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乱,皇帝一环扣一环地万般算谋,想要扳倒太后。
而太后也策反了皇帝最宠的妃子,给皇帝下了毒。在皇帝昏迷之际,皇子们都被送出了宫,皇后本该跟着皇子们一起走,等她回来,没准就是太后了。
可是,面对昏迷的皇帝,一国皇后,什么举措都无,还死活不肯先走了保命,她扑在皇帝身边,又哭又闹,一会儿是,那些年,他们一起追过的蚂蚱,一会是你怎么能狠心抛下我们母子。
反正,皇帝睁眼闭眼,都是自己面前的黄脸婆,一把鼻涕一把泪。
兵乱平息后,面对要毒死自己的宠妃,和这个非常不靠谱的皇后,皇帝醒悟了:黄脸婆,虽然统御六宫的能力欠缺,也时常不靠谱,但贵在对自己的一片真心可表日月。
最后的结果是,皇后又有了身孕。
在读《知否》原著的时候,我始终觉得皇后是个十分神奇的存在。
她的神奇之处之一:不靠谱。
其一,为了报答大邹氏的救命之恩,让小邹氏当了贵妾,还给小邹氏封了诰命。
沈家和张家联姻,是皇帝定的。
皇帝的意思很简单,亲信和旧臣的联姻,既能拉拢旧臣,还能提携亲信。
皇后作为皇帝的嫡妻,她不可能不知道皇帝的打算。但是,她偏偏要跟皇帝对着干。
皇帝想要拉拢张家,她就要打压张家,于是,张家的嫡女进门的同时,她就给自己的弟弟沈从兴纳了小邹氏为贵妾。
妻妾同时进门,这到底是在打张家的脸,还是在打皇帝的脸?
本来张家在这件事上就受了委屈。可皇后却毫无补偿之心,在给张氏封诰命的同时,还给小邹氏封了诰命。不仅封了诰命,还当着众女眷的面,对小邹氏非常好。
她到底在想什么?
她想要人们都说她不忘邹家的恩情?然后拿着张家的体面和张氏一辈子的幸福,去还了邹家的恩情?
是个明白人都能看出,她这是慷他人之慨,是个明白人都会觉得她太不靠谱了:为了一个邹家,得罪了张家不说,还跟皇帝对着干。
盛明兰第一次进宫,看到皇后格外亲近小邹氏,还给小邹氏封了诰命,便在心里诽谤,这皇后太不靠谱了。
其二,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张氏要嫁的人。
皇后这个人,你实在不知道,她是糊涂,还是精明。
沈从兴娶了张氏,她送去了小邹氏这样的贵妾添堵不说,还转眼把自己的妹妹小沈氏嫁给了张氏要嫁的人。
原本,小沈氏可以嫁入张家,也算是完成了沈家和张家两家的联姻。可偏偏皇后相中了郑家。
要知道,郑家是京城出了名的好人家,多少公主都想要嫁到郑家的。
既然这么好的人家,她自然是要把自己最疼爱的妹妹嫁进去了。
于是,小沈氏得了张氏的大好姻缘。
小沈氏抢了张氏的好姻缘,皇后送了小妾给张氏添堵,如此她们沈家还看不惯张氏,给小邹氏撑腰,差点让一个妾室害死了张家的嫡女。
她是皇后,是正妻嫡母,竟然做出这样前后都匪夷所思的事情。
也真的是神奇了。
更神奇的是:她转头很快。
沈家百般捧杀一个妾室,终是酿出了祸事。
一个妾室,邹家怎样的破落户,却敢直接对张家的嫡女下手。
于是,张氏难产,英国公救女,沈家和张家的私事,彻底上升为了国事。
皇帝先是训斥了皇后,又是斥责了皇后的儿子。要知道那时候的皇帝身边是有宠妃的。而且宠妃还有儿子。
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原著里盛明兰压根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去给皇后献计献策。
在皇帝生了气,大多数官员都对沈家有了意见之后,皇后也意识到了危机,于是,她很快服软了。
去凤冠,脱后袍,素服跪在乾清宫门口请罪,只说:“管束娘家无力,都是臣妾罪过”。
想皇后乃是一国之母,万民臣服,却能在意识到危机之后,如此放低身段,可见这个皇后虽然不靠谱,却也不简单。
果然,皇帝心软了,当夜留宿坤宁宫。
最神奇的是:她把自己的女儿嫁进了沈家。
沈从兴想要给儿子找门好亲事。
非嫡不娶,非贤不娶,还想要高门贵女。可是,张氏已经是顶尖的高门贵女了,到了沈家都只有受苦的份,哪家的高门贵女还愿意嫁到沈家。
于是沈从兴四处碰壁,始终给儿子找不到好姻缘。
要知道沈从兴的嫡子,是小妾带大的,还把小妾当成亲妈一样对待。这新娘子进门,把小妾当亲妈,太降低身份了。不把小妾当亲妈,还要得罪丈夫。
两边为难。
沈从兴左右为难,去找亲姐姐皇后商量,然后皇后就决定了把自己的女儿嫁到沈家。
为了报恩吗?
