主学习很有收获;如果还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没关系,请和小组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或与老师进行交流。”这一阅读策略,是让学生在自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自己没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进行解决。这就时《语文课程标准》种所说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策略“5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基础上,任选一首你喜欢的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与同学们分享。”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前四步都完成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达到了进行赏析的水平。

任务二,自由朗诵的活动策略

第二个任务单是“自由朗诵”,依然有层次,有条理,只要按照教材依次进行,即可完成任务单二的要求。

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实践策略。

任务单第三条,是在完成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此时,自然有了创作诗歌的冲动。三个备选题目也是逐步加深,第一个题目给抓手,在原有诗歌基础上续写即可,第二写作实践题目,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这几句生日贺词,应该很轻松可以完成。第三写作实践题目是仿写,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有不少同学都写出了精美的仿写诗歌。

在此,本单元的五篇诗歌成为了任务的文本,那么,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环节的设置,都应该基于“活动任务单”的说明来进行。

并且,在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中,还给出了阅读诗歌的具体方法指导,在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之前,引导学生先看看读诗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欣赏诗歌。

越读诗歌方法指导给出了欣赏诗歌要重点注意五个问题:第一,注意诗歌地表现形式;第二;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三,把握诗歌的意象;第四,体味诗歌的情感;第五,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欣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从这一单元的教材编排来看,教材编排有层次,有条理,可以说,运用好了教材,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五、诗歌教学设计

            古语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老先生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多读,是理解诗歌的不二法门。那么,怎样以读为主线设计诗歌教学呢?

先看两则名师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设计一:

叩开诗歌大门,读懂诗歌;

走进诗歌殿堂,品味诗歌;

畅游诗歌乐园,学写诗歌。

现代诗歌教学设计二:

第一环节:初读诗歌,读出纸中之诗

第二环节:  品读诗歌,  读出诗人心中之诗

第三环节:  细读诗歌,  读出自己心中之诗

第四环节:  仿写诗歌

两位名师教学设计,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出了诗歌教学的重点――读。

如何读,怎样读才更高效呢?

第一,要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不要过多干涉。

第二,要让学生关注诗歌选取的意象,以“意象”为抓手,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精心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的乡愁,读来意蕴丰厚,凄婉而美丽。

第三,要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诗。透过诗人的感情,进行拓展迁移,联系生活实际,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意之美,营造自己诗意的生活。

现代诗歌教学“任重而道远”,但“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在于对学生心灵情感的“唤醒”,盈一堂诗意,感染熏陶中用心吟诵,再现意境唤醒诗性语言,唤醒教学、文本、心灵的浪漫,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意的课堂上放飞。

 导语: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与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赏析现代诗歌的技巧。欢迎阅读!

  一、抓意象,绘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意象的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考生捕捉住现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只有抓住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取了四个意象作为鸟儿歌唱的对象,“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满目疮痍,遭受欺凌的;“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是汹涌奔流,义愤填膺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是呼于抢地,不可逆转的;那“来息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自由的曙光。从这四个意象上,我们能够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祖国饱经沧桑,人民不屈抗争的场景。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与画面进行联想与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现代诗歌意象与意境解题技巧:

 (1)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萤火虫与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星星变奏曲》)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问题。

 步骤1:萤火虫与星星,睡莲,一团团的白丁香。寥寥数语营造出一个安宁、平静、柔与、温馨的夜境。

 步骤2: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感受到他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二、明手法,析作用

 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

 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技巧:

 (1)揭示何种手法;

 (2)分析表达作用。

 如:打开你们的窗子/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艾青)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

 步骤(1)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步骤(2)便于运用对话与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更容易与读者亲近。

  2、表现手法。

 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等。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技巧:

 (1)指出何种手法;

 (2)阐述表达作用。

 如:“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一片槐树叶》纪弦)这两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

