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夜曲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第1张

《夜曲》表达了无法丢掉的过去,是对于过去的怀念。

歌曲以吉他为伴奏,整体的旋律带着一丝丝的悲伤。从歌曲的歌词中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他对已逝爱人仍然有着浓浓的思念之情,整首歌的基调就是悲伤怀念。

歌词:

一群嗜血的蚂蚁

被腐肉所吸引

我早已习惯去流浪

我早已习惯去流浪

没有你存在的夜晚

是莫名的孤单

你已腐朽的香味

充斥着整个夜晚

吉他的奏鸣曲

在弹奏着和弦

伴随着我的心跳

伴随着我的呼吸

伴随着我慵懒的神经末梢

伴随着我每一个细胞

一群嗜血的蚂蚁

被腐肉所吸引

我早已习惯去流浪

我早已习惯去流浪

没有你存在的夜晚

是莫名的孤单

你已腐朽的香味

充斥着整个夜晚

  腐女是“腐女子”的简称,“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但不是象“御宅族”那样是骂人的话,而是一种有自嘲意味的自称。腐女或腐女子主要是指喜欢BL,也就是幻想中男男爱情的女性。也有把“腐女”当作那些致力于同人志创作的深度“宅女”。

  “腐女子”一词源自于日语,是由同音的“妇女子(ふじょ 腐女

  し)”转化而来,为喜爱BL的女性自嘲的用语。腐女子的“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而腐女子是专门指称对于男男爱情——BL系作品情有独钟的女性,通常是喜欢此类作品的女性之间彼此自嘲的讲法。非此族群以“腐女子”称呼这些女性时,则是带有贬低、蔑视意味的词汇。在日本一些地方,直接称呼对方为“腐女”是不礼貌的事情。情况相近,也被外界作为带有贬意的称呼还有“御宅族(オタク)”。(不过御宅原先并非自嘲用语)像“萌”一词一样,使用“腐”是代表腐女对特定ACG或者真实世界中男性人物、关系等产生BL幻想。 腐女主要是指喜欢BL的女性,除了ACG作品、电视剧、**等(不管作品本身是否为BL系),大部分腐女也会对真实世界男性间的关系产生遐想,例如:偶像(日本的J禁以及不少视觉系团体)、历史人物(日本的新撰组或幕末人物、中国古代文人、帝王等)等等。总之,腐女是靠爱来萌发小宇宙的生物。 首先,人们最普遍的理解是把“腐女”当作那些致力于同人志创作的深度“宅女”。这个说法其实也没错,但严格来讲,在这样的宅女中,那些超喜欢BL的一群人才是真正的腐女。除了宅女以外,还有一些喜欢歌星球星的女性,她们平时便具有“不管是2D架空角色还是现实中的人,总之先把男性在脑海里配对并妄想他们恋爱”的恶趣味。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宅女,只要有这种倾向的女性都可以称之为“腐女”。总而言之,腐女分为“单指宅女,对BL没有特别的爱”“喜欢BL的宅女”以及“虽然不是宅女但对禁断的男性恋爱有爱好的女性”三个版本。所以也有人说,“我是腐女,但不是宅女”。一个女子自称腐女时,单凭一句话难以判断她是属于“BL漫画爱好者”还是“角色爱好者”又或是“BL系妄想女”。(三类) 其实,腐女这个词起源很早,大概在80年代后半就开始出现并流传开来。“御宅族”OTAKU这个词在当时多用于指代男性动漫迷,而女性则被冠名为“宅女”,这些女子出于自嘲自虐的意味,干脆把自己叫做腐女。于是,这个词就渐渐固定下来。然而,与御宅族一词遭遇不同的是,腐女这个词并没有推广开来,归根结底 腐女

  还是因为这个词首先是她们称呼自己的专用词(比如,在很多日本著名的同人志上,女性作家自己率先称自己为腐女),该词并不具有贬低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与“宅”不同,腐女一开始就只有自嘲的功能,并不能成为外部势力攻击她们的词汇。这样一来,这个词的使用范围也就只能局限在“同人圈”的狭小范围内,更不可能被主流媒体所引用。 所以,腐女只是一种自称,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定义。 现在国内对于“腐女”的认识大多是三类中喜欢BL的女性。 最近,“腐女”这个词逐渐开始被动漫媒体所关注,甚至在不久前结束的C72(日本第72届同人志即卖会)上,腐女的势力首次压倒了御宅。但是,腐女一词本身其实并不是新产物,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80年代或者更早。 有一种说法是,1978年发行的comicJUN创刊号是其根源,但也有相反的说法指出并没有看到其中出现了“腐女”这个词。说词源是同人志的说法占压倒性多数,但具体的资料并不存在。还有一种说法“腐女”是指喜欢BL作品中重口味(即H描写占据作品多数)的一类人。 另外,腐女也指那些生活无聊,整日泡在肥皂剧里,以及无聊游戏的宅女

