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因为宦官当政,所以使得一个王朝逐渐走向衰败,但为什么后来的皇帝还敢分权给宦官呢有时候皇帝也是没办法,因为朝中门阀士族的力量可能会压过皇权,逼的皇帝只能重用自己身边的宦官。但如何权衡宦官和门阀士族的力量,就要看当朝皇帝拿捏的尺寸够不够清晰了。不过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毕竟还是少数,所以每个朝代的寿命基本上都不会超过300年,这也说明封建时期的这套体制终究是不完美的。
黄宗羲在《阉宦》中对宦官之祸进行的深刻的剖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宦官,原属内廷待从、用奴,不能也无法参与政治活动,但宦官是封建君主的忠实的贴身奴才,他们可以凭借此特殊关系来攫取权力,进而为祸江山社稷。
黄宗羲把宦官问题作为重要的历史教训列入“大法”,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中国的宦官史长达两千年之久。在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过程中,君主住往利用宦官中的上层分子去监视和钳制群臣,而宦官则孤假虎威,利用君主的私心,谋权篡位,以至逐步演化成实质上是宦官专政的恶劣政治局面。君主和宦官犹如狼和狈,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这种状况,历代皆然。宦官为祸是自东汉始,随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演进,宦官之弊愈加明显。周代,宦者已列入官列;至周代后期,宦官干预政务日多,权势日大;自秦汉以后,宦官制进一步成为封建政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大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可见,中国历史上宦官为祸最为厉害的是东汉、唐代和明代。第一次是在东汉时期,这时的宦官因阿谀奉承而受到信任,因趋炎附势而触及政事,逐渐掌握了朝政实权,甚至军国大权。第二次是在唐代,在君主与官僚集团的矛盾斗争中,这时的宦官往往因为君主宠信而掌握了军政大权,逐渐成为生杀予夺,立由己的专权者。第三次是在明代,此阶段的宦官多被君主重用,而他们也甚器尘上,公然侵夺国家正规行政系统的权力,使得群臣屏息,朝野怨愤,其恶迹昭彰,屡次引发骇人听闻的动乱。
明朝政治的典型特征就是宦官专权,黄宗羲在本篇中首先历数了明朝宦官的各种所作所为,其胡作非为涉及到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接下来,他又具体阐述了宦官是如何祸害朝廷天下的。本来,宦官与朝臣是各司其职的,宦官的职责在于伺候君主的喜怒哀乐,而朝臣的职责在于要做君主的良师益友。但是,由于宦官的奴颜婢膝以及他们对君主的蛊感,使得君主以为朝臣的处事之道也应当和宦官一样。于是,士大夫也逐渐变得与宦官一样谄媚无骨,终究使得“一世之人心学术为奴婢之归者”,而忠肝义胆,刚直不阿之人也随之绝迹了。
宦官之祸不可不谓之惨烈。黄宗羲也认为,明朝的官之祸为历代之最,他对明朝的宦官之祸痛心疾首,反复用了三句话表明其杰度之甚:“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其祸未有若是之烈也!”“祸不若是其烈与!