 步骤(1)虚实结合。

 步骤(2)虚写对祖国那份思念,实写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这片叶子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祖国的很多地方,如果说在某地捡的,就把他思念的地方具体化,就缩小了。诗人思念的不只是捡到叶子的江南,或江北,而是江南江北都思念。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3、篇章结构。

 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技巧:

 (1)指出诗歌结构如何。

 (2)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

 如: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的槐树叶。……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纪弦《一片槐树叶》)

 诗歌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这样回答:结尾一句与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与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三、品语言,释含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在诗歌鉴赏或教学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隽永的字词语句。

  1、品味词语丰富的表现力。

 注意诗歌中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现代诗歌鉴赏词语解题技巧:

 (1)解释词语的意思;

 (2)阐述该词在诗中的作用。

 如: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与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闻一多《口供》)

 诗中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请体味“驮”字与“织”字使用的妙处。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

 步骤(1)“驮”是背着,“织”是编织。

 步骤(2)动词用得奇崛,却十分传神,使诗的画面极富动感。

  2、从现代诗的语言风格分析。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与鉴赏。

 现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技巧:

 (1)指明何种语言风格;

 (2)有什么作用。

 如: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我边在诗页上题字/边听你絮语低声(辛迪《“代沟”上握手》)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

 步骤(1)诗歌语言朴素、自然。

 步骤(2)使读者可以品味到一种宁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四、感诗情,析爱憎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体会诗歌的感情要做到以下两点:

  1、品味词语,体会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感情。

 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个“抓”字,一个“贴”字,鲜明地道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不放”与“紧紧”两个词则进一步把这种感情推向更高的境地,表现诗人对延安的深沉的爱与眷恋。

  2、分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礁石巍然挺立”的形象,暗示了诗人对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暴力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

 (1)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如: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何其芳《新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考生可以按步骤回答:

 步骤⑴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步骤⑵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把新月比作小船,回到久别的故乡。诗歌选用了“花香,夜暖”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春天的特点,让人感到温暖。表达了诗人对温暖故乡的向往与追寻。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短诗三首名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短诗名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义诗题

 1谈话导入。

 (1)师: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是美的?(预设:风景是美的;画画是美的;舞蹈是美的……)

 (2)师:人们常说“发现美是能力,留住美是本事”,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美?(预设:画画、拍照、写诗……)

 (3)师:美就像一扇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诗歌这把钥匙开启美这扇大门。(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2释义诗题。

 (1)板书课题:短诗三首。(师指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诗有短有长,其中篇幅不超过14行的诗可以称为短诗。

 (2)了解“繁星”,指导书写。

 ①师:看看课文,我们将要学习的三首短诗的诗题是什么?谁来读读诗题?(预设:繁星)(板书:繁星)

 ②指导书写“繁”字。(出示课件)

 ③解释“繁星”。

 a师:再读诗题“繁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b示例:密密麻麻的星星、满天的星星……

 师:一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繁星,多而密的星星,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美好。(生齐读)

 (3)明确诗序,简介作者。

 ①明确诗序。

 a师:仔细看看三首短诗,诗题后面还有一串数字,分别是什么?(生齐读)

 b师:《繁星》共收录164首短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七一、第一三一和第一五九首。

 ②简介作者。(课件出示冰心简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2)生自由读诗。

 ①生自由读诗,圈出生字新词。

 ②师指名读诗,相机正音,师指导读准“啊”的音变。(出示课件)

 a师范读后,指名读。

 b生在课本上标出读音,齐读;师生合作读。

 c师:把这两句送回诗中,再读读三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

 (1)检查要求会写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②指名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③易错提示:“藤”读后鼻音,“膝”读“xī”,不要读成了“qī”。

 ④师引导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

 a同音字识记:漫(漫灭)慢(快慢)萝(藤萝)箩(箩筐)

 b说文解字识记“蔓”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蔓,形声,从艹,曼声。本义:木本蔓生植物的枝茎。

 c形近字识记:膝(膝盖)漆(油漆)躲(躲开)剁(剁肉)

 ⑤指导书写。“藤”下面的“氺”,笔顺是:竖钩、点、提、撇、点,不要写成了“水”。“躲”左边的“身”里面是两横,“身”为偏旁时第七笔长撇改成短撇。

 (2)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短诗三首》。

 (2)师指名分别读三首短诗。

 2学习课文。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发现短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这里面可藏着秘密呢!