  编辑本段产生原因

  1.家庭结构较完整。腐女多为青春期后逐渐形成,家庭结构的完整使腐女心理获得安全感,另外从小父爱和母爱的完备使青春期的女性转向从未得到过的异性的爱 腐女

  。又因为完整的家庭的经济基础坚固,不会对敏感的少女心理造成压力,所以逐渐向异性索取感情,以弥补青春期带来的空虚。 2.家庭教育属于传统或较传统型。家庭对女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男性,特别是在成人之前,感性的少女心理使她接受父母的教育而很少有叛逆现象,而传统的家庭教育里性教育不开放,男女之间的性成为禁区,青春期的少女谈论甚至思考都被认为是不纯洁的表现。这虽然不存在于表面生活,但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她们的潜意识里。 有人会说腐女现象是从日本传来的,日本是个性开放的国家,怎么也会产生腐女这种现象?这里要说明的是说这话的人属于对日本文化一知半解的人。日本的性开放是片面的,是男权主义的一种特殊表现。与欧美性开放不同,日本的性开放是单向的,即只对男性有性开放,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属,男性与女性是单向选择,男选女,而非欧美的双向选择,男女互选。这就是为什么欧美的腐女现象不明显。 3.信息,而且各种小说动漫青春期的少女会有意或无意的接收到许多有关性方面的东西,这些的出现都不同程度的加深了少女们对爱情的幻想。使本来被束缚住的情感可以释放出来。让她们可以认同无关性爱的,无关生育等等爱。没有用目的来衡量爱情,单纯只是为了感情的出现而心潮澎湃。 4.成为腐女之前,她们在思想的禁锢和对爱情的懵懂地追求中如履薄冰。与自己相关的性幻想是被禁止和受歧视的,而对爱情和性的渴望又是生理本能,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滋生了关于男男之间的同性恋幻想。 这种幻想有以下几点好处。 ①对自己负责,因为自己并未参与幻想中的行为,回避了会被认为*荡或不洁。 ②幻想双方或己方都为男性,可以满足内心对异性的渴求,又可以想象成为女性追求的完美爱情,回避了对幻想的人物在现实中负责。 ③没有性经验的她们在男女性幻想时总是有本能的畏惧心理。认为男人在时都是兽性驱使。而BL时则没有这种恐惧,因为这时的爱是纯洁的,所以性也是纯洁的。 ④在幻想中,双方或己方都为男性,自己扮演的角色都是内心非常喜欢的,此时可以满足少女内心里花心的需求,而又回避了花心后带来的精神上的自我谴责。

  编辑本段必备素质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你所支持的,是人类最单纯的爱情。无论是男人跟女人也好,男人跟男人也好,女人跟女人也好。这种爱情是很纯粹的,是无论美丑胖瘦,每个人都有权力拥有的,所有爱人之人,都是值得被祝福的。 虽说美人大家都喜欢看,但是! 如果你喜欢的,仅仅是小说里营造出的美人世界,那么,抱歉,你不是腐女。你只是喜欢美人而已 第二点,Gay和Les都是普通人,不要把他们当作什么稀奇的物品来看,不要去探究别人的私生活,甚至围追堵截。以平常心来看待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来爱护。 如果你疯狂到堵在别人家门口,在公共场合看到类似gay的人堵住别人当面询问,打搅了别人安静的生活,伤害了别人敏感的心,那么,抱歉,你不是腐女。你只是个八卦女(并且你很无聊)。你所应该做的只是在心底默默的为他们(她们)祝福。 第三点,同志的生活不像想像中的那么轻松,他们承受的压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请不要硬把一个异性恋男人改造成gay,也许那样做你很有成就感,但是对那个人来说是很残忍的,顺其自然就好。 如果你疯狂到看到一个男人就想让他成为gay,甚至逼迫自己的男朋友去跟男人做爱,只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是gay。那么,抱歉,你不是腐女。 第四点,理智是一定要的。腐女不YY就不是腐女了,但是请不要太疯狂。 如果整天把自己幻想成男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冒充男人欺骗别的gay,甚至在论坛发一些“我被爸爸强奸了”“我被我哥哥干了” 的无耻帖子,那么,抱歉,你不是腐女。 你只是个感情骗子。 真正的腐女,只要是爱情,就会真心的支持,从来不会在意对方是美是丑,是圆是扁。 对怀有真爱的人心怀好感,用真心去爱护身边的朋友,知道了对方同性恋的身份也不会大惊小怪,也许会好奇,也许会追问,但那只是善意的好奇心。 见到疑似gay的人,会心花怒放,不由自主的YY,甚至偷偷摸摸跟上一小段儿,看到暧昧的动作就会满脑子粉红。但绝对不会故意堵在别人家门口,要求认识别人。不要给他人带来困扰。 即使看过GV,看过男人跟男人的H,但是不会走火入魔,在虚拟的世界里冒充男人,骗取别人的爱情和信任,还发一些YY的帖子博取同情。 不以自己是腐女为耻,能够大胆承认自己的爱好

