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年羹尧血洗江夏镇,连当地官兵都杀,康熙为何不问罪?

雍正王朝:年羹尧血洗江夏镇,连当地官兵都杀,康熙为何不问罪?,第1张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刘八女和任伯安,带着记载着百官隐私把柄的《百官行述》逃到了江夏镇。

这一本《百官行述》的存在能够威胁满朝文武百官,有这样的东西在手,便很容易引起杀身之祸。

而最后直接对他们出手的,是当时的四阿哥,也就是之后的雍正帝胤禛,他派自己的心腹年羹尧去江夏镇杀戮这两人。

但让四阿哥没想到,年羹尧不止残忍杀害了这两人,还灭了几乎整个江夏镇,抢掠了刘八女家族大批财产,并把当地的房屋一把火烧成了灰烬,毁尸灭迹!

年羹尧带兵屠杀江夏镇

康熙皇帝下江南,派当时的太子监国。太子胤乃曾经差点被废掉,得到了监国的机会,便想要狠狠报复曾经不支持他的官员们,而这一举动惹得众人不喜。

太子也发现他已经失去了文武百官的所有支持,这时他的手下给他出了一个极度不靠谱的主意。

“太子殿下,您看这一番举动已经失去一部分老臣的心了,在属下看来,您得拿出点什么把柄来威胁他们。小人知道有个叫任伯安的人撰写了一本《百官行述》,里面全部都记载的是那些官员们的隐私痛处。不然就与他做个交易,将这个东西拿到手中,到时候还怕文武百官不听您的话吗?”

太子一行人商量好计谋,将牢狱中的刘八女放走,试图让任伯安用《百官行述》去换刘八女。刘八女是江夏镇的土皇帝,是刘家一族的最小的儿子,很受宠爱,他有七个宠爱他的姐姐,而任伯安是他姐夫

也不知太子这边的消息从哪里走漏,最后居然让十三阿哥传给了四阿哥胤禛,为了让太子无法收场,或者是截胡太子,胤禛派遣心腹年羹尧,持太子的令出发。

执行任务中,年羹尧起了私心,不但杀掉逃犯刘八女,烧了太子诉求的图册,还霸占了刘家所有的财产,最后为了毁尸灭迹,让别人不知道他的行为,他屠杀了当地的官兵,将整个江夏镇变成一个火场。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血洗江夏镇的情节了。

可奇怪的是,年羹尧血洗了整个镇子,明显是胡作非为,在位的康熙帝却没有狠狠惩罚他,这是为何?

在笔者看来,年羹尧不被康熙皇帝治罪,不过三大缘由。

首先,年羹尧此人太过狡猾,从表面功夫来看抓不出他的罪过。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血洗江夏镇有一个细节,在年羹尧下了屠杀命令时,他拿起刀往自己身上划了一下,然后冲着身后官兵大喊:“兄弟们,造反了,杀!”

这里便是他的狡猾之处,“微臣并没有肆意屠杀百姓,血洗了整个江夏镇是因为他们造反,给江山社稷造成威胁。”反正当地的官兵百姓都被他们残忍杀害,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心腹手下,推卸责任也没有人会去告发。纵使康熙皇帝精明看穿了他的诡计,也抓不住人证物证,哪里能治他的罪呢?

其次,这是康熙皇帝为了保护太子。年羹尧始终拿的是太子的命令做事,纵使他曲解或者是放大这个命令,太子都难辞其咎。

查下去、深究下去,太子可谓会威信全无,被满朝文武口诛笔伐。

太子的生母是赫舍里皇后,是皇帝的结发妻子,却因为太子难产而死。在皇后去世以后,是康熙帝把太子带在身边从小教养,父子感情远远深于其它的孩子。而身为嫡子,康熙对他的期望也高过其它孩子。

