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教案,第1张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最前面有一段#教案# 导语,通过#教案# 导语我们就知道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方法了。谁来给我们读读。(学生个别读)

 2这段#教案# 导语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书: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教学提示:

 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

 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学提示:

 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

 教学提示:

 ①感悟“驮”字的巧思。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③感受“妆成红颜”的巧思。这白头苍苍的芦苇,因为这夕阳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多么奇妙的巧思呀。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诗意的画面中。(配乐学生朗读)

 3让我们轻轻闭上双眼,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江水瑟瑟……让我们想象这样的画面听同学读,让我们一起背一背,把这样的画面印在脑中,记在心里。配乐背诵全诗。

 三、自学第二首诗歌。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四个方法自学《花牛歌》,在学习单上完成自评。

 ②同桌合作,交流自学情况并相互评价。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花牛歌》。教师提示学生,“悟巧思”为挑战要求,可选择完成。

 3师生、生生结合自学情况展开交流。

 教学提示:

 ①说景物。结合画面理解“剪秋萝”。辨别“小尾巴”是不是景物。

 ②想画面。结合语句想象花牛的自由自在,悠闲自乐。

 ③悟巧思。感受诗歌反复的手法。根据学生的读悟情况,机动引导学生感受“霸占”“偷渡”中巧妙的构思。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小结。

 当我们再读到现代诗的时候,可以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的方法自己尝试学一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二)学习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二小节。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在上语文课前,语文教师只有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精彩的讲课!为此,下面我分享了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洞庭》。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诗。

 2、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丝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山倒映在水中,山水浑然一体,如同白色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二、学习古诗《菊花》。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关于描写什么的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一样。我绕着篱笆观赏菊花,太阳渐渐西下,我还久久不愿离开。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就没有花可以欣赏的了。)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二、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我躺在船上,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薰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

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x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x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9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