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对人格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如果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宠爱,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了会特别的自卑,特别的没有安全感。然后性格会特别的内向,不爱去和别人交流沟通。
如果这个儿童从小就被爸妈骂或者是殴打的话。那么这个小孩儿长大之后就会不信任别人,而且特别的胆小怕事,特别的懦弱。
童年的心理创伤
人生的不幸大多起源于童年,没有在父母身上学到爱的能力,因此也失去了爱自己与被爱的能力。童年的心理创伤到底影响我们多深下面随我去看看。
什么是童年不良经历
1 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绪虐待;
2 忽视:包括身体忽视、情绪忽视;
3 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目睹母亲遭到暴力对待、家庭内物质滥用、家庭内精神疾病、父母离异或分居、家庭成员入狱。
现代社会将父母失业/家庭极端经济困难、受到种族歧视、是学校或社区内暴力的目睹者或受害者、曾被威胁/俘虏纳入童年不良经历的评估标准。
童年不良经历会导致一系列与生理、心理相关的负面结果,如心血管疾病、物质滥用、肥胖、癌症、性传播疾病、抑郁症、自杀倾向、反社会倾向等等。据权威研究显示,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罹患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几率比0分的人高20%,患癌症的风险是2倍,吸毒的风险是4倍,患抑郁症的风险是46倍,自杀的风险是19倍;得到6分及以上的人,平均寿命短20年
而且,创伤和负面影响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所遭受的创伤越严重,负面结果的风险越高。
童年创伤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
一些经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通常在5岁以前)便出现了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文章开头提到的Beth就被诊断为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是一种由“极度不充足的照料模式”引发的儿童精神障碍,表现为对他人的社交和情感反应很少,正性情感少,在非威胁性的互动中也表现出原因不明的激惹、悲伤、害怕发作等。
他们是一群可能在街上会跟着其他成年人走的孩子,因为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和对陌生人的区别不大。很多这样的孩子也很少叫妈妈。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有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样极端的表现,但是,无法与他人建立依恋,社交和情感控制能力差,无法应对压力,在非威胁性的环境中仍然警觉、害怕、悲伤,却是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的普遍表现。
童年创伤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1 面对压力,容易出现过激的情绪反应
大脑皮层中灰质的密度高低对于情绪反应来说也十分关键。灰质密度越低,含量越少,情绪反应的能力越低。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显示,与被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相比,由机构抚养长大的孩子(被认为是早期创伤人群)的大脑灰质含量更少;研究者认为,这会使得他们情绪管理的能力更差,更容易在很小的刺激下就引发愤怒和恐惧的情绪
在压力情境下做出过激反应,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弱,会使我们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Márquez(2013)的大鼠实验也提供了佐证。幼年处于恐惧环境的大鼠,确实在成年之后出现了长期的病理性攻击行为,在面对完全没有威胁的环境(比如面对比自己小很多的同类,及被麻醉的同类)时,他们仍然表现出焦虑和攻击。同时,它们也表现出了抑郁情绪——对食物缺乏兴趣、社交减少、在面对挑战时容易放弃等。
2 影响我们对创伤的记忆:
研究显示,早期创伤会通过影响到我们大脑的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而影响我们的记忆。默认网络中的后扣带回区域是一个关键的区域,它与自我反省、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有关,而它与其他区域(比如大脑右半球中的杏仁核、海马体和右侧脑岛)的连接,决定了我们如何评估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事件的关系、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联系。
但在经历了早年重大创伤的人身上,后扣带回与其他区域的连接变弱了。
这会导致我们评估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联系的能力不足,会使得“与过去经历有关的信息”常常会与现在的环境交错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对现实情境的评估,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我们的情绪反应、行为决定是针对当下环境的反应。事实往往不是如此。那些过去的遭遇、未完成的心愿、未释放的情感都会和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和当下纠缠在一起,影响着我们此刻的反应。
3 早熟/早衰:
我们有时会说,有过创伤的孩子会比较早熟,而研究证明,他们可能的确会老得更快。
染色体端粒(telomere)是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的物质,也是导致各种早熟、早衰症状和引发疾病的原因。随着端粒的不断缩短,细胞会逐渐老化,当端粒消耗殆尽时,细胞便会立即激活凋亡机制,走向衰亡。而研究发现,比起没有被虐待过的被试,那些在早年遭受过虐待的被试,染色体端粒更短(不到未受虐待的被试的一半),这说明他们细胞老化的速度更快;且无论是遭受情绪虐待/忽视,还是身体虐待/忽视的被试,都表现出了端粒的显著缩短。研究者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过早期创伤的孩子可能会早熟。
如何处理童年不良经历
虽然童年的不良经历会带来如此多的风险,那么,这些创伤是可以被处理的吗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呢