为了报恩,也为了永葆沈家的荣光。
大邹氏的孩子从小由小邹氏养大,不断地被灌输了没有大邹氏,就没有皇后的言论。皇后的两个皇子因为邹家没少受皇帝的训斥,他们对于大邹氏的孩子是反感的。
可一旦皇后把女儿嫁到了沈家,那么两个皇子对沈家没有情分,却对自己的亲姐姐不能没有情分。
这又是一层利益的捆绑,皇后为了沈家的利益牺牲了女儿的幸福。
公主嫁到邹家后,日子过得十分不如意。
最后,沈从兴给儿子下跪,他的儿子才开始跟公主好好过日子。
皇后,到底是善,是恶?
皇后善良吗?
在原著里,皇后并不是一个恶毒的人。相反,她还非常宽厚,念旧情,对曾经在府邸帮助过他们的人,十分厚待。
可你要说她善,她也达不到。她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为了报恩牺牲了张氏的幸福,看到英国公一家为张氏千挑万选的好婆家,她马上动了心,把自己的妹妹嫁了进去。
沈家和张家联姻,不止把张氏嫁到沈家这一种。可偏偏皇后很自私,什么都想占,只考虑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丝毫未考虑别人。
包括她女儿的婚事。她只想了要报恩,只想了沈家的富贵的延续,却从未想过女儿的幸福。
皇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不涉及自己的利益,她自然愿意做一个宽厚的皇后。可一旦涉及到了自己的利益,涉及到了沈家的利益,她就会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
可深想,我们人,大抵都如此。
趋利避害,有时候真的是一种本能。
她对皇帝痴心一片,却从来也不是“傻白甜”。
皇后的确不是一个好皇后,她统御不了后宫,作为一国的皇后丝毫没有肚量,经常跟皇帝的宠妃过不去。有时候,她还会因为宠妃跟皇帝吵架,压根不会想什么自己是一国皇后,要大度,要贤惠。
她也没有大局观念,她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自己的娘家人,不断地谋些小福利。至于这些小福利,影不影响皇帝的筹谋,她完全不会想。
可她也不是一个傻白甜。
她和太后多次交锋,却也没怎么处于下风。她始终跟从府邸跟来的那些人保持了不错的情谊。甚至于顾廷烨能带着盛明兰外调,她都是出了力的。
包括她那放低身段的一跪,都是极具智谋的。
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太好,也不太差的人。不靠谱,却也能及时掉头的人。
皇后,留下的那些后遗症。
其实,一个人但凡太自私了,都会受反噬。因为你只为了自己,伤害了别人,你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是变化的。
父母积善,儿女大多会受益。而父母没有积善,而是留下了很多后遗症,那么儿女也大抵都是吃亏的。
皇后这一生为了沈家,牺牲了张氏的幸福,也牺牲了女儿的幸福。
她在的时候,她的女儿尚且不能得到幸福。而她的两个儿子也对沈家颇有微词。
一旦山陵崩,她的儿女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呢?