所以康熙皇帝不治年羹尧的罪过,也是出于对太子的保护。

而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皇帝为了国家政治的安稳而不去治罪年羹尧。

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听过,夺嫡惨烈得现在也会让我们觉得触目惊心,身为一个帝王的康熙皇帝绝对不会意识不到皇位背后的蠢蠢欲动。

而现如今因为夺嫡一个镇的百姓都被杀尽,这样的消息传出去必定会让众人觉得朝廷不稳,不只是皇帝无能,相信百官们也会在这动乱之中,纷纷站队各位皇子。而朝堂权力分散,不能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这是康熙皇帝最大的忌讳。

所以无论是从年羹尧本身,从康熙皇帝的父子情,还是他作为一个帝王的考量来看,虽然年羹尧血洗江夏镇是个错误,但绝对不能进行惩罚。

夺权黑暗,你死我活

康熙皇帝或许是个善恶分明之人,但是在皇权的重重压力之下,他也不得不违背良知,不得不包庇血洗江夏镇,残害了无数条人命的年羹尧。

登上皇位便身不由己,但如果不登上皇位你人生的结局也会被他人掌控,这是生在皇家的悲哀,康熙皇帝就是那个身不由己的人,就连做一个决定都需要多方考量,耗费心神。

在这起血洗江夏案件的背后,我们能看到的是朝廷的黑暗,是官员的贪婪和皇帝的身不由己。

在那个年代,“九子夺嫡”的故事被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的戏剧成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皇位背后的残忍。

众人都为了争夺一个皇位而耗尽心血,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步步惊心,将自己的一生都赌在上面。如果放在现代,这些有才能的人完全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环境,获得一番新的成就,而他们却只能在夺取皇位的黑暗之中争斗个你死我活。

毕竟最后成王的,只有那一个人罢了。

历史上的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是有的,但并没有到像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那样,雍正皇帝亲自出城迎接,年羹尧不下马叩拜的地步。不过年羹尧的跋扈,也是他从位极人臣沦落到自尽身亡的重要原因。

年羹尧生平简介

年羹尧的出身并不像《雍正王朝》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从雍亲王胤禛府上走出来的包衣奴才。他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年遐龄,历任河南道御史、工部侍郎,官至湖广巡抚。这么高的官职,在当时的汉人中并不多见。

年羹尧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21岁便高中进士,几年后便升迁为内阁学士。30岁时,年羹尧便升任为四川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年纪轻轻便得康熙皇帝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这足以证明年羹尧却有真才实学。

此后,年羹尧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在西南、西北地区屡建军功。在他42岁时(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亲赐年羹尧弓矢,并升任他为川陕总督。年羹尧在康熙时期的权利地位达到顶峰。

由于年羹尧为雍正皇帝顺利即位立下了不小功劳,所以在雍正即位初期,年羹尧备受皇帝的器重,与雍正皇帝的亲娘舅隆科多,并称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雍正元年,年羹尧被授予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发生的罗布藏丹津叛乱。半年后,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对于此次战事的胜利,雍正皇帝十分高兴,晋升年羹尧为一等公,并给予各种恩宠。

而这最终使得年羹尧渐渐地飞扬跋扈,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结果被雍正皇帝忌恨。雍正三年,朝廷开列年羹尧九十二条大罪。同年十二月,年羹尧在狱中自杀身亡,享年47岁。

年羹尧跋扈的表现

在雍正时期,年羹尧的跋扈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平定了罗布藏丹津叛乱之后。据史书记载:

年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纵。行文诸督抚,书官斥姓名。请发侍卫从军,使为前后导引,执鞭坠镫。

年羹尧尧在边疆时,蒙古的王公见到他必须行跪拜之礼;在他返京的途中,他还命令直隶总督、陕西巡抚等地方高级官员跪道迎送;到京后,王公以下的官员跪接,年羹尧坐在马上看都不看一眼。

这些雍正皇帝都可以忍受,真正让年羹尧失宠的原因是年羹尧忘了君臣之礼。在雍正皇帝面前,年羹尧的态度十分骄横,这让雍正皇帝感到十分的不爽和担忧。加上年羹尧结党营私、贪敛财富,使得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急剧减少,不久后便获罪自尽。