作为受害者:脱离“毒性压力”反应
我们要学会从创伤中获得修复力和成长。
那么,作为受害者来说,有什么可以主动摆脱童年经历的阴影的做法呢
1 写作: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反复提到过写作的疗愈作用。尝试固定时间写作(比如每天半小时),写下你内心最深处的情绪和想法,写下那些曾经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在写作的时候,试着去感受这些事件的原貌,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现在的你。在写作中,你可能会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并且真正让过去的事情过去。
2 正念练习: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有过童年创伤的人大脑灰质会更少,而研究证明,通过8周的正念减压练习,能够使得大脑灰质的密度提高(Hölzel, 2015)。正念练习也已经被广泛被证明在减缓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PTSD症状上有显著的效果,即便是在家里做呼吸练习(每天坐下来5-15分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它从你胸腔到腹腔,再出来的过程),都能够使你应对压力时更平静,减少过激反应。
3 参加互助组:
创伤总是和一些不愉快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它也会影响到我们建立关系、信任他人的能力。而如果能够找到彼此信任的、有支持性的社群,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体会到与他人的积极互动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内在小孩的6种幼年创伤类型,有你吗?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疗愈,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童年时期创伤性事件的发生,会打破儿童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导致儿童出现偏差反应,可能会持续一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伤害。或许现在的我们已经为人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还是会有意无意伤害自己的孩子。有些体验会促进你成长,有些体验则会让你停滞,而且就算是在过去了很多年的现在,只要类似的场景产生,就会使我们感到不舒服。
你有没有试过在某一个瞬间,回想起生活中的种种情绪困境,感觉像是一下子退化到了孩童状态,心里一阵阵发怵。
1在职场里害怕被排挤,不敢拒绝别人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其他人,甚至“背了黑锅”也不敢出声,内心怯懦卑微;
2工作中一旦被指正就会产生强烈的羞愧感,陷入反复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甚至多次萌生“辞职走人”的念头;
3感情中明明很爱对方,害怕TA离开,却总是用“作”闹的方式引起关注,甚至每一次吵架都忍不住先提分手……
其实,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这些崩溃、挣扎都是它在作祟,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看到和疼爱,心理学上称之为“内在小孩”。内在小孩隐藏着我们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和创伤,TA可能5岁、7岁,TA被辱骂、被家暴、被排挤、被忽视……
常见的创伤包含以下6种
1期待性创伤
所谓的期待性创伤,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期待。比如在母亲怀孕的时候,期待要一个男孩子或者是要一个女孩子,而和自己期待的结果不一样,可能就区别对待;再比如,期待孩子可以学习成绩很优秀,期待孩子可以不淘气且很听话等,一旦孩子不是自己期待的那样,父母就会批评、指责、打骂,给孩子造成心理的创伤。
因此,这样的事情如果在孩子的整个童年都持续的发生,那么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包括她对这个世界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2分离性创伤
有分离性创伤的孩子,内心当中非常缺乏安全感。主要是因为养育环境的不稳定,或养育者本身的不稳定。所谓养育者本身的不稳定,就是指养育者的情绪波动大,或没有情绪波动,或根本不具备相对应的父母功能。
不少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她们要么是小时候父母去外地打工,给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一年见不了两次面;要么是因为计划生育超生了,把孩子放到其他亲戚家养育,等孩子十来岁的时候才接回去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还有的是父母早年就因病或因其他原因去世的。
在孩子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需要父母的爱的时候,父母却因为种原因没有和孩子在一起。这样的成长环境,会让人持续待在安全感缺失的状态里,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中的情感链接都很敏感。为了保护自己,只能一直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有多厉害,从而断绝与他人的交流来往。
3忽视性创伤
所谓的忽视性创伤,就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意愿或声音都没有被真正看到,真正感受到。很多人小时候都会经历过这个情景,就是自己摔倒了,父母为了让他学会坚强,叫他不要哭,说哭是一件羞愧的事。
还有就是,父母总是认为我们还是个孩子,很多自己的想法不被父母所理解,更有可能是不被父母所尊重,让我们内心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不自信的人。
这种创伤还会导致我们,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扮演一个很重视自己、时刻关注自己的父母角色,因为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因此,过分渴望得到关注,其实是忽视性创伤所引起的反应。
4讨好型创伤
美国教育学家米基法恩说:“讨好型人格来源于童年创伤,即父母从来没有或极少给过孩子无条件的爱。"讨好型人格内在都住着一个敏感脆弱的小孩,有先天的高敏感原因,也有后天成长环境的原因。
