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第1张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

 苏轼赋予了传统的江水意象以哲学的意味。自然之动本身彰显着一种永恒不变,永恒不变便是“静”。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之论文范文。

  一、《南行集》与其中苏轼诗歌江水意象

 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哲学思考,他在《赤壁赋》中论述了他思考的结论。关于苏轼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嘉祐四年(1059年)的苏轼诗歌中,便已初见端倪。这一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一同进京,此时苏轼二十四岁。此次进京路途分为舟行和陆行两个阶段。从四川眉州至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一路舟行,父子三人汇集舟行诗文为《南行前集》,苏轼为其作序。从江陵开始,陆路北上进京,江陵至京师诗文汇集为《南行后集》。前后两集合称为《南行集》。从苏轼研究的角度来看,此次进京有两重意义。首先,这是苏轼步入仕途的开始。其次,这也是苏轼文学生涯的正式开端。关于前者,此处不再赘述;而后者,则是我们将要进行的论证所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在嘉祐四年进京之前,苏轼已经有文学创作活动这是必然的,如子由《怀渑池寄子瞻兄》自注云:“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可见三苏第一次进京时,即嘉祐元年(1056年),他们也有文学创作活动。但是从今天所存资料来看,《南行集》之前的苏轼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极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此前作品未能大量流传,从一定程度上证明其作品质量不能与日后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从苏轼一生的文学活动也可以看出,此前的创作应算作苏轼的练笔阶段,甚至在《南行集》中我们仍然看得见这种艺术上的青涩感。另外,从现存的苏轼作品来看,此前创作也确实没有惊人之作。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南行集》确实有其幼稚之处。但是无疑《南行集》对于苏轼而言,又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行集》是苏轼文学生涯正式的起点,同时,伴随着《南行集》的诞生,苏轼的创作活动真正进入个人的文学自觉时期。《南行集》的编撰标志着苏轼文学创作的觉醒。 这一方面表现在,《南行集》是苏轼参与的第一部有意编辑成册的诗文集。从《南行集》开始,苏轼开始有意保留下自己的创作。无论这一行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这都说明,至少从形式上,他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文学上的认同感。他开始用文学的眼光来看待、审视自己的创作。其次,从《南行集》开始,苏轼大量的作品被保留下来,后世对苏轼青年时代文学活动的认识,绕不过去的就是《南行集》。《南行集》诞生之前,苏轼的生活范围以四川为主。嘉祐元年三苏第一次进京,一路陆行,路线与第二次进京完全不同。嘉祐四年沿长江顺流而下的这次旅行,让苏轼与孕育了一半华夏文明的长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南行前集》中对江水的描写非常多。江水的流动、渺远与永恒带给了苏轼很多思考。在苏轼对江水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年轻的苏轼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这一哲学问题的模糊认识与思考。《南行集》是苏轼文学的开端,而这一文学开端又展示了苏轼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最初思考,所以说苏轼这一哲学思考在文学上的表现是以《南行集》为起点的。

  二、“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哲学思考

 《南行前集》是嘉祐四年,三苏进京沿长江顺流而下舟行部分诗文的汇集。《南行后集》是舟行结束以后,弃舟登陆,陆行至京师部分诗文的汇集。因此,《南行集》中与江水意象有更多联系的实际为《南行前集》。《南行前集》今存苏轼诗歌四十首,其中绝大部分都涉及到对江水的描写。旅途中描写自然风物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但是,苏轼笔下的江水意象,无论与同样在其路途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山意象相比,还是与同行的苏洵、苏辙笔下的江水意象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化印记。这种个性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其中的哲学思考。此次舟行,三人尽览长江景致,而浩浩汤汤的长江水则给了苏轼无尽遐想的空间,在此期间,苏轼的创作中已然若隐若现地展示出了他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最初思考。

 (一)水边的思想者

 潺潺的长江水,让我们看到的是独立江边思考着的苏轼。从故乡眉州出发,至嘉州开始舟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有同题诗三首。今将三人作品迻录于此,对比观之:初发嘉州(苏洵)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初发嘉州(苏轼)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初发嘉州(苏辙)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初发嘉州,开始长江之上的数月漂泊,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三人都或多或少有对江水的描写。苏洵绝句以江水之急,写舟行之速。虽仅短短数语,却是别有洞天。苏辙由江水颜色之黑,想到“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忆往事,思来者。苏洵、苏辙诗作虽各有佳处,然从其诗歌言意关系来看,写眼下真实的所思、所想,大体上也都可算作是言已尽意了。

 与父亲和弟弟的诗歌相比,苏轼的诗歌没有父亲的浑然天成,也没有弟弟的博古通今,却比他们二人更多了一重意境。纪昀评此诗说“气韵洒脱”。清晨出发,带着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热情,奔波良久,方生出思乡之意。随着江水东流,故乡已离自己越来越远。此刻的兴奋之情尚能够让自己暂忘这一丝乡愁,看着奔腾的江水,仍能引出一片诗情。只是,日落时分,独立江边等待相约会别的乡僧,恐怕久久望着潺潺江水之时,心中不能只是白日里那种顺流而下的畅快和为自己比友人先到一步的欣喜了。傅道彬先生说,中国文学中有一种“日暮情思”,落日让人联想到的不仅是“太阳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黄昏时刻是最容易引出绵绵情思的时候。久立水边,年轻的苏轼想到了什么,他没有告诉我们。灵动的江水给人以深邃的宁静和无尽的想象。日落时分独立水边的苏轼让我们看得到日后那个面对江水可以进行无尽思考和想象的诗人。诗人“久立”所思为何?所有的这些都在“水潺潺”三个字中烟消云散。《初发嘉州》是苏轼人生中与江水的第一个约定,正如末句的“久立水潺潺”所造之境一样,在苏轼以后的人生中,在渺远的时间和空间中,苏轼面对浩浩江水完成了那么多人生与哲学的思考。南行之时,那个在黄昏时刻面对江水“久立”的身影,让我们隐约看到一个一如写作《赤壁赋》时的、思考着人生的苏轼。

 (二)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笔下的江水是大气的、渺远无穷的。《竹枝歌》有“苍梧山高湘水深”;《初发嘉州》有“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入峡》有“长江连楚蜀,万脉泻东南”;《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有“江边晓起浩无际”;等等。江水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为苏轼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牛口见月》有“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之句,壮阔的山川景物,为苏轼创造出新的空间概念,仿佛置身“大荒”之境;《舟中听大人弹琴》又有“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探听独激昂。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江浦夜弹的静谧,将时间拉长,这一时,这一刻,仿佛永远静止江面之上;前文所引《初发嘉州》有“久立水潺潺”之句,渺渺幽思如江水般缠绵不尽;《神女庙》中同样有“茫茫夜潭静,皎皎秋月弯。还应摇玉佩,来听水潺潺”,相似的意境,潺潺的水声,给苏轼以无尽的想象;《白帝庙》中有“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之句,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浩荡荆江却是源远流长。

 滚滚长江给苏轼的始终都是一种浩荡无边的、模糊的意绪。历代都不乏描写江水的诗人,也不乏描写江水的佳作。苏轼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那么多面对江水的篇章都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同样的山川景物,同行的苏洵和苏辙便没有给人留下这么多想象的空间。苏轼的江水,是其个人化了的江水,不是矫揉造作,也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感受。苏轼和江水之间有一种情感上的默契,所以他才写得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句子,苏轼后期,面对江水的这种阔大的胸襟和打破时空局限的思考在《南行集》中便已初见端倪。