年羹尧是雍正即位之初的一大宠臣,而且宠得不像样子。年羹尧在西北大营花钱如流水,雍正一一照付;年羹尧直接插手官员的任命,雍正一一照准。他实际上是没有相位的宰相,没有王爵的西北王。元年(公元1723年)十二月,雍正赐给他团龙补服等物件,年羹尧受宠若惊,表示惶恐不安,以为“非臣下之所敢用”。雍正却批示说:“只管用!当年圣祖皇帝有例的。”青海军事告捷,雍正兴奋异常,竟然称年羹尧为“恩人”。雍正还说:“你此番心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他还要求“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都和他一起倾心感悦年羹尧,并说:“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稍有负心,便非我朝臣民也。”雍正对年羹尧的恩宠,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个得到殊宠异荣的宠臣是隆科多。隆科多不是雍正的藩邸旧人,原先地位也不高,只是个尚书。只因为宣诏有功,便一夜之间,平步青云,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廉亲王允、怡亲王允祥、大学士马齐平起平坐。允和马齐是利用对象,允祥和隆科多才是依靠对象。所以,康熙去世九天后,雍正即赐他公爵衔,两天后又下令称他“舅舅”。从亲戚关系讲,雍正与隆科多确实分属甥舅(隆科多是康熙皇后佟佳氏娘家兄弟)。但皇家不同于民间,甥舅关系要皇帝承认才算数。所以这个头衔,也算是封的,不是当然的。雍正还给隆科多戴了三顶高帽子:“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还说他是“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隆科多在康熙朝并无突出贡献,怎么会是“圣祖忠臣”?“国家良臣”也没太多根据,誉为“稀有大臣”更不知从何说起。说到底,还是因为顾命拥立有功,因此只有“朕之功臣”一句是实。一个皇帝,为了酬劳功臣,竟不惜把话说得那么绝,那么肉麻,雍正倒真是古今第一“稀有皇帝”。

然而年、隆二人的下场也很稀有。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年羹尧无缘无故被免去川陕总督和抚远大将军职务,调任杭州将军。七月,被革去将军职衔。九月,被捕下狱。十二月,以大逆、欺罔、僭越、狂悖、专擅、贪婪、侵蚀、忌刻八大罪行共九十二款,勒令自尽。隆科多则在官职一降再降后,于五年(公元1727年)六月被捕。十月,以大不敬、欺罔、紊乱朝政、奸党、不法、贪婪六大罪行共四十一款,被判处终身圈禁,并于次年六月死于禁所。这两个显赫一时炙手可热的权臣宠臣,几乎在顷刻之间便家破人亡身败名裂,就连旁观者,也都看得惊心动魄目瞪口呆。

年羹尧、隆科多之罪,说白了就是“辜恩”。

雍正确实曾寄大希望于年、隆。他的希望,不仅是要年、隆二人尽力辅佐他,更是要树立一种君臣关系的楷模。他很看重君臣之间的互相信任和互相体谅。有一次,在给年羹尧的信中,他特别提到,西宁军事危急时,年羹尧担心皇上看了奏折,会“心烦惊骇”,便“委曲设法”,在报告战况时“间以闲字”,既冲淡了火药味,又不隐瞒军情。雍正对他的这份小心极为感激,说“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到”,每次向怡亲王允祥和舅舅隆科多提起,“朕皆落泪告之,种种亦难书述”。他还说,“你此一番心,感邀上苍”,“方知我君臣非泛泛无因而来者也”。显然,他是把年羹尧当作忠君模范来看待和培养的。

因此,当年羹尧被赐团龙补服而上表致谢时,雍正批示说:“我君臣分中不必言此些小。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唯将口勉,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二年三月,年羹尧为被赐自鸣表一事上表谢恩,雍正又批示说:“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他又说:“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足矣。”