 (2)朗读《繁星》(一三一)。

 师:大家集中注意力听朗诵,并想一想,短诗为什么朗朗上口?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3反复朗读,发现诗“韵”。

 (1)根据诗句开头的“哪一”可以看出,有的句子句式相仿。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反复诵读。师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2)关注句末的“?”,读出节奏。师范读后,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注意读出问号的语气。

 (3)关注“同音成韵”。感知“光、香、响”的韵脚“ɑnɡ”,读出节奏。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师指名读,感受韵脚“anɡ”。

 ③师范读后生练习读。

 ④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感受通过排比句式表达的强烈情感。

 ⑤理解“思潮”。

 师指导: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问,一次又一次地想,这就是思潮。

 ⑥师指名读,读出作者起伏的思潮。

 二、有情有思,读出情感

 1学习《繁星》(一五九)。

 (1)师引导:还有哪首诗,你也读出了这种感觉?

 (2)课件出示诗句。

 (3)反复诵读。师指名读后生分小组合作朗读。

 (4)体会诗韵。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首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了吗?

 ②预设:韵脚“了、里”。

 ③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a反复诵读。师指名读,评价朗读;师范读后师生合作朗读。

 b理解“风雨”。师:“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一样吗?

 示例1:“天上的风雨”指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

 示例2:“心中的风雨”指经历的困难、挫折、痛苦……

 c朗读《繁星》(一五九),注意复沓的手法,体会情感。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人生经历,感受她“心中的风雨”。(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2学习《繁星》(七一)。

 师过渡:当你一遍一遍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它的节奏,想到了它的画面,更感受到了它的情感。在朗读中,你发现了这首诗的情感,这首诗便有了生命。作者心中的风雨、耳边的海浪声,都是作者的回忆。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回忆,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学习:

 r自由读繁星(七一),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r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2)生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3)同桌交流问题。

 (4)师指名交流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指导朗读:把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想到的画面放到朗读中。

 ①延长字音: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师范读,生模仿朗读)

 ②补白想象。

 a师指导想象: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当时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作者会做些什么呢?此刻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b生想象、交流后,再读诗句。

 c师引导: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谁言寸草心……在母亲的膝上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③顺势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这些记忆都是作者无法忘记的,这就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5)师:让我们想象作者托着下巴,静静地坐在桌前,回忆着那些发生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的事。带着这样的想象,让我们再读诗句。

 (6)师引导: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生自由交流)

 三、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1仿写诗句。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渐渐进入作者的诗中,仿佛看到她童年的画面。现在请你们自定题目,按照《繁星》(七一)的句式,仿写诗歌。

 (2)出示课件。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的(),()的(),()的()。

 (3)生仿写诗句。师巡视指导。

 2分享仿写的诗歌。

 (1)师指名朗读自创的诗歌。(相机出示课件)

 (2)师生评议。

 3深情诵读《繁星》。

 (1)师引导:听着你们朗读创作的诗,仿佛置身于我们童年的画面之中,现在让我们走进《繁星》,重温这段星光之旅。

 (2)全班齐读。

 4师小结:我们一遍一遍地读着诗歌,读出了诗的韵律,想象出它的画面,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不仅走近了诗人,也走近了我们自己,这就是诗的味道。(板书:味)

 5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繁星》一书。

 (2)推荐课后读物。(出示课件)

 (3)师要求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四年级语文短诗名师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短诗三首》被选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歌”单元,通过学习的'层层深入,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在赋予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接触过现代诗,但是对现代诗特点了解相对模糊。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通过探究学习,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实现用“繁星”学习现代诗特点、用现代诗特点学习“繁星”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繁星、漫灭”等词语。