她女儿生的孩子,是沈家的孩子。并且这个孩子的父亲还是小妾养大的,极其拎不清。她的女儿虽贵为公主,但是她孩子的议亲也难免艰难。
她想要把沈家和皇家彻底捆绑在一起,但是这消耗的不过是她的儿女。
大邹氏为了沈家的富贵,用自己的命换了皇后的命。
皇后为了沈家富贵的延续,自私自利,最后甚至牺牲了女儿的幸福。
一报还一报,也算公平。
只是多了那么几个无辜之人而已。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简单举列几个皇帝(秦始皇以前的诸侯王不计算在内):
梁武帝萧衍,这个皇帝是八十多岁活活饿死的,惨吧~~~
宋理宗赵昀,此君活着的时候没什么,问题是死后才惨,真正的戮尸荒野,头还制作成饮酒的容器,至今还在展览(见下图)
宋徽宗赵佶,唉~~~投降金人,金人不把他当人看,金人不但强奸这个皇帝的老妈、皇后、妃子、女儿还饿这个皇帝,有病也不给看,最后发现死在炕头上(不知道是病死、饿死还是冻死)尸体已经冰凉了,死了之后金人还把他的尸体熬成尸油,用来点灯有死的窝囊的皇帝,有死的搞笑的皇帝,也有死的不明不白的。
据说,史上死的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同学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日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同学给活活捂死了。可怜纯真的司马同学,为了小两口拌嘴得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次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
据说,史上死的最离奇的,是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味了,跟国君说,您老啊,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我活不到吃新麦子,我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我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
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我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咋回事呢?私下分头去找,宫里哪儿都找不到,最后,在茅房,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掉进了粪坑里,已然了。后来有人赞扬说,姬老先生是第一个殉难于厕所的帝王。汗一个
其实俺心里一直有个疑问,2000多年前的厕所,真的有那么落后吗?连一国之君都要蹲坑,难道就没有马桶吗再汗一个
一向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了一句话描写这一事件:“将食,涨,如厕,陷而卒”狂汗不已。
秦国的君王秦武王赢荡(先汗一下,这位国君的名字有够“荡”啊)。其实这位国君多好的前途啊,17岁即位,年轻有为,秦国也国势鼎盛,诸侯皆惧。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傻缺,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见什么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没过两天就死在洛阳了。
前两天在中体网上看见了一篇文章,还说秦武王举鼎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举重比赛,我汗,那照这么说,赢同学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出国参加比赛献身体育事业的举重运动员喽,看来,虽然傻缺,意义非凡啊
另一位最傻缺奖的候选人,汉武帝的儿子,名头够响的吧,广陵王刘胥。这位刘同学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
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刘同学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谩颉蚩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白熊?!谁知道呢。总之,刘同学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英雄啊!
