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名僧的悲欣传奇美文
虎跑,西湖西南面,大慈山白鹤峰下。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八一九年,性空法师在这里建成广福禅院,因梦见二虎刨地作穴,引来泉水,而刨、跑二字相通,故别称虎跑寺,宋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了“定慧”二字。
一九一八年旧历七月十三,李叔同先生在这里落发为僧,告别红尘,从此开始了弘一法师的行脚生涯,芒鞋衲衣,各地挂锡,整整二十四载,直至一九四二年于闽南圆寂。
当我踏入虎跑的大门,走在落叶纷飞的静幽小路上时,想着这年是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年整。一千多年来,这寺院曾经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故事,假若全部记录在册,那么册子或许能堆满一座藏经楼,而今天看,是空空荡荡了。
一路走着,长亭古道,枯草连天,没有诵经声,昔日香火旺盛的大慈山定慧禅寺,在李先生披剃出家近一百年后,变成一座公园,僧人早不见踪迹。只有汩汩流淌的泉水和寂寂无语的山林依然如昔。这里的人们相信虎跑泉受了神的仳佑,纯净鲜活,喝下会获得健康。
当弘一法师还是李叔同的时候,他也相信这些说法,因此选择这里断食疗养,他同时还相信断食可以解决身心灵的不堪状况,比如因无法痊愈的肺结核病和生活压力引起的神经衰弱。他在这里边断食边清修,自然而然生出披剃出家的因缘。
世事无常态,人在这个世间总是孤独的,看似交游不乏,而真正相知者甚廖。所以人既需要入世,也需要潜怀;既需要观照,也需要探索。用不同的经历填补些生命的空白,分享生命的内容,慢慢走着,从黑暗到望见薄雾,看见光亮,发现世界并没有改变,只是内心的沉重稍微轻了一些。
《金刚经》有云:“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人一落地,在世间有了活动的痕迹,便如激活了新帐号,开始生命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修行,出家只是形式,在家亦是历炼。对任何人与事,不执着,不纠缠,不贪恋,因为世间万象皆虚空,名利欲望都属于皮相,只有彻底破除执见,练就无分别心,无差异心,看穿诸相皆空相,便渐见如来真面。
一切身份只是装饰躯壳的外衣,抛却这些外衣,李叔同是谁呢?
不妨将他还原为一个人,去掉后人给他的加持,将他身上的光圈移开,让他从玻璃橱里走出来。
于是,一些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真实故事慢慢铺陈开,不悲,也不喜。
却又悲欣交集。
欲求不息
一八八零年旧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望族桐达李家。他的第一个名字是年逾七旬的父亲李筱楼起的,文字辈行三,大名李文涛,字叔同,乳名成蹊。后来,他为自己起过数不清的名字,花哨的,素朴的,名字根据他的境遇和心情变化,直至暮年,他仍在为自己起着各种的别号。
五岁丧父的世家公子李叔同,从小看尽人间繁华,亦看见人情淡薄。母亲地位低下,尤其是父亲去世后,更见凄凉,母子俩相依为命,因长兄已逝,担起家庭重责的`是比他年长十余岁的二哥李文熙,文熙是他幼年的启蒙老师。
庞大的李家,住了不少寂寞无主的人,比如李叔同的长兄文锦之母、妻、媳三代寡妇,亦是三位终日吃斋念佛的居士,甚至文锦之子、父母及文锦之妻相继去世后,长兄的儿媳妇因无法承受一门空绝而吞金自尽。李筱楼的第三房姨太太郭氏,无子嗣,也靠诵经礼佛度日。
李筱楼自己,是佛门居士,他为自己安排的临终助念、往生超度及佛事,在年幼的李叔同眼里,则是一场又一场玄妙戏剧表演。而李叔同最终走向佛教,与幼时影响确有关联,但并不是主因。否则他不会在东渡扶桑后,和日本妻子一起信奉天理教,也不会在虎跑断食时,一边看佛经,一边抄天理教的诵词,断食结束后,他还对道家产生过一阵兴趣。
六岁启蒙读书,李叔同最喜欢念的一句是《增广贤文》里的“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人情冷暖,从出生便在体会。身边人来人往,现实如浮云散聚无常,他聪明早慧,不爱生意经营,偏爱金石诗歌,这是天性,也是逃避。
二十岁,戊戌变法失败,一方“南海康君是吾师”的闲章令他莫名进入康梁同党的嫌疑名单,他携母亲与发妻避祸沪上。政治,这书里讲的极少,李叔同对政治没有多大抱负和兴趣,应景的诗,写过不少,不过是应景罢了,以诗寄情,聊慰哀愁,是他那个时代不少文人都做过的事,他不是鲁迅。
当不得家,作不了主,满腔愁怀无处遣,这样的公子哥儿,渐渐地便成了走马章台的风流人物。鲜衣怒马的青年时代,情欲迸发时如决堤江水,伴着一阙阙绮丽诗词,流淌在华馥的笔端。
二十六岁,母亲在上海去世,李叔同携妻子与两个幼子扶灵回天津,为母亲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西式告别仪式,后赴日本留学,改名叫李哀。他曾说过,从那时候起,他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哀愁,直至出家。出家是李叔同人生全新的转换,由此,他真正地将审美上升到宗教层面。
如他的高徒丰子恺形容他时用的“人生三层楼”比喻。