  编辑本段区分类别

  1同人女——从事同人创作的女性(或喜爱看ACG同人的女性),但并非都是BL向 2同人男——从事同人创作的男性(或喜爱看ACG同人的男性),但并非都是BL向 3腐女——对ACG人物关系以及以外产生萌幻想的女性 4腐男——对ACG人物关系以及以外产生萌幻想的男性 5耽美爱好者(耽美狼)——对ACG人物关系以及原创小说产生萌幻想的人类 ※真正意义上的腐人类是不会拒绝GL(Girls' love 的缩写,BL或GL都是二次元的,并不能草率笼统地与现实世界对等起来,也就是说,BL是BL不代表现实中的GAY,GL是GL不代表现实中的LES)的。 只不过在这个庞大的阵容里以女性居多,但是,腐人类里也不乏喜爱百合的人。 萌BL向的同人女/男、耽美爱好者、 腐女/男实则是应该细分三种类型的人,因为守备范围即欣赏习惯的不同,并不是都会全担的人,唯一的共通点只不过是萌BL罢了。 宅道准则 宅道,有四个基本标准“收藏,整理,分享,创作”。 所谓“收藏”,就是指收集及系统分类ACG类产品的行为。 并且,如果对于“特殊版本”和“稀有产品”没有执念的话,是不足以以“收藏”而称宅的。 所谓“整理”,就是做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腐道准则 于腐道,目前似乎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标准,不过,“腐女也是有节操”的,所谓“腐道”,最起码有以下几条共同默认的准则: (1)女变男即斩!女穿男切腹! (2)不强迫直男接受BL,不掰弯直男(性向为正常的BG的男孩/人) (3)MarySue倾向御免。(注) (4)平胸小受退散。 (5)原则上拒绝RPS(RealPersonStory,真人YY),实在忍不住地情况下,以不打扰当事人为底线。 (6)对GAY持“不探究、不围观、不骚扰”的基本原则,如被求助则予以帮助。 触犯以上准则者为“loli”。 注释:一个作者将自己本身代入的角色,这个角色会带有作者本人的特征,例如他们名字经常是相近的,并且这个角色会带有强烈的作者本人的个人色彩。 通常来说,一个被人称之为MarySue的角色必然有以下特点 1、一个MarySue必定会有不平凡的出身。 2、一个MarySue必定会有出众的相貌。 3、一个MarySue必定很善良。 4、一个MarySue必定和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有互动关系。 5、一个MarySue必定很有异性缘。 6、一个MarySue必定非常幸运。 腐女女越来越多,同时讨厌腐女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正常人眼里,腐女是一群奇怪的动物,爱好美色,除了发花痴和看男人H之外没有别的爱好;在gay眼里,腐女时时刻刻窥伺别人的私生活,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看人只看脸,似乎年轻美貌的才能做gay,别的人似乎没有做gay的权力了。 这是为什么?因为腐女群里确实有很多人,她们支持的不是同性之间单纯的爱情,而是她们脑袋中幻想的美人与美人之间的爱情。她们单纯,幼稚又很疯狂,看多了bl小说,总希望现实生活中有可以让她们发泄疯狂的人,于是她们去跟踪,窥探,逼问??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逼迫别人承认自己是gay,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只为了满足自己疯狂的YY心理嘛?? 或者,自己身边的直男,甚至是自己的男朋友。根本没有这方面爱好的,刻意去培养,让他们慢慢变成gay,类似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看过bl小说的人,就知道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gay是多么的辛苦,不能坦白自己的性取向,交男朋友也只能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到了一定的年龄,家庭社会的压力接踵而来,逼迫他们结婚。好,他们结婚了,不能给自己的妻子正常的性生活,自己又承担了巨大的家庭压力,也许慢慢熬过这一生,也许又离婚了,不仅自己痛苦,同时还害了另外一个无辜的女人,如果生了小孩,更是害了这个小孩。对于大部分腐女来说,只是一种局外者的身份,只能说在幻想的同时,将那份心情寄托在相关作品上。

  编辑本段腐女哲学

  腐女眼中的事物,是一分为二相互作用的。一方具是进攻方,另一方是防守方,即为日常生活中所言的“攻”、“受”。 腐女探讨二者之间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当腐女达到探讨二者关联的模式衍生到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的无处不在。腐女就是其中代表族群。 腐女的乐趣,来源于攻守双方的强弱转化。所以,对于腐女来说,事物永远是运动着的。腐女眼中的运动,着重于对动势的分析和研究。 腐女喜好研究矛盾双方转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矛盾转化的瞬间有着超越常人的喜爱。这些瞬间总是在文学或漫画作品中被无限的放大,形成了类似子弹时间的丰富画面感。 腐女们深谙其道,往往就是以一个思维中的类似子弹的点,扩散为画面,再扩散为声音影像讯号,最终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腐女最擅长的是营造一个美好丰富的精神世界。在那个精神世界中,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以攻势和守势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因为女性在作品中常常扮演着碍眼的角色,所以在腐女的精神世界中,女性角色很少出场。也很难出现塑造成功的女性角色。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腐女们更愿意与女性朋友相处。在同性之间的交流,十分和谐友爱。真正的腐女对于偏激分子和滋事者,往往不予承认其为腐女。 也就是说,除了志同道合,品味接近,知识涉猎范围接近以外,腐女对于同类人群的认可度,觉得一部分来源于对方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作为具有一定腐龄的人的话,就会要求并希望同好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要对LGBT保有平常心,一视同仁。 这一点,恐怕是不理解腐道的人,最难理解之处。不理解腐道的人,往往认为腐女们只是单纯的追求感官刺激。 实则不然,腐女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至高境界。这种精神混杂着无数组反义词。

