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太多也没人看,我就简单的说一点吧。
事实上在我看来,各种教控制情绪的书都是在说废话,说什么提高自身修养、逃离情绪现场等等,根本就没有说明白负面情绪的本质。
我们负面情绪的本质是什么?是问题,正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我们才会产生负面情绪。
解决情绪问题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了,我们的情绪问题自然也就消失了。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学到的情绪控制方法再好,那也只是压制或者延缓,总还有情绪爆发的一天。
这才是父母控制不住情绪的本质。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看不到这个本质,而只是学习各种控制情绪的方法。也许暂时可以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但是因为问题始终存在,最后终会爆发,于是父母就会觉得自己情绪控制能力不行,就开始自责懊恼。
这是情绪控制能力的问题吗?不是,是父母没有解决问题。
以孩子写作业为例,父母一开始面对孩子作业时会生气吗?不会。什么时候才开始生气?就是父母屡次督促,但是孩子就是拖拖拉拉;父母耐心细致的讲,孩子就是不会;父母提醒认真专注,孩子总是开小差……父母见到自己的教育不起作用,孩子的问题始终存在,这种失控感、挫败感不断累积,于是最终情绪爆发了。这时,如果父母可以控制住第一次爆发,把自己情绪压制下去,那过一会还要爆发,因为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无论父母的情绪控制能力多么好,只要问题存在,最终的爆发都是迟早的事。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情绪控制技巧没用,如果运用的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问题解决上。光学什么情绪控制技巧,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屁用没有
亲,淡定点儿。
我觉得看医生是不需要的。即便是心理医生,大多告诉你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这些方法很常见。关键是得训练。
说实话,曾经我也是一暴脾气。生完孩子,跟你一样,处于哺乳期时,各种烦躁。产后辛苦促使我频频爆发。
后来意识到这样不行,开始慢慢改正。读了许多书,做了许多练习,最终改善。现在将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在你爱发脾气,是因为你太累了,日常事务太繁琐。要照顾老大,还有吃奶的老二。精力透支、睡眠不好。
睡不好、吃不好,身体状况不好,都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有时候不是你这个人的“性格问题”,而是环境对你不友好。
试想,如果天天很悠闲,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谁会没事儿找事儿?
作为母亲,照顾孩子是咱不可避免的责任,在承担责任过程中,又不免消耗自己。所以,天下没有不发火的妈妈,这样看待自己,不要陷入到愧疚、自责中不可自拔,不然你会被这些情绪拖累,很难走出。
另外呢,咱还要意识到情绪、甚至负面情绪是人的本能,本身没有好坏。只不过用的地方不同而已。
在《消极情绪的力量》这本书中说愤怒可以保护我们、愧疚可以让人吸取教训、焦虑能够提供动力,帮人避免长期压力。
想通了这些,你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情绪。越是排斥自己的坏情绪,你越是不能跟他们和解。因为情绪是天生的,不可能排除掉。
在《白熊实验》这本书中,用实验验证了一个结果:越是排斥,越会加深大脑对某一事物的印象。正确的做法是拥抱“白熊(这里白熊为你想排除掉的东西)”。
前几天跟孩子一起听王弘治讲《西游记》,说到猪八戒都修成正果了,还被封为净坛使者,让他享受吃喝。为啥呢?
王弘治的解释我很喜欢:人不可能排除欲望,而是要跟自己的欲望和解。控制自己的欲望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也符合佛学要义。
那么,下面我们就讲讲,如何“拥抱白熊、跟自己的情绪和解”。
你爱发脾气,出现负面情绪是身体给了预警:
要改变现状,就要从以上两方面下手。我当时是这样做的:
在《 游戏 力》《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几本畅销的 育儿 书籍中,都指出,家长,特别是妈妈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我们每天照顾孩子、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消耗,总有一天我们的能量会被耗光,所以我们要给自己充电。如何充电呢?