第一层是物质生活。李叔同真正富足的生活,是从出生到二十六岁去日本留学直至五年后归国,在他人生的前三十年里,几乎没有为此发过愁。但这并不代表他真正富有,他没有实在地掌握李家的经济大权,二十岁时,携发妻和母亲迁居上海后,他的花销来自桐达李家在上海的钱铺分号,按月领取,类似赡养费。特别是三十一岁归国时,经历天津李家破产,到出家前几年,他的教员薪水曾经每月被分成四份:一份给上海的妻子,一份给天津的妻儿,一份给日本的刘质平,最后一份留给自己。虽然一直面对着不堪的经济问题,却也没有真正潦倒过。他的物质观始终是虚无的,即便是衣食不缺的生活,也不能令他的人生止步不前;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并不能令他满足,爱情应该算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但也不能令他满足。他在歌台舞榭上寻找爱人,亦是寻找另一个不同的自己,归根结底,是他要寻找别样的美之存在。他的爱情,是审美体验,他的艺术同样是审美体验,甚至他对母亲的依恋,都带着既苦楚又凄艳的美。在天津时和杨翠喜的戏曲交流,在上海滩和李苹香的笔墨往来,与歌郎的寄情唱和,以及赴日本后与第二任妻子的画室之恋等等,爱情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从关于他的资料中,并没有查得他对日本妻子的热情,更不要说发妻俞氏,他主观上并不愿意她的存在。艺术上,他博古通今,诗词、书法、篆刻、绘画、戏剧、音乐……在不同领域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是一个跨界奇才,每一个领域,他并非是做的最好的,而是做的最早的;他十分忠实于自我感觉,不以名利为先,而是源于超乎常人的兴致。他做事会半途而废,并不是这些事不能做好,而是当他发现无法获得新的快乐时,便在其它方向开始了新的探索。
第三层是灵魂生活。他有着旁人所不能及的人生欲望,且欲壑难填,他的欲望最后超越了物质和精神,需要达到审美境界的高峰,抛弃前尘故往,绝然选择出家,达到宗教层面,而出家这件事,只是满足灵魂生活的第一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多数人停留在第一层楼,少数人到达了第二层楼,只有绝少的人才能爬到第三层楼。到了第三层楼之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在暮鼓晨钟中消磨时光。僧门中,素来讲经者众,讲律者罕,他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自出家起立下誓约:不当住持,不为他人剃度,不作依止师即佛法的传授、解惑者,而是成为学者型哲僧,他精修净土宗与华严宗,并受马一浮等友人的引导,研究已失传七、八百年的南山律,在僧界走出一条独特的光明道路,最后成为南山律第十一代中兴律师。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从红尘中人到一代高僧,如何一步步迈向第三层楼,实现人生的转换。我并没有像其它传记作者那样写尽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生平所有事。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传记作者能写尽一个人完全的一生。我大浪淘沙似地翻阅史料,省略了许多细枝末节,尽量用不罗嗦的语言来讲述,也希望读者看起来不觉冗长枯闷。
去去就来
出家之前,他是李家三少爷李文涛,南洋公学学生李广平,留日学生李哀,白马会参展画家李岸,俳优戏艺人李惜霜,教书先生李叔同,断食后脱胎换骨的李婴,留连道门的欣欣道人……出家后,他是佛门弟子弘一释演音,战乱时立誓殉教的晚晴老人,过化民间、以佛偈与弘法济世的善梦上人。
一个名字,是一段际遇,有时候他的名字与身份重叠,有时候则依不同的时代精分。
一人,一名,一辈子,能做好便是不易,而他用了六十二年时间,完成了常人的许多倍人生。
为什么?
因为他是一个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所以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他的性格有很大缺陷,最明显的是压抑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的孤僻与敏感。他不擅长与人交往,二十岁离开津门几乎是被家庭与社会环境所迫;到上海随遇而安住进城南草堂;在春柳社演话剧时,听到些争议之声便兴趣减淡,不再登台;回国后任职《太平洋报》,没多久报馆关门;他去城东女学、浙江一师等地教书……几乎是命运往哪里指,他就向哪里去。
人生如寄客,在激流之中飘荡,处处是被世界左右的无奈。他不甘于长年平凡的教书生涯,却也没有用艺术才能走纯艺术家的道路,他有着满腔的抱负,而时常自怜自哀,被动地接受着命运。出家后,他在法界寺、五磊寺、金仙寺几次弘法愿望未能实现,僧门并不清静,有些方面与俗世无异,在俗世中遇见的问题,在僧门里同样会遇见,而他依然不会游刃有余地处理。
但反过来想,孤僻与敏感恰恰能令他静心坐在书案前钻研学问,于寺院中掩关修律,他会有意将自己设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深思内观,远离痛苦,在书本经卷中自足,得到满足与安宁。也正因为太过敏感,他在俗时无法安定在一个固定的人生状态,情感亦无法寄托在某一个人那里,出家之后,他也并没有在一座寺院里静修终老。
宋朝第一风流才子冷落了自己漂亮的老婆。
文/刘丽萍
爱情,虽然以999朵玫瑰的浪漫剧开始,却可能以与你白头偕老的现实剧结束。浪漫的爱情是天上绚烂的烟花,现实的爱情是泥土上坚实的花草,甚至是狗尾巴花。
因此,让不要相信所有说的、唱的、写的、演的爱情,尤其是那些善于写情感文章的有才华的人的爱情。他们的爱情生活比他们的实践要精彩得多。如果从正常人追求正常状态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情感世界可能是非常难以承受的。
宋代第一风流才子柳永,最著名的爱情篇章雨霖铃寒蝉凄切。它“千里烟波,小风残月”。他握着儿子的手,眼里含着泪水看着他。然而这背后的不堪,却是常人所不知道的。
悬念:
重新看一遍泪流满面。
背后是不是有感情危机?
