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荷塘月色》作品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扩展资料:

1,《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2,《荷塘月色》的整体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

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扩展资料: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

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春

《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绿》写于1924年2月8日,选自朱自清《踪迹·温州的踪迹》。1923年,朱自清就聘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国文教员。闲暇时,他便结伴去瑞安仙岩的“梅雨潭”游玩。在萧索、悲凉的季节里,写下了这篇散文。《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动态美、绘画美、音乐美、动态美。

作者笔下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部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惟妙惟肖、神采飞扬绘画美,如作者在描写山间瀑布时,“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间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叉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审美效果。

匆匆一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名字叫做“匆匆”,自然是表达时光的流逝,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以及不能追回的感伤。。虽然是感伤之作,但是有深厚的文学底蕴,需要深入体会才能理解。

表达了作者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著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著,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引人注意的是,在时间的悄然流动中,在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然后,在第二、三段,紧接着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题,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己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后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用贯穿全篇的十一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已久的感情加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的美,深深吸引著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在不少散文中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生活,蕴理于情,使作品带有哲理意味,意蕴趋于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 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时代情绪,但他那种珍惜寸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给广大读者以启迪,由此引发联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现在,才能把握住未来由于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异的感受,作品就会富于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的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蒸融、游丝等词语飘忽灵动,意境清隽淡远,通篇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而这一切又是与作者为寻觅时光流逝的踪迹,以表现思想情绪的微妙流动相一致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一个动乱的年代里,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那种无奈与怅惘

吾辈更应惜秒阴——《匆匆》试析

鲁迅先生在评价“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的成绩时,曾有过这样独到而精辟的见(“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先生就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匆匆》就是其中之一《匆匆》所藉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然而作者的生花妙笔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借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满腔情怀

文章运用了诗的托物起兴的开头方法“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气呵成的三个排比句,诗意浓郁以有规律可把握,有踪迹可寻觅,去而复返,失而复得的燕子、杨柳、桃花来借物起兴,反衬匆匆飘逝,无迹无痕的“时光”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但读者稍假思索,却自可得出答案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从语言风格上看也是飘忽即过,如白马过隙,如匆匆一瞥这一段说得明白晓畅,去又略带几分朦胧含蓄,开始表现出一种统摄全文的轻灵的意境来

第二段,紧扣“匆匆”落笔,“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是扪心自问,也自然地开始将“我”融入文中,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了“八千多日子”是转了半个圈子的记实作者生于一八九八年,至写作该文的一九二二年,共度过了二十四个春秋,每年365天,共8760天,也正是作者概说的“八千多日子”“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生动的比喻,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渲染“匆匆”的气氛而结尾的“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因岁月流逝,壮志未酬而空虚惆怅的内心世界的敞露这是感情的表白,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化意于事,写自己念及光阴虚度时诚惶诚恐的表现“头涔涔”是极言作者因猛省自己蹉跎岁月,深感愧赧,而额头上汗流如注:“泪潸潸”却是表现作者因光阴虚度,无所成就而泪水纵横言为心声,形为意表外貌若此,心情如何自然不言而喻了这一段言约而事丰,可谓着墨不多儿尽得风流

时光的流逝是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的,但可以说大都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怎样才能使人们对此有具体形象的感受呢于是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入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朱自清曾这样说过:(写文章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这一段描写就是他这种创作理论的实践,堪称为精雕细琢,针脚绵密的“加倍”描写请看“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些具体且略带夸张的描写已够新颖,“加倍”了,但接下去的描写则更为别致,夸张的意味也更浓了“伸手遮挽时,从遮挽著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样的描写的确让人从熟悉的生活中“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而最末的“我的掩著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更是出神入化之笔了叹息不过在短暂的几秒钟内,而此间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时光却连照面也不打,就仅以轻盈的身影一晃而过这里夸张的描写加倍用力而时间转瞬即逝的特点也借此而神韵全出朱自清笔下的“时光”正如置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物,经过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扩大,至细至微处也清晰可辨,历历在目,这一段是全文最着力的部分,作者为了更加显豁地表现时光的迅忽,描写是步步紧逼,越来越匆匆一开始,藉以表现时光流逝的事物所绵延的时间还比较长,如“早上起来”、“洗手”、“吃饭”、“默默时”,与此相对应的时间的流逝也还不是十分迅疾,而只是“挪移”,“过去”接下去用以比喻的现象经历的时间更短促,时光的飞逝也更迅捷,由“挪移”、“过去”进为“跨过”、“飞去”、“溜走”,直至最后的“带着影子闪过”这种步步逼紧,越发匆匆的描写,不仅形象地表明了时光须臾即逝的特点,而且使读者的感受由浅入深,体验由淡渐浓,不由自主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强烈的“惊异之感”油然而生