明朝开国之君的朱元璋对宦官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在统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之后,他注意到了前朝宦官簋权、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同时,朱元璋不能容忍宦官阻碍独裁,于是他严禁宦官“预政典兵",“预者斩”!明令宦官“止可使之供酒扫,给使令而已”。
但是,宦官已和封建君主结下不解之缘,已成为封建专制的痼疾,绝不是靠一代帝王就能根除的。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宦官日益受到重用,权势越来越大,官位越来越高,逐步走上专权的道路。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明成祖夺取帝位时得益于许多宦官为他通风报信,刺探密情。所以,朱棣即位后,对宦官比较信任,授予他们出使、镇守、监专征等职权。自永乐朝始,宦官权势大增,人事大权在握,其势力很快由中央伸向地方,遍布朝野,人数大增,终自成体系。十二监中的“司礼监”声势尤为显,超然于王法之外,成为朝廷之外的一个特殊朝廷。
窃得权力的宦官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唯命是从的奴仆,他们和恶势力内外匀,呼此彼应,根株大窟,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权力网。到英宗时,皇帝无事不从宦官,“权重震主”;司武宗时,“可礼监”头目刘瑾竟公然炫履:“满朝公卿,皆出我门”。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终于把宦官专权的局面推向极政,其党羽竟将魏阉与圣人比列,为他建生多处。又呼之为“九千岁”,权倾帝王之意,已经昭然若揭。朱由检继位后,曾力图救皇权于倾危,严厉打击魏忠贤,但这导致宦官鱼死网破,从而加快明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可见,明中叶以后的皇帝更加纵容和重用它们专权误国,肆无忌惮,宦官之祸也愈演愈烈,最终吞噬了整个国家的政权体系。当然,与阉宦作斗争的人,朝野上下,代有人在。明代以东林党人为最力,但最终都被阉党血洗而告终。
黄宗羲在《宦官下》指出,宦官的生存与发展依附和借助于君权,宦官受制于君主,他们的命运被操纵于君主的股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不断加强,宦官政治势力对君权的依附程度也逐渐加深。所以说,宦官专权的祸首就是皇权。
黄宗羲指出,宦官之祸蔓延千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主之多欲”,尤其指女色方面。因为帝王后宫佳丽众多,导致服侍的来守卫、宦官的人也随之增多,这就为宦官乱政提供了保证。他还特别指出宦官是“不知晓礼义”的凶暴之徒,而历代又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人的措施,使得宦官祸乱愈演愈烈。
于是,黄宗羲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自三官以外,一切当罢”。如此就可以把阅人的数量控制在数十人以内,从而避免较少宦官人数。同时,有异议者提出:仅保留三宫会带导致王室生育不足的后果。黄宗羲痛斥持有此观点的人见识浅陋,并举出尧、舜与宋徽宗的例子,说明”天下何常之有”的道理。
实际上,黄宗羲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只是理论层面上的,他把宦官存在的原因看得过于简单理想化。他提出的仅保留三宫,罢除三宫以外的一切女性,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宦官为祸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根治的顽疾,不可能依靠封建集团内部的力量来铲除宦官势力。
李辅国在年间入宫做了太监。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李辅国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
公元757年,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起初过着无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肃宗与李辅国都怕玄宗复位,因此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对玄宗步步紧逼。初则把玄宗喜欢的三百匹马收回大半,仅留下十匹:继则强令玄宗迁到皇宫内宫,留下几个老弱病残之人伺候玄宗;然后又把对玄宗忠心耿耿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流放,强令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这样,彻底成了孤家寡人的太上皇唐玄宗在寂寞、凄凉中走完自己的一生。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辅国的阻挠而未成行