运动、跟朋友互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获得心流体验,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充电。
我不爱运动,但会尽量抽时间,让别人帮忙带孩子,哪怕20-30分钟,在小区里走走,听听音乐;
我爱读书,会给自己一个时间,静静地读一会儿。获得新知的快乐,会帮我扫除阴霾;
我还会在朋友群里,发发牢骚,吐吐槽。吐过后,虽然还要面对问题,但说话本身就有疗愈功能,说着说着就好多了。
这些都是我的方式,当然,你可以发明自己的排解方法。
不要小瞧这些东西,不要总围着孩子,有句话叫: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当你的状态良好,情绪问题也会相应减少。有个人,永远值得你爱,那就是你自己。
2 设置中断点
在控制情绪,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方面,有很多方法。
比如缓一缓、冷静过后再说话、把自己抽离出来。这我也用过,在其他文章中也分享过。
这些方法虽有用,但都教我们在快要发火时主动让自己停下,过段时间再说。
说句实话,这很难。正想发火,蓄势待发,停下谈何容易?往往是爆了几句难听的话,才意识到“不该”。
所以,以上那些方法虽好,需要反复练习、训练。等自己的大脑习惯了这种方式,能够自省后,才可“肆意”使用。
要想短期见效,我的方法是:设置一个中断点。
其实中断点就是一种“仪式”。
我跟孩子设置了一个暗号,如果你发现我快要发火了,你拍下手,我看到这个手势就知道自己该冷静了。
或者我感觉自己快发火了,拍一下手,提醒自己。
这样真的有效?真的有效,听我说。
在魏坤琳推荐的这本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丹尼尔·T·威林厄姆教授,讲解了大脑的工作机制。 大脑非常善于将工作模式化,依赖记忆去行事。
比如,骑自行车,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吃力,但等熟练后,我们的大脑中的“自行车回路”非常稳固,我们再骑自行车依靠的就是记忆和自动系统。不会说我怎么蹬脚蹬,怎么掌握车把。
当你设置了中断点,大脑得到了提醒,更容易切换模式。这个仪式可以提醒大脑跳出“注意力残留”(当任务要切换时,大脑可能因为上一项任务的记忆残留,而很难进入下一项工作。这就是注意力残留)——跳出将要发脾气的状态,切换到下一步:回屋冷静。
中断点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警示。一两次后大脑就记住了这种方式,并且固定成“稳定回路”。下次直接调取使用。
当然,在使用前,可以跟孩子练练。也可以自己练练。大脑有预设,到生气的时候,就比没预设好很多。
你可以设置自己的“中断仪式”。比如说个暗号:台灯、苹果、小丑等。然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冷静也好,数数也好,想象这是别人的孩子抽离出来也好。
3 提升自己的“情绪粒度”
我在自己的其他文章里,反复提到过。
读了很多有关情绪方面的书,各种学说都有。也挺好,但我觉得可操作性最强的,还是美国心理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在《情绪》一书中提出的“情绪粒度”一说。
所谓提升情绪粒度,简单说就是理解更多情绪描述的词语。 情绪粒度高的人感知情绪更有层次。能区分心旷神怡、喜上眉梢、喜出望外、大喜过望、欢天喜地、心花怒放、春风得意等这些欢喜的细微区别。
而普通人只能感受开心或者不开心。
巴瑞特教授说,情绪是大脑根据现实情况和自身的感觉,主动选择的。比如,我们在野外看见蛇,肯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时候大脑根据身体的这一系列反应,给自己找了一个相应的情绪——恐惧。
根据这个原理,如果我们理解的情绪词汇越多,那么大脑就更能找到贴切的情绪,相应地也能更好地计算情绪,找到解决方法。
这个学说并不是解释情绪的唯一学说,但根据这个“情绪粒度”说,牛津大学做过实验。一周只给学生教授半小时的情绪词汇,学生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就能提高。
我经常带孩子一起学习情绪词汇、演表情,对孩子和我自己的情绪控制都有帮助,如今我和孩子都不怎么发脾气。推荐你也试试。这个一点儿都不难。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简单总结一下:
我要提醒你的是,发脾气后,哪怕你设置了中断点,不再发脾气。还是最好和孩子分开,以我的经验,看见熊孩子的“熊样”会被刺激。这给我们控制脾气制造了更大的困难。
我一般是躲在屋子里,或者扭转身自己思考。
说了这么多该结束了。祝好,谢谢阅读。
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脾气?总是控制不住,是否需要看医生?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已经满额了,已经满满满满地状态,抑制不住的会爆发出来……这是一个情绪的正常呈现过程,都是反复的压抑,压抑到一定的承担就会爆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允许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是可以流淌的,是可以流出来的,但这个地方是需要专门设计过的哦,至少不影响他人,不影响自己的安全……
1 每天晚上静下来,在亲爱的小孩的音乐的陪伴下,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内在委屈的小小孩,允许自己的委屈和受伤地情绪流淌出来
2 每天早上的时候,在体能训练的配合下,想象着自己就是一个愤怒的小孩,在安全的安静的空间里,允许自己大喊大叫的,发泄自己愤怒攻击的情绪和行为,允许自己的发泄过程,更允许自己的愤怒,是可以的
3 每日早晚这么处理好以后,我们的情绪就会好起来,就需要静下来看书,看看周鼎文老师的爱与和解,这里有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到你;当妈妈没有处理好的情绪,这份情绪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会影响到我们的家人;你已经感觉到生气的时候,乳房会有结节疙瘩,那么我们孩子喝下的奶水就有有生气的……妈妈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家庭生命系统
祝福
看医生应该不需要,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认识到发脾气的危害。
在发脾气的时候,先从一数到三十,让自己有一个的心情稍微缓和一下,不那么生气的时候,在处理之前的问题。
边绕圈子边想,我为什么生气?惹我生气的这件事是不是不可原谅?有没有什么好的改变方法?遇到这些事情需怎样解决?我以前的生活状态怎样?现在怎样?如何改善?