不能说雍正讲的都是假话。他确实是想当一个好皇帝的。好皇帝当然要有好臣僚,也要有好的君臣关系。雍正这个人,是比较孤独的。做皇子时,他是“孤臣”;当了皇帝,则是“独夫”。他生性刚毅、急躁、猜忌、刻薄、冷峻挑剔,易暴易怒,因此在诸王大臣中很没有人缘,几乎和谁都搞不来。康熙晚年,又特别痛恨阿哥结党。雍正为讨父皇喜欢,更是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结果是自己更加孤独,性格也更加孤僻。因此,当了皇帝后,就很想能有人尽力支持他,以便建立自己的统治系统。然而当是时也,诸王不服,而群臣观望,信得过且可以依赖的,除十三弟允祥外,就只有隆科多和年羹尧。这时的年、隆二人,对于雍正,真可谓久旱之甘霖,撑天之支桩,所以雍正对他们的褒奖吹捧,甚至到了巴结的地步,可能连他自己事后也觉有失君王体统。不难想见,当他发现年、隆二人竟是那样的有负圣恩时,心里是何等地恼羞成怒、怒不可遏。

但他哪里知道,他说的那种君臣关系,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在专制政治的前提下,君臣关系天然是不平等的,而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激励等等,只能存在于平等的人之间。因此雍正对年羹尧等人的要求,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年羹尧本人也不知检点。据揭发,年在西北军营,十分地作威作福,飞扬跋扈。给他送礼要叫“恭进”,他给人东西叫“赏赐”;属员道谢要说“谢恩”,新官报到要称“引见”。给将军、督抚的函件,也不用咨文而用令谕,简直就是视同僚为下属。他班师回朝时,雍正命王公大臣郊迎。官员们跪在地上向他致敬,他端坐马上,看都不看一眼。王公们下马问候,他居然也只点点头。年羹尧甚至在雍正面前也不知收敛。雍正找他谈话,他叉开双腿坐在凳子上,指手画脚,唾沫横飞。更为严重的是,当时社会上盛传,说雍正做某某事整某某人都是听了年羹尧的话。这就大大地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雍正一贯以乾纲独断、洞察幽微自居的,哪里受得了这个?

雍正也不是没有提醒过年羹尧。二年(公元1724年)十二月十一日,年羹尧正在从北京返回西北的路上,雍正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说:“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去声,适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然后他讲了功臣得以保全的三个条件,即一靠人主防微杜渐,不让功臣们陷于危地;二靠功臣相时见机,自己不至于蹈其险辙;三靠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把功臣们推上绝路。雍正这话,说得已很明白:作为一个功臣,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进入危地,踏上险辙,走进绝路,由功臣变为罪人。所以他说:“我君臣期勉之,慎之。”可惜,年羹尧把这些话全当成了耳边风,在回西北的路上,照样趾高气扬,作威作福。因此雍正报复心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就是雍正的“君臣观”:任何臣子,都不能欺骗他,糊弄他,不能和他耍心眼,更不能背叛他。

有以下十处不相符:

1、孙嘉淦之死。

1)电视剧:在雍正派他去西北慰问和辅助时,看不惯年羹尧嚣张跋扈,奢靡浪费,破口大骂,被年羹尧杀害。

2)历史上:孙嘉淦(1683-1753)活到了乾隆朝。

2、弘历的出场时间。

1)电视剧: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围猎,十岁以上的皇子皇孙都参加,康熙赏识弘历并赐玉如意。

2)历史上: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弘历第一次见到祖父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没几个月康熙就去世了。