  编辑本段动漫中的腐女

  随着腐女阵容的越来越强大,动漫中也出现了腐女: 藤吉 晴美(出自《绝望先生》) 椎名 真冬(出自《学生会的一己之见》) 801ちゃん(出自《隔壁的801酱》) 浅井 留美(出自《妄想少女御宅系》) 伊丽莎白·海德薇莉(出自《黑塔利亚》) 大野 加奈子(出自《现视研》) 皇北 都(出自《东京巴比伦》)这位应该算吧 腐女 小真冬

  木下 优子(出自《笨蛋测试召唤兽》) 宝积寺 莲华(出自《樱兰高校男公关部》) 阿幺(出自《邻居家是画漫画的阿幺》) 狩沢 绘理华(出自《无头骑士异闻录》) 神原 骏河 (出自《化物语》) 天草筱(出自《妄想学生会》) 近藤茧佳(出自《腹黑妹妹控兄记》)

  编辑本段门户网站

  日本首个腐女门户网站开启: 随着男性向漫画、动画、游戏市场的饱和,有赚钱触觉的トレジャーネットインク公司昨天启动了他们的腐女专门门户网站,推出短短时间内,既大受关注和好评,看来这个市场一直很有需求,就是没有人碰而已。 估计很多女性不太喜欢自己的腐女属性被发现,或者是被别人称为腐女,所以腐女系的小说,漫画,游戏动画等物虽然好卖,但却缺乏交流途径,因此为此而来的门户网站便诞生了(有需求就有回应--) 这个门户网站暂时开始的栏目为:“腐女座谈会,从早开始就是只有腐女的BL话题”、腐女之间互相介绍认识的“腐女子数珠繋ぎ”和面相BL楚接触者的BL用语解说专题“腐女彻底解析”等等,由于是日本的网站,所以上面全是日文,国内的腐女们可能要愁一下了,不过继续看下去。 现在国内腐女界愈发壮大,尤其在中学及大学中,腐女更是慢慢成为了一个固定群体漫展上更是腐女们的大集会网络上也出现了许多腐女网站。中国网络上腐女的聚集地主要有如下几处,百度贴吧腐女吧,资源整合站腐化吧,天涯八卦版块,晋江闲情bbs

  编辑本段腐女生态学

  腐女很少去做逛街约会之类三次元的事情,一般除了生活必须的一些动作外, 大部分活动在虚拟世界伴随着妄想渡过,网购成为了大部分腐女生活所依赖的行为,所以也有把腐女和宅女,干物女或者淘宝女搞混的说法。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背景

  古典文明灭亡后,由野蛮的日耳曼人结合罗马因素建立起来的中古西欧文明,在其文明初期,呈现了一片黑暗的景状。是罗马基督教会洗礼了野蛮的日耳曼人,给欧洲带来了文明之光。早期基督教会的主教和僧侣在中世纪的经济复苏中,喊着“工作就是祈祷”的口号,率领人们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欧洲的经济迅速恢复到并且超过罗马帝国时期的水平。13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民族国家的出现、教育的进步、世俗文化的成长,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渐扫除了了长期笼罩在人们心中的悲观绝望的阴霾。人们开始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天主教原有的禁欲主义说教已不再能吸引人们。在新型的商品经济中成长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已不满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求变革,要求新的生活,至少他们要求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不再受到干扰和阻挠。他们对现存的文化不满,但他们自己又太年轻,不足以创造一种新文化以取代他们厌恶的中世纪天主教的旧文化。在犹疑彷徨之际,他们偶然发现了一些尘封已久的希腊罗马文化典籍。那些饱含着对人类现实生活强烈关怀的希腊、罗马文化深深吸引着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乐于从古典文化的思想宝库中去寻找自己解放的旗帜。于是,一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形式,实则在鼓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事实上,近现代以来,西方文明每一次大的进步都几乎得益于古典文明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就是:“通过接触希腊罗马文献来丰富陶冶人们的心灵。这种理想一直流传到19世纪,至今尚未完全过时。或许,只要西方文明存在,这种理想就不会消亡。……古代的经典作品是无与伦比的,更是不可超越的——这种看法几乎没有人提出质疑。”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也曾经写道:“我们把西方使人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归功于古典世界在西方,自我的每一次大提升,都是由于与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而引起的。”[①]这或许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以文艺复兴形式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文主义的内涵与人性的颂扬