 (三)哀吾生之须臾

 长江滚滚东去,而随之消逝的却是“千古风流人物”。与渺远无穷的江水相比,舟中行人,则不过宇宙之过客,沧海之一粟。面对浩浩江水,苏轼的心底时常涌出这样一种“过客”之悲。他在《仙都山鹿》中感慨“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留题仙都观》中更有“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的悲叹;《望夫台》亦是这种情绪的一次集中表达: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高伶俜。有情之人生苦于太短,化作无情之石像才得以与江水长存。而化作石像,得以永存之后,日日看到的却又是“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数千年如一日的味道便在此一句中了。这其中百转千回的矛盾心理正是苏轼对有限之人生和无穷之宇宙思考的困惑。

 然而,在这种生命的困惑之中,苏轼的仁者情怀仍然更多地让他对人生生发出同情和赞美。绵延不断的水流,让苏轼想到昼夜不息的时间流。以时间流和水流的绵延不绝写出已化作石像的女子守望的永恒。以彼之动,写此之静。以自然万物之永恒的流动、生生不息来衬托人性、意志和情感的恒常不变。他以有限之生命比之无限之自然,道家“物化”的思想在这其中若隐若现。苏轼作品的大气,很大一方面便来源于此,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脱去言辞上的浮夸,纯然是一种精神上的居高临下。而以有限之生命比之无限之自然,这无疑是悲壮的。因此,苏轼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总是带有一种悲壮美。《南行集》中苏轼诗歌与其后期诗歌相比,虽然算不上优秀,但是这种艺术个性已然初见端倪。《郭纶》一诗写英雄迟暮,“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落魄英雄郭纶与望夫台的石像,都给人以永恒的守望之感。因此,郭纶之人也无异于不朽的石像了。然而这种不朽中,又总有一种生命与自然相抗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可奈何的悲凉。

  三、苏轼哲学思考与江水意象的双向推动

 诗人描绘了江山,江山塑造了诗人。嘉祐四年的`这次进京,让苏轼得以和长江产生如此密切的接触。苏轼毫不吝啬地用数十首诗文描绘了数月之间,旅途所见的山川风物与自己的所思所感,而长江一带壮阔的景物也给了苏轼不尽的灵感。一个人少年时代的经历对其一生的性格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的道理,一个文人的文学初创期对其一生的文风也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很难说,苏轼早年若是没有这次长江之上的数月旅行,日后面对浩浩江水,是否也会产生那么多想象,是否也能为我们呈现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那样的千古佳作。长江的水遇不到苏轼,或多或少都要在中国文化史上减色几分;苏轼没有长江水所带给他的想象和灵气,也不会完全如我们今日所看到的苏轼。嘉祐四年的这次进京,让苏轼和江水之间,实现了一种双向的推进。

 (一)苏轼人生的重要课题

 《南行集》的创作本身便是“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并非刻意为之。而在此途中,苏轼对江水这一意象的完整塑造更不是有意的。苏轼所赋予江水意象的所有内涵都在自然而然间完成,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嘉祐四年的苏轼在文学创作上仍然处于练笔和起步的阶段,《南行集》中的苏轼作品甚至都很难与这一时期的苏洵作品相比。但是这次旅途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苏轼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而这一思考又主要表现在此时苏轼笔下的江水意象中。长江的自然风光与苏轼的个性品质,在这一时期极好地融合、交流、碰撞,就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在年轻的诗人心中萌芽,最终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课题。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这一哲学的悖论困惑了苏轼几十年。古往今来不乏文人墨客感慨人生苦短,天地无穷,却鲜有人如苏轼一般,用毕生的思考来找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并去践行这种人生观。黄州是苏轼凤凰涅槃的地方,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让他在诸多方面发生了蜕变。而这个困惑了他几十年的哲学问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最终解决——苏轼用《赤壁赋》完美地回答了自己。《赤壁赋》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原因之一便是,它标志着苏轼的这一哲学思考有了质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苏轼日后的处世态度。

 (二)独特的美学特质

 悲壮美的气质。“自然”在苏轼的诗歌中是伟大的,因为它永恒。人的生命亦是伟大的,因为人有情。苏轼在有限之生命与无限之自然的悖论中,构建起有情之人生与永恒之宇宙相反相成的双重美感。然而,以有限之生命比之无穷之自然,这注定是悲壮的。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往为苏轼贴上乐观、旷达的标签,但实际上,每一个人物都是复杂的、多面的、发展变化的。苏轼早年对于“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考,始终带有一层掩盖不住的伤感。而这种伤感,随着苏轼对这一问题越来越深重的困惑而逐渐演变成悲壮,直到随着《赤壁赋》的完成,他才终于获得解脱,得以坦然、旷达地面对这一问题。水气氤氲的浪漫。如前所述,《南行前集》在三苏由眉山进京沿长江舟行时期创作而成,因此,江水是《南行前集》绕不开的话题。苏轼面对浩浩江水所生发出的无尽思考,让整个《南行集》带有了一种湿漉漉的水气,一种高远的意境和纷飞的浪漫。唐宋诗不是时代概念,而是两种美学范式。苏轼是宋诗的典范,而他这一浪漫的格调又让他突破宋诗、超越宋诗,而向唐诗靠拢。

 形而上的超越。苏轼赋予了传统的江水意象以哲学的意味。自然之动本身彰显着一种永恒不变,永恒不变便是“静”。而心境之“静”的表象下涌动的又是人不同于自然的“情”。情如暗流在静的表象下流动。苏诗中含有很多哲学的思辨,或许这种思辨都是不自觉的,但却是不能否认的。而苏轼的思考中又有一种道家的超然物外之感,我们可以在苏轼的诗歌中找到仙风道骨的意味,被赋予了哲学意味的江水意象,在苏轼的诗歌中便具有了形而上的高度。施议对先生在《新宋四家词说》中对比苏轼和辛弃疾时说:“苏轼思考的问题是在哲学层面上,辛弃疾思考的问题是在利害得失上”,“苏轼思想超越古今。既能使之大,又能使之高,高到天上”,苏轼是“神仙中的人”。施议对先生是就苏轼的词来论述这一问题,同样的,这一观点也适用于苏轼的诗歌。精神上的居高临下。苏轼的大气,无需像李白、杜甫一样选取一个“制高点”,“站在空中俯瞰山河大地”,哪怕暮色遮住视线,只是静静地站在江边,他都能用永不停歇的思考,给人一个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大宇宙。苏轼站在地上,都可以给人以飞翔的感觉,苏轼作品正是具有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居高临下之感,才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后期培训活动,包括音乐专业素质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音乐教育中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方面的培训等等,由此使其深化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的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由此顺利地实现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德育效果。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活动顺利实现思想道德教化功能的又一项重要保障。

 (三)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制定出系统而严格的考核措施,提升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选择一些既蕴含着积极正面的德育观念,又符合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音乐学习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熏陶与感染,最终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广教化,美风俗。”人们在很早便已意识到音乐艺术在道德教化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由此进行相关的音乐创作、音乐传播与音乐教育活动。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针对高校学生现状,制定出系统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加强对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指导,由此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价值。

;

