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本文分类:论语名句 发布时间:2014/3/28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论语·里仁》
注释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②方:确实的地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确实的去处。”
评析与感悟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的具体内容之一。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每次远行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不能照顾父母。这种原则在今天巳经失去了它的原始意义,但子女应当体恤父母的关爱之心,感受到父母高年、孝养日短的可贵亲情。孔子在《论语》中还说广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同样包含着这种深沉的情感。
扩展阅读
孔子圣迹图·三垄植楷
孔子死后,弟子们庐墓守陵,都带着各地的树木种植在墓旁。子贡种植的楷树在墓前甬道的左边,非常高大,直到今天,老干犹在。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110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不仅颜路,孔门弟子们,也都希望厚葬颜回。孔子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也拒绝了卖掉自己的车去置办颜回棺椁的请求。但是,弟子们还是自己集资凑钱,厚葬了颜回。
孔子不能阻拦他们,说:颜回啊!你把我当父亲,我却没能把你当儿子对待啊!不怪我啊,是你的同学们弄的啊!
孔子为什么说这话呢,一来因为颜回的标准,和孔鲤不一样,颜回是厚葬,孔鲤是薄葬,那颜回就不是孔子的亲儿子待遇了。二来呢,厚葬也不符合颜回自己的心意,颜回是安贫乐道的代表人物,死后却被厚葬,违反了他的品性。同学们的深情厚谊,再加上颜路的强烈心愿,孔子不好再阻拦,但他知道这是不应该的啊!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过的内容。昨天其实是两章。第一章,是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说的是颜渊死的时候孔子特别的伤心,可以说是哭天抢地。说了一句非常痛心的话:哎呀,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要我的命啊!把这句话还重复了两次。
他为什么有这种感慨呢?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颜回不单是他的弟子,而且他看待颜回就像看待自己的亲儿子,甚至比亲儿子还亲。另外一个,颜回也是孔子的少有的知己,孔子说什么他都能明白,心意相通,太不容易了。
而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早已经把颜回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自己秉承三代,尧舜禹,加上文武周公,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在自己身上,不能到自己这就没了呀,需要有人来继承。而颜回就是他最好的继承对象。好不容易找到了,结果自己还没死呢,他先死了,所以说孔子伤心的不得了。
第二段就是: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还是说的这个事,颜渊死了,孔子大放悲声,哭的特别伤心。那弟子们就劝他,说:老师,你悲伤过度了,要保重身体啊!
孔子就说:我悲伤过度了吗?可是像颜回这样的好学生死了,我自然是很伤心的。如果颜回死了,我都不伤心,还会为哪个学生伤心呢?那还会有哪个学生的死亡会令我这么伤心呢?
孔子一生其实是非常坎坷的,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说曾经困于陈蔡,前两天我们提过,比如说曾经在匡地被围,都差点丢掉性命,还有很多危险的场景。
甚至于他的亲儿子孔鲤死了,也都没有看到记载说他大放悲声痛哭,但是颜回死了,他真的是痛哭,真情流露。
这也是充分表明了孔子是性情中人,真的是太爱颜回了。同时情感是需要发泄的,发泄出来了,这篇都揭过去了。
好啦,回顾的时间稍微有点长哈,我们再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还是讲的颜回,大家看我发红包了,说厚葬到底对不对?我们通过学习一起来分析一下。
先看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这里面这个夫还是二声,语气助词。
这样还是讲的一个故事,说是颜回死了,他的这些弟子,徒孙们都想好好的安葬他。这时候就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不可,不要这样做。
为什么不要这样做呢?