想想是因为什么事情,自己这么生气,可以把它写下来,然后,扔到垃圾桶。把不愉快统统扔掉。
可以在自己很生气的时候走开,冷静一下,等自己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在一起商量一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愉快,下次如何避免。
发脾气谁都会,最好是不要两个人一起发脾气,一个人发脾气 怎么样这个脾气都发不大,发不起来。所以,家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好,在我发脾气的时候,其他人就不要一样跟着我发脾气。家庭里其他人员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也要克制不要跟他计较。
发脾气的时候尽量不要对家人造成伤害,快速解决,快速撤离。
发脾气的时候,自己要想怎样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采取一些方法,控制了自己的情绪,那也要适当的奖励一下自己。
人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吃着五谷杂粮的食物,喝着各种调配的水,每天见着五颜六色的人,遇到各种喜怒哀乐的事,但还是每天都在积极努力的活着[泪奔][泪奔][泪奔]不容易啊
情绪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咱又不是圣人
你好,我是回族姑娘文文,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如何有效控制自已的脾气?总是控制不住,是否需要看医生?下面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聊一聊改如果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1 保持一颗平常心,每次发脾气的时候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要计较太多,所以应该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2 多做几次深呼吸,这个方法是很有用的,在你感觉情绪快要控制不住的时候,就多做几次深呼吸,可以平缓焦虑的情绪
3出去走走,抽个时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美化一下自己的心情,等你在回来以后就可以很平静的去面对之前的问题了
4 转移注意力 当心情很不好的时候,尽量克制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这样也可以很好的帮助你控制自己的情绪
好了,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让自己很难控制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加油
一 有效控制脾气,首先要知道每次诱使你发脾气的原因。
二 得知你发脾气的原因后,你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减少这个问题的再次发生次数。
三 可以再深入探寻,这个原因背后是否和自己原生家庭创伤有关。
四 如果和自己原生家庭创伤有关。有条件的就去看心理医生。没条件的,可以试试以下手段。
包括:
(1) 想发脾气前迅速逃离现场,远离孩子家人,躲在厕所房间等自己消气
(2) 试试寻找当地的妇联,看看有没有宝妈群,互助会等等,去寻求帮助和建议,这也是心理安慰 。
(3) 看教育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去探寻原因和解决方案。比如:《家如何伤人》武志红。
四 总的来说,按照你经常发脾气,并且控制不了这个行为的情况来看,很大可能是受原生家庭关系所影响。是否长大后的你越来越像爸爸?或者越来越像妈妈?是否他们在你小时候也动不动对你发脾气?是否你把在原生家庭中的痛苦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宣泄到你新组织的家庭里?
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你能更加快速地了解自己和找到问题。通过自己看书和思考,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观察。
我还是一名大一的医学生,不过很愿意分享一下我的拙见[可爱]
你作为一名母亲,操心的事情很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正常。
我给你的建议是,首先,分析一下事情的本质即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是什么事情在困扰你?根源在哪里?其次,针对事情的根源去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把问题矛头指向自己。当然,你最了解自己,如果你真的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那么可以去改变,但这一特点是基因+成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要急。每次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告诉自己两个字:理性!