引子

传说,诗仙李白一次远游荆楚,到了黄鹤楼。

在这个他曾送别老友孟浩然并留下不朽诗句的地方,诗仙诗兴大发,正欲挥毫泼墨一挥而就之时,看到了黄鹤楼上一位诗人所题的诗。诗仙读罢,长叹一声,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怅然离去,而这首让李白自问都不如的诗,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后续,李白诗兴未发,不吐不快,直到游金陵凤凰台时,才写了《游金陵凤凰台》一诗,总算将自己满腔诗兴抒发了出来。诗曰:

而这首诗,与崔诗的意境,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其实我想,李白之所以不题诗,也许不是觉得自己不如崔灏,而是觉得崔颢的诗已经把李白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都说尽说透了,自己再写任何诗,都是画蛇添足之举,所以索性不写。崔颢这首诗,后来被宋人评为“唐人七律第一”,清朝人称赞它“意为象先,神行语外”。历朝历代赞誉如潮。也许赞誉这诗的人,也同李白一样,觉得诗里说尽了人心深处。那么崔颢此诗。究竟说出了李白和后世诗人的什么心事呢?这也许要从李白的人生轨迹中寻找答案了。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从他人生轨迹上看,他这一生都是处在不断远离自己故乡的状态中。他这一生朝辞白帝,暮登蜀道;饮过新丰美酒,渡过镜湖秋月,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可是即使遍游天下,也只能在午夜梦回,望着床前的一地月光,思念自己的故乡。故乡,成了他日夜思念却一生没有再回去过的地方。崔灏诗中拨动他心弦的,我想,也许就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句了。

当你登临送目,看到大江滚滚,芳草萋萋,你觉得百年之前,百年之后,大江和芳草亦如今日滚滚萋萋,你感到你在时间的洪流中不过一微小的过客,你感到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你心里想,如果你注定只是时间流淌中的过客,那有什么地方是曾为你停留的呢?你的思绪起于何处又将栖于何处呢?人生于你,不过一个宏大的轮回,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回到一个起点,那就是故乡。

于是你的目光情不自禁望向故乡的方向,千里烟波江上,日暮乡关何处?你想起故乡美丽的景色,想起家中的亲人朋友,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一股浓浓的乡愁开始沁润你的眼眶,加速你的心跳。你可能颓然坐下,任眼前渐渐模糊,任由往事如潮水一般淹没你。过了一会,你觉得内心的激动稍淡了些,你知道你身在异乡,可能很久都无法回到故乡了;你知道你离乡日久,久到故乡只剩了零星但是深刻的印象和符号。你可能会笑笑,长叹一声,起身要离开,却再次转过身去,再看一眼故乡的方向,然后怅然离去了。

乡愁,先是浓烈,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继而转淡,内心惆怅一声长叹;继而化为虚无,转身离去不留片语。这也是乡愁的三重境界:浓、淡、无。

第一重境界——浓

乡愁之浓,浓的化不开。浓的闭上眼,故乡的人、事、景就出现在眼前;浓的拿起笔,故乡就自笔端流淌而出。比如下面这首诗。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了。远离家乡的诗人,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思念故乡的亲人。他仿佛看到稚儿们骑着竹马在庭院中跑来跑去追逐打闹,老母亲笑中微带嗔怪的说着慢些慢些;仿佛看到老父亲佝偻的身影坐在书案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诗人从远方写来的家书细细观看;又仿佛看到兄弟姐妹一同携儿带女,趁着秋高气爽,驱车登高,人人头上都插着茱萸。而独在异乡飘零的诗人自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想象中故乡的热闹映衬着诗人眼前的孤独。乡愁,正在此刻如同一片浓雾,悄然袭来,不知不觉,已经笼罩了诗人的心。这便是乡愁的第一个境界。

第二重境界——淡

乡愁之浓,让诗人常常恨不得将故乡的所有人事景物都描绘下来,读这样“浓”的诗词,让读者总有一种“沉浸感”,仿佛诗人笔下的山水都近在眼前。但是,不是所有的诗人都采用这样浓烈的方式和采用明确的故乡的意象来描绘乡愁。实际上,中国诗词文化中对意象的运用向来持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运用意象描述画面有助于读者理解诗词意思,但是,意象运用过多会导致不能激发读者的更多想象,无法营造出深邃的意境。中国诗词文化常常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妙在将语未语处”,用最少的意象表达最多的意境。这样的诗,就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由浓转淡”的境界。这方面,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其中翘楚。

这首诗里,诗人并没有描写任何故乡的意象,也没有说我的故乡是哪里、有什么山水风景,有多少兄弟姐妹等等,只是用“思故乡”三个字淡淡带过。诗人心里的故乡到底是什么样?读者并不知道。但是,诗人虽并未描述诗人心里的故乡,却营造了深远的意境让读者读到了他们心里的故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故乡,无论你的故乡是梅子黄时雨还是大漠孤烟直,是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是山在虚无缥缈间,你都在诗里的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在此刻,我们与诗人共此月、共此时、共此心,也共此乡愁。这便是乡愁的第二个境界。而本文最开头的《黄鹤楼》一诗,我认为也处于这一境界。

第三重境界——无

淡的境界,比之浓是要高一层,但是它至少还是要保留一个乡字,来告诉读者诗的主旨是在思乡,那么,有没有从头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故乡有关的字眼,但是读者仍然能够体会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呢?是有的,这样的诗比之“浓”和“淡”的境界又高了一层,达到了“无”的境界,即通篇思乡却没有故乡的意象,甚至连“故乡”这两个字都没有。谈到这里,我的脑海里马上蹦出了一首同样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

安史之乱后,杜甫举家逃往江南。在战乱的时刻,覆巢之下,也没有几个完卵。每个人都被大时代所裹挟,任凭你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面对混乱的世界,也只有能够活下去成为所有人的首要目标。但是灾难总会过去,春天依旧会来临。当饱经风霜的诗人,遇到同样饱经风霜的故人,此刻他们心里涌起的,恐怕只能是同样苦涩的乡愁了。

无论是岐王宅里,还是崔九堂前,作为那个年代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李龟年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作为当仁不让的主角,他用自己高潮的技艺描绘这大唐盛世的高潮,所有人都载歌载舞,如痴如醉,浑然不觉渔阳鼙鼓已经逼近。

经历过最美好的时代的轰然崩塌,作为舞台中心的李龟年,和坐在台下观看的杜甫,一个技艺绝顶的大艺术家,一个高山仰止的大诗人,在时过境迁之后重逢。两人会说些什么呢?聊聊生活的苦闷?说说一路的艰辛?不,我想他们可能不会愿意对方知道自己那些狼狈的经历。

那么还有什么可聊呢?只有长安,那个开元盛世的故乡,那个还没有经历战乱的故乡,那个所有人都希望回去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杜甫和李龟年遇到了对方,就是遇到了岐王,遇到了崔九,遇到了霓裳羽衣,遇到了仙乐风飘,遇到了自己曾经美好的记忆,遇到了那个绚烂如花的盛世气象的时代,也是遇到了故乡。

所以,这首诗写得是身世飘萍的叹息,是世事无常的无奈,是美好过往的怀念,是度尽劫波的淡然,写得更是刻骨铭心的乡愁。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提到故乡,但是却每一个字都是故乡,达到了“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境界,这种境界,可谓之“无”。

说尽了吗,乡愁?