我们上两章也曾经提过,颜回本身是有品德的人,他在意的不是这个,这是一;第二呢,客观条件不允许,颜回家里比较穷,没有钱,重要的是孔子这个时候也没有多少钱了,不像食俸六万石的时候。那时候家资巨富,现在也有点儿捉襟见肘。
所以孔子认为,无论是于精神还是物质而言,都没有这个必要。
大家看到了吗?下一句接下来了,门人、门生没有听孔子的话,厚葬之了,厚葬了。
到这里不得不和大家讲一讲,我们现在城里面要是有人去世了,非常简单,当天或者第二天拉到火葬场,一火化,对着骨灰举行下仪式,就放到公墓里面就算完了。
可是在孔子那个年代甚至说我们在农村里,还有好多地方它的习俗是不一样的,死了以后不是马上就出殡,就安葬的。要好好的举行仪式,需要亲朋故旧都要过来奔丧,时间比较长。
大家知道孔子的门生很多呀,分布在不单是鲁国,而且是在各国,而这些门生里面有很多有钱的。
比如说我们一提到的子贡是儒商的师祖,他就是特别有钱,做生意是一把好手,外交也是好手。
比如说冉有,他是季氏的家宰,就是平民出身,能够做到的最高位置,就是冉有了。
那这些人都是有实力的,对颜回有深厚的感情。平时关系很好,受益颇多,关键时候拿点钱出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就是等了一些天,这些弟子们都回来了,一商量说,老师岁数也大了,70多了,您就别操心了,这点事就交给我们来办,保证让给您办的妥当,您不用担心。
事实上和大家说一下,这个事情还真的就不应该孔子来操心,因为孔子本身是长辈。他的那么多弟子,各种人物都有,是完全有能力把这个事处理好的。
在农村比如说我们这边,父或者母死了,儿子会戴孝帽。这个帽子怎么弄呢?我给大家说一下,用白布缝的扣在头上,一个帽子底下放一块方布,菱形,放在前面接着卡在脸上,前边挡着眼,然后耳朵这个位置上放着两块棉花。
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你眼看不见,耳朵听不见,为什么呀?就是让你不闻不问,就是你家里有这么大的事,你本身比较悲伤,就不用管了,有人来给你操办,大总来帮你安排。
你只要说把新人的名单列好,他们该去通知的,该去找厨子的找厨子,什么时候举行什么仪式,都给你安排妥妥当当。
你只管一个是哭,还是一个是谢。别人来奔丧的,吊孝的,磕头的,我们要对着来磕头的人磕头,就是你尊敬我家已经故去的先人长辈,那我也对你的到来表示感谢。这个就说的稍微有点多啊,就是一点丧葬的习俗。
就是虽然孔子不同意他们厚葬颜回,但是弟子们没有听孔子的话,依然厚葬了。
孔子有没有强行阻止呢?没有。
这就像我常说的一句,叫做个人心意,个人表达,孔子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了,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但是弟子们有弟子们的想法,弟子们把弟子们的心意表达出来了。
孔子也没有很霸道的说,就是不行,就我说了算,没有!你们这样做是你们的事情。
那他就发表了自己的言论和看法。
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就是颜回把我当作父亲看待。可是我却无法把你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待。要是按照和我亲儿子一样的待遇的话,那么你也应该薄葬,遵循你的意愿,可是他们不听啊!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不是我想这样做呀,而是你的这些同学们想这样做,既如此,那也就随他们吧。
这句话是不是推卸责任呢?说你看,这都怨学生,不怨我。不是的,这也是孔子的一种情感的表达。
因为孔子一直是崇尚礼的,而礼的本质是什么?是敬。
说起来就是外在的形式固然重要,厚葬就是形式,风光排场超出规格,这是形式。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呀?发自内心的虔诚,发自内心的悲哀,发自内心的怀念,发自内心的尊敬。
孔子前两章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了,哭之恸,天丧予,他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己,表达出了自己的这种心境。
对于形式上当然要有,但不是那么重要,不需要那么高规格,特别是超规格,这是孔子的真实的想法。
同时呢,我们也要尊重死者的心愿。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孔子那么器重颜回,那么在颜回心目中,孔子是什么形象呢?以前也曾经讲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跟着老师学,越觉得老师东西太多了,怎么学也学不完,怎么跟也跟不上,对不对?
那他快要死了的时候,一看自己走在老师的前面,他是什么想法,也是很难受的啊,很遗憾啊!
他临走的时候的心愿肯定不是要求孔子卖了车给自己厚葬,也不是要求别人花多少钱让自己的棺材显得多高大多华丽。
而是遗憾于自己没能够有寿命多活一点,多帮帮老师,多在老师面前尽孝,多和同学们交流,多传授弟子们学识,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
我想如果颜回泉下有知,他应该足够的欣慰了,一个是欣慰老师对自己是真的好,另外一个是欣慰自己的同学们,自己的徒弟们对自己也是真的好。
再说回来,厚葬到底对不对啊?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颜回的师兄弟们,这是他们的一份真情流露,这是对颜回的一份感情,通过物质通过形式表达出来了。
说不对呢,就是这并不是颜回本身的心愿,也不是孔子的心愿,因为无论是孔子还是颜回都讲究礼,什么叫礼啊?合规矩啊!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匹配!