  人文主义 Humanism指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他精通并且热心提倡拉丁古典文学,影响所及,从意大利直到西欧各地。日后人们逐渐认为,人文主义无非是讲授古典文学,但是更为适当的提法是,凡重视人与上帝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文主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②]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世纪——公元17世纪)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出现的“三杰”——但丁(1265—1321年)、彼特拉克(1304——1374年)、薄伽丘(1313——1375年)都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奏响、谱写了人性的欢歌。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十日谈》叙述了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瘟疫在佛罗伦萨郊区的一座别墅里住了14天,其中10天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到的人物形形色色,有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仆人、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特征,所发生的故事也尽显人间百态。自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还是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反映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一位近代意大利文艺评论家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在书中,薄伽丘以生动的故事讴歌人性,认为人的天性无所不在,不可压抑,更无从回避。他在第四天故事的开头特地安排了这样一个插曲,耐人寻味:有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上遇见了一群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奉天主的父亲答道:它们全都是祸水,叫做绿鹅。并嘱咐儿子低下头去,眼睛盯着地面,别去看它们。谁知儿子却说道:“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尽管这个青年第一次进城,但他却本能地觉得,在看到的众多新鲜事物中,最美的、最吸引他的就是“绿鹅”。那老头这时才明白,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得多!接着,薄伽丘抒发了他极富人文精神的感叹:“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③]薄伽丘还借书中绮思梦达之口表达了人类的平等观念:“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④]

  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大多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说的都是男欢女爱,作为生物种群的最高级动物,人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随着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呈现了从粗俗不断走向高雅的精致这一特点。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就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莎士比亚的作品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描写、抒发、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他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⑤]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的进步

  文艺复兴似乎再现了上古的“轴心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不仅产生了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而且在继承唯名论派思想的基础上,还诞生出许多科学的巨人。这里包括库萨的尼古拉、为捍卫真理被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位谜一样的达·芬奇。达·芬奇不仅是一位我们通常知道的艺术大师,他更是一位科学家!他有许多科学的创造和发明:他最先提出了杠杆原理和液压概念,设计过纺织机、飞机、潜水艇、降落伞等等我们习惯认为是当代文明的诸多器物。他把自己的感想和研究成果写成五千多页的笔记,很可惜这些笔记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笔记的残篇当中,体会到达·芬奇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令人震撼的科学想象。

  这些科学方面的巨人几乎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人的认识对象是自然。经验是人通向自然的桥梁。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的母亲。经验是没有错误的,犯错误的是我们的判断。不从经验中产生的知识,比如上帝、灵魂等背离感官的东西,是虚妄无实和特别可疑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经验,而不是别人的词句。[⑥]这些对人类经验的重视,直接导致了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然后又引发了哲学领域的革命,为以后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不可能具备阅读希腊文、拉丁文古典著作的能力和条件而参与这场文化的“复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而加入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来的。

  1、教士理论与天主教的腐化

  前已述及,13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大垦殖运动的结束,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出现了热爱生活的倾向。世俗的人热爱生活肯定没问题,但基督教会的教士们热爱世俗生活则有问题。当时欧洲天主教会普遍出现了教会聚敛钱财和教士结婚、偷养情妇、嫖妓等现象。教会为了使聚敛钱财合法化,创造出所谓的“教士理论”。教士理论是指凡人无权与上帝直接沟通,凡人欲达到赎罪祈福的目的,必须通过教士主持的宗教仪式,通过购买奉献大量祭品方能与上帝取得联系。罗马天主教会利用这个理论大量贩卖“圣物”。一片被说成是诺亚方舟遗骸的碎木头,教会就可以卖很高的价钱。据说当时这一类的诺亚方舟的残留物,堆积在一起的总量可以打造好几艘诺亚方舟,被说成是当年耶稣基督进入耶路撒冷所骑毛驴的驴胛骨,竟然有几十个之多。教会的贪婪和无耻,引起了众多人士的不满,同时也使罗马天主教会的威信一落千丈。罗马天主教会的腐化和人们对教会的不满终于酿成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2、马丁路德与新教的主张

  中世纪的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的状况,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乳牛”。所以,宗教改革最早在德国产生。

  公元1517年,教皇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大量出售所谓的“赎罪卷”,僧侣们声称,购买赎罪卷的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之时,就是灵魂升天之日。这种无耻的谎言和明目张胆的搜刮,激起了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慨。当过牧师的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483-1546年)把大家的意见写成《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引起了一场关于赎罪卷的辩论。