大权在握的李辅国,天下大事几乎全决定于李辅国,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动向,李辅国还专门派几十人负责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于不顺从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朝的讼案,并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李辅国出行时,气势之大无与伦比。出于对李辅国嚣张权势的敬畏,宗室贵人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也有一些正直之士不耻李辅国的行为,宗室李岘多次对肃宗陈说李辅国的违例行径。肃宗虽有所警觉,但在李辅国的操纵下,还是把李岘贬官出京。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举遭到了宰相萧华的激烈反对。李辅国怀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为所欲为的李辅国之所以横行霸道,还得益于与肃宗皇后张氏的勾结。张皇后与李辅国内外相应,控制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是除之而后快。肃宗的次子建宁王李炎聪明过人,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心胸狭窄的张皇后与李辅国多次在皇帝面前中伤建宁王,诬蔑建宁王心怀不满,准备谋害太子。昏庸的皇帝竟然下诏赐死建宁王
处于野心的李辅国与张皇后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两个都想大权独揽的人是不可能永远和平相处的。在肃宗病重期间,李辅国与张皇后终于在决定由谁继承大宝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张皇后素与太子有隙,因而暗中策划越王继位,以便于自己将来继续插手政局。张皇后密谋杀掉太子,其阴谋被李辅国的同党发现,李辅国等首先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冲进皇宫,抓获了越王及其支持者百余人。张皇后逃入重病中的肃宗寝宫,被李辅国抓住。肃宗因受到惊吓而当天死亡。李辅国趁此混乱时机,将张皇后、越王及参与者一并斩首。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拥戴下即位,是为宗
代宗上台后,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宰相梦。李辅国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对代宗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实际上让代宗把军国大事都托付于他。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满,但由于李辅国掌握军权,代宗只得忍气吞声
宦官程元振对唐代宗也有拥立之功,但处处受到李辅国的压制,因而产生了除掉李辅国的念头。此刻他见代宗已有除掉李辅国之心,便不断地暗中向代宗控告其罪状。代宗得程元振之助,陆续解除了李辅国的一些职务,最终把他逐出了朝廷。此后不久,有个身份不明的刺客夜闯李宅杀死了李辅国,并将他的头颅扔到了粪坑里。这个欺压皇帝、无恶不作的老奴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李辅国死后,宦官程元振专权,其骄横情状较李辅国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唐德宗贞元年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就任左、右神策军中尉,从而把持了中央禁军的统帅权。以典掌禁军为基础,唐代后期宦官权焰日炽,并上演了一幕幕逼宫弑帝的丑剧
由此可见,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蒲城发现的大唐故开府化同三司赠杨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即高力士墓碑的记载以及在大唐代宗朝代史馆供取的柳芳编写的问高力士,曾在大理寺直和户部员外郎郭浞撰成高力士外传一书来看
高力士从一个身份低贱的小人物,逐步爬上宦官首脑、皇帝庞臣的高位,至终又是一位于主子一同浮沉的老奴,高力士一生效忠于大唐玄宗李隆基,效忠于玄宗朝代事业,是忠实的奴仆、大宦官。
太监乱政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因为乱政而出名的太监也实在是不少,比如刘禅身边的黄皓,崇祯身边的魏忠贤,汉末的十常侍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乱政的太监。然而,后来历史上的皇帝们,也不是不知道太监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身边却还是要让太监伺候呢他们这样做不就是在冒很大的风险了吗
1为什么还要让太监伺候太监没有年龄限制,想一下皇帝身边的人自然要懂得皇帝的脾气爱好等,所以太监追随皇帝的时间不受年限,时间长了不要紧,重要的是对于皇帝特别的忠心,并且了解皇帝的脾气和爱好,这样才能够把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如果是宫女的话,首先年纪就有问题,年轻貌美的放在身边好看。好不容易摸清了皇帝的脾气,也被岁月摧残了。
