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1、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所以,精神病人砍人要看当时的精神状态是否是“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如果有证据证明他当时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则要负完全刑事责任。
3、至于他是否为精神病人,应以专业机构作出的鉴定为准。但请注意,负完全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受到的惩罚也和一般人一样,刑法中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也不一定要坐牢。
扩展资料:
鉴别心理问题与精神病
一、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
二、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
三、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精神病
①兽性•人性•神性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大提琴家,拥有极高的艺术能力但苛求完美,想要自杀但又怕自杀时的丑陋破坏自己的完美。
被名声不好脾气古怪的外婆抚养长大的孩子,自责自己间接害死了外婆,产生了精神分裂症,不停的幻视;那是唯一爱他但又嫌弃着他的外婆,是他又爱又惧还很愧疚的外婆。
被冷漠、自私的父亲和对孩子投射了一切希望的母亲压迫催生出了第二人格的双重人格少年,主人格自我放弃,成全母亲想要一个聪明、成绩好的儿子的奢望。
一个精神康复科医生,没能治好自己的母亲,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因为自己的异常精神行为(随地大小便并且会往嘴里塞)导致儿子离异,被自己的精神科医生的儿子丢弃,又被警察送往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但作为一个母亲,忘记了自己的儿子是谁,但还是在下意识的弥补他——给他张罗着婚姻。
还有追求自由和爱,借以木偶摆脱父母(他人)感情控制,以自身为遗书希望拯救同样被感情控制最后被父亲杀死的女友的木偶师。
……
14个案例,病例症状不尽相同:狂躁、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但其中一半以上与爱有关,尤其是家人之爱,另外的一小半则与社会规则有关。
每个人的心理强度不同,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人们在经受了超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事情之后,必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加以应对,调整后的行为必然会冒犯、伤害到他人,首先是伤害到他们自己。
因此,有不少的精神病患者是被警察送往医院的,比如说:犯罪妄想、钟情妄想、纵火症患者、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强迫症的女生。
还有的是被家人送到精神病院的,比方说自责于外婆之死的少年、把女儿当猫养自己但实际是自己对死亡未脱敏的母亲(先把女儿送进医院,医生发现症结所在后母女一起入院)、双重人格的少年。
作者一层一层的将各个患者的症状进行剖析,发现他们症结所在,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关键词:关系;也因着这个东西,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精神病。
“人的心理是个复杂而易碎的小黑洞,它不分好坏地吸纳环境经验,再产生防御,于是什么原因都是可能产生精神疾病的。” ——《疯人说》
在作者阐述的14个案例中,只有少数的案例才会涉及人本身的善恶抉择问题,更多的是关于我们在于他人的亲密关系、社会关系中如何化解来自他者的恶意和进行自我保护——攻击和防御同样都是生存的本能,这是我们的动物性;但怎么样去防御、攻击,以及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我们的人性。
一如案例“木偶师”中,父母通过情感控制塑造了两个孩子:看似成功、事业有成、听话乖巧的哥哥,离经叛道的弟弟,一个通过顺从获得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一个通过反抗来捍卫自己的本性。
哥哥和弟弟之间,哥哥其实也是另类的“精神病”,他嗤笑弟弟的反抗:不受父母掌控,自主的决定自己的人生;区别只在于,弟弟不是父母期待的样子、爱好不符合主流文化,所以父母把弟弟关进了精神病院。
