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音乐 >> 古典音乐/交响乐
问题描述:
例如,绛E大调代表浓的、不透明的。
请各列举作品,谢谢
解析:
一般地,G大调是明亮的色彩;D小调是悲伤而强烈的;C大调是灿烂的;降E大调是庄严、带着不透明浓度的;C小调是一种暗而强烈的颜色;D 大调是辉煌的调性,如一束阳光般眩目耀眼。
举例----
大提琴组曲——“来自这个音乐天才的无限喜悦”
第一号组曲——“明亮”
如同人天生而单纯的呼吸的结构,乐句产生出的能量(吸气)直到它企及某一点时而开始放松(呼气)——一种产生与消退的过程。巴赫概念中的美丽与辉煌就在于实际上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这个事实,在那里只有组织,结构与韵律——形式与色彩的鲜明。巴赫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写成的:干净的组织与音调的色彩。我不喜欢他们很悲剧地企图去强调一个不存在的旋律,这是个很傻的想法。如果他需要旋律,巴赫自己就可以写出更加无比美丽的旋律。
当然一个人可以无休无止地去分析巴赫的音乐,你可以分析每个音符、每个乐句、 、旋律与对位法——所有音乐提供出的、还有存在于真实声音中的事物。无论如何,我只是希望专注于一些小细节,借此解释巴赫理念的深度,同时指出这些音乐浑然天成的单纯。
第二号组曲——“悲伤而强烈”
这个组曲直接在价值上以其深奥与小调性的悲伤而强烈的感触与第一号组曲形成对比。巴赫在这个前奏曲中开场三个音符的使用,总是让我充满敬畏与赞叹。只是三个音符便构成D小调的完整色调,同时完成了一个五度音程。
当我演奏第二号组曲时,我感觉像个歌唱者,旋律界域扩张或收缩 直到最后整个旋律歇息在单一音符的方式,这种在不同音域的空间性方位空置旋律线的能力,便是巴赫音乐最璀璨而创造性的特征。
这个组曲有一个很棒的萨拉班德舞曲,可能是所有组曲中最最哀伤的,它有着一种特殊的直线与率直,一个音乐的隐痛、像一个入神祷告的人,你不是在为听众演奏这音乐,你是为你自己演奏,听众仅仅只是窃听者,听到的是来自孤寂、来自一个艺术家全然沉浸于音乐时的白热化张力的一瞥。我经常对所有感觉悲伤的人演奏这首萨拉班德。
第三号组曲——“辉煌”
C大调,一个辉煌的调子,它作为基础的音调,所有乐章都从C大调开始与结束。
一些调性瞬间的变迁像晴空中的小云朵,而有些变迁是相当遥远的。持续音是巴赫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当巴赫开始环绕持续音的音型,我甚至觉得在肉体上受着苦。比如在D小调的前奏曲,它像一根针穿刺着音乐,像一个鳞翅类学者将一活蝴蝶钉在他的板上,蝴蝶绕着针在痛苦中旋转着,无法让自己获得自由。这就是巴赫运用持续音对我的影响,我也似乎在折磨中旋转于针上,只有当回到主音我才体验到解脱。这就是一直令我赞叹的巴赫天才最精细的截面之一。它以强大的内在力量与一种到达音乐核心还有尽我所能去演奏的渴求来填满我。
第四号组曲——“庄严而不透明”
巴赫大提琴组曲的前三个前奏曲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的单一节拍写成,但是在以降E大调,一个庄严而不透明的调性写成的第四号组曲中,却是以八分音符进行的,比其它前奏曲慢上一倍的节拍进行。然而无论和声自始至终再怎样美丽,再怎么发展怎么转调,巴赫明白它有变得多少单调起来的危险。
萨拉班德舞曲是我的最爱之一,它有着自己的伴奏旋律。还有吉格舞曲,猛烈、高难度,带着它烈火般的暴躁气质与坚定、不屈不挠的节奏。
第五号组曲——“黑暗”
我已经拉了第五号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一辈子,它始终让我赞叹与感到愉悦。这个单音的谱曲仅仅只有几行,但对我而言它却代表了巴赫天才的精髓。它的暗黑的旋律设计如此不寻常地与现代音乐相似。单单第一个乐句体现的想法便如此不可思议,仅仅这里就抵得过许多作曲家成册的作品。这个萨拉班德舞曲的旋律在与你的呼吸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气息与同样的脉动以一路蜿蜒前进。无论我演奏得多慢,我总是感受这个乐章永恒的流动,永恒……对我而言,不管这节奏,这流动步调绵延得多长,一年、两年、十年或一百年,这个速度绝对不可以缓慢下来或增快进行,它应该拥有自己内在的脉动与力量,因此不允许速度的增加与流失,如同平行线永不交叉。这个规律鼓动节奏、生命与永恒的触动也是这样在相同的脉动中永远持续。当你结束这首萨拉班德,时间似乎以同样的步调继续着,你的呼吸在同样的节奏中继续着。这些旋绕翻转的旋律线多美呀。
第六号组曲——“阳光”
第六号组曲以D大调写成,是阳光与凯旋的调性。对我而言这是所有调性中最喜悦的,就像触及环宇每个角落的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的终乐章。巴赫的第六号组曲以胜利、喜悦、人类的统一、友谊与爱的调性写成,这个最后的组曲扬威于全系列之上。它代表大规模的欢乐的统合。第六组曲对我而言就像是大提琴独奏的交响曲,在调性与色彩上,它迥异于其它组曲,但在许多其它的方面,它同时也迥异于所有他所写过的作品。
你自己欣赏一下 下载连接: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1_1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1_2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1_3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1_4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1_5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1_6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2_1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2_2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2_3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2_4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2_5mp3
jnjmuseeiorkr/musicbox_5/bach_unac_cello_suite_no2_6mp3
调式是按照一定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等)组织起来的一组音(一般在七个音之内),并以某一个音为中心音(即主音)联结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调式。