散文是一种需要浓郁感情的文体散文中叙事写景的目的全在于抒情以上几段,作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细致刻划了时间逝去的踪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微妙的情绪此即是“五四”时期一部分带有进步倾向的知识青年不满现状有所觉醒却尚未找到正确出路,既显得苦闷彷徨,又不甘沉沦寂寞,希翼有所作为的一种典型的思想感情但这种感情的显现是蕴含在事实的叙写中的,即所谓“即事以明理,写实以寓意”因此,从行文看,写实,写时光“匆匆”还是主要内容

但随着文章的进一步展开,作者浓郁的感情逐渐由在山间林中缓缓流淌的涓涓细流而汇聚成不可遏制的洪涛,喷涌而出了引文也一变由写实为主,在字里行间让感情缓缓显露而为直抒胸臆——让感情的洪涛飞瀑流泉般直泻而下请看,第四自然段一连串六个设问句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淋漓酣畅地表达了作者爆发出的感情的巨澜这六个设问句密密相联,环环紧扣第一句首先问道:“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马上答曰:“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紧接着扣紧“徘徊”又设疑问:“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实际上是“除徘徊外,什么也不剩”的反诘句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惆怅、伤感的心境第三句扪心自问:“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第四句又进一步强调:“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游丝样细微的痕迹都未留,可见生活平庸之至了毫无“痕迹”正是作者苦闷所在第五句设问连用两个“ 裸”把作者的苦闷、彷徨表露得更加显豁而最后的“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却又表现了苦闷彷徨中的不甘沉沦因为既“不能平”当然是不能这样的生活了,那么当然是有所希翼了

这一段抒发了作者叹岁月空掷,恨碌碌无为的苦闷与惆怅;盼有所作为,想生活增辉的热望与渴求感到真挚而强烈但从字面上看,一串设问轻轻巧巧,无只言片字的慷慨激昂语,感人的力量成功地表现在不显力量上,然而却感人至深,魅力无穷这一段以抒 怀为主,却决不空泛,而是紧扣触发感情波澜的具体物象,实实在在无半点漂浮六个设问句都是同时光的匆匆流逝而发的喟叹而且在设问以抒情的同时,还随手点染,对飘忽而过的时光以形象化的描写“逃去如飞”是生动的形容,“如轻烟,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被初阳蒸融”更是随物赋形的传神描绘

全文最后的收束,重复第一段中的关键句,点明题旨,突出“匆匆”, 而且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缜密

纵观全文,篇幅极短,总共不过五百字左右,却形象地刻划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巧妙而自然地 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传神地写实和感情的抒发二者通过精巧的结构,朴素清新的语言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统摄全文的“轻灵”美的意境全篇轻轻悄悄,自然天成,却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在艺术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思想上也不无可取之处虽然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是高亢的,比较低落,抑郁,但却绝不颓废、消沉它在对旧时代青年的孤寂、凄凉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中包含了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的揶揄和批判,显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通过作家的“加倍”描写,使我们从“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地惊异时光的流逝,也可大受启迪的董老说:“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我们读过此文,所受到的教益不也正是

《匆匆》一文中,

表达了作者:

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

《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两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匆匆》一文 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恨时光太短,不能重新来过,表达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

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吾辈更应惜秒阴——《匆匆》试析

刘心爽

鲁迅先生在评价“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的成绩时,曾有过这样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先生就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匆匆》就是其中之一。《匆匆》所藉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然而作者的生花妙笔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借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满腔情怀。

文章运用了诗的托物起兴的开头方法。“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气呵成的三个排比句,诗意浓郁。以有规律可把握,有踪迹可寻觅,去而复返,失而复得的燕子、杨柳、桃花来借物起兴,反衬匆匆飘逝,无迹无痕的“时光”。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但读者稍假思索,却自可得出答案。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从语言风格上看也是飘忽即过,如白马过隙,如匆匆一瞥。这一段说得明白晓畅,去又略带几分朦胧含蓄,开始表现出一种统摄全文的轻灵的意境来。

第二段,紧扣“匆匆”落笔,“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是扪心自问,也自然地开始将“我”融入文中,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了。“八千多日子”是转了半个圈子的记实。作者生于一八九八年,至写作该文的一九二二年,共度过了二十四个春秋,每年365天,共8760天,也正是作者概说的“八千多日子”。“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生动的比喻,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渲染“匆匆”的气氛。而结尾的“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因岁月流逝,壮志未酬而空虚惆怅的内心世界的敞露。这是感情的表白,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化意于事,写自己念及光阴虚度时诚惶诚恐的表现。“头涔涔”是极言作者因猛省自己蹉跎岁月,深感愧赧,而额头上汗流如注:“泪潸潸”却是表现作者因光阴虚度,无所成就而泪水纵横。言为心声,形为意表。外貌若此,心情如何自然不言而喻了。这一段言约而事丰,可谓着墨不多儿尽得风流。

