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内心里缺乏情感,最明显的症状有哪些?

一个人从内心里缺乏情感,最明显的症状有哪些?,第1张

       相信很少有人会去了解到这类症状的存在,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天性凉薄,看待每件事都持无所谓心态。对于亲情、感情和友谊等并不像他人有那麼的的执念,反倒是情感淡薄。她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却丝毫不清楚这也是一种症状,一种少有人了解的症状。

        1焦虑:人在无明显客观因素或充足依据的情况下,担心产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病人可表现为搔首顿足、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有祸事降临之感,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即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常见于焦虑症、疑病观念、更年期忧郁状态、神经衰弱等。

     2易激怒:指即便碰到极为轻度的刺激也易造成明显而不愉快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非常容易生气、易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和人争吵不止。多见于躁狂状态、癔症、神经衰弱、躯体性(如甲亢)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3情感淡漠:对外部一切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便一般能造成正常人的巨大悲伤或高兴愉快之事,如生死离别、久别相逢等,也谈笑自若、视而不见、表情呆板。对周边产生的事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脸部情绪冷淡呆板。

       4情感迟钝:指可以造成平常人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不能导致病人相应的情感反应,心里缺乏情感体验,细致情感缺乏明显。如对家人不贴心,对工作中不尽职尽责,情感反应不鲜明,不栩栩如生。常见于精神分裂和一些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缺失症归属于一种心理性疾病,身患病症后必须及时与朋友家人多交流,摆脱冷漠。还可以多触碰大自然,吸气清新空气,消除心里的烦闷和忧郁,寻找可以使自己喜欢的事情,提高参与性。必要时及时就医,在医师的辅导下通过正规的心理治疗缓解病症。

在生活当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在情感上非常淡薄的人,那么像这些人在表面上面对自己家庭里面的人,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以及对自己的朋友也保持在一个不在乎,不问候以及不关心的这个尺度,那么像这样的人经常会给人一种误解,就是不怎么想要搭理别人。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表现的对待感情特别的冷漠呢?

出现了自闭心理

首先就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那么有一些情感比较淡漠的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样的状况,是跟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有一定的自闭心理或者是自我封闭。那么像这样的人或许在之前自己的心灵受到过一些挫折或者是打击,致使自己对外界的事物或者是人心灰意冷,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乐趣,所以就会给人一种非常冷漠的感觉。

情感上的淡漠症

其次就是一种形态上面的情感的淡漠症,那么像这样的人不会厄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胡乱做一些事情。但是却有一种强迫症,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兴趣或者是也不会关心社会上的事情。一直过着自己认为好的生活,也就是说脱离现实的生活,那么像这样的人也会给人一种非常冷漠的感觉。

自我隔离

最后就是这些人肯定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有一些人在经历了不好的童年以后,就会有一种隔离情感的下意识的反应。那么无论是哪一种人,当大家在发现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人士,多半都是因为这类人的心理或者是生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才致使他们有这样的情感。因此大家需要多帮助他们,以及去多寻找一些方法跟他们多做交流。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心理学上没有感情的人的特点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自卑心理容易导致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的评价,消除自卑心理,同时也要坦然面对挫折,加强心理平衡。

心理情感:

1、心理学对于“情感”的定义: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对于“情感”定义的转换:从这个心理学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感情迟钝从某种是义上讲是不正常的,因为,其对事物的反应程度低,应变能力差,遇到紧急状态时,应急反应模式常常不符合最佳条件,以至于出现比别人更的多的受伤害的机会。

感情迟钝一般可分为下列三类:

一、先天脑发育程度低

这类人群脑凸舒展面积比常人小,神经元处于待开发状态,海马体运行速度较慢。这种人一般双目无 神,视、听觉和动作反应都达不到正常人的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案是物理治疗和脑力开发训练,促使脑凸伸展,激活沉睡的神经元,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动作效应和反应能力。