  路德指出,人的灵魂的得救无需教士的中介,也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卷,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路德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路德强调《圣经》的目的是为了宣布基督徒是自由的,对基督徒来说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发了德国和全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尽管在以后的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表现出极大的保守性,但他所发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仍然具有革命的意义:他创立了德国乃至全欧洲新的基督教——路德宗。新教用德文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礼拜;新教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教会制度,否认它们是通向天国的钥匙的掌管者;新教废除了寺院制度,倡导人性化生活,坚持教士有结婚的权利;新教简化了宗教礼仪,铲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最后,新教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它使西欧人从长久的基督教神权统治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两者都是破坏14、15世纪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其次,两者有着类似的经济背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生。其三,两者都有一种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一个是回到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成就;另一个是回到《圣经》和早期基督教著作家所阐释的教义。但宗教改革绝非文艺复兴的一部分。二者在指导原则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文艺复兴的本质是热爱人与自然,把宗教放在从属地位。宗教改革的精神是来世思想,蔑视现在的事物。把现世事物看成次于灵性的东西。人文主义者一般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宗教改革者则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文艺复兴的领袖们信奉温和与宽容;路德和加尔文的信徒们则强调信仰和服从。[⑦]

  三、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从科学革命到哲学革命

  由对人类经验的重视引发了一系列新型科学仪器的发明,1590年,出现了第一个合成显微镜,1608年,发明了望远镜。随后,气压计、空气泵出现。伽利略(1564——1642年)发现卫星围着木星转,哈维(1578——1657年)发现了血液循环。更引人注目的是哥白尼(1473——1543年)阐述了日心说,推翻了人们信奉千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说”。科学革命最引人注目的贡献还不仅仅在于新工具、新发现的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新的科学方法的发现。突出的是弗兰西斯科·培根(1561——1626年),他主张经验与理性的婚配。他指出狭隘的经验派只忙于收集材料而并不对材料进行加工提炼,由于拒绝运用共同的概念而陷于认识的迷途;理性派(这里的理性派是指基于亚里斯多德的演绎逻辑体系进行从一般到个体推演的派别)则容易陷于抽象的玄想推出不切实际的教条和学说。为此,培根主张必须在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永远建立一个真正合法的婚姻。由此,他发明了科学归纳法,强调了观察和归纳推论的重要性。当数学新领域尤其是微积分被开拓出来后,观察以及数学运算的方法就成为近代科学最为显著的特点。科学方法的运用让那些思想家和科学家意识到:人可以得到关于自然的真理,只要方法得当。培根提出了那句振奋人心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几乎与培根同时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则继续沿用演绎法阐述他的全部哲学。他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强调理性的独立和确凿性,由此创立了唯理论哲学。以后又有荷兰的斯宾诺莎(1632——1677年)和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年)推进了唯理论哲学。这些思想奠定了启蒙运动的基础。

  2、启蒙运动的内涵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是17和18世纪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一种思想运动和信仰运动,它所研究的是上帝、理性、自然、人类等各种相互关系的概念。

  ……在理论方面,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首先讨论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最后讲到法制问题。启蒙运动思想大致有人道主义、社会思想和历史观几个方面。在人道主义方面,启蒙运动思想家发现人类有共同的属性,进而又从人类社会的固有现象转而研究人类社会应有的现象,从而提出批判,鼓吹改良,进而主张改革。欧洲各国的严峻法律受到抨击。有色人种受到同情。瑞士法学家德瓦泰勒主张各国和平共处,遵守自然法的伦理原则。最后,康德于1795年发出“为了永久和平”的呼吁。在社会思想方面,启蒙运动表现在政治思想、法律和经济理论等各个领域。在政治思想上,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说。1762年卢梭的《民约论》在巴黎出版。启蒙运动的法律思想,最终体现在普鲁士法典、奥地利法典和《拿破仑》法典之中。在经济理论上法国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原富》,主张遵守自然法则,尊重个人自由,但也要求政府扶弱抑强。在历史观方面,培根首先提出新的解释历史方法。他反对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是在不断前进。[⑧]

  3理性的高扬

  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民族对思想自由的新要求,它是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一方面源于西方民族的成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又源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自信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理性的崇拜。启蒙运动的理论表现是理性主义,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深入和具体化。此时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因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远比文艺复兴初期的思想家幸运和自信。因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在古典文化的光辉成就面前颇为自卑,甚至自惭形秽。但这三百多年来,欧洲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民族国家形成、新航路开辟、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飞跃式的进步……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不是依靠上帝的指引或者神意的启示,而是人类凭借着自己的理性,运用自己的才智,不断探索创造的结果。他们无比乐观地相信:今天远胜于昨天,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启蒙运动从英、法两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德国和荷兰等诸多国家,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都以理性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直接为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欧洲出现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欧洲近代国家,甚至催生了美国这个新兴国家。

  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他们力图把人类生活世俗化,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他们关注社会,希望用理性的光辉映照出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启蒙运动将西方自然法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诸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广泛张扬并付诸实施,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浪漫主义的反叛