就在对与不对之间,这个事其实处理的就算是比较圆满了,个人都把自己的个人心意表达出来了,也足可以让各方呢都满意了。
我们想一想颜回的父亲颜路去向孔子请求孔子卖车,孔子没同意,但是他的师兄弟把这事办了,对他也满意了。
另外一个就多说一句,就是人没了,死前肯定会有一些心愿。有的心愿是要尽量的帮助他达成的,比如说照顾父母,尽孝,不能照顾孩子啊,这些你要帮忙啊,尽量达成。
那另外有一些心愿是只能答应不能做的,或者说要根据情况来实行。不能拘泥说他这么要求就得这么做,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那这里面还有很多道道。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总结一下,前几章都是关于颜回死的事儿,可以说在论语为数不多的篇目中,颜回之死占了非常大的内容,足见颜回在孔门中的超然地位。
相信大家通过这几章的学习,能够对颜回,对孔子,对丧葬、礼仪有一个相对比较深的了解。
明天我们接着来学下一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说的是子路问死,我们接着还会讲到子路之死,到底怎么回事儿呢,我们明天六点半准时聚在这里一起学习和探讨。❤️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即便你有周公之大才,如果你骄傲且吝啬,余下那些所谓才华,也不足一观了。
张居正讲解说:骄是“以人皆不能,而夸己独能”的意思;吝是“但欲己有是能,而不欲人之皆能”的意思。
骄,骄傲是大毛病,似乎人人都知道,但毛病具体大在哪?自恃有才,看不起别人,拒人于千里之外,这只是毛病之一。还有更大问题,是不能与人为善、善与人同。
人一旦骄傲,就不愿意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别人,就靠你自己那点玩意儿,就不可能有什么大才。
吝,是自以为有一点本事,生怕被别人学去了。藏着、掖着,你问他,他是绝不会教你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在学问上“藏私”。
骄且吝,他那才学也没什么好看的,所以孔子说不足观也!
赋能王解读️
哈喽哈喽,大家早上好,节日快乐!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上一章我们讲到: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社会乱有两个根源,一个是个人的角度,一个是与别人交往的角度。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好勇,却受不了贫穷,不能安分守己,就会作乱。
因此对于我们个人来讲,首先要摆脱贫穷,同时要加强个人修养,多读书,多向圣贤学习,这样的话就不至于作乱。道乱是容易出问题的,那是刀头上舔血的买卖。
另外一个乱的原因就是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我就可以堂皇的去指责别人,嫉恶如仇。
这样的话你让别人一点面子也没有,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他非得找点事,和你过不去不行,那时候你得到的就真的不是你想得到的了。这里提倡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包容心。
你对他君子,他也可能以君子待你,你待他以小人,他更会以小人待你。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盲目地去指责别人,否则容易会引祸上身,也是乱之根源。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以后,我们今天再来讲的这一节,非常非常的有价值,价值在哪里呢?就像我刚才给大家做的文字导读一样,我们如何去识别一个人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如何去判断一个人?他有才就行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这句话简单的解释就是,即便你有周公之大才,也有他的美德,假设你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你所谓的才华也不值得一观,不值得一提,不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句话如果说我们简单地理解一下:我知道啦,不要骄傲,不要吝啬,你就以为你懂了,你就以为你已经知道了!那你就太肤浅了。
论语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言辞非常简洁,而内涵又非常的深厚和广大,必须要用心去品去琢磨,你才能真正知道到底是啥意思。
在这章里面,孔子首先提到周公,说有他之才之美,周公是谁?我们以前也多次说过,那再次和大家先聊聊周公。
不聊周公,大家对周公不了解,那么你就不知道周公到底有什么才,到底有什么美德!
周公是谁啊?周公是孔老圣人最崇敬的圣人,我们以前说过,我们的偶像、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是孔子。
而孔子是把几百年前的周公作为他的偶像,周公是我们偶像的偶像。
周公的父亲是周文王,他的哥哥是周武王,他的侄子是周成王,他的儿子是伯禽,是鲁国国君。
他制定了周礼,可以说孔子就是继承他的那一套礼法制度,加以总结,加以改进适合于当时的情况,才有了后来儒家的这两千多年的文化,可见他的地位之重要。
他在周武王死后,周成王还年幼的时候,执掌国政,实际上执掌国政长达7年。这7七年期间,他拜为老师的有10人,交朋友的12人,平民百姓可以随时去见他的有49人,经常能来进言有100人,能给他意见,他去找人咨询的有1000人,在朝堂工作接见的有上万人。
周公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个典故。洗一次澡,洗一次头,要把头发握住暂停三次,因为有人来求见,打断了。吃一顿饭,一听说有人要来找,就马上不吃了,把嘴里的饭吐出来,怕咀嚼耽误时间。
你看我们要是有人来办点事正吃着饭,等我吃完这口饭,你稍微等一等。他是不行,我吐出来,连咀嚼的时间都不耽误,赶紧去接见,别耽误正事。
就是洗个头,吃个饭都能多次被打断,可见周公对于人才的重视,对于别人意见的是多么重视,多么体贴、关怀别人,而不是珍惜自己。这才有这句成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来的曹操在《短歌行》里面还专门把这一句写进诗里。
华杉说:周公之才,中国上下5000年,如果他说自己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这句话说实话有点怎么说呢,他这样认为就可以啊!
