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关马的艺术品

有哪些有关马的艺术品,第1张

奔马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市场价:138元

会员价:130元

VIP 价:125元

T28 奔马

品名: 奔马 (原画作者)徐悲鸿

中国志号: T28

创作者: (原画作者)徐悲鸿 (设计者)刘硕仁

发行日期: 1978-5-5

影写版,(1)-(6)齿数:11511,规格:3040mm,版式:50(105);(7)(10)齿数:11115,规格:4030mm,版式:50(510)

(1)4分 奔马 2500万枚

(2)8分 奔马 2500万枚

(3)8分 奔马 2500万枚

(4)10分 奔马 1500万枚

(5)20分 奔马 500万枚

(6)30分 奔马 250万枚

(7)40分 奔马 250万枚

(8)50分 奔马 250万枚

(9)60分 奔马 250万枚

(10)70分 奔马 250万枚

http://wwwshanghaistampscom/listaspid=625

《奔马》原作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所绘。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长于油画、国画,尤精素描,兼工花鸟、风景、走兽。其作品简练明快,蓬勃有趣。画马笔法奔放,尤见气势,驰誉中外。代表作品有《奔马图》等。

由于马姿态优美,具有情感,奔腾起来雄健激昂,因此马的形象备受画家的青睐。古今中外有众多的以画马见长的画家,徐悲鸿是其中集大成的一位。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作品选析:马诗(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首一个“龙”字已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外观奇特,银蹄踏烟之体格矫健,终是良马无疑。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 马诗(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腊月,无草可食,唯有草根聊以充饥,却也深埋于盐雪之下。饥肠辘辘,哪管得入口是硬是软。如此境地,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可怎知,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马之饥,还是人之饥,马之困,还是人之困。 马诗(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次句“房星是本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马诗(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而发出了感叹。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马诗》二十三首的表现方法总体上属比喻。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此诗与《南园》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诗文大意: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马诗(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奇骏之马,非刚健之人无以驾驭,下乘之马,蛮儿亦可驱使。此乃奇骏之士的傲世之言,亦有对吕布的思慕之情。 马诗(其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飂叔喜龙,豢龙,善待龙。如今飂叔匆匆而去,骏马无怙,西风霜重,栈坍骨折。古者,八尺以上为龙马。以龙喻马,骏马无疑,及其惨状,更痛人心。 马诗(其十一)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盐坂,因千里马拖盐车经过而得名。供宫女享乐的驽马,可以麒麟银鞯加身,甘食美物更不必说,待遇何其优也!而千里马,顶着午时烈日,蹭蹬于盐坂上,奄奄于风尘兮!对比强烈,意境鲜明。 马诗(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游侠,身佩宝玦,更有侠骨长香。若有千金,换得骏骨,将欲乘之,赴我襄王之梦。李贺的诗中经常出现吴楚情结,或许有着类似高唐聚散的梦幻经历。 马诗(其十九)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梁武帝萧衍造佛寺,命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后世因亦称佛寺为萧寺。章台,秦宫殿。竺国之马,空有善相,驮经已矣,到不得章台。 马诗(其二十二)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死后百余天,有见其乘青骡行走水边。武帝闻言,开其棺,棺空。青骡,生前伴鸾驾,生后神仙列。 马诗(其二十三)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绝不可能骑着它上天。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试问:依靠这些人怎么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出之以“嬉笑”,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评论(4)|37 四大皆空不用修|八级采纳率40% 擅长:诗歌音乐文化/艺术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11条回答 2011-03-23 14:43为雅葑情|四级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评论(4)|11 2011-03-24 18:48热心网友 李贺的这首《马诗》是他《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马诗》23首,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中更吐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能有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是这些都是诗人不可能得到的,文字中清冷大气的场面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同时诗人又写"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更表达了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仅二十字就巧妙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了诗人复杂的心情,可见李贺的才华 评论|8 2011-03-24 18:26maojiabei|二级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而发出了感叹。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马诗》二十三首的表现方法总体上属比喻。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此诗与《南园》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诗文大意: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教学目标 :

1、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2、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4、激发学生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

教学理念: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不同观点,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动物喜爱之情,并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生命的群体意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CAI播放乐曲《骏马奔驰保边疆》)

师:亲爱的同学们,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一起踏上快乐的语文之旅吧!

师:从这美妙的乐曲声中,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奔驰的骏马……)

师:是的,这旋律不仅让我想起了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云朵下那纵情奔驰的骏马……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

师:其实自古以来,马就是人类最忠实而高贵的朋友,战场上有它们无所畏惧的身影,旅途中有它们不辞劳苦的足迹。它们默默无闻的见证着的历史,可是,试问人类自己,我们对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布封先生一起走进马的世界。去探寻动物王国的灵性之美。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

师:提到布封,大家熟悉吗(CAI展示作者简介)

师:要说布封,那我们就不能不提《自然史》,这位法国的博物学家用了40年的时间著成的巨作。在他在作品中提到: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人才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然而作为科学家的布封颇爱诋毁,作为文学家他却又受到普遍欢迎,因为他写的自然史语言形象,笔锋细腻而富有感情。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科学小品《马》便是其中的一篇精典之作。

2、把握课文内容。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从这篇课文里知道些什么

师: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不过,在读课文以前,老师很想知道你们预习的怎么样了(CAI展示生字词,让会读的同学自由的站起来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然后按照你们自己喜欢的形式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几个问题:(CAI展示阅读思考)

小组内讨论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讨论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抽同学答问题1)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两种马的特点,请把你找到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学生自由读)刚才大家读的是布封先生向我们介绍的马的特点,下面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来一次眼睛的动步之旅!(CAI展示“形形色色的马”)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种马的特点吗 (抽同学答问题3)

师:不管是温顺的家马还是不羁的野马,它们在外表比别的动物比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身材高大而匀称优美)所以啊,生活中我们往往把年轻俊朗的男子称作“白马王子”呢

师:看来马的确颇受人们的青睐但我们的布封先生对于这两种不同的马却有着不同的态度。下面我们来合作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CAI展示两种马的对比)

师:你认为布封对这两种马分别寄予了什么感情你喜欢哪一种马为什么

3、延伸拓展。

师:是啊,不仅是你们喜欢马,其实自古以来,马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游记》中白龙马一路忠心护主;三国时赤兔马英勇救主;马也因此而成了众多艺术家笔下的宠儿。今天,让们再次踏着清脆的马蹄声,再次走进马的世界!(CAI展示与马有关的)

(展示绘画作品中的马《八骏图》等)

师:这是的画马大师徐悲鸿的《八骏图》,我们且不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评价这幅画,单以一颗爱马者的心来看,你觉得,这位画马大师向我们展示了一群什么样的马

(CAI展示马救主人片断)

师:大家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吗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

(CAI展示文学作品中的马)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

小游戏:与马有关的成语接龙。

(CAI展示:与马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三、体验与反思。

师:还记得赤兔马在关羽败走麦城时以死殉主的悲壮,也难忘的卢马一跃三丈跨檀溪的神奇。而如今,人类带给动物又是什么呢(CAI展示捕杀动物)

师:你们看到了一种什么现象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们应该对他们说点什么

四、小结

师:世界在变,人类在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不管如何变化,只要我们永远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来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灵,那么我相信,刚才我们在中看到的悲剧就不会再重演,人类和动物之间,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事事马到功成,天天龙马精神,处处一马平川,将来成为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篇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篇三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 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6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