你问得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不需要吃药,当然只是建议,你要视情况而定。
最后祝愿你早日摆脱这一困扰,家庭幸福![玫瑰]
没必要控制
憋不住就发泄出来
后期
能够认识到错误和主动认错
你会慢慢好起来
别人也会主动理解和原谅你
屡教不改那就是病了
得治
我以前也常暴怒,这是身体 健康 出了一些问题,多调养,特别要每天祷告求上帝帮助。现在都不会生气了。一点气也没有了。变成温柔的羔羊任人宰割,也不生气。
未来科学家发明的机器人是很有可能会理解人类的情绪和读懂人类心里的话的,因为现在科技发展非常的快,各式各样的机器人都在不断被研发出来,所以这种类似于心理医生的机器人也是有可能被研发出来的,只要人类有需要。
现在的机器人技术越来越成熟,各种各样款式的机器人都出现了。科学的发展非常的快,很多科学家都在进行机器人的研究。因此很多能够跟人类对话的机器人甚至都产生了,虽然说这些机器人普遍智力还不够高,他们还不太懂人类真正的意思,不过从这一步的迈出就可以知道,人类研究机器人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了。现在机器人的种类越来越多,机器人不再是单一的类型了。就比如说扫地机器人,垃圾桶机器人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到人类的,而也正是因为人类有需求,所以他们被发明了出来。而那种能够读懂人们内心的机器人,这类心理医生的机器人,也是有可能会在未来被研发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取代人力劳动,取代人类的心理学家,这样也是一种提高效率和方便人类的发明,所以绝对会有需求的,未来也是有可能会被研发出来的。虽然现在机器人的发展一直日新月异,但是因为这个技术还并不是那么成熟,所以一时半会还不能做到读懂人们内心这么高难度的行为。毕竟就算是人都不一定能够读懂人们的内心,更何况机器人是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生物。他们的所有思维都是电脑数据,更加不要说人类的思维和想法是千奇百怪的,很难猜测的。
所以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希望能够研发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机器人。
除了少数的例外,基本上是不可以的。
有一句话叫做医者难自医,与普通人相比,医生本人具有相关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对于很多病患的疾病和治疗方法都很了解,但如果自己一旦也患上了心理疾病,恐怕就很难像面对其它患者那样开出适合的方子了,因为人总是有自己的盲点的,很难面面俱到,这时候就需要寻求其它的心理治疗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心理疾病,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问题,但凡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只是轻重的问题。心理医生长期面对患者的负能量,成为其它人的情绪垃圾桶,时间长了,自己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是比如轻的,心理医生可以自己调解可以解决,毕竟要成为心理医生必须有与常人更强韧的心理承受力。但如果是比较严重的,那么这可能是心理医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黑洞,所以就需要别人的帮忙了。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心理咨询师一般是处理比较轻的心理问题,有点类似于日常的家庭医生,就是给你开一些感冒或者普通慢性病的药;如果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常见的抑郁症,还有强迫症之类的,这些疾病其实是带有一些生理原因了,并不只是心理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医生了,除了需要解决一些心理问题,还需要根据情况开一些精神方面的药来缓解症状。
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情况比较轻的情况下,咨询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不要越拖越久,拖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时候情况会非常糟糕,希望大家在日益繁忙的生活中多多关心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影响。那个接收别人负面情绪的人。其实充当了一个情感垃圾桶的角色。她接受了别人的负能量。对她心里的感受也是不好的。就像好多心理医生,他们长时间给病人疏导这些不好的情绪,她们自己也需要进行放松,进行调整,甚至于自己还要去看心理医生。短时间内看不出有多大影响,但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以后,可能会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向等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随着社会的开放,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达,生活中,相较于以前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可思议的事。比如现在的爱情距离不是问题,年龄不是问题,就连性别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同时,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都市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这些观念的开放造成的问题,还有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所迫,都对现在的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人难免会有想不开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借助外界的物力或人力去缓解压力,舒缓心灵。因此,我认为心理医生和心理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心理上暂时有困扰的人们还是很有帮助的。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因为工作的不顺心,而造成生活压力过大,然后心里一时想不开,就患上了抑郁症。但是抑郁症并不能放任不管,所以,家人,亲戚,朋友都极力地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在和他聊天儿,与他进行语言沟通,积极的开导他的同时,也会根据他的情况开一些稳定情绪,能使人镇静下来的药物配合治疗,最终也有不错的效果。
心理医生主要是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他想不开容易钻牛角尖儿的地方,知道病人的心结在哪,就能对症下药,用语言的方式走进他的心灵,积极的开导病人,并帮助他寻找解决的办法。毕竟因为一些事,而造成心理上极大的困扰的人,都需要一个倾诉的地方,而心理医生就担任了一个情绪的垃圾桶的角色,还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的引导,而药物是从生理上配合心理医生治疗的一种工具,能够帮助控制情绪。所以我认为对一些心理上有疾病的人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现在,随着生活形式的多样化,在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压力极大,心理上有困扰的时候,去找一些心理医生来帮助解决烦恼,恢复心态,我认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你在感情方面遇到问题时,咨询心理医生可能是一种有益的选择。由于每个人的情况和需要都不同,因此无法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通用的建议。但是,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参考:
首先,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情绪出现了长期的痛苦、悲伤、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那么咨询心理医生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次,如果你发现你和他人的关系中存在长期的矛盾和冲突,尝试过和对方沟通解决,但并没有取得进展,那么寻求专业心理学师的帮助可能会更加有效。
最后,如果你感觉自己需要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寻找更多的支持和建议,则咨询心理医生可能会帮助你达成目标。
总之,如果你认为自己在情感方面遇到了问题,咨询心理医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与专业的心理学师沟通,他们可以帮助你了解和管理你的情绪,以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建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