在成长环境中,孩子在向外索求认同和安全感的时候,养育者没有很好地回应。孩子为了换取父母的爱,逼迫自己委曲求全,听话懂事,妥协一切。
他们卑微迎合、无原则无底线、不忍拒绝、不懂表达、默默忍受。即使是别人的错,也会揽到自己身上,害怕听到他人的负面评价,总是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我。
就像有的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说完以后,得到的回应却是:“别人怎么谁都不欺负,就欺负你呢你怎么不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呢是不是你自己做得不好惹着别人了"
5受伤型创伤
它可以是童年阴影,过去的一些创伤性事件,也可以是过去的一种创伤在内心中的投射。比如:孩子在原生家庭受到了父母的虐待(如因考试成绩、调皮捣乱而挨打),在读书时遭受了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这些童年时期所受到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对当时情形的情绪记忆会一直停留在心里,挥之不去。
6控制型创伤
有一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流毒:为你做一切,一切为你做,是溺爱性、包办性、控制性的爱。在他们的认知里,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实力,一种牺牲。
他们把所有的寄托都给到了孩子,恨不得帮孩子包办一切,让孩子一直走着自己为他们铺好的路。殊不知,这对孩子来说不仅意味着失去了自我探索的机会,还助长了很多“啃老族”、“巨婴”的现象出现,让他们失去了独立的能力。
溺爱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要长大,一辈子都做他们“内在小孩”的被投射对象,否则就会感觉到失落,就像是丢掉了什么似的,孩子的一生都很难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甚至会迷失自我,不知为何而活。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受过童年创伤的孩子一般比较悲观自卑,不幸的童年使得一些人心里有了缺失,当他长大以后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总是往不好的地方去想,自卑和悲观的心理,让他无法去战胜这些困难。而小时候生活得很幸福的孩子,都比较乐观和自信,当他们遇到困难,总是很乐观积极的去面对。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们的世界不被伤害,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不知道大家都遇到过什么样的童年创伤。
我想说明一下的是: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当时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让我们很难受或是无法接受,而我们童年时期的认知水平有限,会对这些感受进行一些错误的赋义,事实上,是这些错误赋义给我们带来了伤害。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童年创伤,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认知水平提高了,我们就有机会对那些过去不能整合、不能赋义的所谓的创伤进行转换或升华,这些创伤都是可以被改变的。童年的创伤,能留在记忆里的,都是有很深刻的印象。
童年脆弱心灵,一件看上去伤害很小的事情,就会留下很大的阴影,再伤害着的同时,也降低了对别的伤害的免疫力,随着年龄一步步的长大,每当回忆起来的时候,都会对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看上去很小,但是心思每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左右自己的成长。谁都不愿意去回忆那些令人难以启齿的伤害,本来你可以变得更好,就因为记忆里有些东西怎么都挥散不去,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让伤口越来越大,直到承受不住,会崩溃,甚至死亡。伤口仍然在,一步步会变得好起来,直到消失不见。
童年创伤可能会伴随人一生,在心理学上,创伤一般是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损害,而心理创伤就是和一些生活事件相关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
似乎成年后的人格缺失都能从童年时期追根溯源。但这种潜在危险性非常具有迷惑性,比如说在儿童期受到创伤的人并没有产生神经症。
童年过去了,但童年留下的阴影却会伴随人一生。
孤独,恐惧,被侵犯,被操纵,缺少爱与温暖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产生童年阴影。
而这种心理阴影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逝,反而会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重新浮现,再次给我们的内心重重一拳。
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人格、三观,控制着我们的某些言语和行为,让我们在无形中演变成一个非真实的自己,一个受着拘束的自己。
对关系的怀疑:在创伤事件之后,受创伤者变得更容易受到伤害,他们的自我感破碎,对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产生怀疑。创伤撕裂了家庭、朋友、社会的依附关系,将受害者丢入了生存危机的深渊中。
受创伤者因身体被侵犯,被伤害被玷污,而感到丧失了个人的独立自主性。这摧毁了Ta与他人产生关系时还能保有自我的信念,Ta容易感到羞耻与怀疑。
他们的人际关系充满痛苦和矛盾,充满了失控的愤怒,容易对人烦躁不耐大发雷霆。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弱小可怜的人又充满慈悲护卫之心。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因此而会变得糟糕。
创伤成瘾:许多创伤患者记述,难以压抑的自残欲望在受虐早期产生,并且已秘密进行多年。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试图消除自己长期烦躁不安的恶劣心境,并催生一种内在满足和祥和的状态,虽然转瞬即逝,却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达到这种状态。
如何处理孩子受伤的情绪
如何处理孩子受伤的情绪,生活中,有些孩子因为一些事情受伤了,如果家长不好好安抚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如何处理孩子受伤的情绪?下面来看看!