爱情一定是美好的,看得见的,令人钦佩的,尤其是名人的爱情。现代社会,综艺是用来秀的,红毯是用来秀的。在一个没有现代传播手段的社会,诗歌是用来表现的,歌词是用来表现的。
刘向红刘勇的本意不一定是作秀,但他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却让这场告别爱情秀延续了千年。这场爱情告别秀发生在宋真宗咸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3年,也就是我写手稿的那一年,也就是清秋。
美好的时光都白费了。
天气在作秀。一场大雨刚停,阵雨开始停了。有些凉意,气候的凉意弥漫在自然界的动物身上。所以蝉也是作秀。它为离别的人悲鸣。
会场还安排了一场秀:古道馆,这一套,及时搬上了送别舞台,布景师把它还给了亭子做送别,给亭子蒙上了一层暮色,对着亭子姗姗来迟。
交通工具也在展出。兰州,宋朝都城外的港口码头,催着人们在怀旧的氛围中出发。他们越催越放弃,越想留下,兰州催。好吧,这个世界正在为你的离去上演一场好戏。快出来吧,在作秀的人。
找对象结婚,谁走了,作秀。我该怎么办?手牵着手,眼对眼,手里握着的是当下的体热,眼里满是未来的离别情怀。亲爱的,你想说点什么吗?最好的秀就是不说出来,还要有喉梗。想说还是不说,效果最好,就抱着手,含着泪看着,却无言以对,哽咽。它这真的有点像明星夫妇综艺节目中的爱情秀,感人的表演:牵手,流泪,无语,拥抱,抽泣。只有刘墉的离别秀掀起了千年的眼泪,而明星情侣秀只掀起了当晚黄金时段的眼泪。
在这里,有必要插入一些典故。从课本到字典,都说这是刘向红的写照他和女友的分手。不过最近看了薛乐章集校注,里面有一个观点:这是刘向红和刘娘子的告别。女主角不是妓女,却是明媒正娶的刘夫人。看看人家考证,还是有些道理的。
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来分析这场离别秀。1003年深秋,位于汴梁城外的码头。离别英雄柳永出生在山东济宁,虽是福建人,却在汴梁度过了青春,进入了婚姻时代。
1001年左右,柳永在汴州结婚,婚后第三年左右,到了杭州。此时的柳永才十七岁,还未成年。在爱情里,估计他的翅膀还没长全,纯洁的心还没变成花心。这个时候应该是他家的原配夫人刘娘子来送别了。
看看这对年轻夫妇的离别,它有多老。它有点文化就不一样了。它这不足以在秋天的黄昏前赶场。它也有必要带动长江的广大中下游地区进行表演。T
我已经用尽了所有能做成一部剧的因素。最后,我要下定决心:亲爱的,没有你的岁月里,所有美好的瞬间都因为你的不在而名存实亡,我也懒得跟人说,我没有心情去摘路边的野花。过了这么多年,应该是美好的瞬间名存实亡了吧。即使这里充满了情感,又有谁能一起享受呢?
这是最成功的爱情告别秀,感动了千年。然而,我们知道,名人的爱情秀,往往是潜在的分手危机。柳永与柳夫人的爱情,在一场凄美动人的告别秀之后,是否也是赶牛的情感危机?
解密:柳永在歌词中承认与妻子有感情危机。
还是顺着薛老师的思路来分析柳永恋爱心理学。诚然,这不是我个人的发现。我只是用文学笔法解读学者的发现。
柳永估计1001年就结婚了,老婆漂亮贤惠。后代的口水可以不要被用作证据。让用刘墉自己的话证明了这一点。刘娘子很漂亮,身材也很好:腰身纤细,身材剪裁如画;很有魅力,很有魅力,很有魅力,占领天下,很有魅力;冰雪聪明:兰花;考虑周到:新婚之夜,我怕老公太累不去应酬,我没有我不想高兴,但我告诉我的配偶先休息一下,但我告诉她先睡觉。
柳永反思他的婚姻生活。
你看,刘才子像什么似的夸老婆。站在一个善良的文艺大叔的角度,我宁愿相信刘才子的描述是真实的。刘娘子长得漂亮,脾气好,善解人意。至少,没有负面证据证明刘娘子长得不堪。作为文艺青年或者文艺大叔,一定要相信美。如果你不不相信美,就不会有文学,甚至不会有世界。请记住。
但是,婚姻似乎有一个瓶颈,无论是天才还是草根,古代人还是现代人。这个时期是不是发生在婚后两三年,但不到七年痒?