二、原生家庭的伤害

让这类孩子的心灵处于封闭状态,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以至于反应系统疲乏,对于外界信息刺激习以为常。这类人脑部发育没有问题,关健是心理冲突使其影响脑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使信息传递系统出现偏差,是降低反应能力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类的人需要做心理训练,消除影响源,恢复神经递质于正常状态,就可以提高反应能力。

三、感觉统合失调

这类人群一般在婴幼儿阶段或者孕育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其听觉、视觉、感觉系统出现整合问题,导致类似于心理疾病的症状,同样影响到脑信息传递系统的感觉整合,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了现堵塞,也可以引起反应迟钝的症状。针对这类孩子,可以做感统训练,如果训练规范,就可以使其反应程度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没有情感的人

 情感是人的一个重要感官特质,那么你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吗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没有情感的人,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对感受的关注似乎是稀缺品。

 一方面,现在为人父母的人,在自己小的时候,自己的父母或者为温饱忙碌,或者遭受社会文化的创伤,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因此她们已经学会忽略或者否定自己的感受,让自己以僵硬地心去面对这个浮华残酷的世界。结果是,她们面对孩子们的感受也无所适从。感受以及谈论感受,常常被认为是矫揉造作的、多愁善感的、不争气的、软弱的、被动的,常与失败者和弱者挂钩。

 咨询师应该是一个兼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人。

 他必须很有力量,同时又非常温柔。咨询师经过专业的训练和临床的经验,可以自然地与人谈论感受。无论是激烈偏激,还是细如发丝,无论是常见情绪,还是匪夷所思的体验,都值得深入与细致地辨明。

 普通人并不习惯谈论感受,而且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有事说事,把事说清楚,把事给办成了就行了,为什么要谈论感受是的,办事最重要,会办事的人最适应这个社会。但是谈论感受却在几种情况下非常重要:育儿、夫妻情感、临终关怀(或者陪伴老人)。这些都是亲密关系。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谈论感受呢由于正面的感受比较容易表达和被人接受,这里以负面感受为例来说明。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痛苦如果能够被听到,就会减轻,或者变得可以承受。

 人生的苦痛和精神的痛苦,在于无人见证和理解。当一个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感受时,误解的、忽略的、否定的态度都会让这个痛苦雪上加霜。这就是为什么当你的孩子提出要求或者表达感受的时候,你的'误解、忽略和否定只会让他的这种要求和感受变得更加强烈,直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其次,感受和情绪是复杂而难以言说的。

 在谈论感受的过程中,或者是当事人,或者是倾听者,开始命名这种感受或者情绪。命名情绪非常重要。当一个模糊的、捉摸不定的、让你难以忍受的感受被你用语言抓住的时候,它就会变得可控和可以忍受了。不信,当你变得愤怒的时候,不要去砸桌子,也不要去疯狂地购物,对着自己大声地说:“我正在发怒。”你会看到奇妙的变化。

 再次,感受是可以分担的。

 尤其是一个孩子,或者一个正处于脆弱状态的人,她感到内心充满了不可控的复杂感受,这些感受折磨着她,让她痛苦。这时,她将感受说给另外一个人听,如果另外一个人对情绪和感受的承受能力更强,那么这个人就在某种意义上容纳了这个人的痛苦,使得这个痛苦变得可控和可以承受。这是心理咨询的一个原理,也是育儿的一个原理。许多张大后情绪承受力极差的人,都有一个情绪承受力非常差的妈妈。妈妈在她小时候完全无法容纳她的情绪。

 最后——也是我自己在咨询中最大的体会——感受是离内心最近的东西。

 跟随着感受,我们逐渐进入一个人的内心。谈论感受的彼此,内心离得最近。这也是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越需要彼此谈论感受。我有一个比喻(请参考题图):谈论感受就像沿着手电筒的光束前行。你站在A处,手电筒的光束照到B处;当你讨论B处的感受时,你也就站到了B处,你手上的手电筒会照到内心更深的C处。漆黑而未探明的内心就随着谈论感受的步步深入而被照亮。

 当你一个人问你:你的感受是什么记住,这个人或许是距离你的内心最近的人。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49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