如何处理孩子受伤的情绪1父母常常由于工作太忙而冷落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容易被孩子理解为:爸妈对你漠不关心。
如果当孩子向你表达他的感受时,你毫无反应,或者说些陈词滥调,如我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回去接着玩吧——他会想:"爸爸妈妈一点都不关心我。他们不爱我。"
同情:我真难过,你真可怜
与冷漠截然相反的另一端是同情,同情往往是指爸爸妈妈对宝宝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为孩子的忧愁而忧愁。
可是,宝宝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提供他们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同情心态,这样宝宝更会觉得自己可怜,而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信心。
移情:看来你很害怕离开你的朋友
移情就是爸爸妈妈用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去倾听宝宝的心声,当你对孩子表现出移情时,他会知道你理解她的感受。
爸爸妈妈能敏锐地觉察到宝宝的痛苦、恐惧、失望、愤怒,或沮丧,并且能够谅解,同时又能比较明智地为孩子提供鼓励和帮助。
移情能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有效地使孩子摆脱这种情绪对他的影响。 毫无疑问,三种常见的发应中,移情是最好的一种。
移情的反应,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接受,有利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一种亲密、而互相信任的健康的亲子关系。如何掌握这种特殊的育儿技能,其实并不难。
学习怎样移情
第一步:倾听
当宝宝悲伤、愤怒、抑郁或惊慌失措时,他所需要的也许只是爸爸妈妈能聆听他的诉说。孩子只希望父母能够耐心听完他的诉说,不要爸妈对自己的表现作任何评价,也不要他们提任何建议。
所以,允许你的孩子向你诉说他的感受。你不要对他妄加评论,也不要急于帮他解决问题。通常,他需要知道的只有一点——你关心他,你愿意花时间来听他的诉说。让他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必要时,你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他诉说。
小提示:爸爸妈妈在向宝宝提问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使你的`问题变成质问。
第二步:不加评论地接纳和反映孩子的感受
接纳你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不要评价,不要歪曲。描述你所看到的情绪表现:
小家伙,比赛输了,你很生气吧?
看上去你的朋友令你心烦意乱。
这类对情绪的反馈,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照镜子一样,宝宝通过看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了解了自己的相貌、身材等身体特征。
通过听爸爸妈妈对他感受的反馈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孩子还可以据此对自我情绪进行修饰和改变。
通过给孩子的情绪命名的方式来反映他的情绪,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被别人接受。同时,它还使孩子知道:别人了解他们的感受。这是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最重要的一步。
小提示: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肯定时,不要翻来覆去地重复一两句话,否则孩子会对你的话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你口是心非。
第三步:如果有必要,事后引导孩子讨论他的感受
在许多情况下,你不需要采取这一步。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或当孩子表现出比较极端的情绪时,你需要他情绪平静下来,头脑保持清醒时,与他就这些问题做一些讨论。
这时,你可以和他讲道理,探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产生不良的情绪。你可以问这样的问题:
你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你可不可以用另外的办法来处理:对你自己的态度有什么看法?
小提示:在向孩子提这些问题时,重要的是要孩子通过自己的情绪反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要让他们反省。
如何处理孩子受伤的情绪2前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觉察到正面管教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了。事情是这样的,晚上我在厨房做饭,孩子和他爷爷,大伯一起在客厅,小孩躺在沙发上没个正形。
然后他大伯就训斥他,他不听,而且还淘气的用脚踢大伯,我就听到爷爷讲再不听话让你妈打你,我心想我才不要像你们一样动不动就打孩子,估计这一点孩子心里也清楚。
后来就听到孩子哭了,原来大伯生气了直接把他耳朵拧了,我厨房正忙着呢,打算过会再来插手,看看他们到底怎么收场。
孩子哭了几声之后,就没动静了。过了一会我做好饭出来问孩子去哪了,在干嘛?大伯说:"他要打110来抓我",爷爷说“他回自己房间了”我悄悄的走过去,看到孩子一边哭一边在画画,画的是他最喜欢的鲸鱼,当时可心酸了。
我问他“宝宝,你在干嘛?”他看到我委屈的哭出声来“妈妈,大伯拧我耳朵了,好疼,还痒痒的”我看到他的耳朵被拧的通红,边上还有点血迹,看来拧的不轻啊。
然后我抱着他说“嗯,我看到了,你的耳朵红红的,一定很疼吧”他直点头,眼泪哗哗的往下流,我帮他擦擦眼泪说“你大伯这点做的不对,但也是有原因的对吗?
首先你占着沙发,坐没坐相,你大伯讲你你不听而且还踢他,所以他就生气了,他的大脑盖子打开了,就失去理智拧了你的耳朵。
你后来就做的比较好了,他拧了你耳朵,你没有继续捣乱或者发脾气而是用了你愤怒选择轮的回自己房间和画画,我觉得你长大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相信你能从中学到一些道理”这是他已经完全平复了,然后拿起他的画给我看,“妈妈,你看我今天画到鲸鱼漂亮吧。”我仔细看了一下说“哇!
我感觉今天画的鲸鱼是你画的最漂亮的一张”然后看到他很开心的笑了。我改变不了别人,先改变了自己,然后交给孩子方法,现在孩子也在改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