8过泥,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刘同学遇着厉害熊了,打着打着,被狗熊给挠死了 你说堂堂汉武帝,多英明天纵啊,怎么有这么个宝贝儿子
当然了,还有一个皇帝,他死的就有意思了,就是明朝四大疑案的"红丸案",说的是明朝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在位仅29天,就是吃多了,连驭数女,结果精流不止,最后死亡,真真正正的精尽人亡。
导读:同治对妃子本无偏爱,慈禧却继续抵触她对妃子的选择,固执地偏袒二等妃子,并多次无理地咬着皇帝“照顾”妃子。同治干脆下定决心不让任何嫔妃睡觉,一个人待在清宫里。不过,同志毕竟年轻,耐不住寂寞于是他破罐子破摔,听从陈宁琐碎快乐的鼓励和引导,开始了在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宾馆、青楼的私访。
同治十一年,同治九月中旬结婚。五天后,两宫太后下诏,命令秦在次年正月举行皇帝亲自管理的仪式。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两宫开,同治领民。
一年多来,他好像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修园子,一件是旅游。出于孝心,园丁们想为两宫的皇太后建一个乐园。一方面安抚了重返政坛后孤独无助的可怜母亲,另一方面也略微让渡了母亲的爱权。冶金之旅,出于反叛。同治对嫔妃没有偏爱,但慈禧在选择嫔妃上持续矛盾,固执地偏爱二嫔妃,并多次不公正地讽刺皇帝对嫔妃的“照顾”。同治刚刚下定决心,不召嫔妃入宫,只身留在清宫。但是,同志毕竟年轻,耐不住寂寞。另外,园子被贪官欺骗,趴在太子顶上哭,批评最后两宫的太后。他感到自卑到了极点,苦恼到了极点,于是破罐子破摔,听信了陈宁帮等的教唆和引导,微服私访。他在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酒楼,妓院里放荡不羁。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同治病死。因为国家资源匮乏,财力有限,大臣们强烈反对修复圆明园,而不是三海。这一天,佟志参观完三海工程,回到宫中,感到身体不适。他以为是疲劳引起的,就放心地恢复了。没想到,他开始烧,医院的药无效,连续三天没回来。第四天,同治耳朵后面的脖子和四肢出现了大量的痘痘。泰医院的两位院长庄守和、李德利在给余把脉的过程中,留下了沉甸甸的一个字——“痘”。
“痘病毒”就是天花,是一种厉害的传染病,让清人闻风丧胆。这种疾病传播迅速,危害极大。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听天由命。得这种病的人怕感冒,怕发高烧,全身长满青春痘和溃疡,多数人因此而死。只有少数人依靠自己的反抗继续,陷入了麻子。为了防止这种疾病的传播,清朝按照“已长痘”和“未长痘”的标准,划了一条专门的线,规定了边境少数民族首领朝觐的方式、地点和时间,并规定凡是在北京居住的长痘家庭都要迁出农村。然而,仍有大量的人死于这种疾病。清朝第一位顺治皇帝24岁死于天花。
脉案呈上后,一封圣旨传了下来。还有祭祀痘痘神,在生命之宫内外装饰悬挂红袍的情况。禁止人们在街上炒豆子和泼水与此同时,经过几天的酝酿,两座宫殿再次倒塌。
同治伤心欲绝,失落到了极点——亲生母亲总是以权力为重,不顾儿子的致命疾病。尽管如此,治疗的症状逐渐稳定。痘是最难避免的,痘病毒会入侵。同一位医生治疗时,痘已饱满成熟,出现脓液,说明痘最危险的屏障已被打破。如果没有大面积感染,那就只有等结痂愈合了。但11月19日以后,同治的病情突然转危为安,出现了“湿毒合流,腰胀溃烂,脓液四溢”,“头、臂、膝顶青春痘痈肿痛”的现象。6天后腰椎穿刺连臀脓肿,每天溢出的脓量相当于一个茶碗。12月5日,一起去世。
各种谣言迅速传播开来。最重要的是,同治死于梅毒而不是痤疮。说阿鲁特女王端庄文静,美丽贤惠,深受其他统治者的爱戴。但“在慈禧的强权下,我们无法苟同”,慈禧也“强了她所爱而不爱的妃子”。这样对待这一家人没什么好玩的,但是这是纵向的。因为害怕被大臣和工人抓住,我不敢去外城有名的妓女那里,而去内城的劣等妓女那里取乐。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毒药了。太医院来看,太医院不敢说话,但请示慈禧是什么病。恐怕是天花。于是泰国医院用天花治疗,但无效。我气得骂我:我又没得天花,凭什么用天花治!泰国医院说是太后的命令。同治“不是为了说话,而是为了仇恨”。去世前几天,“下体溃烂发臭”,“见腰肾后死”。石台医院医生李德立的后人说,据其家人说,同治皇帝得了梅毒,慈禧太后只允许按痘治。他的高曾祖父李德利大胆告诉慈禧,不能这样对待。皇帝的病不是青春痘。慈禧太后大怒,低下了头。太爷脱下帽子,磕头在地。还有一种说法是同治得了重病。他曾与他的主人李和皇后阿鲁特商议,口授遗诏,阻止慈禧的专制权力。李对慈禧心生敬畏,背叛同治,将遗诏记录交给慈禧。慈禧大怒,将其砸碎,扔在地上,放弃了同治的药膳。任何人不得进入同性恋卧室。很快,同治的死讯传遍了全世界。等一下。
从左脉病例和宫中对付天花的措施来看,同治确实患了天花。同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出行,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淳于髡的沈冰营准确地指出了皇帝私自外出的时间和地点,使得说他感染了梅毒成为可能。从病情有所好转、转危为安的症状来看,死亡前,最大的可能应该是痘和梅毒结合引起的。慈禧为了保护皇族和自己的面子,故意避病,牺牲了儿子的生命,还是催她早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证据。慈禧太后的女官德龄认为,绝对不能说同治是被慈禧太后伤害的。慈禧对儿子同治爱得深沉,达到了“崇拜”的地步。但是,德龄看到的是慈禧晚年的样子,她知道这不是慈禧对独子深深愧疚而导致的忏悔。
