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古诗是什么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如杜甫的七言古诗代表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丹青引赠曹霸将军》等。
溯源
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它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埂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古体诗有哪些
古体诗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之前的是个形式,又叫做古诗或古风,主要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每句有几个字称为几言,譬如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
诗经是古体诗中的哪一类
不好说,《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诗经》中也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诗经》中的六言诗仅是散句,既比较少见,又没有两句以上的六言句连续出现的情况,如“室人交遍谪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风·北门》),“行役夙夜无已”、“行役夙夜无寐”(《魏风·陟岵》),“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豳风·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魏风·伐檀》);
先秦时期时《诗经》就有七言诗,但《诗经》杂言诗较多。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成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蒐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为什么我回答的问题应该加两分,为什么没有加??好几个呢。
只有回答的前10个问题才会每道题加2分
每天最多获得20分
具体看这个
zhidaobaidu/iknow_rules#n4
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写几句
可以写4句,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就叫做“七言绝句”;也可以写8句,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就叫做“七言律诗”;也可以写8句以上,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就叫做“七言排律”;也可以写6句,那就是古体诗,若写更多的话,也可以是古体诗。
什么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一般8句,中间4句须为对偶句。
绝句一般鸡句。
乐府诗是典型的既不是律诗也不是绝句的诗歌。
古体诗的分类有那些?
1、诗的分类法。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
七言律诗的古诗有哪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 《静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7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供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 《别董大》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 《绝句》(其三)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溼处,花重锦官城。
25 《绝句》(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7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8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9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0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1 《塞下曲》 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
32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3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6 《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7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8 《悯农》(其一)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9 《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0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1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2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3 《江南春》 杜牧(唐>>