3、八爷胤禩。

1)电视剧:八爷是个深藏不漏的复仇者,并且在雍正的晚期试图恢复“八王议政”试图逼退雍正,扶皇三子弘时即位。

2)历史上:早在雍正三年,八爷和九爷已经被革职,而皇三子弘时也很早就被圈禁至死。

4、大太监的名字。

1)电视剧:雍正的贴身太监名叫李德全,是作者虚构。

2)历史上:雍正的贴身太监名叫苏培盛。

5、鄂尔泰。

1)电视剧:全剧未出现鄂尔泰。

2)历史上:鄂尔泰(1677—1745)是雍正皇帝的心腹之一,雍正朝的重要大臣。

6、官服上补子。

1)电视剧:廉亲王允禩,和那四个旗主王爷的官服的前后、两肩都用正龙,却又不是十三王爷身上那样的金龙。

2)历史上:按亲王补服规定应该前后正龙,两肩行龙。

7、吃饭的规矩。

1)电视剧:皇宫里,李卫陪雍正皇帝吃饭。李卫一边哭、一边从嘴里往出掉饭,一边还说劝慰皇上的话。

2)历史上:皇宫的规矩很严格,不会允许臣子在皇帝面前如此失态。

8、死鹰事件。

1)电视剧:康熙大寿,十四阿哥送给康熙的礼物被八阿哥胤禩调包成为死鹰。

2)历史上:历史上死鹰事件是八阿哥为给母亲扫墓,没有陪康熙巡查,所以送了两只海东青作为赔罪,没想到到了康熙手里成了死鹰。

9、隆科多。

1)电视剧:九门提督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侄儿,帮助雍正夺取皇位,最后跟随八爷党逼宫,后被软禁死亡不明。

2)历史上:隆科多是佟国维儿子,隆科多因为居功自傲,手下多次犯错被牵连调查,最后被雍正终身监禁,不久抑郁而亡。

10、邬思道。

1)电视剧:邬思道可以说是雍正在九子夺嫡胜出的最大功臣。每次都沉着冷静,指点江山,精准的寓言,帮助胤禛在一次次逆境中胜出,最后功成身退。

2)历史上:邬思道只不过是田文镜的一个幕僚而已。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是十三阿哥胤祥,左膀右臂隆科多和年羹尧。

扩展资料: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李卫都是雍正潜邸时的包衣奴才,算是世代家奴。后来因得到雍正器重,开始飞黄腾达。不过,真实历史上的年羹尧和李卫地位可比包衣奴才高很多。

年羹尧隶属于八旗汉军镶黄旗,是正儿八经的八旗旗人,而非包衣奴才。他的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巡抚、署理湖广总督,是赫赫有名的一方封疆大吏。

年羹尧比他父亲还牛,他21岁就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庶吉士(明清两朝高级预备干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任四川巡抚,这一年他才刚刚三十岁。值得一提的是,巡抚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

李卫的出身虽然比不上年羹尧那么显赫,但也不一般。他是江苏丰县一大户人家的子弟。在他30岁这一年,家里花银子给李卫捐了个员外郎的闲职。

不过,谁都没想到,李卫竟把这个“打酱油”的闲职干得风生水起,政绩突出。他也因此受到重用,相继担任了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

说完了年羹尧和李卫后,下面再来说说《雍正王朝》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情节,那就是“八爷党”允禩、允禟等人联合几位铁帽子王,提出恢复“八王议政”,对雍正帝进行逼宫。后来,允禩等人的阴谋被挫败,参与逼宫的人也都遭到了雍正的清算。

不过,在真实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发生过联合逼宫这件事。允禩、允禟在雍正四年(1726年)的时候就被雍正帝找借口削去爵位,囚禁于宗人府中,不久之后相继暴毙,死因不明。

《雍正王朝》中还有一处明显错误就是剧中雍正帝的三哥、诚亲王允祉一直扮演的是一位老好人。而事实上,允祉在康熙帝在世的时候,曾参加过皇位争夺,所以一直被雍正帝视为眼中钉。雍正登基后不久就将允祉赶去清东陵给康熙帝守陵去了。雍正八年(1730年),允祉被夺取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两年后郁郁而终。