结婚两三年后,刘勇和妻子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让让我们用当事人的话来说话。据说柳永和妻子分开了,在去杭州旅游的路上,他们开始冷静的思考这些年的感情经历和人生经历。他感慨万千,创作了一首名为驻马听的新歌,对这些经历做了简要的总结。
首先,他认为三年的婚姻生活还是以爱情为主:两三年,鱼水之欢。快乐的日子总是这样,就这样被刷到了一边。
接下来是婚姻生活的纠结:刘才子认为问题出在妻子的性格,而刘泰的性格真的太不好伺候了。虽然刘才子越来越爱老婆,事事顺从,深情更爱,无非是给她想要的,但单方面的积极行动并没有带来对方的积极互动。老婆很任性,很放纵,而且很过分,太嚣张了。当然,为了尊重女性,我想在这里声明一下,因为没有刘太太的声明,所以我可以我说不准这是不是因为她太任性而导致婚姻危机。
最后,柳永相公对婚姻的趋势和夫妻关系的发展做出了悲观的预测的感情。他以为他们的感情现在渐行渐远,他也渐渐意识到,虽然遗憾难追,但感情的两条线越来越远,失去交集,心中遗憾,但他们可以不要赶上过去的状态。它相爱很容易,但相处太难了。即使将来回来团聚,他们也很难重燃旧爱,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自己:漫长的告别,恐难善终,就像那时一样艰难。
最大的悲哀是,我想回到过去,但我不能不要回去。我的感情没了,这和柳永的花花公子。那时候,柳永还没有我看起来不像是妓院的贵宾。
它可以恋人分手,夫妻关系破裂的时候不能量化。你我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爱会掉链子,什么时候你不会
来自刘墉的反思、遗憾和无奈,我们可以大胆判断他们在汴梁分居的原因:小两口已经进入了感情和婚姻的瓶颈期,没有办法补救。然后,他们应该分手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刘娘子抑郁而死。
问题是所有世纪共有的,但解决方案是不同的。在10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t分开,我们不能我们友好地分手了,然后我们找到了彼此。然后,让男方出去旅游,这边女方只能待在家里。但是她生病了,柳永回来三年,刘太病重,放弃了。
想象一对仍然相爱的夫妇,但是不能1000多年前,我们不能和睦相处。他们约好友好地分开一段时间,让时间和空间来解决问题,希望爱情回来,但结局是黑暗的,它的美好时刻都是徒劳的。那种无奈,何止是离别。我们能理解吗?
林徽因何许人也?
林 徽 因是我最喜欢的女性,没有之一,她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诗人、建筑师、作家。猪小侠对林薇因的感情生活也是非常羡慕,一生得到了三个男人的宠爱。有些人可能并不认同林薇因的 情感 生活,认为她太过开放。但是林薇因的爱都是君子之爱,发乎情,止乎礼,从来没有逾越,怎么让人不敬佩。现在猪小侠就来介绍林薇因的三个男人分别是谁?
第一个男人:徐志摩
1920年春天,林微因那年16岁,她的父亲林长民去欧洲游学,最疼爱林微因的林长民去哪都带着林微因,这次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让女儿增加见识、开阔眼界。父亲林长民带着林微因去英国讲学,林微因就随父亲去英国读中学。
10月中旬,与同在英国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第一次见面。徐志摩是一个浪漫而多情的诗人,是个大才子。初次见面时,徐志摩就被林微因的美貌和才情以及见识吸引了。林薇因也仰慕徐志摩的才华。两个都是有才华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郎才女貌,两颗心肯定是互相吸引的,他们自然就恋爱了。
徐志摩当时已经是非常有成就的诗人了,也可以说徐志摩是林薇因走上诗坛的领路人。他们恋爱期间,徐志摩为林薇因写了大量的诗歌,林薇因受徐志摩的影响,也开始了诗歌的创作。
可是,当时的徐志摩早已成婚,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他告诉林薇因对妻子是没有爱情的,只爱林薇因。可是,他竟然在和林薇因爱的轰轰烈烈的时候,在妻子来欧洲看望徐志摩时,他却让自己的妻子再次怀孕了。但他却为了能和林薇因长相厮守,在自己的妻子挺着大肚子的时候,选择了妻子离婚。猪小侠不得不说一句:真是十足一个渣男啊!
他离婚的理由更渣,他说张幼仪“小脚,跟西装不搭”。果然是一个男人不爱你的时候,什么都能成为他离婚的借口。
虽然最终如愿和张幼仪离婚了,但是他和林薇因却没有修成正果,可能是林薇因看到徐志摩对接发妻子的冷酷无情,心寒了。最终分手了。
前妻张幼仪经历婚姻的涅槃,浴火重生,最后成了一个银行家,还嫁给了一个医生,生儿育女,事业爱情双丰收。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第二个男人,梁思成
林薇因从伦敦回北京后,心智逐渐成熟,认识到了徐志摩的渣,和青梅竹马的梁思成相恋了。他们经常到图书馆约会,感情越来越浓烈。1924年在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的安排下和梁思成一起出国深造学习建筑,这两人在异国他乡互相鼓励、帮助、扶持,最后两人成了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1927年,两人双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在美国宣布了订婚。1928年3月21日,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举行了结婚典礼,婚礼主持人是梁思成的姐姐和姐夫。婚后回国。
猪小侠觉得林薇因绝对是真爱梁思成的,他们从相识到相知,一起在国外读书几年,经过了九年的恋爱,最终修成了正果,感情绝对是深厚的。
第三个男人:金岳霖
这是一个内向、沉稳的男人。当年徐志摩追求林薇因的时候,把林薇因介绍给了金岳霖认识。他其实也喜欢上了林薇因。但是金岳霖和徐志摩是好朋友。他知道徐志摩和林薇因交往后,他默默地把这份爱藏在了心底。当年怂恿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的时候也有金岳霖的一份。
金岳霖为了能多看一眼林薇因,把家搬到了林薇因家的附近,毗邻而居,只为能和林薇因近一些,真是爱得太深沉。
林薇因经常在家开沙龙聚会,都是艺术家、诗人参加。金岳霖作为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又是邻居,当然是经常去参加聚会的。
冰心作为和林薇因同时期的才女,自然有点看不惯林薇因的所为。为此写了一篇名为《太太的客厅》的文章,意在讽刺林微因太开放。文人都相轻,我们不做解释,但是网上很多人都说是冰心妒忌林薇因。
金岳霖经常去林薇因家聚会,他爱慕林薇因的 情感 也无法再隐藏,他表白了林薇因。当时的林薇因和金岳霖一来二去,日久生情,也对金岳霖产生了情愫。听到金岳霖的表白,她陷入了苦恼。
林薇因是个坦荡的人,她向丈夫梁思成坦白:“我苦恼极了,我发现我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
梁思成的胸怀真是无人能比。他说:“你是自由的,我爱你,所以我也爱你的选择,如果你选择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听到这话,林徽因惭愧了,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
她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不愧是一个哲学系高境界的人。他说:“看来思成是真心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心爱你的人。”从此他和林徽因保持着距离。三人依然是好朋友,依然一起聚会。甚至有时林薇因和梁思成吵架的时候他还作为调解员帮忙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他们的感情到这里就完美结束该多好啊!