言及此处,乡愁的三重境界似乎说完了,说尽了。似乎本文可以到此结尾了。可是,我心里总是觉得不够完满。诚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他可以是个名字,是块土地,是一口小吃,一杯清水,是一棵树,一条河,一朵花。无论你走到哪里,永远像风筝一样,不管飞得再远,线却一直牢牢栓在故乡的土地上,这是每一个人的情感牵绊,也是每个人的心灵束缚。

然而,很多人一旦离开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故乡,在他乡居留的时间比故乡长的多,故乡对于他们来讲其实更像他乡。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管在异乡停留多久都无法把异乡当作故乡?故乡对于我们究竟有着什么不同?我们和他乡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隔阂呢?这些疑问一直在我的内心回响,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下面这首词。那就是由苏轼所作的《定风波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的好友王定国被贬岭南,其歌姬寓娘毅然随行。多年后定国北归,苏轼设宴款待,席间问及岭南风土,寓娘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为感动,作此词赞之。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也只有苏东坡才能写出这样豁达的诗句。他解答了我心中盘亘许久的疑惑,给我的思绪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是啊,为什么要纠结故乡还是他乡呢?他乡故乡又有什么分别?人生一世所有的追求不过“心安”二字而已,既然已寻到心安处,为什么还要分别这里是故乡还是他乡呢?所以,我们心中对故乡的执着,归根结底不过是我们心仍未安罢了,心若安然,处处都是故乡。

这也许就是乡愁三重境界之上的第四重境界——“空”。乡愁是人对于故乡的思念,或者说,是人对于故乡的执念,“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让人放下对于故乡的执念,跳出乡愁的牵绊,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内心和解。“此心安处是吾乡”,不是低头接受命运的无奈,而是昂首超脱物外的豁然。

而苏轼自己也在“此心安处是吾乡”之中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与一生飘零的命运和解,与风雨浮沉的人生和解,与故乡和解,与他乡和解。从此,任世事诸般变迁,任人生百转千回,我心光明,我心安然,我心便是他乡,我心便是故乡,故乡即是他乡,他乡即是故乡。故乡,犹在他乡之外,亦在他乡之中。

故乡他乡,皆是虚妄,他乡故乡,诸法空相。

回到题目来说,乡关何处?是你出生的地方?还是你年幼时天真美好的记忆?抑或是你牵挂的人,还是驻足的风景?自古中国文人墨客们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最终,我认为只有苏轼的答案是最好的答案。乡关何处?非为来处,不是去处,不在他处,便在此处,在你记忆深处,在你内心深处,无论身处何处,此心安处,便是乡关之处。

是为此文

感谢您关注网易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教案# 导语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课《话说长江》是《话说长江》的节选部分,课文有些长,共16个自然段。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庆这座城市。由于重庆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中偏南、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加上悠久的历史,因此,使它成为了一座古城,又是一座山城,还是一座雾城呢!课文除了从这三大方面介绍了重庆之外,还介绍了这个城市独特的美——美丽的夜景。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夜景美

篇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资料准备:

 (一)相关积累

 杨慎《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

 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相关课件(内含长江介绍)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系列一:看长江、说长江

 教学目标:

 1、 调动对长江的积累,激发对长江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 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问题设计、课件、搜集关于长江的示范资料。

 教学设计:

 一、出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问题:

 (1) 长江的源头在哪?

 (2) 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3) 我们镇江属于长江的哪个流域?

 (4) 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

(5) 你见过长江吗?有何感受?

 2、分组讨论,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3、 引导学生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4、 复习第十册习惯篇“多种渠道学语文。”

 5、 把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渠道去学语文。

 二、展现全貌,同看长江。

 1、出示课件,播放相关与影像资料。

 2、看完后,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共品长江。

 1、出示相关诗词。

 2、听师配乐朗诵。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四、出示资料、指导处理

 1、出示老师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说说面对这样的资料,应该如何处理。

 2、再出示一段,练习处理。

 3、交流处理的资料。

 五、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2、做好资料摘抄或剪贴。

 系列二:读长江、品长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长江之歌》,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诗词。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一学生读: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答:作者把长江当作了母亲,自己是她的孩子。)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说得好,谁能把作者对于长江的母子情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A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

 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B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C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回环,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1.同学们,作者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4.背诵

 系列三:吟长江、颂长江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所占有的资料,吟诵《长江之歌》等相关课内外诗词、文章。

 2、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长江母亲的依恋与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亲近长江,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出示相关诗文。

 二、师引导鉴赏。

 三、选择自已喜欢的诗歌朗诵、吟诵。

 四、试着写一写自己对长江的认识与感受。

 出示可借鉴句式:

 你 , 是 ;

 你 , 是 。

 五、跟着碟片轻哼歌曲。

 形式:画长江简易图;唱《长江之歌》;介绍长江的地理环境;展示长江的;介绍与长江有关系的人、事;自出小报;长江的环保……

教学反思

 反思一:这篇课文节选的是介绍重庆的相关文字。以说明为主。对这样的文章孩子们一直以来感觉比较枯燥。由于我们班有些同学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他们来自各地,当然也有来自重庆的孩子。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临时改变了导学案上的导入部分。开课之前,我请这些来自重庆的孩子和曾经到重庆旅游的孩子们谈谈他们眼中的重庆,有的还操着重庆方言说,虽然他们的介绍凌乱,但孩子们听得精精有味。带着兴趣再来读课文,孩子们是一边读一边笑。并且很快概括出这篇课文介绍了重庆的什么。“兴趣是的老师”,我深信这句话,并且已感受到这句话 相对这个单元的课文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篇了。

  说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是因为语言比较平实,没有太多的背景要了解,而且内容的层次比较清楚。

 反思二:这一课我抓住了两个重点,一是内容上重庆作为“山城”和“雾城”这个重点,还有一个就是写法上说明方法这个重点。其实朗读也是重点,但因为这是一段解说词,所以我忽略了,等到在课堂上检查时,才知道,很多孩子把解说词朗读中轻松、舒缓的要求理解成了随意。所以在读就变成了念!并且在上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读书时视野非常狭窄,眼睛只盯着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有朗读和理解的提示语,但是孩子都忽略了。以至于在课堂上浪费了很多时间。

 下课后对本课的朗读进行了反思,教师没有关注朗读指导是学生朗读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在备课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我想我心里也是有疑惑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怎样进行指导?现在的朗读并不提倡教师具体的指导,如重音、停顿等的处理,而是提倡情随文动,读由情发,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积蓄感情的基础上去读,可是这篇课文侧重于理性的说明,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怎样引导学生去读?带给我的愉悦。

长江之歌

胡宏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编辑本段]简介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21131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编辑本段]结构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编辑本段]编写过程