也许他们永远不会知道,也永远不会在乎他们的大儿子其实是羡慕又嫉妒这样的弟弟,羡慕他的自由,嫉妒他的反抗,又冷眼旁观着他的毁灭。
父母掌控兄弟二人是人性,哥哥顺从、弟弟反抗也都是人性,并无高下之分,在这三方角逐的战场中,他们都是输家。但是弟弟为了拯救同样被自己的“精神病”父亲控制起来的女友,设计了自己的死亡,让穆戈充当了自己的遗书,这是他的神性。
②他们作恶,他们忘却
“ 它的结束就和它的兴起一样快而荒诞,人们舒坦了,他们达成了内心的正义和平衡 。”
这是穆戈对她的督导——精神病住院患者齐素(原知名精神病院院长齐志国)案件中,对那个纵身从高中宿舍楼一跃而下的男孩的悲悯。
在那个案例中, 看客们用只言片语便杀死了一个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抑郁的人,用只言片语来彰显自己的伟大和正义,而真正的正义则被淹没在网络胜利的狂欢里。
一个高中生男孩周茂跳楼了,目击者是两个同班同学。周茂死后第二天,一场针对两个同学的有预谋的网络暴力盛势铺开——周茂的妈妈坚持认为周茂是他杀,在网络上做足了一副痛失爱子的母亲的样子,并坚定指认凶手就是两个目击者中一人。
由于证据不足而舆情汹涌,又涉及学校的升学名额,警方不得已向精神病院求助为其中一个目击证人进行鉴定——他在周茂死后第二天完全没有任何哀伤痛苦的表现,他一如既往的快乐,最重要的是,他的父亲是连环杀人犯。
而对他的鉴定结果显示,他的快乐仅仅是来源于他的脑结构与常人不一样——他没有精神病,但他的大脑中负责快乐的区域比普通人要大一点,因此普通人需要谈恋爱、获得胜利、抽烟、甚至是犯罪才能得到的刺激和快乐他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他是名副其实的快乐王子。
但这并不是网友预想的答案——凭什么他作为一个连环杀人犯的儿子能那么轻易的获得快乐?甚至不会感到任何的惭愧羞愤和低人一等?于是网友愤怒了,他们的愤怒在周茂跳楼六年后将快乐王子逼迫致死。
在这个案例中,穆戈和她的师傅齐素的立场几乎一致,她能极致共情到齐素的考量,也能理解为什么他不愿意妥协直接出一个各方心照不宣想要的结果,宣判快乐王子——那个连环杀人犯的儿子,实际上正常的再正常不过的人,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证明他杀了同学的人——宣判他是个精神病。
在这场乌合之众的胜利中,我想到了 沼泽——干不了,湿不了,一片混沌,永远的粘腻,把你拉进来,把你同化,我们再也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它不会一下杀死你,但不上不下足够恶心你,消磨掉你的精气神和生命力。 (在任何的消耗性的关系中都是这样。)
我们中的许多人 坏又坏的不够透彻,好又好得又不够纯粹。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无法就事论事,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迁怒连坐:将自己的懦弱、愤恨、不甘、无能以及绝望迁怒到另外的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的身上,宣泄我们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独断专权的裁判欲。
因此而死的人已经不少了。
但施暴者像是永远看不见受害者一样,每当下一场“盛事”来临,又重复上一次的狂欢,直到那些反对的、异己的、看不顺眼的人消失在狂风暴雨的浪花里。以至于主流媒体不断的呼吁:让子弹飞一会儿。
③生而有用,生儿有用,老而有用,杀人不见血的有用论和价值论
《疯人说》的14个案例,每一个都让人难以释怀,但作者用词非常温柔,每一句话断句都很简短,情绪、逻辑层层递进的同时又能很快的梳理和转化,因此再丰富的情绪都不会哽咽住,都消化得了,而又余味悠长,发人深省。
其中一个关于老年人的精神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的案例也很曲折,反转也有很多。
“老年人的精神疾病是个大问题,中国的老年精神科正在消亡,老年人的精神疾病太多太普遍,又多跟生理病症挂钩,所以都不进行细分了,笼统地归为一类,年轻人我们会分精神分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老年人有同样的症状却不会归在特定病种里,他们的精神疾病始终不受重视,但我们能做的很有限,毕竟,就算你们想往认知恢复的治,患者的家属也不一定会同意,谁家希望多个鸡飞狗跳的老人呢。”—— 《疯人说》
“谁家希望多个鸡飞狗跳的老人呢”,也不仅仅是鸡飞狗跳的,谁家希望多个罹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呢,尤其是家资不丰的情况下,谁家希望多个和自己意见相左,又帮不上什么忙,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增加累赘的人呢?