但是,林薇因病逝后不到一年,享年51岁,梁思成便另娶他人,让猪小侠不免有些寒心啊!笔者始终无法接受。他们曾经是多么的恩爱啊!怎么能这样呢?不过,让猪小侠的心得到安慰的是金岳霖对林薇因的爱,他为了林薇因终身不娶,他至死不渝爱的也只有林薇因一人,孤独的爱了几十年。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送给林徽因这样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赞美林薇因的才华如瀑布一样绵延不绝,下联中借用了林徽因的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用四月天来比喻林徽因的美好。从短短的一副挽联中,表达了金岳霖对林徽因深深的爱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
(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 承:接受
B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 举:推荐、选用
C 老子曰:“其进锐者退速。”信然 信:果真、的确
D 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假:授予、给予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3分)
①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③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④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⑤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 ⑥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诗文便震动京城。
B 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
C 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 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6分)
译文:
(2)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B(应当解释为“参加科举考试)
5、C(②句描绘李贺相貌,说其写字很快;④句描述李贺平时很勤奋,⑤句写李贺表哥自述,因嫉恨李贺傲慢,烧掉他所搜集到的李贺诗文)
6、B(韩愈、黄埔湜不相信的不是李贺的年龄,而是不相信只有七岁的李贺能写出这样奇妙的诗文)
7、(1)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
(2)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组词造句犹如描花绘草,字字都有文采,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
文言翻译参考 :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组词造句犹如描花绘草,字字都有文采,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并请他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到找到他责问时,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别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了。”李贺保存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李贺集》五卷,流传至今。
孟子说:“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拔群,二十岁声名就至于极点,上天夺走其性命如此迅速,难道是上天太吝啬了吗?如果稍微宽限他经历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如今真是令人痛惜啊!
《散步》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其构思之精巧,遣词之独特,内涵之丰富,令人叹服。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浑然一体,看似情醉人,其实,不知不觉中,人已为作者蕴含其间的意境和哲理所深深的感动。它像一曲感人肺腑的歌,尽情颂扬了生命的美。可以说,阅读这篇文章,让人在对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了一次洗礼。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欢乐、关爱、和谐,贮藏着憧憬、呼唤、眷念,饱含着贤良、孝敬、责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抒发着感悟。初读,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间的情;再读,体会的是生命的美;读至最后,不禁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分量。
附原文如下:
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 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穷养妻子的男人没有未来情感美文
穷养妻子的男人没有未来情感美文,阅读是一个值得我们培养的好习惯,经常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下面为大家分享穷养妻子的男人没有未来情感美文,一起来阅读一下吧。
穷养妻子的男人没有未来情感美文1
1
我以前有个同事,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项目做了一个又一个,当大家都升职加薪的时候,唯有他始终没有升职。
那时候我年轻看不懂,就觉得很奇怪。
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中,早出晚归,甚至牺牲业余时间去陪客户喝酒,为什么不被老板重视?
当大家都替他觉得惋惜的时候,我们老板却说,他做事总是事倍功半是必然的,一个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中,心里容不下妻儿半点位置的男人,怎么可能成功?
原来,我这个前同事满脑子都是事业,回到家里也想工作上的事情,以至于回到家里变成了隐形老公。
他听不见孩子的哭闹声,看不见妻子的辛苦付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我要成功、我要出人头地。
渐渐的孩子也不要他了,妻子在丧偶婚姻里渐渐寒了心,独自带着孩子搬走了。
分居的日子里,孩子花销逐渐变大,妻子打电话问他要抚养费,他要么拒接,要么大声咆哮: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而这一切都被睿智的老板看在眼里,他说一个男人对妻子的态度,就是他的真实人品。
他习惯性的忽略老婆,不把老婆当回事,说明他很自私自利。
他在工作中对同事、客户、老板所营造出来的好男人形象都只是一种人设,一旦别人触及到他的利益,这种人会立刻翻脸不认人。
所以说,那些越穷的男人越和老婆作对,而那些越成功的男人,越会把老婆放在心里。
马云成功以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妻子就是他的贵人。
马云说:“我太太工作能力比我强、管家能力比我强,而我工作能力还可以,管家能力更差,所以我们商量好了分工合作,一个人管事业,一个人管家庭!”