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将一张明信片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的字迹清秀,总共不足200字,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段歌词。这年的3月中旬,年轻人被请到了中央电视台。原来,他那张明信片上的作品参加《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从458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了,但那时他本人对这一切还一无所知。2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内,《话说长江》专题音乐会的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走到台前,神秘地说:“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主题歌的词作者就在演播室里,就在你们之中。不过,到此时此刻为止,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中选了呢!”陈铎和虹云在众人急切的目光里,不紧不慢地向观众席走去。他们在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面前停了下来,说:“词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胡宏伟同志!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刹那间,照相机、录音话筒、录像机都凑了过来。胡宏伟显然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脸涨得通红。就在刚才,他还以为,这次电视台邀请他来是让他来捧场的。他甚至猜测,获奖的应该是某某名家,或者是某某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人。他腼腆地说了一句:“我是沈阳军区歌舞团的创作员。”虹云笑了,把话筒递到他的嘴边:“胡宏伟同志,大家肯定都想知道,您此时此刻有些什么感想?”“我没什么准备,突如其来呵。我现在的心情,打个比方吧,就像一条刚刚走出山谷的小溪,来到大江边。这里的大江不是指别的什么,就是在座的老前辈和年轻的同行,以及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我们一同观看晚会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就在这一天后,随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动人歌声,胡宏伟的名字也为亿万国人所熟知。胡宏伟的作品在这次征集活动中荣获了最佳创作奖。一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按照通常歌曲的创作顺序,都是先写词再作曲,而这次则正好相反,创作难度颇大。而胡宏伟的这件作品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与《话说长江》主题歌优美的旋律完全吻合,令人赞叹。评委称赞,歌词作者眼中的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许多人甚至都想了解一下,胡宏伟是何许人,跟长江到底有什么渊源?对此,胡宏伟说一切都缘于他和长江有一个“约会”。那是1981年秋,胡宏伟去江南采风。坐着火车,行进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看到长江的宽广,看到翻滚的浪花,创作的激情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当时,我想到了长江遥远的源头,想到了长江已奔流了千万年,心头涌上来两句词:‘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幸运的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话说长江》,胡宏伟成了节目的“铁杆”观众。通过这部电视片,胡宏伟对长江的了解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刻,创作灵感也就如水流泉涌:“我记起片头的第一个画面是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于是有了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口,又让我想起了‘你向东海奔去’;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正是‘惊涛是你的气概’。”酝酿了两天后,胡宏伟一口气写下了两段共18句歌词。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长江之歌》不但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更在海外华人间传唱不衰。而获奖后的胡宏伟更加痴情于创作,多年来,他的作品荣获全国、全军各种创作奖共200余次。前不久,他创作的《和谐花园》被定为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歌,《你我他,快参加》成为惟一一首2008年奥运志愿者题材的获奖歌曲。他说,追赶时代的脚步,人就不会老,火热的生活是他不竭的创作动力和源泉。

[编辑本段]课文

《长江之歌》已被收入小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课(2009年修订本),北师大版第11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现在小学冀教版第11册的第一课也有了这篇课文——即将毕业的小学生们,都会学习这一篇课文,领略长江的迷人风采。江苏教育出版社对《长江之歌》进行了修改,使文体更简洁。下面是修改后的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作者写文章时豪情满怀;诗词中的“你”指长江,把“长江”比喻成母亲,富有诗意。

第一段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她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

第二段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

《长江之歌》赞美长江的雄伟壮观,表达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

教案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精彩片断

生:(举手)老师,我有一个地方很不明白。

师:(微笑地)噢,请讲。

生:(读课文)“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这里,“巨浪荡涤着尘埃”,“涛声回荡在天外”我感觉太深奥,怎么也搞不明白!

师:(忍不住笑了)是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呀!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它。大家自由读读这一句,四人小组再讨论讨论,等会儿把你不懂的和读懂的都说出来。

(众生品读,讨论)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老师,“荡涤”是什么意思

生:“荡涤”就是“洗”的意思。

生:我知道“巨浪荡涤着尘埃”的意思。“巨浪”就是指浪很大,巨浪把尘埃全部洗掉了,长江水就一定很清澈了。 (众生笑)

师:(微笑着)是这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再换个角度想一想。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认为长江荡涤的尘埃,应该是长江两岸景物上的尘埃,长江一路走来,将一路的景物洗刷一新,让人感觉到处是清新的,充满了生机。

生:我同意他说的,因为文中说“我们赞美长江”,为什么要“赞美”,就是因为长江是为别人服务的,它让一切充满了生机。(众生听得聚精会神)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老师佩服你们,你们还读懂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现在已理解了“涛声回荡在天外”这一句的意思,这是说“涛声很大”。

生:老师,这一句我是这么理解的。长江向未来奔去,声音响亮,充满力量,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大家联系第1节,长江的这种精神、这种力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这就是长江的丰采与气概!

师:是啊,长江正是有这样的丰采与气概,才值得我们赞美它,崇敬它,长江不愧是一条伟大的河流,让我们读好这一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殷晓燕)

[评点] 学生提出疑问,教者并不回避,也不直接灌输答案,而是抓住疑点,启发思考,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当学生说出并不正确的答案时,教者不立即否定,而是耐心启发其他同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得很充分。当学生基本读懂后,教者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揭示精髓,使学生获得认识.上的升华,实在是教学到位了。 (殷高富)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

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长江之》感想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啊长江!啊长江!

简介

《长江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旋律激昂,词大气磅礴,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之”题意是关于长江的,唱长江的,赞长江的。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冬雪山沱沱河,全长千米,流经11个省、、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

这首诗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 (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编写过程

年元旦,东北沈阳。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将一张明信片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的字迹清秀,总共不足字,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段词。这年的 3月中旬,年轻人被请到了电视台。原来,他那张明信片上的作品参加《话说长江》的词征集,从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了,但那时他本人对这一切还一无所知。24日晚,在电视台演播室内,《话说长江》专题音乐会的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走到台前,神秘地说:“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主题的词作者就在演播室里,就在你们之中。不过,到此时此刻为止,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中选了呢!”陈铎和虹云在众人急切的目光里,不紧不慢地向观众席走去。他们在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面前停了下来,说:“词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胡宏伟同志!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刹那间,照相机、录音话筒、录像机都凑了过来。胡宏伟显然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脸涨得通红。就在刚才,他还以为,这次电视台邀请他来是让他来捧场的。他甚至猜测,获奖的应该是某某名家,或者是某某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人。他腼腆地说了一句:“我是舞团的创作员。”虹云笑了,把话筒递到他的嘴边:“胡宏伟同志,大家肯定都想知道,您此时此刻有些什么感想?”“我没什么准备,突如其来呵。我现在的心情,打个比方吧,就像一条刚刚走出山谷的小溪,来到大江边。这里的大江不是指别的什么,就是在座的老前辈和年轻的同行,以及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我们一同观看晚会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就在这一天后,随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动人声,胡宏伟的名字也为亿万国人所熟知。胡宏伟的作品在这次征集活动中荣获了最佳创作奖。一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按照通常曲的创作顺序,都是先写词再作曲,而这次则正好相反,创作难度颇大。而胡宏伟的这件作品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与《话说长江》主题优美的旋律完全吻合,令人赞叹。评委称赞,词作者眼中的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许多人甚至都想了解一下,胡宏伟是何许人,跟长江到底有什么渊源?对此,胡宏伟说一切都缘于他和长江有一个“约会”。那是年秋,胡宏伟去江南采风。坐着火车,行进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看到长江的宽广,看到翻滚的浪花,创作的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当时,我想到了长江遥远的源头,想到了长江已奔流了千万年,心头涌上来两句词: ‘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幸运的是,年,电视台播放了《话说长江》,胡宏伟成了节目的“铁杆”观众。通过这部电视片,胡宏伟对长江的了解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刻,创作灵感也就如水流泉涌:“我记起片头的第一个画面是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于是有了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口,又让我想起了‘你向东海奔去’;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正是‘惊涛是你的气概’。”酝酿了两天后,胡宏伟一口气写下了两段共18句词。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长江之》不但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更在海外华人间传唱不衰。而获奖后的胡宏伟更加痴情于创作,多年来,他的作品荣获全国、全军各种创作奖共余次。前不久,他创作的《和谐》被定为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你我他,快参加》成为惟一一首年志愿者题材的获奖曲。他说,追赶时代的脚步,人就不会老,火热的生活是他不竭的创作动力和源泉。