  启蒙运动给我们留下深远影响的还有那充满个性、饱含生命亲切感、潇洒优美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自18世纪中期,止于19世纪中叶,但它的影响直到今日尚未消失。浪漫主义的创始人是出生于日内瓦的法国平民思想家卢梭(1712——1778年)。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的激进可能源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愤世嫉俗的叛逆性格。或许正因如此,在启蒙运动理性大旗高扬的时候,卢梭吹出了第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他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绝无谬误的向导是不可靠的。理性有它的用处,但是关于生活中更多的问题,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卢梭在得奖的《论科学与艺术》论文中把原始人的自由与无知和文明社会的暴政和罪恶相对照,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原始人是“高贵的野蛮人”,原始社会最美好,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卢梭的这些见解和思想,震惊、影响了整个的欧洲思想界,他从此成为浪漫主义之父。在卢梭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整个欧洲的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和建筑艺术都浸透着浪漫主义的分子。

  按照我的理解,浪漫主义应该是指这样的一种倾向和态度,它宣扬人的感情至上,它本身的特点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它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和背景,描写、讴歌人的情感和业绩。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诗人如拜伦、雪莱、歌德等等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这一我们现在才深刻领教的道理。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和影响是:它极大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凸现了人的情感和个性;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全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敬态度;它让人们善于发现发展中国家和所谓落后民族的长处,教导人们对不同文明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浪漫主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个人主义的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的混乱和无序;对现代科技的排斥和拒绝,文学作品中的无病呻吟和生活中的情感泛滥等等。

  启蒙运动的真谛

  我以为: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它给欧洲带来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是在于它对欧洲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的主张。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使人获得人身的自由和思想言论的自由。启蒙运动让产生于古代希腊罗马、又复兴于14、15世纪的西方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地体现。

  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进行深刻探讨,具有重大理论贡献的是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1724-1804年)。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由契约而生成的国家是“主权在民”的,人民有权推翻侵犯人民利益,侵害人民自由的专制政权。

  康德很赞成卢梭的有关人生而自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思想的自由。相对于人类本身而言,何为启蒙运动?康德的定义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康德解释说:不成熟状态并不是指人缺乏理智,而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和决心加以运用自己的理智,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拉丁文:要勇于思考。作者注)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能够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在古希腊只有苏格拉底做到了,但他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能否做到拥有独立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运用自己的理智做出判断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否经过启蒙的一个重要标准。康德面对历史和现实,尖锐地指出:以人民的保护者自居的统治阶级总是阻挠人民运用自己的理智,实行愚民政策,“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这些温顺的畜生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然后就向他们指出他们企图单独行走时会威胁他们的那种危险。”

  “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⑨]

  康德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类自由的内涵和启蒙的标准,对我们中华民族极具启迪。

  [①] 参见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②]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61页。[③] 参见意薄伽丘《十日谈》山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43-348页。[④] 同上,第357页。[⑤] 参见《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9册,第49页。[⑥] 参见颜玉强主编《西方哲学画廊·人性的欢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⑦] 参见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二卷,第181页。[⑧]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594-595页。[⑨] 以上引文参见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24页。

对于现在,日本宅文化快速发展,与传统的"御宅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宅文化的发展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不能说它不好也不能说它好。它有两面性。宅文化指的是经常不出门,待在家里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比如上网和打游戏等等。

但是我觉得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加强,我们不需要出门,在家里就可以知道外面发生的各种事情,所以很多人越来越不愿意出门,选择窝在家里。

特别是青少年,很多中小学生放寒暑假或者周末的时候,经常待在家里打游戏玩电脑,玩手机。一个假期都不会出门,家长让他们出去玩耍,他们也不想出去,宁愿窝在家里打游戏。

我弟弟就是这样,之前他没有手机玩的时候,经常出去和同学踢足球,玩各种游戏。但是有了手机和网络的时候,渐渐的他出门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叫他出门买个东西他都不愿意。所以说宅文化对那些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青少年开始,确实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

青少年与成年人相比心理没有那么成熟,网络上有很多好的东西,更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文明上网。

家长也要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和打游戏的时间,不要让孩子沉迷于网络之中,无心学习。

都说网络是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对我们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但是宅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新职业,给很多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一些从事创意、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工作的人,也会经常在家工作。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对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题临安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揭露了南宋王朝的达官贵人置失去的大片国土于不顾,整天沉溺于骄奢*逸的生活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对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朋克是一种非主流的具体表现形式。

朋克

PUNK, 是兴起於1970年代的一种反摇滚的音乐力量。 PUNK在中国大陆译作"朋克"; 在台湾译作"庞克", 香港则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是解(俚语)小流氓、废物、妓女、娈童、低劣的等意思 (虽然现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变)。 从最早由Leg McNeil於1975年创立《PUNK》杂志,之后由Sex Pistols将此音乐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历史了。要了解PUNK对世界及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必先了解PUNK的意义及发展。