到现在大众对马云妻子的印象都是,没有她就没有马云的今天。
如今马云早已经做大了,他第一件事情不是离婚,而是感恩妻子的默默付出。
除了马云以外,还有一位大佬刘强东也是好老公的典范。
他和章泽天的婚姻表面上看像是油腻大叔和校花的结合,其实是一场才子配佳人的佳缘。
在刘强东的感染下,章泽天怀孕期间,默默学英语和财务知识,并拿到了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的课程在线证书。
产后,刘强东尊重章泽天的梦想,她没有养尊处优,而是选择和刘强东齐头并进,化身女强人,气场全开。
她不仅陆续投资Uber、茶饮品牌、互联网出行项目、在线教育等十余家公司,更实习红杉,与比尔·盖茨同框。
前不久,《新财富》杂志公布了2017年富人榜,刘强东章泽天夫妇排行第29位,章泽天成为了最年轻的富豪,力压王思聪。
大家都说章泽天靠的是刘强东,但刘强东却说:“我没有!”
刘强东在《遇见大咖》说过,对于章泽天他不会干预太多,只教过章泽天看财报,剩下的投资都是她自己做的。
“她还挺忙的,今天早上8点起来就去开了董事会。”每次提到老婆,刘强东都有掩饰不了的自豪感。
刘强东也曾在达沃斯午餐会上,用英文向全世界炫妻:“我的太太,她不只是带给我很多很多,也带给了这家公司、带给社会很多。她提议了一项绿色供应链项目,更加环保……”
你看,精神层次越高的男人,越懂得欣赏妻子的优点,包容妻子的缺点,支持妻子的梦想,精神上富养妻子的一切。
所以说,一个家庭里,妻子是否旺夫,取决于丈夫的态度。
《诗经》里有一句说得好,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由此可见,只有富养老婆孩子,家庭才能和睦相处,男人的事业运才能一旺到底。
而那些只会窝里横的男人,家里会有一股怨气,特别伤和气,也伤财气。
我有一个朋友的朋友,他对兄弟很讲义气,对父母也很孝顺,对同事朋友都很热心,唯独对他妻子不好。
每次提起他妻子的时候,他都会开启吐槽模式,说她妻子种种不是,不坚持顺产是娇气,坐月子奶水不足也是她的错,全职妈妈一分钱赚不到。
在吐槽妻子的时候,那种贬损的语气、鄙夷的眼神、轻蔑的表情,就像在说一个不合格的保姆,令人不寒而栗。
一开始我以为他妻子真的一无是处,直到听朋友讲起才知道他妻子挺不容易的,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照顾瘫痪的婆婆。
他们经常吵架,每次都是以他说,“你吃老子的喝老子的,离开老子你就活不下去!”这句话结尾,可想他的妻子有多绝望。
他的事业一直不顺,所以心里总是憋着火回来发泄到妻子身上,两个人越吵心情越不好,他的事业运就更差,如此恶性循环。
也许,那个男人到现在为止都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奋斗,却一直怀才不遇。
其实,妻子才是家里的上等风水,母安则子安,家和万事兴。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那些穷养老婆的男人,纵使努力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最终也会因为家庭不睦导致事业不顺。
因为,穷养老婆的男人,再努力也没用。
穷养妻子的男人没有未来情感美文2《学会欣赏别人,你会更优秀》
欣赏,是一种水平;欣赏,是一种能力;欣赏,是一种品质;欣赏,也是一种享受。善于欣赏别人,你就不简单;学会欣赏别人,你会更优秀。
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是一种提升;学会容纳别人的缺点,是一种包容。能够欣赏别人,是你智慧和心态的凸显,是你谦逊和诚恳的体现,同时你也因此更加赢得了他人的敬重和赞叹!
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将别人的`长处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的优点。久而久之,你自然就是一个优秀的人。越是优秀的人,越是懂得欣赏别人的品行之贤。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我们应该“择其善而行之”,学会博采众长,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学会借别人的光,照亮自己的路!
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心里有阳光,眼里就是晴天;心里有美景,眼里就不会是泥潭。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开玩笑说:“我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一团牛粪。”佛印大师说:“我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把这事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真是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务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的别人就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
可见,你喜欢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你厌恶别人,别人也会讨厌你。你欣赏别人,别人才会欣赏你;你蔑视别人,别人也会鄙视你。一个人与人为善,就是善待自己。欣赏别人,才会被别人欣赏。盛开的鲜花,会引来赏花的蝴蝶和采蜜的蜜蜂;而发臭的瓜果蔬菜,只会招来令人作呕的蝇虫和讨厌的蚊子!