课文

《长江之》已被收入小学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一课,即将毕业的学生们,都会学习这一篇课文,领略长江的迷人风采。江苏教育出版社对《长江之》进行了修改,使文体更简洁。下面是修改后的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长江概况

长江(theChangjiangRiver;theYangtzeRiver)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测出长江长度3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这次研究,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米算起。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8公里、沱沱河6公里、通天河7公里、金沙江2公里、宜宾以下6公里,我们,一般称 公里或千米。流域总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 90°33′~°25′,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的1/5。居世界第3位。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长江的北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称黄埔江。长江流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在江苏省镇江同京杭大运河相交。长江在湖北省宜昌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长江可供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有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注:曲还被“嫦娥一”进行全球广播。长江(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Yangtze River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测出长江长度3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这次研究,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米算起。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8公里、沱沱河6公里、通天河7公里、金沙江2公里、宜宾以下6公里,我们,一般称 公里或千米。流域总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 90°33′~°25′,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的1/5。居世界第3位。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长江,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只因时运不佳,每次将临时也只是匆匆过客,每次都是从横跨长江的大桥上随火车一晃而过,只留下了许多散逸的思绪及想像。

少年时代,读过许多历代文人墨客写长江的诗词,当时潜入我心灵深处的恐怕是宋时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在古乐府中有一首民歌《上邪》大致也有同类的情思: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看来长江上男女相悦之情中定有许多惊天动地的细节,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一条汹涌绵长的河流,不知流过了多少儿女故事。其中这位宋时的进士、曾做过枢密院编修、后因写文章出事而被贬至安徽当涂一带的李之仪,在江边终以写词咏情了此一生。那么他的《卜算子》一词所描述的当是一种什么样的曲折悲欢呢?

个中的细节让人思想不已,个中的情由让人不得而知。时间抹平了许多情节,却不能抹去文字。这首词中的悠悠千古之情代表长江占据了我多愁善感的少年时代,甚至到了中年。这首词中的浓情也似乎化作了我意识深处最具体的江水,浪漫而透彻。

因为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演绎过不知何种程度的爱情,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情的时代。我也有过爱情,让人痛不欲生的时候,让人情不自禁的时候,甚至山盟海誓的时候,我都不想用与我长相厮守的黄河做比喻,我都愿意用幻想中的长江来抒 怀。看来遥远与看不见的东西永远成了我们理想的标志。

长江无疑是我心灵朝拜的圣地。

中国文化除了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儒家正统文化之外,再就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楚文化了。中国两大诗歌源流《诗经》与《楚辞》,完全可以用这两大水系作为象征。尤其是春秋以降,中国最优秀的诗歌竟都产生于这一带。最明显的原因恐怕还是楚与周王朝的疏远。当时,楚并不隶属于周天子,不是周的诸侯国,而是一个可与周朝分庭抗礼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人们在文化上没有过多的约束,精神上的殊异与自由无异是创造新文化艺术的阆苑。据《史记·楚世家》载,到周夷王时,楚主熊渠甚得民心,便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东周初年,熊通伐随,命随人请周尊楚,周不许,熊通大怒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此,楚的版图渐渐扩大几乎包括了整个长江流域。

楚国狂妄自大无疑带有野蛮的气息。

这也是长江与黄河的对抗!

除了文化上的长江之外,除了纸上谈兵之外,实际上我对长江一无所知。我是黄河上游长大的孩子,真正是黄河的儿子。后来又在黄河边读书、生活、工作一直到而立之年。命运使我被迫辗转别地。

这一次,第二届长江笔会在江上举行,全体与会者将乘船逆流而上,使我昏睡的内心似乎又要苏醒。

我愿“逆流”而上。

我不喜欢顺流而下。随着人生的沉浮与世事的变化,我越来越厌烦李白诗歌的轻狂,当得到一点点的苟且偷生时,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大概那种轻浮的顺利与快乐只是短暂的、肤浅的。人生的艰难,恐怕是自古不变的情境。“逆流而上”不言而喻成了我的向往。

屈原写于晚年的《涉江》一诗便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乘龄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子是从武昌过江而又沿湘水逆流而上的。在心志上与我殊途同归。正因为他不能随从流俗便“将愁苦而终穷”。是教训与告诫还是内心的写实?这只能是仁智两择了。但是对于诸多的传统文人大概只能是心境的写实了。因为除此而外,再就是无所适从了。

还有一种情绪大概也是颇为典型的,那就是人们对于顺流的感慨。

孔子将河水比喻成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已是千古绝唱。那种对于已流逝的哀伤和悲叹几千年来让人吟诵不已。虽然这是孔子面对黄河时的喟叹,但如果他生长在长江边,会不会有同样的思绪呢?

大概又是因为我确实不忍看到时间如河水一样流逝,更不忍看到生命亦如河水一样流逝,我则愿意逆水而上,去探究和体验生命的源流。

这也确实是人生的又一理想。

背负着黄河赋与我的希望,来与长江会面。

当躺在包间的床上,眼看同室的朋友闭目睡去后,我却不能入睡,因为这一会儿我的心情不能平静。首先最大的遗憾是白天去“黄鹤楼”的想法最终落空了。笔会的活动时间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时间去参观此楼。因为与会者很少有人对黄鹤楼感兴趣,与别人聊起来,他们以为仅是一座破楼而已,并且告知我此楼已卖给了商人,做了赚钱的道具。这怎能不使我怅然若失?

崔颢题诗《黄鹤楼》,感怀历史而生茫然之情。后来李白自以为崔颢诗已到绝妙境地,不免有压抑之感,除了他送孟浩然时写下的那首有关离别之情的诗外,便无奈地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以后,直奔黄鹤楼而来的文人,可能是慑于李白的告诫,谁还敢到黄鹤楼上正儿八经地写诗呢?黄鹤楼上已经有诗为证,不在这里写诗也罢。

历代被放逐或沉沦的文人到了长江边便留下绝妙的诗句,黄河两岸与之相比反倒黯然失色了。长江远离中原正统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前到了这里的文人,失魂落魄者居多,难免生出欲驾鹤西去求生不能求死亦不能的痛苦心情,越是这样,也越能产生极为优秀的诗歌。看来不幸也拯救了文学。

庞大的游轮微微颠簸晃动起来,开始在江面逆水而行。江面狭窄,两岸都是耸立的青山,江水混浊得发黄,有点像黄河,一瞬间我还真以为自己是在黄河上呢。很快就觉得这绝对不是黄河。人们的皮肤都是湿漉漉的,潮气在阴郁的天空下随着游轮行进而掀起的微风包裹了我们。熟知长江的朋友告诉我,长江上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天气。