大调音阶由七个基本音级组成。根据大调构成法则,第三、四级(mi和fa)之间、第七八级(si和do)之音的距离都是半音(即小二度)。而其他相邻两级之间的距离都是全音(即大二度)的音阶称为大调音阶。
小调也是由一种七个音构成的调式,根据各音级相邻音的音高关系不同又可分为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小调的特征表现在主音上方的小三度,它最能说明小调的色彩和性格。
调式的色彩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表情特征,而这种表情特征也是相对的,并不固定为某种调式只适于表现某种思想情绪,但一般来说,大调色彩明亮,小调则较为柔和暗淡。
区分大小调,要看该曲的主音是什么音,一般主要从乐曲的终止音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调一般终止于主音1(do)上,小调则一般终止于主音6(la)上。
大调色彩明亮,小调色彩黯淡。
运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名词解释1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名词解释2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节奏韵律意境情感古人就有“诗、歌、舞”三位一体。而诗本身便是用来吟唱的,音律暗自和诗歌呼应。中国画借助它极强的直观性,它画画中所表现出的线条疏密,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犹如音乐的旋律,故中国诗、画中所昭示的节奏音律美则不足为奇。用于吟唱的诗的音律、节奏分明。诗中平仄、押韵等都是为了声调的节奏富于变化而又和谐,造成一种韵律美。诗篇章或简或繁,与音律的急与缓有辩证的统一关系。故仕途失意的柳永,沉溺于烟花柳巷,以为歌妓写诗为主,而歌妓也以能得柳永之吟唱为荣。乐曲的有序、和谐在诗中也同样可见。例如豪放派诗人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句铿锵有力,节奏急速,犹如风卷落叶,富有韵律美。同古乐旋律分明,节奏湍急的《十面埋伏》韵律有相同之感。而诗、歌的意境相同,更能使人感到诗中有歌,歌中有诗。有的诗篇恬淡,笔力轻柔,词气安和。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及和靖先生:“疏枝横斜水清浅,清香暗浮月昏黄。”构造出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淡远的无烟火气、荤腥味,而音乐艺术流露出的情绪情感,往往也塑造出类似的情感、意境。中国传统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那如泣的旋律,为我们也构造一幅月光朦胧、泉水清洌、湖光月影,交相辉映,宁静而淡远,毫无尘世纷杂,喧嚣的意境来。诗如同一首乐感、思恋和苦楚压得腰弯背断。如杜甫《三吏》《三别》等。譬如《石豪吏》中:“吏乎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守邺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夜久语声绝,如闻幽烟……”。词中描绘了一幅颠沛流离,家散人亡的悲图,所展现出战乱中劳动人民沉重苦楚,震撼人心,正应了张养浩:“亡,百姓苦。兴,百姓苦”这种凝重,悲痛苦楚之情,在音乐中更随处可见,举世闻名的《梁祝》,一曲凄美的爱情绝唱,不单单反映的是梁祝的悲剧,它更具有广博的社会性,千余年来梁祝的悲剧在历史长河中时有时发生,《孔雀东南飞》就是最好的例证。音乐中抒发的凝重,深厚的情感,和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兼词中对情的阐发最高境界是缄默,用语言不能表达的情感才是至沉至厚的。正如辛弃疾《丑奴儿》中:“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陶渊明也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济慈对音乐的评价是:“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无独有偶也就出现了“大音若稀”的观点。白居易也评价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无声的缄默是音乐情感的最真挚的宣泄,所以诗乐相通,诗具有音乐美。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最初的壁画、岩画、彩陶图案中所反映的内容大量都是舞蹈形象。后来绘画成熟后,在它的画面中所形成的块、面结构,以及它的点、线、面的关系及墨色浓、淡、干、湿,构图中的稀疏,紧密都富有节奏,韵律感。往往一幅中国画作品,或给人流畅、如高山流水,或给人以生涩,呜咽难语之感。如齐白石小品《青蛙图》中塑造出初夏溪水清澈,流淌不息,蝌蚪欢快自如游弋于水中,而两只青蛙静卧一旁,纵观其变,整幅画作洋溢着明快、轻松之感。图中水波的线,与两只青蛙所形成的点,及青蛙所形成的面有机结合,形成鲜明对比,节奏、韵律和谐,恰如一首欢快的小曲,述说恬美的小河一角那明亮、欢快的景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艺术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作为国粹的中国诗、画、乐也将会愈之成为一整体,并随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而发展壮大。
《及守荆南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了在荆南边塞上守卫边疆的士兵们孤独、无助、疲惫与忠诚的形象。在诗歌的语言表现上,王之涣采用了诸多富有节奏感的停顿,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在《及守荆南回》中,王之涣采用了多种停顿方式,如逗、顿、押韵、句式等。其中,逗和顿是最常见的停顿方式,用于表现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变化。例如,“守岁寒无邻,与火同温”的“岁”和“寒”之间,以及“风雪纷纷何所似,牛衣古道独行时”中的“何所似”和“牛衣古道独行时”中的“独行时”处,都采用了逗的方式,使诗歌的节奏变得流畅。而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良辰好景虚设”处,则采用了顿的方式,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总之,王之涣在《及守荆南回》中运用多种停顿方式,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表达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