那我认为孔子是这样的人,那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诸葛亮是这样的人啊,不管是谁,就是说,周公是大贤大德之人,是真真正正的圣贤。
周公有没有才啊?肯定是有才啊!能制作周礼,制作一套礼仪制作,他没有才吗?有没有德啊?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了,他如此好的去对待臣民,对待下属,这就是德。
那么多人愿意来向他提意见,说明他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如果谁说话他都不听,别人还愿意来进谏吗?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国,因为本来封的他,他本人也捞不着去,就让他儿子去了。在伯禽辞行的时候,周公嘱咐他说,这句话大家可以好好的听一听:
你万万不可以,以为自己是鲁国国君,就对人才傲慢。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执政,我还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怕怠慢了别人,而且就算这样,还担心没能把人才人心都留住。
我听说: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这六条就是谦虚之德。
这六条我简单的再解释一下,就是你有很好的德行,也一定要在态度上恭敬。就是你土地再多,你财物再丰富,也需要节俭,不能奢侈。
你的地位再高,你心态上也要觉得当作自己低,不要高高在上。你就是人再多兵再强,也不要恃强凌弱,觉得自己牛逼的不得了,谁都怕你,也要有所畏惧,不要轻动兵戈。
哪怕你再聪明再睿智,也要觉得自己愚蠢,需要学习,而不是自己不得了了,因为老子天下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了我了。
哪怕你再博闻强识,知识再丰富,你也要觉得自己还很浅薄,才能进步。
这六条你做好了,你就能把鲁国治理好。事实上齐鲁成为礼仪之邦,文化之乡。放世界上来讲,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周公居功至伟,我们山东民风淳厚,也与周公那个时候就有关系。
用了一半时间的篇幅来说周公,其实告诉大家到底周公是什么人,那么即便你有周公的才,你有两个方面做的不好,既骄且吝的话,那么你也没什么可学习的,这也是第二重点。
说到这两个字,“骄”和“吝”,张居正讲解说:骄是“以人皆不能,而夸己独能”的意思;吝是“但欲己有是能,而不欲人之皆能”的意思。
具体什么意思呢?骄就是骄傲,骄傲是个大毛病,大家都知道大在哪里啊?就是自己自恃有才嘛?觉得自己有本事,看不起别人,拒人以千里之外,这是一个毛病,就是态度上。
那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其实更大的就是不能与人为善,善与人同。
什么意思呢?先说说与人为善,善与人同,这是舜的大德。
孟子曾经说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这一节内容以前我们也讲过,什么叫与人为善。
就是大舜伟大在于善与人同,善于跟别人一样,照着别人的学,照着别人的好方法去做,舍己从人,一看自己的方法不如别人,马上抛弃自己的,乐于与人为善。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骄傲了,自满了,你认为谁也比不上你了,你还会向别人学吗?你还会从善如流吗?不会啦!所以说骄傲自满是大敌。
我们一直强调要谦虚,不要骄傲,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你骄傲,你就堵塞了自己进步的通道,你不再进步了,不再成长了,你还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呀!
你看哪个伟人,哪个牛人,不都是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进步,你觉得你已经很努力了,你会发现他比你更努力!你觉得你一天看一本书已经不错了,人家一年看几百本书,天天这么做,而且每一本书都学得透。
他们学一本经典,每一章每一个字,他都能说出个123来。咱们能做到吗?
我相信现在的战友,如果你认真跟我一块来做的话,你也可以做到了。
再说说吝,这里面不单是金钱上的吝,更主要的是知识才干上的吝。自以为有了一点本事,生怕被别人学去了,藏着掖着,你问他,他不教你。在学问上来讲,就是藏私。这样的人,你觉得他有什么可学的吗?
照咱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分享,你看现在很多牛人他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呀?就是乐于分享啊!
他把他知道的学到的好东西,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家,让真正认可的人也跟着他去学,结果也在进步和成长。
就像我们昨天学的李笑来老师的文章,遇见贵人里面讲的,分享的时候既帮助了别人,成为了别人的贵人,也成长了自己。
因为自己乐于分享,因为自己一直在成长,别人就能够看到希望,就愿意去帮你,愿意成为你的贵人,这也是成为贵人的科学方法。
但是如果你藏私呢?你认为这个东西就是我的,我说给别人,别人会了,对我有影响,你不就太狭隘了吗?你从来不帮助别人,你对别人有什么价值呢?你没有价值,你有才能有啥用呢?