彼此互相欣赏的两个人,一定是都在汲取对方的优点,从而双方都越来越优秀;彼此互相厌恶的两个人,一定是都只看到了对方的缺点,从而双方都越来越粗劣。
真正的能够欣赏别人的优点,绝不是言不由衷,绝不是逢场作戏的假意赞美,而是发自内心,而是表里如一的由衷敬佩。若要真正地欣赏别人的优点,首先自己必须有十分宽阔的胸怀,必须有十分谦逊的态度,而不是看到了别人的优秀就心生嫉妒,甚至给人家使绊子,设障碍。
试想,对于一个优秀于自己的人,你不欣赏,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难道对自己会有什么好处吗?学会欣赏别人,要消除嫉妒心。嫉妒就像一团酵母,在心里时间长了,就会发酵、膨胀,直至胀得让人酸溜溜的,甚至会让人心崩溃!喜欢嫉妒的人,不会有出息。
一个低调谦虚、懂得尊重的人,他眼中的别人总是光鲜优异、值得学习;一个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人,他眼中的别人总是一无是处,不及自己。
学会欣赏别人,由衷赞美别人,悦人又利己。祝愿你在欣赏中不断成长,做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一千三百多年前,在“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初唐文坛,王勃一出场就光芒四射。
六岁善做文章,九岁读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敢写《指瑕》十卷纠正其失误。十四岁上书右相刘祥道,对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十六岁,对台策及第,拜为朝散郎,轰动一时。
盛世才子,荣华正好。怎怨得父亲王福畤毫不掩饰的骄傲。名儒韩思彦调侃:“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耶?”但看了王勃兄弟的文章,他点了点头:“生子若是,可夸也。”
《世说新语》中,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殿中侍御史杜易简就把王勃兄弟称为“王氏三珠树”。杜易简“博学有高名”,是“诗圣”杜甫的伯祖父。
这些,王勃自然都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多年之后,在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里,他郑重地写下“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但在当时,这个豪情万丈的少年,还不肯那么谦虚,他想的是“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
王勃出身于“以儒辅仁”的儒学世家,王家先祖“乃武乃文,或公或侯”,后迁居绛州龙门,“礼乐咸若,诗书具草。”从王勃起上溯八世,均有著述行于世。祖父王通开创 “河汾之学”,有“王孔子”之称,著有《续书》《中说》等,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等隋末唐初名臣皆出自其门下。叔祖王绩一生三仕三隐,清高自持,是享誉四方的诗人。王勃从小“厉精激愤,宵吟昼咏”,能诗擅赋,被誉为神童、才子,他 “文章迈捷,下笔则成”,面对延续至初唐的绮靡诗风,“思革其弊”,强调作诗要写胸中情感,受到当时文坛领袖薛元超的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时誉斯归”,名声大振。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唐初科举制度的推行,求贤举荐诏令的颁布,使朝廷选官用人逐渐挣脱门第出身的束缚,加上宫廷台阁里“起自布衣蔚为卿相”的重臣,对渴望功名的王勃,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召唤。而且,一切看起来唾手可得。朝散郎虽只是一个从七品的文散官,有职无权,但对年仅十六岁的王勃,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有了实现的平台,足可夸耀。《新唐书王勃传》载,“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沛王,即著名的章怀太子李贤,聪敏俊秀、礼贤下士,深得高宗喜爱和群臣拥戴。沛王府的修撰,也就是整理整理文件,写写诗歌文章。王勃如鱼得水,踌躇满志。他“奉教”撰《平台秘略》,从孝行、贞修、艺文、忠武、善政、尊师、褒客、幼俊、规讽、慎终等十个方面,将前代藩王行事之优劣是非,汇编成集,加以论赞,以明鉴戒。书就,沛王“爱重之”,赐帛五十匹。在沛王府,王勃与文朋诗友纵情诗酒,意气风流,度过了一生最明媚的时光。
面对几乎是触手可及的锦绣前程,王勃如何能不春风得意。他的好朋友杜少府将去蜀州,王勃挥笔而就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是一个痛苦惆怅的主题,可是,王勃这首送别诗却自信豪迈,有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今日离别,是为了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对你我这样相知相通的知己来说,天涯也不过咫尺,何必学那些歧路沾巾的小儿女态?杜少府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不知道,但灞桥杨柳下,王勃为他送别的一刻,却定格成一副永恒的画面,蕴藉着同情、期许、鼓励和昂扬,抚慰着无数离人,激励着无数志士。胡应麟《诗薮呐编》说:“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启盛、中唐妙境。”
成也文章败也文章。王勃无论如何料想不到,一篇少年们争强好胜的游戏文字,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走向。在唐朝,斗鸡之风盛行,连太宗、玄宗都喜爱这种游乐,669年的一天,沛王李贤和弟弟李显也相约斗鸡,两个王府的官员们自然要前来观看,呐喊助威。王勃仿照两军对垒时的军事檄文,写了篇洋洋洒洒的《檄英王鸡》,结果惹得高宗皇帝大怒:“是且交构。”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
“坎坷于唐尧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治民经国的宏图大志尚未展开就戛然而止。未经世事磨砺的少年,可以为沛王精心编撰处事方略,却无法安然度过自己的宦海风波。无论“神童”“才子”的金缕衣多么耀眼炫目,王勃毕竟只是一介书生,只看见了比前朝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却未曾留意皇权争夺中的父子相残、兄弟操戈仍是高宗不能触碰的伤疤。朝廷对王府属官的选拔十分严格,而且规定其任期不得超过四年,就是为了防止结党生变,怎能容忍皇子之间这种构陷攻讦的游戏?
伤心之地难久留。669年五月,王勃从长安出发,“观景物於蜀”。 此时的王勃,“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博涉道记”,杨炯说他“每有一文,海内惊瞻。”《唐才子传》中说:“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虽已去官为民,但故友诗朋还有慕名求文的热闹,都给了王勃极大的安慰,壮丽山河、繁华市井、苍茫大漠一一入怀,仕途穷通之慨、抑郁不平之气、韶华易逝之感一一入笔,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
在著名的《春思赋》序文中,王勃感慨自己“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才子的名望还在,斐然的文采依然,但那又怎么样呢?王勃的志向并不在此,他心中顽强滋长的,是“大丈夫荷帝王之雨露,对清平之日月,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蓄泄江河,七星可以气冲,八风可以调合”。然而“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光阴易逝,岁月无情,“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的一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踽踽独行在河岳山川,靠朋友接济和写碑铭生活,对于志存高远的王勃而言是悲哀的。他在《慈竹赋》序中写道:“我蓬转於岷徼,遂萍流於江汜。分兄弟於两乡,隔晨昏於万里。抚贞容而骨愧,伏嘉号而心死。”自己和亲人们相隔两地,空有才华而报国无门,既不能大展宏图,又不能让亲人幸福安康,字字皆是漂泊的苦闷、无助。遇到累世通家的挚友薛华,王勃肺腑相倾,已不复当年长安送别杜少府时的洒脱豪情,“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穷途惟有泪,还望独潸然。”壮志未酬的幽怨迷茫一览无余。“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王勃早已归心似箭,可何处才是他的归途?哪里的青山明月,才可安放他的疲惫?