郭子仪
生年:697年。
卒年:781年。
终年:85岁。
活跃年间:755年~766年。
种族:汉族。
户籍: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祖籍:山西汾阳。
家世:官吏之家。
父亲:郭敬之,唐涪州(治今四川涪陵县)录事参军。
妻子:王氏,与其生有六子八女。
子女:八子八女。
身份:军事家、政治家。效力:唐帝国。
忠诚度:高。
入仕之门路:科举,乃当时的武状元(全国第一的武举人,有真才实料者)。
当过的官:朔方节度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徒、太尉、中书令。
职权最高到:相当於宰相。
履历:两次复用两次降官。
受到重用之年:755年(59岁),受封朔方节度使(又称灵武节度使,後节度使演变成藩镇,灵武,今宁夏灵武西边),平定安史之乱。
与谁齐名:李光弼。
朝中的敌人:鱼朝恩、程元振。
手下败将:史思明(燕帝国)、崔乾祐(燕帝国)、李归仁(燕帝国)、安守忠(燕帝国)、严庄(燕帝国)、张通儒(燕帝国)、吐蕃族、回鹘族。
安史之乱中收复的唐朝领域:河北、河东(今山西永济)、冯翊(今陕西大荔)、潼关、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
与吐蕃对战所占领的土地: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
荣誉事迹:平定过安史之乱、击败吐蕃的入侵、与回鹘化敌为友。
最令人惊艳的一次:安史之乱後,吐蕃趁唐帝国还在复原中,发动大军直逼京师,代宗复用被冷落的郭子仪,封其为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命军士白天打鼓,晚上燃火,吐蕃不知其意,於是撤兵。
受挫之事:五则,
755年,安史之乱,欲收复范阳,唐玄宗不答应。
757年,安史之乱,曾败给安守忠、李归仁於清渠(今西安以西)。
759年,安史之乱的邺城之战,唐帝国以九个节度使,号称60万之众,最後战败,指挥是宦官鱼朝恩,他把责任都推给郭子仪一人,使其第一次被卸职,剥夺其兵权。
762年,唐代宗复用郭子仪,但马上就被宦官程元振离间,再度卸职,後在隔年子仪被复用。
766年,派大将浑瑊出兵宜禄(今长武),首战失利,但经战後检讨,马上逆转情势。
一生战绩:11胜3败(非史书中计算,从某百科的介绍计算,所以仅供参考)
收复河北之战(对燕帝国),胜。
平定河曲之战(对燕帝国),胜。
收复河东之战(对燕帝国),胜。
潼关之战(对燕帝国),胜。
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之战(对燕帝国),胜。
清渠之战(对燕帝国),败。
收复长安之战(对燕帝国),胜。
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之战(对燕帝国),胜。
邺城之战(对燕帝国),败。
二度光复长安之战(对吐蕃),胜(以智退敌,不战而胜)。
守御关中之战(对吐蕃、回鹘),胜。
二次守御关中之战(对吐蕃、回鹘),胜(与回鹘化敌为友)。
泾、邠之战(对吐蕃),败,後反攻得胜(从防守变成进攻,至此,吐蕃不敢再犯)。
效力过的君王: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
爵位:代国公->汾阳王。
後世人给他的绰号:郭令公。
唐德宗对他的称呼:尚父。
玄宗对他的感觉:不屑。
肃宗对他的感觉:有利用价值而已。
代宗对他的感觉:感激,觉得子仪是个人才。
德宗对他的感觉:当成像父亲一样尊敬。
吐蕃对他的感觉:怎麼每次遇到他都被他耍。
回纥对他的感觉:害怕,有他在唐朝一日,外族很难入侵,乾脆和平吧。
死後朝中对他的态度:悲伤,德宗废朝五日。
第六子的传说:六子郭暧,是朝中驸马,一日与其妻升平公主(代宗之女)吵架,郭暧气愤之下,说出皇帝没啥了不起,只是父亲郭子仪不想当而已,升平公主向父皇报告此事,郭子仪也知道後,把郭暧关起来,向代宗请罪,代宗体谅郭子仪,说小俩口吵架怎能当真呢,郭子仪请罪完,痛打郭暧,此是京剧《醉打金枝》的故事原型,但史实中的郭暧非常忠心於唐朝。
其祖坟的传说:其父郭敬之之坟曾被挖过,当时人认为是其政。敌宦官鱼朝恩干的,朝廷怕拥兵自重的郭子仪造反,郭子仪却说他率军队已久,军士们爱挖人祖坟盗财,这或许是报应,朝廷和人心才因此稳固。
李光弼
生年:708年。
卒年:764年。
终年:57岁。
种族:契丹族。
户籍: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
父亲:李楷洛,契丹酋长,後投靠武则天的武周帝国,唐朝复辟後,就为唐帝国效力。
子女:三子。
效力:唐帝国。
活跃年间:756年~762年。
受到重用之年:756年(49岁),受封河东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
推荐他的人:郭子仪,推荐其为河东节度使。
朝中的敌人:鱼朝恩。
手下败将:史思明(燕帝国)、蔡希德(燕帝国)。
当过的官:左卫郎、河东节度使、太尉、中书令
头衔:郭子仪的接班人,但很明显,郭子仪比他有力多了,之所以後来郭子仪被朝廷复用。
战绩:4胜3败(仅供参考)
收复河北之战(对燕帝国),胜。
嘉山之战(对燕帝国),胜。
守御太原之战(对燕帝国),胜,後反攻。
邺城之战,败。
攻打洛阳之战,败。
守宋州之战,败,不战而逃。
平定袁晁之乱,胜。
经两人的总结比较,李光弼与郭子仪是最佳拍档,但郭子仪可以没有李光弼,而李光弼不能没有郭子仪,但是从历史来看,李光弼的命运过得比郭子仪顺遂,受肃宗重用,屡败数场也没事,而郭子仪受了两番波折,才继而受代宗、德宗重用。
小两口吵架很正常,如果婆婆在眼前却不管不问,儿媳妇一定会生气。所以必须管,要站在儿媳妇身边维护她,好言好语安抚她,责骂自己的儿子不听话,不能护犊子。如果是婆婆不在眼前,最好少管,免得生气,不聋不哑当不了好婆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