概述

朋克(Punk),是最原始的摇滚乐—-由一个简单悦耳的主旋律和三个和弦组成。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一种源于六十年代车库摇滚和前朋克摇滚的简单摇滚乐。朋克乐队朋克音乐不太讲究音乐技巧,更加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这种初衷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英美两国都得到了积极效仿,最终形成了朋克运动。尽管朋克乐队大多惊人地相似,作品也过于单调,但许多著名的朋克乐队都有自己的显著个性特点,比如theRamones的泡泡糖流行乐、theSexPistols的Face(面容)式的强力和弦、Buzzcocks(嗡嗡鸡的)流行感觉、theClash(冲撞)的雷鬼元素、Wire(电线)的艺术试验特色等。此后朋克逐渐过渡成后朋克、新浪潮、硬核等风格,在八十年代中期,朋克运动整体陷入低潮。硬核朋克、前朋克、NewWave(新浪潮)、PostPunk(后朋克)、Synth-Pop(合成器流行乐)、Synth-Pop、PowerPop(强力流行乐)、NoWave(无浪潮)、PunkRevival(朋克复兴)等等。英国评论家Jon Savage写道,历史是由那些说“不”的人的创造的,而在1976年再没比朋克摇滚音乐的“不”更大的声音了。从开始,朋克就愤怒地站在了这种现象的的对立面。而且,象所有的摇滚种类 及其子类一样,朋克也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新生的运动。Punk这个词的定义似乎不清晰,但它无所不在的重金属似的威力,无拒无束的自我表现、快乐完全的、清晰的并且总是不用经过审查的。打翻甚至包括打翻自己---朋克的精髓。朋克用简陋的音乐把他们露骨的叛逆行为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主观能动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论下创造了一种扭曲的责任感和边缘文化现象。嬉皮士们带着"乌托邦"式温和美好的理想主义走到了尽头,而随后的新一代则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极端与其祈祷上帝,不如让上帝屈服。今天人们提到更多的是朋克摇滚的内在思想,于是他们说,"焦点访谈是朋克、尼采是朋克、鲁迅是朋克、频频死机的电脑是朋克"扯远了,但是无论如何,朋克一直生活我们的世界里,就像我们的影子,永远如影随形。摇滚乐是在自我利用的错误意识压迫下的腐化情感,而朋克是美学上可以被认可但政治上注定失败的自相矛盾。 它独特的尝试革命性地影响了美式音乐和英式音乐的风格。朋克音乐在美国一直低调地存在,最终在80年**育了硬核摇滚和独立摇滚概念。而在英国,朋克摇滚则成为大众的宠儿。英国不是朋克摇滚的诞生地,它依旧是朋克音乐盛行和产生文化碰撞的地方,紧紧把持住其与美国在表达愤怒和叛逆上的不同思想。

----------------------------------------------------

什么是非主流?非主流是什么意思?

答案1、非主流就是个性、张扬、另类的服装,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答案2、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衣着、言行

非主流意味着并不是最流行的东西 也就是相对超前的或者滞后的

从人数上讲,追求非主流的人占相对少数,多了就叫主流了

有主流就有非主流主流与非主流是共存的 从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就例如:HipHop`R&B or Blues在西方社会是居于主流地位的那么过去在中国就是非主流的,不过现在正在渐渐走向主流地位而渐渐失去主流地位的就是像小虎队那样的 也可以叫做"实验"、"前卫"、"先锋 " 即另类的意思

非主流就是个性、张扬、另类的服装,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非主流么就是并不是最流行的东西

也就是相对超前的或者滞后的

还有就是追求这样的人相对较少(多了就叫主流了)

答案3、

什么是主流,什么是非主流

非主流,我不想用主流来界定它。因为容易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悖论中去。

在我看来,非主流,是有几个特点的:

1、无法确切定义或到目前为止没有定论。

2、正在变动当中,或者说仍然存在较大变动。

主流的事物,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内部或许运动剧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比如旅行,通过旅行社的话,今天明天后天的行程、景点、游客的反应,导游心中大概都有一个谱在那里,不会有大的变化。若是通过单人骑马旅行,在今天则是无法预测会遇到什么情况:比如社会的反应、交通法规的限制、马料的补充、住宿等,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在古代,骑马旅行是很常见的方式,是主流方式。到今天变成非主流的,也是世界变化的结果。

非主流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非主流事物拥有创造力的反映。比如R&B风格,在诞生之初,并非现在的唧唧歪歪尽说些没用的风花雪月。也因为它的尖锐与野蛮血统,充满了张力,难以为大众社会所容纳。因此,现在R&B风格的风靡全球,是经过改造加工后的东西,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斩断了其发展的根。没有了现实的营养,它也就成了主流当中的一个零部件,成了一个流行语,被商品化,然后在世界各地的橱窗里展览、出售。

从心理上来说,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然而世界的本象并非因人而在,不断的发现发现再发现,创造创造再创造,对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深刻,当然也更繁复而深奥。这注定是一个杀死脑细胞的好方法。非主流不光破坏自己,也破坏周边世界。因此,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所谓的历史,往往是大众版的历史,而不是以历史的真相为历史。

非主流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那么,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非主流的家伙总能表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否则将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其实众生皆有个性,但是很微弱,绝大多数个性种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更不用说生根发芽,开出他人能见到的繁丽之花了。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

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吧。

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衣着、言行。

心理学的定义是如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仇恨、喜爱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当然不等同于感情喽,我们追求情感是因为它使我们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这就是我们离不开情感的原因,作用很大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89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