大家可能会说,这个“吝”是指的思想吗?其实思想上要吝啬的话,财物上他更吝啬,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哈。
在五代十国有一个小朝代,叫后唐,后唐的国君叫李存勖。
他是后唐的开国皇帝,他就败在吝啬上。李存勖在战场上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即位时只有24岁,但却先后击败老谋深算的朱温,打败契丹铁骑,灭掉割据幽州的刘仁恭,一手创建后唐王朝。
但是李存勖有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骄傲和吝啬。在他攻灭后梁之后,他骄傲自矜,说天下是他用十指取得的,从而抹杀了众将的战功。
国家初定,他为了满足贪欲,便大肆收刮州县和藩镇。皇室内府钱财堆积如山,而负责军饷和朝廷开支的外府库却经常枯竭。
即便是军情紧急,李存勖和皇后也不肯拿出一点。
李存勖夫妇花天酒地,恣意挥霍,而后唐军兵却经常缺衣少食。为了吃饱肚子,有到山里挖野菜的,有卖妻子儿女的。军士们怨声载道,而李存勖却不闻不问。不堪忍受的士兵发动叛乱,李存勖调兵勤王,但应者寥寥。
他自己亲率军队出征,还拿出府库的金帛赏赐给将士。将士们领了赏赐后非常愤怒,骂道:“我们的妻子儿女都已经饿死了,还要这金帛何用?”
出征不久,就失利了,李存勖急忙率军返回洛阳,路上兵士逃走大半。叛军攻入洛阳后,李存勖为流矢射中而亡。
大家都知道隋朝有一个隋炀帝杨广,大家都知道他的恶名挺盛的,其实这个人本事是很大的,也是很厉害的一个人物。
他有着杰出的军政才能,年纪轻轻就被隋文帝任命为平南陈统帅,并出色完成国家一统大业。在政治上,他开创科举,修订法律,手段不凡。但是,杨广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异常傲慢,看不起任何人。
做了皇帝以后,更是好大喜功,狂妄至极,不仅挑衅北方强敌突厥,而且三次发动大军征伐高句丽,企图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而且不顾民力疲惫,开凿规模宏大的千里运河,还在江都和洛阳大兴土木。一件件近乎疯狂的举措,耗尽了大隋的民力国力,他本人也走上了那条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刚开始讲《论语》的时候就说历史上有一个名人,他特别推崇论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谁啊?这是赵普,宋朝的开国宰相。
说到开国宰相,当然有开国皇帝了,开国皇帝是谁呢?赵匡胤,我们以前多次提过。
赵匡胤喜欢晚上穿便衣到大臣家去串门儿,因为他和赵普关系比较熟,一个宰相一个皇帝,关系都比较好,就特别喜欢上赵普的家里面。
有一个冬天下雪的晚上,赵普夫妻俩以为天那么冷,又下着大雪,皇帝不会来了。结果,晚上了又听敲门声,一看又来了。
不过这一来把赵普夫妇吓坏了,为什么呀?是因为当时南方还没有平定,下午进贡来一批东西,他还没有上报,暂时放在自己的府里面,恐怕皇帝来看了以后说自己贪污藏私。
赵匡胤进来以后,赶紧就奏明原因。赵匡胤说没关系,公事明天再说。他在客厅里转来转去,突然看见贡品中有一个大瓶子,上面写好是给赵普的,宋太祖就感到稀奇哈,打开来看看,连赵普在内也没有料到里面是金瓜子。
这就把赵普吓坏了,这要是坐实了贪污的名声,不就毁了吗?
赵匡胤说,没事儿,你作为一个宰相,别人不知道,以为天下事决定在你书生手中。外邦送你一点东西,你就收下呗,有什么大不了,说:收了!照收不误。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其实这就是说,赵匡胤善于用人,像赵普这样属于才德俱全的人,哪怕他稍微有一点贪污,捞一点小便宜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君子要有容人之量,但是对于赵普来讲,他要求自己是洁身自好。
这个故事说才德俱全,上面的故事是说有才无德,这两相对比,大家就可以看出来高下立判了。
好了,时间到了,再简单的总结一下。如果有人周公的才能,却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他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的。
亲爱的战友们,我们通过这一节能有什么启发呢?请大家认真思考并积极回馈。
明天我们来学习下一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再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