我真希望大风吹来,波浪翻滚,看来已是虚幻了。江面平静而沉郁,杜甫说的“江间波浪兼天涌”,似乎已是不实之辞。

闷热真正“使我不得开心颜”。我试图极目远眺,在东张西望中眼光却无法逾越江岸的曲折与两岸雾蒙蒙险峻的高山。

这就是长江三峡。是长江中最为经典的一段。

我的心情却随着身体的不适而郁闷起来。我终于在疑惑中断定这长江根本无法与黄河相比。黄河非常宽阔,两岸平缓、大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爽朗的天空下,它像一条**的长带束在祖国的半腰。那里是古代文化政治的中心或发祥地。两岸有着碧绿而一望无际的草地,蓝天白云下,到处都是帐篷、牛羊、房舍与农庄。

我上了甲板,眼望着缓缓流过的发黄的江水,两岸的山中,隐隐约约有古栈道穿过,偶有炊烟飘荡,但总是看不见人迹。我觉得长江仿佛只是黄河走失的一个孤独而可怜的孩子。江面只因巨轮划过时,才有混浊的波浪翻起,然后又轻轻地落下。黄河则是奔腾和呼啸着的。你可以畅游长江,但却不能畅游黄河,因为黄河的水下还有许多可怕而不明的漩涡。

进入巫峡地段,已是第二日的凌晨了。用过早餐,我陪同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刘锡诚先生、著名散文家柳萌夫妇一同上了甲板,水气还是很重,不过已经比前一天适应多了,心情也畅快了一些。

北岸的神女峰开始若隐若现了。这神女峰,俨然一位古代女子的打扮。她的存在,不知又引出了多少故事。据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神女自以为是长江之妾了。高山将她与长江阻隔,但却无法阻止她与长江的行云施雨。这种描写直接而形象。问题是这巫山之云后来却因唐代元稹的《离思》一诗显得更加广为人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前两句表述了元稹对某位女子的无尽思念,以及显示了这位女子在他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后两句大意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花丛(指美人)我也懒得回头了,一半的原因是因为修道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君。

这首诗是元稹为《会真记》中的崔莺莺所作。“君”无疑是指崔莺莺了。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读 》一文中考辨,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实为一自传体小说。元稹将自己化名张生,将自己曾喜欢过的一位绝妙的民间美女假托为相府少女崔莺莺。而后来这位元稹(字微之)为了巧取功名,便抛弃“莺莺”娶了高门韦夏卿女韦丛为妻;韦丛去世又娶高门女裴淑,裴淑未娶之前,还纳妾安氏。由此看来,整个一位花花文人也。而元稹对“莺莺”完全是始乱终弃。所以陈先生就这首《离思》指斥:“微之自言眷念双文(双文指莺莺)之意形之于诗者,如‘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其自夸守礼多情之语,亦不可信也。”(见《元白诗笺证稿》)

《离思》这首因沧海水、巫山云而臻于化境的诗,其虚伪之情已被陈先生一语道破。也许在个体的意义上元稹是个说谎者,但是他的作品却带来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与真理。这也是陈先生失察的地方。元稹的《会真记》又被后世文人篡改成为《西厢记》,真相早已面目全非。而脱胎于宋玉巫山神女说的“云雨”一词,在明清小说中已成为最为 的词汇了。

说来也奇怪,当抵达距离神女峰最近处时,刚才的一缕缕烟云突然化作温润的小雨下了起来。

甲板上的游客所剩寥寥。我没有离去,任凭来自神女峰的可人小雨弄湿,真正享受了一次“云雨”的快乐。这也是我从未在人间得到过的一种快乐。

等到雨停的时候,我也意兴阑珊,回包间休息去了。

将近10点钟,船到了白帝城。

这座古城并没有多大,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好看的。我只是怀着文化历史的情感想见识一下这个地方。之所以叫白帝城,与后汉一个叫公孙胜的人在此筑城称帝有关。这里扼江据要,是古代军事重地。占山为王的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一些笑柄而已。这座山城以后变得几乎家喻户晓,完全是沾了李白和杜甫二位诗人的光。但是就这里的民风而言,诗礼的传承究竟有多少,这是让我这次旅行的不解之处。不过早在唐代,李益的《江南曲》曾描述:

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连妻子都怨自己的丈夫只认钱不认情,这一点让我颇有感触。

在码头上抬滑竿,这大概是白帝城人比较古老的职业了。我们一上岸,与我们同行的几位残疾人作家就开始让他们眼睛里放光。他们中一个自称是头儿的人向我们报价,每抬一个人100元。这时来接我们的当地导游**说,不是说好了每人50元吗?那人挤了挤眼睛说,不行,他们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外国人一律100元。我们有人上去给他们耐心解释说,我们是中国人,你们看我们都是从北京来的,都说普通话,长的也与你们差不多,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这头儿拖着四川腔说,差得远,你们哪里是中国人嘛,你们分明是外国人,是新加坡人。看来再讲下去也没有用,我们只好依了他们。除了残疾人之外,我们是步行登上这座山城的。

沿途的山路旁都被卖各种旅游小商品的小商小贩占据着,与别的旅游地大同小异。不过三峡从古至今都是商业繁华地带。李白著名的《长干行》、《江夏行》等诗歌都是反映三峡的商贾生活的,里面充斥着诸多怨气。杜甫的《最能行》也说: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为了赚钱,连死都不怕,还讲什么亲情与人情。我想李、杜二位当年在这里也不知吃了多少三峡商人的苦头。

在我眼中,这白帝城的走运,恰恰是因为这两位诗人的不走运造成的。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跟随永王李磷转战大江南北,稍后永王被指控谋反遭到肃宗王朝的剿灭,李白因此获罪被擒。此时幸遇喜欢李白文采的宋若思管理他的案子,宋若思释放了李白,并将李白安置在自己的幕府,同时还极力向肃宗皇帝推荐李白。李白在唐玄宗时就因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而惹得朝野上下觉得他过于自负与傲慢。现在因在宋若思府中受到抬举一时又忘乎所以,写了许多诗文纵论时局,且自吹自擂,终于又一次被清算——长流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统治者是否是有意将这个夜郎自大者长流夜郎,惩处之外又有讽刺意味呢?他沿江西上,在《流夜郎赠辛判官》一诗中写道: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还。

他在无比苦闷的心情中舟行了一年多,此时因关内大旱,肃宗颁布大赦令。当到了巫峡白帝城时,李白欣闻自己已被放免,便乘飞舟回到江陵,兴奋之中写下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狂喜之情显而易见。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白帝城因这首诗而愈加著名。

大概之后不久,曾在十多年以前与李白结交过的好朋友杜甫因成都战乱频仍,便一直思谋沿江东下。但在中途病魔缠身,只好流落白帝城。杜甫在夔州时,由于朝廷有人羡慕他的诗名,向夔州都督过问杜甫的境况,杜甫便因此获得了主管一百顷公田的职务。在《晚》这首诗中:

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

在这里,有公田,有奴仆,他带着家人,生活过得还算闲适。但是他并不喜欢巴山蜀水,时间久了甚至开始讨厌这块地方。有好几首诗都是表达这种心情的,比如《春日梓州登楼》、《奉汉中王手札》等。他在《闷》这首诗中写道:

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

在这样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山城,朋友稀少,再加上他老弱病残,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态反而使他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近五百首诗歌。其中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我认为是《秋兴八首》。在这组诗歌中他表现出来的思乡的痛苦不知又抚慰过历代多少游子的痛苦: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他思念黄河、思念北方的心情溢于言表。