无论如何,同治只活了短短的十九年。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剧。
在古代,如果真的有后宫祸乱超纲的事发生,君王会根据事情的严重性对后宫涉及的嫔妃、嫔妃娘家、及相关参与的人员进行处置。事态造成的祸乱比较严重的话,嫔妃会被打入冷宫、赐死;如果造成的祸乱还有值得宽恕的话,嫔妃在后位的位置会被降低、罚月供或者禁足等处罚。而其他涉及的人员也会相应根据事情予以处置。
古代后宫,其实每个想争宠或者想让自己的皇子争储的嫔妃,都或多或少的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即使自己不想争,但是为了能在水深火热的后宫中得以保全自己,也不得已陷入争斗之中。而后宫嫔妃们的这些心思和行为,帝王多少也是知道的。只要嫔妃们不要做的太过火即可,但如果涉及祸乱超纲和残害皇嗣,这些就是大忌了。这两个大忌,我们在现代影视剧中也是经常会看到的,一般都会出现帝王警告嫔妃后宫不得干政,及出现嫔妃残害皇嗣而惹怒帝王的桥段。
之所以帝王会非常忌讳后宫祸乱超纲之事,是因为在古代,其实帝王的很多嫔妃基本都是朝廷各个大臣家族的女儿。大臣们把女儿送入皇宫,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希望借此女儿的得宠带动家族的兴旺。而帝王会接受这些大臣们的好意,同样也是希望通过相互的牵绊,可以让臣子们对朝廷更加忠诚。虽然目的很明显,但后宫就是后宫,嫔妃可以时不时在帝王身边吹吹枕边风,为自己的娘家博取一些好感和好处,但是明面上不能干政。
当后宫的某位嫔妃得宠时,嫔妃的娘家跟着得利也是常见的事;或者反过来,当某位嫔妃的娘家人为帝王办事得利获得升官加爵后,嫔妃也会跟着得到帝王的宠爱。然而,如果嫔妃真为了某些个人及家族的利益做出祸乱超纲之事,被君王知道,严重的话可能被打入冷宫或是赐死,轻则被降低位份失去君王的宠爱。总之,看似表面风光的古代嫔妃们,安分守己未必能过好一生,冒险祸乱也可能一无所有。
史上死的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同学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日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同学给活活捂死了。可怜纯真的司马同学,为了小两口拌嘴得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次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
史上死的最离奇的,是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
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味了,跟国君说,您老啊,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我活不到吃新麦子,我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我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
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我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咋回事呢?私下分头去找,宫里哪儿都找不到,最后,在茅房,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掉进了粪坑里,已然了。后来有人赞扬说,姬老先生是第一个殉难于厕所的帝王。汗一个
其实俺心里一直有个疑问,2000多年前的厕所,真的有那么落后吗?连一国之君都要蹲坑,难道就没有马桶吗再汗一个
一向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了一句话描写这一事件:“将食,涨,如厕,陷而卒”狂汗不已
不记得谁问过我了,什么叫傻缺?我说,好像就是傻帽加缺心眼儿吧。我觉着,以下两位可以竞争死的最傻缺的
一位是秦国的君王秦武王赢荡(先汗一下,这位国君的名字有够“X”啊)。其实这位国君多好的前途啊,17岁即位,年轻有为,秦国也国势鼎盛,诸侯皆惧。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傻缺,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见什么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没过两天就死在洛阳了。
前两天在中体网上看见了一篇文章,还说秦武王举鼎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举重比赛,我汗,那照这么说,赢同学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出国参加比赛献身体育事业的举重运动员喽,看来,虽然傻缺,意义非凡啊
另一位最傻缺奖的候选人,汉武帝的儿子,名头够响的吧,广陵王刘胥。这位刘同学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
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刘同学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谩颉蚩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飞熊?!谁知道呢。总之,刘同学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英雄啊!