672年,王勃经地方官举荐,被补授虢州参军。他是满怀希望走马上任的,在当年写给弟弟的《送劫赴太学序》中有:“至於振骨鲠,立风标,服贤圣之言,怀远大之举,盖有之矣,未之见也。可以深慕哉!”怀远大之举的王勃,甘心去虢州当一个抄抄写写的参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时唐高宗居住在东都洛阳,王勃希望能有机会重新引起高宗的重视。谁能想到,673 年冬,王勃藏匿了一个犯罪的官奴曹达,结果曹达死了,有人说是自杀,有人说是被王勃所杀,也有人说王勃是被同僚陷害,唯一能确定的是,王勃被判死刑。
一个等待被处决的死囚,会做些什么呢?杨炯在《王勃集序》中告诉我们:“长卿坐废于时,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生死一线间,王勃不仅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还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合论》十篇及《唐家千岁历》等,同时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
后来,王勃遇大赦出狱。劫后余生,他却高兴不起来,父亲王福畤受他牵连,被贬到比江南瘴疠之地更为偏远的交趾当县令,从小至孝的王勃深为愧疚。在《上百里昌言疏》中他痛心地写下:“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于国而累于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他曾带给父亲的无比骄傲,如今都成为自责的利箭,直戳人心。他向父亲呈上旨在论析县令为政之道的《百里昌言》书一部,并在长安和龙门老家筹措经费,准备赴交趾省父。“勃家大人,天下独行者也,性恶储敛,家无担石。自延国谴,远宰边隅。常愿全雅志于暮齿,扬素风于下邑,而道复里遥,资粮窘鲜,秩寡钟釜,债盈数万。”大唐才子流光溢彩的一支笔,写尽了债台高筑、无以自给的困窘。
675年春,王勃南下交趾途经南昌,恰遇滕王阁重建竣工,都督阎公大宴宾客。宴会上,大家饮酒作诗,收集起来,前面还要写一篇序文。相传,都督事先已让他的女婿准备了一篇序文,以便在这次盛会中显露夸耀自己的文才。所以,满座高朋都善解人意地推却了写序的邀请,唯有王勃当仁不让,“对客操觚,顷刻而就”。阎都督原本颇为不满,众人也窃笑其不知天高地厚,但当王勃兴酣落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满座皆惊,阎都督更是直呼:“天下竟有如此奇才!”“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需文字留。”珠玑络绎的《滕王阁序》,将王勃的名字永久地与滕王阁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有人喜欢它,是因它的华美,有人喜欢它,是因它的沉痛。但几乎每个人,都能从那文采飞扬情理兼容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王勃如常地坐在浩荡的热闹中央,谁也不知道他内心已历尽奔波之苦,充满隔岸看花的孤独。世界不是他的,但他自有另一个世界,在这里,他不再需要含蓄委婉腾挪跌宕,不再需要计量取舍守愚藏拙,此时此刻,天地间只有他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那渴望用世的抱负、壮志难酬的悲伤、穷且益坚的志向、岁月流离的挣扎,喷薄而出,如江河一泻千里,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和力量。
经历了种种矛盾、冲突、磨难甚至生死,王勃终于还是以“一介书生”自谓,但他何曾甘心做这一介书生啊。十四岁上书刘祥道时,他说,“勃者,眇小之一书生”,那时候,他是“有气存乎心耳”,所以,“未尝降身摧气,逡巡於列相之门;窃誉干时,匍匐於群公之室。”十多年过去,他怀着对未来的期许,对人生的自信,不断地伏阙上书诣阙献颂,但最终,谋取卿相干时济世的理想只是梦想,纸上屠龙的书生气,也永远徒然地停留在纸上。
676年秋,结束了在交趾的省亲,王勃取道南海乘船北上时遇到台风,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简简吟”,吟的何尝不是王勃光昌华美颠沛流离的一生?《新唐书·王勃传》说他“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他才高位卑的人生际遇与此不无关系,但仕途上的步履惟艰,当有着更为浓重的时代印记。“先器识而后文艺”是唐初举贤任能的重要标准,王勃处事疏阔,鄙世傲物,政治上并不成熟。何况高宗之后,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沛王李贤是她的亲生儿子,"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只因正议大夫明崇俨密称“状类太宗”,引起武则天的疑忌,最终被逼令自杀。王勃的大哥王勮一度官任天官侍郎,二哥王勔官至泾州刺史,弟弟王助官至监察御史,但被揭发有谋反嫌疑,697年,都问成死罪加以族诛。
如果王勃看到后来的一幕幕惨剧,会是怎样的伤心欲绝?但一介书生,怕也无可奈何吧。所幸他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甘以文章之末技掩立身之大闲的书生,知道在万笏朝天、笙歌燕舞之后是怎样的黯然神伤就足够了。他漂泊一生苦苦追寻而不得的生命价值,被晚他60多年的大诗人杜甫一眼看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龙文虎脊皆君驭”的倾世之才,要用来开创“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初唐气象,要为半个世纪之后的盛唐之音奏响序曲,也要为我们辛苦遭逢的某一种心情埋下伏笔,以便狭路相逢的今天,那些无人可诉的寂寞和热泪,会随着他的笔墨直滚滚地落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