《雍正王朝》中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秋闱”时机智地回答康熙帝的提问,从而赢得了康熙帝的喜爱。而真实历史上的弘历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怎么可能去参加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秋闱”。

步军统领隆科多在剧中是重臣佟国维的侄子,事实上隆科多是佟国维第三子。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小时候不是跟着自己生母乌雅氏长大的,而是由康熙帝的皇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而佟佳氏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帝一直称呼隆科多舅舅。

此外,剧中在雍正帝生母乌雅氏的去世时间、雍正帝身边大太监李德全的身份问题上,都有一些明显错误。不过这些错误无伤大雅,如果不是太较真的话,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雍正王朝》是一部国产经典电视剧,虽然有许多杜撰和渲染的情节,但是也基本符合真实历史脉络。这部剧突出了康熙诸位皇子争夺皇储的激烈斗争,其中年羹尧带兵屠杀江夏镇,杀了七百多人,连朝廷命官和官兵都被杀害。

如此血腥的杀戮,甚至还杀害了朝廷的命官和兵丁,这简直是谋反的大罪。可是对此十分清楚的康熙却没有在事后处罚中,追究年羹尧的责任,还给他升了官。

康熙当时虽然年事已高,可是并不糊涂,作为一代明君,为何他不追究年羹尧的责任呢?毕竟这件事如此惨烈,不给交代是不行的,只不过不能让年羹尧给。原因如下:

一、年羹尧是四阿哥胤禛的人,胤禛是实际接班人

康熙打造了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可是他的江山背后,是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越演越烈。康熙皇子不少,当中也有几个十分不错的孩子。本来儿子们优秀,是一位父亲最为自豪和高兴的,但是皇位只有一个,偏偏有能力的皇子们都有兴趣。于是康熙晚年对诸位皇子们对皇储的争夺,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诸位皇子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渐渐都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年羹尧是四阿哥的包衣奴才,与四阿哥的关系非比寻常。表面上,年羹尧可以听命于任何人,但是在心底里,他只对四阿哥效忠。

在康熙眼里,诸位皇子在经历了一番明争暗斗后,四阿哥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他心目中的最佳接班人。可是自己的太子,也就是大阿哥被废过,他被废虽然是自作自受,可是他受到其他皇子的明枪暗箭也是事实。

自己确实可以再废了大阿哥一次,可是就这么让四阿哥成为太子,他不免被其他阿哥伤害。如果自己处罚了年羹尧,那么作为主子,四阿哥也难辞其咎。到时候别说让他做太子了,就是性命也不一定可以保全。为了保护四阿哥,康熙也就放年羹尧一马。

二、年羹尧是执行人,下令人是十三阿哥胤祥

年羹尧屠戮江夏镇确是事实,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他不过是一个执行人,而下令的人是十三阿哥。十三阿哥和四阿哥在完成江南的赈灾筹款后,在江夏镇被庄主刘八女留难,无奈下马步行,丢了皇子的尊严。

原来康熙早年南巡之际,曾夜宿江夏镇刘家的庄子。当时江夏镇民风淳朴、百姓通晓礼仪,康熙龙心大悦,题字“礼仪德化”,给了刘焕之庄主。皇帝御笔题字非同寻常,在传给第二代庄主刘八女时,却成了刘八女狐假虎威的鸡毛令箭。可是这确实是父皇的亲笔题字,也确实有很大的权威,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也只能乖乖下马。

事后,四阿哥是十三阿哥心头都很不爽,于是没什么城府也沉不住气的十三阿哥才下令,让年羹尧带兵屠杀江夏镇,还下令老幼不留,连官兵都杀,只为了不留活口。

对此,四阿哥是默许的,还罩着年羹尧。所以年羹尧不过是一个执行人,真要追究,还可以让十三阿哥承担罪责。要放过年羹尧,不就更顺理成章嘛!