不过呢,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刘同学遇着厉害熊了,打着打着,被飞熊给挠死了 你说堂堂汉武帝,多英明天纵啊,怎么有这么个宝贝儿子
当然了,还有一个皇帝,他死的就有意思了,就是明朝四大疑案的”红丸案”,说的是明朝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在位仅29天,就是春药吃多了,连驭数女,结果精流不止,最后死亡,真真正正的精尽人亡:)对这几个皇帝来说,他算死的比较值得的一个了。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361年—396年11月6日)是东晋的第九个皇帝,在位时间是372年至396年。他是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母李陵容。 晋孝武帝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372年被立为太子,同年晋简文帝逝,他继位,当时才11岁。第二年立年号为宁康。一开始由太后摄政。14岁时(376年)开始亲政,改年号为太元。当年他改革收税的方法,放弃以田地多少来收税的方法,改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税。此外他在他在位期间试图加强皇帝的权力和地位。383年前秦进攻晋,试图灭晋,在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胜。 晋孝武帝即位时期由于税赋改革与谢安当国,被称为东晋末年的复兴;但是谢安死后司马道子当国,以及晋孝武帝嗜酒成性,《晋书》说“醒日既少”,优柔寡断,导致东晋政局再度陷入混乱。 晋孝武帝由于对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快要三十岁了,按年龄应该要被废弃了”,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死后葬于今江苏南京的隆平陵。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9月,司马曜在宫内清暑殿中与宠爱的张贵人一起饮酒,灌多了黄汤的司马曜,已有七分醉意,还要张贵人陪他对饮。张贵人已经酒足,极力辞谢。司马曜面露愠色,半真半假地发起了酒疯:“你当年是因为美貌才被封贵人,如今你年近30,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白占着一个贵人的名位,明天我就废了你,另选新人。”说到这里,又大口呕吐,喷得张贵人满头满身都是。在这之前是他的王皇后,酗酒之后吐他一身,如今他吐张贵人一身,也算是泄愤吧。然后,司马曜烂醉如泥,沉沉睡去。其实司马曜只是酒喝高了一些,本能地说了一句玩笑话,没想到竟遭杀身之祸。 司马曜的一通酒话对张贵人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雳。张贵人自从得宠以来,恃宠生骄,从来没有受过如此训斥、羞辱;她又嫉妒成性,俗语说的“酒后吐真言”,何况司马曜好色,她对皇帝的这席话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会信其无的。想到自己多年来小心翼翼的服侍,却将要换来打入冷宫甚至被赐死的下场,顿时起了杀心。 于是她召来心腹宫女,乘司马曜熟睡之际,搬了几床大被子,很久, 司马曜还没死,然后又挣扎起来,两个宫女搬来一个大石头,砸了一下,司马曜就晕了,然后又用石头压住,把还在睡梦中的司马皇帝给活活捂死了。史料上并没有说司马曜是被贵人命宫女用被子捂死的。《晋书·卷十一》载“为张贵人所弑。”《晋书·卷九》载“时张贵人有宠,年几散失,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司马曜死后,谥孝武帝。庙号烈宗。与孝武定王皇后共葬于隆平陵(今南京钟山之梅花山)。 可怜无辜的司马皇帝,只因酒后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丢掉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性命,成为千古奇谈。 据说,次日,张贵人谎称皇帝于睡梦中“魇崩”,竟得以瞒天过海。一说,张贵人自知犯下滔天大罪,遂拿出重金贿赂司马元显及其左右,果然其效如神,司马元显竟对伯父之死不做任何追究。新皇帝司马德宗是个白痴,连自己吃饱没有都弄不明白,当然更不可能提出任何疑问。不久,张贵人趁着皇宫一片混乱的机会,带着金银细软逃走(又去害人)。