那个时候的宫女就不适合留在皇宫之中了,需要把年纪过老的宫女们打发出去,再把一些年轻的宫女们送到皇帝的身边,这样一来肯定是不合适的,太监还能够帮助皇帝分忧,能够做皇帝的贴身太监,往往能力都特别强,人也很聪明,皇帝每天日理万机,要做很多的工作。太监不仅要照顾他的起居饮食,还要为他分担一些工作事情。
有的时候皇帝向官员们传达一些指令,往往需要贴身的太监亲自去官员的家里宣读那些命令,但是宫女就不能这样做了,一方面不合理,另一方面宫女一来二去的,害怕会和官员们一起勾结。要知道后宫里的女人们不仅是皇帝的女人,就连那些宫女们的归属权力也是属于皇帝的,万一发生了什么丑事,皇帝也没有脸面了。
2为什么不让宫女伺候古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皇帝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况且他还没有任何道德束缚,但是无论是勤政爱民的明君,还是荒霪无道的暴君,贴身伺候的却总是太监。在中国的历史中,也经常出现宦官弄权,祸乱国家。如,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众大臣却都不敢反驳,明朝的太监弄权最厉害,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甚至被称为“九千岁”,其权势可见一斑。
太监虽是男人,但也不是男人,即如此,皇帝为什么还要用太监,甚至整个皇宫中皇后,皇妃等都要太监伺候,其实是有原因的。皇帝是天子,天之子,代天管理国家,普天之下任何东西,任何美女,只要他看中了,都可以随意弄来。况且后宫之中还有三千佳丽,皇帝并不却女人伺候,所以不需要宫女贴身伺候。而太监成为皇帝贴身之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太监对皇帝权利威胁最小,皇帝是权利最大的人,同时也是最害怕失去权利的人。在历史上,外戚弄权的例子屡见不鲜,而重臣权利大了之后甚至都能把皇帝拉下龙椅。而太监,危险系数相对较低,他们身体残缺,不能拥有子嗣,也被世人所瞧不起,他们唯有依靠皇帝生存。此外,太监顶多就是擅权,直接威胁皇位的可能性相比要小很多。
宫廷之中有很多的杂事,而有些事情宫女毕竟体力有限,很多事情还是需要男人来干,但是为了维护皇族的贞洁,选择太监最为合适,他们竟能当男人来做一些杂役,却不能做男人能做的一些事,能够保证皇帝不带绿帽子。此外,太监也是皇帝的一种感情寄托,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是孤家寡人,很难有推心置腹之人,而太监从小伺候皇帝,相比其他人更容易被皇帝信任。
3清朝有没有宦官专权清朝的宦官,自然也有犯下滔天罪行的,安德海就是一个。咸丰帝去世前夕,就曾经下过密诏,选定了继承人,并且要求八王摄政,只是安德海将这一事情告诉了慈禧,这才有了后来的慈禧掌权之事。
安德海一时间成了慈禧眼前的红人,相信如果没有安德海,慈禧不上台,中国的情况会好上很多。
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太监就是李莲英,虽然看起来李莲英没做过太多的错事,但如果仔细了解就能发现,李莲英也参与了不少擅权弄职的事情,朝中大事,没有不参与的,官员的升值罢免,也没有李莲英不出主意的,李莲英跟了慈禧几十年,为慈禧做过不少坏事。
当然了,清朝虽然也有这种臭名昭著的太监,但相对来讲,清朝还不算是有那种宦官专政的太监存在,这又是为何呢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分析一下宦官专政的前提要素是什么。
宦官是宫中与皇亲国戚最为亲近的一类人,宦官专政,自古大多发生在皇帝年幼登基的基础之上,皇帝年幼,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而宦官与其关系极深,自然宦官说什么,皇帝也就信什么。
当然了,明朝时期,还专门设立了东厂西厂,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可以说明朝比较特殊,不仅不削弱宦官权势,反而是因为宦官无法生育子嗣,专门将权力授予宦官。
宦官专政,从很大一方面来讲,与皇帝的母亲也是脱不开关系的。皇帝驾崩,信任的小皇帝与小皇帝的母亲自然就成了孤儿寡母,没有依靠,加入小皇帝的母亲是个女强人,外戚势力又比较强大,那就会发生吕雉,武则天这样的外戚干政的事情,而如果小皇帝的母亲比较弱小,外戚力量也不够,那么太监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依靠。
从这一方面来讲,清朝的确做得好了很多,首先清朝的大部分皇妃,贵妃,皇后,都不可能从普通人里面选取,一般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嗣,从小也都是要世家的教育的,有了娘家做后盾,自身还比较有能力,自然不用把权力移交给宦官。
举个例子,慈禧太后,孝庄文皇后,这都是世家子女,自身能力也比较强,当然了,她们最后也是将权力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宦官专政,需要的是适合他们的土壤,清朝没有这样的环境,宦官专政的事情自然不会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