三、释放信号,鼓励胤禛

诸皇子的互相争斗,康熙很清楚,毕竟是一代君王。年羹尧虽然是四阿哥的人,但是太子、八阿哥和十三阿哥的恩惠,他都受过,可见年羹尧在诸皇子中很吃得开。不过康熙看得明白,他知道年羹尧对四阿哥十分忠诚。对于一个在诸皇子中都吃得开,但是又对自己的实际接班人绝对忠心的年羹尧,康熙没有不保住他的道理。

康熙在事后不但没有处罚年羹尧,还给他升了官,当四川巡抚。这其实是在给四阿哥释放信号,告诉他我知道年羹尧是你的人,而你是我看好的人,不处罚年羹尧是在给你保留政治筹码,保住你的政治势力,为将来接班做准备。康熙借着不处罚年羹尧,来鼓励老四,让他明白自己的心意。

综上,年羹尧在带兵屠杀了江夏镇后,没有被康熙追究责任,是因为四阿哥的关系。如果追究年羹尧,那不免会牵动到自己的实际接班人。为了保护四阿哥,康熙选择放过年羹尧。其实刘八女既是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的人,也是太子党的人。他死了,在康熙看来,反倒是削弱了太子党和八爷党,对老四有好处。于是康熙就对所谓的杀人凶手年羹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可怜了被杀害的无辜百姓。

康熙皇帝晚年由于种种原因太子胤礽被废,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开始对新的“储君”进行了残酷的争夺,即是清代历史上最离奇的“九王夺嫡”的兄弟大战,在这场“储君”争夺战中的皇“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成功登上了皇帝位置!

雍正皇帝的成功登顶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电视剧给雍正皇帝身后设计了一位“神人邬思道”,在雍正登基过程中邬思道不但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掌握了雍正皇帝“夺嫡”过程大量的内幕。

掌握雍正皇帝绝密的邬思道

正像邬思道后来对十三阿哥胤祥说的;专一给“皇上”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要被处决。邬思道便属于办秘密差事人的决策人该如何处理;这要看邬思道运气和雍正皇帝的心情好坏,是否能逃脱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现在已经是雍正皇帝的手心,全在雍正皇帝的一念之差!

邬思道首先表明了心迹,那就是邬思道发明的“半隐”,所谓的“半隐”就是闭上嘴,离朝廷远远的,但是不能脱离雍正皇帝的视线,在雍正皇帝的铁杆嫡系大臣的监督下规规矩矩“半隐”,别无选择!

此刻邬思道消停了

当时雍正皇帝的“铁杆嫡系”封疆大吏有;年羹尧、李卫、田文静。年羹尧是“陕甘总督大将军”,还“节制西北四省行政”,在雍正皇帝心理红的发紫,李卫、田文静马上分别去江苏、河南任巡抚。雍正皇帝想了想还是答应放过邬思道一条生路,那就是允许邬思道发明的“半隐”,到哪里去“半隐”应该对雍正皇帝最可靠。

前面说了;雍正帝在外面的铁杆嫡系只有“年羹尧、李卫、田文静”三人,可邬思道为何未选择到最有权利的年羹尧处“半隐”,而选择了大字不识的李卫?

邬思道的确是“神人”,如果选择了去年羹尧处,雍正皇帝也必定同意,因为那时候雍正皇帝与年羹尧正是打的活热的蜜月期,可为何邬思道没有选择职位最高的年羹尧?

敢冒险的年羹尧

邬思道的“半隐”没有选择年羹尧的理由有三条:

一、那时候还是雍亲王的四阿哥胤禛派年羹尧去江夏镇抄“百官行述”,年羹尧为了“财”不惜屠杀江夏镇几百口人,重要的是回京竟然不向主子回报,竟敢私吞财务。

二、那时候的“雍亲王”给年羹尧安排陕甘总督是悟为了监督大将军王胤禵,年羹尧反而回京擅自走八爷党门路,有附炎趋势嫌疑。

三、通过雍亲王胤禛准备纳年羹尧妹妹年秋月为福晋就说明那时候的“雍亲王胤禛”就对年羹尧十分不放心,说明年羹尧不是老实人。同样是“雍正皇帝”的铁杆嫡系,邬思道看出了年羹尧很危险!