其实换个视角,如果把皇上作为第一视角,那么甄嬛,华妃甚至眉庄都是大逆不道,都是欺君罔上,都是死有余辜。我们看小说往往只是跟着甄嬛这一视角来看问题,想问题。站在皇帝的角度上,白天要处理军国大事,晚上还要管嫔妃吵架谁对谁错?其实对皇帝而言,朝堂上的事才是关系命运生死,嫔妃们也无非是生活的点缀,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在这个问题上,任何合格的皇帝都能分清轻重。而嫔妃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左右朝政,因此皇帝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查谁是谁非,实在也是人之常情。
其实任何大一点的官员,他们思考问题都不可能依据所谓“良心,天性”来判断。如今的领导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的数据和曲线,然后依据这些数据和曲线做决策,但是记住,每一个决策都会导致一部分人家破人亡,都会导致一部分人遭受重大损失。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因为有人要倒霉,就不做决策?当然不可能,不做决策倒霉的人只会更多!因此,领导们思考问题是如何让损失最小,而并非如何让某个人过得日子好!
你看甄嬛传里,甄嬛对皇帝寒心有很多次,第一次是因为她怀孕流产,其实这次皇帝何尝不想帮她,只是还需要华妃的哥哥帮他打仗,如何能帮甄嬛呢?要知道,一方叛乱若是不能及时收拾,极有可能导致全国叛乱,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一个国家黎民的苦难和幸福岂非比一个女子的伤心和怨恨要重要?另外有一次,皇帝要把甄嬛送给(蒙古?)以避免战事,其实以一女子换得数万将士安全岂非划算?难道宋徽宗,宋钦宗那种整个皇族被俘,被侮辱的皇帝是好皇帝?难道李后主这种宠爱周皇后,最后眼睁睁看着周皇后被赵匡胤强暴的皇帝是钟情好男儿?
以皇帝的视角,嫔妃真的不能重于江山!否则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这样的皇帝不仅不能给嫔妃带来幸福,最后嫔妃还要跟着受尽屈辱。我不谈现代男女的关系,只是说古代,像果郡王这种人绝对做不得皇帝。
另外,甄嬛的意识实在太超前,太前卫。在当时那个年代,男女平等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但她却还想要一份对等的爱情。不仅如此,她还要求皇帝可以把她看得胜过社稷,胜过自己身价性命。这种超级的自恋,真的很是奇怪。仿佛黎民安危,国家兴亡都不如她一个小女子的爱恨重要。其实若是换个视角来看,皇帝对甄嬛真的很够意思!就算他心里有个纯元的幻影,他对甄嬛也算是除了纯元以外最好的。其实对一个死人多几分怀念,真的是很大的问题吗?即便是以当前的道德来看,甄嬛出轨在先,皇帝杀奸夫似乎也没有太大问题。
以皇帝的角度来看,甄嬛利用他救父亲,利用他养孩子,利用他位居高位,利用他当太后,利用他报仇,等到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而后果断把自己弄死。呵呵这种女人还真是很无辜呢!
当然以现实的思维看小说其实是不对的,只是偶尔也需要跳出小说的逻辑。这个世界最有趣的事就在于,以任何人的视角看问题,他/她都是百分百正确的,错得都是别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