 2体会诗歌的韵味,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并体会诗歌的情感。

 3在赋予乐感的反复的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韵味,展开想象,体悟情感。

 2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趣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奶奶看到繁星时的心情。

 2介绍作者,解释“繁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何谓“繁星”,融入文本显得更加自然。

 二、初读短诗,读出节奏

 环节一:朗读《繁星》(七一)

 1发现特点: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

 2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引发思考。

 环节二:朗读《繁星》(一三一)

 1比较思考: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

 2发现韵脚:感知“光”“香”“响”等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

 3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排比句式,关注问号的语气,理解“思潮”。

 环节三:朗读《繁星》(一五九)

 1发现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

 2读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设计意图:“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由学生相对熟悉的古诗入手,与现代诗形式与内容异同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发现现代诗-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相对自由的特点。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三、学习《繁星》(一三一)

 1情境朗读:播放海浪声音,情境朗读,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体会情感: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1)“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于海的描写。”——《冰心自传》

 (2)“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之情。

 3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内化背诵。

 4朗读《繁星》(一三一),说说你是通过哪些关键词来了解诗歌内容的。

 四、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作者在赞美大海,我们也都被这首小诗深深地陶醉。现在请带着对大海的赞颂之情齐声朗读一下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繁星》(一三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吧!

 二、学习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

 环节一:想象《繁星》(七一)

 1延长顿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展开想象。

 2补白想象:指导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仿照朗读。想象作者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做什么。

 3理解词语:通过补白想象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

 4情境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积累背诵。

 环节二:想象《繁星》(一五九)

 1想象“风雨”:想象“天上的风雨”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朗读重音,分角色朗读,想象“风雨”景象。(预设: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

 2经历“风雨”:想象“心中的风雨”又会是遇见的什么事情呢

 环节三:悟情《繁星》(七一)

 1品悟“月明”: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谁言寸草心……”在母亲的膝上作者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环节四:悟情《繁星》(一五九)

 1品读“风雨”:在补白想象的基础上,感受母亲怀抱中浓浓的母爱。

 2体会情感:结合作者经历,补充资料,理解“心中的风雨”的内涵,通过复沓朗读体会情感。

 (1)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每次生病就会想起,母亲啊……

 (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想到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会说,母亲啊……

 (3)1921年,经历人生风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集《繁星》,她把对母亲的爱写在这首诗中,母亲啊……因此,“风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对母亲怀抱的依恋。

 设计意图: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通过探究和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理解“永不漫灭”“风雨”等词语的含义,领悟诗歌的内容。为升华情感做“支点”。

 三、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1仿写诗句,唤起自我感受。(课件出示“语文园地三”词句段运用第2小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2教师巡视,相机评价。

 3朗读仿写,分享自创“繁星”。

 4挥动星卡,齐背三首《繁星》。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朗读现代诗集《繁星·春水》,摘录喜爱的现代诗并写清楚作者和出处,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读出想象为“支点”进一步探究发现现代诗的情感。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意境,触景生情,情动辞发,反复朗读,层层递进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将积累背诵巧妙地融于情境之中。

 板书设计

 繁星(七一)永恒的记忆繁星(一三一)歌颂大海繁星(一五九)母亲的怀抱赞美母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短诗三首》精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中的三首小诗,语言简单,想象奇妙,赞颂了无私的母爱和大自然的美。鼓励学生有梯度,有层次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美;读出想象,体会现代诗的艺术美;读出情感,感受现代诗的人文美。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并学习现代诗的特点,将习得的特点落实到笔端仿写现代诗。同时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通过综合性学习摘录积累,分享交流将现代诗融入生活中。

 不足之处:学生的小练笔,不能尽情地想象,对于“诗歌”的仿写创作理解不够透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05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