李卫奏报邬思道哪都不去

最后邬思道选择去李卫处“半隐”,这是邬思道摸透了雍正皇帝的心思,之所谓“正合朕意”,首先邬思道不敢乱说乱动,雍正皇帝随时随地可以掌握邬思道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如果邬思道去了年羹尧那里,必然要与年羹尧吃锅烙,死无葬身之地!看来邬思道被称为“神人”无可厚非。

年羹尧(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进士出身,受康熙重用。康熙十八年,出任四川总督,平定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叛乱。康熙六十年,奉诏进京觐见,康熙赐弓,以示恩宠。这年九月,年羹尧又平定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康熙六十一年,十四阿哥进京,年羹尧和延信共同掌管抚远大将军印。 

在“雍正王朝”,我们都知道雍正之初没有资本争夺王位,后来雍正能够坐上王位,年羹尧的贡献是巨大的。年羹尧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果断而大胆。他对他完成的所有任务都感到满意。特别是在5月14日尹稚的控制下,年羹尧控制了弹药和粮草,使得十四爷无法抵抗。年羹尧在这件事上做得非常好,这是一个巨大的贡献。雍正也非常重视年羹尧,他也被重用,最后他做了陕西和甘肃的省长。当年羹尧坐在雍正宝座上时,为了平息西北叛乱,他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让雍正非常高兴,但没过多久,君主和大臣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雍正最终杀死了年羹尧。 

其实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变得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仅在面对朝臣时趾高气昂,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在此之后,年羹尧仰仗着雍正对他的宠爱与器重,一方面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把持官员任免与升迁,进而形成了“年选”;另一方面,年羹尧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网罗财富,铺张浪费,极度奢靡。但是雍正碍于年羹尧的特殊功绩,也碍着年家特别是自己的宠妃年氏的面子,一直没有处置年羹尧,更可况自己刚刚给了年羹尧如此众多的“殊荣”,如果马上就进行清算,则必然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动摇自己的皇位。

史料记载:雍正在西北平叛期间,对雍正的圣旨从来没有下跪过!我们在电视剧看过无数太监传圣旨,你们见过不下跪接旨的官员吗?这就给了雍正后来安置罪名的理由啊,不过如仅仅是礼数问题就妄杀大将,貌似罪名也不够,于是雍正对此不闻不问,继续鼓励年羹尧作死!在军中使用超越自己官职规格的物件,待遇几乎直逼皇帝了,这就是大不敬,不仅如此,他还飞扬跋扈到让无数皇亲国戚,蒙古王公,平级官员跟他跪下!

最后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年羹尧之所以会死不认错,主要还是因为他习惯了身为大将军的时候所拥有的生活,他不想再回到那个他拼命摆脱的地方,所以,为了自己现在所享受的一切,拼了。

雍正下定决心,当年羹尧走到釜底时,让年羹尧没有时间准备,也没有时间反抗。雍正第一次派崔臣担任帝国大臣。当年羹尧不在军队时,他很快就夺取了军事权力,并转移了年羹尧的亲信。当时,岳钟琦取代了年羹尧的位置。

当年羹尧回到军队时,一切都变了。这时,岳钟琦已经完全控制了军事力量,年羹尧只能顺从地服从雍正帝的安排。当时,年羹尧没有条件与雍正谈判,更不用说造反了。雍正是给年羹尧一个惊喜,而不是给他时间,这表明雍正下手有多快。这就是为什么年羹尧愿意被杀而不反抗。这就是为什么他没有时间反抗。

每个男人都热爱权力。而权力是无穷无尽的,追求的人永远得不到满足,哪怕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你还是要把那个人拉下来自己当老大,再最后,你开始与天斗!权力是世界上最毒最上瘾的药!所以,要学会节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701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