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于古筝的论文怎样写

谁知道关于古筝的论文怎样写,第1张

摘要:古筝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其音色清悦、高洁、委婉动听并富有神韵。它丰富的表现力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情感,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古筝的音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整体的音响效果和乐曲的表现,鉴于此,通过多个角度对古筝音色的研究,使古筝的演奏日臻完美。

关键词:音色;影响因素

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必须讲究声音的美感,也就是良好的音响效果,而这很大程度是由音色的好坏所决定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音色是最抽象、最难把握的。音色,即音品,声音的属性之一,是声音的个性特色,有明亮、暗淡、清脆、沉闷、圆润、干涩、浑厚、单薄、柔和、刚劲之分。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是由发音物体所产生的谐波(harmonic wave)决定的,发音物体的性质、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谐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

影响古筝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乐器形制、演奏中手指对触弦的控制;而影响音色的主观因素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与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中的审美认知、内心听觉等。

一、客观因素

(一)乐器形制与义甲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乐器本身的音色对古筝的演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先从乐器的选材制作对音色的影响谈起。“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与结构的不同,发音体的组织条件就不同,在发音时产生的自然泛音列的多少也就不同,音色也不相同,即使在演奏音高、强弱相同的音时,也会有不同的音色效果。而即使同是古筝,但用不同材料做成,也可细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音色效果。”专业演奏者对古筝的音色要求主要是:声音很集中,能够立起来,高音亮,有穿透力,声音清脆,余音要长;中音区过渡好,不能发散,音质集中,饱满;低音区浑厚,共鸣好,各个音区对比鲜明,不能像白开水一样。

1古筝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的选材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古筝的音色、音质。制作古筝的材料,主要是梧桐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乌木和其它较硬的木料(一般称硬质木)等。梧桐木的材质松软、易于振动,一般用来制作面板。底板、琴首和筝尾多用硬质木制作,它们胶合的琴身,能产生良好共鸣、增大音量。红木等硬

《琴师》歌词背后的故事:

两广土官叛乱,被朝廷平定后,照例从俘获的土民里挑选了一些年轻男女带回宫去,女子为宫婢,男子为内监。其中就有一位一身白衣的年轻男子,身后背一把桐木琴,衣袂飘飘彷若谪仙。他入宫后没有沦为内监,而是成为了君王的琴师。

他脚上沉重的镣铐昭示着罪臣身份,铁链深深嵌入皮肉,行走间在身后逶迤出一道触目的血污。然而金属扣击峥然有声,一如他高高扬起的傲然的头颅。君王高坐殿上饶有兴趣地打量他,须臾,命他的近身侍卫上前除去琴师脚上的枷锁。

而琴师终老故乡,他捻了悲欢谱作琴曲,端坐茅屋悠然弹起,弦声绕梁间轻轻一叹,才知何谓身不由己。卧病时再没有谁会喂我一勺热粥,下雨时再没有谁会冒冒失失闯进我的房间,然而岁月依旧如流光无声淌过。

琴师原型

钟仪,春秋时楚人,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成公9年(约公元前582年)去世,晋景公继位,到军中视察,遇见了他,晋景公问:那个被绑着、带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

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琴臣。”景公就命令手下的人松绑了钟仪,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他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

清早起来以后,像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它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自己的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这是无私。

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待他,为了促进两国和好,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钟仪便被称为四德公,其后世以其为祭祀祖宗的堂号。

抚琴弄弦话古琴

    一日,和朋友吃晚饭,分手时,他从车尾箱取出一古琴,赠予另一位朋友,这时我才真正看清和抚弄了几下那只古韵犹存,仍然散发着木料香味的古琴。原来这几位朋友都在默默修学琴术,调养心息,培养雅兴,传承国学古乐文化,我表示甚为钦慕,于是告知他们:将来若有时间,也向他们学习弹奏技术,他们表示乐意相授。

    又一日,在某刊物读到一篇介绍古琴的文章,被它娓娓道来之古琴文化所吸引,它让我了解到古琴背后的一些历史。原来古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那古老的历史值得国人念记和学习。

    在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古琴该算是一件有着同样悠久文明的乐器。最早的古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神龙伏羲氏。据东汉有关史料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说明当时的古琴是用桐木和蚕丝做成的。只是这种琴跟现在我们见到的七弦古琴不太一样,因为它只有五根弦,代表金、木、水、火、土。相传商纣末年,擅长抚琴的西伯侯姬因思念其子伯邑考,于是加弦一根称文弦;后又思念另一个儿子伐纣的周武王姬发,又加弦一根,称武弦。文武弦加原来的五根弦,就成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古琴样式。

    现存的第一把古琴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坟和战国铜编钟一起出土的。但那应该不是中国最早的古琴,据孔子《尚书》中有“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的记载。《诗经》中也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古琴高手,无论到哪里,他都始终弦歌不绝。

    到了后世,琴对于文人雅士几乎就是一种生活的必需,而且能弹琴在时人眼里就不再是凡夫俗子。三国的“曲有误,周郎顾”,东晋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甚至那个临刑时的嵇康弹奏了一曲号称绝响的《广陵散》都被当时乃至后世传为佳话。

    古琴最为繁荣的时期当属唐朝。跟着大唐盛世一起到来的,除了古琴还有琴诗。随便翻开一本薄薄的唐诗选本,听琴弹琴的诗歌俯拾皆是。

    一次,孟浩然和好友相聚在四处尽是徜徉着琴声的地方饮酒“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王维一个人时喜欢“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而白居易则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他弹的更多是一种感觉。

    可以说,在这件简单的乐器身上,中国的传统文人几乎倾注了大量的智慧与心血,他们把自身的意趣和理想寄托在古琴上,一挥手,一弄弦,汨汨流动的除了音符还有一个人的格调和境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在《琴议篇》中对此有着精彩的论述:“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顾秀。”几句话,把古琴典雅的音色、优美的旋律、丰厚的情感形容得美轮美奂,这似乎也成了文人全部的品质。

    一直钦慕古代淑女棋琴书画俱佳,只是我成长的时代,并不是古琴盛行的年代。曾跟着现代潮流学钢琴、学西洋乐曲。事至今日,古琴终于重新兴起。可我却为各种俗事缠身,不再似年轻时自由一身,尽兴而学。现在实在抽不出时间修学古琴,只能给自己留下一道遗憾。不过,学习欣赏古琴乐曲很符合我的心境与喜好。欣赏古琴乐曲之典雅低调而含蓄,听奏乐者拨弄琴弦,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激奋,时而悲鸣,时而缠绵,那回肠荡气之厚实乐感着实让人沉湎于亦喜亦悲的境界。

 75st

《哑舍》全集(I-IV4部)

作者:玄色

简介

热闹与喧嚣的摩登城市,历史在这里无声沉积。那些神话传说中亦真亦假的奇珍异宝,曾一度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此刻,它们就在这里——名为“哑舍”的古董店。

无意闯入的年轻医生,他与哑舍的相遇,是意外的巧合,还是注定的命运?来历成谜的古怪老板,他淡薄的笑容后,是在等待谁推开哑舍的门?

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

因为,它们都不会说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10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