三年以后,他沿江东下,顺着好友李白的足迹去了江陵。从此新的飘泊、茫然的命运又一次开始。

可惜的是,遍寻白帝城的碑林,也没有见到李、杜有任何的墨迹。尤其是诗圣杜甫,在这里住了那样长的时间,竟没有保存下一点他书写的痕迹,这使我在下山时禁不住寻思良久,神牵不已。

三峡一段,大概有一百多里长,游轮却航行了三天。我们是边走边停,夜里游轮停泊在某个码头,白天遇到两岸名胜,游轮偶尔也要停下来。第三天的上午,游轮停在了重庆市丰都县城。

丰都是长江北岸一个景色秀丽的小县城,据说世上的人死了都要到这里来报到,有“鬼国京都”之称,因此也名闻世界。这样一个都城,撩拨了我的好奇心。我观察阎纲先生对游览鬼都似有心动,我们自然就结伴而行。他执意不乘滑车,而要步行攀登这鬼城阎王殿所处的平都山。平都山也叫名山,东汉时,山上有高道阴长生、王方平二人潜心修炼,传说他们后来都得道成仙。阴、王二字连读便为阴王,阴王者,统管阴间之王也。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恰有“阎魔罗”(梵文音译)为统治地狱之神,中土百姓便简称“阎王”,阴、阎一声之转,“阴王”又可称为“阎王”也。

这是我迂腐的揣测。

对于北方人来说,这里阴湿之气太重,此时恰是正午时分,没有一丝的风,闷热使人无可奈何。我和阎先生沿着石阶而上,气喘嘘嘘,汗如雨下,有感而发时也只是轻声慢语。幸好阎先生带着一块毛巾,互相间递来递去,一会儿就能拧下许多水来。此时,我大有与阎先生共患难、同沦落的感受。

阎先生是文坛名家,鸿儒也,在修养和人品方面,都让我辈敬仰。只可叹,晚年丧失爱女,悲怆浸透了他的整个身心。

但在向阎罗殿的攀登中,他似乎比我还要坚韧。我好像能隐隐感觉到,在他清瘦的身体中闪现着一些沉重的希望。这希望让他显得越来越有一种飘逸之感。他一直走在前边,而我这个年轻后生只能紧随其后了。

阎先生的女儿阎荷,人如其名,漂亮优雅,是京城新闻界的才女,在1998年查出恶性肿瘤时仅三十多岁,从此一病不起,于2000年夏天不幸去世。

对于像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多情而丰富内心的文学家,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他如何承受得了!

但是他却承受着。

想到此种情景,我们都无意去观览周围的景色了。

一会儿就到了名山半山腰著名的奈何桥旁。此桥在一座大雄宝殿之前,一共有并列相连的三座石拱桥,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传说奈何桥为亡魂去地府时必经之桥,桥分金路、银路、奈何路,善人亡魂会平安地从金银路上过去,而恶人亡魂过奈何路时常被打下血河受苦受难。

这鬼文化说到底也是道教与佛教还有一些民间原始教的杂糅,中心意思是劝人为善。

我们也从奈何桥上走了过去。回想李白题诗“下笑世上士,沉魂此丰都”,这句话似有些玩世不恭的味道,能写下这种话的人,都是自认为能超越生死的人。不然,他怎么能口出狂言“下笑”世上所有人呢?

山上游客稀稀疏疏,石阶由刚才的蜿蜒曲折,变得直上直下,宽阔得多了。如果是一个人登山,难免有些阴森森的感觉。当到了一个有大理石栏杆的山崖旁,我和阎先生站在那里,凭栏而望长江,长江显得很遥远,好似一条明亮的带子,飘落在山谷之中。突然凉风飕飕,顿觉心旷神怡。从此,越往上走,越觉得天地开阔,心神俱爽,并且那个可以俯视江水的栏杆处好像就是人间与仙境的界限。大文豪苏轼有诗:

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

住在这样的地方,又怎能不有成仙得道的感觉。阎先生们开始兴致沓来,边走边指点许多书法碑刻。我也是祖国书法的酷好者,有阎先生这样的良师,又是乡党,操同样的口音,此时此刻我已经非常知足了。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阎罗殿。这也是名山的绝顶之处。

阎罗大殿的正南面,是凌虚阁,又名二仙阁,这二仙肯定是指王方平、阴长生二位了。这里也一定是这二位仙人下棋的地方了。据载此楼修建于明正德十三年,为名山绝顶最高也最为壮丽的建筑。阁的顶层有人书写三个大字“凌虚阁”,书法朴茂厚重,题款看不清,不知出于何人之手。

只见上面宝座上塑着一位帝王,头戴五彩鎏金的盘龙冕旒,身着九龙戏珠的金丝衮袍,面慈神严,五柳胡须飘胸,两边分立文臣武将。这一定是阎王爷了。在这样一个朝堂之上,有很多礼仪,也颇能看出许多传统的演变。

当我们退出大殿时,阎先生说:“这阎王爷是我的本家了,我将女儿拜托给他,有他照顾,我就放心了。”唉,有阎先生这句话,我们不枉来此一趟。此时此刻,我也为阎先生感到一些欣慰,人在许多事情上的顾虑不就是一念之差吗,一个念头可以使人解脱,一个念头也可以使人沉沦。又沿着大殿,我和阎先生盘桓了好久好久。

我们返身下山,走下奈何桥时,阎先生和我都感到非常的轻松和畅快。在阴间世界走了一场,使我们在阳间的生命得到了丰富与充实,使我切实感觉到活着的虚无与真实。这样一个都城,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都城,在现实世界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

几千年来的中国,极盛时期的首都几乎都是建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封建统治的象征。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长江上却出现了一个这样的都城——阴间世界的首都。

这是长江与黄河的又一种对话。

三峡这段长江,也是历代文人活动颇为频繁的地方。屈子毋庸多言,唐以后诗歌历史上两位巨星杜甫和李白,都曾奔波于这一带。还有流落在三峡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文人之多更是数不胜数。那长江中的每一滴水、每一个浪花怎能说不是文人笔下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诗呢?长江是那样的阴郁而多情,长江又是那样的绵长与宽广。长江两岸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遗留下被黄河所放逐的才子们发出的哀怨与倾诉。是长江,使他们的心情得以宽慰。是长江,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也是长江,使中国的文化与精神得以繁荣与升扬。长江哺育着多少生命,长江又传下了多少文化。甚至在现代中国,长江终于走在了黄河的前列,其流域成了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黄河——我们的母亲,已显得古老、沉重、贫瘠,长江方显得年轻、秀丽、丰腴。

从重庆朝天门的码头上岸,整个三峡的观光已算结束,虽然我越来越思念那苍老而浑浊的黄河,同时也开始恋恋不舍这滚滚不尽的长江。

长江是一本读不完的天书,是一卷漫长的诗歌。

《长江之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赞颂与依恋,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长江的热爱之情,表明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依恋。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

长江的生命演绎也代表着地球的深沉脉动,关注长江也就是关注国之命运甚至人类的命运。

《长江之歌》介绍:

《长江之歌》海报摄制组历时五年从三江源沿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嘉陵江、岷江等长江干支流进行全流域、全时空的大规模拍摄。用真实的镜头生动地记录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生的崭新变化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长江之歌》剧照作为系列纪录片的开篇,首集《我们赞美长江》从国家发展战略定位和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两个维度,揭示了长江作为母亲河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价值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8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