作为疾病的一种,《疯人说》讲的是老年精神疾病的现实问题;而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出版的《死亡如此多情》中介绍了81个临终案例,急病、慢病、老病…各种各样的病症都有,患者有安然离开的,有郁郁而终的,有抱憾长逝难以瞑目的,其中有不少是老年人患者。
两本书中的案例以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带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年人没用、累赘、不能产生价值,是年轻人的拖累,并且有无数的社会新闻可加以证实;但这其实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一种悲哀,人们高度重视生、高度重视死、高度重视年轻人、孩子、高度重视男人的帅女人的美,但似乎默认了忽视、轻视、漠视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和实际上具备的巨大社会支持力。
这其实很不应该,但早有迹象。
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的技术哲学书《什么是技术》中很好的揭示了老年群体“没落”的原因:
技术没有那么先进之前老年群体,尤其是老祖母承担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除了抚养幼童外,还承担传承技术与知识的重责,但技术井喷之后,需要学习的新东西太多了,而老年人知识更新的能力和速度远远赶不上年轻人,知识可以传承的途径也不再主要是老年人, 老年人群体的没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其中也说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老年人仍然具有经验老道的优势,因为经验需要时间积累,无法短期学习获得。而且老年人所具备的平静和安逸正是年轻人努力想(到老年时)得到的,因此老年人仍然具有不可以替代的榜样作用。
其实说到这里,就可以开展一份关于养老、老年经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相关内容了,但我并不就此展开讨论。
我要驳斥的是一种不仅限限于在老年群体中才出现的情况——有用论/价值论,你可以将其称之为“ 生而有用论 ”,这是整个经济社会中无法避免的关于人性、人权、商业一系列领域的问题。
有人很直白的就把生育和养育看成一场交易——养儿防老,但这本来就是一场不平等的、风险极大的交易;
有人交朋友很势利眼——在娱乐圈和权利场体现的尤其淋漓尽致,许多的明星谁红跟谁玩,这名利场中你来我往永远没有尽头,也永远没啥新故事;
“生而有用”这其实就像是一场诡辩,要是生而没用你干嘛还要生?毕竟人 不是忙着死就是忙着活 !
但它 只是本能的一种 ,一如人的动物性、人性、神性都是依托人群显现出来的,动物性需要克制、人性维持稳定、神性稀少难以培养。这世上,功勋可以,功利不必;希望少一点对功利性和有用性的追逐,届时,精神病、疯子必定会少很多。
最后,再分享一下《疯人说》中我80%认同的一个观点:
“ 关键不是个体疾病的治愈,精神癌症的关键,不在脑子里,而在于关系,你今天治好了他的脑子,你一把他放回社会里,关系的癌症,就会再将他破碎掉,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关系的干细胞 。”
###
很复杂的感情。
复杂的感情包括:
1、从小共生死的友情
如果说长大后的江队真心地想要将闻劭千刀万剐,那么儿时与闻劭经历过的绑架与友情也是年幼的江停真心所为。
在乡下避难期间,闻劭携带好吃的小零食与他常常会弹奏的美妙的音乐吸引着江停,他们逐渐成为了好朋友。
2、情感障碍下扭曲的感情依赖
在闻劭心中,从始至终他的朋友只有一个江停。当看到江停逐渐成长为与自己对立的警察身份时,它故意化为卧底“铆钉”潜入恭州市公安部,成为埋伏在警察内部的“碟中谍”。而江停就是他与警察联络的线人。
在闻劭的计划下,恭州警察局中计并落入圈套,江停因判断失误,其兄弟手下在爆炸中伤亡惨重几乎无一幸免,这成为了江停心中永远的仇恨。
3、渴望着极端的感情导致的扭曲,黑桃K唯一的弱点
黑桃K与父亲吴吞势同水火,从小就未感受过任何关爱。在江停身上,他感受到了被付出被保护的感觉,成为了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江停就是他心中无可替代的兄弟。甚至给他从美国走私回来的毒品蓝金命名为“停云”,将江停命名为“红皇后”。
从在中缅边界线的永康村,八九岁的闻劭(黑桃k)逃亡避灾与从出生就在孤儿院的十岁江停的相遇与成为朋友一起被绑架开始,他们之间的缘分就开始了,同时也是一种对立,一个站在黑暗的毒枭一个站在光明的刑警。
江停和闻劭同为天生的情绪感知障碍者,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种神奇的巧合,江停带给了闻劭前所未有的友情体验。
闻劭作为天生的反社会型人格要让最特别的江停和他做一辈子永不背叛的好兄弟,即便这并不可能。从未感受过感情的闻劭甚至将这种扭曲的感情称之为“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