时光的流逝是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的,但可以说大都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怎样才能使人们对此有具体形象的感受呢?于是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入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朱自清曾这样说过:(写文章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这一段描写就是他这种创作理论的实践,堪称为精雕细琢,针脚绵密的“加倍”描写。请看“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些具体且略带夸张的描写已够新颖,“加倍”了,但接下去的描写则更为别致,夸张的意味也更浓了。“伸手遮挽时,从遮挽著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样的描写的确让人从熟悉的生活中“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而最末的 “我的掩著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更是出神入化之笔了。叹息不过在短暂的几秒钟内,而此间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时光却连照面也不打,就仅以轻盈的身影一晃而过。这里夸张的描写加倍用力。而时间转瞬即逝的特点也借此而神韵全出。朱自清笔下的“时光”正如置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物,经过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扩大,至细至微处也清晰可辨,历历在目,这一段是全文最着力的部分,作者为了更加显豁地表现时光的迅忽,描写是步步紧逼,越来越匆匆。一开始,藉以表现时光流逝的事物所绵延的时间还比较长,如“早上起来”、“洗手”、“吃饭”、“默默时”,与此相对应的时间的流逝也还不是十分迅疾,而只是“挪移”,“过去”。接下去用以比喻的现象经历的时间更短促,时光的飞逝也更迅捷,由“挪移”、“过去”进为“跨过”、“飞去”、“溜走”,直至最后的“带着影子闪过”。这种步步逼紧,越发匆匆的描写,不仅形象地表明了时光须臾即逝的特点,而且使读者的感受由浅入深,体验由淡渐浓,不由自主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强烈的“惊异之感”油然而生。

散文是一种需要浓郁感情的文体。散文中叙事写景的目的全在于抒情。以上几段,作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细致刻划了时间逝去的踪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微妙的情绪。此即是“五四”时期一部分带有进步倾向的知识青年不满现状有所觉醒却尚未找到正确出路,既显得苦闷彷徨,又不甘沉沦寂寞,希翼有所作为的一种典型的思想感情。但这种感情的显现是蕴含在事实的叙写中的,即所谓“即事以明理,写实以寓意”。因此,从行文看,写实,写时光“匆匆”还是主要内容。

但随着文章的进一步展开,作者浓郁的感情逐渐由在山间林中缓缓流淌的涓涓细流而汇聚成不可遏制的洪涛,喷涌而出了。引文也一变由写实为主,在字里行间让感情缓缓显露而为直抒胸臆——让感情的洪涛飞瀑流泉般直泻而下。请看,第四自然段一连串六个设问句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淋漓酣畅地表达了作者爆发出的感情的巨澜。这六个设问句密密相联,环环紧扣。第一句首先问道:“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马上答曰:“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紧接着扣紧“徘徊”又设疑问:“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实际上是“除徘徊外,什么也不剩”的反诘句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惆怅、伤感的心境。第三句扪心自问:“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第四句又进一步强调:“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游丝样细微的痕迹都未留,可见生活平庸之至了。毫无“痕迹” 正是作者苦闷所在。第五句设问连用两个“ 裸”把作者的苦闷、彷徨表露得更加显豁。而最后的“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却又表现了苦闷彷徨中的不甘沉沦。因为既“不能平”当然是不能这样的生活了,那么当然是有所希翼了。

这一段抒发了作者叹岁月空掷,恨碌碌无为的苦闷与惆怅;盼有所作为,想生活增辉的热望与渴求。感到真挚而强烈。但从字面上看,一串设问轻轻巧巧,无只言片字的慷慨激昂语,感人的力量成功地表现在不显力量上,然而却感人至深,魅力无穷。这一段以抒 怀为主,却决不空泛,而是紧扣触发感情波澜的具体物象,实实在在无半点漂浮。六个设问句都是同时光的匆匆流逝而发的喟叹。而且在设问以抒情的同时,还随手点染,对飘忽而过的时光以形象化的描写。“逃去如飞”是生动的形容,“如轻烟,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被初阳蒸融。”更是随物赋形的传神描绘。

全文最后的收束,重复第一段中的关键句,点明题旨,突出“匆匆”, 而且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缜密。

纵观全文,篇幅极短,总共不过五百字左右,却形象地刻划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巧妙而自然地 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传神地写实和感情的抒发二者通过精巧的结构,朴素清新的语言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统摄全文的“轻灵”美的意境。全篇轻轻悄悄,自然天成,却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在艺术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思想上也不无可取之处。虽然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是高亢的,比较低落,抑郁,但却绝不颓废、消沉。它在对旧时代青年的孤寂、凄凉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中包含了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的揶揄和批判,显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通过作家的“加倍”描写,使我们从“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地惊异时光的流逝,也可大受启迪的。董老说:“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我们读过此文,所受到的教益不也正是如此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22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